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到底教给了人们什么?

34.天时地利人和很重要
关羽水淹七军
陆逊火烧连营
玩的不就是天时地利么?
关羽根据地利,放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锋芒所致,曹操胆寒,威震华夏。
陆逊根据天时,六月酷暑,分析出了刘备靠树木茂盛处砸营的要害,一把火断送了江东的威胁,此皆乃审时度势,明察秋毫,依据天时地利人和之发展而发展,故而立不世之功也!
由此可见,顺天应人的重要性是建功立业的法则,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利用自然环境,合乎自然的发展规律而采取对应的措施。
就比如我们做生意,这个生意就是要赚钱,那怎么赚钱,有什么可以发财的门道。那你就要观察市场,看清市场的选择,迎合群众的潮流,投其所好。做一个热门,发掘空间和升值空间巨大的行业,开拓进取。是为天时!拍影视剧也这样!
地利,在农业和建筑业的发展上这一点也必须考虑得当。比如建筑,你必须要选择一个好的地段,经济飞黄腾达,人流络绎不绝。无论是地段的风水,还是周围的配置,都要保证你的地皮,你的建筑都是人性,完美,优雅的至上选择,高标准,好房子。让人有选择的理由。
不然,你选择一块荒芜偏僻的地段开发建筑,有谁去买?买了好不好住?
而人和,就是团结。大到社会团结,小到亲朋邻居的团结,如此去维护,如何去平衡,这些都是生活,创业的必备课。

楼主 筽昌里路  发布于 2016-12-14 14:09:00 +0800 CST  
35.生的光明磊落,死也要轰轰烈烈。
人生在世,光阴数十载。死亡,可以弹指之间。也可以屡挫不败。
蟪蛄不知生死,朝生夕死,它左右不了。它也想多活一刻看一看世间的繁华。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你怎么不知它也有活腻了那股心思,早点苦海解脱,超生升天。
而人,生命有长度不一的限制,却没有宽度的局限。
为大仁大义而死,为小情小我而亡。
为理想信仰而死,为欲望利益而亡。
为公平公正而死,为自私自利而亡。
为天下苍生而死,为一人一己而亡。
在伟大和渺小,光荣与卑鄙,正义和邪恶,梦想和欲望之间,我们到底该如何抉择?
有人说,好死不如赖活。
有人说,死的好看没用,活的好看才好。
有人说,与其轰轰烈烈,倒不如默默无闻过完一生。
做个大英雄,让天下人都知道我的壮烈?做个普通人和知心爱人平淡一生?
面对死亡,有的人惧怕躲避。有的人选择自欺欺人,求取长生。有的人坦然接受,视死如归。有的人主动去“找死”。
人生在世,孰无一死。
忍气吞声,苟且偷安的死,倒不如轰轰烈烈,光明正大的死。
也许须臾之间的死亡,不过转瞬即逝的烟花,但至少爆发出五彩斑斓的光芒。
也许明明知道前方命途坎坷,九死一生。纵然吓得腿软,浑身哆嗦。但还是要去,去接受死亡。有时,死亡也是一种反抗。
来也空空,去也空空。关羽兵败被擒,宁死不屈的这番去也倒给历史留下一页,故事多了一份精彩。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身虽死,名垂千古。
人虽亡,忠义尚存。
一眼风云,关云长的点点滴滴,自留有后人评说。

楼主 筽昌里路  发布于 2016-12-14 14:40:00 +0800 CST  
心有畏惧
随着文明的发展,科技引导人类的进程,许多人对着神鬼迷信的说法不以为然,一棍子打死的说都是假的。
我这个人不是很迷信,但也不是完全不相信。
古人对于神鬼多是敬畏,而有一些人把神鬼的出现化为人心使然,因缘报应。
最典型的就是《聊斋志异》,里面不乏把人和鬼进行了颠倒,人不再是人,鬼也不一定是鬼。人不一定是好的,鬼也不一定是坏的。
每一个冤鬼的背后都有一个难言之隐,隐藏在青面獠牙下的善心和原始的人性和披着人皮却行着畜牲之事的所谓人形成鲜明对比。
蒲松龄善于叙述一段故事来讽刺人,社会。有时候反传统的美化鬼怪。
在聊斋志异中,我们发现很多人的悲惨结局都是咎由自取,因果报应。恰恰是鬼怪的遭遇惹人同情。
我想蒲松龄就是表达一个意思,好人坏人,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不要披着人皮却做着畜牲,那样你连鬼都不如,终究会有因果报应。
就像孙策无所畏惧,不顾百姓和母亲的反对屈杀于吉,惹起众愤,还不思悔改。最后呢?
因果报应来了,被于吉的冤魂缠绕,死于非命。
举头三尺有神明,心有畏惧是对人行为的一种约束。
也许你不信世上有鬼怪之说,但你应该相信因果报应一说。
而古人编出来恶许多鬼怪故事更多的作用是在起到一种教育的作用,教育人谨言慎行。否则就会有鬼怪缠身。
所谓,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楼主 筽昌里路  发布于 2016-12-14 18:20:00 +0800 CST  
36.收心
用人之道,贵在知人而后用人,知道怎样的人能发挥怎样的才能,怎么去用好,是一门学问。而《三国演义》中能体现用人之道比比皆是,典型的有曹操,对待投给袁绍的信件,对待陈琳,对待贾诩,他都是宽宏大量,对待以往恩怨不予追究的心态。
这么做的目的无疑就是收心,让对手没有背叛你的理由。
这一招应该叫既往不咎,人尽其才,为己所用。
在看诸葛亮七擒孟获,我们就会发现收心真的很重要。
如果诸葛亮只靠武谋打服了孟获,那是口服心不服。日后还有祸乱!所以诸葛亮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
生活中也一样,对待你的敌人能收则收,能用则用。尽量避免把事态严重化,极端化。
一两句话的问题,一两顿饭的问题就应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不是树敌众多,绝人后路。
不要逞口角之利,也不要靠拳脚服人。
以德服人长久,以武服人短暂。
学会宽恕和包容你的敌人,让他们看到你的真诚和优点,儒染教化,可以化敌为友,团结一致。
收心,归根结底也就四句话。
待人以诚,处人以宽。
做事以让,共之以恩。
诸葛亮个曹操就是靠这几点才收了众人躁动不安的心!
把他的心打动了,何愁不为你所用!

楼主 筽昌里路  发布于 2016-12-14 18:38:00 +0800 CST  
养寇自重
养寇自重是网上流传的一个比较出名的三国阴谋论,说的是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的博弈。
话说有人理论,空城计那会儿司马懿看出了诸葛亮的把戏,故意放着偌大的空城不打,留诸葛亮一条命。因为他如果杀了诸葛亮,那么他的剩余价值就没了,等待他的就是刀斧相加。
这个脱离于原著思想和超越历史的一套YY理论,虽说荒谬可笑,但放在现实也有点道理。
阴阳中长说的就是相生相克,一样东西绝不能脱离另一个而独立存在,就像正邪,黑白,男女等等。
他们相生相克,而又相辅相成。
生活中,这种现象也是随处可见。
有时候我们也知道某某谁有这么那么的毛病,令人发指。但只能心照不宣,或者不能公开,大量处置。
就像时下的对待贪 官 污 吏的态度一样。
他们有问题不错,但还有更多更大的问题需要他们去解决,不能因为小问题而误了大事。
所以一些领导,上层对于能干的下属,明明知道他们有毛病,大多数时候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延。
因为这些“寇”还是有作用的。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也许我们有时候是不能对待别人太过于苛刻,严厉。权衡利弊,顾全大局。
还留着他们为自己做事发财呢!

楼主 筽昌里路  发布于 2016-12-14 18:50:00 +0800 CST  
37.利用好关系
每个人都不能预见生命中有没有血光之灾,牢狱之灾的定数。
没有人能知道自己能活多久,未来怎生模样。
也没有人能拍着胸脯说自己脱离群众而独生,不靠任何人而读活。有也极其罕见,除非是生活在原始生活。
事实证明,人很难脱离于社会而独立生存。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构成,一块赚,一根钉,因为群众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得社会这个大机器有条不紊的运营。
而人与人之间生活也是这个理。
从诸葛亮安居平五路来看,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冷静应付是心态,然而利用好关系,巧妙周旋,解决困难才是事倍功半的成功之道。
诸葛亮利用马超和羌人的关系,和东吴的关系,和李严的关系,归根结底还是用人,用好身边的人,文来文对,武来武对,对症下药。关系的利害关系牵动着成败得失的变化。
由此可见,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是有道理的。
遇到困难,学会利用好人际关系获得帮助。有问题大家一块解决,集思广益,多人多力,终究众志成城,无往不利。
处好人际关系每每在水深火热之际,生死存亡之刻犹显得十分重要。
处好人际关系,别火烧眉毛之际,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众叛亲离,无人问津。

楼主 筽昌里路  发布于 2016-12-15 18:59:00 +0800 CST  
38.知己知彼,反施彼身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的一门绝唱,多次被演绎成影视剧,戏剧,评书。
面对风云突变的形势,仍然有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的沉着。
更难得的印证了知己知彼,反施彼身的这个智慧。
诸葛亮调用了身边的几乎所有兵力,留有空城一座,面对司马懿滚滚而来的虎狼之师,如何抵挡?
斗智斗勇此刻并不能派上用场,而是斗心,看谁更了解对方。
司马懿看诸葛亮城门大开,必定是设有埋伏,故作此态。
诸葛亮知道司马懿了解他的谨慎性格,不会弄险。
但诸葛亮偏偏弄险,将计就计。最后逼退司马懿!
知人而对,诸葛亮比司马懿更上一层楼。
当一个人很了解你,你也了解他,你们彼此有了心灵相通。
难得的不是去了解别人,而是让别人了解自己。利用好别人对自己的了解再去反制别人,随机应变,便宜行事。能让别人惊慌失措的感觉:
“这还是你么?你应该不会做这种事啊”?
达到了这种始料未及的效果,知己知彼,反施彼身。
这应该就是兵法说的奇!

楼主 筽昌里路  发布于 2016-12-15 19:13:00 +0800 CST  


楼主 筽昌里路  发布于 2016-12-15 19:14:00 +0800 CST  
39.舍小赚大
聪明的诸葛亮改造木牛流马,故意让司马懿劫了去运粮,再去夺取,获得了十万石粮食,解决了后顾之忧。
然后再把夺来的粮食做诱敌之物,诱惑司马懿来到上方谷,一把火烧的半死不活。(虽然并没有烧死司马懿,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此是为舍小赚大也!
生活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道理我们耳濡目染。
想要不花成本而谋取暴利的买卖,世上不存在。
而更多的人只想一昧的获取,避免付出。
不想付出,只想获得。不想舍弃,只想拥有,不可能。
去了才会来,舍了才会有。
就像开一门小店,开垦一片荒地,肯用心用力,吃苦耐劳,能付出一时的汗水血水才能收获一辈子,巨大的利润回报。
不然,开门店半吊子,搞农业怕累脏,连点小苦小累都承受不了,一点汗水血水都不肯付出,哪里有日后的门庭若市,哪里有日后的丰收盛产。
舍得付出,才会有收获。

楼主 筽昌里路  发布于 2016-12-15 19:30:00 +0800 CST  
40.正视弱点
邓艾偷渡阴平,宛如神兵天降,蜀国不战而降。
想想,一个阴平小道竟然成了魏国成就霸业的道路,蜀国的祸害,真是痛断肝肠,悔恨莫及。
原文:
左右告曰:“闻武侯在日,曾拨一千兵守此险隘。今蜀主刘禅废之。”
看到这里,我在想是刘禅间接的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对于自身弱点绝不能忽视,也不能掩盖,纵然这个弱点很不起眼,也要想法设法去弥补,强化。不要因为自己的一点弱点就成为他人的把柄,让人反攻。
刘禅对于阴平的忽视就是灭亡的开始。他真的不应该自作主张的把那一千守军给撤掉啊,不然邓艾哪里过得来。
一点小的失误就铸成了不可挽回的大错,怨天怨地怨谁,还是怨自己。
所以,优点不要过于张扬,缺点更不能去掩藏,尽量的把弱点转化为优点,不给他人留下一个话柄,一丝反攻的机会,做到无懈可击。
就像做手机行业,竞争激烈的商场之上更是要做到无懈可击,让顾客满意,让对手没话。不然你的一次失误就给了他人进步的机会,踩你上位。而你若不能及时纠正,只有一错再错,一再堕落,最后败的一败涂地。

楼主 筽昌里路  发布于 2016-12-15 19:47:00 +0800 CST  
远之则怨,近之则不恭
董卓,曹操,司马昭,他们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位极人臣,位高权重。一发而动全局,拥有扭转乾坤的权利和一呼百应的名气。
然而他们都只是臣子,虽为臣,却操控君主,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独断专行,自成一家。
他们野心勃勃,不甘人下。名为臣,实为帝。
他们笑里藏刀,鹰顾狼视。
党羽密布,权倾朝野。
然而乱臣贼子的背后拥有一段进程,慢慢由白到黑,由忠心到野心的蜕变。
他们曾经都被君主高官厚禄的相待,礼贤下士,亲密无间。
也曾为君主排忧解难,遮风挡雨。慢慢的获得了君主的信任,而后倍受宠爱,一家独大。
就是在这种过于亲近的关系之中,狼子野心的本性慢慢的勃发出来。
董卓欺君罔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历史有一个共同点,大部分乱臣贼子多是由君王过于亲近信赖,最后发展的一发不可收拾,权大势大,架空自己,连自己都掌控不了,而后毁于贼手。
现实也是这样,对人坦诚信任固然不错,但这种坦诚信任也该有个尺度。
小心驶得万年船。你怎么不反过来想想,人家为什么和你走的如此亲密?你能给人家什么?人家又从你身上得到哪些好处。而指不定和你交心是假,赚你是真。
利益面前,而那些表面上笑容可掬,和乐融融,内心里勾心斗角,阴谋诡计的少么?
走的过于近了,我们往往会疏忽懈怠,放松警惕。然而突然某一天你所信赖的出卖了你,你所寄托的辜负了你,这种意想不到的伤害的滋味都有尝过。
很多时候,我们不要想着别人替你做什么,给你什么。还是要靠自己赚来的,拼来的才稳固安全。那样,我们才不会受制于人,也避免被人伤害。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与人交际,不可过于远,也不可过于近。

楼主 筽昌里路  发布于 2016-12-16 18:36:00 +0800 CST  


楼主 筽昌里路  发布于 2016-12-30 20:54:00 +0800 CST  


楼主 筽昌里路  发布于 2016-12-31 00:12:00 +0800 CST  

楼主:筽昌里路

字数:8975

发表时间:2016-12-10 22:1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4-06 23:43:18 +0800 CST

评论数:30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