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梦华难再续:金代的开封城

天兴元年初的三峰山之战,金军主力被歼,其亡国的命运已不可免。然而出人意料者,是在当年的开封守卫战中,金军却仍然抵挡了蒙古军的猛攻。当时元太宗窝阔台和其弟拖雷“住夏于官山”,“留速不台统诸道兵围汴”〔98〕,速不台当然是著名的宿将。

当年三月,蒙古军兵临城下,金哀宗命曹王完颜讹可出质〔99〕,但蒙古军依然攻城。金廷商议如何守城时,“朝臣有言,里城决不可守,外城决不可弃”。因为如果蒙古军“先得外城,粮尽救绝,走一人不出。里城或不测可用。于是决计守外城,时在城诸军不满四万,京城周百二十里,人守一乳口尚不能遍”。经多方搜罗,“得四万人,益以丁壮六万,分置四城。每面别选一千,名飞虎军,以专救应,然亦不能军矣”〔100〕。此处又说开封城周长一百二十里,自然是错讹的。 据刘祁说:“北兵树炮攻城,大臣皆分主方面。时京城西南隅最急,完颜白撒主之。西隅尤急,赤盏合喜主之。东北隅稍缓,丞相完颜赛不主之。独东南隅未尝攻。”〔101 〕上引记载大体介绍了金方的防御兵力和部署。蒙古军的进攻方位主要是开封城西南,而一百多年前金军攻破开封时,却专攻东南。按《元史》记载,“塔察儿复与金兵战于南薰门”,郭侃“从速不台攻汴西门”〔102〕。 他们应是攻开封南城和西城的蒙古将领。但蒙古军的兵力和部署缺乏具体记载。

蒙古军攻城,主要用炮。“破大硙或碌碡为二、三,皆用之。攒竹炮有至十三梢者,余炮称是。每城一角置炮百余枝,更递下上,昼夜不息,不数日,石几与里城平。而城上楼橹皆故宫及芳华、玉溪〔103〕所拆大木为之,合抱之木,随击而碎。”但开封外城, 据“父老所传,周世宗筑京城,取虎牢土为之,坚密如铁,受炮所击,唯凹而已”。为保护楼橹,金军“以马粪、麦秸布其上,网索旃褥固护之。其悬风板之外皆以牛皮为障”。蒙古军又“以火炮击之,随即延爇,不可扑救”,这是使用火药兵器的记录。蒙古军最初“立攻具,沿壕列木栅,以薪草填壕”。他们“驱汉俘及妇女、老幼负薪草,填壕堑,城上箭镞四下如雨,顷刻壕为之平”。在这场残酷的攻防战中,主要还是无辜平民的牺牲。蒙古军后来又在“壕外筑城围百五十里,城有乳口、楼橹,壕深丈许,阔亦如之,约三、四十步置一铺,铺置百许人守之”。为了攻城,蒙古军“又为牛皮洞,直至城下,掘城为龛,间可容人,则城上不可奈何矣”〔104〕。由此看来, 他们的攻城兵器和战术,与百余年前金军攻开封城时相比,没有多大差别。

楼主 八千代注册成功  发布于 2015-11-12 00:31:00 +0800 CST  
由于最后不战而降,开封城内虽然“触目皆瓦砾废区”,却完整地保存了金朝修建的宫阙,而北宋的遗迹主要只剩下了龙德宫的熙春阁。据《使燕日录》载,翌年六月夏季,宋使们“回抵汴,中途崔丞相名立遣人下迎状”,并亲自“出城迎”。宋使们所见,金宫“殿宇皆群小杂居,粪壤堆积,庭下草深数尺,大内诸殿亦然”。北宋时的“琼林苑、金明池,苑余墙垣,池存废沼”。龙德宫原“有殿二,有馆四,有亭二十有四”,“止存熙春一杰阁,高百余尺,巍然插空,非人间所有”。在丹凤门内外,“此京城阛阓軿阗之最,今荒墟矣”,不免起旧京黍离之叹。元人王恽有诗文咏金朝故宫和熙春阁说:“掖庭依约粉垣丹,行入荒宫重黯然。华表忽惊人世换,昆明重见劫灰寒。”“封丘门外故宫傍,天阁空余内苑荒。瀛海梦空三岛没,帝城烟惨五云苍。”他赞叹熙春阁为“神营鬼构”的建筑。〔118〕此外, 《癸辛杂识》别集上《汴梁杂事》也记录了劫后开封所存的雄伟建筑和古迹。

据《元史》卷59《地理志》,在壬子年(公元1252),即开封失陷后的第20年,汴梁路下辖郑、许、陈、钧、睢五州之地,仅有户30,018,人口184,367,户数比宋金时代少得可怜。由此可见, 开封的极盛期是在北宋,而在金元之际,总的说来,是走着下坡路,而非复旧时之盛。

楼主 八千代注册成功  发布于 2015-11-12 00:32:00 +0800 CST  
注释:
〔1〕《宋史》卷375,《邓肃传》。
〔2〕《三朝北盟会编》(以后简称《会编》)卷70。
〔3〕《会编》卷77。
〔4〕《会编》卷113,《历代名臣奏议》卷85。
〔5〕《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后简称《要录》)卷12, 建炎二年正月壬辰;《宗忠简公集》卷7,《遗事》; 《鲁斋王文宪公文集》卷14,《宗忠简公传》。
〔6〕《要录》卷16,建炎二年七月甲辰。
〔7〕《要录》卷24,建炎三年六月乙亥;卷25, 建炎三年七月庚子;卷26,建炎三年八月乙丑;卷27, 建炎三年闰八月; 《会编》卷133,卷136,卷137;《宋史》卷475,《刘豫传》。
〔8〕《会编》卷137;《要录》卷31,建炎四年二月丁亥。
〔9〕《金史》卷3,《太宗纪》。
〔10〕《会编》卷181;《要录》卷91,绍兴五年七月;卷99, 绍兴六年春。
〔11〕《要录》卷129,绍兴九年六月己酉朔。
〔12〕《会编》卷194;《要录》卷126,绍兴九年二月癸丑,丁巳;卷132,绍兴九年九月己亥。
〔13〕《会编》卷200;《要录》卷135,绍兴十年五月丙戌。
〔14〕《鄂国金稡佗编》卷8。
〔15〕《金史》卷77,《宗弼传》。
〔16〕《金史》卷90,《赵元传》;卷105,《任熊祥传》。
〔17〕《金史》卷5,《海陵纪》。
〔18〕《金史》卷5,《海陵纪》。
〔19〕《金史》卷5,《海陵纪》;卷82,《郭安国传》。
〔20〕《会编》卷243, 《炀王江上录》说:“以梁汉臣充修汴京大内正使,孔彦舟为副使。”此当是宋人的口吻,金人应称南京。
〔21〕《金史》卷131,《梁珫传》。
〔22〕《金史》卷79,《孔彦舟传》。
〔23〕《会编》卷242,《正隆事迹记》。
〔24〕《金史》卷82,《郑建充传》。
〔25〕《金史》卷5,《海陵纪》。
〔26〕《会编》卷242,《正隆事迹记》。
〔27〕《宋史》卷85,《地理志》。
〔28〕《铁围山丛谈》卷1;《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2,《睦亲宅》。
〔29〕《梁溪全集》卷83,《奉迎录》。
〔30〕《揽辔录》。
〔31〕《使金录》。
〔32〕《归潜志》卷7。《金史》卷56、卷58,《百官志》载, 设有“同乐园管勾”官。
〔33〕《中州丙集》卷3,《龙德宫》。
〔34〕《中州戊集》卷5,《书龙德宫八景亭》。
〔35〕《元文类》卷27;《说郛》卷68,杨奂《汴故宫记》;《金史》卷25,《地理志》。
〔36〕《湛渊静语》卷2引《使燕日录》作“敕赐卿云万态奇峰”。今据《大金国志校证》卷33,但此书作“独秀太平岩”,又漏落“玉京”两字。据宋《东都事略》卷106 《朱勔传》和《吹剑三录》引祖秀《华阳宫记》,《挥麈录馀话》卷2, 艮岳有三块大石赐名,除玉京独秀太平岩外,另有神运昭功敷庆万寿峰和庆(或作卿)云万态奇峰,其名与正文所引有异。
〔37〕丘刚:《北宋东京内城遗址的勘察》。
〔38〕《北行日录》上。
〔39〕《元文类》卷27;《说郛》卷68,杨奂《汴故宫记》;《金史》卷25,《地理志》。
〔40〕《湛渊静语》卷2引《使燕日录》, 《大金国志校证》卷33。
〔41〕《金史》卷7,《世宗纪》;卷95,《程辉传》。
〔42〕《北行日录》下。
〔43〕《金史》卷35,《礼志》。
〔44〕《金史》卷39,《乐志》。
〔45〕《揽辔录》,《北行日录》上,《北辕录》,《使金录》。
〔46〕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2—53页,61—63页。
〔47〕以《元文类》卷27、《说郛》卷68杨奂《汴故宫记》参校。
〔48〕《金史》卷113,《赤盏合喜传》。
〔49〕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第47页。
〔50〕《北行日录》上。
〔51〕《揽辔录》;《石湖居士诗集》卷12,《宜春苑》、《相国寺》、《市街》。
〔52〕《北辕录》。
〔53〕《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11,《梁公墓铭》。
〔54〕《金史》卷47,《食货志》。
〔55〕《揽辔录》。关于宋使记录,参见陈学霖《宋史论集》的《范成大〈揽辔录〉传本探索》和《楼钥使金所见之华北城镇》。此段即据陈学霖所引《永乐大典》卷11951补裰。
〔56〕《北行日录》上。
〔57〕《金史》卷90,《高德基传》。
〔58〕《金史》卷25,《地理志》。
〔59〕《金史》卷82,《光英传》。
〔60〕《金史》卷87,《仆散忠义传》。
〔61〕《金史》卷12,《章宗纪》;卷93,《仆散揆传》,《宗浩传》。
〔62〕《金史》卷57,《百官志》;卷86,《独吉义传》。
〔63〕《金史》卷92,《徒单克宁传》。
〔64〕《金史》卷27,《河渠志》。
〔65〕《金史》卷105,《刘枢传》。
〔66〕《金史》卷97,《张亨传》。
〔67〕《金史》卷92,《卢庸传》。
〔68〕《金史》卷128,《武都传》。
〔69〕《金史》卷110,《雷渊传》。
〔70〕《金史》卷9、卷11、卷12《章宗纪》;卷57, 《百官志》。
〔71〕《金史》卷10,《章宗纪》;卷96,《李愈传》。
〔72〕《金史》卷97,《李完传》;卷103,《纳兰胡鲁刺传》。
〔73〕《金史》卷128,《纥石烈德传》。
〔74〕《揽辔录》。
〔75〕《宋史》卷85,《地理志》;《金史》卷25,《地理志》。
〔76〕《金史》卷99,《徒单镒传》。
〔77〕《金史》卷102,《完颜弼传》。参见卷101,《仆散端传》、《耿端义传》。
〔78〕《金史》卷14,《宣宗纪》。
〔79〕《金史》卷14,《宣宗纪》;卷100,《张炜传》。
〔80〕见《湛渊静语》卷2。《大金国志校证》卷33, 《汴京制度》作邹伸之。
〔81〕见《元文卷》卷27,《说郛》卷68。
〔82〕《金史》卷30,《礼志》;卷39,《乐志》。
〔83〕《汝南遗事》卷4,《元文类》卷27和《说郛》卷68 《汴故宫记》所载相同,而《湛渊静语》卷2《使燕日录》作“圣寿宫”。
〔84〕《归潜志》卷7。
〔85〕《金史》卷115,《崔立传》。
〔86〕《金史》卷113,《赤盏合喜传》。
〔87〕《元史》卷146,《耶律楚材传》。《元文类》卷57 《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作“户一百四十七万”,其数字就更加惊人,当有几百万人。
〔88〕《归潜志》卷11,《录大梁事》。
〔89〕《金史》卷113,《白撒传》。
〔90〕《金史》卷114,《斜卯爱实传》。
〔91〕《遗山先生文集》卷33,《警巡院廨署记》。
〔92〕《金史》卷23,《五行志》。
〔93〕《金史》卷14,《宣宗纪》;卷106,《术虎高琪传》。
〔94〕《金史》卷113,《完颜赛不传》。
〔95〕行三司掌管经济事务,参见《金史》卷100《李复亨传》。
〔96〕《牧庵集》卷5,《汴梁庙学记》。
〔97〕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第44—53页;丘刚:《北宋东京内城遗址的勘察》。
〔98〕《元史》卷2,《太宗纪》;卷115,《睿宗传》;卷121, 《速不台传》。
〔99〕《金史》卷93,《守纯传》。
〔100〕《金史》卷113,《白撒传》。
〔101〕《归潜志》卷11,《录大梁事》。
〔102〕《元史》卷119,《塔察儿传》;卷149,《郭侃传》。
〔103〕《遗山先生文集》卷6《梁园春》五首注:“龙德宫有玉溪馆。”疑是。
〔104〕《金史》卷113,《赤盏合喜传》。
〔105〕《金史》卷113,《白撒传》、《赤盏合喜传》。
〔106〕《归潜志》卷7。
〔107〕《金史》卷113,《赤盏合喜传》;《归潜志》卷11,《录大梁事》。
〔108〕《归潜志》卷11,《录大梁事》。
〔109〕《金史》卷113,《赤盏合喜传》。
〔110〕《归潜志》卷11,《录大梁事》。
〔111〕《元史》卷146,《耶律楚材传》;《元文类》卷57,《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
〔112〕《遗山先生文集》卷26,《顺天万户张公勋德第二碑》。
〔113〕《归潜志》卷11,《录大梁事》。
〔114〕《金史》卷17、卷18《哀宗纪》;卷114,《斜卯爱实传》、《合周传》;《归潜志》卷11,《录大梁事》。
〔115〕《归潜志》卷7、卷11,《录大梁事》。
〔116〕《元史》卷121,《速不台传》;《元史》卷146, 《耶律楚材传》;《元文类》卷57,《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
〔117〕《元史》卷147,《张柔传》。
〔118〕《秋涧先生大全集》卷14,《登熙春阁》、《哀故宫》; 卷38,《熙春阁遗制记》。

楼主 八千代注册成功  发布于 2015-11-12 00:32:00 +0800 CST  

楼主:八千代注册成功

字数:16814

发表时间:2015-11-12 08:1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11-13 08:10:53 +0800 CST

评论数:2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