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启迪

要害(2)
自从雄纠纠气昂昂的秦军屡出函谷关征伐东方六国,统一天下后,关中就成了汉人帝王的摇篮,“关中自古帝王州”。强汉盛唐,勇秦猛隋,皆出于此。但自唐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移出关中,朱温强行把长安的宫殿房屋拆成木料,扔进渭河,任其漂流后关中的帝王之风就一去不复返了。但作为天下之背,关中的战略地位仍不可轻视。
而幽燕作为汉人势力的最北一环,实际上是阻挡游牧民族南下的。虽然今天北京的长城多是明朝的,但此地最早的开工记录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燕赵,从那时期的两千多年,秦汉对匈奴,两晋对鲜卑五胡,隋唐对突厥,北宋对契丹女真,大明对瓦剌鞑靼,一对对的欢喜冤家,在这打打和和,上演了一幕幕爱恨情仇的悲喜剧。少数民族要想入主中原就必须打破长城,进入山西河北北部,然后才能向中原腹地发展。五胡乱华就是他们大量向幽燕移民开始的,蒙古对金的征服战争也是从大同居庸关一线开始的,草原民族一旦破入长城,汉人,至少是北方汉人,面临的将是灭顶之灾,而汉人要想守住家园,依靠的也只有长城。明朝的永乐大帝把京师迁到北京,以天子守国门,还把自己的陵墓放在了昌平的大峪山,这真是“死守”了。明朝京师防线以蓟州辽东为右翼,宣府大同为左翼,配合沿线的关隘堡垒,山海,居庸,喜峰,墙子岭就这成了令少数民族直挠头的地方。正因为与狼为邻的特点,很少有汉人(刘秀除外)在此起家打天下,倒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第一站。
北方的战乱太多,先不要说汉人几千年没有改掉的窝里斗,就是那些虎视眈眈的游牧民族就像红了眼的狼,盯着肥美的中原,一旦逮着机会,上去就是一口,直咬到心脏—攻占汉人的都城,不管是洛阳还是东京,汉人也只有渡江南逃的份了。
于是北方半壁沦陷后江南便成为汉人延续正统的最后期望。而江南的河湖纵横,水网交叉也确实不利于北方胡骑的纵横突出。另外被异族的屠刀激发出的男儿血性,也让一贯被视为柔躯弱骨的汉人,在南迁之初有一股令人敬佩的铁血豪气。如东晋的北府兵,南宋的岳家军,都是令北方铁骑闻风丧胆的王牌师。
但战略上江南政权仍是受攻击的一方,其威胁一是来自江北,另一方面来自长江上游。
守江先守淮,只有先守住淮河,江南才能喘口气。若只依靠长江天堑,江南被攻破这只是时间问题。宋文帝元嘉时失洛阳虎牢滑台三城,就以彭城为重镇。明帝时又失彭城,便以淮阴为重镇。侯景之乱江南西失巴蜀,北丧淮南,南朝残灭,气数尽矣。而江南政权只有将战线推往徐州以北才有可能采取攻势。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3-26 18:00:00 +0800 CST  
要害(3)
至于上游的威胁,曾国藩曾说:“自古平江南之策,必先踞上游,高屋建瓴,顺流而下,一鼓可平”。因此江南政权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将巴蜀纳入自己的版图,至少也要在自己盟友手中,最不济也不能落入敌人手中。三国时孙权刘备屡次想要为荆州掐架。那些谋士说得最多的就是,咱们这样掐起来可就太便宜曹操了。
不过,丢了巴蜀对江南来说也不失为一种幸运,至少没有立即亡国之忧,黄仁宇先生就认为东晋之所以没有被灭,就是荆襄始终为其所有。但荆襄一旦被攻破,江南被灭也就成了时间问题。如蒙古灭南宋用了四十年,打四川用了三十年,打襄樊用了五六年,而襄樊破后,仅用四年就拿下了临安。
中国五千年历史就有这点好处,不管什么样的例子都好找。
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得巴蜀者成诸侯。得巴蜀者也只能成诸侯了。占据巴蜀,北有八百里秦川,东有三峡天险。想打进来真不容易,也就是说想打出去更不容易,所以诸葛亮六出祁山,也没能摸着长安的边。历史上从四川出来的也只有刘邦,但当时的关中并不是项羽亲自坐镇,而是他把秦朝的三个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都封了王,镇守关中,号称三秦。他自己却衣锦还乡跑到彭城当西楚霸王去了。刘邦听了韩信的话,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口气灭了三秦,夺了关中,占了大便宜。日后,在荥阳与项羽楚河汉界杀来杀去,其大后方仍是关中。
项羽这个菜鸟得不了天下。
而平定巴蜀也是传统的两条路,集结陕甘兵马,取汉中,夺剑门,一路南下蜀中定矣。东路溯长江而上取瞿塘,占重庆大功告成。
对中央王朝来说只有把这四大要害之地全部收入囊中,才能称上一统。再向东北,开拓辽东,沟通朝鲜,威慑日本,则东亚无不臣之国。西北控制河西走廊,辖制西域,甚至制服中亚,则一个泱泱大国屹立于世界东方,汉唐莫不如此。
但是若中央王朝衰落。四失其一,仍可称为大国,如北宋始终未占有幽云十六州,但每年花点碎银子仍能买个老大的面子(宋辽为兄弟之邦,辽还是把宋当做上邦的)
。四失其二南北对峙之势成矣。南北朝,宋与金史实多了去了。只不过南迁的王朝活得太憋屈,收复中原的希望几乎没有,一代代背负着偏安的骂名,还要对北方的胡虏称臣上贡,装孙子。南宋皇帝就一直对金国的皇帝自称侄子,后来又想当忽必烈的侄子,只求老必别打来,并打算实在不行就当孙子(侄孙)。但没用,老必不想做南宋皇帝的姥爷,南宋遂灭。四失其三,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大中华重新一统,新的轮回开始。
所以再回头看,清朝在短短的三年之内,将四大要害全部占领,无论是拥立鲁王的张国维、张名振、张煌言,还是拥立唐王的郑成功,黄道周,张肯堂,亦或是拥立桂王的瞿式耜何腾蛟,李定国。无论怎么折腾,都限于一隅,复明大业终成泡影。让无数的时人后人只能仰天,一声长叹:天亡大明啊!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3-27 19:54:00 +0800 CST  
下一章:投降!投降!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3-29 19:00:00 +0800 CST  
投降!投降!(1)
清朝能在短短三年之内,闪电占领中国四大要害,并不是满人多强。满人壮丁(能当兵的)不过六万。入关时,满蒙汉三个八旗也不过十四五万人。汉人虽经过李自成张献忠与大明王朝十六七年的大战,人丁大减,少说也有三四千万。三四千万被十几万人征服,是因为汉人有两个历史悠久的光荣传统,在此时都达到了炉火纯青前所未及的高度:一是没骨气,二是窝里斗。
没骨气,就是投降。从努尔哈赤东拼西凑列出七大恨与明朝掐架开始,明清相斗史,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一部汉人投降史。
说来有趣,努尔哈赤首先瞄准的目标就是抚顺。抚顺守将就是游击李永芳。努尔哈赤兵围抚顺,写了一封劝降信,李永芳脑子转的极快,“立城南门上请降”。开启了明末汉奸大历史,“明边将降太祖,亦自永芳始。”当然投降不是白投降。李永芳得到了三等副将的官,还白占了努尔哈赤的孙女,成了额驸。
用汉奸打汉人效果就是不一样。第二年(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政府为了报抚顺一箭之仇,从全国扒拉了十二万人,想一口气灭了努尔哈赤。还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兵分四路,分进合击。据说,还是这个李永芳给努尔哈赤献了一条妙计:凭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还有理论分析:十二万人,分成四路,每路也就三四万人,即使有个主力,怕他个鸟甚!
高,高,实在是高!有此汉奸,汉人焉能不败。果然这一仗,四路覆没了三路,吓跑一路。明朝文武官员死了360余人,军丁死了45870余人,就连马,骡子,骆驼这些畜生也损失了28600余。
更惨的是,这一仗使得大明朝在辽东只有挨打的份。此后三年,努尔哈赤一口气拿下开原,铁岭,沈阳,辽阳,广宁等辽东70余城。要不是,后来袁崇焕在宁远,用红衣大炮把努尔哈赤给轰了回去,努尔哈赤非武装旅游山海关不可。
打下来的汉地多了,汉人也就多了,汉奸也就多了,水平也越来越高。比如那个沈阳来的县学生员范文程,据说还有个光荣的家世。“宋观文殿大学士高平公纯仁十七世孙也”原来是范仲淹的子孙啊,这范文程不仅行军打仗诡计多端(也许应该叫足智多谋),治国理政也有一套。竟撺掇一帮子满汉达官贵人联名向皇太极上书,要他称皇帝。还设了六部,改了国号,把明朝那一套全抄过来了。
这就有点麻烦了。虽然在满人眼里,大汗与皇帝没什么区别。但汉人就不这么认为,什么大汗,可汗,单于。只不过是你蛮夷头子,比起中国天子还是低一阶。你这一当皇帝,就跟我大明皇帝平起平坐了。更表明一点,皇太极汉化深了,满人的国家像回事了。而几乎被后人公认的是,皇太极决心与明朝争天下,就是从当皇帝开始的。
都是汉人给带坏的。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3-30 21:11:00 +0800 CST  
投降!投降!(2)
为了争天下,皇太极也对汉人温柔起来。据现存的档案,皇太极多次下谕,要那些满洲贵族,好好对待汉人奴隶。原先在老爷子努尔哈赤时候当奴隶的,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恢复自由身。
如此收买人心,一个可怕的国家出现了。
而对于能打的明朝将领那更是优惠大大的。早在崇祯四年(1631年)八月,皇太极还是天聪可汗的时候,就兵围大凌城,只围不打。估计是怕城上的大炮。还劝降祖大寿。祖大寿还挺硬气,不降。意思是明朝赶紧派援军。但援军派是派了,九月,援军到达长山。一仗下来,四万人全军覆没。
完了,没指望了。祖大寿想突围,又被轰了回来。祖大寿还不想降,但守城就得吃饭,自己备的那点粮食早吃完了。先开始吃马,马吃完了,就开始吃人。吃人时还有计划,先捡着老弱病残吃。最后绷不住了,祖大寿一拍桌子:投降。副将何可纲要接着绷,祖大寿说:再绷杀了你。
于是,祖大寿杀了何可纲,派人与皇太极盟誓,献城投降。皇太极乐坏了,摆出了高规格的接待:诸贝勒出城一里迎接;到达御营时,皇太极亲自出幄相迎;免跪拜礼,改行抱见礼(当年孔有德,耿仲明来投奔时也搞了这一套)。皇太极还亲自把祖大寿拉在身边坐下,用金杯赐酒,还赏了御服黑狐帽,貂裘,缎靴,白马雕鞍。感动的祖大寿鼻涕一把泪一把的。当即愿意执行以前的约定:潜回锦州,内应献城。
祖大寿潜回锦州是潜回了,但皇太极等到花儿都谢了,却没有献城。祖大寿反当了守城司令。皇太极明知被忽悠了,却玩了一把大度,把祖大寿留在自己身边作人质的子侄部将一个没杀,全都厚养了起来。直到崇祯十五年(崇德七年,1642年)三月,已成为崇德皇帝的皇太极发动松锦大战,把明军十四万人全部打垮,锦州成为彻彻底底的孤城,祖大寿才投降。前后十一年,真让皇太极费了大劲。但皇太极仍搞了个宽大处理:其妻子奴仆及部下官署兵丁共四千余口及他们的财产,全部妥善安排。
皇太极拉人真有一套。在他手里的明朝降将,有祖大寿,祖泽润,祖泽溥(祖大寿之子),刘天禄,刘良臣,孙武,孙定辽,张存仁等一大批明朝公务员,还有把山东折腾的七荤八素,连朝廷总兵、巡抚、知府一块干掉的叛将孔有德耿仲明等一大把社会狠角儿。这帮人有个共同的特点:有经验,能打。别看给明朝效力打满人时不咋地,但帮着满人打汉人,那是拼命的劲都能使出来,战功大大的。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3-31 19:39:00 +0800 CST  
投降!投降!(3)
皇太极这辈子最划算的买卖就是俘获了洪承畴的芳心。崇祯十三年(崇德五年,1640年)皇太极兵围锦州,崇祯一吹哨,洪承畴集合了十四万大军去解围。明朝最能打的部队基本上全招呼上了。洪承畴本想耗走清军,但耐不住老板崇祯一个劲的催,决定与清军交手。一交手被围。刚想突围,手下先跑了,自己的十四万人被清军砍瓜似的全砍没了。这个点背。洪承畴还被松山副将夏成德当成礼物送给了皇太极。
据说,松山败报刚传到北京时,小道消息都说洪承畴殉国了。崇祯悲痛坏了,要设坛祭祀。设了十六个坛,按当时的政府规定:一品官九坛,以公侯身份领兵的,才有十六坛。这是最高规格了。谁想到祭到第九坛时,传来了大道消息:洪承畴投降了。崇祯郁闷坏了。
崇祯郁闷坏了,皇太极高兴坏了。赐宴赐酒赐戏,洪承畴一天到晚忙吃忙喝的。
皇太极下了血本,当然有打算。人家洪承畴,万历进士,陕西参政。从三边总督到五省总理,长期与农民军掐架,曾亲手掐灭过好几支农民军。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总督蓟辽。在大明朝内部人脉极广,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当时未降)还是他的部下。拉拢过来好处不可限量啊。
事实证明皇太极赚大了。入关后,东南、西南的江山几乎都是洪承畴一手打下来的。有才的汉奸就是值钱。
皇太极死后不久,李自成就打进北京。推翻了大明,建立了大顺。身处孤城的吴三桂,面对大顺与大清双方抛来的媚眼,毅然决然的抛弃了没有政治头脑的大顺,自动献出了大清进入中原的最后一道屏障—山海关。关键时刻关键地点做了一名关键的汉奸。
打败李自成,大清铁骑进入北京。
大清进入北京后才知道,什么叫“人之无行”,什么叫“闯来即降闯,清来即降清”
先说一个没种的,太监。王德化,先是大明司礼监掌印太监,李自成进京,就做了大顺朝的掌印太监。而等到清军进了北京,他又摇身一变成了大清朝的掌印太监。
有种的也尽干没种的事。像冯铨,万历时的进士。魏忠贤时就猛拍老魏的马屁,一直把自己拍成文渊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崇祯上台整治阉党,把他整成了老百姓。等到清军一来,想让他出来做官。冯铨反应比兔子还快,“铨闻命即至”。帮助清朝出谋划策,积极得很啊。
只要有官做,汉奸也愿当。还有孙之獬,李若琳,陈名夏,陈之遴,刘宗正,龚鼎孳都是这类货色。
文官毕竟上不的马,拉不得弓。但作为血性男儿的武将也来投降,也真让人“刮目相看”了。如明朝的定西伯唐通,崇祯派他守居庸关,他却两手一举,投降了李自成。把号称“北门锁钥”的居庸关变成了李自成的坦途。等到李自成一兵败,唐通马上翻了脸,先跟李自成掐了起来,据说还杀了李自成的很多亲属。掉头就投清朝去了。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4-01 20:00:00 +0800 CST  
投降!投降!(4)
还有大同总兵姜镶,李自成来时投降李自成,清军来时投降清军,后来不知怎的,又反了清军,响应南明了。这样几叛几降,连当时的名牌汉奸吴三桂都没能赶上。
李自成一路败,清军两路攻。靖远大将军阿济格带着吴三桂尚可喜走大同边外草地,攻榆林延安,直接断李自成的后路。定国大将军多铎领着孔有德耿仲明走真定怀庆,直攻潼关。
此时的形势是,史可法等一帮子明朝大臣在南京拥立朱由崧当了弘光皇帝。主要势力在黄河以南。我要说明的是这时的黄河由淮河入海。
李自成从北京撤出,就一路奔回西安。李自成在山西留下兵马虽多,但没有统一指挥,战斗力大减。又有姜镶配合着叛乱,清军很快在山西打开局面。山东河南都是一群乌合之众,几乎是真空,谁先出兵就是谁的。
不幸的是大清先出了兵。都统叶臣出固关,巡抚山西。巡抚马国柱进兵汾州平阳。直隶巡抚卫国允、沈文奎攻真定、大名、顺德、广平。肃亲王豪格出山东、破青州。山西、直隶、山东瞬息而定。太不费劲了。
而顺治二年,清军攻破潼关,又攻破西安。李自成再逃湖北,大势已去。北边半壁江山已姓了爱新觉罗。

北方归了大清,南方却未必。毕竟中国这么大,历史上北方没了,南方自立门户的也不少。远的不说,满人的老祖先金兀术,当年几次下江南。不仅找不到汉奸,还让岳飞、韩世忠轮番狠揍,差点把命丢在黄天荡。想想也害怕啊。
这回李自成逃往湖北,没多少戏了,就留着阿济格去过把瘾吧。而江南就交给多铎去收拾了。
而弘光小朝廷在江北的主要军事力量,就是兵部尚书督师史可法手下的四大镇将:刘泽清、高杰、刘良佐、黄得功。史可法先派高杰去打河南,刚到归德,听说雎州许定国要降清,想招过来问问,人家不来。傻帽高杰就跑到人家地面上去,结果去了就被人家砍了。人家早就把儿子送到清朝那边当人质去了。
而刘良佐、刘泽清这两位仁兄就比较聪明了,马上一举手,投降了。
四个总兵报销了三个。清军打得很快,四月初五从河南出发,四月十七就打到了扬州。打不动了,因为史可法在这儿。
清军围城,史可法死守,多铎死攻。攻不下,双方都在等,史可法在等援军,多铎在等大炮。最后多铎等来了大炮,史可法却没等来援军。于是,“克之,杀明大学士史可法”。据说,“扬州十日”的说法就天下流传了。
扬州都破了,南京还远吗?
五月,多铎到达南京城下。弘光皇帝早跑了,顺便说一下,当时护送他逃跑的正是四大总兵唯一活着的、不剃头的靖南伯黄得功。有意思的是,日后追击弘光的也是四大总兵之一的广昌伯刘良佐。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4-02 19:32:00 +0800 CST  
投降!投降!(5)
逃了皇帝逃不了城。城里的人一合计,立即又惊人的达成了一致意见:投降。而这次投降的阵容可为空前豪华,计有:忻城伯赵之龙、魏国公徐允爵、保定公张国弼、隆平侯张拱日、临淮侯李祖述、怀宁侯孙维城、灵璧侯汤国祚、安远侯柳祚昌、永昌侯徐宏爵、定远侯邓文囿、项城伯常应俊、大兴伯邹存义、宁晋伯刘允极、南和伯方一元、东宁伯焦梦雄、安城伯张国才、洛中伯黄九鼎、成安伯郭祚永、驸马齐赞元、大学士王铎、尚书钱谦益、侍郎朱之臣、梁云构、李绰。
瞧瞧,这帮文禽武兽。公侯伯爵一应俱全,尚书学士丝毫不缺。魏国公可是开国大将徐达的家传爵位,几乎与国同休。钱谦益可是正宗东林党,王铎还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字值钱得很啊。
大明王朝养士三百年,怎么养出这么一群王八蛋。更要命的是,这帮王八蛋投降,还顺手带了大量军马,“籍马步军二十三万有奇”一并投降。
几乎与此同时,左良玉之子左梦庚向英亲王阿济格投降。“马步军十万,舟数万”全降了。
之前我说过,满人入关时,不过十四五万人。这两次大投降就有三十余万。我想此时所有的满人都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汉人如此好欺负,怎能不欺负!
“南京既败,余便无望”中国的四大要害,三个都进了大清的口袋,至于巴蜀,仍逃不过汉奸的双手奉送。顺治三年(1646年)豪格征四川,朝天关守将刘进忠投降,清军不战而开巴蜀门户。刘进忠还领着豪格,包围了张献忠,并准确报出了主人特点:“衣蟒者,八大王张献忠也”。就这样,把大明朝玩得死去活来的八大王被清朝彻底玩完了。
至于什么唐王隆武、桂王永历、延平郡王郑成功折腾来折腾去,还是被清朝摁平了。
据说,建议汉人剃发的正是大明进士大清侍郎孙之獬。
而屠杀之后的安抚人心,却又是汉奸的拿手好戏。像有个叫金之俊的,就提出“十降十不降”,也叫“十从十不从”。
如“男从女不从”,男的剃发易服,女的却还可以继续明朝模样。
“生从死不从”,活的时候长袍马褂,死后宽袍方巾。
“国号从语言文字不从”咱国号叫大清,可还可以说汉话,写方块字。
可以说,这绝对是安抚人心的高招。什么衣帽发式改变了,语言文字还没有改变。什么“以夏变夷”。当时及后世的人总拿它当遮羞布,说到亡国就拿它盖一下,效果相当有效。、
只是今天,无论我们如何大谈康乾盛世,大谈大清帝国。都不能不深思这样一个问题:为何数万万的泱泱大族却被一个只有几万壮丁的小族征服呢?在战争中,为何有如此多的人选择投降,而投降的人却并非庸才甚至能力非凡呢?为什么投降之前没见什么功劳,投降后打自己人,却卖力的很呢?
是谁养出这群王八蛋?
不是别人,正是大明王朝自己。而且是大明朝二百多年来精心培养的。
事实证明,非常成功。
至于大明朝有何魔法培养出如此之多的王八蛋,咱们还是下回分解吧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4-05 18:53:00 +0800 CST  
下一章:内讧(上)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4-06 19:26:00 +0800 CST  
内讧(上)(1)
之前我说过,满人能在三年之内打败汉人、定鼎大局,主要归功于汉人的两大特点:一是没骨气,二是窝里斗。
没骨气交代完了,下面说说窝里斗。
其实正是大明朝的内斗——中央朝廷与李自成、张献忠的长期掐架,才使得皇太极领导下的大清国,急速扩张,完成了入主中原、夺取天下的准备工作。
就在李自成掐灭明朝,满人又打败李自成、占领北京一系列眼花缭乱变局之后,上天仍留给了明朝偏安江南的一线生机。
当时的形势是:清军刚入关,只占领北京及周边一小块地方。李自成退往西安,但仍旧能控制西北。张献忠占据四川。淮河以南的绝大部分地区还是在明朝政府的控制之下的。而淮河以北的山东、河南地界简直成了没有实力人物控制的真空地区。
要是此时有一位皇族近亲出来,振臂一呼,收拾江南。恢复江山固然不太可能,但要保住江南半壁还是问题不大的。像东晋、南宋。再来一个百年国祚,也算是一件光彩事啊。
似乎上天特别眷顾(也可能是嫌不够热闹),皇位竞选人竟然一下子出现了五个:福王、潞王、桂王、惠王、瑞王。
由于崇祯太好面子,在李自成大兵压境之时,自己不肯跑,也不让自己儿子跑。结果崇祯的太子及永定二王都被李自成堵在了城里,一个也没跑出来。到后来,李自成兵败逃跑时,这几个宝贝又玩起了失踪(也有说被清军干掉的,反正四百年前就是一锅乱粥,现在就更搅不清了)。
这下南京的大明旧臣们只好在别的亲王中选择了。由于李自成、张献忠在造反运动中杀的明朝藩王太多,这个时候有资格入选的也就上面几位了。先介绍一下身份:福王朱由崧(万历宠儿、老福王朱常洵的儿子,朱常洵被李自成杀了,他逃了出来,自动继承王位)是崇祯的哥哥。惠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瀛,这两个都是万历的儿子,崇祯的叔叔。潞王朱常芳,看辈分也是崇祯的叔叔,只不过是堂叔,还要远一点。至于瑞王朱常浩,也是崇祯的叔叔,但不久就被张献忠杀了全家,没戏了。
本来谁当皇帝,按封建理论那一套是早就规定好了的。福王朱由崧的希望最大。因为那几位都是崇祯的叔叔,再有兄弟的情况下,皇位一般不逆着向上传。而且桂王、惠王此时不在江南,而在广西。谁知等把他们迎回来,南京还有没有啊。而此时在江南的只有福王朱由崧和潞王朱常芳。前面说过了,潞王不仅是崇祯的叔叔,还是堂叔。
但一开始,东林党人吕大器、姜曰广、张慎言等坚决不愿立朱由崧。实力派人物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还列出了七大理由:福王朱由崧贪、淫、酗酒、不孝、不读书、干预有司。主张立潞王。
其实,东林党人不愿意立朱由崧,是因为他们之间还有一笔旧账。当年万历时的“国本之争”,东林党人死保太子朱常洛,硬生生的把老福王朱常洵的皇帝梦给击碎了。现在立他的儿子当皇帝,会不会秋后算账整我们呢。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4-07 19:35:00 +0800 CST  
内讧(上)(2)
皇位继承人问题成为整个南明屡治不愈的顽疾,也成为南明内讧的重大导火索之一。
而此时的另一个实权人物凤阳总督马士英却首先表态,拥立福王朱由崧。还拉上了四大总兵中的三个:黄得功、刘良佐、高杰。就是最后一个山东总兵刘泽清,知道三个都拥立福王,也很快改变态度,随大流了。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啊。至此,东林党人也只能接受现实了。东林党魁钱谦益,“候驾龙江关”。
而马士英与四大总兵则成了“定策功臣”。掌握争夺权力的先机。而整个南明,武将飞扬跋扈,皇帝不敢惹,专门惹皇帝,就是这时开的先河。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初三,朱由崧在南京当上了监国,离皇帝只差一步。
然而,就在朱由崧当上监国不久,内部的排挤就开始了。
史可法原本被朱由崧任命为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马士英为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仍任凤阳总督。因为马总督是地方官,什么学士、尚书不过是荣誉衔,也不能主持中央工作。要想进中央,必须把史可法等一大帮东林党人挤出去。
史可法还真有把柄落在马士英手里,就是那个“七不可立”。现在朱由崧当了监国,自然看史可法不顺眼。经过诚意伯刘孔昭一嚷嚷,朱由崧当即决定,把马士英调到内阁来,狠狠打击了史可法一把。
史可法也知趣,淮北不是国家前线吗。于是,“自请督师淮扬”。五月十二日,朱由崧就批准了。
更可怕的是,这不是南明内斗的结束,而仅仅只是个开始。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十五日,朱由崧正式即位当皇帝,改明年为弘光元年。第二天,马士英就入阁,当上了兵部尚书,主持中央工作。三天后,史可法就出了南京,被彻底排出了中央决策层。
就在此时的内斗中,南京小朝廷失去了第一次北伐良机。当时,李自成兵退陕西,清军也没有兵下江南。而河北南部、山东、河南的地方势力反了李自成,陷入一片混战。如果此时出兵北伐,战果不可估量。
但此时南京的头头脑脑们,本着阶级仇大于民族恨的觉悟,一直想着联手清军打垮李自成。就连一直被后世称颂的史可法,也一直想“问罪秦中”。
然而弘光朝廷既没有北伐,也没有西征。不仅做着坐山观虎斗的美梦,还有一个原因:四大总兵掐起来了。
原来,弘光为了安抚这四位大爷,都封了侯,还划分了驻地。靖南伯黄得功驻真州(仪征),广昌伯刘良佐驻寿州(寿县),东平伯刘泽清驻淮安。本来兴平伯高杰把家小安排好后就出师北伐。但问题就出现在安排家小时。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4-08 19:44:00 +0800 CST  
内讧(上)(3)
本来已经讲好,把高杰的老小安排在扬州城外。但高杰不傻,知道扬州是繁华地、安乐窝,就想把家人安排在城内。城中的老百姓却不愿意,那帮子虎狼大兵杀人放火的事没少干。高杰二百五精神一上来,竟下令攻城,对着妇女粮食开抢。那三个也有样学样,黄得功抢仪征,刘良佐抢临淮,刘泽清抢淮上。
一帮禽兽,不打敌人,却祸害百姓。混蛋!
幸好,经过史可法使劲和稀泥,才把四个混蛋和开。
其余的南明武将,像驻武昌的宁南侯左良玉、福州的郑芝龙,也是跋扈自雄,根本不听南京招呼。据说,弘光称帝的黄皮文件下发给左良玉后,左良玉甚至拒绝开读。只是在别人的劝说下,才勉强开读,承认弘光的合法地位。
外面武将们掐的热闹,内里文官们也斗得不亦说乎。只为一样——权力。
马士英上台,对于不是自己一派的东林党人,像东阁大学士、礼部左侍郎姜曰广,吏部尚书张慎言,都察院左都御史刘宗周,礼部尚书高弘图等一大批高级领导干部统统挤出了中央。还顺便把在崇祯时代就臭名昭著的阉党成员阮大铖拉了进来,成了兵部尚书(史可法就干过这个)。
有人据此说,马士英也是阉党。尽管他两人的名誉问题一直纠缠不清,但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仍能搞出这么“精彩”的政治斗争,后人要是不拼命贬他们,还真对不住他们。
在弘光朝的政治斗争中,自诩为“正人君子”的东林党人也没少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
在崇祯十七年底到红光元年初的几个月的时间里,弘光小朝廷就接连出了三大奇案——大悲案、伪太子案、童妃案。
先说大悲案。崇祯十七年(1644年)十二月,有个和尚来到南京,一张嘴就说自己是明朝亲王,因为兵乱才当了和尚。弘光派官员审问,他先说崇祯封他齐王,他不干,又封他为吴王。还蹦出一句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话:“潞王(前面有资格争皇位的那位)恩施百姓,人人服之,该与他坐正位”。
还牵出了皇位问题。此话一出,大臣们就用了审案的绝招——用刑。结果查出,这个大悲和尚是徽州人,在苏州当和尚,是个骗子。
最后,弘光来了一个九卿科道会审,经认定是假,判了个死刑。 再说伪太子案。几乎就在大悲案的同时,有一个少年来到南京,说自己是崇祯的皇太子。这还了得,本来这皇位就不安稳,这又来一个争的。
这下弘光动了大阵势,令侯、伯、九卿、翰林、科道一块前去辨认。在崇祯时代给太子但过三年老师的王铎也在其中。王铎看后说,不认识。当然,这位“太子”也不认识王铎。又派刘正宗、李景廉(他两个也给太子上过课)去认,他两也说不认识。最后,派东宫伴读太监(陪太子读书的)丘执中去认,丘太监人说不认识。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4-12 19:06:00 +0800 CST  
内讧(上)(4) 最后,弘光断定,是假的。给砍了。
最后童妃案。案发距上面两个案子时间也不长。有一个三十六岁的童女士,来到南京(真是好地方,都往这跑),自称是德昌王(朱由崧)的继妃,在战乱中失散了,现在找来了。也有野史说,朱由崧在逃乱时,跟她坐过一夜夫妻。我估计,要是朱由崧不当皇帝,恐怕一辈子都找不到。
朱由崧当然不会傻到连自己小老婆也不认识的地步,一个劲的摇头。最后认为,童妃是假。这个童妃在监狱里就死了。
短短半年之内,就接连出了三大奇案,而且都跟弘光扯上了关系。弘光对三个案子也有统一交代:统统都是假的,大家不要相信。
但中国人有一个十分独特的逻辑:政府越说是真,下面就越认为是假;政府越说是假,下面就越认为是真。
弘光在上面拼命说他们是假的,下面的舆论尤其是东林党人(此时在政治上很是失意)就拼命唱反调。只有把当局弄得下不来台,逼得他把重要岗位(马士英、阮大铖等人把持)空出来,我们才好上位。
由于当时的东林党人对舆论的影响力太大,一些名人如黄宗羲,干脆就直接质疑起朱由崧的真假来了。由于他们的著作对后世影响太大,所以后人在这三个案子上就步调一致的骂弘光了。
其实,只要仔细分析这三个案子,就会发现很不可思议。先是推出一个和尚。和尚你就化缘吧,还偏偏说自己是王爷,又偏偏推出了当时皇位的竞争者——潞王。这不是明摆着砸弘光皇帝的牌子嘛。
但和尚的分量太轻,又推出了一个“太子”(其实大多数人认为,留在北京的那个太子是真的,但被满人一刀咔嚓了)。这下搬不到你,也让你威望扫地。
最无耻的就是这个童妃案,竟然把后宫的事也拿出来涮了一把。这种事越描越黑,就是有嘴也说不清了。
平心而论,弘光朝没少腐败。马士英、阮大铖一伙拼命卖官捞钱,童谣都唱“扫尽江南钱,填塞马家口”。弘光也是混蛋的可以。大过年的,既不想收复失地,也不想遇难的崇祯,却想着多选妃子,寻欢作乐。后宫多了,为了配治春药,还下令太监们逮蟾蜍。太监们就公然打着“奉旨捕蟾”的旗号,来逼老百姓。逼的老百姓直管弘光叫“蛤蟆天子”。
但一直标榜“匡扶社稷”的东林党人,却也来胡搅乱捣,抓住三案,大做文章,一直搅得乌烟瘴气。只希望赶快乱起来,好让他们来收拾。
乱还真是乱起来了。驻军武昌的左良玉起兵造反了。
造反的借口,还就在这个伪太子案上。左良玉是东林党人侯恂一手提拔起来的,自然偏向东林党。东林党人在前面造声势,左良玉自然没闲着,干脆就在武昌说,奉了太子(南京城那位)密诏,“清君侧,救太子”。走之前,还把武昌屠戮一空。
这下坏了。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4-13 20:56:00 +0800 CST  
内讧(上)(5)
先说一下此时的形势。清军占领北京后,不久就招抚了山东、河南。随即派阿济格、多铎两路大军追击李自成。
顺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正月,清军占领西安。李自成经陕西商洛,退往湖北襄阳,眼看就要与左良玉成了邻居。李自成与左良玉是老对手了,但此时的左良玉可不敢惹李自成。据说,这也是左良玉起兵东下的真正原因。
左良玉不敢打李自成,但清军敢打。阿济格的那路人马就是沿着李自成的退路一路跟过来的。同时,闲下来的多铎大军也有了新任务,从河南进攻江淮,灭掉弘光。
弘光惨了。北有清军大兵压境,西有叛军滚滚而来。小朝廷休矣。
只是偏偏这时朝廷的对策又出了问题。许多有见识的人(包括弘光)都认为清军来了是要亡国的,但左良玉来了还可以商量。但马士英死活不干,他怕左良玉来了后全家死光光。仍旧把江淮主力抽调一空,把一个空空的江淮留给了史可法。
到最后,弘光皇帝也想出了自己的应对办法,“上游急,则赴上游;敌急,则赴敌”。整个一个被动挨打。你集中全力打一个,南京都有可能保不住,更别说同时应付两边了。
有点幸运的是,四月初四,左良玉就病死在九江。其子左梦庚接着叛乱,在继续东下时被黄得功打败。暂时遏制了攻势。
但幸运就此而止,北边的多铎进攻却很是厉害。
四月初五,多铎从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南下。四月十三,渡过淮河。四月十七,打到距扬州二十里处,史可法守在扬州。
结果都知道,四月二十五日,扬州陷落,史可法殉国。
五月初五,多铎打到长江北岸。
初十,弘光、马士英等连招呼都没打,就偷偷跑出了南京。
十五日,多铎率清军主力进至南京城下,三十多名公侯伯爵、尚书侍郎跪地投降。
弘光逃往芜湖,后来被清军捉住,押到北京,杀掉。
至此,第一个南明政权,也是最有可能保住半壁江山的政权,在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内斗中把自己斗没了。
只是南明的历史没有结束,江南的抗清斗争没有结束,遗憾的是,南明的窝里斗也没有结束。
南明的历史告诉我们,只要朱家子孙不绝,南明的历史就不会中断;南明的历史不会中断,南明的窝里斗也不会中断。
清军占领南京后,原来皇位的竞争者之一潞王朱常芳在杭州当了监国。但此时的形势,已和一年前大不一样了。潞王可能感到指望不大了,一跺脚,投降了清朝。投降后就被清军拉到北京砍了,当然这是后话。
潞王投降对清朝可是天大的好事。不过,对于明朝的士子大臣们却是极大损失。不仅在于杭州一地的得失,更关系到皇位继承人的。
前面讲过皇位继承的资格问题,这时候就只剩下桂王朱由榔了。但这个桂王远在广西,东南是指望不上了。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4-14 19:59:00 +0800 CST  
下一章:内讧(下)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4-17 19:47:00 +0800 CST  
内讧(下)(1) 在以后的东南抗清过程中,出现的无论是监国还是皇帝都是资格比较差的,与皇位的关系基本上得扯到三百年前朱元璋那里。资格差,也就成了互相掐架的理由。
顺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闰六月,总兵方国安,钱肃乐,张国维拥立鲁王朱以海,在绍兴组织政权。七月,朱以海成为监国。
朱以海是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的九世孙,他哥哥朱以派早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军大闹山东的时候就被杀了。他也差点被杀,但最终逃了出来,还接着当上了鲁王。李自成打下北京后,山东也乱了,他就接着逃,逃到了浙江。南京被占了以后,明朝的藩王们死的死,降的降,也就这个朱以海还能充充门面,就把他给拉出来了。
几乎与此同时,福建的南安伯郑芝龙、靖虏伯郑鸿逵、黄道周、张肯堂拥立唐王朱聿键,在福建组织了政权。
朱聿键是朱元璋第二十二子唐王朱柽的八世孙(比鲁王大一辈)。他原本在杭州,听到潞王投降,本想去西南,却被郑鸿逵拉上了贼船(郑家本就是海盗出身),一直拉到了福建。这一年的闰六月初七,朱聿键当上了监国。二十天后,闰六月二十七,当上了皇帝。称本年(1645年)七月初一后为隆武元年,把福州当做临时首都,改成天兴府,想着中兴大明。
历史上,一直把“隆武政权”当成南明史上的第二个政权。
其实,这个时候的形势对南明来说还是有利的。
因为这时的清朝犯了好几个大错误。胜利来得太快了,仅一年多,清朝的统治范围就由塞北扩展到了江南,直接冲昏了大清头头们的头脑。多尔衮甚至认为,只要派几个使者,发几份委任状,就可以把全中国搞定。对云贵、四川、湖广、两广已经派人招降去了。同时颁布了好几项民族压迫政策。
首先就是剃发令。把明朝的发式改成满人的大辫子,把汉人的宽袍大袖改成满人的长袍马褂。强制执行。还放出话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还有“跑马圈地”,满人仗着自己的骑马功夫厉害,围着地跑一圈,这的就是他的了。地当然是有主人的,没了地叫人家怎么生活。满人也给想好了,你就带着老婆孩子来给我当奴才吧。这叫“投充”。汉人不仅没了土地,还没了人身。
要是汉人逃跑,满人就玩起了“缉捕逃人”。凡是敢跑的,杀。凡是敢窝藏逃人的,杀。
这下汉人不干了。本来投降就是为了好好活着,既然没戏了,干脆反了。
尤其这个“剃发令”。“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对特别注重孝道的汉人来说,这简直是不可忍受的奇耻大辱。就是原本打算投降的大顺军余部也是以不剃头为条件的。这下也扯淡了。
“剃发令”下到江南,老百姓立即就反了。像江苏江阴人民就明确回复,“头可断,发决不可剃”。大家共推原典史阎应元,现任典史陈明遇为首领,轰轰烈烈的反剃发运动爆发了。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4-19 19:24:00 +0800 CST  
内讧(下)(2)
前后八十三天,江阴百姓抵挡着数万清军,拼死血战。清朝先派降将刘良佐,打不下,又派孔有德,汉奸都派了,还不行。最后调来了贝勒博罗和尼堪,动用了红衣大炮,才轰开城墙。破城后,江阴人又拼死巷战,阎应元、陈明遇都不屈而死,十几万百姓身死。成为南明史最光彩夺目的一页。
此外,像昆山、嘉定、太湖、吴淞,安徽湖北地区的英山、霍山,安徽南部的徽州、宁国,甚至远在西北的陕西,都爆发了大大小小的抗清运动。正像星星之火,逼得清军四处泼水。
但星星之火,终究没有燎原。一个是因为这些斗争实在太分散,没有统一指挥。另一个是能统一指挥的两个大佬——鲁王和唐王正在争权夺利,闹内讧。
唐王的隆武建立的稍微早一点,唐王抱着先下手为强的觉悟,六月当皇帝,九月就派了兵科给事中刘中藻去给鲁王颁布诏书。要他称臣,场面话无非是大敌当前,一致对外。
但鲁王可不傻,一旦承认你是皇帝,我就什么也不是啦。正如鲁王的大学士张国维说的,“一旦南拜正朔,鞭长不及,悔莫可逭。”甚至有人说出更蠢的话,“凭江说数十万众,何难回戈相向?”为了今天有明天没的权力,这就要掐架。
虽然也有一部分明白人,像大学士朱大典、督师钱肃乐、大将方国安主张合作。但最终,鲁监国还是打发了唐王的使者,拒绝承认。唐鲁之争不可避免。
唐王还想挖鲁王的墙角,他派御史陆清源带着白银前往浙东犒师,没想到却被鲁王的部将杀了。唐王还对鲁王的许多文官武将封官赏爵,一个劲的笼络。
这边鲁王也不闲着,也在挖唐王的墙角。居然派人给隆武政权的实力派人物郑芝龙兄弟封公爵,出手真大方。唐王干脆就将来使关了起来,不久又杀了鲁王新派来的使者总兵陈谦。同时惹恼了福建大佬郑芝龙。
这两个工程师挖来挖去的结果,就是把两家都挖空,清军只要轻轻一踹,全都完蛋。要是朱元璋在天有灵,看到自己一刀一枪拼出来的江山都已经败坏到了这种地步,可这帮不肖子孙们还在闭着瞎眼争来争去,不知作何感想!
其实,唐王的隆武建立时,不仅福建,就连两广、云南、赣南、四川、湖南、贵州的偏远地区,也承认了。而承认鲁王的,不过是浙江钱塘江以东绍兴、宁波、温州、台州等一小块地方。要是此时双方都能顾全大局,不死闹内讧,东南的局势就不会像后来那样不可收拾了。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4-20 20:13:00 +0800 CST  
内讧(下)(3)
不幸的是,鹬蚌相争,渔翁确实得利。
清顺治三年(隆武二年,鲁监国元年,1646年)二月,清朝命多罗贝勒博洛为征南大将军,统兵南征。一打仗,鲁王部将非死即降。五月,清军渡过钱塘江。六月初一,清军占领绍兴。鲁王朱以海乘船逃往海上。总兵方国安、新建伯王业泰、内阁大学士方逢年、谢三宾投降,弘光朝就臭名昭著的阮大铖此时也投降了。大学士张国维、督师兵部尚书余煌、礼部尚书陈函辉、大理寺少卿陈潜夫等自杀。
只有大学士朱大典,坚守金华,誓死不降。清军集合大部队,猛攻二十天,才破城。朱大典将家属全召集到一块,带到火药库,点火自炸,壮烈成仁。
博洛干掉鲁王以后,立即进攻福建。唐王手下纷纷准备一件事——投递降表。实力人物郑芝龙做的十分周到,将入闽的咽喉要道——200里的仙霞岭防线守军全部撤走。清军轻轻松松进入福建。隆武帝朱聿键当时在延平,闻信就往汀州跑。这位皇帝逃难也有个性,居然还带了一大堆书籍。
知识能改变命运。书籍却救不了他的命。八月二十八,清军在汀州追上了隆武,据说当天晚上就开了杀戒。
九月十九,清军进逼福州。隆武的朝廷命官们逃跑的逃跑,剩下的全都剃了头,留了辫子。隆武政权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完蛋了。
然而老天爷似乎还嫌这帮朱子朱孙们没折腾够,很快又给他们提供了互相掐架的舞台。
顺治三年(1646年)十月,当年皇位竞争的前四强、现今唯一的幸存者桂王朱由榔,闪亮登场。
当年因为在偏远的广西,还没等凑到跟前,那边就当了皇帝,失去了皇帝资格。不过还是因为偏远,清军一时还顾不上他,反倒便宜了他。鲁王唐王都没戏了,轮也轮到他登场了。
当年因为在偏远的广西,还没等凑到跟前,那边就当了皇帝,失去了皇帝资格。不过还是因为偏远,清军一时还顾不上他,反倒便宜了他。鲁王唐王都没戏了,轮也轮到他登场了。
十月初十,朱由榔在广西巡抚瞿式耜,两广总督丁魁楚,湖广总督何腾蛟,太监王坤等人的拥立下,在广东肇庆称监国。
本来,拥立桂王的人群中还应有一个大学士苏观生。但丁魁楚想当内阁首席大学士,怕苏大学士一来,把自己权力搞没了。大学士吕大器又特别瞧不起这位苏观生,因为这位苏大学士不是进士出身,资历较浅。这就好比同是领导干部,一个是名牌大学毕业,一个是高中没毕业。名牌自然看不起高中。
国家都坏到了这种地步,这几位还在这儿扯淡!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4-22 19:30:00 +0800 CST  
内讧(下)(4)
最扯淡的还是这位苏观生苏大学士。他一看自己受到排挤,干脆就自立门户。拉上广东布政使顾元镜、侍郎王应华拥立朱聿粤当上了监国。地点是广州,时间是十一月初二。
这朱聿粤是唐王朱聿键的弟弟。清军打福建,他坐船跑到广州。原本只想捡一条命,却没想到捡了一个监国。
只要天有二日,这帮朱子朱孙肯定掐架。这是南明的铁律。
为了抢占先机,朱聿粤率先称了皇帝,改年号为绍武。要明白一点,朱聿粤是十一月初二当上的监国,十一月初五就当上了皇帝,前后仅三天。据说,由于时间太紧,皇帝连同百官的礼服也没准备的妥当,竟然穿着唱戏的戏服就来了一出登基大典。还真是一出闹剧啊!
桂王也不甘示弱。十一月十八也光荣称帝了,改明年为永历元年。
正事办完了,掐架开始。
先是理论战。绍武仗着自己是隆武的亲弟弟,说他是“兄终弟及”,当皇帝天经地义。永历说他是万历皇帝的嫡亲子孙,伦序较近,当皇帝理所当然。
谁也不服软,那就该实践战了。导火索很简单,苏观生杀了永历的使者兵科给事中彭耀、兵部职方司郎中陈嘉谟,同时调兵进攻肇庆的永历。永历也不含糊,马上调兵,准备武力解决。
结果,双方在广东三水相遇,掐了一架。掐架结果,永历大败,绍武大胜。
绍武君臣高兴坏了,临时拉起来的架子掐起自己人来,还真有点劲。摆酒庆祝。正高兴的时候,清军打来了。先拿下惠州,直扑广州,并利用南明的印信给广州发出了假情报——一切平安。
清军打到广州时,绍武皇帝朱聿粤正在视察武学。探子来报,清军打来了。苏观生大怒,刚报了没事,哪能这么快就来打,肯定是谎报军情,砍了。结果,连报了三次警,连砍了三个人。
结果,清军真打来的时候,一个个人全跑了。苏观生想调兵,调不了了,兵马都被派到肇庆打永历去了。广州也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完蛋了。
最后交代一下绍武君臣的结局吧。绍武皇帝朱聿粤化装成乞丐,想混出去。结果被清军抓住,不吃不喝,自缢而死。
大学士苏观生上吊自杀。自杀前,在墙上写下八个大字:“大明忠臣,义固当死”。忠臣,果然是忠臣。“平时袖手谈心性,临事一死报君王”。奸臣误国可恨,忠臣误国更可恨。
从各地逃难来到广州的明朝亲王、郡王有十六人,大抵都被清军砍了。还是没能逃过去。
大学士顾元镜跪地投降。他还替清军起草了招降檄文,其中竟出了奇文:“既不能为首阳之饿夫,即当为识时之俊杰”。
绍武政权从建立到灭亡只有四十天。儿戏般开始,儿戏般结束。唯一的功绩:打了一场内战,广东一省沦陷。
绍武没了,永历还在,南明也就还没有结束。永历前后十六年,成为南明诸帝中残喘最长的政权,但也成为南明诸朝中内讧花样最多、出场人物最多、演出时间最长的一个。其抗清局势也曾几次雄起,但每次雄起之后紧接着的一定是内乱,乱到最后也就彻底玩完了自己的性命。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4-23 19:28:00 +0800 CST  
下一章:三尺剑下的忠良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4-24 12:59:00 +0800 CST  

楼主:虔诚的祈祷未来

字数:258545

发表时间:2014-02-07 16:3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2-31 16:14:37 +0800 CST

评论数:95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