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镫与骑兵——技术决定变革?



马镫与骑兵——技术决定变革?

文:普鲁士掷弹兵

序:马具的进步——马镫的出现
马镫作为重要的马具之一,其雏形在一个四世纪的切尔托姆雷克花瓶上,以及公元前2世纪的印度雕刻中就能看到[1]。在中国最早的马镫雏形见于长沙西晋永宁二年(公元302年)墓出土的一组陶俑上,那些陶马上,马鞍的左侧靠前处垂有一个三角形的镫,因为只有左边有,属于单镫,因此是为了上马时镫踏用的,上马以后就不再使用了,和我们熟知的后世马镫不同。中国到十六国时期,骑兵的马具已经非常完善了[2]。而欧洲,拜占庭军队是在6世纪末开始采用马镫的[3],西欧的马镫要到公元7-8世纪才得到推广。马镫能让骑乘在马上的战士获得有效的借力支点,从而提高作战效率,对骑兵而言被认为是非常大的进步。那么马镫的出现是否标志着骑兵军事地位的巨大提升呢?



切尔托姆雷克花瓶上所描绘的锡西厄人的马具,约公元前380年

1,马镫与骑兵的肉搏和冲击战斗
马镫能让骑乘的士兵双脚有所依托,能更容易维持平衡和挥舞武器。因此有种观点便认为,在马镫出现前,由于没有脚踩的地方,骑乘的士兵很容易跌下马来,因此必须用手紧紧抓住缰绳,在面对脚踏实地的步兵的肉搏中难以幸存。这样无马镫骑兵便不具备肉搏冲击的能力。激进些的观点甚至认为没有马镫,马上的战士连武器都无法挥舞:“因为没有马镫,你那位挥剑的骑士,当他出色地大挥转他的剑猛砍他的敌人的时候,只会落得一个打不中敌人却自己翻身落地[4]。”



没有马镫骑兵就不能持枪冲锋吗?请看萨尔玛提亚人的冲锋英姿

但历史事实是,马镫并不是冲击型骑兵的必要条件,有没有马镫,骑兵都能做出各种各样的持枪冲击姿势。虽然马镫对于冲击前稳定帮助很大,但在冲击瞬间,并没有特别大的作用。因为骑士的武器撞在敌人身上时,人和马会作为相互独立的单元运动,冲击的效果更多由骑手本身的质量决定。在冲击的瞬间,由于纵向受力,骑手的身体会向后靠向马鞍,骑手的脚也会被推向马镫后方,从而和马镫脱离,所以在冲击时马镫实际并未承力。[5]


对于马上持枪冲击来说,其实马鞍的作用更大。它能起到从背后支撑骑手的臀部的作用。
混战中马镫的辅助作用可能更明显些,因为马镫的侧向支撑是非常有用的。在有马镫与无马镫的对抗测试中,有马镫的骑士利用杠杆的力量能轻易将无马镫的骑士轻易拉下马来,似乎揭示了马镫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在国家地理频道做的实验中我们也发现无马镫的骑士并非无法在马上战斗。他们也一样可以挥舞武器,只是力量不如有马镫的骑士大。然而在无马镫骑兵时代,他们本来也不需要面对有马镫骑士的穿越时空的威胁。




在历史上,早在亚述帝国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使用长矛的冲击型骑兵了,之后为亚历山大打下丰功伟绩的伙伴骑兵更是那个时代的绝对精锐,可以说是冲击型骑兵的典型代表。在普鲁塔克笔下,全副铁甲的帕提亚重骑兵有力的长矛,“沉重地刺进战马,力量之大足以贯穿两人”,把罗马人逼迫到狭隘的地带。可见在没有马镫的时代,骑兵们照样同敌人进行面对面的激烈战斗。

2,马镫与骑射
对无马镫时代骑兵作战能力的怀疑,还波及到了古老的骑射技艺上。德国史学家艾克·施密茨这样评论马镫对于匈人骑射的作用:“除了马鞍,匈奴人还从亚洲带来了一项在当时具有革命性的创新:为了防止腿在长距离的骑马后会疲劳,人们在马鞍上系上了绷带、皮带或者用一种亚麻织成的腿带。 这样,脚就有了可踏的地方......尽管当时这种马镫还不完善,但它给骑手们一种安全感,同时也能让他们在马上站起来向各个方向转身。由于有了木马鞍和马镫,匈奴骑手们能在骑马的过程中朝每个方向射箭[6]。” 因此,有人便认为在没有马镫之前,骑手在马背上难以有效使用弓箭,或者根本不能使用弓箭作战。



文物中出现马镫前的骑射并不罕见
事实上,不谈那些自幼在马背上生活的游牧民族,即便是现代人,也能做到在无马镫的马上射箭。至于无马镫时骑射的表现如何呢,这里可以看拜占庭查士丁尼时代[7]波斯战争的亲历者普洛柯比乌斯这样形容当时的战士:“显然,过去的射术就是这样。但是今天的弓手参加战斗时穿着胸甲和长到膝盖的胫甲。右边带着箭,另一边挎着剑。有些人还带着一支长枪,肩部还有一种无柄的小盾用来保护面部和颈部。他们还精于骑术,能在全速奔驰时毫无困难地左右开弓射击,无论在追击敌人或逃跑时都能向敌射击。他们拉开弓时,弓弦掠过前额直到大约同右耳相对的地方,这样射出的箭冲力极大,足以杀死中箭的任何人,盾牌和胸甲都挡不住他的力量[8]”。


一位现代爱好者在无马镫的情况下进行骑射



3,马镫出现前的中原骑兵
抛开外国不论,即使是中国,早在马镫时代之前也已经具备了骑射和冲击性骑兵。赵武灵王(公元前307年)著名的胡服骑射改革之后,不少诸侯国也学着赵国发展了自己的骑兵部队。和当时诸侯国的步兵和战车相比,骑兵数量还是少数,作战时也更多的配合战车行动,因此有“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的说法。孙膑还对骑兵战术做出了一定的总结:“夫骑者,能离能合,能散能集;百里为期,千里而赴,出入无间,故名离合之兵也。[9]”



兵马俑出土的骑兵俑向世人诉说着当时骑兵的风貌
秦兵马俑给中原早期的骑兵形象提供一个生动的样板。秦俑骑士只穿齐腰的短甲,没有披膊,也没有盆领,头上没带兜鍪,只带软软的弁帽,马无具装,鞍鞯简单,反应出说明当时的骑兵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二号坑出土的骑兵俑中,都是垂臂左手提弓的姿态,出土的武器唯见箭镞和弓弩。不难推测当时秦骑兵的作战方式是以骑射为主,由于数量少以及战车的存在,说明当时秦骑兵在整个军队中还是处于辅助的地位。



汉代画像描述了一位汉代双手持长兵器的骑手
汉代骑兵与秦骑兵有一定继承关系。汉初开国时期,汉高祖刘邦为了建设汉朝骑兵队伍,不惜重用秦故将,以训练统御骑兵。而到了汉武帝对匈奴作战时期,一方面和匈奴作战,一方面也利用匈奴降兵,训练和壮大自己的骑兵。汉代早期骑兵和秦一样,也是以弓弩为主要的作战方式。但汉代的一些艺术作品中,已经出现了手持刀盾或长兵器正在冲击作战的重骑兵。能够陷入敌阵和敌人进行激烈短兵相接的骑兵,在中国古代被称之为“突骑”,往往是军队的精锐力量。能够产生这种骑兵,首先要有适合马上格斗的兵器,同时对骑乘在马上士兵的技艺也有着更高要求,汉代冲击型骑兵的出现也意味着中原骑兵开始成熟。




4,马镫决定骑兵地位?
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地区,在没有马镫的时代都具备了骑射或冲击型骑兵。但是马镫这种马具的进步确实更方便了骑兵的作战和训练,因此又有人认为,在马镫出现后骑兵才能成为战争中的决定性力量。当然游牧民族几乎全是骑兵无法满足这一观点,那么除了自幼生长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农耕民族的骑兵是不是直到马镫出现后才能获得决定性的地位呢?
完全不是。
汉武帝时期,中原的骑兵迎来一个发展的高峰。正如后来东汉的梁商所说:“良骑野合,交锋接矢,决胜当时,戎狄之所长。[12]”汉朝在对匈奴的战争中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大力发展马政,骑兵在军队中比例逐渐增高,并且出现了车骑并用向骑兵为主力过渡的进程[13]。而汉朝正是依靠这样的一支骑兵,在对匈奴的战争中,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取得了丰硕的战果。


杨家湾的骑兵俑说明了汉朝的骑兵发展水平
在西方,马其顿国王菲利普(公元前359-336年),已把骑兵作为决定性的打击力量[14]。而在传统印象中因为骑兵劣势吃过几次大败的“步兵强国”罗马,也重视骑兵的发展。开始罗马人会通过辅助军骑兵来弥补自己的骑兵力量,典型的有凯撒,在征服高卢的过程中,用日耳曼人组建了一支骑兵力量,《高卢战记》中曾记载“凯撒注意到敌人在骑兵数目上占有优势......就派人渡过莱茵河到日耳曼去,向前年战争中被他征服的那些国家索取骑兵和习于跟骑兵一起作战的轻装步兵。在他们到达时,他发现他们用的马不合适。他命令把军团指挥官和其余的罗马骑士、以及留用老兵的马都拿出来,把它们分给日耳曼人。”到了帝国晚期,为了应对当时的困难局面,罗马骑兵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部署在道路轴心全然机动的骑兵军团。在加里努斯(公元260年 - 268年)统治的周年庆典上,骑兵的重要性被获得了正式承认:在列队行进的仪式等级安排方面,它被给予禁卫军一样的地位。[15]。
显然,只要条件允许以及军事上有需求,无马镫时代骑兵也同样会获得重视和发展甚至成为军队的主力。


图拉真记功柱上,罗马骑兵正在追杀萨尔玛提亚的人马披甲的重装骑兵,罗马部队给他们的起的绰号叫“面包烤箱”,如果在炎热的沙漠如此着装人员是非常难受的。



5、被无马镫骑兵所左右的胜利天平
骑兵在战斗中经常承担掩护侧翼的职能,如果骑兵实力占优,往往就不用太担心侧翼的问题,还能给对方的侧翼带来威胁。提起被誉为战略之父汉尼拔著名的坎尼之战(公元前216年)的胜利关键,就在于骑兵的优势。会战中,汉尼拔右翼的努比地亚骑兵成功的挡住了罗马占数量优势的骑兵攻击,左翼的伊利比亚和高卢的骑兵战胜了罗马右翼的骑兵后配合努比地亚骑兵消灭了罗马的骑兵。最后联合步兵包围了罗马中央的主力步兵,经过激烈的厮杀,取得了会战的胜利。虽然他为了对付罗马人同时也使用了很多计策,例如克勒特-伊伯里亚人的伪装投敌等,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骑兵战的胜利。


坎尼之战中汉尼拔的骑兵优势是取胜的关键
然而罗马人吸取了教训,意识到自己的骑兵需要加强。他们看见在汉尼拔部下作雇佣兵的克勒特-伊伯里亚人的骑兵是很好的战士,就让在西班牙的罗马将军们从他们的控制的市镇中招募同样数目的人,派遣他们到意大利来,以对抗他们自己的同胞。并且用这些人去策反汉尼拔麾下的同族骑兵,导致汉尼拔的骑兵被消弱,同时也让汉尼拔不在信任自己麾下的克勒特-伊伯里亚人[16]。汉尼拔的另一支骑兵劲旅努米底亚骑兵,罗马人也通过同其部落结成同盟而征募到了[17]。


失去骑兵优势的汉尼拔在扎马会战难以再续辉煌
因此当汉尼拔面对他的最终宿敌西庇阿的时候,他的骑兵已经不再具有优势。扎马会战(公元前202年)中是罗马的骑兵把汉尼拔的骑兵逐出了战场,最后汉尼拔中央的老兵遭受到罗马人步兵和骑兵的夹击,战死在自己的位置上。会战以罗马人的胜利,汉尼拔的逃跑告终。
许多史学家将汉尼拔和西庇阿作比较,虽然西庇阿取得了作战的胜利,但是大部分人都会将汉尼拔的地位拔置于西庇阿之上,因为教会西庇阿和其他罗马将领如何打仗的是恰恰就是汉尼拔。西庇阿在与“老师”的较量中,通过人力物力上优势取得了会战的胜利。[18]但若是汉尼拔鼎盛时期的军队来较量,结局就很难预料了。在这其中决定会战胜负的关键,就是骑兵的实力。




骑兵有时也是部队的铁锤,打击敌方的关键点,从而决定战局。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帝国的霸业中,最后一场会战,高加米拉战役(公元前331年)就体现了这点。最初的战斗是由马其顿军右翼和波斯军左翼的骑兵打响。之后波斯国王大流士派出更多的骑兵去对付马其顿军的右翼,同时波斯军右翼也向马其顿军发起进攻,包围了马其顿军左翼,一度突入到马其顿军的辎重部队中。在这危急时刻,亚历山大看到波斯军由于两翼骑兵展开而产生的缺口。亚历山大马上命令自己的禁卫骑兵及部分步兵向这个缺口突入,直扑把大流士所在地,把他吓跑了。阿里安这样记载:”亚历山大亲率骑兵奋不顾身扑向波斯部队,乱推硬挤地冲杀,用长矛狠扎猛刺他们的脸。[19]”在击溃了正面的波斯军后,亚历山大再回援自己的左翼,同波斯骑兵展开了激战,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高加米拉之战导致了波斯帝国的覆灭

其实波斯骑兵不像自家带头跑路的领袖,而是非常勇敢的继续战斗。在最后的骑兵激战中,他们“一中队一中队地成纵队摆开;然后转过来跟亚历山大的部队面对面地冲击......人人力图向前冲击,以冲破对方一切阻挠。[20]”但是令人的惋惜的是在之前的战斗过程中他们优先去攻击了亚历山大的辎重,没有从背后对马其顿发起致命的一击。相反亚历山大却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懂得把自己的力量投入决定性的地点。当他得知辎重被袭击的时候说:“假如我们赢得这场会战,不仅可以收回我们自己的财产,属于敌人的东西也可以归于我们.......不要考虑我们行李的损失,一心作战就好。”可以说正是马其顿军和波斯军在骑兵运用上的差距决定了这场会战的结果。也由此可见在无马镫时代的战斗中,骑兵已经起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作用了。



结语:技术不是唯一的因素
马镫确实给骑兵的骑乘和训练带来不少便利,但这些并不是决定性的。骑兵的进步除了马镫,在马鞍和马蹄铁方面的技术改进也是不能忽视的。有了马镫能让骑兵更好的作战,但并不代表没了马镫骑兵就无法作战了,他们一样可以是军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耶鲁大学教授、战争史专家杰弗里·帕克在他主编的《剑桥战争史》中这样说道:
然而,单单“技术优势”本身很少能确保作战的胜利。正如瑞士军事作家安托万·亨利·约米尼在19世纪早期听说的那样:“武器装备的先进可能增加作战获胜的机会,但赢得战争的却并非武器本身。”甚至直到20世纪,战争的结局也较少决定于技术而更多地由其它因素来决定:周密的作战计划,成功的奇兵突袭,雄厚的经济基础,最重要的是严格的军事纪律。


罗马的弓形马鞍,出自君士坦丁堡的狄奥多西柱上的浮雕(公元379-395年),相同的马鞍能在西方许多纪念碑上看见。



注释
[1]《技术史第二卷》 第15章 P396
[2]《中国古兵器论丛》 P100-P101
[3]《技术史第二卷》 第15章 P397
[4]《马镫和封建主义——技术造就历史吗?》林恩怀德著《中世纪的技术和社会变革》
[5]Saddle, Lance and Stirrup - An Examination of the Mechanics of Shock Comba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hock Tactics作者Richard Alvarez
[6]《阿提拉的传奇——匈奴人入侵欧洲》[德]艾克·施米茨
[7]《技术史第二卷》中指出拜占庭人使用马镫在约560年后使用的,因此拜占庭军队的马镫使用晚于查士丁尼时代。详见第15章P397
[8]《战争史》波斯战争史第一卷6-15节 [拜占庭]普罗科皮乌斯 P3
[9]见《通典》卷一四九
[10]《秦俑专题研究》 王学理著 P148-151
[11]碾压世界的秦代“青铜神兵”真的存在吗http://tieba.baidu.com/p/4385745816
[12]《后汉书》范晔 P2281
[13]《中国古兵器论丛》杨泓著 P98
[14]《骑兵的定界和起源》 作者孟古托理 《北方文物》2003年第二期
[15]《罗马帝国大战略》 [美]爱德华.勒特韦克 P191-192
[16]《罗马史》第七卷 P167-P168[古罗马]阿比安
[17]《罗马史》第八卷 P199[古罗马]阿比安
[18]《战略之父——汉尼拔的军事生涯》第十二章[美]T·N·杜伊普
[19]《亚历山大远征记》卷三 [古希腊]阿里安 P109
[20]《亚历山大远征记》卷三 [古希腊]阿里安 P110



楼主 普鲁士掷弹兵  发布于 2016-06-06 20:14:00 +0800 CST  

楼主:普鲁士掷弹兵

字数:6053

发表时间:2016-06-07 04:1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2-26 17:33:19 +0800 CST

评论数:3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