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温杀蒋玄晖等,是因为急于称帝吗?

见有网友说起朱温的“吃相”问题,有些个人的看法,与朋友们探讨。以下均摘自拙作《血色神州》中《诸神的黄昏》一节。


正如柳璨临终前的自我评价,蒋玄晖、柳璨、张廷范都属于那种打死也不冤的恶棍,但他们还是丧命于这样一场大冤狱。由王殷和孔循虚构出来的,大部份由朱温死党组成的“保唐阴谋集团”全军覆没,真正变成了死去的同党。

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朱温老糊涂了吗?他为什么要对给自己卖命的狗腿子下如此狠手呢?

在下读过的几乎所有古史都采用了差不多口径一致的答案:朱温想当皇帝想疯了,忍受不了像“封大国受九锡”这样的一点点拖延,所以才不分青红皂白地乱挥屠刀。不过,在下有一个很讨人厌的毛病,就是不太迷信权威,凡事常问个为什么。比如这个答案,如果把它代入当时的环境仔细想想,真的没有破绽吗?

果然,问题出现了。支持朱温急于称帝一说的证据,其实是非常勉强的,仅有朱温的那句话“借使我不受九锡,岂不能作天子邪!”而已,但这句话是否就真正表明了朱温对皇位的迫不急待,还大可商榷。

我们先来看看,他说得对不对吧。如果从篡位程序的发明人王莽来看,显然是不对的,但王莽定下的东西,毕竟也不是不容更改的金科玉律,在后世多次被打破,并且开先例的人并不是朱温。事实上,在中国古代,以受禅建立的朝代中,最成功的头两名,都未曾接受过九锡。

其次受九锡真的会耽误篡位的进度吗?空口无凭,我们还是看看魏晋以来的实例吧。那些受九锡,但本人未篡位的,如曹操、司马昭、高欢、宇文泰之类属于另一类,姑且不论,在下只举那篡了位的例子:

宋武帝刘裕,义熙十四年(418年)六月接受九锡,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废晋称帝,间隔时间为两年;

齐高帝萧道成,升明三年(479年)三月接受九锡,同年四月称帝,间隔时间一个月;

梁武帝萧衍,中兴二年(502年)二月接受九锡,同年四月称帝,间隔时间两个月;

陈武帝陈霸先,太平二年(557年)九月接受九锡,同年十月称帝,间隔时间一个月;

隋文帝杨坚,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接受九锡,同月称帝,间隔时间不到一个月;

唐高祖李渊,义宁二年(618年)三月拒受九锡(请注意,是拒受),同年五月称帝,间隔时间两个月。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7-02-10 09:09:00 +0800 CST  
只不过,由于李唐在历史上的总体形像,比朱梁光辉得太多,所以在史书上,李渊拒绝九锡的理由光明正大的一榻糊涂,他说:“你们这些马屁精,怎么能提这种要求呢?我刚刚辅佐国政,就给自己加官进爵,怎么可以呢?…这些玩意儿,不过是上欺天,下欺人…如果天子(隋恭帝杨侑)了解内情,他一定不会批准;如欺天子年幼无知,让我自己哄抬自己,再出面推辞,我平生岂能做这种骗人的事?”

但结合唐高祖稍后的实际作为,你能说“难道我不受九锡就不能当天子?”不是他的心声吗?朱温推辞九锡的表章原文我们今天看不到了,但想来上面的文辞字句应该同样正气凛然吧?

由上面的诸多实例可知,从受九锡到称帝所需要的时间是没有固定标准的,大多数也就是一、两个月而已,朱温是否急到连一、两个月都等不得呢?那好,我们来看看他的实际情况:朱温是在天祐二年(905年)十一月拒受的九锡,到天祐四年(907年)四月才篡的位,间隔时间达一年零五个月。

至此,可能出乎很多朋友意料的事实已跃然于纸上:闹了半天,原来所谓受九锡会影响篡位的进度一说,根本就是个伪命题。在这一群篡位皇帝中,就时间而言,只有刘裕比朱温更有耐心,以最夸张的隋文帝杨坚为例,从受九锡到称帝历时居然仅十天!

再退一步说,朱温真的等不得受九锡就想当皇帝的话,柳璨、蒋玄晖等,在最后一轮努力中,其实也已经帮他一步到位,把李柷的禅位诏书都弄来了。但朱温也同样拒绝接受,他此时的意图不在他早晚会得手的帝位,已经非常明显了。在下以为:蒋玄晖等人是会错了老板的真意,所有的自救行动,其实是在一个劲的拍马腿。

但奇怪的是,古史宁肯抓住不确实的只言片语,硬说朱温急于称帝,却不愿将这一评语,送给一大批远比他更猴急的同行。

了解到这几点事实之后,我们猛然发现,在这一事件中,古史的作用,就是一面巨大的哈哈镜,镜中的那个望着皇帝宝座猛流口水如小丑一般的朱温,根本就不是他的真容。何谓“善善恶恶”?何谓“春秋笔法”?怎样用褒贬来代替事实?这就是古史中最典型的例证之一。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7-02-10 09:09:00 +0800 CST  
那么话题又转回开头,朱温如果不是因为称帝进度受阻而行凶,那他又是为了什么原因非要杀蒋玄晖等人不可呢?在下以为,也许另外一则发生在朱温身上,但具体时间不明的典故,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相对近距离的观察点。

据说有一次,朱温带着一帮幕僚文士外出巡视途中,走到一棵大柳树下稍作休息。突然,朱温对着树大发感慨道:“好大一棵树啊,这样上等的柳木,正好用来做车毂!”

所谓“车毂”,就是车轮正中,用来固定车轴与车轮的圆环,有时候也泛指车轮。车毂今天一般要用滚珠轴承来制作,是常见的机械零部件中,对硬度及耐磨性能要求最高的。古人的马车没这么矫情,但也肯定不能用柔软易变形的柳木来制作,否则你驾车走不出几里地,就得赶快拖回车行大修了。

众幕僚一听,梁王冷不丁冒出这么一句缺乏常识的高论,不由一愣。但眨眼之间,其中几位聪明人已经想通了:这不就是指鹿为马的翻版么?就是朱老板在考验我们,是否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与领导的立场保持一致?熟悉典故的人谁不知道,当年在同样权势熏天的赵高面前,那些不把马说成鹿的笨蛋是什么下场!于是,那几位聪明的幕僚马上附和道:“梁王说得太对了,这样好的柳木,不用来做车毂真是浪费!”

可他们哪里想到,在很多地方,历史并不能提供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朱温突然脸色一变,喝斥道:“你们这帮没底线的文人,就知道顺着老大的意思拍马屁,即使把老大拍沟里也不当回事!谁不知道,车毂必须用坚硬的榆木来做,柳木能做个屁!”然后,他回头对随身的卫士们说:“你们还在等什么?”左右卫士的理解力还是不错的,马上纠出那几位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幕僚,当场处决!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首先,在朱温的本性中,存在视他人为刍狗的残忍,尤其在失去制约的情况下,可能为一丁点小事草菅人命;其次,朱温对于对自己有害的恭维存在一定免疫力;第三、他城府极深,可以为清除他所认为的隐患来实施钓鱼执法。所以,当他表现出似乎要当皇帝的意向时,也许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说这柳木可以做车毂呢。

如果说,朱温杀那几个顺杆爬的幕僚,是为了打击身边已经过度的谄媚之风,减少下边对自己的蒙蔽,那他杀柳璨、蒋玄晖等人,恐怕更不会是毫无深意的。现在,就让我们凭借以上基础,结合当时一些常被人忽略的记载,去探寻幕后根本原因吧。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7-02-10 09:10:00 +0800 CST  
我想,这也可以先从两个小故事讲起:

第一个故事。话说在不久前,裴枢、崔远、独孤损等重臣被拿下,但按唐朝的惯例,柳璨不能独相,所以又破格提拔了原本资望、能力都不怎么样的礼部侍郎张文蔚、吏部侍郎杨涉二人为同平章事。

被任命当宰相,这在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文人士子们梦寐以求终极理想,应该敲锣打鼓烧高香才对,但此时却出现了把喜事当成丧事办的另一番景象。比如新任宰相之一的杨涉,退朝还家后,竟把家人召到一起,为自己的升官而相对哭泣。他看着自己的儿子,后来的大书法家兼大诗人杨凝式,哀叹道:“我们杨家家门不幸,摊到这样的祸事,将来连你都要受连累!”

第二个故事。当时,在河中有一个著名的隐士,名叫司空图,本是咸通十年的进士,曾在朝中担任过知制诰及中书舍人,颇以才学和气节知名。后来唐僖宗李儇被黄巢赶到成都,他对世事感到悲观失望,便回到故乡河中府虞乡县长期隐居。在此期间,司空图建起了一个藏书七千余卷的私人图书馆,写下了有关诗歌评论的总结性巨作《二十四诗品》,还给自己注册了两个很个性的ID号,一叫“知非子”,一叫“耐辱居士”。

虽号“耐辱”,但其实他在当时是很受尊重的。比如朱温的“舅父”,前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很仰慕他的名声,曾请他撰写碑文,并赠绢数千匹作为稿费。只是司空图不领情,将这些绢帛全部堆放在虞乡县的集市,任人取用,自己分毫不受。

白马之祸后,朱温急于重塑朝廷的外在形像,特让李柷下旨,征召司空图入朝为礼部尚书。面对朱温的征召,司空图不敢不来,但他故意装作老朽痴呆,举止粗俗,动辄失礼,上朝时连笏板都甩掉在地上,柳璨又只好撰写诏书,将他驱逐回家。

从这两个典型事例,我们发现,由于此前朱温在朝中发动的一轮又一轮的大清洗,先后杀掉了皇帝、皇后、多位皇子和三任首相,在将潜在政敌一网打尽的同时,也致使恐怖气氛弥漫朝野!此时,虽然朱温的权势已趋于顶峰,在舆论战线上却是一败涂地。朱温虽然控制着合法的洛阳中央政府,但在天下的大多数文人士子眼中,却与他的前老板黄巢差不多,几乎是个伪政权!身处其中的朱温,也不可能感觉不到。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7-02-10 09:11:00 +0800 CST  
天下可以马上得之,不可以马上治之,一个王朝如果得不到知识分子阶层的支持,要想常治久安,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朱温已经在着手向天下士子官员们释放善意,以期重新收拢这些人的人心。

例如,当时朝廷由于长期颠沛流离,官员们早就连制服都配不齐了,朱温特地拨出专款“乃制造逐色衣服,请朝廷等第赐之”;又如,由于朝廷收入微薄,官员们长久以来都实行半薪制,也就是说,假如按规定,你的工资是每月三千,那实际只发一千五。朱温为此奏请,建议官员工资应该全额发放。

当然了,这些小动作都是治标不治本,要想从天下官员士子心目中夺回政权的合法性,必须使出更狠的大招,比如说:宰几只替罪羊。

说到对替罪羊应用,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比如在两百多年前,就有高人做过非常成功的实践。

那时,大唐的天空阴盛阳衰,所有的权力行星都在围绕着一个大名叫武曌,尊号叫“则天顺圣皇帝”的女人作公转。坐在龙椅上的那位金牌御姐内心很清楚,在这片土地上,女人做皇帝是一件惊世骇俗,离经叛道的事,所有自己无法成为一颗正常的恒星,不可能仅仅靠万有引力来维持整个星系的平稳运转。

哪怎么办?为了将对其不满的阴谋甚至念头都扼杀在萌芽状态,武御姐餋养了周兴、索元礼、来俊臣、侯思止等一大帮牙口锋利的走狗,专门替她咬人。走狗们兢兢业业地制造了一起接一起的“谋反”大案,杀得天下士人目之胆寒,闻之色变,吓得“只谈风月,莫谈国事”。待士人反周复唐的念头渐渐淡化,武周帝国趋于稳固之后,武御姐再适时收手,把制造冤假错案的罪行都推到走狗身上,将他们一一干掉,以便收揽那些惊弓之鸟的人心。

这样一来,一套经典的清洗程序完成。虽然把想杀的人都杀光了,但最高领导却能保留一双相对干净的手,最多就是一时失察,误受奸人蒙蔽而已,那只是一个指头的事,不会影响领袖在大方向上一贯的光荣与正确!

对照以上典故,再回到天祐二年冬天,我们会发现,朱温也有几条走狗已经差不多办完了他们该办的事,并因这些事而结怨于天下,正处于最适于屠宰的机遇区。

蒋玄晖,他杀皇帝、杀诸王,人尽皆知;柳璨,肆无忌惮地打击迫害同僚,天下士人闻名如见鬼;张廷范,长安士民百姓都在用一路的斑斑血泪,记着他的名字……

还用得着细述杀你们的理由吗?当然,按这标准还漏掉了一个重要角色:被众人“尊称”为“鸱枭”的李振。不过李振除了咬人之外,在其他军大计方面出谋划策的功劳更多,所有朱温一时还舍不得杀他。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7-02-10 09:11:00 +0800 CST  
可能有朋友会提出疑问:这种论点有什么证据吗?当然是有的。我们看看朱温杀蒋玄晖等人时公布的罪状吧:“…蒋玄晖在枢密之时,与柳璨、张廷范共为朋扇,日相往来,假其游宴之名,别贮倾危之计。苟安重位,酷陷朝臣,既此阴谋,难宽大辟…”怎么样,说得没错吧,“酷陷朝臣”这些坏事都是你们这帮混小子干的,咱们的英明仁慈的梁王只是一时失查,误信奸人而已。

同时,就像周兴、来俊臣那批人被干掉之后,武曌结束她的恐怖政治一样,在蒋玄晖、柳璨等人被杀后,朱温对士人的迫害也就基本终止了(当然,并不是放下了屠刀,只是转移了目标)。

最典型的,比如那位因为升官而哭得死去活来的杨涉,其实是白哭了,他当了几年后梁的宰相后退休,平平安安的善终于家。杨涉的儿子杨凝式,曾在朱温篡夺时劝父亲不要效忠后梁,但即使发表了这样的“反动言论”,也没发生什么事,他几乎活过整个五代,直到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才以八十二岁的高龄过世。

但就像隋炀帝征讨高句丽,朱温对蒋玄晖、柳璨等人的清洗,虽然在动机上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在实际操作上,却可以说是完全失败了。朱温想达到的目的,也就是要嫁祸于人,改变自己让人惧而不敬的灰暗形像,争取士人支持,扭转舆论战线的被动处境等等,一样也没达成。

即使在朱温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张文蔚、杨涉、张策、赵光逢等多数大臣,虽不敢反抗他的意志,但仍以当他的臣子为耻。胆子大一点的罗隐、杨凝式之类,更大胆挑衅他的权威。而在朱温及其盟友的控制区之外,那朱温的声名狼藉就更不提了。

朱温不但输了当时,更输了后世。之后的史家们,统统无视朱温改变形像的努力,故意用戏谑的态度和最大的恶意来揣测他的动机。于是直到今天,每逢提到朱温,留给人们的印像,除了并不冤枉的凶残荒淫之外,还要加上一条:他如何如何地想当皇帝而急不可耐。

这让我想起不久前,一位美女明星去请医院作医学鉴定,欲证明自己的国色天姿均系出于自然。然而没什么用,简直越描越黑,根本挡不住八卦圈的汹汹之口,用“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的坚决态度,说她一定是整容了,医院收了多少好处费云云。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7-02-10 09:12:00 +0800 CST  
与几乎看不到的正面收益相比,杀蒋玄晖等人的副作用却非常明显,朱温用不留情面的,简单粗暴的屠杀,功臣旧部自氏叔琮、朱友恭丧命之后,进一步冷却了对他的忠诚敬仰之心。其负面影响将在未来的岁月中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

也许我们可以说:朱温从来就不是一个好人,但他曾经是一个深得部下爱戴的好领导。这个领导有勇气、有魄力、有才华、有干劲,并且知人善任,也能公正地给属下论功行赏,让所有有能力的属下都能够感到:跟着他,有肉吃,跟着他,有希望!于是,朱梁集团才能源源不断地吸纳大批的优秀人才,实力不断壮大,在群雄逐鹿中打成天下的霸主。

然后,这以往的一系列巨大成功,掩盖了一个巨大的隐患:朱温本人其实是存在着致命的性格缺陷的,他为人残忍、粗暴、冲动,遇事缺少三思而后行的稳重,极易做出错误的决断。之前,朱温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很幸运地找到自己的互补结构,将他残缺的一面补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缓冲或弥补了他犯下的错误。或者说,只有加上了她的他,才是那个能不断取得成功,得到属下爱戴的好领导。如果仅仅靠朱温本身,他是根本不足以在那个乱世脱颖而出的。

但我们知道,朱温已经在一年前永远失去了他的互补结构,此后再没有人能够填补这一重要的空缺。

所以我们也发现,在那之后,除了捏掉一个软柿子赵匡凝以外,朱温再也没有取得过像样的成果,相反,他败招频出,使集团渐渐离心离德,使他的帝国一经建立便走向衰败,并在不太远的将来,最终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也许可以这么说,伴随着那一年冬天杀气凛冽的寒风,迎来黄昏的不仅仅是即将灭亡的大唐帝国,还有那个尚未正式建立后梁王朝……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7-02-10 09:12:00 +0800 CST  

楼主:总老师麦加

字数:5977

发表时间:2017-02-10 17:0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1-24 08:10:23 +0800 CST

评论数:2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