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人格心理学》中有关三元的内容

摘抄此书中那些用三分法列出的概念。

楼主 海波平时川自入  发布于 2015-01-25 16:20:00 +0800 CST  
人格的解剖模型(弗洛伊德)
意识,前意识,无意识
--------------
*意识*指的是人们可觉察到的想法。随着新的想法涌出,其他想法消失,意识的内容不断发生变化。当一个人说“我心里想”的时候,他也许指的是自己意识到的部分。但在大脑储存的信息中,意识处理的信息只占很小的比例。试想一下,你可以轻而易举地调集无数的想法到意识中。例如,你早饭吃了什么?你三年级的老师是谁?你上周六晚上做了什么?这些大量的可再现的信息构成了*前意识*。
许多人认为,意识与前意识的内容已经构成思维内容的全部,但弗洛伊德认为,这只是冰山一角。在精神分析理论看来,我们内心想法的主体位于*无意识*当中。这里的内容无法直接接触。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的内容无法被提取进入意识,除非是在某种极端情况下(如催眠——摘者注)。然而,无意识内容决定了人的许多日常行为。理解无意识对行为、尤其是变态行为的影响,是理解精神分析思想的关键。

楼主 海波平时川自入  发布于 2015-01-25 16:35:00 +0800 CST  
人格的结构模型(弗洛伊德)
本我,自我,超我
------------------
弗洛伊德认为,人出生时只有一个人格结构,即*本我*。这是人的自私部分,只与满足个人欲望有关。本我采取的行为遵循快乐原则。即,本我只关心如何立即满足个人需要,而不受任何物质和社会的约束。婴儿看见想要的东西,就去够它,无论这东西是否属于他人或有害。这种反射行为一直保持到成年。弗洛伊德甚至认为本我冲动永远存在,它们必须受控于健康成人人格的其他部分。
显然,如果本我只依靠反射行为去得到它想要的,那么在大部分时间里,快乐冲动都将受到挫败。因此,弗洛伊德假设本我还通过愿望实现来满足其需要。即,当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时,本我会想象它的存在。如果一个婴儿饿了,周围又没有食物,本我就会想象食物,从而暂时满足自己的需要。……弗洛伊德认为梦也是愿望实现的一种类型。
……
在生命的头两年里,随着儿童与环境互动,人格结构的第二部分逐渐得到发展。*自我*的活动遵循现实原则。即,自我的主要任务是满足本我冲动,但以考虑情景现实性的方式进行。由于本我冲动往往不被社会接受,因而它们会对人们构成威胁。自我要做的事情,是把这些冲动控制在无意识当中。与本我不同,自我能在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各部分之间自由移动。
……
儿童到了大约五岁的时候,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开始形成。*超我*代表社会的、特别是父母的价值观和标准。超我对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有更多的限制。……有人把超我概念直接译为良心。
超我不只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惩罚,它还为自我提供各种典范,用来判断一个行为是否合乎道德,是否值得赞美(即完美原则——摘者注)。由于教养不当,一些孩子的超我没有充分形成。长大成人以后,他们就会缺乏对偷窃和说谎的内部约束。而另一些人形成了过强的超我,使自我面临难以实现的完美标准。这种人不断体验到道德焦虑。
本我、自我和超我好像是一个张力三角形,三种力量既相互补充,又相互对立。在健康人的身上,强大的自我不允许本我或超我过分地掌控人格。三者的斗争永不停止。每个人意识之下的某处,永远存在着自我放纵、考虑现实性和强制执行道德标准三者间的紧张状态。

楼主 海波平时川自入  发布于 2015-01-25 16:57:00 +0800 CST  
神经症患者的交往方式(卡伦•霍妮)
接近人群,反对人群,脱离人群
---------------------
*接近人群*一些儿童学会了依靠彰显自己的无助感来应对焦虑。他们依赖别人,强迫性地让父母或养育者喜爱和接受他们。他们获得的同情使其暂时免除了焦虑,但儿童却要承担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使用这些策略的风险。长大成人以后,他们强烈地需要被爱和被接受。他们大多认为,只要能找到爱,一切都会变好。他们不加选择地依附于身边的某个人,因为他们觉得任何一种关系都比孤独和冷落好。如果你曾经接触过这样的人,你可能赞成,和这样的人长期交往是徒劳的。这种人不是爱别人,而是依附于人。他们不是和别人分享情感,只是得到情感。由于这样的神经症方式,每一段新的关系都不会长久。
*反对人群*应对焦虑的另一种方式就是和他人战斗。有些儿童发现,攻击和敌意行为是对付不良家庭环境的最好手段。他们攻击或伤害其他儿童,以此对自己的不安全感和无能感进行补偿,他们能获得短暂的权力和班上其他儿童的服从,但他们得不到真正的友谊。这些儿童长大后,会更熟练地使用这种神经症方式,他们可以比商界对手更强,用伤害性的语言痛斥别人。在儿童和成人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一种总是欺压别人的需要。霍妮认为,这种神经症以外化为特征,很像弗洛伊德提出的投射概念。这就是说,这些人在童年期就已知道,人们基本上都是敌意的,都要想办法得到他们能得到的东西。这种知觉使他们总是在别人对他们下手之前,先对别人下手。只有能得到好处时,他们才与别人建立关系。与这些人交往一定是肤浅、令人难堪和痛苦的。
*远离人群*有些儿童采取第三种策略来应对焦虑。他们不是以依赖或敌意的方式与人交往,而是置身人群之外。谁会需要他们?这些儿童对隐私和自我满足的愿望可能很强烈。长大成人后,这种神经症的人会寻找那些很少与人打交道的职业。他们把回避情感、爱和友谊当作处世之道。因为情感依恋会使他们回忆起童年经历的痛苦,所以他们对情感体验感到麻木。避免焦虑的最保险方式就是不参与。爱上这类人肯定是一个错误。感情将得不到回应,因为它根本没被感受到。因此,这种关系对双方都是肤浅的、单向的。

楼主 海波平时川自入  发布于 2015-01-25 17:52:00 +0800 CST  
应对焦虑策略的类型
问题中心策略,情绪中心策略,回避策略
------------------
*问题中心策略*直接关注问题,以克服焦虑。如果经济出现问题,就想办法多挣钱,减少开销。如果学习上有困难,就找辅导老师,或者在课业上多花时间。人们在使用问题中心策略时常发现,遇到问题时只需简单做些计划,就比呆坐着什么也不干强。
*情绪中心策略*则是减轻伴随问题而来的情绪压力。一个未被法律学校录取的人可以想想,这样的挫折可能也有好处。离婚的夫妇可以把情绪吐露给朋友,或求助专业咨询师,来应对离婚带来的痛苦。
使用*回避策略*的人试图把引发焦虑的情境排除在意识之外来应对焦虑。一位妇女得知朋友身患重病,她的反应可能是不去想这个朋友,或者让自己相信问题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严重。一个害怕失业的男人会和朋友外出,或借酒消愁,以此转移自己的焦虑。

楼主 海波平时川自入  发布于 2015-01-25 18:10:00 +0800 CST  
亲子关系类型(爱因斯沃斯)
安全型,焦虑-矛盾型,回避型
-----------------
第一种叫*安全型*母婴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妈妈关注孩子且有求必应。体验到这种依恋的孩子知道妈妈是敏感、亲切的,甚至妈妈不在时也这样想。安全型婴儿一般比较快乐和自信。第二种是*焦虑-矛盾型*关系,妈妈对孩子的需求不是特别关注和敏感。婴儿在妈妈离开后很焦虑,有时刚分开就大哭。别的大人不易让他们安静下来。这些孩子还害怕陌生环境。第三种是*回避型*关系。这种关系中妈妈对孩子也不很敏感,孩子则对妈妈疏远、冷漠。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不特别焦虑,妈妈回来时,孩子也不很在意。

楼主 海波平时川自入  发布于 2015-01-25 18:18:00 +0800 CST  
明天会继续

楼主 海波平时川自入  发布于 2015-01-25 23:03:00 +0800 CST  
成人的依恋类型
安全型,焦虑-矛盾型,回避型
--------------------
爱因斯沃斯及其同事把孩子分成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矛盾型,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并建立恋爱关系时,这些特征仍会显露出来。
……研究人员发现,*安全型*依恋的人比其他人更倾向于认为他们当前的爱情关系中有很多的爱,也有大量的投入和信任。此外,这些安全型的人善于接纳和支持伴侣,而不管对方有什么缺点。跟回避型或焦虑-矛盾型的伴侣相比,安全型伴侣之间的谈话更温暖、更亲密。与其他依恋类型的人相比,安全型的成人更喜欢在恰当的时候与别人分享个人信息。
*回避型*成人则迥然不同。回避型依恋的人常常害怕亲密和嫉妒。他们大多认为,真正的爱不会长久,电影和小说里描写的那种神魂颠倒的爱情并不真实存在。因此,他们比多数人更少对伴侣表露感情或分享亲密。
相形之下,*焦虑-矛盾型*的人屡屡与人相恋,但是难以得到他们拼命追求的长久快乐。这些人唯恐失去伴侣,因此很快就会对伴侣的愿望作出让步,尽力讨对方喜欢……像早期研究中的婴儿一样,回避型和焦虑-矛盾型的成人在与他们的伴侣分离时也感受到很大压力。焦虑-矛盾型的人则更可能爱上不给他们爱的回报的人。但是由于他们害怕被抛弃,或者也许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得不到更好的爱情,所以即使恋爱对象无法满足其需要,他们也不愿意断绝关系。

楼主 海波平时川自入  发布于 2015-01-26 10:09:00 +0800 CST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弗洛伊德)
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
------------------
弗洛伊德理论模型的第一个阶段是*口腔期*。这个阶段出现在0~18个月,口、唇、舌是基本的性感带,也就是快乐的根源。你只需花几分钟观察6个月大的婴儿,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东西都会被他放进嘴里。这一时期令婴儿不快的断奶或喂养问题会造成固着,导致口腔期人格的形成。具有口腔期人格的成年人像个孩子一样依赖别人,但发生在长牙以后的固着可能会导致成年人过度的攻击性。具有口腔期人格的成人往往表现出婴儿对口唇满足的需要。他们可能嗜烟、嗜酒、经常咬手指(以及过量进食——摘者注)等。
儿童长到18个月时,进入人格发展的*肛门期*。弗洛伊德认为,肛门区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性感带。并非巧合的是,多数儿童在这时开始如厕训练。令幼儿不快的如厕训练会导致固着及肛门期人格。具有肛门期人格的成人可能有很强的秩序感、固执或过于慷慨,这取决于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如厕训练。
第三个阶段是*性器期*,发生于大约3~6岁。这一时期,性器成为最重要的性感带。这一阶段的重要发展出现在此阶段的后期,儿童将经历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弗洛伊德认为,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其异性父母对他们产生了性吸引力。
不用说,儿童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并非一点也不令其害怕(男孩的去势焦虑以及男女孩之间对各自不同构造的自卑和嫉妒——摘者注)……男孩和女孩怎样解决这些冲突?儿童终将压抑自己对异性父母的欲望,他们懂了,只要同性父母还在,他们永远不能占有异性父母。接着,儿童以反向作用生成的方式,以同性父母自居。俄狄浦斯情结的解决具有几个重要作用。通过以同性父母自居,男孩开始形成男性特征,女孩形成女性特征。其次,采纳父母的价值观和标准,为超我形成铺平道路。弗洛伊德提示人们,俄狄浦斯欲望永远不会完全消失。它们只是被压抑了,在以后的生活中,还会以各种方式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如成年后的攻击性和竞争性等——摘者注)。

楼主 海波平时川自入  发布于 2015-01-26 10:10:00 +0800 CST  
@但它林_
这本书里还提到,生物学派的一些研究者通过实验证实,左脑的高活动水平与愉悦等积极情绪体验相关,而右脑的高活动水平则与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体验相关。但是,愤怒(通常被认为属于负面情绪)也会导致左脑活跃。生物学派对此的推测是:左右脑的反应情况决定了人对情绪的来源采取怎样的措施。这种进化设计帮助人们趋近兴奋源、远离恐惧源。而人们感受到愤怒时,一般不是逃避而是会向情绪源逼近甚至发起攻击。

楼主 海波平时川自入  发布于 2015-01-26 16:58:00 +0800 CST  
@但它林_
小脑并非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重要部分,在运动中只起到辅助和协调大脑命令的作用,呼吸心跳等基本生命活动则是由脑干负责。不过,小脑的确可分为三个构造与功能不同的部分,即前庭小脑(又称古小脑或原小脑,用于调节躯体平衡)、脊髓小脑(又称旧小脑,协调肌肉)和大脑小脑(又称新小脑,与运动计划有关)。

楼主 海波平时川自入  发布于 2015-01-26 22:46:00 +0800 CST  
为什么九型人格理论对我有特别的吸引力呢?比较了一下其他流派的观点,发现虽然九型并不属于主流承认的人格心理学范畴,但在很多方面兼顾以及体现了这些流派各自的特点。例如,精神分析流派过于强调“无意识”对人行为的影响,行为主义流派甚至声称“人不过是机器,自由意志只是一种幻觉”;而相对的,生物学流派着重于从解剖学和进化学的角度来研究人格,忽视人的主观意识和社会影响;社会认知流派和人本主义流派则可能高估了外界环境塑造人格的部分。
九型人格通过心脑腹的分区体现生物学派的观点,通过人格禁锢和基本欲望恐惧体现精神分析理论,通过自我觉察与层级提升体现人自由意志反作用于人格的能力。它还有一个令人着迷之处在于九种人格类型的平等性,这不仅告诉人们童年创伤对人格根深蒂固的影响,也展现了人们自身顽强的适应性。这是研究健康或病态人格二元对立的某些理论所欠缺的。

楼主 海波平时川自入  发布于 2015-01-27 14:49:00 +0800 CST  

楼主:海波平时川自入

字数:4904

发表时间:2015-01-26 00:2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5-01 16:53:01 +0800 CST

评论数:2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