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坛名家】关老爷子和北京琴书



北京的传统的曲艺形式很多,诸如: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单弦儿,铁片儿大鼓,北京琴书等等。各种形式都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风格与格调。像京韵大鼓正统高雅,稳重大气。梅花大鼓一字九转,凄楚婉转。单弦儿悠扬悦耳,明快流利。铁片儿大鼓幽默俏皮,韵味醇厚。

而北京琴书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亲切动人,淋漓酣畅。那种说似唱,唱似说的感觉一下子拉近了距离,这才是传统的“北京说唱”。提到北京琴书,就不得不说北京琴书的创始人,关学曾老爷子的功力,天赋。此非一般人所及,那独特的嗓子,优美的吐字行腔,基本上发挥到了极致。所以在关老去世之后,北京琴书几近绝响。直到现在亦复如是。

故此以此贴,介绍一下关老和北京琴书。

楼主 北京小富  发布于 2014-12-16 19:57:00 +0800 CST  
视频来自:土豆
先给大家看一个关老爷子的采访,说话都带着“唱腔”。

楼主 北京小富  发布于 2014-12-16 19:59:00 +0800 CST  


关学曾(1922.08.01~2006.09.27),男,满族,原名关士清,出师后取艺名“学曾”,1922年生于中国北京,“单琴大鼓”第二代传人,北京琴书创始人。生前曾任北京曲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关学曾与常年合作的琴师对“琴书”的唱腔、板式、表演进行了改良,唱腔上吸收了“乐亭大鼓”和“单弦牌子曲”的腔调;板式上由原来的三眼一板发展为慢板、快板、散板等;唱法上由原来只有“跺句”,发展为“双跺句”、“大跺句”等;伴奏上使用扬琴、四胡、二胡,使音乐表现力更为丰富;曲目大都改为短段子,多以现实题材为主。1951年和1952年,关学曾先后两次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奔赴前线演出。2006年9月27日,关学曾在北京辞世,享年84岁。关学曾去世前一个月,荣膺“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和北京“德艺双馨楷模”称号。

楼主 北京小富  发布于 2014-12-16 20:01:00 +0800 CST  
视频来自:土豆
北京琴书《有话好好说》- 关学曾

我想很大一部分朋友都是通过这部电影了解的北京琴书与关老。李保田那个身影出现的时候,忽然击鼓一声,加之京字京味儿的说唱,给这电影增色不少。

楼主 北京小富  发布于 2014-12-16 20:05:00 +0800 CST  


关学曾在老天桥

楼主 北京小富  发布于 2014-12-16 20:08:00 +0800 CST  
视频来自:土豆
北京琴书《长寿村》- 关学曾(1997年津门曲荟现场)

特喜欢听关老的这段铺纲,特别有劲。

楼主 北京小富  发布于 2014-12-16 20:12:00 +0800 CST  
视频来自:土豆
北京琴书《长寿村》- 关学曾(静场录像)

楼主 北京小富  发布于 2014-12-16 20:13:00 +0800 CST  
视频来自:土豆
北京琴书《黑大嫂》- 关学曾(现场录像)

好像这是关老最后一次公开演出。

楼主 北京小富  发布于 2014-12-16 20:15:00 +0800 CST  
视频来自:土豆
北京琴书《杨八姐游春》片段 - 关学曾(现场)

这个跟楼上的《黑大嫂》是同一场节目。

楼主 北京小富  发布于 2014-12-16 20:18:00 +0800 CST  
视频来自:土豆
北京琴书《杨八姐游春》- 关学曾(1962年静场录音)

关老年轻时期唱得这段神完气足,炉火纯青。经典。

楼主 北京小富  发布于 2014-12-16 20:23:00 +0800 CST  



关学曾老先生从艺60多年来演唱过上千个段子,演出近2万场,作品题材丰富,经典佳作不断,在艺术上取得了累累硕果。他的噪音洪亮、宽厚,表演神形兼备,字正腔圆,唱腔优美动听,板式铿锵有力,在演唱上自成一家,让人爱听、爱看、过目难忘。

1922年8月1日生于北京,其祖父时家已败落,“过年都吃不上一顿饺子”。为了谋生,关学曾卖过“门神”,也卖过臭豆腐,但最终还是迷上了“五音大鼓”。他13岁学艺,14岁上台演出,赶庙会、站地摊儿、上电台,无所不干。老艺人们管在天桥演唱叫作“平地抠饼”,意思是就凭着艺人的两片嘴,凭着演唱的功夫,挣出一口饭来,“抠”出什么吃什么。在艰苦的磨练中,关学曾书艺渐进,形成了“说似唱,唱似说”自然质朴的风格,很快拥有了一批老听众。20多岁时,听众给他送去一块匾,上书“琴书泰斗”。

关学曾天生是唱琴书的料。自从干上这一行,他就没离开过鼓和扬琴。有人统计过,从艺几十年来,他演唱过1000多个段子,其中的220多段是他自己编写的。他精心钻研,把单调的“五音大鼓”、“单琴大鼓”不断发展、丰富。日子久了,他见到全国各地琴书多得数不胜数,各地的琴书都有地方特色。既然自己唱的是京腔京韵,纯粹的“北京特产”,何不就叫“北京琴书”呢?于是,在北京前门箭楼的一次演出中,关学曾正式打出了“北京琴书”的名目。40多年后,他在书中这样写到:“我觉得路是走对了。没有当初的改名,就没有今天的发展。”“拿现在的‘北京琴书’唱段跟当年我师傅教我的对比,那就没法比了。”

关学曾与老舍先生是朋友。一次,老舍看了演出,给曲艺团提了意见:“别把什么曲种都掺合到一块堆儿,搞杂八凑儿的戏。就用曲艺唱,剧种就叫曲艺剧。”后来,“曲艺剧”定名“北京曲剧”,关学曾参演了最早的几出剧:《柳树井》、《光明大道》、《罗汉钱》等。改革开放以后,《茶馆》、《龙须沟》等名剧也搬上了曲剧舞台。

关学曾为人谦和,但在艺术上一丝不苟。不论演出条件多么艰苦,他从不挑剔,打鼓就唱。战场上、工地中、田野间,都有他乐观爽朗的歌声。他在北京曲艺团干了40年,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走到哪儿,写到哪儿,唱到哪儿。上了岁数,加上“文革”中的折腾,他身体不好,兜里装着一摞医生开的假条,依旧在台上谈笑风生。老伴劝他休息,他说:“我这时间可丢了不少哇!”退休后,他仍然坚持创作、演出,只要有观众爱听,他就不计报酬、不论条件,一定唱得观众满意。老舍茶馆刚开张,他张罗着曲艺界的老朋友去演出:“我们在这儿唱,在这儿演,那就是让民族文化占领舞台,为弘扬民族文化作了点实事,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1988年,关学曾被选为北京市曲艺家协会主席。此后10年,他多方联络,积极奔走,组织文艺“三下乡”、曲艺“进校园”等活动,为繁荣发展曲艺事业尽心尽力。在北大、清华,他的演出引起了大学生们极大的热情。一些外宾到了北京,也指名要听他唱的北京琴书。1994年,国务院向关学曾颁发了“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

改革开放以来,生活节奏加快,关学曾加强了对小段的研究,提出“5分钟艺术”的概念。他创作的不少小段为观众津津乐道,作品《长寿村》还入选了中学课本。相声演员李金斗说:“关老是曲艺界最与时俱进的人。”

楼主 北京小富  发布于 2014-12-16 20:25:00 +0800 CST  
视频来自:土豆
北京琴书《鞭打芦花》- 关学曾(静场录音)

这个静场比那个现场的好的多,不知道为什么那个配像的版本选了现场版的。

楼主 北京小富  发布于 2014-12-16 20:35:00 +0800 CST  
视频来自:土豆
北京琴书《找原因》- 关学曾

家里有一盘录像带,里边有一段儿这段的录像。只是现在机器都坏了......

楼主 北京小富  发布于 2014-12-16 20:39:00 +0800 CST  


楼主 北京小富  发布于 2014-12-16 20:41:00 +0800 CST  
视频来自:优酷
北京琴书《东坡与小妹》- 关学曾

这是关老晚年出的一个专辑。

楼主 北京小富  发布于 2014-12-16 20:44:00 +0800 CST  


楼主 北京小富  发布于 2014-12-16 20:45:00 +0800 CST  


楼主 北京小富  发布于 2014-12-16 20:46:00 +0800 CST  


楼主 北京小富  发布于 2014-12-16 20:46:00 +0800 CST  


楼主 北京小富  发布于 2014-12-16 20:46:00 +0800 CST  


楼主 北京小富  发布于 2014-12-16 20:46:00 +0800 CST  

楼主:北京小富

字数:2585

发表时间:2014-12-17 03:5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0-06 20:46:01 +0800 CST

评论数:7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