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人的发展与九型人格的形成

换句话说,人格类型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但是,对于多数人而言,表现出的是某一类型的典型问题。

因为在每一次轮回,人们都更有可能摔倒在同一个地方,石膏也就越来越厚。

楼主 树荫宽时鸟自栖  发布于 2014-12-06 10:05:00 +0800 CST  
这里摘取一些资料,来印证我关于人格形成的说法。

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但是婴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同他出生以前并无多大的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他只有需要温暖和食物的要求,但却不会区别温暖、食物同给予温暖和食物的母亲。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这一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凡是能引起婴儿身体内部的满足或失望的才会对他产生意义。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关的才是现实的,至于与他的要求无关的外部世界的好坏则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孩子不断生长、发育,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母亲的乳房不再是唯一的食物来源。终于他能区别自己的渴、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他开始知道其他物体有其自己的、与他无关的存在。在这个阶段孩子学会叫物体的名称,同时学习如何对待这些物体;他开始懂得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互相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孤立无援。我被人爱是因为我长得可爱并能赢得别人的喜爱。简而言之就是我被人爱因为我有被人爱的资本—更确切的表达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缺陷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
——弗洛姆《爱的艺术》

其实弗洛姆对母爱的理解仍然有一定的偏差。母爱是无偿的,但并非无条件的,必须通过情感反应来诱发。

楼主 树荫宽时鸟自栖  发布于 2014-12-06 10:12:00 +0800 CST  
什么是无意识阶段;什么是自恋阶段;什么是镜像阶段;什么是分离阶段。

楼主 树荫宽时鸟自栖  发布于 2014-12-06 10:23:00 +0800 CST  
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同母亲相比。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同父亲作用紧密相关的是另一个同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作用。随着私有制以及财产由一个儿子继承的现象出现,父亲就对那个将来要继承他财产的人特别感兴趣。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父亲是有条件的爱。父亲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正如同无条件的母爱一样,有条件的父亲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父爱的积极一面也同样十分重要。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与母爱不同,父爱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
——弗洛姆《爱的艺术》

楼主 树荫宽时鸟自栖  发布于 2014-12-06 10:27:00 +0800 CST  
“镜像阶段”是拉康提出的,即婴儿第一次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像,并认出了自己,这是“自我”形成的一个重要步骤。那就是,将“我”的概念与一个形象合一。


养育者的形象是一个广义上的“镜像”,孩子从母亲的反应中看到了自己。比如,他高兴地笑的时候,母亲作出积极的回应,他就会认同自己的笑容;他哭闹的时候母亲来安慰他,他也会认同自己的哭声。

楼主 树荫宽时鸟自栖  发布于 2014-12-06 10:38:00 +0800 CST  
自恋阶段:每一个个体在其婴儿期都是有自体自大、夸大倾向的,例如婴儿稍稍不得到满足就会大哭等等,在婴儿的心理世界中,他或她是全能的上帝。当这一上帝由于被养育者(自体客体)所满足时,则获得快乐。如果不满足,则因为自己的全能感遭受挫折无法实现而暴怒。
——来自百科


我认为这反映的是“本我”的状态,我意识到了“我”的存在但没有与环境的界限感。

楼主 树荫宽时鸟自栖  发布于 2014-12-06 10:41:00 +0800 CST  
人的初生阶段,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养育者为什么要照顾他。对他而言,这种照顾是无条件的。


当孩子进一步成长,能够意识到自己跟母亲是两个不同的个体。于是,孩子心里开始形成“好妈妈”的形象,同时也对自己产生“好宝宝”的印象。即,恋母与自恋是同时形成的。
(那么,镜像阶段之前的那个阶段应该叫什么好呢)


在孩子学会区分自己和养育者之前,只有本能的饥饿、疲倦等等感受,不存在这种“情感”联系。

楼主 树荫宽时鸟自栖  发布于 2014-12-06 10:50:00 +0800 CST  
腹区的“忘我”是怎样的。

楼主 树荫宽时鸟自栖  发布于 2014-12-06 10:55:00 +0800 CST  
算了,不进一步展开了,以后有空再说。

楼主 树荫宽时鸟自栖  发布于 2014-12-06 12:31:00 +0800 CST  
再修改一版。



楼主 树荫宽时鸟自栖  发布于 2014-12-06 17:58:00 +0800 CST  
我们实际上可以发现类型四(内倾直觉型)与本能组的联系、类型七(外倾感觉型)与情感组的联系、类型一(外倾思维型)与思维组的联系。

楼主 树荫宽时鸟自栖  发布于 2014-12-06 18:12:00 +0800 CST  
感谢吧主加精。

楼主 树荫宽时鸟自栖  发布于 2014-12-06 20:35:00 +0800 CST  

第四版。

楼主 树荫宽时鸟自栖  发布于 2014-12-06 21:59:00 +0800 CST  
这样一来,本能情感思维三元组、迷恋拒绝沮丧三元组、进攻屈从退缩三元组都有了合理的解读。


至于乐天理性情绪三元组,我对那是深表怀疑的。我觉得根本没有那个东西。

楼主 树荫宽时鸟自栖  发布于 2014-12-06 23:08:00 +0800 CST  

看来这个三元组也有其存在的必要呢……

楼主 树荫宽时鸟自栖  发布于 2014-12-07 00:10:00 +0800 CST  
本我:因我的需求而感觉到我的存在

自我:因他人对我的需求作出的反应而感觉到我的存在

超我:因我对他人对我的需求作出的反应作出的反应而感觉到我的存在

楼主 树荫宽时鸟自栖  发布于 2014-12-07 12:17:00 +0800 CST  
本能使我们察觉到自己的需求,情感使我们察觉到别人的反应,思维使我们因此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楼主 树荫宽时鸟自栖  发布于 2014-12-07 12:19:00 +0800 CST  
这个理论展开来的难度超出了我的预想,虽然我觉得它很合理。

楼主 树荫宽时鸟自栖  发布于 2014-12-08 12:51:00 +0800 CST  
一方面是TFM和IES的关系,一方面是9#那里仍有一些问题。

楼主 树荫宽时鸟自栖  发布于 2014-12-08 20:37:00 +0800 CST  
应该说,我对9#这个型号的认识是九个号码里最不到位的。


9#在内外两个方向都对现实进行不屈不挠的抵抗,被认为是九型里最孤僻、最顽固的一类。
但同时,9#却又是九型人格中可以说最平和、能随遇而安的类型。


我感到颇为矛盾。9#究竟是与环境统一的代表,还是脱离环境的典型?

楼主 树荫宽时鸟自栖  发布于 2014-12-08 20:43:00 +0800 CST  

楼主:树荫宽时鸟自栖

字数:5653

发表时间:2014-12-06 02:1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8-27 22:54:40 +0800 CST

评论数:17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