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磋】《哲学思辨——重新认识“自我”》

第一章:什么叫“自我意识”及其意义?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8 13:40:00 +0800 CST  
首先,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同样也包括对我们自身的认识。我们对自身的意识活动(观念特征、情绪特征、意向自主性等)加以分析、思考时,所形成的精神自我映象,即为自我意识。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8 13:41:00 +0800 CST  
任何一种自我意识都是意识,但意识并不仅仅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最高形态,它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意识的一定水平。如把意识同自我意识混为一谈,就等于把意识个体化和主观化,这有损于意识的客观内容,也有损意识的社会本质。意识与自我意识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主观世界,并与客观世界处于既对立又统一的相互作用关系中。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8 13:42:00 +0800 CST  
历史上,笛卡儿是较早区分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人。他认为,意识是自我对外部现象的意识,而自我意识则是自我对自身的意识,即以“心灵的眼睛去注意自身”。黑格尔则认为,自我意识是从感知经验中反思自我,使自我的主体性从主客同一的感知经验中回归。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8 13:43:00 +0800 CST  
可见,两人都将意识和自我意识作了区分。并将自我意识看作是对精神自我或深层自我的意识。这种认识对现代“自我意识”概念的形成起了导向作用。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8 13:44:00 +0800 CST  
第一节、自我意识的形成:
自我意识是在意识的一定水平上形成的高级形态。因此,无论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起源,还是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都是在已有意识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8 13:48:00 +0800 CST  
从人类的系统发育来看,原始人类起初并不具有自我意识。列宁曾指出,本能的人不能把自己同自然区分开来,而有意识的人则能做到这一点。列宁在这里所提及的“意识”主要是指意识的高级形态——自我意识。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8 13:49:00 +0800 CST  
原始人类从无自我意识到有自我意识的转变,其中交织着三个要素,那就是人脑、劳动与交往。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意识水平的提高与人脑皮层的复杂化是相平行的。一旦出现了高度完善的人脑,自我意识才能得以产生。当然人脑的复杂与完善化、意识水平的提高是在劳动中并伴随着劳动而逐渐实现的。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8 13:50:00 +0800 CST  
制造工具的劳动是早期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这种活动经常化能促进早期人类的愿望、动机、目的等心理活动的展开,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意识到愿望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当他们将劳动工具作用于客观对象时,也常因事与愿违而意识到对象中存在一种不以自己的愿望、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力量。这种朦胧的主客体分化的意识是意识水平的提升,其中已含有自我意识的成分,然而早期人类的自我意识的飞跃则是在使用语言工具的人际交往中实现的。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8 13:51:00 +0800 CST  
有声语言的人际交往能把自己的观念活动的成果提供给对方,并通过和他人的思想交流,再将其结果反馈于自身,与自己的观念活动发生对象性关系,形成对意识本身的意识,促进自我意识的形成。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8 13:52:00 +0800 CST  
同时,人际交往也使早期人类意识到自己与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这是形成自我意识的必要条件。所以,有人认为早期人类的自我意识主要不是作为个体的自我意识,而是作为集体的(即氏族的)自我意识表现出来的。现在美洲各地的土著部落中,所有的“氏族”均以某种动物来命名,这种图腾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原始人类的自我意识的性质。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8 13:54:00 +0800 CST  
当然,“氏族意识”中也包含有个体意识。劳动与交往会使人们有意识地注意个体的能力、品质等方面的个性差异,并使每个成员用集体的尺度和眼光来认识和评价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由此使主客体的分化扩展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中。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8 13:55:00 +0800 CST  
尤其是“我”、“你”、“他”这些人称代词的出现,意味人们在交往中已将他人转化为客体,并以他人为中介将自己作为客体来对待。一旦早期人类能意识到意识本身是自己头脑中的内部过程,并经常思考自己的意识同外部对象的关系,认识到主观的东西与客观的东西的区别,便标志理性反思的出现,此时早期人类的自我意识已趋于成熟。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8 13:56:00 +0800 CST  
从个体(个人)发育过程来看,我们每个人也曾经历了一个从无知到有知,从无自我意识到有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初生儿只有自发的整体活动,但这属于遗传的本能活动。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8 13:57:00 +0800 CST  
随着神经系统和肌肉、骨骼不断成熟,身手动作趋于协调,本能性整体活动逐渐分化,开始抓弄他身边的所见之物,并重复一些能引起兴趣的动作,这是有意活动的开始。但此时,儿童的心理世界仍是一个纯粹的一元性的主观世界。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8 13:58:00 +0800 CST  
既无主体与客体之分,也无自我与非我之分,他们吸吮自己的手和脚就像吸吮自己之外别的东西一样。随着随意运动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大约到了一岁前后,儿童逐渐把能够直接支配的东西视为自身,而把不能为自己的意愿直接支配的东西视为外物,儿童的主客体分化由此产生,最初的自我意识也得以发端。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8 13:58:00 +0800 CST  
这是自我意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性的一步。当然,此时的儿童并没有关于“自我”的明确概念,只是在行动上把身体“设定”为自身。以后,通过语言学习,大约到了2—3岁期间,掌握了人称代词“我”,并能准确地使用“我”字的意义时,说明儿童心目中已有了一个“我”字的“对应物”,即把“我”字与“我”字所表达的东西联系上了,这又是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8 14:00:00 +0800 CST  
不过,他们心目中的“我”字还只是一个含义贫乏的代词。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丰富,随着语言成熟和人际的频繁交往,他们通过对他人的观察了解,促进了对自身的整体性认识。尤其是成人的表扬和批评及其引导,儿童逐步自觉地注意到自己的行为特征和内心品质。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8 14:11:00 +0800 CST  
儿童成长到5—6岁,便能初步意识到自己的个体性,有了个体水平的自我意识。在此后的小学学习阶段中,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开始有分析地吸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主动、独立地评价他人和自己,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要求和自我调节,使个体水平的自我意识进一步提高。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8 19:24:00 +0800 CST  
当个体(个人)步入青少年后,开始对内心品质感兴趣,经常注意自己的内心活动,反思能力得以增强,各种心理特征也渐趋形成,对自己的社会性、个体性、心理品质等特征的了解逐渐汇合成一种关于自己的总体性自我意识,此时的自我意识已达到成人水平。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8 19:25:00 +0800 CST  

楼主:柳艺诚

字数:14760

发表时间:2016-07-18 21:4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1-08 22:34:28 +0800 CST

评论数:25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