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磋】自创的哲学的十层境界——不服的来辩论

首先,我例出这所谓的十层境界: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1 20:34:00 +0800 CST  
第一层境界是:“认知”哲学,简单说,就是认识论
第二层境界是:“古典”哲学(的阐释学),即形而上学
第三层境界是:“体系”哲学(学院派),即(哲学的)文本释译(学)
第四层境界是:“系统”哲学(民间学识派),即(哲学的)本质、本体、本原的系统学
第五层境界是:“分析”哲学(哲学术语的分析派),即对于哲学语言的意义和逻辑的分析学
第六层境界是:“构造”哲学(哲学理论的结构论和解构论),即对于哲学理论的结构主义论述和解构学
第七层境界是:“行动”哲学(哲学的“厚黑论”),即对于哲学的实用性功利学
第八层境界是:“生命”哲学(哲学的“人本主义”论),即对于哲学的人类、人性和人道学(以人为本的哲学)
第九层境界是:“科学”哲学(哲学的“科学精神”论),即以哲学为目的,阐述科学理论——科学的哲学
第十层境界是:“创新”哲学(纯粹是作者的“新知”——新哲学),显然不用多说废话——“创新”的“你”,就是哲学家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1 20:35:00 +0800 CST  
做为出入哲学的“你”,首先的问题,就是“哲学是什么”的定义,这种定义不下几十种:当然首先,我们需要从认知的基础来给“哲学”下定义——即“哲学”这个词的来源:“哲学”这个词是怎么来?
在此,我们不得不提到日本哲学家——西周几多郎?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是他有了“哲学”这个词……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1 20:47:00 +0800 CST  
首先,在这里我先讲一段历史:
应神天皇之世(约公元三世纪末叶,即二四八年王仁从百济渡日,献论语十卷及千字文一卷,是为汉字汉学传入日本的开始),自汉字输入日本后,历经岁月,迨至八世纪中叶,日人始用汉字楷书的偏字,造成片假名,又用汉字草书的偏旁造为平假名,以为注汉字音,及标注日本语音之用。当时,称汉字为男文字,而称假名为女文字。日本学者有谓吉备真备作片假名,弘法大师空海作平假名,皆不足凭信,充其量或由他们两人集其大成而已。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1 20:59:00 +0800 CST  
简化字,又称简体字。广义上的简化字通常指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俗体字与异体字。狭义上的简化字通常指中华民国时期颁布的《第一批简体字表》;日本《当用汉字表》里的新字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的《汉字简化方案》、《简化字总表》。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1 21:04:00 +0800 CST  
由此,我在这里所写出来的“字(简体字)”——即70%多来源于日本的“字典《当用汉字表》”!显然,我们的人文学科和社会生活用词,都是源自于日本“汉字词(书面语言)”。如果,我们不用这些日本的“书面语言(字词)”,我们几乎张不开口,说不成整句,甚至可以说,会影响我们的语义表达。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1 21:09:00 +0800 CST  
在人文学科之中,大量的日本“汉词义(书面语义)”汇进了学科的“语言体系”,比如:历史学科的“历史学”名称,就是日本汉语言的“语义词”。涉及到法律、社会学、哲学、政治学、历史学,大量的概念语言,都是日本汉语言而构造的,比如,我们熟知的“文化”这个词。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1 21:18:00 +0800 CST  
在晚清民初,中国本土的知识分子也大量翻译了西方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名词,可是,让人惊讶的是,这些本土的翻译词汇和日本汉语的词汇一PK,相同的翻译词汇,大都是本土词汇完败。特别在这里我要提到“哲学”这个词——“它”由西周几多郎“创造”的词义: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1 21:26:00 +0800 CST  
日本明治初期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西周几多郎留学荷兰,是他把西方的“philosophy”首先介绍到日本,并翻译了“哲学”等一系列哲学用语(这种由‘哲学’翻译过来的书面语言,实际上叫做‘哲学术语’),这就是所谓“西哲东渐”的开始——所谓的哲学活动在“东方(东亚)”的开始。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1 21:34:00 +0800 CST  
“什么是哲学”的问题,其实至今在东西方学术界还没有定论,问题出在“哲学”(这个词)从诞生开始,与其说是一门学问,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一种求证求真的精神。这就是由日本哲学家西周几多郎所要具体表达出来的“哲学概念”。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1 21:44:00 +0800 CST  
当然,“Philosophy”来自于希腊语的“philosophia”,原意是“爱(philo)智慧(sophia)”——其在古希腊表达的意思是:由于人的灵魂对于“Sophia(智慧)”不竭之“philo(爱)”,从而在一系列观察、思考、探索、追求过程中留下了种种“logos(言论)”,这些“logos”就成为我们所谓的哲学文献,成为人们的研究对象,而通过研究又会产生崭新的“logos”——即所谓的批判、突破、超越前人的思考中所存在的局限性、不合理性,寻求更为合理的“logos”。
显然,所谓的“西方哲学史”就是这样的“历史学”,这种过程同样是源于“philo+sophia(爱智慧)”精神。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1 21:55:00 +0800 CST  
如果从古希腊时代诞生的“philosophy(哲学)”追求来看,其最主要的特点是:
1,关于宇宙世界自然的根源性思索与原理性追求。
2,超越现实功利的求知行为,也可以说是一种除了想知道世界(事物)的真相之外没有其他现实功利目的追求。
3,不盲目相信、不存在权威,一切从怀疑开始,彻底的求证求真的“逻格斯”精神。
那么,把上述特征作为是否是“哲学”(这个词)的衡量标准?
中国从古代到当下为止都不存在古希腊最初意义的哲学的相关文献!——即中国有“哲学”吗?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1 22:15:00 +0800 CST  
然而,柳艺诚认为“哲学”并不“复杂”、“高深”,反而应该是简单的“lore(‘学问’)”;至于为什么用“lore”这个英文单词,而不用“learning(学问)”这个英文单词。
柳艺诚认为,“lore”的另一层译释是:“动物的眼光知识”,这个“学问(lore)”显然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即“哲学”的“learn(学习)”是“lore(传说)”;也就是说,人类学习“哲学知识”是一种“传说(传导的语言)”,即人类追求“philo(爱)”和“Sophia(智慧)”是“(人类)自身机能的条件反射”——所以,获取(哲学的)“lore(学问)”是人类本能的“行为”。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2 12:01:00 +0800 CST  
“哲学”是“lore(学问)”,那是因为,苏格拉底对“lore(学问)”的不断“助产”——即通过哲学家意识的本能惊奇产生的“teach(教导和训练)”。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2 12:13:00 +0800 CST  
然而,亚里士多德关于“lore(学问)”的人类探索,具体划分了三个部分:即观察、实践、创造。
观察中包含有“神学=第一哲学=形而上学”、“数学”、“自然学=物理学”;实践包含“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而“哲学”的“create(创造)”只有“诗歌”、“文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习惯于只是把形而上学=存在论=本体论作为哲学的代名词,忽视了哲学的实践性层面,把政治学、伦理学、美学等从哲学的范畴中排除。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2 12:24:00 +0800 CST  
我们承认,理论上的根源性、原理性探索,彻底的求证求真精神是哲学之所以成为科学之科学的根本,也是哲学存在的根本。但是,实践中的规范性、普适性的探索与追求,那是哲学作为现实存在的意义之所在,不能斥之为那不是哲学,否认其作为哲学的合法性。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2 12:48:00 +0800 CST  
柳艺诚反对过于狭义地理解哲学,应该从理论、实践以及人的创造性的三个层面来理解哲学,来谈哲学有无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一般可以认为(中国)“前秦时期的轴心思想拥有大量的哲学思考,即我们的“国学”就是所谓的哲学——我们中国传统的“思想学”。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2 12:52:00 +0800 CST  
如此,我推举一例证。《易经·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这里,如常的理解是,大道无形,故旧形而上,器用之物为有形,是为形而下。即“‘形而上’也作为自上而下”之“规律”,通俗的说,就是从抽象到具体的、以思辨方式为主的理论“哲学”。“‘形而下’也作为自下而上”,也就是说,从具体到抽象的、以实证分析为主的实践“科学”。
“形”是什么?实际上“形”就是一个谓词,是作动词而用,“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意思是说,可见则为象,具形则成器,“在天成象(天象可见),在地成形(形,名词,同器),”因此“形”的深层意义就是“成”或“化”:即“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中诸动词的用法,但“形”的这种意义与“易”有区别,“形”不是指事物的自身变易,而是人对事物的观点、方法和行为,它的主体就是人的理性,因此“形而是学”无论是作为思想、观点、方法或者是学术,其中的“形”的本义都是中国理性的体现,“形”就是广义的阐释,这是中国文化中最精粹最深遂的学术理性。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2 20:22:00 +0800 CST  
因此,柳艺诚想当然的认为最早的“理性论”来源于中国的《易学》——“国学”之本!《易学》就是“形而上学”的“哲学”之元。“形而上学”实际上和亚里士多德的“《metaphysics》(‘玄学’)”无关。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2 20:33:00 +0800 CST  
中国传统文化,所谓的“先秦时期的轴心思想”——国学的“四书五经”体现了深刻的对于世界存在、人的存在思考。不过,这种更为广义的哲学范畴的把握,需要注意“泛哲学化”的倾向。哲学与思想是不一样的,这个区别需要理解与掌握,不然的话,“思想”存在了,“哲学”就不需要存在了。哲学是关于世界万物(包括人)的“根源性”、“原理性”探索,在逻辑上努力逼近本真的求知过程,追求最大限度其立论的逻辑自洽性、最终达到无假设前提的真理性把握。而一切思想都只是停留在人的“臆见”的层面,其中不具备彻底的求证求真的“逻格斯”精神,不寻求普遍的合理性。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2 20:42:00 +0800 CST  

楼主:柳艺诚

字数:11253

发表时间:2016-10-22 04: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1-09 09:41:52 +0800 CST

评论数:22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