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儒家——对中华哲学的扬弃统一和直觉转向》

因此,有了这个“原理”的规律性的同一阐发而形成的启蒙规定,只有这样的出发点,我们才能使各种现象得到理解和说明。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10-16 10:07:00 +0800 CST  
黑格尔在他的《小逻辑》中写到:“如果我们试图观察全世界,我们说这个世界中一切皆有,外此无物,这样我们便抹杀了所有的特定的东西,于是我们所得的便只是绝对的空无,而不是绝对的富有了。……一个具体事物总是不同于一个抽象规定本身的。当我们说‘存在’时,我们并没有说到具体事物,因为‘存在’只是一个纯全抽象的东西。”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10-16 10:10:00 +0800 CST  
从历史来看,作为理论思维公开反思和自我批判的对象,本体论所寻求的确定性、必然性、简单性、同一性和统一性,及其所承诺的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总是隐含着内在的否定性,并表现为历史性的自我扬弃过程。哲学作为思想中的时代,它所承诺的“本体”及其对“本体”的理解和解释,都只能是自己时代的产物。尽管每一个追根朔源的哲学家都声称自己已经找到了关于世界“基本原理”的终极占有和解释(例如泰勒士说“世界的本质和本原是水”,赫拉克利特说“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或者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但历史发展却总是不断地向这种终极解释提出挑战,动摇它所提供的“终极存在”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每一个时代所提供的终极解释总是暴露出自身的历史局限性。显然,这些看起来不证自明、毋庸置疑的前提却并不总是想我们想象的那样无可撼动,诚如恩格斯所言,“常识在它自己的日常活动范围内虽然是极可尊敬的东西,但它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碰到极为惊人的变故”(尽管这句话是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批判,但我以为用在此处也未尝不可)而哲学本体论却总是要求最高的权威性和最终的确定性,把自己所承诺的“本体”视为毋庸置疑和不可变易的“绝对”,这并不符合强调不断发展和批判的“现实命题”。况且本体论以自身所承诺的“本体”作为判断、解释、评价一切的依据,就会造成自身无法解脱的解释循环。这些每个时代理性的、超越经验的认识却又总是被经验否定。这便产生了一个悖论:诚然,人的认识首先是经验,如果人的认识只能来源于“经验”,那末——经验以外是否有某种不依赖于经验而独立的东西?显然,这个问题只能请教经验,但经验在这里沉默了,而且它不得不沉默。这是因为:既然我们是通过自己的认识而知道外在世界的存在的,那么,如果我们断言外在世界先于我们的认识而独立存在,就等于承认了一种先于认识的认识,超越经验的经验,也就是“先验主义独断论”,而如果我们承认“只有通过认识才知道外在世界的存在”,那就等于承认了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观念论思想。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10-16 10:19:00 +0800 CST  
由此可见,要付诸于“原理”只能是一种意义学的规定。谈论哲学不是“存在物定性”,那是物理学应该解决的课题。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10-16 10:28:00 +0800 CST  
哲学就是典型的“文化学”,而一切命题的逻辑关系就是建立在对“文化符号”的意义阐发,这才是真正的哲学。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10-16 10:32:00 +0800 CST  
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生物以及非生物都是自然而发展的。自然既是延续人类生命的创造者,与此同时又异化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使人在自身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成为自然的主宰者;反过来人类亦在不断地创造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悄无声息地制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使自然主宰、支配着人的生命。所以在这种息息相关的生存互动关系中,人类与自然应该建构共生意识,不至于使自然或者人类这两者中的任何一方被另一方毁灭或者吞噬。和生意识即以共生意识为基础,和生就是儒家所提倡的“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精神体现。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10-16 10:39:00 +0800 CST  
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二者互相渗透,所以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谓的“君子”是指可以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对待事情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而不是盲目跟风,人云亦云。孔子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只能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在多样性多元化并存的基础上建立。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10-16 10:41:00 +0800 CST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天地在形成之前,本来就有个东西,但是你又找不到。它是世界宇宙万象,是自然、社会、人生等一切的主宰。我们看一年四季变化,春天草长莺飞,欣欣向荣,秋天又落叶满地,一片肃杀,所以大自然的春花秋月,也是有盛有衰的。但是,这其中有一个东西,是不随着四季变化而增减、而改变的——我们可以自己试着找一下,这个不生不灭、不受生老病死左右的东西,到底在哪个地方?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8-05-13 20:46:00 +0800 CST  
我们一生下来,就是从无到有,婴儿的时候,什么都不懂,然后学习了很多东西,身体一天天长大,经过青春期成熟,然后结婚生子,最后年老体衰,生命消逝,这和四季的变化是很像的。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8-05-13 20:48:00 +0800 CST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都在说明心和物的关系。心就是我们自己的精神,物就是各种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文化制度、世间百业。如果心物不通,不管在自己的学修上还是在生活中、事业上,都无法形成和谐一致,无法找到人与世界的这个平衡点。所以,“和合”强调的是“内、外在相合,心、物象相通”;不管怎么样,能不能够把握心物之间的规律性?是代表对社会、历史、自然的发展,乃至于个体精神发展的规律性,就会有所把握和体会,就能洞见真理目的。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8-05-13 21:01:00 +0800 CST  

楼主:柳艺诚

字数:6367

发表时间:2017-09-07 02:3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9-13 15:35:02 +0800 CST

评论数:5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