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湮灭——南明兴亡录(原创长篇连载)

皇帝“难产”与东林党(二)

前面说了这么多东林党,现在回到南明册立新君的问题上来。有了前面的介绍,相信大家能更好的理解东林党在后面的表现。

当时的南京官员中,虽然派系甚多,但在立谁为新君的问题上,大体形成了“拥福派”和“拥潞派”。“拥福派”以路振飞、刘城、李清等人为代表,主张按照宗法制度与继承惯例,立福王朱由崧为皇帝,尽快稳定人心。“拥潞派”以钱谦益、吕大器、高弘图等人为代表,竭力主张国家需要贤明的君主,必须“立贤”,贤者何人?是潞王朱常淓。

明末清初的文人们,常以弘光王朝迅速败亡为由,痛斥立福王为错。但事实上,福王不贤,潞王亦不贤,从后来潞王在杭州的表现来看,他恐怕还不如福王。而且,以钱谦益为代表的东林党人,大造舆论,反对福王拥戴潞王,真是出于国家着想吗?显然不是,钱谦益等人劝吕大器时就说的很清楚:“潞王,穆宗之孙、神宗犹子,昭穆不远,贤明可立。福恭王,昔者觊觎天位,几酿大祸;若立其子,势必翻三案以报私雠,视吾辈俎上肉矣。”(《南疆绎史》勘本卷十)

由此可见,东林党人坚决不让福王登基,并非是“为国立贤”,而是因为福王朱由崧是万历皇帝与郑贵妃之孙,老福王朱常洵之子。万历年间的“国本之争”,前文已有提到,包括东林党人在内的大臣们竭尽全力皇帝死磕,最终使得老福王朱常洵没能当上太子,与皇位失之交臂。而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更是让东林党人与郑贵妃、老福王等人交恶。在东林党人们看来,如果福王朱由崧登上皇位,就会清算东林党,使自己成为“俎上肉”。说到底,也不过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罢了。姑且不论福王朱由崧是否“记仇”,高呼为国尽忠、为民谋福的东林党人,在这一事件中的自私表现,就足以证明其品行了。

在册立新君的过程中,有一个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就是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史可法在最初时倾向于立福王朱由崧,但立即遭到了东林党的强烈反对。江苏本就是东林党的发源地与大本营,东林党人们纷纷上书“立贤”,让身为东林党大佬左光斗高徒的史可法十分为难。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史可法决定与另一位实权派人物,凤阳总督马士英仔细商议此事。商议的结果,是既不立福王,也不立潞王,而是迎接桂王继位。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8-04 14:47:00 +0800 CST  
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结果,其实只能用三个字形容——“和稀泥”。福王血统近,但反对者众多,潞王被东林党拥戴,但血统较远,也不乏反对者,惠王信佛,不问世事。挑来挑去,也就只剩桂王了。不得不说,这一做法是误国的。福王潞王就在淮安,近在咫尺,桂王远在广西,接到南京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乱世之中,不确定因素很多,谁能保证桂王一定能来顺利继位,倘若途中延误,又该怎么办?

古代官僚们行事,也就这样了。至少就目前看来,皇帝“难产”的问题总算是解决了。可是,很快又出现了极为突然和诡异的变故,最终将福王送上了皇位,也给南明造成了重大影响。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8-04 14:48:00 +0800 CST  
五、弘光初立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司徒琳在其著作《南明史》中总结了明朝覆灭的两大根源,一、文武之间无法取得统一和协调;二、大臣们在如何作为皇帝的辅弼问题上陷入了困境。在这里,我们来谈谈“文武之间无法取得统一和协调”的问题。

武将在明朝是一个历经波折的群体,在明朝开国之初,武将地位极高。但开国皇帝朱元璋生怕掌握兵权的武将造反作乱,不仅设计了一套约束武将的制度,而且大量杀戮开国功臣,对武将打击极大。之后,随着天下承平日久,文官集团逐步掌握了政治大权。大致从明朝景泰年间到弘治年间,明朝形成了以文官监管节制武将的制度。文官对武将逐渐拥有了监督、考核、赏罚的权力,尤其是总督、巡抚,由朝廷派往地方,权力很大。军队的后勤,诸如军饷、军粮、兵器,也由文官负责管理发放。这种“以文制武”的制度,有效地防止了武将权力膨胀、造反作乱的可能,但也导致武将地位日趋低下,文武矛盾不断加深。

“以文制武”的体制是有前提的,即天下大体太平,朝廷对地方拥有绝对的权威。而到了明朝晚期,随着战事的增多以及朝廷内部党争的激烈,“以文制武”的局面逐渐被打破。至明末崇祯年间,天下大乱,军阀横行的局面已经相当严重。等到了南明,“以文制武”的体制可以说已经崩溃,武将拥兵自重、飞扬跋扈,而昏庸腐朽的文官集团却毫无办法。

前面说了那么多册立之争,似乎都是文官集团的内部斗争。接下来,武将、宦官之类的人也该出出场了。

马士英与史可法商议妥当,准备迎接桂王登基。南京的官员们也基本无异议,毕竟吵了这么久,事情也该解决了。东林党本就是借拥戴潞王反对福王,既然福王不会登基,他们也就不闹了。然而这个看似大团圆的结局,却被武将和宦官无情打破。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8-05 16:56:00 +0800 CST  
卢九德,时任凤阳守备太监,曾经伺候过老福王朱常洵,与福王一家关系密切。他当然希望福王朱由崧当皇帝,但这事通过文官,估计没戏,也只能找武将了。当时南明倚重的武装力量,主要是四位总兵的军队,这里简要介绍一下这四位总兵:

一、高杰,陕西米脂人,是李自成的同乡加同事(一起造反)。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与李自成关系变僵,高杰是个头脑灵活的人,感觉自己的处境不妙,就投降了明朝官军。明末乱世之中,农民起义军中的将领甚至是头目,向官军投降十分常见(不少人投降之后又反了)。但高杰的投降却让李自成气得直跳脚,因为高杰不仅自己投降了,还勾搭走了李自成的老婆邢氏。投降之后,高杰加入官军,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战争中屡立战功(也打过败仗),最终升为总兵。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北京,北方各地的明朝将领,除极少数拼死抵抗外,大多投降了。高杰因为“夺妻之恨”,自然不会向李自成投降(找死啊!)不过,他也没有按照命令去与李自成死拼,而是先按兵不动,等李自成大军攻破北京后带兵往南方逃窜,最终在南明有了立足之地。

二、黄得功,辽东开原卫人,年少从军,在明末镇压农民起义的战争中屡立战功,先后消灭多股农民起义军,还一度打得张献忠落荒而逃,官至总兵,也成为了南明的重要将领。

三、刘良佐,山西大同人,早期活动不祥,曾经辗转多地与农民起义军作战,积累战功升任总兵。崇祯十年,刘良佐联合另一位总兵牟文绶,一举击溃农民起义军罗汝才部,声威大振。后又与黄得功联手击败张献忠。北京城破后,刘良佐也投入南明麾下。

四、刘泽清,山东曹县人,早期活动不祥。他与后金(清朝的前身)军队、农民起义军都打过仗。刘泽清为了狡诈,不仅虚报战功,而且在李自成横扫中原之际,向朝廷谎称自己坠马受伤,以此为借口拒不增援,保存实力。不久之后,刘泽清率军队南下避祸,沿途烧杀劫掠,与土匪强盗无异。就这么一个自私自利的败类,居然也成了南明的军事支柱之一,可见当时南明之脆弱。

另外,在崇祯年间与农民军血战多年的左良玉,率军盘踞在武昌一带,日后他对弘光王朝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不是啥好的影响)。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8-05 16:57:00 +0800 CST  
介绍完这几位“军爷”,再说回册立新君。卢九德为了能让福王当上皇帝,出面联络了高杰、黄得功、刘良佐三位总兵,让他们出头拥戴福王上位。三位总兵十分热心,因为之前册立新君都是文官在定夺,轮不到他们武将说话。卢九德出面打招呼,无异于天上掉馅饼。要知道,只要能顶住压力,把本来已经不可能登基的福王扶上皇位,那自己可就成了“天子恩人”,能赚取丰厚的政治资本,以后自然不怕没好处。于是,三位总兵立即表态,拥戴福王,并且要出兵以武力护送福王朱由崧去南京登基。

这下,可就苦了马士英了,马士英身为凤阳总督,是这三位“军爷”的监军。就“以文制武”来说,三位总兵应该怕马士英才对,要搁在以前,也确实如此。可前面说了,总督的监军权力,是来源于皇帝和朝廷的。现在么,皇帝没有,朝廷……有还是没有,好像也说不太清楚(有也没有权威了)。兵荒马乱的年代,有枪就是草头王,更何况军阀横行的局面早已形成。作为一个官场老油条,马士英很清楚,这几位“军爷”得罪不得。于是,他也马上表态:“拥戴福王!”

而此时,史可法还蒙在鼓里,他写信给马士英说福王朱由崧“七不可立”:“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史可法这一举动,实在是授人以柄,也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8-05 16:57:00 +0800 CST  
说实在的,太监和军人的办事效率比文官高多了,他们先让马士英写信给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明确说拥戴福王,韩赞周将书信给官员们看,官员们大为震惊,之前不是说好了……但是这些官员并无兵权,眼见武将们拥戴福王,也就不敢吱声了,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啊(其实文官们也没理)。

紧接着,“拥福派”先在凤阳皇陵立誓(凤阳为明太祖朱元璋老家),然后立即带兵出发,武装拥簇着福王朱由崧经浦口到南京,史可法欲哭无泪,也只能在浦口加入了“拥福派”的队伍……

公元1644年五月初三,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就任监国,五月十五日,福王朱由崧正式登基为帝。至此,“难产”了许久的皇帝总算是出来了,南明弘光王朝正式拉开序幕。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8-05 16:58:00 +0800 CST  
@小白忉忉
@明智光纲
@小李飞到2026


三位大吧好,本人原创拙作,不知是否能授予精品。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8-06 15:50:00 +0800 CST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8-08 21:19:00 +0800 CST  
魏国公徐弘基首先发难,指责史可法“拥立无功,可杀”。其实,傻子都明白,朱由崧不可能杀掉史可法。徐弘基之所以如此,不过是以史可法为政治标靶,来向新的统治者表示忠心而已。另一位诚意伯刘孔昭(明朝开国名臣刘伯温后人),在福王入南京后,高呼拥戴福王,扬言说若福王不登上大位,就“大家一起死”,可谓拼命做政治秀。福王登位之后,刘孔昭自认“拥戴有功”,要求进入内阁掌权,文官们以勋贵入内阁并无先例为由,加以制止。刘孔昭当即表示:“即我不可,马瑶草(马士英字瑶草)何不可?”朱由崧于是召马士英进入内阁。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8-08 21:20:00 +0800 CST  
由于马士英在当时和后世都被斥为“奸臣”,所以很多人觉得是马士英想当首辅,故意安排刘孔昭“表演”。但我认为,刘孔昭虽然是渴求权力的政治小丑,但他自恃名门之后,极为轻狂,倒也未必能受马士英摆布。马士英当然是有政治野心的,但作为一个城府极深的老官僚,他也深知史可法名望很高,夺权恐怕并不会如此心急。所以刘孔昭的话或许真的只是一句气话。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8-08 21:20:00 +0800 CST  
马士英获得重用,根本在于他见风使舵,与宦官武将联手,拥戴朱由崧上位,让朱由崧心怀感激,可以说是必然的。但倘若没有勋贵插手搅局,弘光王朝的政局变动恐怕不会来的如此之快、如此之猛。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8-08 21:20:00 +0800 CST  
无论如何,勋贵的搅局造成了马士英进入内阁的结果。史可法深知自己在册立新君的问题上“站错了队”,朱由崧不会信任自己,更糟糕的是,自己写的“七不可立”信落入马士英手中,对自己非常不利。心灰意冷之下,史可法“自请督师”,离开了政治中心。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8-08 21:21:00 +0800 CST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8-08 21:22:00 +0800 CST  
七、坏蛋是怎样炼成的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之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政治演变,最终出现了内阁首席大学士,即内阁首辅这一“无名之相”。内阁首辅拥有极大的权力和极高的地位,因此首辅之位成为了无数人争夺的对象。

到了南明弘光时期,马士英在经历了一系列政治波折之后,终于登上了首辅之位。对于这位马首辅,无论明末清初还是后世,都是骂不绝口、经久不息。究其原因,除了马士英主政时期,弘光王朝腐败严重、不思进取、文恬武嬉之外,当数马士英任用了一个他的老朋友——阮大铖。这个阮大铖,历来也是被无数人怒骂。虽然他也确实不是好人,甚至可以说是个疯狂的恶棍,但我倒要深扒一下,给大家详细说说,阮大铖是怎样从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变成臭名昭著的大坏蛋的。

阮大铖的一生,真的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唉,说多了都是泪啊!”阮大铖这个人,虽然被很多东林和复社一系的人称为“阉党余孽”,他也确实一度投靠过阉党,但如果追根溯源,在投靠阉党之前,阮大铖也曾经是一名“光荣”的东林党党员,是东林党名人高攀龙的弟子。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8-10 15:47:00 +0800 CST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8-10 15:48:00 +0800 CST  
虽然官运亨通,但阮大铖成了东林党的“叛徒”,处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十分为难,加上他也看不惯阉党和东林党的争权夺利,因此不久之后就辞官回乡。阮大铖很有才华,尤其擅长创作戏曲,在江南名气很大。辞官之后,阮大铖“以戏会友”,结交了不少朋友。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8-10 15:49:00 +0800 CST  
崇祯皇帝继位之后,阮大铖希望能被重新起用,于是写了两份奏章。一份的意思是:阉党不是好东西;另一份的意思是:阉党和东林党都不是好东西,天启四年后魏忠贤乱政,天启四年前东林党乱政。阮大铖将这两份奏章交给他的朋友杨维垣,让他观察政治形势、见机行事,哪份对阮大铖有利就向朝廷递交哪份。悲剧就此注定,阮大铖大概没搞清楚,这个杨维垣,与东林党矛盾极深。因此,他很快就将阮大铖的第二份奏章呈交朝廷。这下,朝廷炸锅了,阮大铖可谓捅了马蜂窝。

在东林党人的眼中,情况是这样的:邪恶的大太监魏忠贤,为了权力,纠集了一批官员中的人渣败类,祸乱朝纲、陷害忠良。而忠于皇上、为国为民的东林党人们,与以魏忠贤为首的“恐怖组织”阉党展开了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斗争。一批东林党人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左光斗、杨涟等)。终于等来了“英明神武”的崇祯皇帝,铲除魏忠贤、打击阉党,让天下(其实是东林党)重见光明。

而现在,有一个叫阮大铖的老兔崽子(年纪不小了),居然上书说我们东林党跟阉党是一丘之貉,都不是啥好东西,真是混淆视听、颠倒黑白,良心大大的坏了。东林党人们本就喜欢拉帮结派、惹事生非,现在阮大铖居然主动跳出来找抽,他们自然不会放过。很快,弹劾阮大铖的奏章犹如雪花般飞入皇宫。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东林党大呼小叫、喊打喊杀,但崇祯皇帝对阮大铖并不感兴趣,毕竟不过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说是阉党好像都还不太够资格,你们吵什么吵?不过,崇祯皇帝也在记录阉党名录罪行的《逆案》中给了阮大铖一个位置,以“交结近侍又次等”位列《逆案》第五等,永不叙用。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8-10 15:49:00 +0800 CST  
阮大铖本想重新出山,结果落了个“永不叙用”,赔本赔大了。不过他是江南大地主,非常有钱,终日吃喝玩乐写戏曲,倒也不亦乐乎。由于东林党势力太大,阮大铖希望与东林党和好,但却因此惹恼了东林党的分支机构——复社,再次惹来大麻烦。

复社在明朝崇祯二年由张溥等人创立,原本只是一个学术组织,但由于其成员大多是东林党人,因此也很快卷入到政治斗争之中。崇祯年间的首辅温体仁,对复社这类民间的政治组织极为反感,利用政治权力打击复社势力。复社于是花钱贿赂了朝中的司礼监太监,在一系列的“暗箱操作”之下,扳倒了温体仁,让周延儒再次当上首辅。阮大铖在其中出钱不少,让周延儒感恩戴德。

阮大铖本以为自己能就此东山再起,但复社中的大量东林党人,十分“记仇”,决心再次打击阮大铖。东林党历来的攻击手段都是写奏章弹劾,而这次,复社成员更进一步,用了新的斗争形式——贴“大字报”。崇祯十二年,复社召开大会,由顾杲(顾宪成之孙)、黄宗羲(黄尊素之子)带头,发表了《留都防乱公揭》,公有142人签名,矛头直指阮大铖,扬言“为国除奸”、“以塞天下乱臣贼子之胆”。

复社成员众多,吴伟业、陈子龙、吴昌时、杨以任、马世奇、方以智、陈定生、冒辟疆、侯方域、吴应箕等众多的文人才子都是复社成员,所以《留都防乱公揭》一经公布后影响极大。阮大铖一时间臭名远扬,成了过街老鼠,他的朋友们大多离他而去,当时在南京要是有谁被说认识阮大铖,简直比死了亲爹还难受。

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阮大铖在南京是实在待不下去了,他灰溜溜的逃进南京郊外的牛首山“隐居”了起来。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著名戏曲学家阮大铖,就这样躲入深山当人猿泰山了。以目前的形势,自己出山是不可能了,于是阮大铖向周延儒推荐了自己的好朋友马士英,让他做官。这为日后弘光王朝激烈的党争埋下了伏笔。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8-10 15:50:00 +0800 CST  
实事求是的说,阮大铖固然有政治投机行为,但当时的他,并没有对国家和人民做过什么坏事,无非是得罪了东林党而已。东林党以狭隘的门户之见出发,把阮大铖视为大奸大恶之徒,大肆诋毁攻击,所制造出来的舆论压力几乎能把人逼死,实在是害人害己,最终将自己和弘光王朝都送上了绝路。

其实对于一个读书人而言,死或许并不那么可怕,身败名裂、众叛亲离才真是锥心刺骨,让人痛不欲生。“不杀尽东林,不成世界”,阮大铖站在高山之巅,发出了歇斯底里的怒吼。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8-10 15:50:00 +0800 CST  
谢谢支持我的吧友们,我一定努力写好这部作品。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8-10 18:52:00 +0800 CST  

楼主:日月昔风

字数:96373

发表时间:2016-08-01 23:5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2-06 21:50:39 +0800 CST

评论数:152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