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科幻解读】探索的勇气——品读刘慈欣

我毫不怀疑,这个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科学杂志《新发现》主编、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曾如此评价一个科幻小说创作者。他口中的“这个人”,就是刘慈欣。 2015年8月,凭借科幻小说《三体》,刘慈欣获得了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科幻艺术界的“诺贝尔”奖。刘慈欣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近30年的创作历程和近20年的发表、获奖,为他积累下了7部长篇小说、34篇中短篇小说及部分评论文章,这些作品不断地考验他对人事、宇宙的思考,完善他的写作经验,锤炼他的写作风格,使他的创作思想和手段越来越成熟和丰富。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0-11-15 15:07:00 +0800 CST  
对科幻小说,不能以传统文学评论的标准和方式来评价。刘慈欣说:“传统的文学评论认为,文学是人学,由此推论包括科幻文学在内的类型文学中的那些类型元素,如科幻中的科幻创意、侦探中的推理等,都只是提供了一种背景、平台和工具,最终目的是用来表现人性。……事实上不是这样,这些类型元素就是类型文学本身的目的,比如在科幻小说中,环境和作为一个整体的种族,都可能成为与人物一样的独立的文学形象。”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0-11-15 15:11:00 +0800 CST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被划分为“硬科幻”。所谓硬科幻,就是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以追求科学的细节或准确为特性,着眼于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刘慈欣把科幻元素视为科幻文学本身的元素,我们也能看到包括本书7篇小说在内的他的早期小说,都力图去淡化传统小说注重的人物、情节等因素,而把科学研究或发现作为自己叙写的重心。所以,我们会发现刘慈欣的中短篇小说并不在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的各种细节(外貌、个性化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描写上用力,而是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来推进事件。对话的内容大多是对科学原理或科学现象的构想,由此形成人物与人物的思想与认识的交锋。在交锋中,与时空、地球、宇宙等相关的科学知识被层层剖开,已有错误的认识被不断否定,而当科学真相被发现时,不仅超乎读者想象的、不可思议的科学可能性被揭示出来,也把情节直接推向了最高潮,同时还完成了对人类生存现状、社会和地球命运的思索。而基于科学原理塑造出的科技造物也是他硬科幻的表现之一,“中国太阳”(《中国太阳》)、“水滴”“二向箔”(《三体》)、“球状闪电”等,都引起了是否符合物理原理的大辩论。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0-11-15 15:28:00 +0800 CST  
正因为刘慈欣对科幻元素如此在意,科学家或被科学深刻影响的人就成为他小说主要塑造的人物群体,他们是人类的精英或接近人类精英的人。区别于其他只关注周遭现实、关注个人生死、关注衣食住行的“群氓”,这些人敏锐地觉察到人类的发展并不仅仅取决于人类生存共识——诸如教育、环保、和平等的确立,地球本身的各种自然灾害、地球外部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宇宙内自然的突变等对人类命运的威胁成为他们前瞻思考的内容。当需要做出人类命运抉择时,这些科学家是首当其冲的。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0-11-15 15:35:00 +0800 CST  
每每此时,刘慈欣的笔端就会柔情似水,用极其绚烂或凝情的笔墨描绘这些人做出抉择前后面临的场景,用抒情、讴歌的方式塑造浓烈的庄严:水娃乘着中国太阳飞离地球轨道、米沙驾驶着“万年风雪”号飞船撞向太阳、《朝闻道》中的丁仪和《思想者》中的“她”在梦中对宇宙起源的追寻等,莫不如此。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0-11-15 15:44:00 +0800 CST  
“小说中的科幻成分应该成为一种艺术想象力的出发点,一种贯穿在主题中并大胆超越它的自由精神,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它在文学创作中的潜在威力。”陈思和教授这样来评述科幻小说的生命力。如果以此来看刘慈欣的创作,会发现他的中短篇小说乃至他某些长篇小说都是以一个科学知识或科学界构建出来的某个理论为叙事的支撑,如真空衰变、全频带阻塞干扰等,从而穷极想象,建成“一个光年尺度上的展览馆,里面藏满了宇宙文明史中科学与技术创造出来的超越常人想象的神迹”,把对宇宙的认识、人类命运的思考和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可能方向等大主题通过叙事表达出来。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0-11-15 15:49:00 +0800 CST  
在刘慈欣的笔下,人类的生命是孤独而且弱小的,宇宙世界是宏大而不可思议的。宇宙世界本身的某些微不足道的变化就可能给人类的生存、生命造成极大的困境乃至末日体验。用怎样的方式突破这种困境,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人类末日的到来,是刘慈欣着力思考的问题。刘慈欣抛弃了塑造无所不能、身负异禀的全能英雄以一人之力拯救人类、地球的奇幻创作方法,他笔下面对这种困境或末日体验的只是科学家或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普通人。他们对生活、生命有着强烈的情感,是有着优点更存在诸多缺陷的小人物。他们之所以被称为“精英”或者“类精英”,是因为他们可以依据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对科学理论的理解来分析困境,给出可能的解决途径。更多的情况下,他们无法改变命运,只能顺应或坦然地接受命运。可以说,他的小说就是通过小人物对大事件的观察和参与,反映科学事实、科学方法对人类的影响及将来可能产生的影响。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0-11-15 16:24:00 +0800 CST  
《坍缩》里丁仪这样描述科学家的世界:“小的尺度是亿亿分之一毫米”,“大的尺度是百亿光年”,“这是一个只能用想象来把握的世界”。刘慈欣的创作也是如此:《微纪元》里的遥远未来,地球的人类为了逃避太阳闪烁,将自己缩微到十微米高,可以轻而易举地躲到地下去;《微观尽头》里人类通过击打夸克来得到宇宙负片;《诗云》里太阳系可以被轻易毁灭,银河系两端可以瞬间跳跃;《三体》里可以毁灭旧宇宙,孕育新宇宙……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0-11-15 16:33:00 +0800 CST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而刘慈欣看到了科幻文学的一个奇特的功能:“现实世界中任何一种邪恶,都能在科幻中找到相应的世界设定,使其变成正当甚至正义的,反之亦然,科幻中的正与邪、善与恶,只有在相应的世界形象中才有意义。这个发现令我着迷,且沉溺于其中不可自拔,产生了一种邪恶的快感。”所以他个人虽对当下的道德完全接受,并不怀疑,但在创作中却力图通过设置人类困境乃至文明毁灭的大灾难背景,来重新审视人类已有的价值和道德体系。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0-11-15 16:38:00 +0800 CST  
他的理工科背景让他对技术、对工业文明有着无以言表的崇拜心理,也使得他对世界、人类的观照与思考披上了科学理性的色彩。科学求真去假,在真假面前,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所以科学是“零度”的;科学理性要求用科学的、符合逻辑的思维方式来独立地思考,不为好恶、亲疏等情感左右,所以刘慈欣对人类现实的考量是冷静的。他考量的是人类的道德在宇宙的尺度内、在宇宙文明的丛林中到底有多少存在的价值。他借《吞食者》中恐龙使者大牙之口说:“我们以后有很长的时间相处,有很多的事情要谈,但不要再从道德的角度谈了。在宇宙中,那东西没意义。”“文明是什么,文明就是吞食,不断地吃啊吃,不断地扩张和膨胀,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神有神的道德,吞食帝国有吞食帝国的道德,三体人有三体人的道德,蚂蚁有蚂蚁的道德,人的道德不能凌驾也不可能说服宇宙中的其他文明,所有文明的道德必须遵循宇宙的法则。所以他用极其平和、极其克制、极其客观的笔调,以令人无法接受的冷静描写人类文明面临可能的空前危机或灾难时人类的命运,并试图提出违拗现行道德观的各种残酷、残忍乃至残刻的解决途径。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0-11-15 16:53:00 +0800 CST  
技术和工业文明的目的是什么?还不是人类的发展!在刘慈欣的世界感受到的“如粒子风暴般扑面而来的澎湃的激情——对科学,对技术的激情”正是基于他对人性的终极信念、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他用科学审视人文,用科学幻想来丈量人类道德,他冷静、冷酷的双眼中透露出对人类的无限的热烈关怀。一个有责任的人,不可能只享受科学发展带来的成果,他的眼界必须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开阔,必须回应科学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种种课题,去思考科学发展下人类的终极意义。刘慈欣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0-11-16 12:20:00 +0800 CST  
同时,在故事讲述的技巧上,刘慈欣常常在小说中为我们描述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现实的世界,一个是科学、科幻的世界,前者纷繁、灰色、喧嚣,充满暴力、利益、欲望等,后者充满着不可思议,要凭借想象才能到达,比如《带上她的眼睛》中“我”的现实生活和“她”被困在地心,《中国太阳》中水娃为了生存挖煤、擦鞋、当蜘蛛人的生活和他在太空的经历,《全频带阻塞干扰》中莫斯科防线的战争和靠近太阳的“万年风雪”号,《坍缩》中省长所关心的长江水患和科学家所关心的最微小与最阔大的研究对象……这两个世界给予人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认识的碰撞构成故事讲述本身。那么,分属于两个世界的角色之间就会形成性格气质的陪衬与对比,借以丰富科幻小说的人物塑造,扩展科幻小说的表现领域,在人物行为选择的对举中直达主题所要表现的人文深度。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0-11-16 12:26:00 +0800 CST  
科幻小说通过基于科学的想象创造可能发生的事件、可能改变的生活、可能面临的困境,来促发人们对现实和未来进行深刻地思索。它所表现的世界可能在我们的思想、情感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外,但它绝不是要去消泯我们对生活的热情、希望,引发对未来人类前途的恐惧和绝望,而是希望我们向尘外投去深情的一瞥,唤醒沉睡在我们体内的勇气,万一科幻小说中预言成真的那一天来临,能够不慌乱、不沮丧、不绝望,坦然地接受、面对或应对。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0-11-17 13:41:00 +0800 CST  

楼主:柳艺诚

字数:3613

发表时间:2020-11-15 23:0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10 03:14:25 +0800 CST

评论数:2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