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伞作用的“神话”失灵后, 生态系统和食肉动物的未来在何方

保护伞作用的“神话”失灵后,
生态系统和食肉动物的未来在何方?
本文重点:
1、熊猫的保护伞作用虽然起到了保留栖息地的作用,但是里面的动物仍然数量下降,为什么之前用熊猫作为保护伞旗舰物种?
2、为什么一定要将食肉动物作为旗舰物种,将来野保的方向如何保护这些食肉动物?
3、野保到底只是某部门的任务还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国策?
本文较长,浏览需要15分钟。
引言:近日,一篇《 “国宝”也罩不住豺狼虎豹!大熊猫保护区内大型食肉动物种群剧烈下降》的文章如一记惊雷般炸响了, 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野生动物生态与保护实验室研究员李晟对《中国科学报》说,“我们把大熊猫这样的动物称为‘伞护种’,相当于其他动植物的一把保护伞;但我们遗憾地发现,这把保护伞却很难庇护豺狼虎豹这样的大型食肉动物。”
他和同事们的最新研究指出,在大熊猫的家园里,大型食肉动物种群过去数十年间经历了剧烈下降。这篇文章是这样写的在严密的保护措施下,与大熊猫共享一片天地的其他野生动植物种群也得到了有效恢复,然而,大型食肉动物是个例外。这显然是个矛盾,如果食草动物种群得到了恢复,食肉动物怎么还会下降严重呢?
这些食肉动物,虎已经成为了历史,但现在是豹和豺都非常少见


楼主 大捻角羚88  发布于 2020-08-21 10:12:00 +0800 CST  
这个大谜题看似无法解释,但对我来说并不是意外,而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早在十几年前的2008年,我就在一些论坛提出,大熊猫的旗舰物种作用远不如食肉动物对那些食草动物的保护伞作用大,因为大熊猫是植物为主食偶尔吃竹鼠,对其他所有食肉和食草动物等都没有直接的纽带关系,甚至对自然界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存在价值;而几种食肉动物(虎、豹、豺狼等)并存对几乎所有食草动物甚至鸟类啮齿类爬行类等都有了直接的关联,特别是食草动物的缺失直接会导致食肉动物的数量下降;我提出把大型食肉动物如虎豹作为旗舰物种的保护伞作用更大、更直接,从而引发更多对食草动物等更多动物的保护关注度,而且这几十年很多目光都聚焦在大熊猫身上,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熊猫的保护区内还有猛兽,调查和宣传的缺失导致了甚至一些部门自己都不知道猛兽的存在。其实历史上,大熊猫还有一种猛兽邻居——虎,但遗憾的是,早在20世纪60年代,老虎就已经在大熊猫分布区内灭绝了。另外4大猛兽情况也不容乐观。相比20世纪中期,已经有95%的豺、81%的豹、77%的狼、38%的雪豹在保护地内消失。


当时我发的这个帖子当时引起了许多人的反对,其中一部分是在媒体大量洗脑式地宣传下特别喜欢熊猫,还有一部分觉得熊猫是起到的是保护伞的作用,是旗舰物种,保护大熊猫的同时也宣传了动保环保理念,保护了别的物种的栖息地,认为熊猫功不可没;还有的详细地列出数据熊猫保护了多少多少动物,没有熊猫这些物种都会灭绝,这些当然都有一定道理,我曾看过一些熊猫栖息地的生态论文,很多动物的栖息地和熊猫完全不重合,科研人员为了保护那些动物,不得不对当地部门撒谎,表明熊猫也会出现在那些栖息地里,打个比方:比如毛冠鹿主要出现在山沟里,而熊猫不会出现在那里,所以就要上报熊猫也会出现在山沟,否则这些栖息地很有可能不被保留或者被忽略,熊猫算是起到了开启主角光环的作用,它在哪里出现哪里就一定能被留下,可是转念一想,这待遇差别太大了吧,毛冠鹿难道就不应该有被保护和活着的权利么?非得和熊猫攀上邻居,否则......可想而知科研团队的无奈。
所以熊猫作为旗舰物种确实留下了许多栖息地,但是野外的红外线也拍到了许多人类频繁活动的照片,这些山民村民来保护区做什么?只是来砍柴的么?事情肯定不是那么简单,但是数年来食草动物的恢复大多停留在对大熊猫赞美之词上,没有听到多少准确的数字!
不过今年的疫情最早爆发于海鲜市场的大新闻揭开了第一块遮羞布,上面公开标注的野味菜单让人触目惊心,里面各种野生动物关在囚笼里的照片更是凄惨,而且类似这样的海鲜市场国内不在少数,从而引发了今年年初从建国以来对野生动物保护法修改的最高呼声。但问题是这些野生动物来自哪里,肯定不全部是养殖,而且这个源源不断供应野生动物的产业链来自哪里?那自然是盗猎了,这就很好地解释之前保护区为什么拍到那么多村民。
但是既然有那么多人类盗猎活动为什么野外熊猫的数量丝毫没有减少,还在不断增加?答案显而易见,国宝的宣传力度肯定非常到位,要是熊猫被盗猎那可是大新闻,所以盗猎者肯定不敢动国宝,但是那些其他动物就没那么幸运了,所以大量野生动物出现在各野味市场就不奇怪了,只要熊猫数量能保证增加,其他动物也就没人会关心在乎它们的遭遇,上文所述的毛冠鹿的栖息地保留方式就是个证明,因此熊猫的保护伞已经出现了很大问题,虽然保留了许多动物的栖息地,但是改变不了它们成为人类盘中餐的命运,而且这些栖息地实际上沦为了非法野生动物买卖的“饲养场”,这番言语犀利,但很有可能就是事实。


到底多少野生动物成为了野味买卖这个产业链的牺牲品,这永远是一笔算不完的糊涂账,我们不得而知也没法去估算了,当然海鲜市场的目光已经被国际也爆发疫情的现象所淹没,但是这次《“国宝”也罩不住豺狼虎豹!大熊猫保护区内大型食肉动物种群剧烈下降》的文章就是另一次掀开了遮羞布,给了熊猫保护伞作用又一记响亮的耳光,当然研究团队说得很隐晦,概念模糊,但明眼人基本看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基本还是停留在对熊猫的保护上,整个生态的保护非常非常有限,我最担心的事情还是成为了现实!
李晟和他的同事的最新研究是这样说的,在严密的保护措施下,与大熊猫共享一片天地的其他野生动植物种群也得到了有效恢复,然而,大型食肉动物是个例外。这显然是个矛盾,如果食草动物种群得到了恢复,食肉动物怎么还会下降严重呢?仔细一想,这不是侧面说明食草动物也是不足么,初步了解自然生态的朋友随便用大腿想都知道,食草动物是决定食肉动物数量的关键(印度的亚洲狮每年吃多少家畜和野生动物可是有严谨的科研结果报告的,对家畜的猎食比重从曾经的77%下降到现在的50%,而且亚洲狮的数量在增长中,由此可见野生食草动物的数量恢复得很好,对亚洲狮的恢复起到了很大作用,而且在1200平方公里有500头狮子,平均30平方公里就有一个10头左右的狮群,密度比非洲还大,过于饱和了,就算有人为活动多和食肉动物繁殖慢的因素——其实食肉动物繁殖并不食草动物慢,只是食草动物基数大,亚洲狮居然还能在活动频繁的人堆中数量稳中有升),说到底还是栖息地减少和食物匮乏占主因,食肉动物的幼仔存活率很大也是食物量决定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角马群在旱季迁徙走后,这段食物匮乏期导致的狮子幼仔的死亡率最高),所以这个大新闻从侧面说明了熊猫保护伞作用下的保护区食草动物等各种动物(豹的食谱很广包括鸟类爬行类啮齿类)的数量也在下降!虽然研究团队一再肯定了熊猫的保护伞作用,更多的食草动物信息却没有再透露,所以感觉更像是场面话。


楼主 大捻角羚88  发布于 2020-08-21 10:14:00 +0800 CST  
有朋友问我,科研团队在当地调查了十年以上,为什么是今年才出食肉动物严重下降的调查结果呢,为什么以前没有报告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除了熊猫数量得到关注外,其他的真没什么关注度(前面也说过这个情况),而且今年正好也是乘着要修改野生动物保护等级所以提出这个爆炸性的研究成果,问题其实都在,只是公开的时机很耐人寻味。
综上所述,今年这两个大信息(海鲜野味市场和这篇文章)基本证实了我十年前的论点——应该把大型食肉动物如虎豹作为旗舰物种的保护伞作用更大、更直接,从而引发更多对食草动物等更多动物的保护关注度。去年我有一篇平原的野生动物承载力更大、各种动物密度更大的论点也被一些人质疑认为平原不如高山适合虎生存,今年世界虎专家们得出最好的虎栖息地是冲积平原的论文也证实了我的观点是正确的,世界上虎密度最高的卡奇兰加国家公园就是冲击平原的栖息地环境。

话说回来,我猜想熊猫被作为国宝的象征成为旗舰物种也确实是因为它不是真正的食肉动物,但也不是被捕杀的食草动物,既能向食草动物那样好养活又不会伤人(偶尔腐肉和家羊),而且又有像熊那样的大型身体有一定的自卫能力,这种习性和形象很适合70-80年代改革开放百业待兴以经济发展为主线的国情,对熊猫的保护压力远低于食肉动物,食肉动物的保护既要保护它的食物——食草动物,又要补偿和防范对人类和家畜的伤害,且补偿金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而且考虑到猎物的密度所以食肉动物需要的栖息地也比熊猫的要大,对1970-2010这四十年间以大开发和经济发展为重心的时期显然是有些背道而驰且压力不小;但是同时期的印度居然能做到虎、豹和豺的保护,而且还不断迁走保护区内的人口扩大保护区面积,几乎所有动物都得到了保护,除了个别地区走偏(白斑鹿数量增长过快,大型食草动物反而数量减少),但不能不说是奇迹,当然也付出了许多人虎冲突的惨重代价(上千人死于虎豹的冲突之中)。
如今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崛起得到了几乎全世界的认可,但也付出了许多动物成为牺牲品的惨重代价,现在的事实是发现熊猫保护区内的保护状况基本上快成为了熊猫一枝独秀的状态,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并没有传说的那么神话,食肉动物也到了岌岌可危的程度,而且这两年刚好也给野保重新规划提上了议程,是时候把食肉动物作为旗舰物种成为真正的保护伞作用,转型期即将到来,虎豹公园成为了先驱者。

当然保护虎豹豺等南方代表性的食肉动物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栖息地和食草动物的充足数量必须是扎扎实实的看得到的现硬件条件,现在还没美完全具备,但是虎豹公园就是开了一个很好的头,把旗舰物种的光环更多地分给大型食肉动物才是把熊猫作为单一保护物种这一不良观念转型的开始,更多地宣传这些食肉动物的保护重要性,但是对于地方的保护力度工作是大量增加的,无法像以前那样保护熊猫只要保护好它的食物竹子就行那么简单了,打击非法盗猎的力度会直接和食肉动物的数量恢复程度成正比,那就是实打实的数据了,食肉动物数量就是衡量整个生态系统是否健康完善的重要标杆了,要保护好食肉动物那些野味市场就不能继续存在下去,这不仅仅是执法力度问题,而是整个野保观念的深入,那些买卖和吃野味的好日子必须结束,但是这几十年形成的产业链,船大难掉头,之前也没有准备好会有这个转型,所以工作任务之重可想而知!!!
除了打击买卖野味外,保护大型食肉动物还需要腾出更多栖息地,比较山地的食草动物承载量不如平原和高原,要腾出一定面积的平坦地势才会有足够的食草动物,印度的大中型食草动物密度在20-70头/平方公里,我国南方山地的中型食草动物承载量很可能连10头都难以维持,太多陡峭的坡度和过于茂密的植被使得野生动物都很难栖息,只有平坦方便通行的兽道和较为开阔的区域才能看到大部分动物,所以大面积的山区其实真正适合动物栖息的区域并不多,因此需要地势较平坦的保护区域才是提高食草动物数量的最佳方式,所以要大力开展城镇化步伐,把偏远农村人口化零为整,逐步集中到一些重点发展的城镇上,这样城市发展和野保能够保持较远的空间而两者都能齐活才是长远的发展之道,野保事业不是一个简单的保护区的任务,而是倾全国之力所进行的国策,考虑到国家和人口的发展与自然进行各自合理的安排,才能更好地做好两者的和谐共处,其实中央已经在虎豹公园实行这一策略,在中央领导的大力推动下,这一步法矫健而稳重,此路任重而非一般之远,望此文能让更多自然野保爱好者看到这一点,看清问题的本质和未来的方向。

楼主 大捻角羚88  发布于 2020-08-21 10:14:00 +0800 CST  

楼主:大捻角羚88

字数:4568

发表时间:2020-08-21 18: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1-27 15:47:16 +0800 CST

评论数:1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