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 西昌最接地气的老商业街 唐朝至今一片繁华

西街: 西昌最接地气的老商业街 唐朝至今
老街旧时光

上西街一角 钟玉成 摄
6月的西昌,夏天已经快马加鞭赶到。早上7点,西街在一片窸窸窣窣的声音里醒来。街道两边的门店陆续打开,卷帘门、铁门、木门,发出各种声音。最早穿过西街的是种菜的村民,他们挑着两担青翠碧绿的小白菜奔向集市,紧接着,赶早市的人便接踵而来。
68岁的周启荣,把竹篮、背篼、扫帚、簸箕等竹制品从店里搬出来,摆放到门口,等待顾客挑选。在西街卖竹制品30来年,他已经成为西街历史的一部分。
从唐朝开始,西街以一种迎来送往的姿态,成为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条街道。在这里,小到一针一线,大到生活用品以及婚丧用品、布匹烟草都一应俱全。
在西街,我们总能看见社会变迁留在它身上的痕迹,世间万象在这里百转千回,在西街,我们总能感受到最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气息,即使岁月侵蚀依然会努力焕发勃勃生机。

老西街
繁华处处人气满满
历史在西街留下的印记
一片繁华

楼主 hyg3227916  发布于 2020-11-13 07:17:00 +0800 CST  
西街,位于大通门以外,是明代建昌城外南面的一条古老街道。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在唐代就构筑了城池,即 嶲州城,西街就是唐代 嶲州城的西街。它与东河以东的河东街隔水相望,一东一西,是唐代嶲州城横穿东西的主要街道。两街之间架一座桥,取名为“大通桥”。

2015年航拍改造前的老西街口 冷文浩摄
西昌籍举人杨学述在他的《建昌竹枝词》中曾这样写道:“人间辅辏货堆排,填满东西两道街。高唱一声桥上去,卖花童子着花鞋。”寥寥数语,刻画出当时西昌东、西两条街一片繁华车水马龙的场景。
周启荣的竹制品店铺,在上西街。30多年前,从单位下岗的他在上西街摆路边摊。他说,西街陪伴着他的奋斗史,他也见证了西街至少三十年的变迁史。
周启荣的竹制品店铺

侯丽芳摄
其实,最初的西街是不分上下街的,据《西史话》记载,旧时的西街不分上下段,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西昌地方官员为庆祝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拆毁城西一段城墙修建“凯旋门”(即今大巷口),将西街和顺城街一分为二,始形成如今的上、下西街和上、下顺城街。
改革开放之前,上西街集中了餐馆、布料店、裁缝店、小百货商店,以及锄头、铁锹、簸箕、竹筐等农具用品。当时的上西街还有很大一个特点,半条街主要经营餐饮副食,半条街主要经营百货;下西街则没有店铺,相对冷清一些。
西街街景

侯丽芳摄
改革开放以后,上西街开了一品香、醉太平等一批上档次的餐馆,也增加了一些卖服装的店铺,不仅提高了市民的物质享受,还吸引了很多南来北往的人,西街就变得更热闹了。
西街商业的兴旺也带动了周围街道的发展,顺城街、西门坡街都受益匪浅。作为西昌早期的商业街之一,西街最繁荣的时候是在改革开放前后,直到1980年代末,西昌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商业街。

1997年,周启荣跟亲友借钱开了这家竹器店。第一批货卖出去后,他就赶紧把钱还了。“做人做事,最主要的是讲信用,不讲信用的人,走到哪都会失败。”这是周启荣一贯的坚持。他从河西、裕隆、高枧、成都等地进货,售卖草鞋、簸箕、扫把、竹篮子、竹背篓等。
“到我这儿购买东西的主要是平民百姓,因为跟他们生活息息相关。你想,九十年代初,两个人成立家庭,洗锅、刷碗、背东西、装菜、扫地,样样都需要用到,所以那时候的生意要好得多。”周启荣说,如今,社会不断发展,层出不穷的生活用具也是越来越多样,但他店里的竹器还是很受欢迎。或许是因为传统手艺的继承性和创新性,让它依然屹立于西街的一角。

楼主 hyg3227916  发布于 2020-11-13 07:18:00 +0800 CST  
西街
5月



楼主 hyg3227916  发布于 2020-11-13 07:19:00 +0800 CST  
老街记忆
如今,西昌在不断发展,西街仍然在西昌繁荣的整体中占据着一席之位,沿街的商铺仍断断续续地经营着农具、土陶、草药、篾席、草烟、古董、年画、手工艺品等传统商品。这些小摊主固守着最后的阵地,维系着西街的记忆。
漫步历史的街道,回忆西街的过往,生活在这条街上的人,一直在续写它的故事。
商贸胜地因商闻名
从古至今的城市亮点


西街作为唐嶲州城中的一条街,因年代久远,西街唐代的面貌已不能知晓了。但是,最迟在清代的乾隆年间,西街仍然是西昌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当时的西街,人头攒动、商品充足、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的景象在众多历史资料中都能寻到踪迹。
上西街的“布匹”生意也出现的比较早。过去,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市民们才会慷慨一些,买点布匹裁剪衣物。在当时,布匹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西街布匹店

44岁的俞世刚是第二代“布匹人”,在上西街经营着一家七十多平方米的布匹门市。其祖上是安徽凤阳人,明朝时期来到西昌。自他记事以来,父母就一直在做生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他们家卖彝族饰品,八十年代以后,市场放开了,他们转行卖布匹。

“我从小在这些老建筑里长大,是亲眼看着这片地方繁荣起来,又一点点儿没落下去。”俞世刚说道,在这里做生意的每一个人几乎都跟老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或是从小在这长大的“原住民”,或是半途入住的“新客人”,时间有长有短,但都对老街有着不同程度的感情。
乾隆后期,“湖广填四川”再掀热潮,一批湖广、江南、川陕、云南商贾先后在西街落户。有名的“天增公”“复兴德”“永聚源”“恒泰盛”,以及“合盛行”等商号、钱庄相继在西街挂牌开业。这些商号营销茶叶、盐巴、丝绸、棉布、瓷器等货。
同时,购进西昌的羊皮、生丝、药材、生漆、蜡虫、板材等土特产品运往大江南,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西街的居民慢慢富裕起来,富而兴礼,富而思乐,于是在西街附近,江南人建五显庙,广东人建南华宫,福建人建天上宫(今市二小),成都人建川主庙(今市工商局宿舍)。
老西街
石码子紧邻的上西街曾是西昌的繁华街市。

冷文浩摄

楼主 hyg3227916  发布于 2020-11-13 07:21:00 +0800 CST  
“火烧街”至今安在
历尽沧桑与时代同步前行

1980年西街大火 冷文浩 摄
0
3
在西昌,老一辈的人或多或少知道“火烧街”的故事,人们以这个名字来记住历史上的西街曾遭受过怎样的重创。
道光三十年八月初七日(1850年9月12日)夜间的西昌大地震,震级约7.5级。西街的房屋一夜之间垮塌殆尽,居民死伤无数;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太平军试图从马水河街进兵入城,火烧了下西街;更悲惨的事发生在“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五月,驻昌国民党川康边防军司令刘元璋为了阻截红军入城,下令放火将西街、东街和鱼市街烧成一片火海。三天三夜的熊熊烈火使大通楼化为一片灰烬,数百年胜迹毁于一旦。
很多老百姓认为,西街就此消亡了。可是,谁也没想到,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后,西昌旺盛的生命力不仅没有消失,而且“春风吹又生”了。
老街茶馆


在这之后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一幢幢阁楼又奇迹般出现在西街残败的废墟上,各类店铺又陆续挂牌,“德利商号”“承继祥药房”“兴昌钱庄”“汤家马店”“祥发马店”“忙里闲茶园”“又一村茶楼”“小桃园书店”“壁生辉字庄”等商铺兴起,新的生活又开始了。

老街旧貌
昔日之商贸风采再次聚拢来,往来贸易日渐兴旺,人们慢慢从“火烧街”的阴影中走出来。
时光飞逝,画面一转,切换到新中国成立前,西昌商业街从四牌楼扩展到了城门外。虽然只是一墙之隔,但里外内容大不相同。当时上西街旧址上没有街道、店铺,甚至没有房屋,不过就是一个很大的临时市场。
白天,城里的居民把货物搬到城门外的市场交易,市场上的主要货物就是布匹、铁器、茶叶、皮革、油料,以及柴米油盐、针头线脑等,外来赶集的有南来北外的马帮、路人等。到了晚上,城里居民又把货物搬回城里。

久而久之,城门外的临时市场规模越来越大,逐渐有了房屋,形成了街道。再后来,随着城市不断扩大,西街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个繁华的西昌商业街。
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上西街通过重建,成为最热闹、最繁华的街道,也是事故最多的街道。因为人口密集,整条街的建筑基本都是土木结构,加上西昌干燥的气候和简陋的消防设施,导致上西街火灾频发。

据有关资料记载,1981年3月23日下午,西昌市上西街协和百货商店楼上突然起火。这次火灾由于没有能够很快扑灭以致蔓延扩大成为特大火灾。毁了房屋12562平方米和大批物资。拆毁房屋14090平方米,总计损失折款326万余元,造成了严重后果,使52个机关企业受灾,街道群众受灾的有277户。位于上西街商业网点最集中的协和百货商店是一幢两层旧式木结构建筑,楼下是营业厅,楼上是仓库,经营百货、文化用品、针织、纺织四大类商品,有职工75人,是西昌唯一的百货商店。
“火烧街”这个称谓,似乎总是与西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也在一次次的火灾里,把这个称谓流传下来。

楼主 hyg3227916  发布于 2020-11-13 07:22:00 +0800 CST  
老物件上的斑驳光影
回望历史的闪光时刻

4
我们总是可以从一件老物件身上,看到过去历史的种种。如今,西街街道两边的旧建筑已经不多,很多怀旧的人会抱着相机去抢拍一些青砖碧瓦木雕房梁。在狭窄的小巷里,也能捕捉到一些斑驳的光影,那些被外地租客住满的天井房,那些被挂上危楼的摇摇欲坠的小木楼,还有一段段被遗忘的旧时光。
王新康的故事就这样闯进镜头。
王新康在翻阅西昌历史书


侯丽芳摄
出生在北街的王新康老人,十余岁的年纪,因为字写得好,被招进了位于西街的棉布百货二店(后来的“前进商店”)。
当时的西街正是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整条街充满了活力。王新康对身边的“汤家马店”“天上宫”“马王庙”“百货公司”“邱家大院”“综合小吃”等标志性建筑了如指掌。特别是“又一村茶楼”,因为受到老百姓的喜爱而远近闻名。
两楼一底的“又一村”茶楼,是当时整条街最高的楼,也是西街客人最多的茶楼,给王新康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西街 钟玉成 摄
“那时候,这个茶楼很好看,大门两边挂满了灯笼,门口的招牌用的是金光闪闪的匾,跟现在很多电视剧里演的一样,很漂亮,很壮观的。”
这座全实木修建的茶楼可以说重现了当时匠人们精湛的手艺和智慧,整栋楼没用一颗钉子,不仅外观精雕细琢,内在也颇具内涵。王新康介绍说,过去,人们在茶楼里悠闲地喝着茶,听着二胡和小曲,很是惬意。茶楼靠窗一边可将西街的繁华景象尽收眼底,另一边则可以欣赏到后院的悠然景色。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这个茶楼经常有名人出没。
麻雀虽小,肝胆俱全,西街的繁华,少不了这一家家关系老百姓吃穿用度的店铺。正如今天,我们走进步行街,小吃、美妆、服饰、家居用品应有尽有,所以人头攒动,过去的西街,也是如此。
店铺林立上西街

钟玉成 摄
新中国成立后,茶楼被政府收回。“又一村”茶楼先后被医药公司当作库房,后来又变成面粉厂。最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被王新康买下。
由于茶楼年代久远,一些建筑不经修缮已无法正常使用。因此,王新康请人对房子进行了翻新和新修。跟随王新康的步伐,走进茶楼后院,这里处处彰显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格局。从西街街面望进茶楼,看不出独到之处,但走进里面,偌大的后院“暗藏玄机”,在旧时的房子上嫁接了新时代的技术,让这个茶楼“活”出了这个时代的样子。
除了这些旧时留下的建筑痕迹,这条街上还有很多经营了几十年的老店铺。因为有了这些店铺,西街才能如此深入人心,成为大家拥抱情怀、追光逐影的焦点。

楼主 hyg3227916  发布于 2020-11-13 07:36:00 +0800 CST  





楼主 hyg3227916  发布于 2020-11-13 12:07:00 +0800 CST  


楼主 hyg3227916  发布于 2020-12-20 08:34:00 +0800 CST  

楼主:hyg3227916

字数:4366

发表时间:2020-11-13 15:1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2-31 08:41:22 +0800 CST

评论数:1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