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连载:国共在东北,黑土地上的冰与火

上面我提到蒋介石从胡宗南手里挽救出来的93军已经到达东北,因为我觉得,如果蒋介石不把这个军拉倒东北的话,这个军迟早被胡宗南断送了。
在解放战争中,初期压力最小的应该是胡宗南胡团长。胡宗南手里有20个旅20多万万人的兵马,再加上马家军和地方部队,至少是30万人马打彭大将军!而彭老总手里仅有两万条破枪,多好的局面,白白被胡宗南断送了,实在可惜。
因此我觉得,解放战争时期各个战区最不称职的长官就是胡宗南和刘峙。蒋介石要想挽回局面,徐州不能换老虎仔薛岳,而陕西则可以让王耀武或者李宗仁代替。如此以来,陕西就可以抽3至4个军至东北战区,而剩下的10万兵马加上地方部队以及马家军,由胡琏或者李宗仁指挥,就算打不过彭德怀,至少也守得住。而且我觉得20万人马对于补给来说压力太大,关中地区贫瘠,也养不了这么多的人口。而如果下降到10万,一来后勤压力减小,二来也可以就地补给。如此陕西本地受到的压力不会太大,补给压力也会相应减少的多。

楼主 岭南兰大大  发布于 2016-10-06 13:19:00 +0800 CST  
5月12日,林彪眼见四平越来越危急,因此令有开荒传统的359旅从公主岭南下支援四平战区,同时调北满的炮兵部队北上支援。
5月14日,杜聿明开始接替郑洞国的亲自到前线指挥作战。在之前的日子里,郑洞国和林彪过招,可以说是勉强支撑的住,不算失职。
当杜聿明来到前线的时候,他自己布的“势”已经准备完毕。
左路,71军87、91师向四平西面的八面城进攻,意图是往四平西边迂回。
中路,新一军继续刚正面。
右路,新六军、71军88师开至西丰,往东边向四平迂回。
什么是“势”?《孙子兵法》云: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刃之山者,势也。意思就是说,势就像把一个石头放在悬崖上一样,当石头掉落的时候,没人挡的住。因此我觉得杜聿明从本溪开始布局,到让廖耀湘北上,一直是在布他的势。
这一战杜聿明打的实在太精彩!这就是布“势”,“势”之所趋,无所不摧。
写到这里,估计很多人会骂我。其实这一切都是真的,杜聿明真的没那么不堪。在东北,蒋介石没有瞎指挥之前,他真的打的不错,至少两次破了毛泽东的局。这可不容易啊!毛泽东什么人啊?他的局几个人能破?但是杜聿明就破了!山海关一次,本溪四平一次。
但我这也不是说林总就比不过杜聿明,我觉得正规战杜聿明略强,运动战林彪则略胜之。但是四平束缚住了林彪的手脚,他没办法放开手来。就像我前面说的,四平就像一个大漩涡,拼命把共军的部队往里吸,这让林彪怎么放开手脚?
5月15日(孙立人18,一说是16日,反正就是四平城破之前到 日才到达东北,因此一些军迷把四平之战的功劳全部捞在孙立人身上是不对的。势是杜聿明布的,而“势”里最重要的“石头”则是廖耀湘。孙立人的新一军是正面进攻,虽然吸引了火力,但是仍然没有打破局面。当然这也不是贬低孙立人,只是就事论事。),林彪面对的局势开始恶化,廖耀湘已经打到了四平东边的塔子山,而且一来就猛攻,眼看守军就要守不住。林彪十分着急急忙让3师10旅去增援,但是增援的10旅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事了!(44)
10旅在接到命令后就往塔子山急行军,晚上就到了塔山下,但是面前有一条河!于是10旅的先头部队就赶紧问老乡,这个老乡也不靠谱,说河水很深,非要船才能过。但是其实5月的辽河水不深,完全可以徒步渡过。而10旅因为这句话,白白在附近搜集了一天的船只,而且至找到了两只船!
看来小马过河的故事,是有历史根据的指不定还是10旅的人写的。
而塔子山的守军没有援军,眼看阵地就要守不住了,于是向林彪告急!
林彪估计是感觉眼前一片漆黑,顿时天昏地暗、天崩地裂。急忙回电:“至少明天顶半天,不惜一切牺牲。”看来,守卫塔子山的部队要要成为谷子地的那支部队了。
(图书馆网络太差,配的图上传不了,等下网络好点了我再发配图)

楼主 岭南兰大大  发布于 2016-10-06 20:04:00 +0800 CST  


楼主 岭南兰大大  发布于 2016-10-06 20:53:00 +0800 CST  
四平之战那么精彩,居然看帖不回复

楼主 岭南兰大大  发布于 2016-10-06 22:04:00 +0800 CST  
5月16日,孙立人从国外旅游回国,进入东北。孙立人到东北之后,郑洞国就交出新一军,自身回后方指挥所去了。能做到这点很不容易,因为前面就是四平,能拿下那就是无上的荣誉。而参杂在荣誉里的还有无数人梦寐以求官位、金钱。
但是郑洞国仍然交出了新一军。
这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看来近朱则赤这句话是不能通用的,否则郑洞国怎么没有被四害之首汤恩伯给腐化了?而林彪底下的钟伟又怎么会在庐山上为彭德怀发言?
也难怪马克思会说普遍性和特殊性。
在这里,有两个人对不起郑洞国。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孙立人。
郑洞国努力奋战,蒋介石却在关内瞎指挥,用各种猪将、团长指挥战斗,白白断送大好局面!
而蒋介石对不起的,不仅仅是郑洞国,他对不起整个国军里用心作战的将士。这些人如杜聿明、郑洞国、胡琏、钟松、薛岳、张灵甫……将士前方用命,蒋介石却把行政、特务、财政管的一团糟。
行政腐败、政令不通。特务横行、暗杀成风。财务败坏、物价飞涨。
蒋介石对不起他们,对不起他们出的汗、流的血。
而孙立人,把持着新一军这只生力军,却每每贻误战机,消极避战。
试问孙立人就不会有那么一丝丝愧疚么?大家同样都是人,都有血有肉有心有肝,他郑洞国能受委屈,凭什么孙立人就不能付出一点点呢?
还有我觉得蒋介石的用人艺术真是糟糕透了。明知道孙立人和杜不和,还要把孙立人调到东北(也估计事想玩制衡那一套)。
而两人有矛盾时,蒋介石解决的办法居然是调走孙立人。
真是贻笑大方。
蒋介石应该做的,无非两个:一是最大程度的团结孙立人和杜,人家陈毅和粟裕不和,毛泽东还不是能让两人合作?二是枪毙孙立人立威,震慑全军打算保存实力、见死不救之人。
可惜,蒋介石一个都没做到。就连枪毙李天霞都没能做到。
赏罚不明、犹豫不决,如此为君,焉能不败?
1945年5月18日凌晨,林彪致电中央:“四平以东阵地失守数处,此刻敌正猛攻,情势危急。”
也是就是这天天亮以后,塔子山被廖耀湘拿下。
大势已去。

楼主 岭南兰大大  发布于 2016-10-06 22:04:00 +0800 CST  
林彪很害怕,他怕廖耀湘再来一次迂回,堵住10多万军队的后路,因此决定撤退,并让7师在三道林子北上(前面有图)、7旅在四平东南高地狙击国军,而自己的主力部队则马上撤退,越快越好!
随后,林彪致电中央:“敌本日以飞机大炮坦克车掩护步兵猛攻,城东北主要阵地失守,无法挽回,过城部队处于被敌切断的威胁下,现正进行撤出战斗。”
毛泽东表示回电表示“究应采取何种方针,由你根据情况决定。”这一刻,毛泽东黯然销魂。
在四平城破之前,也就是1946年5月17日,蒋介石对东北战局不放心,遂派白崇禧至东北(还好是白崇禧)。当晚,杜聿明就和白崇禧商谈至很晚(网上很多人要么把功劳全部揽到孙立人身上,要么全部揽到白崇禧身上,真的是道德败坏,无耻至极。人家孙立人白崇禧泉下有知的话也会脸红),谈话的主要内容是怎么打的问题。杜聿明和白崇禧都倾向于打,但是分歧在打到什么程度为好。
白崇禧认为仅将四平拿下就好,原因有二:一是攻下四平之后有利于国共和谈,以便能最大程度的获得利益。二是蒋介石也是认为攻下四平就好。
但是杜聿明认为应该继续往前打,当时杜聿明列出了四个理由:
(一)进攻四平的目的,就是为了击败共军主力,一举收复长春、永吉,如不能继续进攻,则前功尽弃。
(二)国军整顿,共军也整顿,而共军扩充速度非常迅速,必然坐大。
(三)进攻命令已经下达,中途变更会引起混乱,有被敌各个击破的危险。
(四)长春为东北首府,永吉、小丰满水电站电力可以利用,在地形在可以依松花江天堑与共军隔江对峙。
可以说,杜聿明对于局势的认识还是很清醒的。白崇禧听了杜聿明的理由后,也表示赞同。我觉得估计事白崇禧初到东北,主要是不有没有了解实际情况才会如此顾虑。

楼主 岭南兰大大  发布于 2016-10-06 22:58:00 +0800 CST  
说起来你们可能不信,宿舍的网断了,图书馆的网也断了。因此今天的更新推迟推迟。

楼主 岭南兰大大  发布于 2016-10-07 15:07:00 +0800 CST  
5月18日,白崇禧和杜聿明一同来到开原指挥战斗,这时候郑洞国也在这里。随后杜聿明同白崇禧又来到红庙(地图找不到)视察,这时候的白崇禧已经倾向于杜聿明的观点了,就是也想一鼓作气往前打,拿下长春。但是又担心像四平这样久攻为下,因此问杜聿明有没有把握拿下长春永吉,杜聿明的回答是肯定的,同时郑洞国也表示应该趁机拿下长春永吉。这下白崇禧心里也有了底。
5月18日至19日凌晨,林彪放弃四平,下令撤退。东北民主联军的主力部队趁着夜色退出四平,撒丫子往松花江方向狂奔,而其他部队则流向东满和西满。
看来国军的作战还是有很大的问题的,十万人马齐涮涮溜出出四平居然没拦住!
杜聿明见林彪已经指挥部队撤退!他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眼见煮熟的鸭子的在一点点的飞远自己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因为这时候蒋介石的命令是不能追过辽河,也就是说仅仅能拿下四平。蒋介石下这样的命令,我觉得有那么几个原因:(1)根据当时的情报,长春有毛子的6000便衣,蒋介石很忌惮。(2)他担心杜聿明不要命的追击,会中了林彪的埋伏。(3)他在东北的战争,马歇尔很不支持。
好在这时候白崇禧在四平!白崇禧下令继续追击。杜聿明前面虽然提出了四点继续进攻的理由,但是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不敢抗蒋介石的命令!为此拿出了蒋介石的作战命令示意白崇禧。白崇禧也是有担当的,直言:“既是我下的命令追击,责任当由我负。”下命令后白崇禧就飞到南京找到蒋介石,说出了他的理由:“战胜则当进,或追出国境,或予以歼灭,盖其以仓皇撤退,全无斗志矣!”
不愧是能和战神刘伯承五五开的男人!
这时候的白崇禧能说和17日完全不一样的话来,我想是因为开始他开始不了解情况,但是四平之后,他见共军兵败如山倒,因此才扬言追出国境。
而这时候蒋介石也说出了他最大的顾虑:“据报长春有6000便衣红军,万一肇事起冲突,怎样?”白崇禧则说:“其已击溃,多6000红军,亦不济事。”蒋介石再问:“若红军再来,如何?”白崇禧再回答:“此非我人之责任,按撤兵规定,红军应已撤回,若红军再来,乃联合国之问题。”
第二天,白崇禧将乘飞机去东北,蒋介石这不去那不去,非要跟着去。去就去吧,这时候又玩起了手腕,称6月1日国防部成立,让白崇禧回国防部去干活(做部长)。原话是这样的:“6月1日国防部成立,你回去接事。你的意思,我交代杜聿明去做。”白崇禧回答:“委座在此我也在此!”蒋介石是铁了心赶白崇禧:“你在此,若马歇尔问你是否要继续追击,你不好说话;你回去,我在这里,可以推倒我身上,所以你还是回去。”
无法,白崇禧虽有一腔热血,但是也只得下了飞机。当他抬头看见蒋介石的飞机往东北方向飞行的时候,心里多少会有一些黯然。估计也会想:“这厮此去东北,必然误事。”

楼主 岭南兰大大  发布于 2016-10-07 20:09:00 +0800 CST  
四平城破之后,杜聿明命令孙立人和廖耀湘,说哪支部队先进入长春,那支部队就奖东北流通卷一百万元!这时候是1946年5月,后方经济还没有崩溃,这100万不算少。而且这是实打实的公平竞争,不搞胡宗南内定那一套(有一个版本则说是杜聿明下令让廖耀湘入长春)。
这时候孙立人犟上了,就是不追击。孙立人觉得不公平,因为按正常情况来看廖耀湘侧翼的东路往长春跑怎么样都是比他快的。
当时在泉头指挥作战的郑洞国十分着急,即和和孙立人联系。对于郑洞国孙立人还是比较客气的,表示队伍消耗过大,需要休整。而郑洞国自知指挥不动新一军,也只好作罢。
20日清晨,杜聿明到达泉头指挥所。这时候郑洞国很委婉的把此事告诉的杜聿明,杜聿明知道后很生气问郑洞国孙立人为什么不服从命令。郑洞国怕两人闹翻,因此只好和一把稀泥,建立杜聿明和自己找孙立人心平气和的谈一谈再说,杜聿明表示同意。
之后两人便急忙赶往四平街,到达双庙子车站后得知通往四平的街的大桥尚未修好,只得停下来等待。这时候的杜聿明心急如焚,焦急的对郑洞国说:“现在左右两翼都砸追击作战,只是孙军长的中央兵团不能配合行动,倘被共军看出破绽,集中兵力向新六军反攻(这时候新六军已经形成孤军深入的局面了),我们会吃大亏的”。
郑洞国也不好说什么,至少落井下石、火上浇油的事他干不了。只得好心安慰杜聿明,同时劝阻他见到孙立人时一定要多想想世界如此美妙,这样自己才不会暴躁(出自《武林外传》郭芙蓉)。要以大局为重,对孙多加劝导,尽量不发脾气,切勿将两人的关系彻底搞坏。
也就是这节骨眼上孙立人来了,这时候孙立人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要求休整,并且向杜聿明提出宽限追击限期。
根据郑洞国的回忆录来说,这时候的杜聿明是强行忍住火气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所谓军法无情,杜聿明能做的居然劝说一个违反作战命令的将军,也真是可怜)。指出新一军不动的话会造成50师孤军深入的局面,现在的问题就是东路的国军十分危险,如果侧翼没有军队策应的话可能会遭受损失。
郑洞国也在旁边多加规劝,眼看着国军内部为数不多的能打的将军要翻脸,他也是心急如焚。
就这样两个人劝一个人呢劝到了中午,杜聿明和郑洞国好说歹说都没用。而且孙立人不仅不追击,还把部队往后方拉!
杜聿明直言:“现在廖耀湘、陈明仁两部进展极为顺利,没有遇到共军主力抵抗。新一军应照令前进,否则长春攻不下,你要负责任!”
孙立人见已经闹翻,只得返回部队,但是始终未按杜聿明的命令行事。
实在是可怜,郑洞国说这时候素以办事强硬果断的杜聿明,这时候也只有长叹一声,别无他计了。
这也不能怪杜聿明和郑洞国,他俩也是没办法,他俩又不是彭德怀,肯定说不出挥泪斩马谡的话。孙立人也不是韩先楚,不会知耻后勇。而且他俩也不敢真拿孙立人怎么样,毕竟孙立人在西方人那里是有知名度的,真把孙立人突突了,说不定美援就断了。

楼主 岭南兰大大  发布于 2016-10-07 22:42:00 +0800 CST  
虽然国军露出了大破绽,但好在林彪溃败的太厉害,根本没心思组织兵力反扑。甚至是林彪只顾着他娘的跑路,完全不知道杜聿明的东路是孤军深入的状态!
杜聿明见此,只得用“釜底抽薪”这一计。就是把把新一军派出去的50师划给廖耀湘指挥(这让孙立人更有意见了)。隆美尔不堪大任,好在巴顿还算积极,于21就攻占了公主岭和农安、伊通、西安、梅河口等地,23日占领长春,28日占领吉林。而陈明仁这路则在25日攻占了范家屯、辽源、双山、30日到达松花江南岸。而中路的孙立人只在25占了惠德,30日时到达松花江南岸,而他本人和主力则在公主岭附近。(补1)
国军这边的孙立人虽然不积极追击,但是林彪跑也是不好跑的,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这时候作战科科长王继芳眼见局势那么恶劣,因此投到国军那边了。要命的是这个人对共军知根知底,还带上了林彪的撤退计划,因此是林彪跑到哪,杜聿明就追到哪,紧紧咬住林彪不放。
林彪这边是见势头不对,再这样下去,土就不是埋到膝盖,而是埋到眼睛了!因此赶紧改变作战计划,这才跑的脱。
5月23日,林彪放弃长春,继续往北跑。而刚跑不久,国军就马上赶上了,占领了长春。但是国军再23号这天也受到了损失,就是进攻东满桦甸的全役青年军207师的一个营在桦甸附近被歼灭。(补2)


楼主 岭南兰大大  发布于 2016-10-08 12:30:00 +0800 CST  
这时候的林彪北撤的队伍已经很乱了,但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原谅我在很小的篇幅里用两次)。林彪想用电台指挥的时候,才发现没电台!无法,林彪只得查那个娘希匹的占了电台,一查之下才知道是李作鹏这厮占用了带有电台的车。
当林彪找到李作鹏的时候,这厮正在炕上喝酒。这时候林彪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掀翻酒桌之后拿起挎包就打李作鹏,不是要打,是就打,意思就是说已经打了。这时候几个战士死死的抱着林彪,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拦住。
四平之战,共军伤亡8000余人。国军作为进攻的一方,伤亡略大一些,约10000余人。这一次战役可以说是林彪最危险的一次战败。在撤退的过程中,军队已经接近溃军的边缘。什么是溃军?溃军就是士兵找不到班长、班长找不到排长、排长找不到连长。士兵逃亡的逃亡、投降的投降,整个编制全部被打乱,就像解放战争一个共军就可以俘虏十几个国军的的国军就是溃兵。
但是好在体制挽救了林彪,虽然军队接近溃兵的边缘。但是得益于共军基层党组织对军队的牢牢掌控,军队的大体上任然能够控制。
林彪在撤退之前说:“我们没一只部队,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锻炼。”我想这不仅仅是对于部队而言,对于林彪也是的。毕竟林彪以后可是大国元帅啊,不会打正规战可不行。
而对于此战的态度,很多将领都是认为不应该打的。如黄克诚、韩先楚。但是也有将领是认为该打的,如梁必业、万毅。
而国军虽然打的漂亮,但是仍然不够完美。因为这次虽然打下四平,但是林彪的主力却成功撤走。我在想,为什么国军没有那种不顾上级命令,扔下辎重撒丫子迂回的人呢?或许没有钟伟似的人物是国军战败的原因之一。
最后,国军占领了辽源、梅河口、海龙、双阳、盘石、九台、永吉、桦甸、拉法等城市。

楼主 岭南兰大大  发布于 2016-10-08 12:31:00 +0800 CST  
孙立人是比较难写的,在之前我也不知道他具体的情况。
直到现在自己写帖子之后,我才发现他也存在较大的问题。
现在一些人讨论孙立人时,往往只会谈论他的优点,对于缺点却只字未提,我觉得这是不对的。
至少这不是一个爱好历史的人应该有的态度。
就像我虽然喜欢林彪和杜聿明,但是前期林彪败了就是败了,不会去掩饰这些失败。后期杜聿明败了也就是败了,我也不会一笔带过。
因为我觉得人是很难十全十美的,总会有缺陷。
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他们是人,不是神,怎么会完美无缺呢?

楼主 岭南兰大大  发布于 2016-10-08 15:09:00 +0800 CST  
林彪在撤出四平后四天后,也就是23日毛泽东发电给林彪、彭真:(一)望守公主岭;(二)如公主岭不能守,应坚守长春,以利谈判;(三)立即部署公主岭及长春的守备;(四)我们正在南京谈判,让出长春,交换有利条件,但必须守住长春,方利谈判,否则不利。
毛泽东的这封电报还是发慢了,林彪是属于那种把衣服裤子鞋子都脱了以减少空气摩擦阻力跑的。
也就是23日林彪就放弃了长春。林彪认为部队四平战败后一路狂奔、极度疲劳、情绪低落。而如果要守守公主岭和长春的话,战线太长,来不及布置防线和构筑工事,再打阵地战就有可能得在松花江边学霸王自刎了。因此果断放弃松花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带着人马狂奔过了松花江,而也就是23日的晚上,东北局局机关也随之跑路到了哈尔滨。
同是23日,蒋介石踢开白崇禧之后飞到沈阳。这位大神终于来断送大好局面来了。这时候共军北方以及溃败的不成样子了。但是南方却依旧稳定。因此为了掩护北方的败兵,采用了北守南攻的策略。在南满发动了很强的攻势。
这时候国军驻守在鞍山、海域、营口、大石桥的仅仅是滇军(滇是云南的简称)184师一个师的兵力。这个师的兵力布防分散,因此打起来时处处挨打,见此师长潘朔端连电告急。杜聿明认为如果184师这一线失守,万一共军趁机集中兵力端了沈阳,那可就是得不偿失,况且蒋介石还在沈阳呢!因此集中了数十辆火车,要求孙立人带新一军南下(尚欠50师,这个师给巴顿用了),解潘朔端之围。下了命令后杜聿明就马上去找蒋介石,说184师是云南60军的部队,也就是杂牌军。眼见杂牌军部队被围,中央军不去救援的话说不过去,同时也会冷了别的杂牌部队的心。蒋介石是拍胸脯点头答应,杜聿明回去睡了个安稳觉。但是第二天蒋介石突然召见杜聿明,说他已经允许孙立人的新一军休息三天,再去解潘朔端之围,同时应该命令潘朔端死守待援。
杜聿明眼前一片漆黑,顿时感觉天昏地暗、天崩地裂,只得说道:“这样鞍山、海域会出乱子、沈阳亦将危急。”蒋介石则回答:“不要紧,我看184师守得住。”杜聿明无可奈何,只得让本溪的52军抽调部队去增援,再等待新一军解围。
这里是蒋介石傻么?其实不是,我觉得他是想借共军的手消耗杂牌军,等共军和184师消耗的差不多了,再让休整3天的新一军去收渔翁之利。可惜,事情总是不会按照我们想的那样发展的,因为潘朔端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他娘的直接投降了,也算是将了老蒋一军。
我们看看南边国军军的布置:安东(现在的丹东)至沈阳的铁路线由52军的千里驹25师驻守(如此机动灵活的师却用来驻守,可惜),鞍山至营口线由6军184师驻守,辽阳至桥头之间由2师驻守,抚顺由6军的暂21师驻守。(图46)

楼主 岭南兰大大  发布于 2016-10-08 19:05:00 +0800 CST  


楼主 岭南兰大大  发布于 2016-10-08 19:09:00 +0800 CST  
盯上倒霉的潘朔端的是大名鼎鼎的万岁军军长韩先楚。
23日,4纵除开12旅仍然驻守在连山关、南芬之外,剩下的10旅、11旅、炮兵团、辽南军分区部队全部秘密向鞍山集结。(图47)
驻守在鞍山的是倒霉的184师551团,这个团在24日的时候收到4纵攻击,25日的时候基本上全部被歼灭,而从海域来支援发一个营则被击溃。
27日,万岁军中韩先楚留下11旅守卫鞍山,其余部队则压向海域。
黑云压城城欲摧。
在海域的,则是184师本部以及552团,另一个团550团则驻守在大石桥。
28日孙立人终于到达辽阳,这时候鞍山已经城破,而海域和大石桥则危如累卵!但是孙立人缺迟迟不出兵,直到29日才派一个师向鞍山推进。但是这时候海域那边的潘朔端已经起义,
潘朔端的起义实属无奈,因为他实在顶不住了,于29日投降。但是驻守在大石桥的550团团长杨朝伦端的却是一条汉子!拒不投降,一个团顶一个旅多的兵力硬是扛一个纵队打,最终于6月3日成批被俘虏,也就是说,他抗了三天。
至此,鞍海战役结束。此战184师一个师的兵力拖住了一个纵队多的兵力整整9天!可惜蒋介石没有珍惜这个机会,不知道这是一个战机,坐视一个整师被歼灭。此次战役共军共歼灭国军3300余人,其中毙伤1200余人,俘虏2100人,起义2712人。同时缴获大炮41门、机枪84挺、手枪1107支、子弹25.87万发、炮弹3086发,同时击落飞机一架。
蒋介石这账算的,就算不心疼那几千号人,可是那几千号人里的枪炮都是实打实的硬货啊!怪不得老说蒋介石是共军的运输大队长,果不其然。
而这次孙立人的做法,倍受东北将领指责。熊式辉、杜聿明及许多将领都认为潘朔端的起义,是因为孙立人自私自利,见死不救造成的。但是孙立人也有他的理由,在东北,四平之战的时候,孙立人觉得杜聿明办事不公。因此孙立人有种“和尚摸得,我摸不得?的心理,就是说就只能你们欺负我,我不能欺负你们?
具体是这样的:孙立人认为杜聿明让廖耀湘带5个师攻击侧翼,却让自己带着新一军直接攻其正面,导致自己的新一军伤亡最大。而后来,因为自己的不配合,杜聿明居然把50师划给了廖耀湘,这更让孙立人恨的牙痒痒。
同时潘朔端起义,背后的影子是蒋介石,锅却是孙立人来背。他觉得自己又不是打野,凭什都是他的锅?
而其实两人在远征军的时候就有矛盾了,远征军军溃败的时候,当时罗卓英和史迪威这两头猪要求部队开进印度,但是蒋介石要求回国内。如此一来,远征军内部也分成两派,其中孙立人主张回印度,但是杜聿明却认为应该回国内。后来两人分道扬镳,一人去了印度,一人回了中国。
孙立人自到达印度以后,史迪威就对他进行了重点培养,并多方培植他的威望,支持他成为新一军的军长。孙立人本来就是亲英美派,本身也是清华大学毕业、普渡大学毕业、维尼吉亚军校毕业的才子。才子嘛,自然会眼高于顶、神气凌人。加上西方人如此捧他,自然就桀骜不驯、眼高于顶,就差脱衣服骂人了。
当然,这不是贬低孙立人,因为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傲娇。现在的中国人就是太不骄傲了。
好了,话题扯远了,继续孙立人的话题。孙立人的骄傲也是他的缺点,所谓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道德经》也有云,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估计孙立人只知道祢衡脱衣服骂人很过瘾,却不知道祢衡后来被黄祖砍了!
而且他不一样,他是军人。军人当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可以骄傲、也可跋扈、也可以有老子天下第一的盛气凌人。但是必须服从命令。拿四野来说,入朝之后,孙立人在东北做的事四野的骄兵悍将们哪个敢做?我敢说谁敢做彭德怀就敢军法从事。
还有孙立人大局观太差,完全没有杜聿明的大局意识。
但是我还是觉得惋惜,国军内部就那么几个能打的,这下,又得走一个了。

楼主 岭南兰大大  发布于 2016-10-08 19:50:00 +0800 CST  


楼主 岭南兰大大  发布于 2016-10-08 19:51:00 +0800 CST  


楼主 岭南兰大大  发布于 2016-10-08 20:51:00 +0800 CST  
解释一下一些大家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的的句子。

“林彪带着美丽的错误……”这是出自一首现代诗——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是我高中课文郑愁予的《错误》。刚好没忘记,故而用上了。
“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也是出自高中的课本,出自鲁迅的《阿q正传》。此言是阿q摸了一个小尼姑的头之后说的。

楼主 岭南兰大大  发布于 2016-10-08 22:29:00 +0800 CST  
虽然共军南边打的不错,但是北边依旧在溃逃,27日,中央见回电林彪,表示 默认林彪的做法。其实估计中央也是没想到林彪居然能一溃千里,居然一路跑过松花江去了。但是也无可奈何,毕竟守四平的方略是毛泽东提出的。这时候敢提林彪的意见(共军内部确实是有意见,我的意思是想换帅),那就是指桑骂槐、居心叵测了。
5月30日时,蒋介石飞到长春巡视,这一次再次干起了老本行——瞎指挥。事情是这样的,5月30日这天蒋介石飞抵长春后便召集驻军将领训话。这是偏巧了,旁边偏偏有地图,蒋介石打开地图一看,认为拉法是战略要点,没有驻军可不行。于是死乞白赖的非要驻守一个团在那里。蒋介石瞎指挥之后还自认为自己这一着是神来之笔,于是便志得意满的回了南京,在东北,他主要干了两件事:一是断送一个师和一个加强团。二是解除了熊式辉的军事指挥权,军事由杜聿明全权负责。
杜聿明没办法,只得让廖耀湘派一个团去,而这个廖耀湘也是死脑筋,你派一个地方团去就行了嘛,他倒好,派一个加强团过去!于是倒霉的88师就派了一个倒霉的加强团过去。
拉法地势低平,无险可守,且交通补给不便,在军事上属于死地。派一个团到那里去,基本上可以直接连带棺材一起带过去了。估计当时的那个团长驻守的时候也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说不定看见驻地外的一条狗都会回来在日记里写:“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了我两眼呢?”、“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这两句出自鲁迅的《狂人日记》)
可惜,国民党那一帮干将之中,没人敢出来反对。所谓“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主曰必战,无战可也。”(判断敌情,制定取胜的方法,考察地形的远近、险易,这些都是主将必须履行的职责;君主说要打,不打也可以)杜聿明不会不知道,看来李宗仁说的,是对的。
而后来,这个加强团很简单的就被共军吃了。被吃了之后廖耀湘怪这个团太渣,88师师长怪廖耀湘指挥不当,杜聿明则怪这个团警戒性太差,总之就是炸开了锅。
之后,国军又吃了小亏,在黑石镇,3纵7旅于6月1日至2日吃了新六军207师181团3营,6月3日的时候又歼灭了181团200余人。
但是这对于大局于事无补,并没有什么卵用。
虽然蒋介石来东北瞎参合、瞎指挥,但是大局对国民党还是有利的。

楼主 岭南兰大大  发布于 2016-10-09 14:35:00 +0800 CST  
虽然蒋介石来东北瞎参合、瞎指挥,但是大局对国民党还是有利的。
6月1日至2日,林彪和彭真分别致电中央,认为现在军队军纪涣散,士气低落,如果同北进的国军打仗,肯定会吃亏。因此建议避免和国军北进的主力部队发生冲突,让国军北进以分散其兵力,而自己则不用考虑可以放弃哈尔滨和齐齐哈尔,彭真估计是想退到故土了。
我觉得这是算是一个馊主意,放弃哈尔滨和齐齐哈尔这样的大城市,再往后退就到苏联了。这时候不是抗日战争期间,东北民主联军也不是抗联,十几万人吃喝拉撒不说,就算他老大哥供着。可是一旦蒋介石和杜鲁门向斯大林施压怎么办?斯大林向来是靠不住的,到时候就很被动了。且就算不退到苏联,坚持在东北境内打游戏,建立根据地,东北自然环境如此恶劣,又能坚持多久呢?

楼主 岭南兰大大  发布于 2016-10-09 15:40:00 +0800 CST  

楼主:岭南兰大大

字数:222490

发表时间:2016-09-13 03:0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4-06 01:53:17 +0800 CST

评论数:389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