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写《细说多尔衮的一生》(不定期更新,不会中断)

既然皇太极明白到即使攻占了华北的城池,他也不可能长期固守,那皇太极动用大量的物力财力,动员后金国如此多的部队进行千里奔袭华北的作战,付出了巨大成本的他到底是图什么?皇太极发动己巳之战的目的,可以用3个字进行概括---抢、吓、毁:抢就是指后金军远道进入华北,主要为了抢人口、抢财富、抢牲口、抢生存物资等(当强盗)而来的,并且把这些抢来的人、财、物源源不断地运送至东北地区(后金国大本营),壮大后金的实力;吓就是指威吓,后金铁骑直接进攻到明朝的心脏---首都北京,去威吓一下明朝的崇祯皇帝,并让崇祯皇帝时刻活在后金铁骑的威胁中;毁就是指毁掉关内各种防御工事。华北地区(关内)是明政府的腹心之地,经营了200多年,关内建有很多堡垒、桥梁等防御工事,此次后金军突入华北,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摧毁这些防御工事,并从中熟悉华北地区的地理情况(毕竟处在东北的女真人,很少进入华北,对该地区的地理不熟悉),这就为后金军下一步“全占辽西走廊”、继而为“清兵入关、问鼎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13 18:47:00 +0800 CST  
在“抢、吓、毁”三个字中,以抢为主。当初努尔哈赤刚刚占领辽东之时,努尔哈赤经常西渡辽河,打击辽西地区的明军,并且大量地抢掠辽西地区的人、财、物,经过多年来的疯狂掠夺,辽西地区已经被后金军抢得十室九空,所以,皇太极才要另辟新路,去抢华北地区的资源。华北地区经过明朝多年来的苦心经营,其(华北)物资的丰富程度远远高于辽西地区,因此,站在后金国的角度来看,去抢华北地区的资源所获得的利益更丰厚。通过“抢、吓、毁”三种方式,后金国不断壮大和增强了自身的实力,与此同时,不停打击和削弱了明朝的力量(尤其是华北地区的力量),为下一步对明作战做好准备。虽然后金军进入华北大肆抢掠,但皇太极继位后,确实很少屠杀无辜的平民,在政治上,皇太极始终以拉拢汉人、为我所用为最高原则,禁止屠城,禁止杀戮手无寸铁的俘虏和平民,当然,在战争中明和后金互有死伤是在所难免的,但皇太极的政策确实有效地抑制了后金军自努尔哈赤时代以来的大规模疯狂屠杀的行为,而最有力的证据是,镶蓝旗的阿敏因在己巳之战中屠城而遭到了皇太极的处罚---终身幽禁。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13 18:48:00 +0800 CST  
现在我来介绍一下,在己巳之战前,明朝和后金各自的背景情况,首先是明朝的情况: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13 18:48:00 +0800 CST  
在1627年的宁锦大战后,由于明朝廷的封赏不公,导致了袁崇焕的下属赏赐颇丰,而袁崇焕只是官升一级,袁崇焕内心无法平衡,结果他愤然辞职。1627年8月,明熹宗朱由校去世,其弟朱由检继位,即明思宗,明思宗于次年(1628年)把年号改为崇祯,即崇祯皇帝。崇祯上台后,重新起用了袁崇焕,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尚方宝剑,并任命其督师蓟辽(所以袁崇焕也称为袁都督,即圆嘟嘟),崇祯把整个辽西走廊防线全部托付给袁崇焕(按照现代术语来说,袁崇焕的职务是大明王朝的国防部长兼辽西军区总司令),就这样,袁崇焕得以重返辽西走廊防线。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13 18:48:00 +0800 CST  
下面先来简单认识一下明朝末代国君---崇祯皇帝。在明末四帝里面(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明思宗),明思宗(崇祯皇帝)的政绩最为可圈可点,我认为明思宗在明末四帝里面是最发奋有为、最积极向上、最有责任心、最有担当、最有想法的年轻皇帝。首先,崇祯皇帝没有其他乱七八糟的业余爱好,像其余三位帝皇,他们都有各自的癖好:明神宗喜欢做宅男和沉迷女色,可以30多年连续不上朝;明光宗酷爱道家的炼丹之术,沉迷吃丹药来延年益寿,结果一命呜呼;明熹宗是个文盲皇帝,酷爱木工作业,是一位出色的建筑工程师,唯独崇祯皇帝最大的爱好是勤政(明末终于出了一位能勤政的合格皇帝),这一点对明朝来说甚是难得。其次,崇祯皇帝年纪轻轻就表现出极为厉害的权谋手段,他一上台就诛杀了魏忠贤,清理了宦官党,重新起用了东林党(文官集团),改良了明朝的政治,大有中兴之象。崇祯诛杀宦官党的做法,不仅使他快速掌握了朝政大权,而且大快人心,极大限度地争取了民心,可谓一举两得。最后,崇祯皇帝还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多次颁布罪己诏(反思并承认自己的过错),大部分的皇帝都是把功劳自己包揽,把过错推出属下,即使皇帝做错了,一般都是将错就错、一错到底,很少有反思自己、承认过错的。对于一个皇帝(一个领导者)来说,承认错误等于权威受损,而崇祯能多次发布罪己诏,证明他是一个有责任心、有胸襟、有气度、会反省自己行为的一个人。从以上的所有特征来看,崇祯更多地表现出来的不是昏庸无能的一面,反而是勤政、发奋、内省、节约、有为的一面,而且,崇祯皇帝是有着强烈的意识(非常渴望)去振兴那个已经岌岌可危、走向衰落的大明王朝,就这份心意和理想,在明末的众皇帝之中,已经是甚是难得。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13 18:49:00 +0800 CST  
崇祯20多岁就有白头发,眼里面长有鱼尾纹,这些都是操劳过度所带来的结果,史书称“崇祯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用现代语言翻译就是,崇祯皇帝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起早贪黑,日夜操劳,忧心国事,心力交瘁,年纪轻轻就有了垂暮老人的外貌特征,而且他还勤俭节约,从不喜欢在皇宫中布置各种娱乐活动(没有玩物丧志),一心只为振兴大明王朝而努力。客观来说,崇祯虽然是末代之君,但他年纪轻轻就具备了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事必躬亲、反省自我等品格,深深地鼓舞着我,我也非常佩服崇祯这些品格的。明朝的灭亡虽说有崇祯的个人失误在里面,但更多的是客观因素所促成的灭亡,明朝的衰落实则从明神宗年代已经开始。明神宗时期,对外,明朝的军事战争接连输给后金国,损失惨重;对内,明朝又加大了对民众的剥削,造成各地起义严重,到了崇祯继位之时,内外交困的局面更为严峻,明朝这只破船已经步入到处漏水的境地,即使崇祯的能力再强,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崇祯皇帝已经无法挽救到处漏水、快要沉没大海的大明王朝(破船),因此,明朝的灭亡并不完全是崇祯的责任。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13 18:54:00 +0800 CST  
一个如此勤奋有为的皇帝(崇祯),为何就做了末代国君呢?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最完美的人也有其性格缺陷(尤其是足以致命的缺陷),我认为崇祯至少有如下五大性格缺陷: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13 18:54:00 +0800 CST  
第一、崇祯为人非常强势,听不进不同意见。作为一个英明的统帅,他需要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这点并没有错的,但同一时间,英明的统帅也应该是一个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人,把别人提出的不同观点化为自己的东西,为我所用。但崇祯对下属要的不是建言献策,而是绝对服从,尤其是崇祯的继位时间越长,这种性格特征就越明显,到了崇祯统治的后期,几乎没有任何人敢在崇祯面前提意见。过于武断、主观、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的性格,最终使崇祯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困局。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13 18:55:00 +0800 CST  
第二、崇祯能力不足,却要事必躬亲,控制全局。年轻且甚少经历大风大浪的崇祯皇帝在很多领域的能力均是不足的,本来在这个时候,崇祯应该放权给有能力的将领去做事,这样才能有效地挽救危局,但崇祯却把权力牢牢地握在自己的手中,事必躬亲,亲自处理,这种情况表现在军事上无疑是致命的。崇祯的军事能力不足,却经常要干预千里之外的军事战争(不肯放权给边防将领,说到底还是疑心重),这样极容易造成“瞎指挥”的局面(后面的松锦大战中,将详细分析这一问题),进而使明军的对外战争一败再败。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13 18:55:00 +0800 CST  
第三、鉴别人才的眼光不够,重用人才的胆量不够(识人用人能力差)。崇祯身边的人才众多,但他无法鉴别出“何种人有何种能力”,同时他也鉴别不出“什么人应该用在什么位置上”。作为一个领导,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去做事”,而是“会用人”,但崇祯刚好反过来,他事必躬亲,事事亲力亲为,把心思都专注在做事上(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但在用人方面却一塌糊涂,他甚至鉴别不出哪些人对自己是忠诚的,以至于崇祯用人之时,总是“边重用边怀疑”,正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缺乏果断力的崇祯总是在用人上摇摆不定、犹豫不决,这就引出了崇祯性格上的第四个弊端---疑心重。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13 18:55:00 +0800 CST  
第四、崇祯的疑心极重。崇祯在位的17年间(1627年到1644年),内阁大臣换了50人,被人讥笑为“崇祯五十相”(前文已多次叙述,内阁是明朝的中枢机构,内阁大臣被习惯称为“相”),而六部机构(内阁之下)的大臣也难见久任者,崇祯统治的17年间总共换掉了六部大臣17人,这些频繁的人员调动,充分说明了崇祯不自信、疑心重的性格特点。疑心极重的崇祯最怕的就是下属独断专行、刚愎自用,所以袁崇焕的强势行为才最终引起了崇祯的高度怀疑。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13 18:56:00 +0800 CST  
第五、崇祯喜怒无常,为人暴虐。只要引起崇祯不顺心的人,动辄会被问罪、杀头、凌迟等,下场一般都很惨(试看袁崇焕的下场)。由于崇祯具有独断、听不进别人意见、疑心重、暴虐等性格特征,进而使明朝廷整天人心惶惶,各文臣武将终日提心吊胆,害怕言语上的一句不慎,得罪了崇祯,便会人头落地,发展到后来,勇于任事的人越来越少,敢于说真话的人也越来越少。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13 18:56:00 +0800 CST  
由于崇祯疑心重,频繁地进行人事调动,导致大明王朝可用的人才越来越少;又由于崇祯喜怒无常,好用酷刑,导致了有志之士不敢主动请缨、报效国家,在无人可用的情况下(谁也信不过的无奈困局下),崇祯重新起用了宦官集团,最终使大明王朝雪上加霜,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明思宗的详细事迹将在第四章“清兵入关、问鼎中原”中有详细介绍)。至此,崇祯的基本介绍结束,下一节,重点介绍明朝的边防要将---袁崇焕的情况。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13 18:56:00 +0800 CST  
请留意第35节后记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13 18:59:00 +0800 CST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15 10:38:00 +0800 CST  
图一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15 10:39:00 +0800 CST  
崇祯皇帝的性格特征还可以通过以下3个事例进行反映: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15 10:40:00 +0800 CST  
事例一、抽签确定内阁大臣的事件。内阁是明朝的中枢机构,阁臣被习惯地称为“相”,崇祯上台后,调整了内阁,重新任用了一批新人去做阁臣(内阁大臣)。但崇祯一方面鉴别不出“该用何种能力的人充当阁臣”,另一方面他又担心臣下结党营私,于是,崇祯创造了一种比较奇葩的选官方法---抽签选官。具体操作如下;崇祯把12名阁臣候选人的名字写在纸条上,并通过抽签的方式从中选出6人出来,并把这6人任命为内阁大臣,在这种模式下,选拔人才不是看能力和品德,而是把选贤任能之事全部寄托在运气上,这充分体现了崇祯疑心重、不自信、缺乏主见的性格特征。然而,这一届内阁仅仅维持了一年就结束了,多疑的崇祯因缺乏对内阁大臣的足够信任,结果,崇祯解散了内阁,并又一次通过抽签的办法来挑选阁臣。这一次,靠运气而新选出来的阁臣在品德和能力等方面遭到了其他大臣的攻讦,崇祯始终无法找到合适的人选充当阁臣,无奈之下,抽签选官的事情就此作罢。在往后的日子中,虽然再没有出现抽签选官的事情,但阁臣的更换却变得更加频繁。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15 10:40:00 +0800 CST  
事例二、层层监视、密不透风。崇祯不仅对朝廷内部的大臣(崇祯身边的大臣)疑心重重,对于边关将领,他更是捕风捉影。为了防止镇守边疆的将领拥兵自重、独断独行,进而出现边关将领不听朝廷指挥的局面,崇祯派了大量的宦官到边境上做监军,用这些宦官去监视和掣肘边防大将,使边防大将无法独立行驶军事权(无法坐大)。这种措施本来就动用了大量的人力,但崇祯依旧不放心,他担心宦官们狐假虎威,借朝廷之名欺压边防将领,又担心宦官们欺上瞒下、捏造情报,进而挑拨皇帝与边防将领之间的关系,基于上述一系列的考虑,崇祯又派出大量文臣去边境,监视宦官,进而形成了“文官监视宦官、宦官监视边防将领”的监督系统。崇祯做到这种地步还是不放心,他还派出大量工作人员到边关进行明查暗访(明监视加上暗监视),层层监视,可见,崇祯皇帝的疑心不是一般的重。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但造成了明朝内部官员的人人自危,而且还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15 10:40:00 +0800 CST  
事件三、节约变成破坏。崇祯皇帝非常节俭,这本来是件好事,但他为了推行节约之风,并且把省下来的财富作为军费去支援明朝的军事战争,他命令下属把明朝宫殿里面的所有铜器、文物(包括很多非常值钱的古代文物)全部熔掉,铸成钱币,以充军饷。这样做不但不能挽救衰落的明王朝,反而这种做法最终演变成了一种大规模破坏文物的行为。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15 10:41:00 +0800 CST  

楼主:神将路飞

字数:267696

发表时间:2018-04-09 22: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0-17 22:01:16 +0800 CST

评论数:144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