【切磋】《宗教哲学——探讨当代信仰的观念》

《宗教哲学——探讨当代信仰的观念》
第一章:宗教存在论——信仰的意义?
第二章:宗教现象学——宗教哲学是什么?
第三章:讨论共同话题——实相是意指?
第四章:关于理性的分析——宗教思考的目的?
第五章:共同关注的领域——认识论的意义?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13 17:34:00 +0800 CST  
第一章:宗教存在论——信仰的意义?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13 18:31:00 +0800 CST  
在人类产生最初的时代,世界荒蛮凄凉,人类最强烈的“理念”就是能够做为“存在者的生存”。因此,“生命被看成是最神圣的存在”而被人类最初竖立为信仰。所以,在这个时期人类对自然界的了解仅限于感知层面,面对自然界的电闪雷鸣、风生水起、花开花谢、季节更替,对自然界的认识处于原始的直观认识阶段的人类无法提出一系列“实在”(科学)论证以给自身一个解释,但人又总是不甘无知的荒蛮,于是只能对世界做出直觉梦幻的解释,将主体与客体视为一体化,另一类的解释开始在人类脑海中始现雏形并日益丰满,这就是人类文明史上绚烂生动的——宗教。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13 18:32:00 +0800 CST  
存在主义作为“关注你自身”的哲学实践。其关注的焦点在于人文精神的生存方式,而非一系列抽象的理论真理。由此,雅典将军拉凯在柏拉图的一部同名对话中承认,苏格拉底给他印象最深的并不是他的学说,而是其学说和其生活之间的和谐一致。苏格拉底本人在面临死亡判决时警告雅典法庭,他们将再也不容易找到像他那样教导他们把关注自我看作高于一切的人。“苏格拉底的世界”把自我的人性赋予到理性的一切事物中,给“存在”找到了一个神性其实是人性的解释。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13 18:44:00 +0800 CST  
信仰被看成是哲学意见的方式提供人类的“爱智慧”是超越理性的动力。“爱智慧”作为人类的信念——因为“爱”,所以我们才会附有情感而能相信真理。因此,当存在指导理念的时候,就会上升为一种信仰——所以,这种自发的意志就会把生存看成是“自我权利”
的迷狂状态,西方净土与共产主义所刺激发生的情感分泌物是一致的。信仰是人类对“绝对精神的存在”(上帝)的极度相信和尊敬,是对可能性持肯定态度的信念。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13 19:05:00 +0800 CST  
哲学家总是为“生存世界”而操心——因而,他们的惊奇探索万物的本源,得出的结论看似五花八门实则惊人相似:伊奥尼亚和爱非斯的哲学家们依据水、气、火等物质形态提出了不同的宇宙构成图式,而毕答哥拉斯学派、爱利亚学认为宇宙的始基是一种抽象物质如数,中国的道家更是创出了玄乎其玄的“道”……从他们提出的构成始基可看出他们都认为世界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或抽象理性构成,即一切都源于唯一或唯几的根系。更加有利的推理是,科学的实证告诉我们:万物总归是宇宙体,它来自于“奇点”,而“奇点”被证明是“0”,是“无中生有”的“符号”。这很明显,“运动”是从“虚无”开始的,然而,“黑洞”和“白洞”的科学发现告诉我们“物质不是消亡”而(物质)是经过演化而“回归一体”。显然,我们从“虚无”演化到“多元”并回归到统一的“一元”——是的,“一元世界”就是我们“绝对精神”的信念,来自对“永恒”的证明,人类可以“找不到从何处来”,但最终还是会回归“到上帝的乐土中”。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13 19:31:00 +0800 CST  
姑且我们把“存在”看成是“原子”,是因为我们发现“天道”源于“自然”——泰勒斯的贡献是让“混沌”有了“规律”。在此之后,以认识自己为生命理念的智者出现了——苏格拉底,其弟子柏拉图又证明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理念先与现实世界的一切而存在,而到了亚里斯多德则转向了:实物本身包含着本质,他认为离开单一的普遍是不存在的。可以说这是一个理性的时代,人类的总思路基本是:自然——社会——自然,天道——人道——天道,用典型人物表示即:泰勒士——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13 20:37:00 +0800 CST  
而如何将主体的理性转化为主体的行动,信仰于是在此成为中介且与理性相渗透,只有将理性内化为主体的信仰才有有效的行动,理性信仰终于产生。其根植与人自己的体验,根植与人对自己的思考力,观察力及判断力的信仰的信赖,其本质表明着人们的一种态度,一种存在自信的价值持有。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13 20:40:00 +0800 CST  
我们把信仰当做“存在”的中介就会找到个人生活的恰当方式。柳艺城认为,从本质上说,哲学在古希腊人那里与其说是增进知识,还不如说是培育心智。在某种意义上,哲学家就是灵魂的医生,开出药方——指定适当的人生态度和实践——来增进人们的健康和幸福。某种情况下,我们把超越自我的验证看成是“神性”,宗教提供了这种方法,但这不一定是“教义”,而来自于我们“相信先知的人道情怀能够造就博爱幸福的开始”。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13 20:48:00 +0800 CST  
神学家安瑟伦说:“因为我决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
信仰能够以宗教形式被理解,那是因为人类对死亡的拒绝与恐惧。因此在此基础上,人类用永恒对抗世俗的死亡与消失。所以,宗教的存在有其必然的合理性,它直接而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对宇宙及自身的探索和把握。宗教所反映的人类追求,乃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追求——神与人、灵与肉、生与死、此岸与彼岸、天国与人间、今生与来世、善与恶、美与丑以及形而上的、道德的、审美的、价值的……宗教所探索寻求的,都是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终极关怀。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13 20:53:00 +0800 CST  
而对于终极的关怀,是信仰最本质、最内在的和最高级态的特征,是“人本存在主义”意义上的信仰。所以以价值论为出发点,人类应该拥有信仰的情怀——做为“有爱”的宗教,就会有“真正的宗教徒”对世界和人生产生严肃的询问和思考。(注意:这里说的是“真正的宗教徒”,而不是在整个的政治、文化甚至军事都为宗教所奴役的社会生活的没有思想自由的民众。)宗教把一切可证实与证伪的问题给予哲学与科学,而将既无法证实亦无法证伪的问题留给了“神”,“神”是一切无法回答的问题的答案,是对终极关怀的关怀。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13 21:01:00 +0800 CST  
作为一种对人性和宇宙基本理解的探究显然是要关注我们自身的“爱智慧”而开始。就像“政治”和“文学”这些表述所体现的含义,当今的宗教通常被看作是“被理解”的理论,以至于说“客观性”几乎是多此一举。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13 21:12:00 +0800 CST  
信仰能够提供的必然是“对你自己的忠实”。对17世纪的哲学家笛卡儿来说,罪人可以像圣人那样全面地把握数学公式,但没有任何条件能够拥有健全的生活。宗教往往是道德律令的自在而能对个人有某种自我约束和一套针对自身的实践,如注重饮食,言辞谨慎,内省默思。显然,“上帝”给予我们自知心的条件其实就是关于做人的问题。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13 21:22:00 +0800 CST  
马克思说:“宗教是那些还没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在宗教面前,信仰的基本问题——个体与群体、人与自然、现在与未来的关系,统统被转化为“未知”与人的关系。哲学对自身的关注逐渐边缘化,被交付给了宗教指导、社会组织和心理咨询这样一些领域。当然也有一些重要的例外。例如,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帕斯卡尔的《思想录》,19世纪早期德国浪漫派的著作也没有把“有爱”的真理从思想中驱逐出去,它们都鼓励人们把存在理解成是对自身的关注。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13 21:48:00 +0800 CST  
人类追求的永恒与自由必然是对自身的关注,宗教于人的意识与思维就是自身关注的体现。人用以与死亡与困难相抗衡的就是信仰,在信仰中完成了生命的坚固与不可征服。人除了靠理性还依靠情感与精神生存,而后者的力量在许多时候是惊人的。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13 21:54:00 +0800 CST  
把人看做是“一体化的存在”,才“故”有笛卡尔的“我思”。“存在”能够被黑格尔看来是公理,是因为能够统一的“绝对精神”。很明显,理性自在于情感中,任何关于“方法论”的哲学那一种不是“自洽的思想自荐”呢?!有意思的是,关于逻辑的实证对于现实来说被看成是失败的结论,所以,维特根斯坦尊重“神秘的自我超验”,也就更加敬重宗教的信仰精神了。很明显,无论人类的理性创造出多么光辉的成就,它都是在一种信仰的支撑下取得的。而所谓理性信仰,是指一种认为人类理性和信仰可以统一起来的信仰观。弗洛姆说:“理性信仰是基于在理性和情感的生产性活动中所产生的坚定信念。”理性信仰,不是把理性作为信仰的对象,而是的一种态度、一种价值持有。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13 22:10:00 +0800 CST  
如果理性脱离了信仰,就会成为人类的灾难。希特勒在他的作品《我的奋斗》中大量契入了尼采的“超人意志”,把理性做为生存的唯一目标,因而,形成了物化的情感的极权教条。也就有形成了法西斯主义的理性权利化并造成了人道灾难。所以,人类应该反思并批判理性:——理性带来的灾难使人类感到了对现实与理想的双重困惑与否定。客观社会存在与评判体系的和谐被破坏,类与个体的关系被割裂,现实无可奈何,未来无法把握,神至高无上的地位被驱逐,理性则无比冰冷。这是一个混乱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大都无所谓信仰,原来的绝对理念不寻在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被颠倒;为了现在,牺牲未来;只求实惠,不要理想;类与个体的关系走向极端,或是个体对类的否定,或是类对个体的否定;人或堕落于伪善与虚无,或绝对服从现实的利害关系……一切都是暂时的、偶然的、变动不居的,自己的命运无法主宰,前途无望,及时行乐的心理开始产生,人们在对传统文化批判、揭露、叛逆的同时,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又存在迷茫、悲观和盲目。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13 22:46:00 +0800 CST  
马斯洛在《人类价值新论》中指出“人们处在一个旧的价值体系已陷入困境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的断裂时期”,表现出来即:信仰沦丧、价值颠覆、人们无可相信、一切遁入虚无。海德格尔也曾描述:“就是一个旧的神祗纷纷离去,而新的上帝尚未露面的时代,因此它陷入双重的空泛,双重的困境,即神祗离去不再来,将来临的上帝还没出现”。现代人走入了旷漠的荒原,没有了赖以栖息的场所,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价值虚无的深渊之中,政治经济行为的无度、教育的无效、理论的无知,使得信仰整体循环对局部中断的制约和克服功能全然丧失,由此导致局部中断扩展为整体中断。处于信仰危机状态时,信仰主题无路可走但又四处寻求出路,或者说信仰的指导作用丧失了,但信仰的抑制作用继续存在。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13 22:51:00 +0800 CST  
信仰的本质就是人本主义的存在,理性本身也并没有罪恶,它一直在为现实“解除魔咒”,这种功劳是永垂千古的。只是当现在人面临着巨大的信仰空缺时出现的慌乱使人们不知道现实的一切该何去何从,于是做了无价值比较的扬弃,这是一种草率。须知现在的无当然不等于最初的无,这种在过度经验后心灵重新面对的空白与最初一无所知的空白是截然不同的。理性能够以智慧的形式被体现,那是溶入了对人的本质和存在状态的规定中去,而能够拥有理智是高尚却不是万能的这一切后,我们就了解了情感的信仰在理智的极限处发挥着自己的功能,它把握着理智把握不了的东西。理智又引领着信仰的方向,所以拯救信仰必须重建理性,只是在高扬理性的同时要正视理性自身的冷酷的局限。一个仅有丰富艺术想象力的人是决不敢直面死亡的,而一个理性的人则愈是清醒愈坑死不瞑目。所以,人惟有通过发展理性寻找一种和谐的信仰才能正确而坦然地面对死亡,才能在死亡之外坚定地生活。和谐的信仰所涉入的正是这个有限的世界,任何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和评估都只能是相对的。信仰的和谐存在能够使我们的生活中最不具个性的现象加以“个性化”。例如,什么能比时间和空间更不具个性和更客观呢?即便是相对论为我们提供的成熟的时空观也依赖于一个绝对的或恒常的参照点,即光速。我们用分秒来测算时间,用米或码来绘制空间。这似乎是实证主义意义上的量化的、因而也是客观的方法。然而,能够拥有信仰的和谐,我们就会把“存在”形成自明的观念——“绽出的”时间性和“意向的”空间感增添出灵魂的性质和个性的维度。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13 23:11:00 +0800 CST  

楼主:柳艺诚

字数:4484

发表时间:2017-02-14 01: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3 17:33:14 +0800 CST

评论数:4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