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重发2,关于工业酒精的几条流言

一提及工业酒精,总有说法称工业酒精里含有大量的甲醇,这些甲醇是工业生产中的副产物,饮用这样的工业酒精会使人中毒死亡等等,更有甚者,有人声称工业酒精里的甲醇是国家加进去,避免人们将其拿来饮用的。还有一些地方说,工业酒精就是甲醇。
比方说,打开百毒百科的工业酒精词条,开头一段就是:

再跳转到变性酒精词条:

那么这些说法是真的吗?我写这篇文章,讨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国家在工业酒精里添加甲醇以防饮用?
2 工业酒精里含有大量的甲醇,饮用工业酒精勾兑的假酒会致死?
3 合成的工业酒精里的甲醇含量比发酵得到的酒精高?

本文所用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错误欢迎指出。

前一帖又被抽了,似乎是有人举报的。至于举报者和这几天爆吧的关系嘛这还是可以想一下的,

楼主 神游寻周公  发布于 2016-01-25 00:16:00 +0800 CST  
国家在工业酒精里添加甲醇以防饮用?



这事要从禁酒令说起。
1920年,宪法第18条修正案和伏尔斯泰德法生效,从此,制造、售卖和运输酒精含量超过0.5%以上的饮料属于违法行为(不包括消费)。市面上没有合法的酒卖了,但人们对酒的需求没有消减,导致私酒和黑市泛滥。地下酒吧大量出现,仅纽约市,在20年代末就有3万家地下酒吧营业。市面上出现大量擦边球产品,比如刚好0.5%酒精含量的淡啤酒。黑帮参与酒的走私和贩卖,势力迅速壮大。私酿酒厂遍地开花。此外,私酒贩子还把目光投向了另一个地方。
虽然酒精饮品的生产被禁止,但用于油漆、溶剂、燃料等行业的工业酒精仍然可以销售。自从1853年起,这种酒精中就会加入甲醇或其它变性剂,以免除国家对酒类高昂的税收(1913年,联邦的酒类税收竟占到总的财政收入40%)。工业酒精里的变性剂使其变得有毒、具有不愉快的气味和味道。一般情况下,把变性剂分离的成本和风险比直接购买食用酒精高,但是在禁酒令的年代下,一切都不同了。
在20年代中期,每年大约有6千万加仑(合2.27亿升)的工业酒精失窃。私酒贩子们高薪聘请药剂师——比政府给的要多,将工业酒精中的变性剂除去,从而恢复成可以饮用的酒精。
这种失窃的工业酒精一度成为国家私酒的首要来源,这促使柯立芝政府研制更难被清除的变性剂。
这是一场政府和私酒贩子手下的药剂师的战争。政府尝试了多种配方,如煤油、番木鳖碱、汽油、苯、镉、汞、锌、碘化合物、尼古丁、醚、甲醛、氯仿、樟脑、苯酚、喹啉、丙酮等等,或者,把甲醇的含量提高至10%。最终,政府赢了。这种配方中的甲醇没办法被完全除去。
新的方案一经公布就引起了激烈的反对。著名的禁酒法案推动者,也是这个方案的推手,韦恩·B·维勒(Wayne B. Wheeler)为这个方案辩护时,把明知酒里有毒却去喝的人称为“深思熟虑的自杀”(deliberate suicides),而私酒贩子则是潜在的凶手,他质问:“难道山姆大叔要优先考虑酒鬼的安全吗?”
反对者指责这是“合法的谋杀”,而政府就是从犯。“过去一个私酒贩子杀死了一个禁酒督察时,这个不幸的官员会被编入维勒的烈士名录中。但现在,一个公民,没有违反任何法律——甚至维勒的宠物法律也没把买酒视作一种犯罪——被私酒贩子的毒酒杀害时,受害者,在维勒先生看来,是因罪自杀的,一种凶残的道德犯罪,以至于在一个世纪前,这种罪犯要被钉在十字架上,胸口插上一根棍子。”
这方案在1926年平安夜开始实施,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某种意义上的。
当天暮色降临时,纽约市的Bellevue医院收治了60名因酒中毒的重病患者,其中8人死亡。两天后,这座城市又有23人因为庆祝节日而死。
公共卫生官员被死亡数字震惊了,“政府知道在酒里下毒不能阻止人们继续饮酒,”纽约市的法医查尔斯·诺里斯(Charles Norris)说“但他们还是这么做了,无视坚持喝酒的人每天都在吸收毒素的事实。美国政府必须对死者背负道义上的责任,虽然在法律上他们并没有责任。”他还指责政府正在加剧对穷人的不平等,因为富人有能力负担起更贵的优质私酒。
1926年,在纽约有1200人因喝毒酒而中毒,其中400人丧命。第二年,这个数字增加到700人。这种数字在每个城市都在发生,导致全国的公共卫生官员愤怒的抗议。反禁酒令的议员号召停止在酒精里下毒的行为,但这一行径直到1933年,第18修正案废止后才得以停止。据估计,联邦这一下毒计划杀死了超过10000人。

(以上内容大部分来自Deborah Blum的文章)


关于这一下毒方案的报道




1926年,约2000人死于酒精。



现在,变性酒精(不同于工业酒精)在美国和欧洲等地方仍有出售,依然是用以规避税收。由于有合法酒的销售,误饮工业酒精的事故就不多了。例如,欧盟在2013年通过的一个变性酒精配方为:
100L纯乙醇,3L异丙醇,3L丁酮,1g的苯酸苄铵酰铵(苦味剂)。
在一些地方,甲醇已经不再是酒精的变性剂。

说了这么久外国的事,我们来说说中国的。

中国唯一对变性乙醇的规定是GB18350-2001变性燃料乙醇,也就是用于车用内燃机的燃料的生物乙醇。它对变性剂的规定是1.96%-4.76%(V/V)的无铅汽油,而甲醇含量低于0.5%(V/V)。在车用乙醇中加变性剂的原因是国家对乙醇汽油的生产有补贴,为了避免补贴的车用乙醇被挪作其它用途,才往乙醇里加入变性剂。


也就是说,中国的工业酒精是不会添加甲醇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2014年取消了酒精的消费税(原本为5%,进口改性酒精(燃料用)关税为5%,未改性为40%),在2016年取消了对燃料生物乙醇的补贴。所以,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往酒精里加东西的动机都变小了。

楼主 神游寻周公  发布于 2016-01-25 00:23:00 +0800 CST  
国家在工业酒精里添加甲醇以防饮用?



这事要从禁酒令说起。
1920年,宪法第18条修正案和伏尔斯泰德法生效,从此,制造、售卖和运输酒精含量超过0.5%以上的饮料属于违法行为(不包括消费)。市面上没有合法的酒卖了,但人们对酒的需求没有消减,导致私酒和黑市泛滥。地下酒吧大量出现,仅纽约市,在20年代末就有3万家地下酒吧营业。市面上出现大量擦边球产品,比如刚好0.5%酒精含量的淡啤酒。黑帮参与酒的走私和贩卖,势力迅速壮大。私酿酒厂遍地开花。此外,私酒贩子还把目光投向了另一个地方。
虽然酒精饮品的生产被禁止,但用于油漆、溶剂、燃料等行业的工业酒精仍然可以销售。自从1853年起,这种酒精中就会加入甲醇或其它变性剂,以免除国家对酒类高昂的税收(1913年,联邦的酒类税收竟占到总的财政收入40%)。工业酒精里的变性剂使其变得有毒、具有不愉快的气味和味道。一般情况下,把变性剂分离的成本和风险比直接购买食用酒精高,但是在禁酒令的年代下,一切都不同了。
在20年代中期,每年大约有6千万加仑(合2.27亿升)的工业酒精失窃。私酒贩子们高薪聘请药剂师——比政府给的要多,将工业酒精中的变性剂除去,从而恢复成可以饮用的酒精。
这种失窃的工业酒精一度成为国家私酒的首要来源,这促使柯立芝政府研制更难被清除的变性剂。
这是一场政府和私酒贩子手下的药剂师的战争。政府尝试了多种配方,如煤油、番木鳖碱、汽油、苯、镉、汞、锌、碘化合物、尼古丁、醚、甲醛、氯仿、樟脑、苯酚、喹啉、丙酮等等,或者,把甲醇的含量提高至10%。最终,政府赢了。这种配方中的甲醇没办法被完全除去。
新的方案一经公布就引起了激烈的反对。著名的禁酒法案推动者,也是这个方案的推手,韦恩·B·维勒(Wayne B. Wheeler)为这个方案辩护时,把明知酒里有毒却去喝的人称为“深思熟虑的自杀”(deliberate suicides),而私酒贩子则是潜在的凶手,他质问:“难道山姆大叔要优先考虑酒鬼的安全吗?”
反对者指责这是“合法的谋杀”,而政府就是从犯。“过去一个私酒贩子杀死了一个禁酒督察时,这个不幸的官员会被编入维勒的烈士名录中。但现在,一个公民,没有违反任何法律——甚至维勒的宠物法律也没把买酒视作一种犯罪——被私酒贩子的毒酒杀害时,受害者,在维勒先生看来,是因罪自杀的,一种凶残的道德犯罪,以至于在一个世纪前,这种罪犯要被钉在十字架上,胸口插上一根棍子。”
这方案在1926年平安夜开始实施,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某种意义上的。
当天暮色降临时,纽约市的Bellevue医院收治了60名因酒中毒的重病患者,其中8人死亡。两天后,这座城市又有23人因为庆祝节日而死。
公共卫生官员被死亡数字震惊了,“政府知道在酒里下毒不能阻止人们继续饮酒,”纽约市的法医查尔斯·诺里斯(Charles Norris)说“但他们还是这么做了,无视坚持喝酒的人每天都在吸收毒素的事实。美国政府必须对死者背负道义上的责任,虽然在法律上他们并没有责任。”他还指责政府正在加剧对穷人的不平等,因为富人有能力负担起更贵的优质私酒。
1926年,在纽约有1200人因喝毒酒而中毒,其中400人丧命。第二年,这个数字增加到700人。这种数字在每个城市都在发生,导致全国的公共卫生官员愤怒的抗议。反禁酒令的议员号召停止在酒精里下毒的行为,但这一行径直到1933年,第18修正案废止后才得以停止。据估计,联邦这一下毒计划杀死了超过10000人。

(以上内容大部分来自Deborah Blum的文章)


关于这一下毒方案的报道




1926年,约2000人死于酒精。



现在,变性酒精(不同于工业酒精)在美国和欧洲等地方仍有出售,依然是用以规避税收。由于有合法酒的销售,误饮工业酒精的事故就不多了。例如,欧盟在2013年通过的一个变性酒精配方为:
100L纯乙醇,3L异丙醇,3L丁酮,1g的苯酸苄铵酰铵(苦味剂)。
在一些地方,甲醇已经不再是酒精的变性剂。

说了这么久外国的事,我们来说说中国的。

中国唯一对变性乙醇的规定是GB18350-2001变性燃料乙醇,也就是用于车用内燃机的燃料的生物乙醇。它对变性剂的规定是1.96%-4.76%(V/V)的无铅汽油,而甲醇含量低于0.5%(V/V)。在车用乙醇中加变性剂的原因是国家对乙醇汽油的生产有补贴,为了避免补贴的车用乙醇被挪作其它用途,才往乙醇里加入变性剂。


也就是说,中国的工业酒精是不会添加甲醇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2014年取消了酒精的消费税(原本为5%,进口改性酒精(燃料用)关税为5%,未改性为40%),在2016年取消了对燃料生物乙醇的补贴。所以,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往酒精里加东西的动机都变小了。

楼主 神游寻周公  发布于 2016-01-25 00:24:00 +0800 CST  
国家在工业酒精里添加甲醇以防饮用?



这事要从禁酒令说起。
1920年,宪法第18条修正案和伏尔斯泰德法生效,从此,制造、售卖和运输酒精含量超过0.5%以上的饮料属于违法行为(不包括消费)。市面上没有合法的酒卖了,但人们对酒的需求没有消减,导致私酒和黑市泛滥。地下酒吧大量出现,仅纽约市,在20年代末就有3万家地下酒吧营业。市面上出现大量擦边球产品,比如刚好0.5%酒精含量的淡啤酒。黑帮参与酒的走私和贩卖,势力迅速壮大。私酿酒厂遍地开花。此外,私酒贩子还把目光投向了另一个地方。
虽然酒精饮品的生产被禁止,但用于油漆、溶剂、燃料等行业的工业酒精仍然可以销售。自从1853年起,这种酒精中就会加入甲醇或其它变性剂,以免除国家对酒类高昂的税收(1913年,联邦的酒类税收竟占到总的财政收入40%)。工业酒精里的变性剂使其变得有毒、具有不愉快的气味和味道。一般情况下,把变性剂分离的成本和风险比直接购买食用酒精高,但是在禁酒令的年代下,一切都不同了。
在20年代中期,每年大约有6千万加仑(合2.27亿升)的工业酒精失窃。私酒贩子们高薪聘请药剂师——比政府给的要多,将工业酒精中的变性剂除去,从而恢复成可以饮用的酒精。
这种失窃的工业酒精一度成为国家私酒的首要来源,这促使柯立芝政府研制更难被清除的变性剂。
这是一场政府和私酒贩子手下的药剂师的战争。政府尝试了多种配方,如煤油、番木鳖碱、汽油、苯、镉、汞、锌、碘化合物、尼古丁、醚、甲醛、氯仿、樟脑、苯酚、喹啉、丙酮等等,或者,把甲醇的含量提高至10%。最终,政府赢了。这种配方中的甲醇没办法被完全除去。
新的方案一经公布就引起了激烈的反对。著名的禁酒法案推动者,也是这个方案的推手,韦恩·B·维勒(Wayne B. Wheeler)为这个方案辩护时,把明知酒里有毒却去喝的人称为“深思熟虑的自杀”(deliberate suicides),而私酒贩子则是潜在的凶手,他质问:“难道山姆大叔要优先考虑酒鬼的安全吗?”
反对者指责这是“合法的谋杀”,而政府就是从犯。“过去一个私酒贩子杀死了一个禁酒督察时,这个不幸的官员会被编入维勒的烈士名录中。但现在,一个公民,没有违反任何法律——甚至维勒的宠物法律也没把买酒视作一种犯罪——被私酒贩子的毒酒杀害时,受害者,在维勒先生看来,是因罪自杀的,一种凶残的道德犯罪,以至于在一个世纪前,这种罪犯要被钉在十字架上,胸口插上一根棍子。”
这方案在1926年平安夜开始实施,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某种意义上的。
当天暮色降临时,纽约市的Bellevue医院收治了60名因酒中毒的重病患者,其中8人死亡。两天后,这座城市又有23人因为庆祝节日而死。
公共卫生官员被死亡数字震惊了,“政府知道在酒里下毒不能阻止人们继续饮酒,”纽约市的法医查尔斯·诺里斯(Charles Norris)说“但他们还是这么做了,无视坚持喝酒的人每天都在吸收毒素的事实。美国政府必须对死者背负道义上的责任,虽然在法律上他们并没有责任。”他还指责政府正在加剧对穷人的不平等,因为富人有能力负担起更贵的优质私酒。
1926年,在纽约有1200人因喝毒酒而中毒,其中400人丧命。第二年,这个数字增加到700人。这种数字在每个城市都在发生,导致全国的公共卫生官员愤怒的抗议。反禁酒令的议员号召停止在酒精里下毒的行为,但这一行径直到1933年,第18修正案废止后才得以停止。据估计,联邦这一下毒计划杀死了超过10000人。

(以上内容大部分来自Deborah Blum的文章)


关于这一下毒方案的报道




1926年,约2000人死于酒精。



现在,变性酒精(不同于工业酒精)在美国和欧洲等地方仍有出售,依然是用以规避税收。由于有合法酒的销售,误饮工业酒精的事故就不多了。例如,欧盟在2013年通过的一个变性酒精配方为:
100L纯乙醇,3L异丙醇,3L丁酮,1g的苯酸苄铵酰铵(苦味剂)。
在一些地方,甲醇已经不再是酒精的变性剂。

说了这么久外国的事,我们来说说中国的。

中国唯一对变性乙醇的规定是GB18350-2001变性燃料乙醇,也就是用于车用内燃机的燃料的生物乙醇。它对变性剂的规定是1.96%-4.76%(V/V)的无铅汽油,而甲醇含量低于0.5%(V/V)。在车用乙醇中加变性剂的原因是国家对乙醇汽油的生产有补贴,为了避免补贴的车用乙醇被挪作其它用途,才往乙醇里加入变性剂。


也就是说,中国的工业酒精是不会添加甲醇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2014年取消了酒精的消费税(原本为5%,进口改性酒精(燃料用)关税为5%,未改性为40%),在2016年取消了对燃料生物乙醇的补贴。所以,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往酒精里加东西的动机都变小了。

楼主 神游寻周公  发布于 2016-01-25 00:24:00 +0800 CST  
工业酒精里含有大量的甲醇,饮用工业酒精勾兑的假酒会致死?

不对,但可能有时候是对的。
既然中国不会往酒精里加甲醇,那就要规定甲醇的含量。

酿酒原料中的果胶质是产品中甲醇的主要来源,主要存在于原料的表皮中。含果胶丰富的水果、薯类发酵产物在蒸煮和蒸馏的过程中,果胶质水解产生大量甲醇。在薯干原料蒸煮产生的二次蒸汽中,甲醇含量可高达1400pm。因此,每次提高食用酒精的标准时,用薯类原料的酒精工厂都面临着甲醇超标的问题。而用糖蜜等发酵生产的酒精中甲醇含量较少。

根据GB/T 394.1-2008工业酒精的规定,发酵法生产的优级、一级、二级工业酒精中的甲醇含量分别小于等于0.8、1.2、2.0g/L,而淡黄色的粗酒精中甲醇含量应小于等于8.0g/L。

这个量多不多呢?和GB 10343-2008食用酒精(下图)比较一下,可以发现和普通级食品酒精的150mg/L相差确实有点远。也超出了GB 2757-2012 蒸馏酒及其配制酒(白酒和勾兑酒)中规定粮谷类饮料酒中0.6g/L的要求,但用粮谷类以外的原料(薯类、水果、乳类)酿造的蒸馏酒的标准是2.0g/L(都是按100酒精度计),与二级工业酒精含量相等。

多乎哉?不多也。和致死量比较起来,这个量不算太多。甲醇对于人的最低致死量为0.3-1g/kg,也就是说一个50kg的成年人,其最低致死量是15g。此外,醇类互相具有竞争作用,高浓度的乙醇会抑制甲醇的急性毒性。所以,就算一个人喝粗酒精,也要喝近2L,其甲醇摄入量才达到最低致死量,大部分人是难以喝到这个剂量的。所以,要是假酒贩子老老实实用合格的工业酒精来兑酒,其实很难被发现。

在世界各地,都曾经有私酿的蒸馏酒出售。这些劣质的烧酒因其蒸馏工艺简陋,无法完全除去甲醇和杂醇油。这些酒容易使人上头和醉酒,慢性积累的甲醇也更容易让酗酒的人产生酒精中毒症状。工业酒精勾兑的酒和这些比起来不过是半斤八两。


但是全国都曾有工业酒精兑假酒喝死人的报道,难道这些都是假的?

确实都是假的。

一直以来,甲醇的价格都比乙醇便宜一半以上,而且二者气味相近。这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各地都有人将甲醇混入工业酒精中销售,更有人直接用甲醇冒充工业酒精。这种行为在80到90年代泛滥成灾,甚至导致了工业酒精的标示混乱。工业酒精的称呼混乱,又更助长了不法分子的行为。一桶标着工业酒精的液体,不仅可能是酒精、混有甲醇的乙醇、甲醇,还可能是混合醇或者酒精厂的馏头和馏尾。这些假冒的工业酒精被用于清洗剂、溶剂等各个方面,更有人购入这种原料用于勾兑假酒。导致接触、饮用的人中毒的报道不计其数。

1998年,广东省抽查了99批次的工业酒精,发现仅4批合格,其余大部分都是高浓度的甲醇溶液;2000年,梧州苍梧发生甲醇中毒事故,当地立即抽查了14批工业酒精,发现有9批是高浓度甲醇。

1985年,成都市发生一起假酒中毒案件,导致42人中毒,21人死亡。调查人员抽查了勾兑白酒所用的“工业酒精”,发现甲醇含量在38.7-78.2g/100ml之间,含量最高者基本就是纯甲醇。1999年,湖南一村民误将家中的工业酒精取出待客,导致20人中毒,4人死亡。检测其“工业酒精”后发现甲醇含量为43.08g/100ml。

一半以上都是甲醇,这算哪门子的工业酒精?媒体在报道时,也习以为常地把勾兑的原料称作工业酒精,进一步导致了名称的混乱。既然社会都有工业酒精含甲醇的共识,不法分子也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这些假冒的工业酒精不仅毒死了人,有时候还毒害了化工厂的设备。2002年,一家化工厂就因为误购入高浓度甲醇的假冒工业酒精,导致工厂停产。显然,用乙醇制造的乙醛、乙醚、乙酸乙酯等是不可能通过甲醇生产出来的。

如今随着监管的加强、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假冒工业酒精引起中毒的事例已经难以见到,也是时候在观念上让工业酒精做回酒精,也别老是把锅扣在国家头上了。



顺便一提,医用酒精不是工业酒精,根据GB 26373-2010 乙醇消毒剂卫生标准,配方中使用的乙醇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2010年版)中“乙醇”的要求;以食用乙醇为原料的应符合GB10343的要求,就是食用酒精的标准。

楼主 神游寻周公  发布于 2016-01-25 00:27:00 +0800 CST  
合成的工业酒精里的甲醇含量比发酵得到的酒精高?

这是完全错误的。

上面讲工业酒精标准时提到,那个标准适用于【发酵法】生产的酒精。为什么不包括合成的酒精呢?
因为合成的工业酒精几乎就不含甲醇。使用乙烯水合法制乙醇的过程中,大部分的乙烯转化为乙醇,而主要的副产物是二碳及四碳的分子(乙醚、乙醛、丁醛、丁烯等)。
国标(GB 6820-1992 工业合成乙醇)关于合成乙醇的标准中甲醇的限量也非常低,仅为0.02%(V/V,优等品)和0.03%(V/V。一等品),相当于0.16g/L和0.24g/L,虽然比食品级高那么一点,但远比发酵法工业酒精的低,而其它指标例如杂醇油、乙醛、乙酸等,合成乙醇都能达到发酵法一级工业酒精标准。

合成乙醇的大多数指标都与发酵酒精相当甚至优于发酵酒精,但为什么食用酒精只能采用发酵法制造呢?可能源于对工业产品的担心,更深的心理方面考量可以去请教崔永元,他应当能给出信服的答案。



楼主 神游寻周公  发布于 2016-01-25 00:28:00 +0800 CST  
http://pan.baidu.com/s/1c1jTSJm第一个老是抽

这是pdf 顺便有两篇当时的东西

楼主 神游寻周公  发布于 2016-01-25 00:34:00 +0800 CST  
s/1cvKrS_RU7PE1qSGM3UozdQ提取码:4t10

楼主 神游寻周公  发布于 2020-03-25 11:40:00 +0800 CST  

楼主:神游寻周公

字数:402

发表时间:2016-01-25 08:1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19 06:16:44 +0800 CST

评论数:8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