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朝讲起,到清朝结束

今晚就更这么多了,昨晚没休息好,头疼。

楼主 瑞文辰  发布于 2016-02-25 20:34:00 +0800 CST  
秦王嬴政从此也开始真正意义上独揽大权,剪除了吕不韦时代所有他认为与自己不一致的各种势力。
他生性心狠手辣,处理国事自然雷厉风行,不留余地。
接着,秦王赢政就开始了他一统天下的帝王事业。
首先是灭六国!
当时,经过春秋战国上百年的征战,仅存七个国家争雄。
而中原六国早已有了衰败之相,唯有秦国自商鞅变法后日益强盛,到了秦王嬴政时已经傲视群雄了。
秦王嬴政十七年,也就是嬴政三十岁时,先灭了韩国。
嬴政十九年派大将王翦灭了赵国。
嬴政二十二年派大将王贲灭了魏国。
嬴政二十四年派大将王翦灭了楚国。
嬴政二十五年派大将王贲灭了燕国。
随后齐国见大势已去投降。
至此,秦国一举荡平六国,统一中原。
估计很多人在等着我写秦国怎么灭掉六国,结果几句描述完了,让您失望了。
因为灭六国与我要说的历史关系不大。
接着秦王嬴政还不算完,套用毛主席的话说,灭六国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秦王面对自己一手打下的江山,踌躇满志,妄想打造一个空前绝后的大秦帝国。
于是他下发布了一个命令: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妥议帝号上闻。”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现在天下是我的了,老子要换个名号以显示我震古烁今的文治武功。

楼主 瑞文辰  发布于 2016-02-26 19:09:00 +0800 CST  
先发一段,大家先看起来。自从写了这个,一旦晚上非常充实。

楼主 瑞文辰  发布于 2016-02-26 19:11:00 +0800 CST  
领导一张嘴,下属跑断腿,自古如此。
何况是秦王嬴政这个火爆性子的领导。
这令一下,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可忙坏了,迅速召集一帮有学问的人开了一天一夜的会议。
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快去向秦王嬴政这个领导汇报:
“故时五帝在位,地方不过千里,外列候服夷服等类,或朝或否,天子常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除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统一,自从上古以来,得未曾有,五帝何能及此?臣等与博士合议,统言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也就是人皇),泰皇最贵。今当恭上尊号,奉陛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伏乞陛下裁择施行。”
什么意思呢?这一长篇大论!
最讨厌这样说话,之乎者也,没一句人话!
以后没必要的时候坚决不引用了,我看了都烦,显得自己好像很有文化的样子,狗屁!
还是我来总结一下:
其实大部分是拍马屁的话。
说老大你真厉害,过去三皇五帝也不如您,您这么厉害就叫泰皇吧。
您的想法就是制度,
您说的话就是诏书,
只有您才能自称朕。
就这样定了,我们都没意见,赶快施行吧。
按道理这帮大臣煞费苦心也够可以的了,但是秦王嬴政不满意。
心想这有什么了不起,既然说我功高古人,那么厉害,干嘛还用古人那套。
还泰皇最贵,贵个屁,不过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称呼,有什么稀奇。
正要发作痛骂这帮家伙,但又转念一想稍加改动也不错,于是说:
“既然古人有三皇五帝,我又被你们说的那么厉害,那徽称就凑合着叫皇帝吧,其他叫法就按你们的来吧”。
王绾这帮家伙忙了一天一夜没合眼,一大把年纪了,早都困死了。
听秦王赢政这么一说,赶快附和着说:
“陛下德过三皇,功高五帝,就称皇帝,我们这帮人没文化,才疏学浅,还是陛下圣明。”
说完,这帮家伙马上跪倒前仰后合,三呼陛下圣明。
秦王嬴政心满意足的把这帮人打发走就回了后宫。
过了一天,秦王又想出了一个注意,于是又发布制度:
“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得议父,臣得议君,甚无谓也,朕所弗取,自今以后,除去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子孙,以次计数,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岂不懿钦!"
大家看看这是什么制度。
秦王嬴政想的够周全吧,生前考虑到了,死后的名声也想到了。
他认为,
老子活着的时候自然没人敢胡说八道评论我,但死后保不准,那干脆废掉谥法制度,不准臣子、儿子议论老子,省的你们这些家伙将来给老子一个乱七八糟的谥号。
另外呢,
以后我的后世子孙永远做皇帝。
我是始皇帝,接着就是二世、三世代直至千万世。
当然,这是秦王嬴政的一厢情愿了,历史怎么可能按照他的想法发展呢,太唯心主义了。
不过以后我们不好称他秦王嬴政了,人家已经是秦始皇了!

楼主 瑞文辰  发布于 2016-02-26 19:56:00 +0800 CST  
写的速度不能太快,质量还是最重要的,请大家见谅!

楼主 瑞文辰  发布于 2016-02-26 20:02:00 +0800 CST  
以前有个齐国人叫邹衍,属于道家学派的人。
这个人有个学说叫五行学,就是研究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
现在也很流行这个,取个名字,结个婚也有人要按这个算一下。
邹衍认为宇宙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组成,而且这五种物质相生相克。
火能克金,金能克木,木能克土,土能克水,水能克火。
这些东西呢,现在被称为迷信,科学也无法证明,属于道家玄学。
反正当时大家深信不疑,秦始皇也不例外。
按照这个学说周朝被认为是火命,那么秦朝就必须是水命。
万一周朝死灰复燃怎么办?
所以秦始皇规定秦朝所有的东西都要根据水的要求去做。
按照五行这套理论,水又主黑色。
那么秦朝的主色调就定为了黑色,大家衣食住行什么的也都要用黑色调。
所以你看关于秦朝的电视剧,个个穿的黑不拉几的,画面也乌漆墨黑的,给人的感觉很压抑。
用现代人的审美观来看一点也不漂亮,黑色看久了说不定还容易得抑郁症。
但是那个时候秦始皇不管这个,大秦基业才是最重要的。
老百姓没办法一夜间全换成黑色系,不知道还以为进入了"黑社会"。
你想想生活在这么个颜色世界里,老百姓的心情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
另外水还代表阴,阴又主杀气,代表刑法。
所以呢,秦始皇更加严刑峻法,这样显得更水更阴呗。
自然冤狱就司空见惯了,老百姓活在法网恢恢之中,估计天天被水呛的要命。
还有水代表北方,终数为六,那么计算什么东西都以六为节奏,就像现在以十为进位一样。
总之吧,秦朝的老百姓从此生活在了水深但火不热中。

楼主 瑞文辰  发布于 2016-02-26 21:25:00 +0800 CST  
天下不管怎样就这样已经被秦始皇统一了。
江山是大家帮秦始皇打下来的,按以前的规矩也理应分封大家一点。
于是丞相王绾就率领一帮大臣来向秦始皇请愿。
这帮老家伙也知道秦始皇是个不好对付的主,就忽悠说:
“现在天下初定还不安生,特别是燕、齐、楚这些边远地区,人广地稀,不好管理,不如分给大家去打理一下。”
秦始皇多聪明啊,一听就明白了,这是要分朕的江山啊。
但也不好公开拒绝,毕竟这帮家伙为了自己的江山也没少出力,手里还握着各种各样的权力,要从长计议。
于是推脱让大家再商量商量,达成共识后再说,目的是缓冲一下。
秦始皇的成功肯定离不开列祖列宗的不断积累,但与秦始皇个人的能力肯定有非常大的关系。
他表面性情急躁易怒,但在大事面前总是异常冷静,能够曲线救国,不是直线的简单化机械性思维。
既然让大家再商议一下,那么大臣中肯定有洞穿秦始皇真实想法的。
李斯就是其中一位,这小子是个人精,未来的秦朝丞相,把秦始皇的心思揣摩的很明白。
于是他就带一帮人出来公开反对王绾等人的提议。
在朝上,李斯假装义愤填膺地说:”你们这些人的提议就是误国,误民,蒙蔽圣上!当年周朝就是采用这套办法,结果如何?开始还可以,后来呢?各国之间互相攻打,周天子也管不住了,最后导致周朝灭亡!现在天下刚刚被圣上费劲心血平定统一,老百姓刚刚过上太平日子,你们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又想玩这套,难道又要秦朝重蹈覆辙吗?"
这席话说到了秦始皇心坎上,不住点头称是。
王绾这些人面面相觑,不敢直面反驳。
李斯见好就收,话锋一转,语气平和的接着说:
"不如大家都吃国家的俸禄,别再要什么分封建国的虚名了。我建议以后由朝廷统一管理,这样国家太平,人心安定!”
秦始皇一听,李斯这小子真心不错,深知朕意。
不但把王绾这帮老家伙的建议替朕给否了,还帮朕出了以后怎么办的主意。
人才难得啊,以后必须重用!
于是装模作样的说:
“李斯说的有道理啊!天下百姓常年被战祸侵扰,正是因为诸侯国互相争斗引起啊!朕好不容易统一了天下,为天下苍生谋得了太平,怎么好再按周朝的办法进行呢?难道又想陷百姓于水火么?必须改革!"
然后又指着李斯说:
"李斯,你说的好啊,就按你说的办!“
王绾这帮老家伙被搞得灰猫土脸的扫兴而归。
秦始皇这时候才不会再考虑他们的感受呢,早都看不惯这帮老家伙了。

楼主 瑞文辰  发布于 2016-02-26 22:37:00 +0800 CST  
今天先写到这里,祝大家周末愉快,晚安。

楼主 瑞文辰  发布于 2016-02-26 23:15:00 +0800 CST  
今天出去玩就不更了。

楼主 瑞文辰  发布于 2016-02-27 11:58:00 +0800 CST  
然后秦始皇马上命李斯召集人马重新规划疆土,按照李斯的办法进行顶层设计。
经过反复设计论证最终敲定为郡县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郡县制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雏形,但在全国大规模推行,还是前所未有的工作,没有既成的成熟模式可以参考,只有摸着石头过河,特别是要打破既得利益集团固有管控模式和利益版图,政治阻力可想而知。
不过,这个是李斯的政治理想,又有秦始皇这个数一不二的老大做后台,排除万难也终于搞定。
根据郡县制的顶层设计要求行政管理体系分为三级,也就是中央-郡-县。
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分别是:
内史郡、三川郡、河东郡、南阳郡、南郡、九江郡、鄣郡、会稽郡、颍川郡、砀郡、泗水郡、薛郡、东郡、琅琊郡、齐郡、上谷郡、渔阳郡、古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代郡、巨鹿郡、邯郸郡、上党郡、太原郡、云中郡、九原郡、雁门郡、上郡、陇西郡、北地郡、汉中郡、巴郡、蜀郡、黔中郡、长沙郡。
每郡由守,尉和监负责。
守是一把手,相当于现在的省长;
尉是二把手,负责协助守工作,相当于现在的常务副省长;
监是负责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的,相当于现在的纪委;
另外又设置了武职,相当于现在省军区司令员。
郡下面设县,由令,尉,丞负责,令就是县令,相当于现在的县长。
郡,县级别的官员一般由朝廷任免。
县下面设置乡,里,亭,但注意,乡官及以下人员是由民间选出。
这个有点像现在的基层民主选举了。
十里一亭,十亭一乡。
乡和里是行政机构,亭为治安组织。乡设三老、啬夫和游徼。
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税收,游徼掌治安。
乡以下为里,是秦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设里正或里典,其职能除与乡政权职能大体相同外,还有组织生产的任务。
此外,还有管治安、禁盗贼的专门机构亭。
两亭之间相隔十里,设亭长。
亭遍布于城乡各要地
以后会写到刘邦,就是亭长出身。
看看这是不是和我们现在的管理体系很像,其实我们的现在的行政管理体系也是为中央集权制服务的一种形式,与郡县制只是理论上的差别,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所以,秦始皇开创的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能维持两千多年,是有它的制度先进性的。
另外百姓的称呼也变了,改叫黔首。
为什么叫黔首呢?
看看这两个字也能明白:
黔由“黑”和“今”组成。
“黑”指黑色头巾,前面说过,秦朝水命,崇尚黑色么,老百姓都穿黑衣服黑头巾出门;
“今”意思是“当面的”。
“黑”和“今”结合就成了“戴黑色头巾出门见人”的意思。
从这个名字也能看出秦始皇对他的万世基业真是用心良苦啊,但是用错地方了,用到封建迷信这一套上了。
就像现在的一些贪官,被政府批判为"不信马列,信鬼神",结果就栽了跟头。
为了庆祝这一郡县制改革,秦始皇特别恩准老百姓的亲朋好友聚会畅饮个一两天。
你肯定会问这也要恩准啊,是啊,这也要恩准!
秦朝法律规定,老百姓不能随便在一起说话聊天,不能三人以上在一起吃喝饮酒。这次特别恩准,老百姓甭提多高兴了。
但正玩的嗨呢,朝廷的圣旨就又到了。
什旨意呢?
一是,要老百姓把家里藏得什么金属制品统统上缴;
二是,民间有钱有势的人都尽快迁往首都咸阳居住;
三是,各个地方拆除城墙堡垒一类的防卫设施。
呵呵,秦始皇够厉害吧,什么都能想到。
搞这些名堂无非是怕人家造反么,不过有点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这样真的会有效么?
人心靠这样是拴不住的,反而让老百姓人心惶惶,怨声载道,也为后来的群雄造反奠定了人心基础。
但是秦始皇可不这样认为,他感觉这样挺好,令行禁止,好不威风,天下好像也从此太平无事。
于是呢他就变着法子开始找乐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开始"作"了。
我们中国人有个特点,发达后总要先置办点房产,再娶个美女做老婆。
秦始皇也未能免俗,只是更加"高大上"。
首先他对自己的宫殿不满意了。
以前的宗庙、宫殿、园林等都是秦国时留下来的,在渭河南边,早都玩腻了。
现在不同了,天下统一了,什么都是自己的了,自然看不上之前留下的这些老物件了。
于是便派能工巧匠到其他以前的六国里把那些好的建筑物做成图样画好拿回来。
秦始皇亲自做总设计师,认真查看,将最满意的图样留下来,然后让这些能工巧匠仿制建造。
搞建筑么,就要大兴土木,需要大量的土地。
秦始皇大笔一挥,就拨出了一块地。不像现在还有那么多审批手续,还要搞腐败才行。
秦始皇说在哪里就在哪里。
地块就选在了咸阳北边一块很大的空地,南边到渭河,西到雍宫,东边到泾河和渭河的交汇处。
规模浩大,比现在什么万科、万达牛逼多了。
各种建筑形式拔地而起,有殿宇,有楼阁,有亭台,有园林,美轮美奂,绵延不断,层出不穷。
为了防止风吹日晒雨打,适合各种天气玩耍,还特意在上面建了相互贯通的连廊,下面建了蜿蜒曲折道路,真个美不胜收啊!
这么个浩大的工程终于完工了,总得有人住啊,否则没人气,死气沉沉有什么好玩的?
谁住呢?肯定不会让老头老太婆住进来。
秦始皇那也是个好酒色喜音乐的家伙

楼主 瑞文辰  发布于 2016-02-28 17:20:00 +0800 CST  
便就将之前六国的美女、乐器、奇珍异宝安置了进来,达到每处都有美女侍候,都有音乐响起,都有珍宝把玩。
简直不是天堂胜似天堂,快活胜似神仙啊!
你不要以为这些六国的美女会还热爱着以前的国家以泪洗面,给秦始皇脸色看。
她们早都忘记了亡国恨,恨不得使出浑身解数讨秦始皇喜欢,能被临幸一次不知道要兴奋多久呢,什么宫廷计天天上演。

楼主 瑞文辰  发布于 2016-02-28 17:22:00 +0800 CST  
本来准备一口气把白天的成果发出来,不知道怎么回事只发了一部分,就又发了一次。难道有字数限制么?不懂。

楼主 瑞文辰  发布于 2016-02-28 17:41:00 +0800 CST  
这样玩了一年,秦始皇就玩腻了,嫌地方太小,于是又在渭河南边增添宫殿,取名叫信宫。
后来感觉名字不够大气,就又改名极庙,意思是天极,极致。
然后从极庙到骊山之间又造了一个超大的宫殿,叫做甘泉前殿。
这个殿通过一条封闭的道路直接通到咸阳宫,外人不能看到。
为什么采用封闭的道路呢?
一方面,怕亡命之徒骚扰或闲杂人等干扰;
另外一方面,也增加一些帝王的优越感和神秘感。
搞得如此穷奢极欲,快乐无比,按道理秦始皇也该满足了。
但是呢,这位哪里是闲得住的人啊?
没多久就又厌烦了。

楼主 瑞文辰  发布于 2016-02-28 20:48:00 +0800 CST  
今天就发这么多,本来又写了一些,但不满意,明天修改完善后再发。

楼主 瑞文辰  发布于 2016-02-28 21:30:00 +0800 CST  
今天发的内容稍微有点枯燥,但本着将历史轻松述说的初衷,我尽量通俗话了。其实历史本来就是通俗的,只是被人为的理论化,神秘化了,我只是让历史回归本来面目,历史本来就是有血有肉的故事组成,真的没那么复杂。

楼主 瑞文辰  发布于 2016-02-28 22:03:00 +0800 CST  
现在秦始皇的粉丝比较多,对我叙述秦始皇的态度可能会心存不满,甚至会嘲笑我不懂历史。说句实话,我是秦始皇的超级大粉丝。但为什么我会以这样的口吻来写秦始皇呢?因为述说历史就不能离开历史当时的背景,当时的背景就是从老百姓到知识分子对秦始皇及其政策并不认同,甚至反感,毕竟秦法严酷,而且又成了亡国奴。我作为历史的叙述者站在当时人的立场感受来述说相对比较真实一些。当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秦始皇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是不可替代的,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秦始皇这段写完后,我会尽量抽出一部分精力来总结我个人理解的秦始皇功过是非。

楼主 瑞文辰  发布于 2016-02-28 22:22:00 +0800 CST  
希望看我文字的人能够多留言,写这个东西很耗精力,你们的每一个留言,每一个关注,没一个点赞都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楼主 瑞文辰  发布于 2016-02-29 17:07:00 +0800 CST  
怎么办呢?
于是秦始皇就又想出了一个主意,就是到全国各地御驾巡游。
既可以游览大好河山,又可以展示自己的无限威风,宣扬自己的文治武功。
一举两得!
但秦始皇出巡可不是件简单的事!
你想想看,秦始皇是九五至尊,一国之主。
什么安全保障,饮食起居,花天酒地、国家大事等乱七八糟一样都不能少啊,全得必须准备周全!
这得多庞大一个队伍啊?
单不说这些,道路交通也是个大问题啊。
那个时候肯定不像现在,到处是柏油马路、高速公路、高铁,甚至飞机,想到哪里分分钟的事情。
那个时候到处是泥巴路,乡间小路,坑坑洼洼。
这么大一个队伍出去巡游总要把道路先修缮好。
既然修了就不能将就了事,秦始皇要用的道路,那是"国道"!必须修出个样子来。
路要至少宽五十步,你可以自己算算五十步有多宽,路两边要种上青松,一定要高大茂密的样子,否则光秃秃的多难看,也不环保啊,万一天气太热也能防晒避暑。
总不能让我们神勇无比、威风八面的始皇帝受委屈。
好吧,要修路,那就得花银子,自然又是老百姓遭殃,这些秦始皇可不管。
不过估计那些负责修路的官员趁机可以大捞一笔了,这个你懂得,不搞基建这当官发财不就成了梦,嘿嘿。
就这样一下子修了九条"国道"通往全国各地。
路终于修好了。
始皇二十七年秋季,也就是秦始皇大约四十岁的时候下诏西巡。
这是秦始皇第一次出巡,一看就没经验。
时间选在了秋季,草木凋零,瑟瑟发冷,能有什么好玩的。
不过既然始皇帝下诏了,那就得去。
一帮文武百官、仪仗队、宫女宦官自然都要跟随。
秦始皇身穿黑色龙袍,头戴加冕龙帽,稳坐在头等车厢里,这样子你在电视剧里肯定都看到过,我就不多加描述了。
去哪里呢?史书上说是“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这些地名今天大都还在,陕西甘肃的朋友估计都知道,反正没有跑太远,就是在咸阳西边溜达了一下。

楼主 瑞文辰  发布于 2016-02-29 19:20:00 +0800 CST  
前面说过了,这是秦始皇第一次出巡,没经验,时间地点都选的不好。
尽管当地官员劳民伤财进行热烈欢迎,但秦始皇还是不太兴奋。
地方官员管不了那么多了,只要这位大神不发火降罪就阿弥陀佛万幸了。
过了一段时间,冬天要来了,秦始皇实在玩不下去了,就下诏原路返回都城咸阳过冬。
第一次出巡就这样无聊的结束了。
过了几个月,冬去春来,春暖花开,万木回春,秦始皇蠢蠢欲动又要出巡。
不过,这次路线变了,改成东巡。
当然了东巡的"国道"也早已修好,档次自然也不会低于西巡的标准。
因为是春天,路两边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秦始皇也兴致盎然,左顾右盼,心情也比第一次巡游时要好很多。
行了一程又一程,一路上顺当,也没什么事好说,我们就不废话了。
直到齐鲁大地,就是现在山东那旮旯,秦始皇看到一座山,这山层峦叠嶂,木秀石奇,很是壮美,顿时被吸引,就问左右这是什么山。
左右告诉他是邹峄山。
秦始皇游兴正浓,当下决定登山游览,览胜探奇。
在山上,秦始皇向东方远眺,又看到一座更为高大的山。
这山高俊挺拔,岚光拥碧,迎着晚霞,红光照人。
秦始皇不由得驻足凝视,待缓过神便问左右:“这便是东岳泰山吧?”
左右马上齐声回答:“陛下圣明,正是泰山。”
做领导的天天听这样的马屁话,能不自信么?能不自负么?能不胡来么?所以马屁害人啊!
秦始皇也早已习惯这样的奉承,若有所思,又问:“朕听说古时三皇五帝到了这里都要举办个封禅大典,你们有人懂这个么?”
你想想三皇五帝到秦始皇那该有多久远了。
那个时候又没什么文字记载,全靠口口相传,哪里有人会搞这一套啊。
左右被秦始皇这一问都无从回答。
秦始皇那也是见多识广,饱览群书的皇帝,就自己出主意说:
“这里是孔孟的故乡,儒风盛行,肯定有读书的隐士高人知道这封禅的遗制。你们赶快去找一下,在山下接驾,朕一问便知。”
左右又是一番陛下圣明,立即派人去找。
秦始皇还不算完,心想既然到这里了总要留下点对自己歌功颂德的文字,否则后人怎么知道我来过?
于是就又对群臣说:
“朕好不容易到这里了,也得写点什么东西留给后人。你们可以弄篇好文章,然后找块大石头刻上。”
群臣一听忙齐声高呼万岁应答。
秦始皇留下的文字现在不知道还在不在,但秦始皇这爱好还真被后人继承了下来。
直到现在,无论到哪里去玩总能看到“某某到此一游”的文字。
如果你是个大人物,字写的不错,文采飞扬,自然被称为墨宝留下也不为过。
但有的人字写的比鸡爪挠的都难看,这不是大煞风景么,以后大家千万不要再干这种招人咒骂的事了。
事情安排妥,差不多天色也晚了,秦始皇一行下山住宿,当然行宫提前被地方官早已安排好。
当晚,那个最懂秦始皇心思的李斯便组织“枪手”咬文嚼字草成一文,马上呈给秦始皇审阅。
秦始皇看到文章里面肉麻的歌功颂德文字,自然高兴满足。
第二天一早就让给李斯安排书写篆文,镌刻在邹峄山上。
李斯为什么那么受重用,其实与他最能揣摩秦始皇的心思不无关系。
这种拍马屁的功夫被后人也继承的很到位,甚至成了升官发财的捷径,辛辛苦苦忙半天不如他马屁一拍。
其实领导被拍马屁也是有多种需求的,有的是心理需求,有的是工作需求。
为了工作顺利开展接受拍马屁也没什么不好,这叫执行力么。
但为了满足个人心理需要和虚荣心而喜欢被拍马屁就有点弱智了,这样的领导早晚被熏死捧杀!

楼主 瑞文辰  发布于 2016-02-29 19:57:00 +0800 CST  
邹峄山完事后,秦始皇启程来到泰山脚下。
这个时候早有七十多个老儒生等在那里了,看秦始皇车队到了,赶快夹到迎接。
先行过跪拜礼,然后接受秦始皇接见。
当然刚一见面先是客气一番,之后还是主要谈谈关于封禅议制的事。
这些老儒生虽然有学问,但自周以后也足约有七八百年没搞过这一套了,当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秦始皇就有一点不高兴。
这个时候一个不识相的老迈龙钟的儒生,自持年高望重,颤颤巍巍走过来贸然进言道:
“怎么封禅俺不懂,但封禅时一些规矩俺还是知道点的。天子有好生之德,登山的时候不要伤害到了花草树木,最好在路上铺些垫子,祭祀的时候打扫一下卫生,这才能显示天子仁义节俭。”
其实这个老儒生说的也没什么不妥,人之常情么,封禅祭祀总要心存善念,干干净净的。
可秦始皇不这样认为,听了很不高兴。
心想你们这帮老家伙封禅遗制都不懂,还给朕讲规矩,在朕这里倚老卖老,什么东西,岂有此理!
顿时脸色异常难看。
秦始皇这暴脾气也是出了名的。
其他儒生一看情况不妙,赶快上前替老儒生解围。
反正下面无论怎么胡诌吧,秦始皇是不买账了,索性罢议,打发这帮儒生滚蛋。
自此,秦始皇算是和天下儒生结了梁子。
以后会讲到秦始皇坑儒,估计与这次不欢而散也有点关系。
儒生们被赶走了,秦始皇才不管老儒生的规矩呢,马上叫人斩木削草,凿山撬石,从山南面开出一条通向山顶的道路。
到了山上,根据秦始皇的安排,就按照以前秦国祭祀的规矩进行。
用土方铸一个祭坛,摆设一些祭具,然后对着天空默默祷告,最后不忘了在石头上再刻些文字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愿,就算完成封礼了。
因为封和禅是是两把事,所以就另外寻找地方寻找搞禅礼。
秦始皇的车队慢慢从山北面下山,差不多到一个叫作梁父的小山时,感觉位置不错,就决定在这里行禅。
然后秦始皇按照自己的想法,结合传说的办法,把一块平地打扫干净后搞一个祭祀就算完成禅礼了。
不管怎么样,封禅就这样搞完了。
虽然搞的是否准确不好说,但秦始皇自己满意就行了。

楼主 瑞文辰  发布于 2016-02-29 20:31:00 +0800 CST  

楼主:瑞文辰

字数:59943

发表时间:2016-02-22 00:3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11-13 10:06:22 +0800 CST

评论数:319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