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个帖子谈谈:哲学中拎不清的话题——语言误用

首先,关于哲学研究应该是两种区分:
❶语言哲学
❷哲学语言
前者是哲学分析,后者是哲学考究;这里,我们先来看看,语言哲学说了什么:
语言哲学,也叫分析哲学或英美哲学,它是20世纪以来作为一种哲学方法来加以应用的,认为通过语言分析可以解决所有哲学流派中的纷争问题。当然这里的解决指的是澄清,或使得问题消失了,就是说,有些哲学问题是一些被语言所搞乱了的、模糊的、无意义的问题。到底什么才是哲学问题的“意义”?一个词、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与其所具有的哲学意义是什么关系?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哲学流派,也是一种普遍的、适用于所有哲学问题的语言分析方法。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0-10-26 20:50:00 +0800 CST  
而所谓的哲学语言,它涉及到了哲学的某个领域里的问题,也有人认为这一问题也就是哲学的全部问题,即何为语言表达中所提出的哲学问题,而和语言表达相关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语言和现实之间的关系,而现实中最大的问题又是政治与伦理。知识、认知方法等问题相应地下降为第二位的问题。传统的ontology,即实在论的问题,其实是要为政治、伦理的客观实在提供某种“本体论”上的依据。所以从根本上讲,它本来就不是一个传统的知识论可以解决的问题。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0-10-26 21:04:00 +0800 CST  
大家去谈问题的时候首先就要区分开上面两者:你谈的到底是【语言哲学】还是【哲学语言】?这个区分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当代英美哲学和欧陆哲学的区分。
所谓欧陆哲学,我们说是以德国、法国哲学为主的,即这类哲学家基本上都是【老学究】,即他们需要研读经典,他们对使用【哲学的语言】非常讲究,他们要考证【某个术语是哪个哲学家说的,是哪种情况下说的,这个术语蕴含了什么?这个术语在政治上和伦理上的意义是什么?】;这类哲学家通常认为哲学理性的作用就是对前代哲学家的“文本(著作)”进行指手画脚,美其名曰【批判】;并且他们认为对【前哲学文本】的解读能够回馈到他们所处的时代,这种解读叫【回溯的类比】,他们还认为【批判】前代哲学家的文本能够为他们再创的哲学理论找到依据,因此他们说这个叫【哲学的本体重构】;通过【哲学的本体重构】他们有了意志学、现象学、存在学、解释学、结构学、后结构学、解构学、后现代批判学、女性权力学、心理分析学、绝大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分析学;所以他们称这些为【哲学语言的转向】。
而所谓的语言哲学,就是所谓的英美哲学、分析哲学;他们认为传统哲学关于形而上学的思辨是没有意义的,主张哲学的任务在于“清思”,用尽可能客观的方法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并阐明它们的意义;所以他们如是的认为所有哲学问题都是语言问题,研究哲学就是研究【语言学】,他们认为对语言学的分析能够医治混乱、模糊的哲学问题——语言的逻辑构造是普遍性的方法。也就是说,他们在怀疑语词、概念、范畴、真理、本体、本质和规律这些概念后面到底是否存在着与之相对应的实体,因为我们有真理、规律和本质这些词。而这就是所谓的【语言哲学的转向】。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0-10-26 22:32:00 +0800 CST  
凡哲学家都是【理性】的,没有【理性的理论】出不了哲学【文本】(著作)。【理性】的释义实际上有两种:
①通过怀疑与否定得到求存目的;
②通过逻辑推导得到的确定结果。
我们这里可以:
把①看成是【哲学语言】的任务;
把②看成是【语言哲学】的任务。
根据①(理性)的任务,人类思想的意义只是【求存】,所谓的【怀疑论】是怀疑【某种语词的表达产生了异化】而影响了主体求存的目的,简单来说,哲学语言的怀疑,就是对【概念异化】的怀疑,因此消解【概念异化】为了主体更好的生存。【哲学语言】认为概念构成了我们生活的本身,我们的生活世界本来就是由概念构成的,概念既是人类生活方式的表现也是人们生活的基础。布莱尼·麦基在他著作的《思想家》里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如果人们没有读过爱情这个字眼,就不会堕入情网。”这里的意思是说,如果你从来没有看见过爱情这个词的概念,你根本就不懂什么是爱情,也不会爱得死去活来。我们都知道没有多少文化的人表达爱情的方式和有文化的人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人的表达的方式取决于他对这个词的理解,正是他对爱情的理解决定了他对爱情的想象力和表达方式。如果你根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爱情这个概念】,你只知道两个人生活在一起生出了下一代,那你的爱情就不会有这么多丰富多彩、变幻莫测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词语产生的概念,如麦浪滚滚、白云飘飘、月亮、嫦娥有没有客观性,本身就是次要的,重要的只是这些词语产生的概念构成了我们的生活,且是我们生活的基础和表现。
根据②(理性)的任务,我们所说的【知道、懂得、相信、肯定、不确定到底是】等等……这些疑问,都必须在具体的句子中得到澄清。有时候我们跟人争论的时候会说我对这个事情还不确定,而【语言哲学】就要问你:你所说的“不确定”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你是对这个事情、这个人或此时的环境的不确定,还是对这个词语的用法、表达的是否清楚不确定?或是暂时的、或是永久的不确定?这是【语言哲学】所追问的,这个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它首先问的是你所使用的这些【词语】到底是什么意思。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0-10-27 00:36:00 +0800 CST  
【语言哲学转向】指的是从传统的哲学问题转到对语言问题的研究。传统的哲学问题研究的是如在古希腊时期开始就研究的ontology,即本体论、存在论的问题。到底什么是存在和本体?这里的“存在”问的不是具体的存在物,而是【存在本身】。
所谓【存在本身】实际上就是【念头】,关于【念头】到了笛卡尔那里,成了【存在本身之所以会发生的基础是什么?】
这在我个人看来,是一种【自由滥觞】,即【自我存在的问题】。没有“自我”,没有意识,当然也就无所谓哲学问题。于是有了知识论问题——你到底是怎么知道的?你如何证明你知道?笛卡尔的名言是“我思故我在”,所以“思”是最本体论的,首先得有思维的存在,如果没有思维的话,世界就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然后思维才能去提出和证明你所要论证的东西。维特根斯坦用图像式的方式来说明“我思故我在”:“我思”是投影机,但胶片上既无过去,也无未来,“我思”就是投影机所停留的那么一个点;“我在”就是空白的胶片从投影机上匀速滑过,但依旧没有任何东西显现。“我在”就是空白的“意识流”。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0-10-28 13:09:00 +0800 CST  
同时,欧陆哲学家也在解决这个问题。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用【意向性】这个哲学语言来取代【我思】这个日常语言。
我前面说过,哲学语言通常会把某个领域里的问题看成是哲学的全部问题,很显然胡塞尔用【意向性】这个术语所蕴含的【自由滥觞】来解决“我思”与“我在”的空白性问题。
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欧陆理性主义哲学家所用的【语言】是极为讲究的,他们需要把(哲学)【问题】进行确定性【溯源】;也就是说,你怎么能够去确定和证明你所知道的是真理?这个知道不能由经验来证明,你必须提供出一套东西来证明,比如我们都知道本质、规律、存在等词不是经验的对象而是观念的对象,而既然它不是经验的对象,那你怎么告诉别人你知道它的存在呢?也就是说你必须提供出一套证明方法。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0-10-28 14:26:00 +0800 CST  

楼主:柳艺诚

字数:2767

发表时间:2020-10-27 04:5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10 04:28:28 +0800 CST

评论数:1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