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启迪

也说中兴(5)
所以,张居正为了开财源,大规模的清丈土地。一下子比号称“中兴”的弘治年间多清了三百多万顷。这些土地的主人自然都是富豪强绅、天潢贵胄,谁也惹不起的主。但张居正就惹了,尽管这些人也喊冤告状,但就是没能扳到张居正。
再如,张居正为了省成本,下令裁汰冗员,一下子砸了一百六十多人的饭碗。这些人都是官啊。但这些人除了口头抗议外,也没耍出什么好手段。据说又一位侍郎被张居正免官后,就一直教育他后世子孙这样一个“真理”:张居正是一个大奸臣,十恶不赦。直到四百年后,新中国都改革开放了,他的子孙还坚持认为张居正是奸臣。
对于张居正这么干,喜欢他的,把他捧为“圣人”,比成伊尹、周公。恼他的,把他骂成“禽兽”,又比成王莽、朱温。关于对他的评论,著名学者朱东润讲的最为精辟,他是一个“受时代陶熔而又想陶熔时代的人”。
这因为如此,张居正的成功离不开当时的那个大环境,而张居正身后的种种不幸同样离不开那个大环境。
如张居正为了讨好冯保,让他少捣点乱。一次就送给冯保黄金3万两,白银10万两,夜明珠9颗,珍珠帘5副。还特意写了一篇马屁文章《司礼监太监冯公预作寿藏记》。还在万历元年、六年两次赞成冯保收进宦官六千多名,据说万历中后期太监势力的恶性膨胀就跟此有关。
张居正对待贪官们的态度也不是赶尽杀绝。明朝的俸禄太低,当官的光靠那点,基本上就养活不了全家。当官的自己都活不下去,张居正的抱负就更能实现了。况且张居正自己的屁股就不干净,张居正死后抄家,就抄出了黄金万余两,白银十余万两。虽然算不上巨贪,但仅凭他那点俸禄、赏赐,就是不吃不喝也攒不了这么多的。
所以,张居正对贪官的要求就是贪是要贪,但要少贪点。把事办了,把税收上来,也要让下边的老百姓活下去。
这就是张居正时代的中兴。
几乎所有的中兴,都不能超过一代人的时光。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死后,新政几乎全被废除,居正家族也被抄家、充军,张居正自己也差点被开棺戮尸。大明重新走上了“失去重心,步伐不稳”的道路,印证着中兴的短命。
其实原因很简单,所有的中兴都是靠着一个或者几个人的力挽狂澜,而不是原有制度、主流思想的根本改革。一旦人走,茶立即凉。回光返照立即消失。然后绝症、打击一起袭来,一个跟头栽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
唯一例外的就是“光武中兴”。汉光武帝刘秀给汉朝来了一把中兴,居然又延长了近二百年的国祚,可谓是最成功的中兴。
但例外却是在根上就例外了。光武皇帝的中兴不是朝廷的改革改出来的,而是打天下打出来的。
刘秀虽然顶着一顶皇室子孙的帽子,但皇室血统传到他这一代,除了与刘邦有点血缘关系外,就什么也没有了。据说,刘秀刚起兵时,连马都没有,只好骑着牛上阵,被称为“牛背上的开国皇帝”。因此有人把他和刘邦并称为“布衣皇帝”。
还有东汉王朝的建立与统一,也是经过了二三十年的战争,加上之前的灾荒、瘟疫,已经造成了人口的大量非正常死亡,荒地也大量出现了。前朝的种种不堪就一去不复返了。
这跟新开一个王朝没什么区别。
所以,两千多年的封建史,根本就没有什么真正的中兴。所谓的“中兴”不过是维持。维持不下去了,就一脚踹开,开始新一轮运行。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3-01 21:50:00 +0800 CST  
下一章:正德与万历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3-02 19:24:00 +0800 CST  
正德与万历 (1)
提起昏君,大明朝绝对跑不了。“昏君屡出”这句我上学时教科书最恨的评语,就是献给大明朝的。而大明的昏君,正德与万历也绝对跑不了。
先说正德。这哥们上台后干事就一个特点:荒唐.。
他不好好上班(皇上叫上朝),却喜欢骑马划船,舞枪弄棒,尽干危险动作。大臣一劝,还劝出了反作用。正德干脆什么事都不干,一股脑全丢给了身边的太监。捎带脚培养出了大明朝有史以来最专权的太监——刘瑾。
当皇帝还没满两年,适应期还没过呢。正德就搬出了紫禁城,进了自己精心设计的"豹房"——专门养豹,兼养美女和乐工美女和野兽都有了。正德就转干那些皇帝不能干的,至少是不能公开干的事。
什么训练内军(太监掌握),拆房圈地,搭建帐篷,驯养狮豹。一次,正德在宫内玩烟火,玩过了,将宫殿烧的一塌糊涂。正德没着急灭火,却来了一句:“好一棚大烟火也”。成为千古名句。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对女人的态度。有一个叫马昂的延绥总兵,犯了点事,就要被免官。他就把自己的妹妹送给了正德。他妹妹自然漂亮,可问题是她已经结婚了,丈夫还活着,而且是大明的国家公务员呢。更要命的是,他妹妹此时还怀着孕呢。要是换了别的皇帝非把马昂千刀万剐不可。
可奇就奇在正德居然笑呵呵的照单全收。马昂不仅免了罪,还升了官,成了右都督。顺便收了一群太监外甥(太监以舅呼之)。马家还得了一幢豪宅,靠个孕妇发了家。
更无耻的还在下面。
一日,正德找马昂喝酒,随口问了一句:“让你小老婆出来。”马昂不愿意(当然得编理由)。正德一甩袖子,走人了。马昂可吓坏了,第二天就把自己的小老婆送进了宫。正德也知道投桃报李,把马昂的两个弟弟都封了官。
正德还有一个让所有大臣心惊肉跳的嗜好:领兵打仗。自己不愿当皇帝,却愿当将军。给自己弄了一个“总督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的称号。还下旨给自己加封,“特加封镇国公,岁支禄五千石”。
这回大臣们死活不敢奉旨了。因为封镇国公就要追封祖上三代。正德的祖宗一定不肯跟着降格,去当什么镇国公的。
其实玩玩文字游戏也就算了,但正德这主偏爱干真格的。他多次冒险逃(似乎用词不当,但永乐以后的明朝皇帝确实有种“笼中鸟”的感觉)出北京,去塞外边界纵兵驰骋,想与蒙古铁骑一较短长。虽然很多时候,计划未遂。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3-03 19:22:00 +0800 CST  
正德与万历(2)
最险的一次,发生在正德十二年(1517年)。鞑靼首领伯颜猛可(此人很能打,多次到明朝抢劫,很少遇到对手)领了五万人,组团打劫来了,还围了明朝的一营官兵。
正德决定抛开一切,维护大明尊严——御驾亲征。
大臣们自然是哭天抹泪的劝谏——土木堡的教训,谁敢忘啊。
然而正德有正德的办法,所有文武百官统统留在北京。
出征前后整整四个多月,大臣们几乎完全失去了和皇帝陛下的联系。据说,大臣们送去的奏章极多,但带回的批示极少。
大臣们盼的花儿都谢了,终于等来了正德的胜利凯旋。这次正德还带来了不少战利品,在故宫门前来了一个胜利大展览。皇宫的银作局还专门发行了纪念品——银牌。
皇帝的虚荣心正热火朝天的时候,大臣们却狠狠破了一盆凉水。
靠笔杆子吃饭的翰林们没一个表示祝贺,有的还提出了严正抗议——辞职。文官们坚决不承认这次战争是胜利。据他们统计,此战大明朝伤亡六百多人,而鞑靼战死十六人。
据说,这十六个中还有一个是正德亲手打死的。
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战争的胜败,而是皇帝与大臣的不合作。皇帝不鸟大臣,大臣不鸟皇帝。
荒唐胡闹成了正德的唯一标签。相比之下,万历则创造了另一个记录——罢工三十年。
自从万历十五年(1587年)以后,万历皇帝就基本上不上朝了。养在深宫里,当起了宅男。对与大臣的奏章,也是爱批不批,甚至连内阁大臣(这可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见国策顾问)也不愿见了,后期干脆不见。直到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他被人抬着去了定陵。
三十年间,党争不断,边事迭起,天在人祸也不断凑热闹。他统统不关心,只是一味躲在深宫里。后人实在猜不出他在干什么,干脆把能想到的,抽大烟,玩娈童,赌钱,统统给他安上了。甚至把大明朝灭亡的帽子也给他留了一顶。“明之亡,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万历之怠惰”
其实,无论正德与万历,毁就毁在教育上。
众所周知,弘治和隆庆乃至万历时代,是内阁大学士权力比较大的时候。而正德尤其是万历从小就接受的是最正统的儒家教育。
那时皇家儒学教育就一个特点: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别出一点错。孔圣人怎么说你就怎么做吧。
把小孩子当圣人一样要求,只会出现两个结果。一个是玩命似的对着干,不管对错好坏。另一个是蔫头耷拉脑,死活不管,爱咋咋的。当过老师的都知道,就这两类学生最难教。
只是不幸的是这两类人大明朝都赶上了。正德他老爹弘治,就他这么一个宝贝嘎达,有点溺爱,把他整成了前一个。而万历的老爹隆庆死得早,张居正又不是一般的牛,加上后来的那一帮鸟官,又把万历整成了后一个。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3-03 21:32:00 +0800 CST  
正德与万历(3)
儒家的说教加上现实的教训,充分暴露了这些圣人门徒的一个特点:虚伪。满嘴的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
像张居正。万历想给下边的宫女太监一些赏赐,张居正说不行,现在国家还很困难,要节约。万历表示同意。但后来万里才知道,张居正坐着32人抬的大轿,从北京到江陵(张居正老家)结结实实逛了一圈。
而且这帮鸟人还有一个嗜好——骂皇帝。要是皇帝错了,骂骂也可以。但问题是皇帝往往没错,还是要骂。
像正德的祖母死了。百官按规矩,要行跪拜礼。正德看到地上满是泥水(才下过雨不久)。就说了一声:“百官不用磕头了,鞠躬代替吧。”原想一片好心,即使没有好报,也不该当成驴肝肺啊。没想到引来骂声一片。有一个翰林修撰(六七品的小官),竟然上折子骂开了。理由竟是:皇帝陛下怎能因地上有泥水就不让臣子尽孝啊,臣子不尽孝皇帝也是不孝啊。
什么帽子都敢扣!
其实,他们考虑的根本不是什么孝不孝。而是自己的名。
敢顶撞皇帝,本身就出了名。也不怕皇帝震怒,反正道德制高点一直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且皇帝越震怒,处罚越重,名扬的越大,效果越好。
其心态,与现在某些星,走光、绯闻、官司不断是一样一样的。
婊子也当,牌坊也立。无耻!
正德和万历都是聪明人。万历给了这类人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沽名卖直。
但这类人,也确实赢了。上面提到的那位翰林修撰,就叫舒芬。此事过后,名声大噪,《明史》上也特意个他来了几笔。
其实,那个皇帝上台,不想好好干一番,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好皇帝呢?
据著名学者黄仁宇研究,万历本来是有机会走上传说中的贤君之路的。那是在万历十三年到十四年之间。这个时候张居正已经被打倒,万历树立了自己的权威。皇三子朱常洵还没有出生,导致后来君臣之间彻底撕破脸的国本之争还没有露头。
这时的万历,就像刚上班的年轻人,积极表现自己。仅在万历十一年(1583年)春到十三年(1585年)夏的两年内,他就四次给自己的祖宗上坟(学名“谒陵”)。十二年(1584年)夏,天气相当炎热。万历亲自观看御林军射箭比赛。从早到晚,皇帝感觉怎么样没说,但太监就被晒晕了好几个。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万历十三年(1585年)的祈雨。
这年夏天,大旱。据说河见了底,井也见了底。地方官不断祈雨,无效。万历决定亲自出马,去天坛求雨。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3-04 19:47:00 +0800 CST  
正德与万历(4)
五月十六,万历从皇极门出发,前往天坛。
万历决定走着去。不仅自己走着去,还让手下的两千文官,两千武官同样走着去。而且一律从简,全部蓝衣布袍(不是龙袍蟒袍),系牛角带(不是金带玉带),旗帜仪仗全免。最亲民的还有,没有戒严清道,平头百姓也有机会一睹这位年轻的大明天子的天颜。这恐怕是唯一一回。
万历亲自祈雨,祈完再回故宫,仍然步行。这时节正是北京最热的时候。万历回到大明门是下午两点多,正是这天最热的时候。据说,祈雨队伍回到大明门,刚刚解散,就有一位兵部主事猴急的从袖子里抽出一把折扇,使劲扇起来。这事也被御史知道,狠狠参了一把。
据当时的内阁首辅申时行交代,他随万历到皇极门退下时,已感到又饥又渴,真是累坏了。但万历还有一项任务——去奉先殿,向列祖列宗汇报。完后还要向他老娘(慈圣太后)汇报。
最后说一下这次祈雨的效果。六月十二,一场大雨终于降临,一直下了两天才停。
万历似乎又朝贤君之路迈出了一大步。
但很快,万里就发现他错了。
他要训练军队,大臣说不行,不合祖制。他要出巡,大臣说不行,不合祖制。他要立自己心爱的儿子为太子,大臣说不行,不合祖制。
其实,对于万历来说。所谓的祖宗不过是奉先殿里一个个不会说话的小木牌牌而已。然而,他们的话却一代一代传下来,成为万世不变的铁律。只是越到后来的皇帝,祖宗越多,祖制也就越多,皇帝们也就被勒得越紧。
就是这个立太子的事,万历想立老三,大臣坚持立老大。两边拔河似的互不相让。万历渐渐发现自己力不从心。因为他对抗的不是几个官员,而是整个的文官集团,是实行了二百多年的政治习惯。
这远远不是杀几个、关几个就能解决的事。
最终,文官们胜利了。但万历却认为,文官就是混蛋,至死未改。对于混蛋的扯淡文章统统不批,谁看不惯谁滚蛋,滚完最好谁也别回来。
同时,还产生了另一个副作用:万历不相信大臣,只相信金银。拼命似的从老百姓身上捞钱,“矿监税吏遍天下”。还赌气似的花钱,给儿子办婚礼,竟然开出了两千四百万两的天价消费。当时国家一年的收入不过四百万两。最后互不的人拼命节省,还是花了一千多万两。还惹得万历直发毛,甚至派太监查户部的帐。
说实话,正德与万历都不适合做皇帝。因为他们都太聪明又都太任性。他们把官僚之间的虚伪与奸诈看得透透的,却又无力改变。只好通过不合作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3-05 18:50:00 +0800 CST  
正德与万历(5)
但正德与万历是否就真的义无反顾,一条道走到黑的与那些精得不能再精的书呆子们作对呢?双方就没有和解的可能了吗?
其实,和解的路只有一条。就是像弘治那样,一切听从文官们的安排。就是因为救火一夜没睡,第二天想请个假,也要找大学士们商量一番。大学士们商量后同意,才敢请假。越是这样,传统的史学家们越恭维他为好皇帝,还给了他一顶“中兴”的帽子戴。
但黄仁宇却给了他一个很低的评价,“看不出此人有任何值得夸异之处,看起来也不过是一位胆怯而缺乏安全感的人”。而他对正德的评论却更有意思了,“超人的胆量、充分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
看来,这么强的个性,活的时候是没法调解了。死后再说吧。
没错,正德皇帝死后在遗诏中就毫不客气的把自己骂了一顿,死了才认错。有人说,这份遗诏是杨廷和(时任内阁首辅)伪造的,反正正德死了,也不会跳起来与你对质。
但对万历,上天还真的试验了一把。
万历三十年(1602年)二月,万历突患重病,感觉自己不行了。就把大学士沈一贯等一帮大臣全召来了,太后、太子夫妇还有好几个亲王也都来了。万历动了真情,主要讲了三件事:一当了三十皇帝,死了也不亏了。
二跟大臣们说,太子(拖了十九年才立,此时还不到一年)可以当皇帝了,好好干,要勤政,望你们好好辅佐。
三矿监税吏都撤了吧,扯淡的税也别收了。因为得罪我而下监狱的大臣也都放了吧。
还真是一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架势。
但第二天,万历就活蹦乱跳了。说过的话一句也没算数。太子该虐待还虐待,扯淡的税还扯淡的收,有敢顶嘴的照样废。
原因很简单,皇帝的德性,百官的德性,一个都没改。政策怎么能改呢?
于是,几乎所有的史书上都对他俩骂声一片。
要是反过来,他俩只是一个王爷,这些事也就不是事啦。
明朝的王爷可是真干坏事啊。
有一代辽王专爱强奸别人的妻女,打死国家公务员,还没出息的夺人家橘子,逼的三十人集体自杀。楚王的世子朱英耀为了王位,又下毒又动粗,终于把自己老爹害死了。自己还没当上,倒便宜了自己的小弟。齐王被废,但后代还有粮食领。却还爱占便宜,店铺、妓院,拿了东西,就是不给钱,甚至连和尚庙也不放过。
只是王爷干的事再坏,记上一笔就没事了。
但皇帝就不一样了。他这么一干毁的就是整个国家啊。
皇帝不适合当皇帝,大臣又不可能改变。君臣彻底不能合作。大明朝就在这样的内耗中,迎来了自己奄奄一息的时刻。
只是可悲的是,直到大明灭亡,双方当事人都没能明白这个道理!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3-06 19:17:00 +0800 CST  
下一章:农民战争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3-06 21:35:00 +0800 CST  
农民战争(1)
盛世的隐忧发展到最后阶段就是末世的农民战争。盛世之后的衰败几乎成为每个王朝的宿命。衰败之后的农民造反运动也如火如荼的搞了起来。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历来为教科书大吹大捧的农民起义,最终给这个五千年的华夏古国留下了什么回忆吧。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西汉人口达到6000万,中国人口首次达到高峰。然而接下来的水旱瘟疫、绿林赤眉大起义(前期主角)、军阀混战(后期主角)、匈奴添乱。到东汉建武26年(公元50年),中国人口遭遇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的最大损失。“及莽被诛,而天下户口减半矣”。从6000万的高峰一下子跌到了3500万的谷底。损失42%。
大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有户口8914709户,人口52919309.但这个统计数字是相对保守的。有人估计,此时大唐人口接近9000万。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长达百年的藩镇混战,人口再一次滑坡。而游击全国的黄巢王仙芝大起义,“天街踏遍公卿骨,甲第朱门无一半”。虽然古史书的记载,公认有所夸大,但另一个公认的事实是,人口的确大规模减少。唐朝后期的人口最多(注意,这是最多)只有6000万。
道光三十年(1850年),中国人口达到了空前繁盛的4.3亿。也就是在这一年,爆发了太平天国造反事件。前后14年,波及18省,把中国最富庶地区毁得一塌糊涂。中国人口减少了1.12亿,如果算上因此而少出生的,约有2亿。成为中国人口史上的空前劫难。直到清朝灭亡,都没能恢复到战前水平。
这就使农民战争,以杀人开始,以杀人为主要过程,最后再以杀人结速。杀的都是自己人啊。无论成败,都达到了一个目的人口锐减。
国家不能承受之重已大大减轻了。
提起农民战争的起因。大家脑海里自然而然地蹦出这样几个词:昏庸腐败、横征暴敛、土地兼并、天灾人祸。整个一个传说中的人间地狱。
不错,这些在末世一样不少。但末世还有一个特点—国家GDP最高。
也就是说,天宝时大唐GDP比开元时更高,万历时大明GDP比永乐仁宣是更高,道光时的大清GDP比康熙乾隆时更高。
原因很简单,大战爆发之前的人口一直是增长的。
在以人口为主要生产动力的古代社会,只要人口有增长,国家GDP 一定会增长。
而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民群众,不会因为上台的是昏君或者朝廷中出现了奸臣,就集体约定不生孩子了。只要人民群众还生孩子,只要天下还没有彻底乱起来,国家的GDP还是会稳步增长。
例如嘉靖、万历是有名的昏君,但资本主义萌芽也正是出现在在这一时代。
但GDP不能决定一切。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3-08 19:15:00 +0800 CST  
农民战争(2)
1840年时,清朝的GDP是英国的6倍,当时英国的GDP占世界的5%,而清朝占世界的33%.可《南京条约》却规定,大清帝国向大英帝国割地、赔款。
1894年,大清的GDP是日本的9倍。北洋水师却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最后大清把自己的发祥地—辽东也割给了日本人。要不是俄国人参合了一把。估计,大清皇帝再想给自己祖宗上坟时,还得申请日本签证。

虽然GDP决定不了一切,但畸形的GDP 却可以毁掉一切。
因为决定一国命运的不是GDP的数量,而是它的质量。
而末世的问题偏偏就是GDP的质量出了问题。通常的情况是,老百姓被搜刮光了,国家没有钱。国家越没钱,越需要花钱。至于原因,我在《盛世下的隐忧》中已经坦白交待了,这就不罗嗦了。
但有一点需要说明,是国家没钱,不是皇帝没钱。
像万历皇帝,上台后不久就开始修他的坟,一直修了二十多年。1950年代,他的坟被考古了。出土的东西就一类货色—金银珠玉。数量之多、做工之精,让人咋舌。有一件万历的豪华晚礼服—“福寿如意缂丝衮服”。工艺之精湛,色彩之绚丽,用料之奢侈,令人叹为观止。
据说,当时为了制作这件礼服,工匠们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幸好万历能干48年,要是换了天启,只能干7年,还只能见个半成品呢。300多年后,人们为了搞个复制品,就用了彩色丝线6斤,金线10万米,孔雀羽毛6000余根。
而万历皇帝被抬进坟后不久,大明朝就面临着这样的尴尬:打努尔哈赤没钱,打农民军没钱。在农民军与清军轮番折腾下,万历孙子崇祯毅然决然的吊死在那棵歪脖大槐树下。
有意思的是,崇祯死后,李自成却从他的内帑(皇帝的私房小金库)中,搜出的东西让所有人惊讶。“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两,镌有永乐字”
这段记录出自民间史书《明季北略》。就连后人也大发感慨:这么多银子,即使去个零头,也不用那么拼命捞啊。弄得大家都想反,该用的银子却没用,何苦啊。“三千七百万锭,损其奇零,即可两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括,海内骚然,而扃钥如故,岂先帝未睹遗籍耶?不胜追慨矣”。
要说农民造反一开始就想着打江山坐天下,那纯属扯淡。其实农民造反的动机很简单:混口饭吃。
正是有这样的动机,农民造反一开始做的工作就是, 啸聚山林、打家劫舍。刨开心肝肺,再造三碗醒酒汤的勾当。
山大王当久了,地盘大了,有了争天下的资本,才摆出一副仁义道德、救苦救难的假面具。
不过,这时候的山大王已经升级换代成为土皇帝了。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3-09 19:39:00 +0800 CST  
农民战争(3)
教科书一直猛拍农民战争的马屁,其实就是因为伟大领袖一段“造反有理,革命无罪”
的经典理论:
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正在压迫,迫使农民多次的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从秦朝的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起,中经汉朝的新市、平林、赤眉、铜马和黄巾,隋朝的李密、窦建德,唐朝的王仙芝、黄巢,宋朝的宋江、方腊,元朝的朱元璋,明朝的李自成,直到清朝的太平天国,总计大小数百次的起义,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你,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毛主席语录
围着政治转的教育,自然对农民起义青睐有加了。
但这又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贪官有功论。大意是说,由于清官爱民如子,为民做主,缓和了阶级矛盾。从而延迟了农民战争的爆发,阻碍了社会进步。反过来,贪官心黑手黑,不择手段,拼命搜刮,翻到计划了矛盾,引爆了农民战争,推动了社会进步。
贪官成了历史进步的大功臣了。
扯淡!
其实无论怎么战争,怎么改朝换代,都是那一套。哪有什么进步啊?有的是动乱—安定—繁盛—腐败—动乱—安定—繁盛——腐败——动乱,一圈一圈的轮回。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没有一个王朝能跳出这个历史周期律。
更遗憾的是,一个王朝其GDP达到最高值时,往往也是其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
而身为社会最下层的劳苦大众,连肚子都吃不饱,更别想读书了。指望他们去思考民主法治、自由平等、三权分立。那是扯淡中的扯淡了。
他们反抗的最高形式就是推翻一个旧王朝,建立一个新王朝。通过人口的大量非正常死亡,来缓解社会矛盾吧。然后重走上个王朝的老路。
至于偶尔有几个喊出什么“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高论,也很快被四书五经的朗朗读书声所淹没。
也许中国人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让西洋人的坚船利炮去解决了。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3-13 19:39:00 +0800 CST  
下一章:难言诏书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3-15 18:46:00 +0800 CST  
难言诏书(1)
自打上学开始,我就特别害怕一样东西——写检查。且不说搜肠刮肚的把所有的错误无限放大,使劲往身上扣。单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自己数落自己就够让人挂不住的了。当时就想,要是我当了大官,看谁敢逼我写检查。很快我发现我想错了,因为即使做了皇帝也是要写检查的。皇帝的检查叫“罪己诏”。
最早写检查的是汉武帝。武帝早年改革官制,削弱宗藩,横扫匈奴,威服西域,也算是一代雄主。但晚年仗打得太多,太狠,变成了穷兵黩武,但胜仗就打得不多了,贰师将军李广利(汉武帝的小舅子)还投降了匈奴。又相信小人江充,大搞“巫蛊案”逼得自己的儿子刘据都动刀动兵的。等把自己的儿子逼死以后,汉武帝才发现自己错了,冤枉了儿子。自己为了长生不老,忙着找仙丹,炼不老药,把国家家底也给折腾得差不多了。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政府就拼命捞钱,逼得老百姓光造反。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终于写了一份检查,承认自己做得不对,表示痛改前非,重新做人。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轮台罪己诏》。
汉武帝下这份罪己诏,并不是说他真能把自己怎么样,而是糊弄糊弄老百姓,给大臣小民一个安慰。只不过汉武帝之后,汉朝的江山并没有马上玩完,而是又兴盛了相当一段时间。汉武帝也就被塑造成知错能改的好皇帝了。
但有一个皇帝就没那么幸运了,在位十七年,下过六次罪己诏。不仅没能挽回颓势,还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江山,一步步滑向灭亡的深渊而束手无策,徒呼奈何。最后以身殉职,吊死在大槐树下,完成了大明王朝的谢幕之作。这就是大明的末代皇帝崇祯。
崇祯八年(1635年)十月,他颁布了第一个罪己诏。诏云:
“朕以凉德,缵承大统,意与天下更新,用还祖宗之旧。不期倚用匪人,遂致虏猖寇起。夫建州本属我夷,流氛原我赤子。若使抚御得宜,何敢逆我颜行。以全胜之天下,文武之多才,无奈夸诈得人,实功罕觏,虏乃三入,寇则七年,师徒暴露,黎庶颠连。国帑匮讪而在调未已。闾阎凋敝,而加派难停。中夜思惟,不胜愧愤。今年正月,复致上干皇陵。祖恫民仇,责实在朕。于是张兵措饷,勒限责成,伫望执讯歼渠,庶几上慰下对。又不期诸臣失算,再令溃决猖狂。甚至大军辱于小丑,兵民敢于无上。地方复遭蹂跞,生灵又罹汤火。痛心切齿,其何以堪!若不大加剿除,宇内何时休息!已再留多饷,今调勍兵留新饷,立护元元,务在此举。惟是行间文武吏士,劳苦饥寒,深切朕念。念其风食露宿,朕不忍安卧深宫。念其饮水食粗,朕不忍独享甘旨。念其披坚冒险,朕不忍独衣文绣。择兹十月三日,避居武英殿,减膳撤乐,非典礼事,惟以青衣从事,与我行间文武吏士甘苦共之,以寇平之日为止。”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3-16 19:36:00 +0800 CST  
难言诏书(2)
说实话,崇祯能下这么一篇检查,也真难为他了。自打上台以来,崇祯就希望自己以中兴之君的面貌出现。为此,他逐杀魏忠贤,换血内阁,肃清阉党,一个劲的卖力气。为了解决自己的爷爷万历就留下来的辽东问题,他还直接拉出了袁崇焕——大明唯一一个大败努尔哈赤的人。
本指望他一出马就搞定辽东,却没想到就在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绕过关宁防线,打到了北京城下。这个丢人!崇祯连气带恨,外加皇太极的忽悠,深信袁崇焕是投敌卖国了,竟然把袁督师千刀万剐了。可是,“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
皇太极撤兵是撤兵了,但一点也没消停。就在撤兵的第二年,崇祯四年(1631年),皇太极兵围大凌河。击败前来救援的张春,四万余人。逼得大凌河守将祖大寿杀人充饥,最后不得不以假投降脱身,逃回锦州。大凌河城也被皇太极拆了,从此明军完全龟缩锦州,不敢踏出一步。
崇祯七年(1634年),皇太极派兵攻入大同、张家口。一时间,宣府、保宁、朔州、浑源、代县警报连连,河北、山西诸要塞接连失守。皇太极甚至夸口说:“朕入境两月,蹂蓠禾稼,攻克城池,曾无一人出而对垒,敢发一矢者。”就连在跟农民军掐架时的狠角曹文诏,也难挽败事,差点被崇祯充了军。
这就是“虏乃三入”。
然而,真正让崇祯头疼的还是“寇则七年”。
从万历初年到天启末年的五六十年间,西北尤其是陕西天灾年年光顾。像万历四十八年间,陕北有记录的旱灾年份有二十五年;天启年间,旱灾、蝗灾不断;崇祯改元初期,陕西年年大旱。这时期凡能见到的灾害,旱、蝗、水、雹、地震、山崩、瘟疫像赶集似的,全都来了。赶集的后果就是,老百姓没吃的了。只好吃草籽,草籽吃光了,就吃树皮。到冬天,树皮也吃光了,就吃粘土。粘土毕竟还不是馒头,吃下去没几天,肚子就涨死了。
有实在不想死的,干脆就上山当起了土匪,成为农民军的前身。
底下老百姓连死带抢的,父母官们却毫不关心。像崇祯初年的陕西巡抚胡廷宴,每次听到下属报告“盗贼猖獗”,就勃然大怒,先给了一顿板子,然后给出分析:“此饥民也,至明春自定耳。”还有更缺德的,不管天灾,钱粮照收,不准拖欠。
这下真活不了了。陕北本来就是明朝的国防前线,老百姓本来就很彪悍,自然敢造反。崇祯元年(1628年),轰轰烈烈的明末农民战争首先在陕北爆发了。
农民军的造反很快超出了崇祯的想象。崇祯二年(1629年),陕西造反的农民军有名可查的就有几十支,还有不少新生力量加入,像明朝的官军。这些都是职业军人,经验丰富,熟悉地形,战斗力相当强悍。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3-17 20:08:00 +0800 CST  
难言诏书(3) 崇祯三年(1630年),农民军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山西又大乱。
面对这样的乱局,崇祯还是做出了应对措施——招抚。他派出了杨鹤干这份差事。杨鹤时任左副都御使,崇祯为让他名正言顺,特意让他出任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全权处理陕西军务。
杨鹤到任后,连招抚带接济,仅用两年多的时间就拉过来十多支农民军。据说,杨鹤本人还曾先后两次成功招降过大批农民军,包括当时闹得最凶的农民军神一魁。
但朝廷的麻烦却并没有结束,而是刚刚开始。大批农民军投过来就是要吃饭,要吃饭就是要花钱。朝廷确实拿不出足够的钱来,像崇祯就掏出了私房钱(内帑)10万两白银,派人去安抚。但当时陕西的米价是七钱白银一斗,每人一两银子买米,最多可支撑五十天。也就是说,这十万两白银即使全到了百姓手中,至多也只能支撑十万百姓活五十天。当时的陕北,无论是灾情的严重程度还是造反的百姓数目,这十万两白银也只能是杯水车薪。
这么一来,刚投降的又造反了。像神一魁,崇祯四年(1631年)四月投降,七月就又造反了。据说,这个时候造反的有“三十六营”,拥兵20万,专门与杨鹤作对。
杨鹤也真顶不住了。他在给崇祯的奏折里直为自己诉苦“焦头烂额”,“贼无平日”。
更冤的是崇祯,自己花了钱,事还没办成,还越闹越大。崇祯决定祭出屠刀,改抚为剿。在以后的崇祯朝中,对农民军的政策不是剿就是抚。但剿,剿不尽;抚,抚不通。剿抚并用,却是剿抚皆败,最终大好河山也玩完了。
首先操刀的就是陕西参政洪承畴。之前洪承畴就是个狠角,还亲自杀降,一次就干掉了降卒三百多人。原延绥巡抚张梦鲸被农民军吓死之后,洪承畴就成了延绥巡抚。到崇祯四年(1631年),杨鹤的招抚方略彻底破产后,洪承畴就成了陕西三边总督,成为剿办陕西农民军的主力。
别说,经过洪承畴的猛烈攻势,陕西的农民军竟然很快被打下去了,连最大的一股——“宁塞遗贼”也给打没了。到崇祯六年(1633年)底,陕西的局势基本稳定了。
陕西稳定了,山西却乱了。自崇祯三年(1630年),陕西的农民军像老回回马守应、八金刚、王子顺、上天猴就杀进了山西。之后,王嘉胤、罗汝才、张献忠、李自成也都纷纷渡河,跟了过来。直接把山西搅了个天翻地覆,甚至有一路占据了交城,威胁太原。
崇祯为了应对山西危机,拉出了猛将曹文诏。曹文诏打得比洪承畴还好,连打了十几场,场场皆胜。
由于曹文诏打得太狠太猛,山西的农民军纷纷出逃,窜到了河南。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3-19 20:19:00 +0800 CST  
难言诏书(4)
崇祯六年(1633年),大批农民军进入豫北。崇祯立即调集大军进行围剿,曹文诏、张应昌等山西战将也被调了过来。为了表示重视,崇祯还特派了京营总兵倪宠、王朴率兵六千、马五千,昼夜兼程,参加会战。
到十一月,农民军被官军压缩在豫北,眼看就要被消灭。农民军使出奇招——诈降。京营总兵王朴的家丁不少都是关中人,跟农民军算是老乡。农民军通过这层关系,大大收买了王朴。然后,乘官军不备,杀过黄河,跳出包围圈,全跑了。河南空虚,一片大乱。
十二月,高迎祥率部杀入湖北郧阳,数万农民军先后涌入,郧阳天翻地覆。
至崇祯七年(1634年)初,“叛贼之祸害越来越深了!自秦至晋,又自晋至豫、至楚,几乎半至天下了!”
面对危局,崇祯决定用猛药了。他升任延绥巡抚陈奇瑜为兵部右侍郎,五省总督。这五省山西、陕西、河南、湖广、四川都是农民军最主要的活动地区。陈奇瑜的任务就是“视贼所向,随方剿抚”,权力极大。
陈奇瑜果然有两把刷子,上任仅半年,就把农民军赶进了车厢峡,还封锁了进出口。农民军一进去就被明朝的地方军火烧刀杀,又赶上连日阴雨,一下子死亡过半。
如果此时陈奇瑜能合兵进击,这股农民军非灭不可。但农民军还是使出了老法子——投降。当然是假投降,脱离险境后就立即重操旧业,造反去了。
而且此时,皇太极正在大闹山西。山西的曹文诏、张全昌,陕西的洪承畴,河南的左良玉等能打的全被崇祯调到前线防皇太极去了。河南、陕西全空了。农民军一来,陕甘大乱,河南再乱。
幸好皇太极没有常住的打算,抢了一阵就走了。洪承畴回师陕西,拼命打压,才把陕西的局面稳定住。
陕西不好待了,农民军又全都跑到了河南。崇祯七年(1634年)底,农民军大小七十二营,二三十万人(都是主力)全在河南集齐了。
崇祯七年底到八年初,朝廷开始了七八年来对农民军最大规模的一次围剿。
崇祯命令洪承畴(此时代替陈奇瑜,成为五省总督)东出潼关,进剿河南,将在河南本地的左良玉、陈治邦、乔国柱、张嶷、陈永福各部归洪承畴统一指挥。不久,又将张全昌、曹文诏、秦翼鸣等部,甚至辽东的关宁铁骑祖宽也全都被调到了河南。
而且一向抠门的崇祯这次也大方起来,自己就拿出内帑二十万两,户部备饷七十八万余两,另留湖广新饷十三万两,四川新饷二万两,总共百万,全押上了。
崇祯下了血本,就一个目的:把农民军统统灭掉,一个不留。
而这个包围圈也几乎圈住了整个崇祯时代造反的主要头头:闯王高迎祥、老回回马守应、革千里贺一龙、混十万马进忠、曹操罗汝才、过天星惠登相,还有后来将大明朝折腾的天翻地覆的八大王张献忠、闯将(后来称闯王)李自成。总共“十三家七十二营”,十几万人。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3-22 19:02:00 +0800 CST  
难言诏书(5)
如果官军能在这次大围剿中取得全胜(其实很有可能),明朝的历史绝对会改写。
但意外还是发生了。
本来官军的布置是这样的:洪承畴东出潼关,堵住农民军的西部;左良玉把住新安、渑池;张全昌、曹文诏带的山西兵,正堵着农民军的北部;明军精锐关宁铁骑、天津兵则从畿南、山东开来,正对着农民军的东北,而卢象升刚把湖北郧阳的兄弟赶过来,西南更是死路了。
看起来真是十面埋伏,但偏偏就有一个漏洞:东南,河南东部及南直隶的凤阳、庐州、安庆等地。
兵法上是有“围城必缺”一说,但“必缺”的前提是在缺的必经之路上,设下重兵,杀他个干干净净。但崇祯就像脑袋短路似的,偏偏没在这下手。
本来,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老朱当了皇帝以后,凤阳的政治地位也跟着升了起来,成了中都。朝廷在这设有留守司,以及班军、高墙军、操军和护陵军六千余人。凤阳巡抚督漕驻淮安,兼护泗陵(皇祖陵),太监驻凤阳。但太平日子过久了,军队战斗力也就难说了。
还有一点,凤阳是南京的北大门,如果凤阳丢了,南京也就险了。如果南京糟了兵灾,那东南也就险了。东南可是大明的钱粮重地,没了它,大明可就没指望了。
但不幸的是,农民军突围的主攻方向就是凤阳一线。
在闯王高迎祥、八大王张献忠的招呼下,农民军经河南汝宁先攻下固始,再攻占了凤阳府霍丘县。同时,另一支农民军在扫地王的率领下也攻占了凤阳府颍州城。
在攻破颍州、霍丘后,农民军一部杀入庐州,另一部就杀像寿州、凤阳。
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农民军攻占凤阳。凤阳的几千人马,几近全军覆没。留守朱国相、指挥袁瑞征战死。凤阳知府颜容宣被抓后,活活给打死了。推官戴文英等六位文官及四十一位武官,也被处死。据说,士民被杀的多达数万。
然而,最丢面子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崇祯的祖坟被烧了。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当年老朱家太穷,爹妈死了都没法埋。朱元璋发达后就在此大兴土木,建起了自己的祖陵。朱元璋的祖坟当然也就是崇祯的祖坟了。
据说,祖坟被毁得相当彻底。皇陵、享殿以及陵区内的三十万棵蟠松全都烧了,守陵太监六十多人也全都杀了,还烧了凤阳城中的两万多间房子,甚至连当年朱元璋出家的龙兴寺也来了一把火烧了。一时间,凤阳城内外火光冲天,光照百里之外。
更令人气愤的是,农民军居然公开打出了旗号“古元真龙皇帝”,开了自己的店面。他们在凤阳抢了三天,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很是得意。
他们得意,崇祯可是心疼的要死。接到消息那天,崇祯本应开讲经筵,也传旨免了。自己素服避殿,亲自跑到太庙鼻涕一把泪一把去向祖宗请罪了。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3-23 20:16:00 +0800 CST  
难言诏书(5)
凤阳之变,不仅围剿农民军的计划全盘落空,自己的祖坟还被烧了。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奇耻大辱,更何况是皇帝,更何况是极爱面子的崇祯皇帝。
盛怒之下,漕运御史兼凤阳巡抚杨一鹏首先被砍了。凤阳巡按吴振缨被投进了监狱,最后充军戍边。守陵太监杨泽没等处罚,先畏罪自杀了。
汲取了血的教训,崇祯决定再下狠手。
原山东巡抚朱大典总督漕运,巡抚凤阳,协助洪承畴围剿农民军。
调精锐辽东铁骑三千,由总兵祖宽率领,开赴前线。
严令洪承畴加进围剿,“六月廓清”。
“卢阎王”卢象升由郧阳巡抚升为湖广巡抚。屁股还没坐热,就被升为兵部右侍郎、右佥都御使。总理南直隶、河南、山东、四川、湖广五省军务,赐尚方宝剑,准便宜行事。
总之,崇祯发了狠劲,就想把农民军从大明地图上抹掉。
为了给前线将领们一个定心丸,让他们出把力气,崇祯也表了态。崇祯八年十月二十八,他下达了自己登基以来的第一份罪己诏,也就是我们开头所说的那篇。
其实,之所以崇祯登基仅八年,国家就乱成了这个样子,最主要的就是两点:一是缺钱,二是缺人。
末世王朝缺钱的原因前边分析得多了,不再罗嗦了。缺钱,要打要和,要抚要剿都是扯淡。
再说缺人。崇祯朝能打的那几个人,无论是袁崇焕、洪承畴还是卢象升、孙传庭,独当一面有余,统筹全局不足。偏偏明末的形势不是一面刮风,而是面面漏雨。
而统筹全局的崇祯,太过急切,恨不得一日之内天下太平。身经明末战乱的张岱就评价他说:“先帝(崇祯)焦于求治,刻于理财,渴于用人,骤于行法,以致十七年之天下,三翻四覆,夕改朝更。耳目之前,觉有一番变革,向后思之,讫无一用,不亦枉却此十七年之精励哉?”
就说用人,崇祯“用人太骤,杀人太骤,一言合则欲加诸膝,一言不合,则欲堕诸渊。”像袁崇焕,崇祯一上台就给了他一个蓟辽督师,正二品。但后来皇太极一忽悠,崇祯就把袁崇焕千刀万剐了。
崇祯还对内阁大学士周延儒寄予厚望,施之以师礼,居然说出“朕以天下听先生”。甚至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元旦,还向周延儒等三位阁臣深深作揖,说:“宗社安危,惟诸先生是赖!”但是后来还是勒令周延儒自杀,成为崇祯朝仅有的两大被杀首辅之一。
到崇祯时代,大明的百年积弊本来就积重难返了,再这么一闹,就彻底玩完了。
要说明一点的是,崇祯八年的罪己诏,是崇祯的第一次罪己诏,却不是他的最后一次。从后,他还于崇祯十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四次下罪己诏,但每一次的罪己诏都暗示了局势的恶化。最后一次罪己诏下发不久,崇祯自己也就在景山那棵海棠树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时,二百七十七年的大明也落下了帷幕。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3-24 19:36:00 +0800 CST  
下一章:要害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3-25 20:17:00 +0800 CST  
要害(1)
顺治元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进占山海关,吴三桂降。
大败李自成,李自成退往北京。
五月初二,清军占领北京。李自成全线撤退。
数月间,清军占领山西、河南、山东大部,黄河以北为清所有已无悬念。
九月,顺治由沈阳迁都北京。十月初一,登基。
顺治元年十月,清军两路攻陕。仅两个月,攻占潼关,破陕已成定局。
顺治二年,正月占领西安。李自成大败,由陕退豫退楚又退赣,八战皆败。西北千里捐弃。
顺治二年二月,多铎移师江淮,破泗州,度淮河。连破颍州、邳州。淮无守江亦危矣。
四月十八,多铎围扬州,二十五日破城,史可法殉节。
五月十五,清军占领南京。弘光出逃,钱谦益、王铎投降。划江而治无望矣。
闰六月,占领杭州,潞王投降。
至顺治三年,连败浙江鲁王、福建隆武、广东绍武三个残明政权,东南江山大局定矣。
顺治二年冬,清招降四川张献忠,献忠未降。
顺治三年十一月,清军攻占四川门户朝天关,守将刘进忠降。
十一月二十七,清军包围凤凰山,张献忠中箭阵亡。
顺治四年,清军占领成都,全蜀无望。虽几得几失,然清军始终据有保宁(阆中),川北天险已失,李定国、孙可望退往云贵,西南无望矣。
此后,虽有永历帝两广帝云贵,前后折腾了十五六年,但始终偏于一隅,势力弱小,内讧不断。东南的郑成功志大才疏难图中原。江上之役,良机尽失,只得偏于海岛,为老蒋做了榜样。
短短三年时间,中国四大要害之地,全被占领。“万里腥膻如许”。自此清朝统治全国,已无疑义。
中国虽大,要害之地也只有四个:关中,幽燕,巴蜀,江南。
而这四个地方,这真有几把刷子,可以作为帝王之资。首先它们都有广阔而肥沃的平原,如幽燕的华北平原,关中的渭河平原,巴蜀的成都平原,江南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套用古书上的说法就是“沃野千里,物阜民丰”有众多的人口,就有了广阔的兵源财源。
再有地利对战争来说太重要了,而这些地方的地形也很靠谱。如关中,北依黄河天险,南临秦岭要地,潼关、武关、大散关四塞之国。时局不利,关起门来自己发展。一旦天下大乱,即可东出潼关,夺取中原。或者北渡黄河,袭取幽燕。甚至更牛一点,像李世民一石二鸟,围郑灭夏,河南河北一起平定。黄河流域就成囊中之物。再如巴蜀,“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好像四川就专为割据而生的,刘备的蜀汉,五胡十六国的成汉,五代十国的前蜀后蜀。至于改朝换代时的大王旗,成都城头更是变换的厉害。一句话,这个北依剑门,东仗三峡的天府之国,为历代枭雄提供了一个称王称侯过把皇帝瘾的历史舞台。
总之这四大要害,在历史战争舞台上出镜率最高。但因各自特点的微妙不同,使的四地的历史地位有了很大差异。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3-26 11:14:00 +0800 CST  

楼主:虔诚的祈祷未来

字数:258545

发表时间:2014-02-07 16:3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2-31 16:14:37 +0800 CST

评论数:95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