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柳艺城也来讲述——《“生命”和“死亡”的哲学扬弃》

所以,就像我所说的,诉诸不存在来解释死亡的坏处,并不是那么简单、自然的,它转移了我们对问题的关注。如果我说,死亡对我来说是坏事,因为当我死了,我就不复存在,那么我们仍然会发现自己困惑于:不存在怎么会对我有坏处?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4-06 12:34:00 +0800 CST  
我想这个反驳意见的答案,能从区分某事对我有坏处的三种不同方式中得到。首先,从一种绝对的、稳固的、内在的意义上说,某样东西本身就对我有坏处。比如头痛和其他疼痛,好比说碰伤了脚趾,或者被刺伤、被折磨。痛苦的坏处是本质上的(intrinsically bad)。它本身就是不好的。由于它本身的原因,我们想要避免它。一般来说,那些对你有坏处的事情,它们的坏处是内在的,由于其本质而具有坏处。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4-06 12:35:00 +0800 CST  
其次,许多事情的坏处是结果上的(instrumentally bad):某样事情本身也许并不坏,但坏在其会引起或导致坏的结果。特别是,这类事情可能会导致一些其本质上为坏的事情。比如,失去你的工作本质上并不坏——它本身并不坏也不包含坏,但其结果是坏事,因为这会导致贫穷和债务,并由此导致痛苦、磨难和其他本质上的坏处。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4-06 12:35:00 +0800 CST  
对你来说,有些事物还有另一种坏处,这第三种方式很容易被忽视:有些事情的坏处是相对的(comparatively)。某些事物不好可能是因为你在接触这个事物时,就无法接触其他更好的事物。这是由经济学家所说的“机会成本”带来的坏处,而不是因为它本质上是坏的,或其结果是坏的:它是坏的只因为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你放弃了更好的。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4-06 12:36:00 +0800 CST  
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我在家里看某个电视游戏节目。我因收看这个节目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这对我来说怎么会有坏处呢?按照第一种坏的概念,即本质上是坏的,那么这件事并不坏,它是一个打发半小时时间的愉快方式。我们可以想象,按第二种方式来说,这件事的结果也不坏。(假设看半个小时的电视不会导致任何对我有坏处的事。)但是,尽管如此,按第三种方式来说,这件事可能是有坏处的。比如,除了待在家里看半个小时电视外,我可以去参加一个很棒的派对。那么,我们就会说,我宅在家里看电视这件事,从比较的意义上来说是坏的。这并不是说它本身是个打发时间的不愉快方式,也不是说它会导致不愉快的事情,而是说(如果我记得的话)我可能还有更好的方式打发时间。因为我放弃了“更好”的好事,于是相对来说,我待在家里看电视就成了坏事。我缺失了更好的选择。缺失本质上并不是坏的,其结果也并不一定是坏事,但在第三种意义下,从比较的角度来说,它仍是某种坏事。缺失了好事,从比较的角度来说,对我就是坏的。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4-06 12:36:00 +0800 CST  
同样地,假设我拿出两个信封,说:“选择一个。”你选择了第一个并打开说:“嘿,看,有10美元!这不是好事吗?”当然,有10美元是好事。诚然,这不是本质上的好(其本身并不值得拥有),但它的结果是好的(例如,它可以帮助你买到冰激凌,让你感到愉快)。然而,这种好是基于你不知道另一个信封里有1000美元!然后,我们就说:“看,选第一个信封对你来说是不好的。”从什么意义上来说是不好的?就是从比较的意义上。如果你选了第二个信封,你会得到更多的钱。你本来有更大的好处,或更多的好处。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4-06 12:36:00 +0800 CST  
现在,我希望你们都能明白,在第一个意义上,不存在不会对我有坏处。不存在本身并不是坏的,我们不需要因为其本身的原因而回避它。当然,如果不存在是痛苦的,那它是坏的,就能说得通。但当你不存在时,你没有痛苦的感觉。不存在其本身没有任何东西让我们唯恐避之不及。同样地,不存在从第二个意义上对我来说也并不是坏的。比如,它没有让我感到痛苦,也没有引起其他本质上的坏事。因此,不存在不能导致坏的。但是尽管如此,从比较的意义上来说,不存在对我来说还是坏的,因为这里涉及了缺失。当我不存在时,我便缺失了东西。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4-06 12:37:00 +0800 CST  
我缺失了什么?当然,我缺失的是生命,具体来说,是生命可以给予我的美好事物。不存在就坏在牵涉到机会成本的问题。众所周知,W.C.菲尔茨在他的墓碑上写道:“我宁愿待在费城。”处于死亡状态的坏处是,你再也不能体验和享受生活带给你的各种美好事物。
所以,不存在确实指向了理解有关死亡坏处的关键。为什么死亡有坏处?因为当我死了,我不复存在。如果我们问,不存在怎么会有坏处?答案是,因为我缺失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当我不存在时,我得不到这些我还活着时本可以得到的东西。死亡有坏处,因为它剥夺了我生命中那些美好的事物。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4-06 12:37:00 +0800 CST  
这是如今被称为关于死亡的害处和坏处的剥夺解释理论,因为这种解释认为,死亡的主要坏处在于剥夺了你生活中本应该得到的美好事物。在我看来,剥夺解释理论说得没错。诚然,我认为死亡还有一些方面,一些高于并超出剥夺解释理论所关注的其他方面,也可能导致其坏处,我们将在后面一章中进行讨论。不过,在我看来,剥夺解释理论正确地将我们指向死亡的主要坏处。当我死了,我就得不到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我将被剥夺这些东西。这就是死亡有坏处的主要原因。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4-06 12:38:00 +0800 CST  
【注释:第二讲文章来源——《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一书】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4-06 12:39:00 +0800 CST  
第三讲:哲学家语录——关于对“死亡”的思想态度……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4-06 12:41:00 +0800 CST  
柏拉图:“哲学就是死亡练习。”“真哲学家,总是专心致至从事死亡,因此,他们在一切人中最不惊慌失措。”哲学家最不怕死,真正的哲学家一直都在练习死,哲学家始终处在半死的状态。终有一死从而注定总有一天不再有明天的人,如何树立以明天为指归的联想人生?正视死亡,向死而生!

不怕死:“死亡无非就是肉体本身与灵魂脱离之后所处的分离状态和灵魂从身体中解脱出来以后所处的分离状态”。 生命的根本是灵魂,而灵魂是不朽的。肉体则是灵魂的牢狱,使我们充满了激情、欲望、恐惧和愚昧。所以,灵魂摆脱这个肉体,非但不是一件憾事,而且是一件幸事。——柏拉图

死亡是灵魂从身体的解脱。怕死的人决不是智慧的热爱者,而是身体的热爱者。 死亡练习是体察死亡,非真死,哲学家练习死亡的死亡,而非现实的死亡。死亡:就是灵魂与肉体的分离。因为只有灵魂不受干扰时才能获得真理。——柏拉图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4-06 12:42:00 +0800 CST  
我说:“人只有身体,没有灵魂。永生是坏事,而非赐福。自杀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既理性又合乎道德。恐惧是对死亡的不恰当反应。我们常见的对死亡的观点是相当错误的。关键不是你最终同意我的观点,而是你们为自己思考。理性、认真地思考生命和死亡。”——柳艺城
自由的死:“当我愿意死,死就来到”,即是“在适当的时候死去”。成就之死:就是一个人在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赋予自己、人类和大地以新的意义之后死去。实际上讲的是“成就之生”。“当你们死,你们的精神和道德当辉灿着如落霞之环照耀着世界:否则你们的死是失败的。”——尼采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4-06 12:44:00 +0800 CST  
向死而在:“所以,虽然此在总有一天不再存在,但它永远也没有“存在到头”的时候。只要此在通过“向终结存在”而将死亡保持其为纯然的可能性,它的存在就不会因为岁月流逝而逐渐暗淡褪色乃至消逝殆尽,而于每时每刻都是能在。此在保持自身为可能之在时,它无时无刻不是一个能在之整体。”——海德格尔
宗教的生死观:“一切现象都是因缘际会而成,每一个生命的出现都有其因缘,无穷无尽,所以,生命无始无终。而所谓的‘死亡’,不过是肉体功能的丧失,是这一轮生命的结束。生命会以两种方式继续:未开悟者继续轮回,重新投胎转世;开悟者进入涅磐境界,跳出生死轮回,升至西方极乐世界”——来自佛教经文的的“生死轮回”说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4-06 12:47:00 +0800 CST  
“没有人能在自己身上经验到死亡(因为生命是产生经验的因素),而只能在别人身上去体会,死是不是痛苦,这是不能从死者临终的喘息或抽搐中判断出来的,毋宁说,那更像是生命力的一种单纯机械性的反应,它或许是从一切痛苦中逐渐解脱出来的一种平和的感觉。”——康德
“探究哲理就是学习死亡。”——蒙田
”从事哲学即是学习死亡;从事哲学即是飞向上帝;从事哲学即是认识作为实有的存在(大全)。”——雅斯贝尔斯
“有的人很聪明,很有理解力,甚至也很真诚,但没有对死亡的体悟,你就很难和他做深入的哲学对话。死亡不是同归大海,而是各回各的源头。讳言死亡是社会的陋习。”——周国平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4-06 12:49:00 +0800 CST  
绪论:“有人采问百岁老人一生最痛苦的是什么?老人回答说:‘最痛苦的就是我还活着。’——因而,没有死亡的人生也是一种痛苦。没有死亡的人生未必是一种幸福。”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4-06 12:52:00 +0800 CST  
对死亡的不羁:“像猪那样的在“将死”中无动于衷——猪之不惊,是因为它并不知道危险;皮浪不惊,是因为他知道惊无益于摆脱危险。在我们面对生活的“风浪”(生死观念)时,如果能有一点“从容不羁”的心态,也许会更加安详、自由自如。”——柳艺城
“人的行为和举止无不受习俗的制约,而长期形成的习俗不是轻易可以破除的。而真正聪明的人应该像猪一样对(死亡)不动心。”——皮浪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4-06 18:50:00 +0800 CST  
每个清醒的人都意识到人生的荒谬和虚无,但只有极少数人(比如佛陀、耶稣、老子等)可以凭自力把这个问题圆满解决掉,加缪知道自己没这个能力,但他也有一个看似笨拙实则巧妙的方法来对抗虚无,那就是:以自己自主的意向和行动来体现人存在的合理性!因此,无论是自杀或坚持活下去——我们不要从人生的浅层次来看,而是要站在哲学的高度来看——都是对生之虚无的当头棒喝,一个人做出其中任何一个决定,都是在宣示他对他所负责的这个生命的决定权,他可以选择自己的命运,不受荒谬和虚无的左右,这是最基本的真实。
“他人即是地狱,我只是个百依百顺的‘孩子’,至死不变,因而只顺从我自己,自我的‘存在’先于认知的‘本质’。”——萨特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4-06 18:57:00 +0800 CST  

楼主:柳艺诚

字数:13026

发表时间:2017-04-02 05:4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4 22:41:34 +0800 CST

评论数:14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