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战史

华夏战史No.12消除边患:周康王攻鬼方之战


鬼方(活跃于今陕西西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是古代西北方游牧民族之一,经常侵扰中原地区,商高宗武丁曾用三年的时间征伐鬼方,虽给予其沉重地打击,但始终无法彻底将其击败或消灭。商朝末期,鬼方东山再起,和其他北方游牧民族一起不断寇边侵逼,周人的先祖们不堪其扰,只得跋山涉水,迁移到渭河流域岐山以南的周原定居。


在商朝的保护和影响之下,周国农业经济迅速发展,政权组织日趋完善,军事力量逐渐强大,成为商朝西方大国。周文王父亲季历欲解除鬼方对商周北境的威胁,于商王武乙三十四年前往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朝见,并娶商朝境内挚国(今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任姓女为妻,武乙非常高兴,赐给他土地三十里,玉十对,马八匹,以示支持。武乙三十五年,季历率领周军全力征伐鬼方,一举俘获其二十个部落首领,保卫了周国的安全,确保了商朝西北部的安宁。但商周视鬼方为异族,将战胜后掳掠的大批鬼方族人当作奴隶或人祭的牺牲。

楼主 慕云V嬴无忌  发布于 2019-05-07 21:17:00 +0800 CST  
鬼方被季历击败后,再次远遁他方,腾出空间让商朝属国犬戎(活跃于今陕、甘一带)与周国毗邻。周文王雄图大略,为了解除东进灭商的后顾之忧,果断出兵翦除了商朝的这个羽翼。此后,周国又一次出现在了鬼方的面前。


周武王灭商之后,不允许镐京(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的周边有任何强敌存在,于是将鬼方放逐到泾、洛(今陕西泾河、洛河)以北的地区,令其按时入贡。但武王英年早逝,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导致了管叔、蔡叔和武庚的叛乱。周公大举东征,放松了对西北方的控制,鬼方终于获得喘息之机,开始尝试着从岐周(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以西和陇(今陕西省千阳县、陇县)之间对西周西北边境进行侵扰。

楼主 慕云V嬴无忌  发布于 2019-05-07 21:20:00 +0800 CST  
周成王执政期间,对西北方的游牧民族以防御为主,开拓经营的重点仍是东方,其次是东南,毕竟商朝残余势力才是心腹之患。成王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命令周公制礼作乐,规划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宗法统治权力,对内施行周公“以德慎罚”的主张,务从节俭,用以缓和阶级矛盾;对外不断攻伐淮夷,赢得了战争的胜利,用武力征服了东方少数民族地区。成王时期,社会安定,人民和睦,国势蒸蒸日上,为太子姬钊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1020年,姬钊在召公奭(shì)、毕公高的辅佐下登基,是为周康王。康王继续推行成王制定的国策,再接再厉,使经济得到更大的发展,国库丰裕,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到处呈现一派升平盛世的景象。
与此同时,鬼方也逐渐恢复了元气,不时地侵入周朝领土骚扰掳掠,严重威胁到了宗周镐京的安全。

楼主 慕云V嬴无忌  发布于 2019-05-07 21:26:00 +0800 CST  
公元前998年,为了消除边患,康王命执政大臣盂侯率领大军进攻鬼方,不甘示弱的鬼方亦调兵迎战。经过两次大规模的作战,周军斩杀鬼方四千八百多人,获得一万三千多名俘虏,其中包括四名首领,还缴获了很多车马和大量牛羊。周军将鬼方又一次驱逐至远离镐京的汫陇和岐周以西一带,周王朝西北边境暂时获得安宁。为了庆祝此役的胜利,康王大肆封赏,仅领兵作战的盂侯就获得了香酒、礼服、车马、仪仗和奴隶一千七百二十六名的赏赐。


周康王攻鬼方之战的胜利,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弱,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关键因素。

楼主 慕云V嬴无忌  发布于 2019-05-07 21:29:00 +0800 CST  
最后,还是向广大历史爱好者们请教三个问题:
一、鬼方究竟是印欧人种,还是北狄人种?
二、商周对于其他方国部族的俘虏,一般是充作奴隶,而对于鬼方的俘虏,则经常用作人祭的牺牲,这仅仅是因为仇恨,还是“非我族类”?
三、经过历朝反反复复多次战争,鬼方始终不能完全融入华夏集团,究竟是血仇太深,还是文化习俗差异太大?

楼主 慕云V嬴无忌  发布于 2019-05-07 21:30:00 +0800 CST  
遂公盨






铭文: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沬 贵)唯德,民好明德,寡 顾 在天下。用厥邵 绍 好,益干(? )懿德,康亡不懋。孝友,訏明经齐,好祀无 (废)。心好德,婚媾亦唯协。天厘用考,神复用祓禄,永御于宁。遂公曰:民唯克用兹德,亡诲(侮)。
——————————————————————————
遂公盨的发现,将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提早了六七百年,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也最为详实的关于大禹的可靠文字记录,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们就广泛传颂大禹的功绩。夏为夏、商、周“三代”之首的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深入人心。

楼主 慕云V嬴无忌  发布于 2019-05-07 21:59:00 +0800 CST  
禹贡九州图


禹贡九州中的地望

(一)冀州:
“两河惟冀州”。冀州位于黄河自陕西与山西交界开始一直到流入大海的这个凹槽形的河段之间。冀州三面与黄河相临,其中西界的河段称为“西河”,东界的河段称为“东河”,南界的河段称为“南河”。冀州属于春秋时期的晋国和燕国故地,包括今山西、河北以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
太原:山西临汾至霍县一带,包括临汾盆地和太原盆地。
岳阳:岳指太岳山,岳阳指太岳山以南地带。山之南面为阳。
覃怀:指沁水流经的沁阳、武陟一带。
壶口:即壶口山,位于今山西吉县和陕西宜川之间。黄河上的壶口大瀑布即位于此。
龙门:即龙门口,也叫禹门口,位于山西河津和陕西韩城之间(河津北面有龙门山)。龙门口以上的黄河十分狭窄,水势湍急,过了龙门口后,河面即变得十分宽阔。
梁山:位于陕西韩城县西北部(一说为吕梁山)。
太岳山:在山西霍县,也叫霍山、霍太山。
雷首山:在山西永济县。
析城山:在山西阳城县西南。
王屋山:在河南济源县西北。
恒山:在山西浑源县。
太行山:位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个省市,主峰在山西晋城县。
碣石山:在河北昌黎县。
砥柱山:也叫三门山,在河南三门峡市黄河河道的中间。
孟津:黄河渡口,在河南孟县南。
大伾山:在河南浚县西南。
降水:漳水的上源,漳水在今河北曲周肥乡一带注入黄河。
河水:黄河的古称。其中今天陕西与山西交界自北向南流的一段叫“西河”,在河南北部自西向东流的一段叫“南河”,此后向东北方向流入渤海的一段叫“东河”。
沁水:即沁河。
衡水:即横水,指浊漳水。
漳水:指清漳水。
恒水:指今天河北曲阳县北的通天河。
卫水:即卫河,在河北灵寿县汇入滹沱河。
大陆泽:也称广阿泽、巨鹿泽,位置在今河北隆尧、巨鹿、任县、平乡四县之间,面积广阔。太行山诸水汇集到泽中,再下流入河水。今已完全湮没。

(二)兖州:
“济、河惟兖州”。兖州位于济水与东河之间,为今天河北和山东两省的交界地区,属于春秋时期的卫国故地。
九河:黄河流到兖州时形成的河网。据《尔雅·释水》上说,九河之名是: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洁,钩盘,鬲津。
雷夏泽:也叫雷泽,位于山东菏泽县东北。古澭水注入其中。唐以后逐渐淤塞。
澭水:济水的支流,流经今菏泽县。
沮水:澭水的支流,两水在菏泽县汇合后流入雷夏泽。
漯水:流入渤海的古黄河支流。
济水:古济水源于荥泽,流往东北方向,在今山东东营一带注入渤海。隋、元时期两次开凿大运河,黄河改道夺济水河道入海,古济水消失。

(三)青州:
“海、岱惟青州”。青州位于渤海与泰山之间,即今天的山东北部从泰山北麓到山东半岛一带,属于春秋时期的齐国故地。(按照清代学者胡渭的说法,《禹贡》时期的古青州还包括从辽河流域一直到朝鲜半岛的广大地域。)
岱山:即泰山,在山东中部。泰山是齐、鲁两国的分界线,齐在山北,鲁在山南。
嵎夷:山东半岛东部滨海地区,即今威海、荣成、文登一带。
潍水:今山东潍河。
淄水:今山东淄河。
莱夷:今山东北部莱州湾沿海一带。
汶水:在今山东西南。

(四)徐州:
“海、岱及淮惟徐州。”徐州位于黄海、泰山及淮河之间,包括今天的山东南部和江苏、安徽的淮北地区,属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及莒、邾等一些小国和淮夷国家徐国等的故地。
淮水:今淮河。
沂水:今山东沂河。
蒙山:在山东蒙阴县西南,也称东山。
羽山:在江苏东海县和山东临沭县交界处。
大野泽:也称巨野泽、钜野泽,在今山东巨野县北,古济水流经此泽。也就是后来《水浒传》中的“八百里梁山水泊”,宋代以后逐渐干涸,今天的东平湖为其遗存。
东原:今山东东平县一带。
峄山:在山东邹城市东南,也称邹山。
陪尾山:在山东泗水县,为泗水之源。
泗水:源出今山东泗水县,在江苏淮安注入淮河。
菏水:济水的支流,今已湮没。


(五)扬州:
“淮、海惟扬州。”扬州位于淮水和黄海之间,包括淮河以南和长江下游地区,属于春秋时期的吴、越国故地。
彭蠡泽:今鄱阳湖的前身。
三江:具体所指众说纷纭,并无定论。此略。
震泽:今江苏太湖。
岛夷:沿海岛屿上的居民。
北江:长江水出彭蠡泽后流向东北直到入海的一段的称呼。
东陵:地点难以确定,此略。
中江:经太湖入海的长江支流。

(六)荆州:
“荆及衡阳惟荆州。”从荆山一直到衡山南面为荆州,即今湖北、湖南等地区,属于楚国的故地。
荆山:在湖北南漳县西南。
衡山:在湖南衡山县,即南岳。
江水:长江的古称。
汉水:即今之汉江。
沧浪之水:即汉水。
九江:一说是汇入洞庭湖的九条江河,一说为彭蠡泽西边的长江支流。
沱水:江水的支流。








西戎:古代西北地区民族的总称。

岍山:在陕西陇县西南,也叫岳山或吴岳。
太华山:在陕西华阴县。
西倾山:在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为桓水之源。
朱圉山:在甘肃甘谷县。
合黎山:在甘肃高台县东北。
南海:党河西支注入的哈拉湖,在敦煌西北。
流沙:居延海一带的沙漠。

楼主 慕云V嬴无忌  发布于 2019-05-07 22:57:00 +0800 CST  
华夏战史No.13:周昭王南征


西周时期,铜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在政治、经济、战争等方方面面都有广泛的需求,长江南边被楚蛮控制的铜绿山(今湖北省大冶市)就蕴藏丰富的铜铁矿床,封在淮水上游和汉水中游地带的随(今湖北随州市随县)、唐(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息(今河南省信阳市息县)、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申(今河南省南阳市东北)、应[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滍(zhì)阳镇]、郧(今湖北省安陆市)等“汉阳诸姬”虽然垂涎三尺,但却只能望江兴叹,因为他们的任务是监控荆楚和淮夷,遏制其北进中原的势头,以拱卫周疆。


楼主 慕云V嬴无忌  发布于 2019-05-10 00:01:00 +0800 CST  
生活在汉水以西的楚族无疑是“汉阳诸姬”需要防范的重点对象。楚族的第一任首领鬻(yù)熊虽然臣事周文王姬昌,但周武王姬发举兵灭商时,楚族却没有率部追随。周朝建立之后,武王有南图之意,楚族第二任首领熊丽赶紧率领族人迁移至睢山(今湖北襄阳市南漳县西北)与荆山(今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之间躲避。周公姬旦东征,心系南方,作《汉广》以寄楚族第三任首领熊狂,通过政治联姻笼络住楚族。周成王姬诵亲政后,感念鬻熊辅佐文王之功,封楚族第四任首领熊绎(yì)为子爵,赐土地五十里,始建楚国政权,定都丹阳(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楚国在数代人不懈的努力之下,疆域不断扩展,国力持续增强,虽然首任楚子熊绎曾跋山涉水至镐京(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与齐国国君丁公、卫国国君康伯、晋国国君侯燮(xiè)、鲁国国君伯禽一起辅佐周康王,但周王室与“汉阳诸姬”仍然不敢掉以轻心。


楼主 慕云V嬴无忌  发布于 2019-05-10 00:03:00 +0800 CST  
公元前996年,周康王姬钊崩逝,嫡长子姬瑕继位,是为周昭王。为了从楚蛮手中夺取铜矿的主产地铜绿山,周昭王决定南征。


周昭王十六年,大臣南宫统率王师和北方诸侯军跟从昭王南征。联军从成周(今河南省洛阳市)出发,先锋官“中”带领先头部队为联军开路,并在邓国(今河南省邓州市)和随国为昭王准备行宫。联军进入南阳盆地后,沿随枣走廊前进,一路上得到了汉北各姬姓诸侯的支持,军队人马更加壮大,很快深入江汉腹地。到达长江后,昭王留下一支人马在江北守卫渡口,自己亲率大军渡江南下。江南楚蛮虽然人数众多,分布广泛,但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统一的政治体,面对昭王联军的迅猛攻势,只得退缩到南面的大山之中。联军一路高歌猛进,如愿以偿地攻占了铜绿山。在留下少量王师镇守之后,昭王率领大获财宝的联军渡江北上,在唐国论功行赏,大会诸侯,第二任楚子熊艾与南蛮二十六国首领闻讯,纷纷前往朝拜,昭王大喜,特命铸器铭功。

楼主 慕云V嬴无忌  发布于 2019-05-10 00:06:00 +0800 CST  
十七年九月,昭王班师回周。楚蛮探知周军主力已经撤走,于是又出兵夺回了铜绿山。


十九年,昭王率大臣祭公等,以卫戍镐京的西六师再次南征楚蛮。周军经邓、唐、随、郧等地趾高气扬地直扑江汉地区,再度重创楚蛮。然而,回师汉水的时候,乌云密布,一场地震突然爆发,争相抢渡的周军将士惊慌失措,混乱之中死伤难以计数,连昭王也无计幸免,亲卫辛馀靡从汉水中只寻回了他的尸体。

楼主 慕云V嬴无忌  发布于 2019-05-10 00:08:00 +0800 CST  
昭王执政期间,自恃强大,不再坚持周文王“耀德不观兵”的策略,而试图以武力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在第二次兴兵对楚蛮进行掠夺时,遭受到了建国以来最惨重的一次挫败,消耗掉了成康之际所积累的强大国力,此战,无疑是周王朝由盛到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此外,昭王南征,客观上为楚国的发展壮大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楚国北进中原的通道被“汉阳诸姬”封死,迫不得已转而向南拓展领土,江汉地区的楚蛮被昭王削弱之后,南扩再无强大阻力,经过数代人的努力,楚国将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的广阔疆土纳入版图,进入鼎盛时期。

楼主 慕云V嬴无忌  发布于 2019-05-10 00:14:00 +0800 CST  
最后,还是向广大历史爱好者们请教三个问题:
一、周昭王南征的对象,究竟是楚蛮,还是楚国?
二、“汉阳诸姬”的部署,究竟是为控制南方铜路,还是为了遏制江汉地区荆楚部族北进的势头?
三、楚子熊绎与齐君丁公、卫君康伯、晋君侯燮、鲁君伯禽一起辅佐周康王,齐、晋、鲁、卫四国都得到周康王赐予的宝器,独楚国没有,究竟是熊绎的功劳不够,还是宗法血缘的原因?

楼主 慕云V嬴无忌  发布于 2019-05-10 00:15:00 +0800 CST  
夏王朝






一、王畿和都邑
伊洛之间是夏王朝的王畿所在地,这里地势优越,南有外方山、伏牛山等拱绕,北有邙山、黄河作为屏障,西接秦岭和关中平原,东可达豫东大平原,可谓山河控戴、八分辐辏,形势甲于天下,且居于天下之中,故有中原或中国之称。伊洛地区有许多山间小盆地和谷地,如伊洛盆地、汝颍谷地、溱洧谷地等,并有伊、洛、瀍、涧四水流贯其中。古人把伊、洛水看成是夏王朝的生命之源,故有“伊、洛竭而夏亡。”的说法(《国语·周语上》)。
禹都阳城是比较流行的说法。但也有人认为,禹受禅于尧舜之都平阳(今山西临汾),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即夏王朝最初的中心应在晋南一带。至太康时因太康耽于游猎,于伊洛之间不还,有穷氏的后羿乃乘虚而入,拒太康于黄河之南,于是太康转居斟鄩。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死,其子相继位。后羿接着又占斟鄩,相乃迁居于帝丘,后来又躲避到斟灌。
帝相都帝丘,地望在今河南濮阳。
帝杼先居原,后自原迁到老丘。原的地望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北原村,老丘地望在今开封市东南之陈留镇东北四十五里。
胤甲(廑)迁西河。西河地望有两说。一说在今山西夏县,即安邑故地。一说在今河南安阳东南。
到了夏王朝末期,夏桀又把都城迁回了斟鄩(《汲冢古文》: “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斟鄩的地望在今河南巩义市西南,考古发掘的偃师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就是夏都斟鄩。

二、夏的同姓邦盟(姒姓)和异姓邦盟:
有扈氏:姒姓,夏禹之后。地望在今陕西西安西南的户县。
有男氏:姒姓,地望在今河南南阳和湖北江陵(古南郡)之间。
斟鄩氏:禹之后,以国为姓。原在河南巩县西南,后举族东迁到今山东潍坊一带。
斟灌氏:也称斟戈氏,先在今河南清丰、范县和山东莘县之间,后迁到今山东寿光市,其东北四十里有斟灌古城。
彤城氏:姒姓,地望在今陕西华县北。
褒氏:姒姓,地望在今陕西汉中北的褒城镇。
冥氏:姒姓,也称鄍。地望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北。
费氏:姒姓,地望在今河南偃师市南缑氏镇东南约20里,即春秋时滑国故址。
杞氏:姒姓,原居河南杞县一带,大约在商末时举族迁往东方的牟娄之地(今山东诸城一带)。周初武王大分封,从东土寻得夏禹之后东楼公,复封于杞(今河南杞县),以奉夏祀。西周末至春秋初,杞国又迁往山东,之后又多次迁徙,《左传·隐公四年》载:“莒人伐杞,取牟娄。” 《左传·僖公十四年》载:“杞迁缘陵。”缘陵又称营陵,地望在今山东昌乐县东南五十里古城。最终长期居于新泰,战国初(楚惠王四十四年,前445年)亡于楚。
缯氏:也称鄫氏,姒姓,夏王少康之少子曲烈封国,始封于今河南方城县(其国都据考在县城南八里桥畔一带),后经多次迁徙,最终位于今山东枣庄市峄城区。缯的后裔一直作为诸侯延续到商周两代,直到春秋鲁襄公六年(前567年)灭于莒。昭公四年(前538年)其地入于鲁,后又属齐。注意此缯国不同于后世周王朝时的另一个姬姓曾侯之国,后者的地望在豫南和鄂北之间,即湖北枣阳、随县、京山到河南西南的新野一带(这些地方出土了大量周时期的曾国青铜器),据考证这个曾国就是有名的随国。
有莘氏:姒姓,因立国于辛地也称辛氏。其地望据《春秋與图》在今山东曹县西北。另说在今河南陕县。
有缗氏:夏的同盟国,与夏有联姻关系。夏王相的妻子也即少康的母亲后缗就来自有缗氏。其地望在今山东济宁市西南的金乡县。
有仍氏:夏后相的妻子后缗的娘家即为有仍氏。地望在今山东济宁市东南。
有虞氏:地望在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西南三里。
有鬲氏:偃姓,皋陶之后,地望在今山东德州市东南。
有穷氏:为东夷的一支,最早兴起于少昊之墟(今山东曲阜一带),后来迁到了山东德州附 原鬲县故城),其首领羿在禹时受封于鉏(今河南滑县东)。太康之时,夏王朝衰落,于是有穷氏的首领后羿将族居地从鉏迁到了穷石(即穷谷,在洛阳南),并一度取代了夏政权。据《路史·后记》及《通鉴外记》载,后羿统治夏的时间为八年,之后为其相寒浞所杀。寒浞立三十二年,为少康诛杀。也有说从太康失國到少康复国,前后经历的时间长达近百年。
寒氏:地望在今山东潍坊附近,那里至今仍有寒亭区。
薛:任姓,夏车正奚仲之后,地望在今山东滕州市南薛城境内。
费:嬴姓之费,地望在今山东鱼台东南。
黄:嬴姓,在今河南潢川西。
江:嬴姓,在今河南正阳西南。
廉:嬴姓,在晋南。
谭:嬴姓,在今山东章丘。
六:偃姓,皋陶氏之后封地,在今安徽六安。
英:偃姓,皋陶氏之后封地,在今河南固始县东北。
唐:尧之子丹朱封地,在今山西翼城。
虞:舜之子商钧封地,在今河南虞城西北。
葛:嬴姓,地望在今河南商丘宁陵北。
韦:又称豕韦,彭姓。地望在今河南滑县,县东南五十里有韦乡。
顾:昆吾分支,己姓。其地望据《读史方與纪要》:“顾即《诗.商颂》‘韦顾既伐’之顾国,在今河南范县旧治东南五十里,齐地。”
昆吾:己姓,祝融之后,善于制陶,早期地望在今河南濮阳东25里,夏朝后期迁徙到今许昌市一带。(《国语.郑语》曰:“昆吾为夏伯矣”。韦昭注:“昆吾,祝融之孙,陆终第一子,名樊,为己姓。封于昆吾。昆吾,卫是也。其后夏衰,昆吾为夏伯,迁于旧许。”这里的卫指春秋时卫地,即今河南濮阳。旧许指春秋时许国原封地,即今河南许昌。)
吕:姜姓,地望在南阳宛县西(今河南南阳市境内)。
申:姜姓,地望在南阳宛县。
观:帝舜有虞氏之后,姚姓,地望在今河南濮阳清丰县境南。
有施氏:黄帝后裔,喜姓。
九夷:东方的九个夷人部族的统称,分别为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后汉书. 东夷传序》)

三、地名:
羽山: 尧殛鯀的地点,在今江苏东海县和山东临沭县交界处。
阳城:今河南登封嵩山附近,据称为禹继天子位后的建都位置。
阳翟: 在今河南禹州市。
西河: 在今河南滑县和浚县一带。一说在今晋南运城盆地一带。
甘:在今陕西户县附近。
斟鄩: 旧说在今河南巩县西南。原为夏后氏同姓斟鄩氏的封地,斟鄩氏东迁后成为夏王朝的都邑。经学者们考证,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夏都之一斟鄩。
原:在今河南济源县城西北的原村。
老邱:在今河南开封境内。
夏台:又名钧台,在今河南禹州市。
鉏:在今河南滑县东。
穷石:在河南洛阳南。一说在今河南孟县。
过:山东东莱掖县北有过乡,在今山东莱州市境内。
戈:戈在宋郑之间,今豫东境内。据《左传·哀公十二年》记载:“宋郑之间有隙地焉,曰弥作、顷丘、玉畅、喦、戈、锡。”
纶:在今河南虞城县东南三十里。
鲁:在今河南鲁山县,夏桀南逃途经之地。这里也是西周时周公的初封之地,鲁国再封曲阜之后,这里成为鲁国祭祀周公的祭田,因为位于许国境内,又称许田。
三朡:在今山东定陶。有人认为三朡的朡亦作鬷,是鬷夷人所居之地,建立的国家是飂国,也称廖国或蓼国,地望在今河南南阳的唐河县湖阳镇(见清人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
历山:亦称厉山,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北厉山镇。
鸣条:在今河南封丘东。一说在今山西夏县西。
南巢:在今安徽巢湖东北。一说此南巢为晋南中条山(孙淼著《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1987年)。

四、夏桀失败后的南逃路线:
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鸣条在今山西夏县(夏都安邑所在地)之西,桀在鸣条一役中失败后,从太行山东南渡过黄河,再向东逃到位于今山东定陶的三朡,最后再向南逃到南巢。
有学者认为①,上述这个传统的逃亡路线从涉河之后所经过的地方,都已是商人控制之地,桀失败后过黄河向东方逃跑进入商人控制区域,是不符合情理的。此外,桀的都城在斟鄩,即伊洛之间,桀战败后也不应向北渡过黄河逃跑,而应该向南逃亡,进入颍川、南阳的“夏人之居”②,去依靠夏的同盟国,所以桀的逃亡路线应该是从伊洛盆地向南经今河南鲁山到达南阳盆地,投奔有夏的诸侯如昆吾、鄫、蓼等国。汤趁胜追击,在蓼国与桀的残部再次爆发三朡之战,击败夏桀,“俘厥宝玉”③。夏桀再经随枣走廊逃至厉山,汤再“败桀于厉山”④,走投无路的夏桀最后逃到南巢,最终死在那里。
——————————————————

① 见《远古中华》302-307页,杨升南、朱玲玲著,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10月。
② 《史记·货殖列传》:“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朴,犹有先王之遗风。” 又《汉书.地理志》也有相同记载:“颍川、南阳,本夏禹之国。夏人尚忠,其敝鄙朴。”
③ 《尚书·汤誓》:“夏师败绩,汤遂从之,遂伐三朡,俘厥宝玉。谊伯、仲伯作《典宝》。”
④ 《淮南子》: “汤败桀于历山,与妹喜同舟浮江,奔南巢之山而死。”

楼主 慕云V嬴无忌  发布于 2019-05-11 00:19:00 +0800 CST  
华夏战史No.14:周穆王西征


犬戎是古戎族的一支,商周时期游牧于泾渭流域,商高宗武丁征服西北各部族之后,犬戎成了商朝的属国,经常协助商军攻打叛乱的方国,犬侯便曾受命参与多子族对周国的攻掠。周文王姬昌时期,为了解除东进灭商的后顾之忧,率领周军进攻犬戎,终于取得胜利,命其荒服于周。


武王姬发建立周王朝之后,为了确保渭河平原这一心脏地带的安全,不仅在进入平原谷地的交通要道上建立了多个重要的封国,而且在渭水和泾水的上游一带建立了许多聚居地和军事据点,对北方戎族采取防守之势。

楼主 慕云V嬴无忌  发布于 2019-05-11 21:07:00 +0800 CST  
周昭王姬瑕南征,虽然师覆身丧,但“成康盛世”攒下的资本依然雄厚,周穆王姬满执政期间,不仅继续保持着向外扩展的态势,并开始把目光转向了北方的犬戎。


公元前964年(穆王十二年)春,穆王打算以犬戎没有进贡为由,对其发动进攻。

楼主 慕云V嬴无忌  发布于 2019-05-11 21:12:00 +0800 CST  
大臣祭公谋父表示反对,并作了详细的分析阐述:
我们不应当讨伐犬戎。历代先王只是向四方显示美德,而不炫耀武力。国家平时要蓄积兵力,等到关键的时刻才使用,这样,一旦行动就有威势;动不动陈兵列阵向诸侯炫耀的话,就容易流于儿戏,不能使敌人畏惧。所以,周公的颂诗说:“收起干戈,藏好弓箭,我只求至善的美德,遍及中国,用王道来确保天下。”先王们对待百姓,努力端正他们的德行,使他们性情敦厚;尽力增加他们的财富,使他们丰衣足食;指明利害的方向,用礼乐熏陶他们,使他们尽心求利而避害,感怀恩德而惧怕威势。所以,先王们能够世代保有国家,并日益壮大。


我们的祖先,从后稷开始世代担任农官,忠诚地侍奉他们的君王。直到夏朝衰败,废除了农官,不再致力于农业,我们的先祖不窋才失去了官职,隐藏到了戎狄中间。但是他不敢懈怠祖业,时常称道祖先的功德,弘扬祖先的事业,研习祖先的法则。他以身作则,早晚恭谨勤奋,用厚道诚挚的态度保持这一切,用忠心信义的态度奉行这一切,因此,一代代下来都能成就美德,无愧于先祖前辈。到了武王时期,更加发扬前代的光辉美德,再加上仁慈和善,敬事神灵,保护民众,天下莫不欢欣喜悦。商王帝辛,对人民犯下滔天大罪,人民实在无法忍受,故而欣然拥戴武王,在商都郊外的牧野征讨他。这并不是武王崇尚武力,而是深切地体恤民众的痛苦,不得已用武力为民众除害啊!

楼主 慕云V嬴无忌  发布于 2019-05-11 21:15:00 +0800 CST  
先王历来的制度:“国都近郊的,叫做甸服;甸服外面的,叫做侯服;侯服外面的,叫做宾服;宾服以外蛮、夷居住的地区,叫做要服;要服以外戎、狄居住的地区,叫做荒服。甸服地方的诸侯,要供应天子每日的祭礼;侯服地方的诸侯,要供应每月的祀礼;宾服地方的诸侯,要供应每季的献享;要服地方的诸侯,每年要纳贡;荒服地方的诸侯,则要朝觐(jìn)天子。”祭祖父、父亲的祭品一日一次,祭高、曾祖的祭品一月一次,祭远祖的祭品一季一次,祭神的祭品一年一次,朝觐天子一生一次,这是先王们的规定。


如果甸服有不逐日进贡的,天子就修正思想;侯服有不按月进贡的,天子就修正号令;宾服有不按季进贡的,天子就修明礼仪;要服有不按年进贡的,天子就修明尊卑名分;荒服有不朝觐的,天子就修明德行。如果这几个方面都做到了,仍然有诸侯不守规矩的,天子就要明正法典。于是,惩治不逐日进贡的,攻伐不按月进贡的,征讨不按季进贡的,责备不进岁贡的,晓谕不来朝觐的。这样,也就有惩治的法律,有攻伐的军队,有征讨的武备,有谴责的诏命,有晓喻的文告。谴责的诏命、晓喻的文告发布了,要服、荒服的诸侯如果仍然不纳贡、不朝觐,那么,天子就要在德行上增强修养,先不要急着让百姓到远方去受苦。

楼主 慕云V嬴无忌  发布于 2019-05-11 21:17:00 +0800 CST  
天子按规矩行事,近处的诸侯无不听命,远方的诸侯无不归顺。犬戎自从臣服以来,至其首领大毕、伯士去世,一直都能谨守他们荒服朝觐天子的职责,现在君上您却说:“我一定要以不来朝拜的罪名征讨犬戎。”如此炫耀武力,这难道不是背弃先王的遗训,而破坏先王的制度吗?况且,我听说犬戎树立敦厚的风尚,遵循先人的善德,始终如一地固守,我估计他们应该有抵御我们的力量。


穆王不听劝谏,命祭公谋父率部跟随自己西征,周军进攻到了阳纡(可能在今内蒙古阴山一带),但战果不大,将捕获到的四只白狼、四只白鹿带回来了。

楼主 慕云V嬴无忌  发布于 2019-05-11 21:20:00 +0800 CST  
第二年,穆王重整人马,再次征讨犬戎。周军获胜,俘虏了犬戎五个部族首领,并把部分戎人迁移到了太原(今甘肃省平凉市、镇原县一带) 。


穆王战胜犬戎之后,由造父驾着马车,继续巡视西土,抵达昆仑之丘,在瑶池会见当地部落联盟的首领西王母。穆王流连忘返,直到徐偃王联合九夷造反的消息传来,才立即乘坐造父所驾的八骏之舆,昼夜兼程,赶回宗周,兴师东征,大破徐夷。
从古至今,军事家们用兵作战无不强调师出有名,穆王劳师远征,虽然增进了与西域的交流,并留下了一些美丽的传说,但却导致边远的戎、狄方国不再朝觐,致使周王朝威信扫地,而更为严重的是,西征进一步消耗掉了成康盛世所积累下来的财富,使周王朝的势力接着昭王的步调,进一步地衰落下去。

楼主 慕云V嬴无忌  发布于 2019-05-11 21:28:00 +0800 CST  

楼主:慕云V嬴无忌

字数:72553

发表时间:2019-04-16 07:0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31 14:18:25 +0800 CST

评论数:157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