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还可以这么打,罗马军团的另类战绩

发于今日头条:http://www.toutiao.com/i6335481708879544833/
虽然没啥人看,内容也说不上新鲜和有趣,但是里面包含了不少有用的信息,还是发来吧,文章如下:
提及军队,无不有人想到战争,而战争在人们的印象里都是两军对阵,杀声震天,然后大将挥剑一指,全军冲锋。古代世界上大多数的军队也确实都是如此,但是总有那么一些另类让历史变得颇为有趣,罗马军团就是典型的例子。军团士兵不但可以阵前冲锋,烧杀抢掠,还可以修桥铺路,大搞建设,甚至在作战时,都不忘建筑工的本色,这样一只有趣的军团究竟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战绩呢?让我一一道来。

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竞技场也不能靠一双空手就垒起来,因此要搞建设自然要装备齐全。
根据1世纪犹太作家约瑟夫的记载,罗马军团士兵平时就背负着十字镐、斧头、锯子和皮带等建设用具。而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十字镐,罗马人称它为“多拉布拉”。这是一种直到现在都十分普遍的工程用具,它由一把木柄和一纵一横的金属锋刃组成,这样,它便可以纵向切削,也可以横向刨土。因此,这么个不起眼的东西才能让罗马士兵挖壕沟,砍木材,凿城墙,手到擒来。不仅如此,这把工具在关键时刻还能作为武器使用,正如塔西佗在《编年史》里描述的那样,高卢叛乱时,“军团士兵抡起了他们的斧头和鹤嘴锄,向身着铁甲的敌人砍去”把敌人当罐头给开了。也难怪克劳狄时期击败帕提亚人的罗马大将科尔布罗要说“胜利要靠多拉布拉赢得。”

【既可以切削,也可以挖掘的十字镐】

除了十字镐外,还有一类设备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架锯,架锯由方形木质框架和锯条组成,我们常常能看到两名木匠你来我往的拉动架锯切割原始的树木来制作木材,这种景象在罗马时代便已经存在,这是一类可大可小的装备,罗马人用人就可以操作的小型架锯来切割木材,用水利机械带动的大型架锯来切割石材。


【土耳其棉花堡匠人石棺上的水利架锯浮雕与现在中国使用的小型架锯】
有米尚需巧妇,光有装备没有熟练工怎么行?但是行军打仗,带一大堆的非战斗人员将会严重拖累军队的后勤,于是可怜的军团大头兵便成为了工兵与重装步兵兼具的角色,罗马人做事一向认真,既然兼职了工兵,还要以这个身份作战,就不能赶鸭子上架,于是严酷的训练便落到了这帮大头兵头上。
塔西佗在《编年史》里记载了提比略登基初期,上下日耳曼军团发生了哗变,士兵们哗变的其中一项原因就是平日的各类劳役太过辛苦,这些劳役包括“修筑堡垒,挖掘战壕,准备粮秣,搜集建筑用的木料和薪柴”除了这些日常军营必不可少的工程外,军团的长官还常常帮这帮苦大兵们揽点“私活”,塔西佗在《编年史》又一次记载了克劳狄时期的罗马大将科尔布罗在担任下日耳曼行省总督的时候,“为了使士兵们有事可做,命令他们在莱茵河和默兹河之间挖掘一道二十三英里长的运河。”
而隔壁的上日耳曼总督也不遑多让,为了开发位于现今德国威斯巴登地区内的银矿,他指派军团士兵们开凿并修建了地下矿坑;在《历史》里记载了公元69年的罗马内战,胜利的维特利乌斯皇帝命令第十三盖米纳军团在克雷莫纳和博诺尼亚修建竞技场。除此之外,根据《罗马帝国大战略》总结,遍布罗马帝国境内长达8万公里的罗马主干道毫无疑问都是军团士兵修建的。有如此严格的训练和丰富的修筑经验,军团士兵才个个都是工程好手。
可光有熟练工要修建像样的工事还是不行,尤其像罗马石道这样由上层的石板和下层的砂石混凝土构成的多层石路,以及竞技场这样兼具美感与技术水平的建筑没有优秀的建筑师来指导是完成不了的。但这难不倒罗马人,因为罗马每个军团的总部都配属了工程专家,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图拉真功德柱的设计者阿波罗多拉。
他是一位来自大马士革的希腊裔建筑工程师,除了图拉真功德柱这样的艺术品外,他带领着罗马皇帝图拉真征讨达西亚的军团在现今罗马尼亚蒂米什瓦拉不远的多瑙河边修建了著名的图拉真大桥。多瑙河在这段水域的宽达800米,水深数十米,修建一座桥梁十分不易,但阿波罗多拉和军团士兵们只用了两年时间在河中用红砖和水泥砌了20座桥墩,建成了通往达西亚行省的石桥,桥拱跨度达38米,桥面全长1135米,宽15米,离开水面净高19米。可惜的是,这一工程杰作在建成后150年就被撤离这一地区的罗马大军烧毁,只留下那些不可思议的桥墩和图拉真功德柱上的全貌浮雕令后人感叹。


【位于意大利的阿庇安大道和罗马城的圆形竞技场】
天险也挡不住军团的进击
如果说充当和平时代的建筑工人算是罗马军团作为常备军的经济补偿和训练手段,不足为奇,那么战时无处不在的工事作战便是罗马军团的显著特点了。在这一点上,罗马军团同样战功赫赫。
一直以来,陡峭的山川、奔流的河水以及布满荆棘的泥泞森林小路都是军队难以逾越的障碍,但是罗马军团用他们独到的工程水平摆平了一切。当年使汉尼拔付出惨痛代价的阿尔卑斯山山间小道,在罗马军团手中变成了连接高卢和意大利的大道,正因如此,公元69年四帝内战之时,身在高卢地区的维特利乌斯派才能兵分两路由阿尔卑斯山和法国南部两边夹击意大利北部。


【罗马大道分布图,可以明显看出大道贯穿了阿尔卑斯山】
阻挡大军的不光有山川,还有奔流的河水,较浅的直接涉渡即可,但又宽又深的河流比如莱茵河、多瑙河,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等直接下水恐怕会连尸体都找不到,即便找到了可以勉强涉渡的地方,一支军队要游过河实在是混乱不堪缺乏效率,还不能携带大量辎重以及穿着重型盔甲。如果一条河就让罗马军团止步不前,凯撒还如何以我来,我见,我征服的霸气闪击地中海?所以罗马人再次拿出看家本领,架桥造船。
前文提到了雄伟宽阔的图拉真大桥,但是这种石桥耗费时间很长,还需要许多战场上难以取得的优质石材,建成了还不便摧毁,到头来可能反过来方便敌人从这里渡过入侵。因此,易于修建拆毁和搜集材料的木质桥梁才是罗马军团作战时主要修建的桥梁。凯撒就在《高卢战记》中记载过公元前58年他担任高卢总督的时,于阿拉河之战大败了渡河入侵的厄尔维几人,并在之后迅速渡过了河,这使得战败的厄尔维几人大吃一惊,因为厄尔维几人花了二十几天才艰难渡过阿拉河,凯撒却只花了一天。当然,这种一天就修好的桥很可能是简易的浮桥。浮桥结构简单,只需要将船只排列好,抛下锚,铺上盖板即可。


【图拉真功德柱上的浮桥】
单单是浮桥,如果磨洋工的话,肯定也不会那么快,战场瞬息万变,岂能磨磨蹭蹭?于是,正如《内战记》里记载的那样,凯撒在西班牙为了解决运粮队难以渡河的困难便“运过去一个军团,两岸一起动手,建造一座桥梁。”于是整座桥便在“在两天内就竣工了。”
可能有人要说了,厄尔维几人战败不敢作战了才会放任凯撒修桥渡过河流,如果敌人坚持抵抗,修桥渡河就要面对敌人的火力打击,恐怕做不到凯撒这般潇洒。这种说法看似颇有几分道理,但是小看了罗马人的水平。正如塔西佗在《历史》的记载,浮桥的前端有塔楼作为火力掩护,而且其火力还不俗。
公元62年,罗马总督科尔布罗面对帕提亚对叙利亚行省的觊觎时,在幼发拉底河沿岸修建了防守的阵地和浮桥,帕提亚人费等闲之辈,岂能眼睁睁的看着你修?于是派出强大骑射部队不断的骚扰企图阻止罗马人架设浮桥,但科尔布罗也不是吃素的,他下令将河流上的大船连接起来,铺上木板,在上面架设了塔楼,在塔楼上用各类弩炮击败了帕提亚人,成功修成浮桥和防御工事。
不过面对更湍急的河段,浮桥还是很危险的,因此凯撒在公元前55年准备渡过莱茵河时就采用更为复杂的手段建造更为稳固的桥梁,而建造的全过程他也记在了著作《高卢战记》中,在架桥之前,他首先“把许多粗各一罗尺半的木柱每两根联在一起,下端从根部起稍稍削尖,利用机械的力量把它们送到河中立住后,再用打桩锤把它们打入河底。”而怎么打也有讲究,它不是垂直的“而是倾斜着俯向河水顺流的一方。”这样的木桩同样在桥的另一边打上一排,倾斜方向和另一边相反,然后再“每一对这种柱脚联起时空出来的二罗尺空档中,都插人一根长梁,在它们的外档,还有两根斜撑,一里一外地从顶端把它们撑开。”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凯撒也有着准确的见解:“由于它们撑开着,而且又相反地夹紧,因此这些工程异常牢固,水流和冲激的力量愈大,柱脚相夹得就愈紧。”桩打好以后,铺设桥梁就可以了,但是敌人不会善罢甘休,桥头无法攻击你,我就利用水流的冲力来撞毁你,这一点罗马人当然也清楚的知道,于是罗马人在“桥梁面向下游的一方水中,还斜着插入了木桩,象一堵护墙似的紧凑地配合着整个工程,以抵抗水流的冲力。在桥梁上流不远处,也安下了同样的工程,因此,如果蛮族把树干或船只投入上游水中,企图让它冲下来撞毁这些工程时,这些防栅可以减轻冲力,以免损坏桥梁。”而这样复杂的工程从收集材料开始却只花了10天,可谓神速。也难怪当凯撒渡过莱茵河深入日耳曼人的领地后,他们逃的逃,降的降。


【有斜向木桩的木桥】
罗马人不光架桥需要船只,后勤补给或者运送士兵也都需要船只,如此巨大的量不是平时行省可以储备供应的,而且往往因为深入敌人领地而无法事先制作携带,因此作战用的船只大多由军团负责建造。
比如公元前55年,凯撒在进攻不列颠的时候,就是由军团在行省各地建造船只,在不列颠船只损坏无法撤退时,也是军团士兵将其修好;根据塔西佗在《编年史》的记载,提比略在位时,日耳曼尼库斯第四次进攻日耳曼人的时候,就派遣军团士兵大量制作船只,从高卢北部的海洋和莱茵河发起进攻,成功的避免了漫长而危险的陆运补给;根据狄奥·卡西乌斯和赫罗狄安的记载,罗马皇帝图拉真和塞维鲁在与帕提亚进行战争的时候,在幼发拉底河的上游派遣军团伐木制作了大量的舰船,带着军队顺流南下,为了方便进攻泰西封,还制作了机械将船只从幼发拉底河通过沼泽和支流拉到更靠近泰西封的底格里斯河。
除了河流,泥泞的沼泽也是不便于通行和作战的地方,三世纪时,罗马皇帝德西乌斯就因为追击敌人不小心误入沼泽全军覆没。罗马人为了应对这样不利的地形,便在这上面修筑堤路方便通行。堤路一般高于地面,是一种既可以当做阻挡小型水流的堤坝又可以当做道路的设施,根据塔西佗在《编年史》的记载,日耳曼尼库斯越过莱茵河进攻日耳曼人时,就踏着几年前军团修建的堤路行进。而在成功劫掠了日耳曼部落一番过后,日耳曼尼库斯便下令撤退,但凯奇那率领的罗马军因为回程的堤路遭到了破坏,因此被条顿堡战役的始作俑者阿尔米尼乌斯率领的日耳曼联军的赶上。由于这里是一片沼泽,不适宜罗马军团展开作战,因此罗马军的统帅凯奇那便指挥士兵们修筑了一个简易营地,一边指挥作战抵挡日耳曼人的进攻一遍修复损坏的堤路,最后在打退了日耳曼人的进攻后,成功脱险。
能打败你的不止短剑,还有建筑!
除了解决行军的阻碍外,罗马人更是将工程的应用渗透到了作战的方方面面,约瑟夫在《犹太战记》里的说,罗马军团即便只留宿一夜,也要扎营,所以罗马军团极少被夜袭。有人会奇怪了,扎营有什么稀奇的,谁行军不扎营啊?确实,谁都扎营,但是罗马人扎的营可不一样。
军团的营寨分为两类,木质和石制的,前者多为临时营寨,后者基本都是永久性营寨。石制营寨与木质的区别在于城墙和塔楼不是土夯、木质而是砖石,内部的建筑亦同样是砖石组成。无论是木质还是石制,营寨的布局基本相同,大多都是正方形,不过《兵法简述》中亦提及了根据不同地势也有三角形和半圆形的营寨。营寨的边缘由1米高的土堤组成,在土堤之上则有木质栅栏和雉堞、射箭孔,加上这些高度应当约为3.5米,土堤外侧斜插着的削尖的木桩,在土堤之间,每隔23.68米的距离就会布置一座木塔,塔上配置上弩炮等器械。在土堤外侧,有时还会挖掘壕沟,壕沟宽2.7-3.6米,深2.1-2.7米,有时还会引入水流形成护城河。


【营地布局】
在土堤内侧,则布置着各类营帐和设施,在营地的正中央为军团长的营帐和召集士兵的广场,在帝国时期永久性的营寨里还会有医院、工房等设施。
有了坚固的营寨,不光可以免于被袭击,同样可以保障后勤。比如根据普鲁塔克在《希腊罗马名人传》的记载,公元前102年,罗马统帅马略与条顿人对峙于阿尔卑斯山南部的隆河,由于条顿人数量庞大,不久前又于阿劳西奥战役击败了8万罗马军队,所以马略并未采取激进轻敌的作战方法,而是选择让军团在营寨内按兵不动与敌人对峙,正是因为营寨的坚固,日耳曼人虽士气正盛却仍然无法拿人少的马略军如何,以至于马略要求军团士兵在闲暇的时候挖掘一条又宽又深连接到海洋的运河,以保障军需物资可以有效的运输。
由于工事也并不局限于营寨之内,所以营寨之外的后勤也同样可以被工事营寨所保护,凯撒在《内战记》里就写到公元前49年,凯撒在进攻西班牙的庞培军时与敌人对峙,庞培军的军团士兵在营地通往水源的路上一路修建了壁垒和岗哨来保护取水的士兵不会遭到凯撒骑兵的袭击。
除了保护后勤和营地,罗马人的营寨工事同样用于攻击敌人,并且屡试不爽。
据普鲁塔克和阿庇安所载,公元前86年,第一次米特拉达梯战争,罗马统帅苏拉和本都大将阿基劳斯于奥科美纳斯扎营对峙,两营之间是一片坚实而开阔的平原,对于本都的大量骑兵部队十分有利,苏拉手头缺乏足够的骑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下令军团挖掘沟渠,引水浸泡地面,要将平原变成不利于骑兵行进的沼泽。阿基劳斯看穿了苏拉的计谋,便率全军出营进击,由于本都军数量多达9万,骑兵众多,还地处广袤的平原,因此仅仅5个军团2.5万人,还要分兵修筑工事的罗马军便四散溃逃,形势危急万分。苏拉见状抓起一支鹰旗穿过溃军向敌人冲去,士兵愧于抛弃自己的统帅,于是纷纷重组,利用之前挖掘的壕沟反攻,成功将敌人打回了营地,杀死了对方一万骑兵。获得胜利的苏拉没有懈怠,他命令士兵挖掘壕沟围困敌人的营地,本都军在此后仍然进行了多次反攻,但无一例外的都被围困的罗马军打了回去,直到最后本都军的军营一角被罗马人挖坏了,罗马军遂攻入营地,获得大胜。
如果说前者是简易的工事对决,不够精彩,那么凯撒在阿莱西亚战役的表现就是精彩万分了。根据其本人在《高卢战记》里所描述,公元前52年,高卢爆发了大叛乱,高卢联军的领导者维钦托利率8万高卢军被凯撒6个军团三万人围困于阿莱西亚城,凯撒知道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胜利,征服就可以毕其功于一役,如果失败,凯撒数年经略高卢的心血便会毁于一旦。于是凯撒丝毫不敢怠慢,他命令军团花了三个星期建设了一道全长26km,高3.5米的土木城墙将全城围了个水泄不通,然后在墙外挖掘了两条壕沟,宽度分别为5.92米和4.44米,并在靠近城市的壕沟里引入了河水。
除此之外,城墙每隔23.68米就设有一座木塔用于警戒和抵御敌人。但罗马军队始终人少,这样的工事仍然不足以挡住城内的高卢军突围,因此凯撒在壕沟之外,又挖掘了深1.48米的壕沟,在里面插上五行尖木桩,接着挖掘了8行深0.88米,呈V型插有尖桩的陷阱坑,并根据挖掘的形状美其名曰“百合花”。这还不够,凯撒还命令将木棍一端钉有铁钩的“踢马刺”插入最外围的土里。于是在城里被隔绝起来的维钦托利就惨了,城内因为围困开始闹饥荒。但是他并没有绝望,因为数量庞大的援军已经到来,正准备内外夹击凯撒。正当兴冲冲的高卢军准备包饺子的时候,他们体会到了什么叫绝望,凯撒依照这样的模式,面向外围又建了一道这样的工事,罗马军团在两层工事的保护下,成功抵挡住了内外夹击。在又进行了几次不成功的突围后,维钦托利投降了。


【被多层防御工事围的水泄不通的阿莱西亚】
结语
罗马军团之所以可以在战争中快速有效的修建工事并利用工事打出一场又一场漂亮的战斗,要归功于其修筑营寨的过程十分讲究。在修建之前,军团会专门派遣侦查和技术人员进行勘测,而在修建的过程中,会由百夫长进行监督和班次轮换,以保证修建效率。战争是紧张而危险的,所以未修建工事的士兵也没有闲着,全都全副武装的站在外围从事保卫工作,凯撒在《内战记》中就提及了三个军团进行警备应对敌人的骚扰,其余的军队则进行工事的挖掘,可见罗马军团修筑工事之严谨认真。不仅如此,在此之上,对工事的运用到达这种程度,可谓世间难寻,也难怪罗马人可以从一个城邦小国变成跨越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

楼主 百夫长法比乌斯  发布于 2016-11-15 20:41:00 +0800 CST  

楼主:百夫长法比乌斯

字数:6497

发表时间:2016-11-16 04:4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1-21 18:58:41 +0800 CST

评论数:6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