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哈珀-柯林斯 世界军事历史全书,龟速更新。。。。

第二次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2—前404年)
公元前431—前430年,伯里克利的消耗战略 伯里克利准备在陆地实施防御,而从海上发动进攻。斯巴达军队攻占阿堤卡,但由于雅典的城墙高大坚固,其进攻受挫。海上作战保护了雅典的供给线。雅典舰队洗劫了伯罗奔尼撒沿海地区。
公元前430—前429年,鼠疫袭击雅典 鼠疫使船上的大部分士兵丧命,伯里克利本人也染鼠疫身亡(公元前429年)。他的指挥位置由克里昂接替。克里昂同样决心进行战争,但其军事才能却不如伯里克利。
公元前429年,卡雨西斯和纳夫帕克托斯(勒班陀)之战 雅典海军舰队在统帅费尔米奥指挥下,两次战胜伯罗奔尼撒同盟的舰队,在柯林斯湾建立了基地。不久他便死去,这对雅典的打击不亚于伯里克利逝世。


楼主 saber爱我  发布于 2012-02-08 02:03:00 +0800 CST  
公元前429—前427年,围攻普拉提亚 斯巴达—底比斯联军攻占了雅典忠实的盟国普拉提亚。这次围攻战是一个典型的战例:攻城者设立了双层进攻阵形,内层面向城墙攻城,外层面向外,防止攻城部队受外部攻击。当普拉提亚被攻陷后,守城者遭到大屠杀,城市被夷为平地。
公元前427年,柯西拉和莱斯博斯岛叛乱 雅典集中全力镇压叛乱。当雅典的舰队出现时,援助莱斯博斯首都米提仑的斯巴达人急忙撤退。雅典人登陆并迅速占领该城,镇压了叛乱。
公元前426年,克里昂发动陆地进攻 他派手下最有能力的大将狄摩西尼前往埃托利亚,发动对底比斯和维奥蒂亚的进攻。但是兵力不足,狄摩西尼进攻受挫。


楼主 saber爱我  发布于 2012-02-08 02:05:00 +0800 CST  
尼亚西和平(公元前421—前415年)
公元前421年,50年的和平 协定雅典与斯巴达在公元前421年签订了一个相互停止征战50年的和约。但是,斯巴达人对和约中有关双方恢复原来被征服地区的所有权这一条款感到不满,这导致了同盟的改变和希腊国家之间冲突的不断爆发。不久,雅典的新同盟,即亚各斯、曼提尼亚和尼利斯也参与到同斯巴达的战争。
公元前418年,曼提尼亚之战 斯巴达国王阿吉斯侵入亚各斯和曼提尼亚。雅典派了一支小部队去援助他的盟国曼提尼亚,但雅典—曼提尼亚联军被亚各斯击败。这是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最大的一次陆地战斗。这次决定性的胜利重新确立了斯巴达在伯罗奔尼撒的霸权地位。
公元前417—前416年,雅典军队援助亚各斯 雅典的行动使其与斯巴达的关系非常紧张,但两国都尽量克制,未发生战争。
公元前416年,亚西比得崛起 这位年轻的雅典军人和政治家,被许多历史学家描绘成恶魔,但也有人认为他是被欺骗的英雄。在最后11年的战争中,他一直扮演领袖角色。他把国家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西西里—许多希腊人认为这是他们扩张的一个陆地优势和门户。叙拉古是最富裕的半岛城市,它卷入了与雅典盟国的争端。亚西比得建议希腊攻击叙拉古,占领西西里,并建立雅典统治下的希腊世界。

楼主 saber爱我  发布于 2012-02-08 02:06:00 +0800 CST  
西西里远征队(公元前415—前413年)
公元前415年,雅典人进攻叙拉古;亚西比得逃往斯巴达 雅典国会反对尼西亚的劝告,决定派一支远征队去叙拉古,其远征队由尼西亚、亚西比得和拉马巧斯大将联合指挥。这次远征有重要的战略意图:其一,西西里是希腊的粮食来源地;其二,叙拉古是柯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却是雅典海上最主要的敌人。远征队由136艘三层桨战船和相同数目的运输船只组成,运载5000名重步兵和一支较小的轻步兵部队。在他们到达西西里之前,亚西比得因遭到政敌的迫害而被召回国受审,在回雅典的路上,他逃往斯巴达。同时,拉马巧斯急于想在叙拉古城意识到危险之前进攻该城。但是,由于尼西亚的慎重,延误了进攻,使叙拉古人作了足够的准备。雅典人在城外取得一场战斗的胜利。叙拉古城坚固的防守,使雅典人久攻不下,拉马巧斯在战斗中阵亡。雅典人在城外安营扎寨.并建立围攻该城的对垒墙。
公元前414年,斯巴达援助叙拉古 在亚西比得的建议下,斯巴达派将军格里普斯去指挥叙拉古军队。在格里普斯的指挥下,叙拉古人成功地阻止了雅典人建造对垒墙。
公元前413年,雅典的灾难 企图在距叙拉古城较近的狭窄水域内作战的雅典舰队,被柯林斯叙拉古联合舰队击败。此后不久,狄摩西尼率领的陆、海军增援部队赶到。由于雅典士兵士气低落,健康状况不佳,狄摩西尼想立即撤回,但尼西亚和往常一样加以阻止。就在两位将军相持不下时,叙拉古人和其盟国已经封锁了雅典舰队,随之将其消灭。这时,尼西亚和狄摩西尼准备丢弃伤病员,从陆上夺路而逃。叙拉古人乘胜追击并缴获了雅典军队的大批物资。尼西亚和狄摩西尼被残杀;幸存者均沦为奴隶。

楼主 saber爱我  发布于 2012-02-08 02:06:00 +0800 CST  
最后阶段(公元前414—前404年)
公元前414年,斯巴达宣战 斯巴达向雅典发动了一场持久的围攻战。
公元前412年,爱奥尼亚和爱琴海海战 一支斯巴达舰队驶向爱奥尼亚,去领导在那里发生的反对雅典的叛乱。斯巴达的忠实代表亚西比得与波斯萨狄行省总督提沙费尼签约,承认波斯对于小亚细亚地区的雅典城市的统治权。作为回报,波斯人同意为伯罗奔尼撒舰队提供资金。令人惊异的是,雅典海军补充了其在叙拉古的损失,不久即向爱琴岛和小亚细亚沿岸的伯罗奔尼撒同盟进行挑战。
公元前411年,亚西比得重新回到雅典 提沙费尼未能实现其为斯巴达舰队提供资金的诺言,使斯巴达舰队难以维持。亚西比得秘密逃到雅典,建议波斯不要卷入战争。当一个雅典代表团秘密与斯巴达谈判时,雅典的爱国公民和强大的民主派舰队,推翻了贵族派,并召回亚西比得指挥雅典舰队。亚西比得立即向北航行,煽动色雷斯和希腊海沿岸的殖民地人民起来反对斯巴达,这些地区以前一直对雅典通往黑海的供给线构成威胁。亚西比得在赛曼西马对伯罗奔尼撒舰队的战斗中获胜,这次胜利,增强了雅典人的信心,也提高了亚西比得在雅典的声望。
公元前410年,塞西卡斯之战 亚西比得赢得对伯罗奔尼撒舰队的胜利,并战胜了一支波斯的陆、海联合部队。斯巴达再次求和,但遭到已在雅典掌权的克莱奥丰的拒绝。
公元前408年,亚西比得收复拜占庭 雅典重新获得了对波斯普拉斯的完全控制权。
公元前408—前407年,斯巴达与波斯合作 斯巴达和波斯试图阻止雅典势力的发展。由波斯出资,在以弗所组建一支新的斯巴达舰队;由斯巴达将军来山得负责建造战舰和训练士兵。波斯新总督居鲁士给他提供了各方面的支持。
公元前406年,以弗所之战 亚西比得企图引诱来山得出战,未果。但是当亚西比得率领其部分舰船出海寻找物资时,来山得发动进攻并击败了执行封锁任务的雅典小舰队。于是,亚西比得急忙返回舰队基地,但是来山得仍拒绝出战。因为始终不能取得对斯巴达舰队的决定性胜利,成为亚西比得在雅典的政敌劝说雅典民众解除其指挥权的理由,随后柯农被任命为雅典舰队的新统帅。由于斯巴达法律限定,一个将军指挥舰队的时间为一年,所以,由卡力克拉提达斯接替来山得。
公元前406年,封锁米提利亚港口 卡力克拉提达斯以谋略取胜柯农,并在米提利亚港封锁了雅典舰队。经过全力准备,贫困的雅典又组建了一支新舰队,派去解除斯巴达人对米提利亚港的封锁。
公元前406年8月,阿吉纽西之战 雅典赢得了一场重大胜利,卡力克拉提达斯被击溃。斯巴达再次求和,但又遭克莱奥丰的拒绝。
公元前405年,来山得恢复行使指挥权 居鲁士要求恢复来山得对波斯—伯罗奔尼撒联合舰队的指挥权,斯巴达被迫同意,允许来山得与舰队同行指挥舰队,但名义上他并非是总指挥。来山得指挥着这支舰队和波斯陆军,谨慎地向北航行到达希里斯朋提并巧妙地避开雅典舰队。柯农立即率舰队向希里斯朋提方向驶去,以消除雅典海上供给线出现的新威胁。柯农未能迫使来山得接受会战,便在伊哥斯波塔米建立起一个基地。在以后的数天中,他多次诱使来山得出战,均遭拒绝。不久,柯农的部队逐渐开始松懈起来。尽管亚西比得多次警告柯农提高警惕,他和其士兵们仍未引起重视。
公元前405年,伊哥斯波塔米之战 当雅典舰队停泊过夜,大多数水手上岸时,来山得发动了突然袭击。这是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一次决定性行动。将近200艘雅典战船被彻底毁坏,大多数水手被俘或被杀。与此同时,来山得率舰队封锁拜里厄斯;斯巴达国王普沙尼亚率兵从陆地进攻雅典。
公元前404年4月,雅典投降 受到六个月围困之后,迫于饥饿,雅典投降。斯巴达确立了在希腊的统治地位。

楼主 saber爱我  发布于 2012-02-08 02:07:00 +0800 CST  
罗马(公元前600—前400年)
帝国时期(公元前600—前509年)
公元前600—前509年,塔克文纽统治下的罗马 在伊达拉里亚家族的统治下,在塔克文纽统治下的罗马在拉丁姆的大部分地区拥有霸权。这段历史情况不十分可靠。
公元前578—前534年,塞维图里乌统治期 他出生平民,后与王宫贵族结婚,进入王宫,并篡夺了王位。其贡献主要是制定了许多早期法律,在其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作为罗马军事体制的基础。他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所提倡的改革在一个世纪之后的罗马共和国中得以实现。


楼主 saber爱我  发布于 2012-02-08 02:08:00 +0800 CST  
共和国(公元前509—前400年)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的暴动 由其家族支持的塔克文纽,经过几年的努力,未能重新获得王位。在这次暴动中,最著名的一场战斗是:传奇人物霍雷修斯考克勒斯在与由拉尔斯波尔西纳率领的伊达拉里亚主力作战时,守住了台伯河大桥(公元前508年)。


楼主 saber爱我  发布于 2012-02-08 02:08:00 +0800 CST  
公元前496年,勒格尔拉斯湖之战 传说中另一场战斗是与拉丁人作战而不是与伊达拉里亚人作战。在整个世纪中,罗马与拉丁人、伊达拉里亚人以及萨宾国及其北面的伊快人和伏尔西山民的冲突频繁不断。
公元前458年,新新纳图的独裁统治 罗马受到来自伊快的威胁,罗马议会从农场召回令人尊敬的勇士L.Q.新新纳图,让其接任独裁统治。新新纳图击败了伊快人,在独裁统治尚未结束之前,他放弃统治地位,并重返其农场。
公元前439年,新新纳图再次被召回 这次他击败了伏尔西人。
公元前438—前425年,与维爱的战争 维爱这个伊达拉里亚人之国,位于罗马西北约16公里处,在台伯河沿岸。在漫长的围城战中,罗马人获胜。
公元前431年,击败伊快人 独裁官A.波斯塔米亚斯击败伊快人。
公元前405—前396年,与维爱重新开战 罗马人围困维爱长达九年。在这段时间内,由于一直要保留一支部队在阵地上,罗马开始定期为部队提供给养,为部队提供服务。公元前396年,当维爱被攻克时,城市被毁,土地和臣民被罗马接收。此时的罗马已成为意大利中部最强大的国家(参见第三章→中心地中海中东→罗马→征服意大利→同维爱的战争)。

楼主 saber爱我  发布于 2012-02-08 02:08:00 +0800 CST  
罗马军事体制(公元前400年)
由于罗马服役者自备武器,根据军事需要,塞维图里乌把罗马人按财产标准分为六个等级。第一级须备马匹和全套重装备,类似于希腊甲兵;第二、三级须备质量稍差一些的重装备;第四、五级则仅备弓箭和非武装的辅助人员;第六级则是由于身体、宗教或其他原因而免服兵役的人。与希腊一样,罗马公民仅在战时才被征召服役。但是,频繁的战争,尚武精神,固有的严格纪律,以及和平时期的训练演习,使得这些半日制士兵令敌人闻风丧胆。
在每一个等级中,以100人为一个单位,称为百人队。在作战队形中,重步兵排列成方阵,装备优良者站在前排;轻步兵在主力部队前面并负责保卫翼侧。在罗马共和国中,执政长官和军政长官由百人团议会从贵族中按年选举,共两人,权力均等,协议处理国政。这种体制有效地保证了政治权力的平衡,却严重影响了军事效率。执政长官共同负责作战事务,通常根据日期轮流指挥作战。罗马人认识到了这种安排在军事活动中的弊端,以法律形式规定:遇到紧急事变则以其中一人为独裁官,称“狄克维多”(即英文dictator的音译―译者注),全权处理国家事务和指挥军队,为期半年。
迦太基和西西里(公元前800—前400年)
公元前800年,迦太基的形成 迦太基是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中部(今非洲北岸突尼斯境内)建立的最重要的殖民地。在当时,希腊航海家也开始侵入这一地区,主要在西兰尼加、西西里东部,意大利南部等地,建立殖民地。希腊人与腓尼基人之间,以及他们的殖民地之间,早在公元前8世纪就战争不断,一直延续了500年之久。与此同时,殖民者与当地土族人之间的冲突也从未间断。
公元前650—前500年,迦太基的扩张;与希腊殖民地的冲突 当腓尼基被外来征服者推翻时,其殖民地也衰落了。迦太基不久便成为一些腓尼基殖民地的保护者,同时,迦太基人继续在北非、伊比利亚、西西里西部地区和其他的地中海岛屿扩张自已的殖民地。希腊人在地中海北岸扩张其殖民地。到公元前6世纪,在西西里、科西嘉、撒丁尼亚、萨底比亚、高卢南部和伊比尼亚东部等地区的希腊人和迦太基人之间发生了许多次暴力冲突。迦太基人在科西嘉和撒丁尼亚取得了胜利,而在公元前6世纪后期,马斯西里亚的希腊殖民者将迦太基人从高卢沿岸赶走。尽管希腊人占领了西西里的大部分地区,但迦太基人却在西西里西部建立了一个稳固的立足点。
公元前500年,叙拉古崛起 在暴君吉伦有效的统治下,叙拉古不仅在西西里地区,而且在地中海中部地区开始与迦太基抗衡。
公元前480年,迦太基与叙拉古之间的战争 迦太基人接受了波斯国王薛西斯所派公使的劝说,进攻叙拉古。结果,吉伦被迫拒绝援助希腊,而集中精力对付迦太基人。
公元前481年,希梅拉之战 吉伦率领的由希腊西西里各国组成的联军,击败了由哈米尔卡率领的一支强大迦太基军队,哈米尔卡阵亡。被迫进行战争赔偿的迦太基人暂时放弃了对西西里的野心。
公元前480—前410年,迦太基向西部扩张 他们极大地增强了其海战能力,完全控制了地中海西部以及更远的西方―位于直布罗陀海峡之处的相邻地区。
公元前474年,卡马伊之战 伊达拉里亚人向干帕尼亚的扩张,被由希罗一世指挥的迦太基舰队遏制。于是,爆发了这场海上的恶战。
公元前409年,迦太基人重返西西里 在希梅拉,汉尼拔获胜并占领了该城和西西里西部和北部的其他城市,报了当年其祖父哈米尔卡失败战死的一箭之仇。迦太基人向东推进,公元前406年,占领阿格里真托,并扬言要征服叙拉古和希腊在岛上的其他根据地。

楼主 saber爱我  发布于 2012-02-08 02:09:00 +0800 CST  
南亚
印度(公元前600—前400年)
公元前600年,默哈金纳潘达斯王朝 相传,此时的印度有16国,由一些游牧部落联合组成。在公元前5世纪,其中位于恒河流域东部的4个国家得以发展扩大,它们是:居萨罗国、迦尸、摩揭陀国和弗栗恃共和国。
公元前600—前500年,居萨罗国崛起 居萨罗国征服伽尸国,成为印度北部的霸权国家。
公元前543—前491年,摩揭陀国强盛时期 在其国王比姆比萨拉的领导下,摩揭陀国日益强大。
公元前537年,波斯王居鲁士侵入印度 居鲁士率兵远征,跨越大夏和阿腊科西亚(今阿富汗和前苏联土尔耳斯坦南部地区)向南挺进到达现在的白沙瓦,他也许已经到达了印度(参见第二章→地中海中东→波斯→早期的波斯帝国)。
公元前517—前509年,大流士吞并印度河西岸 大流士征服了位于印度河东面的旁遮普西北部的部分地区,他派希腊将军史其勒斯探查印度河及阿拉伯海。在公元前4世纪以前,这些地区一直都在波斯人控制之下。
公元前490—前350年,摩揭陀国统治印度北方 在阿育王统治时期,摩揭陀国与居萨罗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并取得了胜利。

楼主 saber爱我  发布于 2012-02-08 02:09:00 +0800 CST  
印度军事体制(公元前500年)
居鲁士和大流士对印度的入侵,似乎促进了印度骑兵的发展。在此之前,印度一直忽视骑兵的作用。但是,由于印度的气候条件,喂养良种马匹十分困难,他们在作战中仍然主要依靠在印度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战车进行作战,最好的马都用于牵引战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大象也被用于战争。很明显,到公元前400年,印度君主已把大象看成是与战车同样重要的作战工具。
弓箭作为印度人的主要兵器,延续了将近2200年,弓长通常约1.2—1.5米。尽管试用过包括金属在内许多种材料,竹子在印度一直是最受欢迎的制弓材料。箭通常用竹子或树木茎部制作,长约0.6—0.9米,箭头部位一般都有金属,有效射程约90—110米。当使用较重的、用于射杀大象的箭时,射程可能会稍近一点。有时用火箭(燃烧箭)攻击大象。
弓箭手通常不持盾牌,但受到位于前排的穿戴盔甲的标枪投掷手的保护。尽管弓箭手和标枪投掷兵要尽量避免肉搏战,但他们仍配备锋利的长剑。如果在混战中,远程兵器不起作用,则须依靠长剑进行拚杀。
锡兰(斯里兰卡,公元前500—前400年)
一支由700名雅利安印度冒险者组成的部队,在被流放的贵族维杰亚的率领下,于公元前483年,在锡兰(斯里兰卡)的普特塔拉姆附近登陆。维杰亚及其追随者在北部地区建立了一个王国,他的孙子建立了阿努拉达普拉王国,在长达数个世纪的时间内,它一直作为首都和主要城市。锡兰的早期历史充满了为争夺霸权而进行的战争,以及由印度南部泰米尔人发动的持续不断的入侵战争。

楼主 saber爱我  发布于 2012-02-08 02:09:00 +0800 CST  
东亚
中国(公元前600—前400年)
公元前600—前400年,周朝衰落 周朝的诸侯国为争夺霸权,在长江、黄河流域不断进行争斗,战争越来越激烈。在这个时期,争斗主要集中在二个诸侯国之间:一、秦国位于中国西北部的渭水流域,这里曾经是周朝的发祥地;二、楚国几乎占据着从长江以北到黄河之间的整个区域;三、吴国占据长江出海口及北部几乎到达山东的一片地区。
公元前519—前506年,吴国与楚国之间的战争 吴国和楚国之间进行了近半个世纪的战争。战争是以吴国首先进攻楚国城市开始的。接着便是十年无结果的战争。吴王阖间(公元前515—前496年)已经在战争后期组建了第一支由应征农民组成的军队。公元前506年,在最后一次战役开始时,吴国大将孙武率兵乘船沿淮河航行到达与汉水河的交汇处。这时,有两支楚国的军队向孙武军队的所在地集结,孙武便撤兵到岸上,并设下伏击圈。在柏举(今湖北麻城,柏举之战确切地点,一说为湖北汉川以北―译者注)之战中,一举击败了楚国军队。孙武挥师乘胜追击逃跑的楚军幸存者,占领了楚国首都黔(今湖北江陵)。在搜缴完战利品之后,毁坏该城,带着大量的战利品撤回吴国。同时,楚昭王逃到秦国,请求援助。随后,一支秦国军队收复被毁坏的郑城,但是并没有继续与吴作战。
公元前511年,孙子 中国现代的历史学家们已经确认了第一部伟大的军事古典著作《孙子兵法》的作者和写作年代。这曾是一个一直争论不休的学术问题。孙武,曾经是齐国的著名将领,被吴王阖间邀请到吴国指挥正在与楚国发生的战争(参见第二章→东亚→中国→吴国与楚国之间的战争)。他有时被称作“吴孙武”或“孙子”。中国学者为避免与其他类似的军事著作混淆,把孙子的《孙子兵法》称为“十三篇”。直到最近,人们才确认齐国的孙膑(通常也称作孙子)与《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并非同一个人(此系西方学者误解,事实上我国对古代军事思想及军事人物的研究考证自其成书以来即已达到了较高水平―编者注)。孙膑比孙武晚150年左右。混淆的原因有二:一、孙武、孙膑都来自齐国;二、孙膑也写了一本有关战争艺术的书。孙膑的著作,与孙武的著作处于同一时代,但其内容侧重战术方面,有关战争方面的内容较少。孙膑的书于7世纪失传,不过1972年,考古学家挖掘汉墓时又被发现(从公元前5—公元18世纪,中国先后有200多种有关战争艺术的书,许多书都未得到很好的研究,部分原因是翻译先秦古文字比较困难―编者注)。孙武的著作从哲学角度揭示了人类战争的规律,对当今的军队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在8世纪,该书最早被译成日文;1780年被译成法文,首次进入欧洲;1860年被译成俄文;第一个英文版(译自日文版)于1905年出版;德文版于1910年出版。
公元前475—前221年,战国时代 这一时期是战乱的顶峰,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开始年代,例如: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19年、公元前453年、公元前403年等,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它始于公元前475年。在这一时期,战斗的主要形式是列阵对抗,而步兵方阵在战场上占主导地位。步兵都穿戴盔甲,按所使用的武器类型可区分为长矛兵、戟兵、长剑兵和弓弩兵,在战斗中他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或几个方阵。在战国后期出现了骑兵,而战车只是作为机动指挥平台使用。
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击败 越国灭亡吴国,并接管了吴国的沿海地区以及吴国正在增长的海上贸易。
公元前453年,晋国战败 晋国被击败,并被赵、韩和魏三大夫分割。
公元前400年,秦国和楚国崛起 其他诸侯国仍在互相征战时,秦、楚两个诸侯国悄然兴起,成为当时的军事强国。

楼主 saber爱我  发布于 2012-02-08 02:10:00 +0800 CST  
第三章 巨人时代(公元前400—前200年)
军事概况
如何使用由骑兵、步兵和炮兵(指使用机械抛射性冷兵器的兵种―译者注)组成的合成军队,是这一时期战略和战术的主要问题。这一时期产生了一大批卓越的军事领袖,亚历山大大帝和汉尼拔都是天才人物。从个人的才能、经历和成就来看,亚历山大的父亲、马其顿的菲利普二世(又译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的继承者们“迪亚多奇”,也都是伟大的将帅。对此,我们还应当加上汉尼拔的父亲哈米尔卡巴卡和汉尼拔的“学生”―罗马的西庇阿、M.F.卡米卢斯和尼罗;伊庇鲁斯的皮洛士;希腊的伊巴密浓达、克察提普斯、菲洛皮门;叙拉古的狄奥尼西奥斯、阿加索克利斯;印度的旃陀罗笈多孔雀;中国的秦始皇,以及许多其他将帅。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时期产生如此众多的伟大军事将领。
战争理论
汉尼拔被称为“战略之父”,亚历山大也掌握了战争的基本战略。有些将帅,从汉尼拔那里学到了很多战略知识,如尼罗在米陶拉斯会战、西庇阿在西班牙和非洲等,都应用了汉尼拔的战略。
另一方面,一些将帅已经认识到而且经常强调经济战争。因而,除了亚历山大、汉尼拔和罗马的执政官们所从事的战争外,其他的战争中对阵战并不多见,敌对双方往往把进攻目标集中在对方的财产资源上,并通过封锁城邑和要塞的方法,来竭力保护自己的资源。
军事组织
另一个新的发展是,各个兵种有机结合的合成战斗队成为军队的基本组成部分。亚洲诸王国特别是波斯,己经懂得了如何使用骑兵,但他们还从来没有能够有效地解决骑兵与步兵间的协同;在欧洲,骑兵在同步兵的协同作战方面,主要用于战术掩护和迟滞敌人的行动。在同一时期,叙拉古的狄奥尼西奥斯在创造战斗力量的合成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是,历史上第一个科学的军事力量组织是马其顿的菲利普二世创立的。他的有关在野战中使用重抛射兵器配合步兵和骑兵行动的思想,是野战炮兵的起源。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在后来发展了这一思想。
菲利普二世还发展了一种新的轻步兵类型,他称之为“轻装步兵”,这种步兵像一种锁链,能把行动迅速的骑兵和行动缓慢的重步兵方阵有机地联系起来。这种步兵是在雅典依费克拉提斯的轻步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大约半个世纪以前希腊战争中,雅典有的轻步兵作为雇佣军,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兵器
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弩炮和抛石机。弩炮可能是在公元前400年西西里的叙拉古的狄奥尼西奥斯一世时期第一次出现,射击距离约460米,有效距离超过180米。抛石机类似于弩炮,但通常较大。这些既沉重又麻烦的弹射性机械,一般在攻城作战中使用,也常用于城池的防御。菲利普和亚历山大都使用一种轻型的弩炮和抛石机,并把它们应用于野战之中。公元前200年,又发展了一种弹弩(“弹弩”这个名字是后来才使用的,因为这种器械是利用扭曲原理来发射的)。
插图001 弹弩与弩炮(或抛石机)
在小部队和铠甲方面没有重大的发展,只是有一些明显的改进,如马其顿的长矛、罗马的短剑和重标枪等。轻盔甲和希腊投掷兵、马其顿轻步兵的装备,也有了明显的改进。
围攻战
攻城的基本兵器是攻城槌和移动式塔架。有一种被称作“弹盾”的攻城机械,其实是柳条盾或木盾,它们可以装在轮子上使用,由一种形同小屋的一节节移动的廊房拼接起来,可以保护使用攻城机械和推滚攻城塔架的士兵,在守城部队兵器的杀伤范围内不受伤害。攻城部队和工兵可以通过这条走廊接近敌人的城墙。戴德斯是亚历山大手下的工匠,他发明了一种吊杆,这种又长又重的木棍或杠杆,从很高的垂直支架上吊下,可以用来捣毁城墙顶部的胸墙;他还发明了一种升降吊箱,这是一种巨大的箱子或篮子,里面可以装进一定数量的武装士兵,箱子挂在罗马人称之为“撬棍”的吊杆上,吊杆由很高的桅杆或垂直支架支撑,牵拉索具就可以使吊杆上升或下降,利用这种升降器可以将一些步兵吊过城墙的胸墙,直接越过诸如护城河的障碍,把箱子直接放到敌人的城墙上。
插图002 带有吊桥和撞墙槌的攻城塔楼
阿基米德是这一时期伟大的数学家和科学家,他还创造了一此其他的可以用于城池防御的特殊机械,在叙拉古抗击罗马进攻的作战中(公元前213—前211年),使用了这些机械。遗憾的是,这些设计没有流传下来。从历史上留下来的有关这方面的点滴描述来看,当时研制和使用的兵器装备是相当精致的,如戴德斯所发明的那些装备。阿基米德还特别爱用巨大的抓钩或夹钳器械来对付攻城褪,甚至曾用它们抓捕进犯叙拉古海堤的敌舰。


楼主 saber爱我  发布于 2012-02-08 02:11:00 +0800 CST  
陆军战术
这时期有两个主要的发展:一是底比斯的伊巴密浓达采用的战术技巧性;二是罗马军团的战术灵活性。
早期的战术也有一些原始的、尝试性的技巧,通常情况下在战斗中都是偶然运用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马拉松会战。而在留克特拉会战中,伊巴密浓达在整个作战指挥过程中,自觉地运用了集中兵力和节省兵力的思想。他的另一个贡献是,与过去那种依靠骑兵独自实施冲击行动的战术大不相同,他使步兵和骑兵协同作战、相互配合。
罗马军队开始采用灵活的战术,用高度机动的军团取代了希腊那种坚固密集的“法兰克斯”方阵,单兵作战的士兵从密集队形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罗马的战斗队形,在崎岖的地形上比较容易进行作战机动。在同迦太基的汉尼拔和希腊的菲洛皮门的作战中,罗马人学会了如何充分利用这种队形的灵活性,来发挥一些战术上的技巧。在伊里巴会战中,西庇阿证明了罗马军队的战术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插图003 移动防护板、吊箱及扒墙钩
大象的战术使用源于印度。在希达斯皮斯河会战中,战象给西方的军队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战象的作战潜力和极限都充分地发挥出来。亚历山大的坐骑拒绝面对这种野兽,他的纪律严明的方阵,面对这种野兽也感到惊奇和无可奈何,最终只能在混乱的交战中绕到了大象的背后,才击溃了印度军队。然而,20年以后,塞琉西对这些战象一定有特别的好感,他曾同迦太基人交换了500头大象,而这些大象是他在伊普苏斯会战中取胜的基础:从此以后,战象的使用在迦太基和希腊迅速地传播开来,汉尼拔和皮洛士都把这种野兽作为一种有力的作战兵器来使用。事实上,在后来同罗马的作战中,大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插图004 战象
奔尼维图姆和赫拉克利亚两次会战证明,用大象来对付那些对它毫不熟悉的军队是非常成功的。但是,纪律严明和足智多谋的敌人,能将大象惊跑,那时它对自己的部队比对敌人更加危险。因此大象一旦惊跑,负责驾驭战象的士兵就会把一根长钉子钉进它的头部。
在印度,对抗大象的手段包括使用火箭。而在希腊,一些现在难以考证其具体身份的天才人物,使用铁钉、带刺的链条和铁锚等来刺这种厚皮动物柔软的足部。在加沙会战中,托勒密有效地使用了这种手段。

楼主 saber爱我  发布于 2012-02-08 02:11:00 +0800 CST  
海军战术
海军的规模在公元前4世纪期间有所减少,但到了公元前3世纪时剧增。在第一、二次布匿战争中,罗马和迦太基双方都建造了500艘战船,有多达15万人的海军士兵,一个舰队的船只就多达350艘为了管理这些庞大的海上力量,罗马和迦太基都设立了比较完整的、与现代的组织结构相差不多的海军司令部或海军管理部门。
只有三层桨的小型战船,在这个时期已被一种大型战船所取代。这种大型战船最早可能是叙拉古的狄奥尼西奥斯建造的,而到了布匿战争期间,这种战船就已成为标准的战船了。这种船,需要有300名荡桨手和水手,外加准备轮换和补充的100名士兵。
一直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叶,海军战术没有什么变化。后来罗马认识到,他们的船速度慢、行动不灵活,在机动性方面远远赶不上迦太基的战船,因此他们发明了一些新的装置:在船上安装了一种能够钩住敌船的抓紧装置和板桥,他们称之为“乌鸦”。这样,在海上作战时,迦太基的战船要想接近罗马军队这些笨拙的船只实施攻击,就不得不冒被“乌鸦”抓住的危险。这种新战术使罗马后来取得了制海权。
行政和后勤保障
有关这一时期作战供给的组织方式我们知道的很少,大多数证据都是零散的。然而,有明显的证据证明,在亚历山大和汉尼拔的作战中,其后勤保障的计划和系统组织都非常先进,能够保障长时间和远距离的作战。
马其顿、迦太基和罗马也都有比较系统的后勤保障纵队。他们虽然也使用运货马车和手推车,但主要的装备、武器和物资等都是靠畜力进行运输的。

楼主 saber爱我  发布于 2012-02-08 02:11:00 +0800 CST  
菲利普军队的支柱是步兵。马其顿方阵是仿照希腊方阵组建的,不过它的纵深是16人,而不是8—12人,它的队形也不像希腊方阵肩靠肩那样密集,士兵与士兵之间有很大的间隔。重步兵分为两种类型:正规常备兵和轻装步兵。前者数量较多,携带约4米以上的(训练时则用更长更重的)矛(一些权威人士指出,作战用的长矛长约6.4米,训练用的长矛约7.3米,这是值得怀疑的,因为中世纪的瑞士长矛兵仍使用约3.9米的长矛,除此之外,每个士兵肩上都背着盾,这种盾很大,当士兵在方阵中采取跪姿时,足以遮住他的整个身体。马其顿长矛通常握在离柄端0.9—1.8米的位置,方阵前面的4—5排士兵的矛头对准前方,后面各排士兵握矛的姿势有的倾斜,有的垂直于地面,各不相同。密集的方阵队形移动起来确实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尽管它队形庞大,士兵又携带着很重的兵器,但经过不断的训练,正规常备兵部队比普通的希腊方阵具有更大的机动能力。正如菲利普和亚历山大在多次作战中所表现出的那样,各个连都能以完整的队形进行各种各样的行动。但是在崎岖不平的地形上,正规常备兵则把长矛跟行李放在一起,改用较短的希腊长矛进行战斗。
尽管菲利普把正规常备兵组成的重步兵当做骑兵实施突击冲锋的后卫,但实质上它自身也具有很高的机动性,它能以完整的横队勇猛地冲向敌人,给尚未从骑兵袭击中恢复过来的敌人以更为沉重的打击。为了便于运用这种进攻性战术,菲利普和亚历山大常常选择平坦的战场。不过,即使地形坎坷,同样也可以采取这种战术,实际上他们也正是这样做的。
下图所描绘的是一个“理想的法兰克斯”方阵的队形。这种队形是罗马军队在公元前1世纪时采用的,但是它与菲利普和亚历山大所采用的队形基本上是相同的。

楼主 saber爱我  发布于 2012-02-08 02:13:00 +0800 CST  
插图006 方阵的一般形式
为了保护方阵的翼侧和后方,并且与分散在广阔战场上的骑兵保持不间断的联络,菲利普和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军队中增加了两种更轻装的步兵。一种称为“投掷兵”,这个名称来自于希腊的习惯称谓。这种士兵不穿盔甲或穿着更为轻便的盔甲,装备弓箭、投石器和标枪。投掷兵主要负责掩护方阵的前方,冲击时,退到翼侧或后方。另外,还有一种主要负责部队保障勤务的轻装步兵,称为“辅助兵”,主要用于营地警卫和看管后勤行李纵队,有时他们也为重步兵搜集粮株和做一些日常勤务。
马其顿的军队编制是菲利普时期确立的,亚历山大以及他的继承者们基本上沿用这种编制。马其顿重步兵或甲兵编制的基础单位是16个人的方阵纵队。4个方阵纵队组成一个64人的方阵分队;4个方阵分队组成一个256人的队。最大的标准单位是大约1500人的大队.它由6个队组成。当时马其顿也许共有12个大队。亚历山大入侵亚洲时带了8个大队,而另外4个大队留守马其顿后方。亚历山大去世后,他的继承者们可能改变了“队”的编制,而另设置了一种“队”的编制(“队”来自于希腊语,相当于现代的“团”),包括4个大队,总计大约1000人。
初级方阵跟现代的师相同,是自成体系的多兵种合成作战部队,它除了重步兵以外,在满编的情况下,还包括2048名轻装盾兵、1024名辅助兵和一个1024人的骑兵团,总计8192人。每个联合方阵由4个初级方阵组成,相当于现代一个小型的军或野战军,总计大约32000人。
在菲利普和亚历山大时期,骑兵是马其顿军队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兵种。它同步兵一样训练有素,其武器装备跟正规常备兵基本相同。重骑兵的精锐部队是由年轻贵族组成的,由于菲利普和亚历山大都习惯于亲率这支骑兵出征,因此被称为“御林军”(或称“国王的伙伴”、“随从骑兵”)。在技术上与它几乎不相上下、而且也勇猛善战的是西徐亚雇佣重骑兵。在战斗队形中,“御林军”通常占据步兵方阵右侧的荣誉位置,而西徐亚雇佣骑兵则位于方阵的左侧。这些重骑兵使用的主要兵器是长约3米的长矛。这种长矛,轻的可以远投,重的可用它将敌人挑下马来,或刺入敌人步兵的心脏。重骑兵都头戴头盔,胸挂鳞甲,腿裹胫甲,手持盾牌,腰插短剑,他们的坐骑也披着鳞状头胄和胸甲。
插图007 持马其顿长矛准备进攻的马其顿正规甲兵
马其顿军队中还有其他两种类型的骑兵。一种是中型骑兵,一部分装备有长矛,另一部分是后来的龙骑兵原型,既能在马上作战,也能下马作战,中型骑兵都携带比较轻的兵器和穿戴轻盔甲;另一种是轻骑兵,其装备类似于投掷兵,携带有各种各样的武器,如弓箭、长矛和标枪等,这种轻骑兵除了头盔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的胄甲。这两种骑兵的主要任务是掩护、侦察和翼侧保护等。
当时还没有发明马镫,骑兵是坐在垫毯或鞍毯上,轻骑兵有时则直接骑在马背上,他们所使用的马笼头与我们今天用的相差不多。对于人和马来说,要想有效地进行作战,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实践。
马其顿军队第一次使用了原始的野战炮兵。菲利普大概是最先让攻城辎重队携带预先装配好的轻型抛石机和弹射器的,他是否将这些武器运用于野战尚不清楚。然而,亚历山大在野战中使用了这些武器,他特别注重在山地作战和渡河作战时运用这些武器。菲利普所用的这类武器的设计十分巧妙,它的基本部件可以用一匹骡子或马驮载,而体积庞大的木制部件则可在作战现场砍伐树干临时制作。当然这可能会延误野外作战对武器的使用,因此亚历山大总是用马车驮运许多组装好了的武器,以便一旦需要就能迅速地投入使用。
据早期的记载,菲利普和亚历山大以及他们的工程技术人员,发明了许多攻城的新器械。在攻城作战方面,他们的成就远远地超过了希腊人。马其顿军队中有一批组织严密、技艺高超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不但制作一些攻城用的武器装备,而且也制作一些部队跨越江河所需要的渡桥。
有关马其顿的参谋系统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在这方面有明显的发展。指挥是通过声音、喇叭和晃动长矛来实施的;长距离的通信联络,白天用烟,晚上则用火。为在野战条件下能保持通信联络,亚历山大配备了七个助手,并有大量年轻的传令兵。

楼主 saber爱我  发布于 2012-02-08 02:13:00 +0800 CST  
公元前332年7—8月,围攻提尔 提尔城位于离腓尼基大陆约800米的一个小岛上,是波斯海军在地中海的一个主要基地。攻取提尔,是实现亚历山大战略的关键。为了登上该岛,亚历山大要用山岩和泥土修筑从大陆伸向海岛宽约60米的坚固长堤。提尔人对此反应异常激烈,他们不断地进行袭扰:使用火船,烧毁了堆砌岩石的木制脚手架,摧毁和破坏了架设在堤道上的木制攻城塔架,结果几次中断了马其顿军队的修堤工作。亚历山大好不容易集结了一支海军部队,经过一场激烈的海战,终于击败了提尔人,封锁海岛―把剩下的提尔战舰封锁在港内。最后,当堤道修筑到岛城的城墙时,堤道侧面海上的马其顿舰载攻城机械在城墙上打开了一个缺口,马其顿军队从两个方向攻人了提尔城。胜利者亚历山大对待提尔城的幸存者非常严厉:他基本上摧毁了该城,大多数居民被卖为奴。
公元前332年,大流士求和 波斯统治者大流士提出送给亚历山大1万金塔兰特(相当于3亿美元),将波斯帝国欧洲西部的全部领土割让给马其顿,并把他的女儿许配给亚历山大。但是,亚历山大拒绝了大流士提议,他想得到的是波斯帝国的全部,而且他认为,他如果想同大流士的女儿结婚的话,也无需经过大流士的同意(大流士的这个女儿已在伊苏斯之战中成了亚历山大的俘虏―译者注)。
公元前332年11—12月,围攻加沙 在围攻提尔的同时,亚历山大就已派出部队去占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其他地区。只有加沙城拒不投降,独自顽强抵抗。亚历山大立即赶到那里,开始了另一场围攻。这次作战最显著的特点,是亚历山大在接近城墙的地方,构筑了一座巨大的土台。这个土台高达约60米,台底周长约400米,上面放置了几架弹射器和一架抛石机,用来袭击敌人的守城部队。两个月后,加沙城被攻陷。
公元前332年12月—前331年3月,征服埃及 这一阶段没有重要的作战,亚历山大的沿海基地已经巩固。亚历山大在小亚细亚和叙利亚的主要城市留下警卫部队,建立了稳固的统治。在埃及,他建了一座亚历山大城,这是许多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之一。他还做了一次旅行,越过大沙漠西行到离莫姆费斯约320公里的西华奥塞斯,去凭吊宙斯阿蒙神庙。在那里,他被僧侣们称为“宙斯的儿子”。
公元前332—前331年,斯巴达反叛 当亚历山大离开本土远征后,斯巴达国王阿吉斯二世在波斯的支持下,联络了希腊南部的大多数城邦,共同反抗马其顿,围攻梅卡罗波里斯。公元前331年安提帕特向南进军,在梅卡罗波里斯城外击败了反叛者。取得胜利后,他给亚历山大输送了强大的步兵和骑兵增援部队,以加强国王在埃及的力量。
公元前331年4—9月 得知大流士在美索不达米亚集结重兵,亚历山大迅速进军提尔,然后转而向东,未经任何战斗,就越过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他判定波斯军队有20万之众,已经到达位于阿贝拉城以西约150公里的高加米拉平原。亚历山大的军队大约有47000人,在离波斯军队住地大约11公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实施侦察和进行休整。大流士再次求和,但同样遭到亚历山大的拒绝。这一次,大流士提出要送3万金塔兰特(相当于9亿美元)、割让波斯的一半领土以及许配他的女儿。
阿贝拉(高加米拉)之战(公元前331年10月1日)

楼主 saber爱我  发布于 2012-02-08 02:14:00 +0800 CST  
大流士最好的步兵部队―希腊雇佣军,在伊苏斯会战中几乎被消灭殆尽,他现在主要依靠的是他的骑兵、刀轮战车和大象。波斯军成两线配置,骑兵位于两翼。中军是一些剩下的希腊雇佣兵和皇家警卫骑兵。大量的刀轮战车在整个部队的前面排成一线,而在中军的前面,又增加了一些大象。大流士希望实施一次夜间进攻,每天晚上部队都在原地待命。
像在伊苏斯一样,亚历山大采用右梯次队形。在右翼的最前方是他的重骑兵“御林军”,由轻步兵提供掩护,作为主要突击力量;其后是由重步兵在战列的中央结成一个大方阵;左翼是由巴尔米尼奥指挥的希腊骑兵和西徐亚骑兵;在两翼的后方,是由轻骑兵和轻步兵组成的机动分队,以保护翼侧安全,防止波斯宽大的正面部队向内旋转实施合围;在中央的后方,是由西徐亚步兵组成的一个小方阵,以掩护行李营。在两翼和中央后方的这三支部队,是历史上最早在作战中使用的战术预备队。
亚历山大军队位于右侧的轻骑兵和轻步兵先行,迅速地斜向大流士军队的左侧中央挺进。马其顿轻骑兵跟波斯骑兵接触后,便在密集的波斯军队中打开了一道缺口。大流士立即派遣装有长柄大钩刀的刀轮战车前往迎战。马其顿轻步兵击毙了战车的驾车兵,使敌人的缺口扩大。亚历山大看到敌军队伍中出现了突破口后,便将军队的前进方向稍向左前方移了一下。然后,在四个轻装步兵初级力阵的紧密配合下,率领左翼的“御林军”穿过突破口,直接冲向大流士。惊恐万状的波斯国王仓惶逃出了战场。
亚历山大军队向前推进的速度过快,因此在马其顿军队方阵中的正规常备兵和轻装步兵之间出现了缺口。一些印度和波斯骑兵便突破了这个缺口。然而,他们没有利用这个有利条件从后面进攻马其顿方阵,相反,波斯骑兵却继续向方阵更后面的行李纵队前进,据说那里囚禁着波斯王室的成员。亚历山大预料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因此早就准备好了一支强大的后备队,跟冲进阵内的波斯骑兵进行交战。方阵中的一些部队也回过头来袭击波斯骑兵,最后把他们赶到了方阵的侧翼。
插图009 阿贝拉(高加米拉)之战
与此同时,马其顿军队的左翼却遇到另一支波斯骑兵的强有力的进攻。亚历山大在击溃了敌人的中军以后,迅速转身支援其左翼部队。左翼部队逐渐开始占据优势。波斯军队虽顽强抵抗,但最后还是在马其顿两翼部队的夹攻下彻底溃败了。这一战,亚历山大的军队有500名士兵战死,可能大约有3000人受伤。波斯军队的伤亡无从考证,但至少损失了5万人。
公元前331年10月—前333年7月,追击 亚历山大挥军南下,未经战斗即占领了巴比伦。他征服了“野蛮”的山地民族,一直推进到波斯帝国的心脏地区,摧毁了古波斯的故都波斯波利斯,几个世纪以后,雅典在480年被烧毁,也许是对此的报应。然后他又挥军北上,推进到大流士藏身之处米堤亚首都厄巴他那(今伊朗西北的哈马丹)。但当马其顿军队到达时,大流士已经向东逃去。亚历山大选择了500名强壮的士兵,亲自率队进行追击。在11天的时间里,前进了400公里,终于追上了溃逃的波斯军队,此时亚历山大的身边也只有60个人。当时,波斯王大流士已经被大夏的总督比沙斯所杀,波斯军队四处逃散。大流士一死,亚历山大自然也就成为波斯帝国的统治者。
公元前329年,巩固和向亚洲中心进军 亚历山大在追击杀害大流士的凶手的同时,对他占领的帝国进行巩固。他向东进军,横穿安息(帕提亚),进入大夏境内。俘虏并处决了杀死大流士的大夏总督比沙斯后,他又挥军北上,穿过了奥克苏斯河(在阿富汗的北方,亦称亚夕河―译者注),进到了亚洲中部的索格提埃(即古代的康居国―译者注)。通过贾克沙尔提斯河以南和以西的山区时,他被迫同游牧民族西徐亚人进行了一系列激烈而艰苦的作战,而且两次负伤,其中一次伤势还很严重。过贾克沙尔提斯河充分显示了亚历山大的卓越才华:他用数十个帐蓬,里面装上干草,然后用线缝紧,使之不能进水,以此作为步兵渡河用的舟筏。西徐亚人被掩护渡河的重箭火力,赶到了离河边很远的地方,马其顿军队安然渡过了这条河。在对西徐亚人进行了惩罚性的打击之后,亚历山大又返回了索格提埃,因为那里在著名的行省总督斯皮塔门尼斯的领导下,发起了反抗马其顿统治的起义。
公元前328—前327年,进军印度 在同起义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作战以后,亚历山大征服了索格提埃,斯皮塔门尼斯被自己的部下所杀。亚历山大与巴克特利亚王阿克雅提斯的女儿罗克桑娜结婚。阿克雅提斯以前曾多次非常勇敢地与亚历山大作战,而现在却摇身一变,成为马其顿帝国的一位总督。因为印度国内多西罗王国的国王向他求援,他下一步准备进军印度。当时,多西罗王国正与旁遮普的君主国波鲁斯发生冲突,多西罗王国势力不敌,只好向亚历山大求救。在印度贵霜地区遭到当地人的激烈反抗,亚历山大且战且进,终于通过了喀布尔谷地北方的隘路。另一路则沿克贝尔隘路进发。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到达印度河。
公元前326年3—5月,进军希达斯佩斯河 以多西罗王国的邀请作为入侵印度的借口,亚历山大挥军东进,一直到达希达斯佩斯河(今杰赫勒姆河),同波鲁斯王国的军队(印度军队)隔岸对峙。波鲁斯军队有35000人,而亚历山大只有大约2万人。想在有敌人防守的情况下强渡一条水流暴涨的大河是根本不可能的。亚历山大于是在河边安营扎寨,同时向波鲁斯国王散布谣言,使其相信马其顿军队在河水水位下降以前,并没有渡河的企图。为欺骗波鲁斯人,他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连续制造了一些假象,并在河边建造了两座营房。经过长时间的欺骗和佯动之后,波鲁斯军队对马其顿军队行动的反应渐渐变得迟钝,警戒也开始松懈。


楼主 saber爱我  发布于 2012-02-08 02:15:00 +0800 CST  
公元前326年5月,希达斯佩斯河之战 抓住波鲁斯军队警戒松懈的机会,亚历山大迅速采取行动。事先亚历山大已侦察发现,在营房上游约26公里处有一个良好的渡河点,在一个风雨之夜,他率领大约一半人马顺着远离河岸的路线,悄悄地到达了事先选择的渡河点。认真细致的准备工作已经做好,集结了一些船筏,黎明时分,部队很快全部渡过了河。波鲁斯得到了关于亚历山大到来的报告后,立即组织他的兵力在营地附近布阵防御。他知道亚历山大的马匹不敢面对大象,因此把大约100头大象配置在战线的前方。亚历山大已渡过河的先头部队大约有6000名骑兵和5000名步兵。他迅速派出将军柯恩那斯率领一半骑兵,迂回侧击印军的右翼;其余的部队在河边列阵,这样其左翼紧靠河边,就可以防止波鲁斯军队攻击其暴露的翼侧。部署完毕,其轻步兵开始袭扰敌人战线前方的大象。一部分大象遭到袭击后,开始向后跑,冲击自己的队形,给波鲁斯军队造成了混乱。而与此同时,波鲁斯军队暴露的右翼,受到了将军柯恩那斯率领的马其顿骑兵的攻击。柯恩那斯获胜后,又开始向敌人的后方发起攻击,这样就更增加了敌人的混乱。当马其顿的步兵方阵乘虚而入,冲进敌人的右翼时,亚历山大抓住战机,率领其“御林军”发起冲击。波鲁斯军队勇敢顽强,死伤惨重,最终在前方、翼侧和后方的夹攻之下,彻底失败。波鲁斯负伤,成了亚历山大的俘虏。

楼主 saber爱我  发布于 2012-02-08 02:15:00 +0800 CST  

楼主:saber爱我

字数:1516142

发表时间:2012-02-08 09:2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16 11:38:04 +0800 CST

评论数:201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