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丶中国风(配有古诗词)

朴素,无与伦比的美

楼主 小鱼蔬菜泥  发布于 2013-08-07 20:12:00 +0800 CST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楼主 小鱼蔬菜泥  发布于 2013-08-07 20:14:00 +0800 CST  
中国古人对色彩的称谓。语言的意境









楼主 小鱼蔬菜泥  发布于 2013-08-08 13:12:00 +0800 CST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楼主 小鱼蔬菜泥  发布于 2013-08-08 13:19:00 +0800 CST  

心微动,奈何情已远,物也非,人也非,事事非,往日不可重。

楼主 小鱼蔬菜泥  发布于 2013-08-08 13:22:00 +0800 CST  
本帖只是个人所喜的一些图片与诗词。希望大家捧个场!~~~

楼主 小鱼蔬菜泥  发布于 2013-08-08 13:24:00 +0800 CST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楼主 小鱼蔬菜泥  发布于 2013-08-11 22:39:00 +0800 CST  
插画——盛唐夜唱。绝美画功,你想穿越到这里吗?

楼主 小鱼蔬菜泥  发布于 2013-08-11 22:42:00 +0800 CST  

一曲华胥,一生迷离,一世长安。《华胥引》

楼主 小鱼蔬菜泥  发布于 2013-08-12 14:11:00 +0800 CST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冯唐

楼主 小鱼蔬菜泥  发布于 2013-08-12 14:13:00 +0800 CST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 由于过往女子的命运只能嫁作人妇、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并希望以织女为榜样。所以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的节日。这也就是“乞巧”这名称的来源。妇女亦会结彩楼,预备黄铜制成的细针(七孔针),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久而久之,七夕也成为了“女儿节”。 2012年,乌丙安、叶舒宪等专家共同倡议将七夕节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楼主 小鱼蔬菜泥  发布于 2013-08-12 23:38:00 +0800 CST  
明天就是七夕节,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楼主 小鱼蔬菜泥  发布于 2013-08-12 23:39:00 +0800 CST  
名称来源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楼主 小鱼蔬菜泥  发布于 2013-08-12 23:43:00 +0800 CST  
牛郎织女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在我国民间流传时间最早、流传地域最广的传说,在我国民间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教他怎样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

楼主 小鱼蔬菜泥  发布于 2013-08-12 23:46:00 +0800 CST  
以下是七夕的游戏

楼主 小鱼蔬菜泥  发布于 2013-08-12 23:48:00 +0800 CST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楼主 小鱼蔬菜泥  发布于 2013-08-12 23:49:00 +0800 CST  
_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楼主 小鱼蔬菜泥  发布于 2013-08-12 23:51:00 +0800 CST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楼主 小鱼蔬菜泥  发布于 2013-08-12 23:52:00 +0800 CST  
下面是吃食

楼主 小鱼蔬菜泥  发布于 2013-08-12 23:54:00 +0800 CST  
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 巧果 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罪尤折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

楼主 小鱼蔬菜泥  发布于 2013-08-12 23:56:00 +0800 CST  

楼主:小鱼蔬菜泥

字数:10255

发表时间:2013-08-02 01:0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2-29 14:36:37 +0800 CST

评论数:198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