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至高之术—西欧剑术的起源、兴盛、衰亡与复兴

在德意志剑术体系中,长剑的剑身被分为强部(靠近护手的位置)和弱部(靠近剑尖的位置),德意志双手剑术要求剑手在攻击和防御的剑刃相格中,使用剑身的弱部攻击,而使用强部进行格挡和防御,从而使自身在杠杆作用始终处于有利的一方。


德意志剑术非常重视的听劲和绞剑,实际上是在不断变化的杠杆作用中对中心线的控制争夺

楼主 特丽菲丝  发布于 2017-02-03 17:15:00 +0800 CST  
德意志双手剑术非常注重“势”的作用,常用的势有顶位势(Vom Tag),牛位势(Ochs)和犁位式以及傻瓜式(Alber),其他较少见的有钥匙式、独角兽式和铁门式,每一种势都包含着攻击和防御两种功能,因此,一套流畅的攻防动作实际上是不同势之间的转换。比如,由顶位势(Vom Tag)发起针对对方头部的一记下劈(Oberhau)之后,可以马上上步跟着一记上劈(Unterhau),这时候即使你的两次攻击均未得手,但你的身体已经自然而然的处于牛位防御(Ochs)的状态,剑尖直指对手的面部,对手即使想反击也无机可乘,不得不掂量一下了。


牛位防御(Ochs)也是一个攻击动作,他能在防御对手从上自下斩击的同时发动一个突刺

楼主 特丽菲丝  发布于 2017-02-03 17:17:00 +0800 CST  
在这个剑术体系中,攻击被精确的分为劈砍、突刺和拖割三种,从一个势中,常常可以发起三种不同的攻击,其中劈砍是人类最本能的动作,最容易掌握,因此招式也最多,而突刺最隐蔽也最致命,因此常用于突袭和出人意料的反击。拖割的伤害程度最轻,但对于一堆脆弱骨头、韧带和血管组成的手部来说足够了,因此常常用于交剑顺势而下对手部的攻击。


针对手部的拖割不需要多大力量就能让对手彻底失去反击的能力

楼主 特丽菲丝  发布于 2017-02-03 17:20:00 +0800 CST  
随着市民阶级的崛起和各种公私决斗的流行,十六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涌现出一大批剑术学校,也诞生约阿希姆·梅耶(Joachim Meyer)这样的大师,他将德意志剑术进一步理论化、科学化和体系化了,他所著的《Grundtliche Beschreibung der Kunst des Fechtens》(剑斗艺术)一书,构成了HEMA(欧洲历史武术复兴运动)的基础,他通过梅耶方块(一种劈砍线路图)进一步精确了长剑劈砍的八种线路,学生无论从任何一个方向按照1234-4321顺序发起劈砍均能保持自身处于一个势向另一个势转换的过程,换句话说,时刻处于可以随意切换攻击与防御方式的状态中。


现代HEMA练习者使用500年前的梅耶方块图进行剑术练习

楼主 特丽菲丝  发布于 2017-02-03 17:21:00 +0800 CST  
同时,梅耶在地上标记步法的线路,使得学生的步法、身法和剑法更快融为一体,这与现代体育运动训练中使用标记碟训练运动员的方法非常相似,可见当时德意志地区的剑术学校的训练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地步,从这里走出去的剑客们,水平也可想而知了。


梅耶的训练方法与现代体育的方法非常相似,注意地上的线路

楼主 特丽菲丝  发布于 2017-02-03 17:27:00 +0800 CST  
德意志双手剑术不仅可以用于长剑和手半剑,也可以用于长度更加夸张的战阵武器大剑(Claymore)和德意志双手大剑(Zweihänder),后者尤其因为是历史上著名的德意志双手剑士(Doppelsöldner)的武器而著名。


持德意志火焰双手大剑的都卜勒武士

楼主 特丽菲丝  发布于 2017-02-03 17:30:00 +0800 CST  
德意志双手剑士,又直译作都卜勒武士(都卜勒即德语“双份”的音译),或意译作“双饷剑士”,都卜勒武士是16世纪德意志佣兵部队中的精英武士,享有普通士兵双份的军饷。常身着制造精良的马克西米利安半身板甲,下半身穿着造型鲜艳而夸张的切口装,使用一把通常超过55英寸(140厘米),甚至达到67英寸(170厘米),他们负责在战争中冲击由4-5米的长枪构成的方阵,用双手大剑斩断前排士兵的长矛,力图在枪林中打开缺口,冲进密集的长枪兵阵列中大肆斩杀,掀起一场残肢断臂的血肉风暴,都卜勒武士通常是所有雇佣兵中作战最勇敢技艺最高超的人,在军队中享有非常高的地位,德意志雇佣兵的每一个400人的连队中,大约有一百名都卜勒武士。


冲击瑞士人枪阵的都卜勒武士(图右),这样做的死亡几率非常高。

楼主 特丽菲丝  发布于 2017-02-03 17:31:00 +0800 CST  
许多国内资料因为德文水平不足的缘故,常常把都卜勒武士和另外一种先锋部队凄惨无望队混淆,误以为两种部队是一回事,实际上凄惨无望队(verlorene Haufe)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是由一些犯了军法的罪犯、俘虏和倒霉鬼组成的装备很差的部队,他们负责作为先锋试探敌人的火力,或是自杀式的冲击敌人的长枪方阵,为己方的火枪手赢得装弹时间,寄希望于在战场侥幸活下来获得免罪的机会,他们通常打着一面深红色的“血旗”,这旗帜往往也象征了他们的最终命运。


后面拿血旗的才是凄惨无望队,他们通常是试探对方火力的炮灰

楼主 特丽菲丝  发布于 2017-02-03 17:33:00 +0800 CST  
五、致命的优雅—剑斗艺术的全盛时代
约阿希姆·梅耶的《剑斗艺术》一书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当时盛行的长剑剑术,第二个部分是一种德国短刀杜萨克(Dusuck)格斗技术,第三部分是劈刺剑(side sword)技术和迅捷剑(Rapier),第四部分是短剑与匕首,第五部分是棍术,可见当时(1570年),迅捷剑已经相当流行,这时的早期迅捷剑还没有发展出后来那种复杂的护手,他们看起来剑身相对后世较宽,护手也比较简洁,很可能梅耶本人在著述时也未曾想到,这种看起来造型优雅的武器主宰了下一个世纪的决斗场。


《剑斗艺术中》迅捷剑章节的封面图

楼主 特丽菲丝  发布于 2017-02-03 17:39:00 +0800 CST  
迅捷剑的出现标志着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穿刺对人体组织造成的贯通伤,要比砍劈造成的切割伤致命的多,被砍下四肢造成的伤口固然可怕的多,但救治及时保命的几率也不小,但身体即使被很细的锐器刺穿,即使从外部看只有很小的伤口,伤者却十有八九会死于肝脏脾脏破裂造成的内出血,或是肠子被刺穿造成的腹腔大感染。因此,千万不要被他优雅的造型所迷惑,误以为他的杀伤力有限。


这种看似纤细的武器实际上相当致命

楼主 特丽菲丝  发布于 2017-02-03 17:43:00 +0800 CST  
如此细长的剑身和如此短的剑刃,决定了这种剑的劈砍能力很弱,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能劈砍,针对裸露部分(面部、和脆弱的手)的抽击还是能够造成很严重的伤害,许多人关于迅捷剑不能劈砍的认知其实是一种误解,常常是因为混淆了迅捷剑和他的后代小剑(small sword)的缘故。
剑身要在格斗中保持强度不至于折断,使得许多迅捷剑的剑身横截面都变成了菱形,再加上他复杂的大型护手,使它的分量远不像看起来那么轻巧,实际上他们通常都有3磅左右,几乎和一把长剑一样重,因此看似优雅的剑斗技术,实际上需要相当的体力和耐力来施展。尽管如此,迅捷剑的流行还是标志着个人武艺(单挑技术)和战场武艺的分道扬镳,因为这种武器更适合作为市民和贵族阶层防身、决斗和街头斗殴的家伙事,对战场来说,他的功能太单一,对使用者技术的要求也显得太高了。


迅捷剑最佳的使用场合是在决斗和街头的斗殴中,因此也诞生了许多富有生活气息的技术

楼主 特丽菲丝  发布于 2017-02-03 17:50:00 +0800 CST  
如果说德国人是长剑时代的主宰的话,那么西班牙人和意大利人无疑是迅捷剑时代的主宰,这两个民族追求华丽和浪漫的天赋显然作用于他们生活的所有方面,西班牙人不但使用迅捷剑解决街头巷尾,酒馆妓院里的琐碎纠纷,甚至把这种剑带到了战场上,尽管它并不属于那里(参见电影《佣兵传奇》)。


原汁原味,近乎苛刻的表现了迅捷剑格斗艺术的电影《佣兵传奇》

楼主 特丽菲丝  发布于 2017-02-03 17:53:00 +0800 CST  
西班牙特色的迅捷剑术在西班牙语中叫做“La Verdadera Destreza(至高之术)”,可见在西班牙人心目中地位之高,西班牙迅捷剑术的基础是一种圆形的图谱,称为玛丽切斯基圆圈,其中布满了复杂的几何线条,每一次移动,每一次攻击和防御,均遵循其中计算好的线路来进行,力求在最巧妙的角度以最快的速度击中对方,而不被对方击中。这种剑术不但是勇气和技艺的较量,更是一场比拼智力的数学比赛。


一代单挑王Thibault of Antwer在1628年所著的剑谱《Girard Thibaud d’Anvers》

楼主 特丽菲丝  发布于 2017-02-03 18:09:00 +0800 CST  
意大利人虽然在战场上一塌糊涂,但是经常为了争夺情妇这种头等大事拔剑斗个你死我活,也让他们练就了一身不错的单挑本事,与西班牙剑术讲究不停的绕圈移动和试探攻击寻找机会相比,意大利打法更冷静,移动和试探相对较少,更讲究以静制动,瞅准时机以刁钻的角度,对敌人的破绽一击致命。
西班牙剑术和意大利剑术最直观的比较,可以参考电影《佣兵传奇》(这谁翻译的片名太烂了),里面,西班牙剑客Diego Alatriste和来自巴勒莫的意大利剑客的宿命对决,该片的剑术指导Bob Anderson本人就是一位出名的剑客(他也是佐罗系列和星球大战的剑术指导),因此片中的打斗场面非常真实而出色。


《佣兵传奇》的打斗场面极为精彩

楼主 特丽菲丝  发布于 2017-02-03 18:11:00 +0800 CST  
等待下篇,我只是搬运工,大家可以各抒己见。

楼主 特丽菲丝  发布于 2017-02-03 18:15:00 +0800 CST  
六、小剑时代—剑术的衰微与转型
如果说西班牙人出于对迅捷剑偏执的热爱,加之对自身剑术的自信,还能够把迅捷剑用于战场的话,那么大概没有什么人能够把迅捷剑的后代小剑带上战场了—如果你真的用他作战,那基本也就和自杀差不多了。当然了,服饰华美的将军们都会佩戴一支精致的的小剑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勇武,反正他们也不太可能卷入残酷的肉搏战之中。


一把极尽奢华的小剑,可以看到他的三棱形剑身,这把剑的装饰可谓是金碧辉煌。

楼主 特丽菲丝  发布于 2017-03-10 23:18:00 +0800 CST  
小剑(small sword)是迅捷剑在18世纪的直系后代,在《剑豪时代—文艺复兴决斗史》我曾介绍过,小剑是为了决斗用途而专门修改过的小型轻型迅捷剑,因为实在太细,他常常不得不采用棱形和三角形的剑身来提高结构强度,因此完全丧失了最后一点劈砍能力(一些小剑还保存着象征性的刃),为了降低重量他的大型护手也小型化和简单化了。小剑更轻(2磅),也更短(一码左右),因此剑斗的攻防变得越发的快速和复杂,因为武器重量的大幅度降低,使得妇女也能够在剑术学校中学习剑术并与男子同台竞技甚至决斗,这使得剑斗越发的像是一门时髦的运动,而渐渐丧失了武艺的本质。美剧《冰与火之歌》中阿娅·史塔克的武器“缝衣针”就是一把小剑,当然了,它太小了,只有正常尺寸的一半多,所以只能叫童装小剑。


练习小剑技术的法国贵族,这是贵族必备的技能,也是一种时髦的运动

楼主 特丽菲丝  发布于 2017-03-10 23:21:00 +0800 CST  
小剑时代的决斗死亡率有所降低,但这并非全都是小剑的功劳,小剑的本质依然是一把尖锐的三棱或者四棱大锥子,杀伤力和80年代流氓打架流行用的三棱刮刀差不多,不需要多大力量就能轻松洞穿人类的肉血之躯。死亡率的降低主要得益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不死不休的死斗模式被逐渐放弃了,决斗逐渐转向一种社交礼仪的特殊表现形式,不再以杀死对方为目标,而是以一方受伤即告终止,到了后期,只要一方流血决斗即告终止,决斗双方都得到了荣誉的满足。但好景不长,因为个体差异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剑术水平有高低之分,决斗很快进入了手枪时代,尽管手枪时代沿用了小剑时代“受伤即止”的决斗规则,但当时使用的铸铅子弹初速很低,射入人体后会发生很大的形变,在人体组织中尽情的释放动能,甚至碎成几块,即使被射中四肢也常常需要被截肢,侥幸不死也会长期受到铅中毒的折磨。


一场贵族女士之间的小剑决斗,袒露上身是为了防止剑把衣服刺入身体,造成感染

楼主 特丽菲丝  发布于 2017-03-10 23:23:00 +0800 CST  
此时的战场上,刀剑类武器的主宰已经变成了一种东方血统的军刀(saber),而不再是剑了。军刀的原型是游牧的突厥、鞑靼人使用的带有弧度的马刀,这些游牧民族本来也是使用直身直刃的单手刀剑作为马背武器的,他们的刀剑是何时及如何变弯的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一个有趣的问题。


十九世纪主宰战场的是来自东方的军刀(saber)

楼主 特丽菲丝  发布于 2017-03-10 23:26:00 +0800 CST  
暂时安全的东欧诸国痛定思痛,决定放弃“哪个西方国家我没去过”的陈旧思维,开始学习对手的战术和装备,匈牙利和波兰作为奥斯曼帝国大土耳其战争首当其冲的目标走到了改革的最前端,发展出了结合东西方特色的独特兵种,其中以波兰的翼骑兵和匈牙利的骠骑兵最为著名。


使用波兰马刀与奥斯曼西帕西骑士混战的波兰翼骑兵。

楼主 特丽菲丝  发布于 2017-03-10 23:30:00 +0800 CST  

楼主:特丽菲丝

字数:10884

发表时间:2017-02-03 08:0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4-06 02:12:58 +0800 CST

评论数:19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