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湮灭——南明兴亡录(原创长篇连载)

八、阮大铖出山

马士英成为首辅之后,“知恩图报”,非常希望起用阮大铖,他向皇帝上疏说:“臣至浦口,与诸臣面商定策。大铖从山中致书于臣及操臣刘孔昭,戒以力扫邪谋,坚持伦序。臣甚韪之。但本官天启年间曾任吏科都,同官魏大中争缺,本官虽近让,与当时诸臣嫌隙遂开,因牵入魏忠贤逆案。其实本官既未建祠,未称功诵德,径坐以阴行赞导。夫谓之赞导,已无实迹,且曰阴行,宁有确据?故臣谓其才可用,罪可宥也。”(《偏安排日事迹》卷一)

从马士英奏章的内容可以看出,马士英并非要推翻《逆案》替阉党翻案,只不过是替阮大铖说了一通好话,内容也基本属实,希望皇帝起用阮大铖而已。然而,马士英的这一举动立即引爆了东林党这个“火药桶”。刘宗周很快上疏说:“大铖进退,关江左兴衰。”(《刘子全书》卷十八)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8-14 14:24:00 +0800 CST  
由于刘宗周是东林党大佬,威望很高,立即引来了大量东林党官员的附和上疏。大学士姜曰广、兵部侍郎吕大器等东林党人大闹朝堂,与马士英等人唇枪舌战,吵的不可开交。马士英气得半死,暂缓了起用阮大铖的计划。这里要说一下,马士英是一个历经宦海沉浮的人,他混迹官场多年,曾经被罢官,后得益于阮大铖向周延儒推荐,被重新起用。作为一个官场老油条,马士英“玩政治”确实有两下子。他找了在当时的东林党领袖钱谦益,让他出面,为阮大铖说话。

钱谦益在之前册立新君时积极拥戴潞王,“站错了队”,深怕自己会被治罪,加上他也不甘心做礼部侍郎,很想升官,于是很快与马士英达成了默契,其人品也真是可见一斑。与马士英谈妥“内幕交易”之后,钱谦益奋笔疾书,写下了《矢愚忠以裨中兴疏》,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大肆宣扬“不复以党论异同徒滋藩棘,则人才日出”,“逆案之贾继春、阮大铖者,皆慷慨魁垒男子也”。领袖“叛变”让反对起用阮大铖的东林党人们受到了沉重打击。阮大铖很快成为兵部侍郎,后又成为兵部尚书,钱谦益也升官为礼部尚书。

马士英、阮大铖、钱谦益都高兴了,广大东林党员更加愤怒了,他们利用一切机会起哄闹事、大行党争,而马士英、阮大铖等人也寻找借口、拼命打击东林党,弘光朝廷风起云涌、乱成一团。而在纷繁复杂的党争乱象中,最出名的,当属“打马案”、“弘光三案”与“顺案”。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8-14 14:24:00 +0800 CST  
九、笏板向首辅背上打去……



就在弘光朝廷为是否该起用阮大铖吵的翻天覆地,马士英焦头烂额之际。朝堂上出现了惊人的一幕,让马士英气急败坏、暴跳如雷。原因很简单,马士英挨揍了。


中国的古代政治史,似乎就是一部“忠奸史”。历朝历代,“忠臣”和“奸臣”进行了旷日持久、波澜壮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斗争。生命不止、斗争不休。朝中出了“奸臣”,“忠臣”怎么办呢?一般都是在朝堂上向皇帝直言进谏,或者是写奏章弹劾,极少数以死进谏的,用自己的脑袋瞄准好宫廷大殿的柱子,以百米冲刺的速度猛撞过去……斗争方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公然在朝堂上打人,还是很少用的,毕竟大家都读圣贤书,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原则都懂。很少,并不是没有,大明“忠臣”黄澍就以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对待“奸臣”,光靠骂是不行的,拿自己脑袋撞柱子又似乎太对不起自己,所以我们应该好好锻炼身体,在必要的时候抄家伙揍他丫的!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8-14 17:54:00 +0800 CST  
黄澍当时官居湖广巡按御史,是左良玉军队的监军,与左良玉关系很不错。左良玉这个人前文已有提到,他在崇祯年间就已经是割据一方的大军阀,南明弘光王朝建立后,左良玉根本不把这个“新政府”放在眼里。朱由崧监国和即位的诏书颁到武昌,左良玉开始时拒绝“领旨”,在湖广巡抚何腾蛟等人的劝说下,才勉强接受了诏书。上行下效,左良玉的部下们自然也不把弘光王朝当回事。


黄澍受左良玉之托,入朝觐见皇帝,顺便也打探一下弘光朝廷的虚实。不过,黄澍还有另一个身份——东林党人。这下就麻烦了,身为东林党人的黄澍,对“敌人”马士英极为憎恨,很快在朝堂上惹出事来。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8-14 17:54:00 +0800 CST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8-14 17:58:00 +0800 CST  
黄澍这一闹,不仅让马士英受到了身体上的伤害,更让马士英那既不幼小更不纯洁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摧残。自觉老脸丢尽、实在下不来台的马士英,只好上疏“乞退”。但马士英心里并不想走,皇帝心里也不想让他走,“乞退”不过是做做样子。马士英很快得到了皇帝的“慰留”,继续当首辅。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8-14 17:59:00 +0800 CST  
黄澍自知闯了大祸,脚底下抹油,一溜烟逃回左良玉的军营“政治避难”。也有说法是马士英让黄澍快滚,毕竟马士英是堂堂首辅,“宰相肚里能撑船”,要是立马就治黄澍的罪,是很掉价的,账可以以后慢慢算,现在不能授人以柄。无论如何,黄澍是在朝堂上骂了首辅、打了首辅,还全身而退,实在是风光了一把。当时的东林党人们,对黄澍赞不绝口,纷纷表示要向“忠义之士”黄澍同志学习,与马士英这样的“奸邪小人”斗争到底。


马士英是不是奸臣,我保留意见,我清楚的是,黄澍绝不是忠臣。日后,他劝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造反,后来更是劝左梦庚和自己一起投降清朝。降清之后,他为清军进攻福建当向导。在福建做清朝的官后,更是为清军对付郑成功出谋划策……


“打马案”虽然是一出闹剧,但对南明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风波平息后,马士英派人前往武昌向左良玉要人,左良玉自恃兵多将广,拒绝将黄澍交出,让马士英愤恨不已。甚至可以说,黄澍的举动大大恶化了左良玉与弘光朝廷的关系,使得左良玉在关键时刻造反,导致了弘光王朝的灭亡。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8-14 18:00:00 +0800 CST  
十、弘光三案之大悲和尚案


要论这弘光时期最滑稽荒诞的事件,当属“弘光三案”,即“大悲和尚案”、“童妃案”、“北来太子案”。

先来说大悲和尚案,1644年十二月,一个和尚忽然在南京洪武门大声叫喊,声称自己是大明亲王。守卫不敢怠慢,立即将此人“请”走,交给上级处理。弘光皇帝听闻后也很吃惊,马上派官员审问。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个和尚的供词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他在审问中曾称自己是崇祯皇帝,后又称自己在崇祯年间被封为齐王,但并没有接受封号,又改封吴王……唉,这样的供词别说骗别人,骗自己都困难。动刑严加审讯之后,这个和尚才说实话,本名大悲,是徽州人,在苏州为僧,根本不是什么王公贵族。最后,大悲和尚为自己的荒诞言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处斩。


其实我觉得,这个大悲和尚,很有可能是一名精神病人。遗憾的是,那个年代没有精神鉴定,也没有精神病人免责的法律条款。所以这位和尚在经过一系列的审讯和政治博弈后,被斩首了。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8-16 19:46:00 +0800 CST  
大悲和尚的供词虽然荒诞,但其中却有一句不那么扯淡的话,“潞王恩施百姓,人人服之,该与他作正位”。这下,阮大铖来精神了,他与东林党的“血海深仇”,前面已经说了。当他得知这个满嘴胡言乱语的和尚说了这么一句时,马上意识到,一个打击东林党的绝佳机会来了。


你们东林党以前不是一直喊着必须让潞王登基当皇帝吗?现在福王早已登基为帝,这个和尚居然又说这话,肯定是受东林党人指使。你们东林党人拥立潞王不成,就找人冒充亲王,替潞王鼓吹造势。你们真是居心叵测、妄图谋反。看我怎么收拾你们!


阮大铖边想边写、奋笔疾书,很快就从大悲和尚的这句话入手,将一大批东林党人牵连其中。按照阮大铖的设想,要把大悲和尚案打造成“一批东林党人勾结串通,利用大悲和尚造谣生事,阴谋推翻弘光皇帝”的“谋反”大案。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8-16 19:46:00 +0800 CST  
如果事情真的按阮大铖的设想进行,弘光王朝只怕是要因此掀起一场腥风血雨了。所幸,弘光朝廷中还有一位比较有理智和良心的人,他就是阮大铖的好朋友马士英。马士英看完阮大铖的奏章后,差点吐血,大悲和尚说的扯,你阮大铖写的更扯!纵然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也不是这种“加法”吧!东林党拉帮结派、惹事生非,打压是应该的,但以这种荒诞的方式来掀起大狱、迫害官员,能服众吗?更何况现在国家已经沦落至此,难道不该讲团结吗?


马士英急火攻心,生怕再生事端,很快就将大悲和尚处斩了事,弘光三大案中波折最少、影响最小的大悲和尚案就此终结。


虽然后世的人一般都认为,阮大铖将“大悲和尚案”与东林党人联系起来,完全是政治污蔑。但我认为,阮大铖固然是借此报复东林党,用心险恶,但他的推测,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东林党人们对福王朱由崧登基为帝一直耿耿于怀,加上东林党成员众多,智商与品行良莠不齐。保不准真有哪个傻子东林党员,找一个疯子和尚来“拥立潞王”。当然,这只是本人的一点小猜测,大家只可作为参考。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8-16 19:47:00 +0800 CST  
十一、弘光三案之童妃案

接下来,给大家讲讲“童妃案”。童妃案的案发时间,应该比大悲和尚案要晚一些,大致在1645年年初。河南巡抚越其杰上报,说是当地有个姓童的妇人,自称是德昌王(朱由崧早年的封号)的妃子。按她的说法,是在明末战乱中与朱由崧失散。越其杰等官员信以为真,于是派人将这位“童妃”送入南京。

弘光皇帝朱由崧接到奏报后,立即否认自己有过这么一个妃子。“童妃”到了南京之后,随即被关入诏狱,由锦衣卫审讯。不久之后,锦衣卫送上供词:“年三十六岁。十七岁入宫, 册封为曹内监。时有东宫黄氏,西宫李氏。李生子玉哥,寇乱不知所在。氏于崇祯十四年生一子,曰金哥,啮臂为记,今在宁家庄。”(李清《三垣笔记》卷下)弘光皇帝看了供词之后,气的不行,没想到这“妖妇”居然如此大胆,进了诏狱还不说实话,如此振振有词地冒充自己老婆。他立即批复:“朕前后早夭,继妃李殉难,俱经追谥。且朕先为郡王,何有东、西二宫?”(《南渡录》卷五)

其实,只要将供词与批复两相对比,再结合相关制度,就可以明显发现这个“童妃”是冒牌货。首先,明朝亲郡王立妃由朝廷派官员行册封礼,并不由内监宦官负责;第二,郡王确实没有所谓的“东、西二宫”。这个所谓的“童妃”根本不了解相关的制度,估计是听说了一些关于王府的传言,就胡编乱扯。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8-17 18:03:00 +0800 CST  
虽然皇帝的反驳有理有据,但该案还是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东林党人们不问真假,就大肆宣扬弘光皇帝朱由崧喜新厌旧、厌恶“糟糠之妻”,人品大大的坏了。弘光皇帝朱由崧那个憋屈啊!真是气的眼泪都要掉下来。盛怒之下,朱由崧下令锦衣卫断绝“童妃”在监狱里的伙食,最终将“童妃”活活饿死在诏狱里。

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弘光皇帝朱由崧真的是太年轻了,缺乏政治经验。“童妃”确系假冒,皇帝大可以在拆穿之后,行使大权将其处决,明正典刑。但朱由崧害怕舆论压力,不敢公然处决“童妃”,而让其死在监狱里,以为这样就能一了百了,真是大错特错。

这种做法,实在是给天下人(东林党人)以口实,让大家觉得“童妃”是真的,所以朱由崧才偷偷将其饿死。果然,“童妃”的死讯传出之后,掀起了更大的风波。“司法黑幕”、“草菅人命”、“皇帝恶毒”等说法满大街流传。不少东林党人甚至以此怀疑弘光皇帝的身份,说他是“假福王”,所以才不敢和“真童妃”相认,而偷偷将“真童妃”饿死。弘光皇帝朱由崧有口难辩、焦头烂额、气的死去活来。但是,“童妃案”与另一桩“北来太子案”相比,真的不过是小弟而已。“北来太子案”才真正让弘光皇帝和弘光王朝陷入巨大的危机之中。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8-17 18:03:00 +0800 CST  
十一、弘光三案之北来太子案


要论弘光三案之中,情节最为曲折复杂、产生的影响最大、最让人觉得扑朔迷离的,自然非“北来太子案”莫属。


这一事件的早期情况,大概是这样的。1644 年十二月,鸿胪寺少卿高梦箕的奴仆穆虎从北方南下,路途中遇到一位少年,结伴而行。一天夜里,穆虎发现少年内衣织有龙纹,急忙问少年的身份,少年自称是崇祯太子。穆虎到了南京之后,立即将此事禀报给高梦箕。高梦箕闻言大惊,一边密报弘光皇帝朱由崧,一边将这位“太子”送往苏杭一带隐蔽起来。


不过,“太子”本人似乎不想隐藏,经常招摇过市,宣扬自己是“崇祯太子”。 弘光皇帝朱由崧接报后,大感惊讶,立即派出宦官前往,要将这个少年召至南京。接下来的剧情,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说法。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是,曾经在崇祯年间的东宫当过差的太监,一见到这个少年,就抱着他的腿大哭起来,意思是见到了真太子。一时间,江南各地沸沸扬扬,到处传言崇祯太子重现人世。这位少年一路以“太子”的身份到南京,沿途的官员们都来拜见,场面十分热闹。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8-19 18:05:00 +0800 CST  
1655年三月,“太子”到了南京,弘光皇帝让贵族官员们鉴定该人到底是不是太子。有些记载说,“太子”在与大家的问答中,不仅显示出对皇宫十分熟悉,而且还认识一些官员,所以是真太子无疑。其实,这类说法的传播者如果不是误信谣言,恐怕就是别有用心了。因为,王铎、刘正宗等人在崇祯年间曾经担任过东宫讲官,对太子的相貌举止非常熟悉,他们一眼就看出此人乃是假冒。冒牌太子被拆穿后,吓得差点尿裤子,急忙招供,不仅承认自己不是真太子,还说自己叫王之明,有人让自己冒充太子行骗。


在太子真假的问题上,王铎本人的奏章非常具有说服力。“臣一见即咤之曰:‘此假人假事,犁丘之鬼也,太子岂其然乎?’臣同旧礼部尚书北京端敬殿中侍班三年,例当考满升荫,为妬者沮之。尚记先帝东宫大目方颡,高声宽颐,厚背首昂,行步庄,立度肃。今臣立于面前曰:‘汝识我不?’应曰:‘不也。’曾谓三年侍班几之离者二尺有咫而不识臣为谁耶?臣已确知其伪矣。臣又问:‘讲书在何殿?’曰:‘文华。’岂知其在端敬殿也。又问:‘几上位置何物?’臣暗记其有讲读数目十个算子,乃竟懵懵罔知也。臣大怒,即昌言告诸臣曰:‘此人明明是假,此事确确可憾。’大咤曰锦衣卫命左右即缚之。无几何,此子乃垂涕长跪以求,哀愍曰:‘小人原是赝质,不过为人所玩弄,徒以此恐喝于诸侯耳。小人王其姓,之明其名,高阳人,父纯,母徐氏,有引小人者阴以诳诱焉。’”(王铎《拟山园选集》卷十一·奏疏四)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8-19 18:05:00 +0800 CST  
太子的真假问题已经有了定论,另一个问题来了,这个叫王之明的人说,有人让他冒充太子行骗。那么这个幕后黑手是谁呢?我们来看另一份史料,“王之明者,顽童,故驸马都尉王昺之侄孙,途穷附高鸿胪之仆穆虎者欲南趋苟活,而穆虎居为利,遂谓子舆复出也。廷诘之日,诸讲官侍从谂视无一似东朝者,之明亦茫然。而靖南疏至,辄持两端,讼言不可诛,诛之祸起。”(黄道周《黄漳浦集》卷三十二)


黄道周的这段记载被广泛转载,再加上其他的一些资料,幕后黑手似乎浮出了水面,正是此案的“报案人”穆虎。说实话,我并非是一个喜欢宣传“阴谋论”的人,但这件事,我真觉得没这么简单。穆虎,很有可能是一个背黑锅的,即便他真的教唆王之明冒充太子,恐怕也不是幕后主谋。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8-19 18:06:00 +0800 CST  
凡事总有动机,如果真的是穆虎让王之明冒充太子行骗,是为了骗什么呢?骗钱?骗官?骗荣华富贵?照这个骗法,或许能骗到,但风险未免太大了吧?要知道,在古代干这种事,一不留神可是要掉脑袋的,而且不仅自己送命,连家属也会受到牵连。难道真是穆虎想升官发财想疯了?好像真的说不过去吧!


如果不是为了骗这些,那这个问题恐怕就更严重了,因为这很可能是一起骗皇位骗江山的大案。弘光皇帝朱由崧继承皇位是有前提的,即崇祯皇帝已死,其三个儿子不知所踪。如果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有任何一个出现,都比朱由崧更有当皇帝的资格,更别说崇祯太子了。朱由崧本人对这一点也非常敏感,登基不久后就宣布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已经死了……要这么说来,这个穆虎还真是胆大包天,区区一个家奴,居然敢打大明江山的主意!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8-19 18:06:00 +0800 CST  
历史讲究言而有据,但我觉得,在有的时候,也需要破例推测一下。如果说制造“北来太子案”的人,真的是带有骗皇位骗江山的目的,那么真正的幕后主使者,基本不可能会是穆虎。前面曾经提到,王之明南下之后行事高调,大肆宣扬自己是太子,太监曾抱着王之明的腿痛哭,很多官员都曾拜见“太子”,王之明对皇宫布局很熟悉,甚至能认出一些官员。如果这些说法都是真的,那么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真相浮出了水面——“北来太子案”,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幕后主使者不仅与一些太监和官员串通,还对王之明进行了“培训”。而这一系列复杂的运作,难道是穆虎这样一个小家奴可以办到的吗?



那么谁有能力可以办到这些呢?东林党可以。而且从利害关系分析,东林党的嫌疑很大。“北来太子案”中的“太子”如果是真的,或者说被大家认为是真的,那么就可以说否认了朱由崧继位当皇帝的“合法性”。所以说,“北来太子案”的爆发对弘光皇帝和他的亲信马士英等人极为不利,而对东林党极为有利。东林党在册立新君时,极力反对福王朱由崧继位。朱由崧继位之后,其亲信官员马士英等人也与东林党矛盾极深,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其实也就在“弘光三案”发生的差不多同时,另一桩“顺案”也在政治博弈中引起轩然大波。马士英、阮大铖等人借“顺案”打击东林党,东林党制造“北来太子案”回击,可能性很大。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8-19 18:07:00 +0800 CST  
朱由崧、马士英、阮大铖等人对“北来太子案”的处理,也颇为值得玩味。按理说,假太子王之明的身份既然已经被拆穿,自然应该将其处死。但无论皇帝还是首辅,对此案的处理都持高度谨慎的态度,只是将王之明关入监狱,并未处死。表面看起来,似乎是皇帝和首辅都害怕舆论压力,但其实恐怕还有另一个深层次原因,那就是马士英等人看出了此案幕后有巨大的黑手,希望通过王之明继续套出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和证据。不过,在假太子到南京后,仅仅过了两个月左右,清军就南下占领南京,弘光王朝分崩离析。“北来太子案”的真相,也随即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北来太子案”是否存在幕后黑手,以及幕后黑手是否是东林党,以目前可以查到的史料,是难以下定论的。但另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北来太子案”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弘光王朝内部引发了一场政治风暴,称得上是弘光王朝灭亡的导火索。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8-19 18:07:00 +0800 CST  
十三、顺案与党争乱局


“北来太子案”所产生的影响,可谓是空前的。东林党人们自不必说,皇帝越说这个太子是假,他们越说这个太子是真。由于东林党人数量众多,影响力很大,导致天下骚动、朝野哗然,各种关于太子的消息满天飞……不过,北来太子案的最大影响并非是欺骗了一批不明真相的人民群众,而是让一个武将找到了造反的理由,这个我们后面再说,现在先来说说“顺案”。


在南明弘光王朝的党争中,“顺案”虽然没有“打马案”的火爆,也没有“三案”的离奇,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是南明党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弘光王朝的灭亡出了一份大力。


之前说了这么多,基本都是东林党在找事挑动党争,现在,也该东林党的敌对势力,马士英、阮大铖等人好好表现一下了。仔细说来,这个“顺案”,倒也并非是马士英和阮大铖炮制的,而是东林党最先提出的。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8-24 18:54:00 +0800 CST  

“顺案”,顾名思义,就是惩办那些在“甲申国难”中向李自成大顺政权投降的明朝官员。应该说,东林党的本意是好的。在明末的大变局中,大量大明官员向“大顺”投降,而李自成进北京后,对明朝的降官们极为刻薄,甚至严刑拷打逼他们交钱捐献家产,即“拷掠追赃”。为了保住身家性命,原本很多投降了李自成的明朝官员又纷纷南逃,投入了南明的怀抱……这些人基本都是贪赃枉法、贪生怕死之徒,毫无廉耻与气节可言,惩处他们,本就是应该的。遗憾的是,东林党本身就不干净,向李自成投降的官员中,东林党成员不在少数。马士英、阮大铖借机发难,东林党很快引火烧身。而“顺案”也从惩处叛徒的刑案变成了党同伐异的工具。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8-24 18:55:00 +0800 CST  

楼主:日月昔风

字数:96373

发表时间:2016-08-01 23:5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2-06 21:50:39 +0800 CST

评论数:152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