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漫谈三国演义中的老人形象

个人看来,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尤其是以话本,评话等为原型,又经历了后人不断加工,作者和整理者的时间,精力,水平都有限。当时看书读书的条件,也不像现在这么方便,所以说,出现错漏或者不合逻辑,前后矛盾之处,也是很正常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也不必苛求太多。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评论黄承彦事件,我觉得有以下几种可能


可能性一:石阵可以困死陆逊大军,但是如果这样,最后东吴和蜀汉两败俱伤,曹丕得利,对双方无益处,故此诸葛亮安排黄承彦放走陆逊。诸葛亮本人不能说出放走陆逊之话,否则有对主不忠,放走仇人的罪名,黄承彦来挡这个锅,做了个诸葛亮不能做的事情,黄承彦奉孔明之命,提前埋伏于此。至于后来为何不用,属于剧情需要。


可能性二:石阵本是虚张声势,黄承彦可能早就去世了,这里的人根本是孔明故意安排的。这一段是在故布疑阵,恐吓陆逊,陆逊也明白蜀汉不可图,故此借坡下驴。


可能性三:就是直接去理解,石阵可以伤人,但是黄承彦私自放了陆逊,陆逊恐惧退兵。后来石阵不出场,属于剧情需要


至于这三种说法,哪个更有道理,那就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4-25 11:21:00 +0800 CST  
------------------------------------------------先到这里,下午继续-----------------------------------------------------------------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4-25 11:44:00 +0800 CST  
王朗篇:


曹魏司徒王朗,七十六岁时,随军出征,被蜀汉诸葛亮气死,成为演义里著名的谈资和笑柄。王朗在三国演义中早就出场过,而且是以武将的身份。就是这样一个能与江东猛将太史慈比试的人,怎么就这么轻易的被气死了呢?这个问题还是需要对诸葛亮的骂词进行分析和解读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4-25 15:50:00 +0800 CST  
在分析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王朗的骂词,【】中为确实在骂王朗的


孔明在车上大笑曰:“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诸军静听: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如果简单点说,王朗的罪行就是助贼篡位,阿谀奸臣,无颜见先帝,你赶紧滚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4-25 15:58:00 +0800 CST  
问题来了,王朗今年都七十六岁了,饱经风霜,也是见过世面的人,就这么几句话就给骂死了?他的心理素质很脆弱吗?当然,小说里这样写,和表现艺术效果有关,这一点我不多谈,这里要说的是,诸葛亮骂王朗的话,对于王朗究竟冤枉不冤枉?这个还是需要对原著进行分析,我们来看一下王朗在曹丕篡位时候的表现


1)王朗奏曰:“自古以来,有兴必有废,有盛必有衰,岂有不亡之国、不败之家乎?汉室相传四百余年,延至陛下,气数已尽,宜早退避,不可迟疑;【迟则生变矣。】”帝大哭,入后殿去了。百官哂笑而退。
-------------------------什么叫迟则生变?难道是汉献帝不让位,王朗就要杀了他吗,好像差不多


2)帝大惊,拂袖而起,王朗以目视华歆。歆纵步向前,扯住龙袍,变色而言曰:“许与不许,早发一言!”
--------------------------这里王朗给华歆使眼神,让华歆威逼汉献帝,比华歆更可恶,为什么他自己不动手?难道是还有一点良知?还是拉不开这个面子?最后拔剑威逼汉献帝的也是华歆,而不是王朗


3)时有王朗、钟繇、王粲、陈琳一班文官,进献诗章。诗中多有称颂曹操功德巍巍、合当受命之意。
-------------------------在曹操活着的时候,王朗就已经带头准备劝进了,换句话说,他早已不是汉臣


虽然诸葛亮没有看到王朗在废立事件中的具体表现,但是从王朗的表现上来看,可以说确实可恨,骂的不冤
所以说,王朗之死,一是因为他确实年老体衰,二也是因为诸葛亮的话戳在了他的心里,正在痛处,所以愤恨难当,本身攀附曹氏,为了荣华富贵,但是心里或许还有一丝丝隐藏的良知,此时2种情绪突然碰撞,王朗被骂死,也就不足为奇了。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4-25 16:15:00 +0800 CST  
陶谦刘表篇:


这两个人,把他们放在一起,也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一定的共同之处。


首先,他们过世的时候,60多岁,可以算成老年
其次,他们都是一镇诸侯,都有一州土地,陶谦是徐州,刘表是荆州,但是都无力保卫自己的基业
第三:他们都有儿子,根据三国演义都是两个,但是都不是很满意,想把基业托付给他们眼重贤德的刘备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4-25 18:30:00 +0800 CST  
同样,他们也有不同之处


陶谦这个人,不管他历史上如何,有什么样的品质,从演义上来看,还是一个挺敦厚的人,曹嵩路过他的地盘,他派人护送,也是好心,没想到酿成大祸。曹操打着为父报仇的旗号讨伐徐州,陶谦又是痛哭又是自责。等到刘备派兵来救援的时候,他又选中刘备,做自己的接班人


只谈三国演义,陶谦无能,但是他绝对是个好人


陶谦为何会选择刘备,不外乎以下原因,第一:陶谦年老力衰,无力保护徐州,得罪的又是曹操。第二:刘备仁义,爱民,徐州的百姓可以有所依靠,自己不成器的儿子也可以得到庇护。第三:他从心里感激刘备


陶谦作为一镇小诸侯,实力并不强大,在乱世中,迟早是被吞并的,但是他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接班人,也算是有一个好的结局了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4-25 18:40:00 +0800 CST  
而刘表就属于另一种情况了,


首先,刘表和陶谦不同,陶谦尚且还能在年迈之时,把握徐州的大权。但是荆州的大权,在刘表年迈之时,已经不完全属于刘表,蔡氏家族已经有着很大的权力


其次,刘表在家事中,同样处理的一团糟,本人另有一贴,说明三国中的立嗣问题,不赘述
http://tieba.baidu.com/p/2054395967


总之,刘表的晚年相对于陶谦,要悲怆的多,因为他已经无力控制蔡氏宗族,无力按照自己的愿望决定继承人选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4-25 18:44:00 +0800 CST  
最后再来说说前面吧友提到的王经老母,这也是一个比较值得敬佩的人物,但是同样因为篇幅较少,难以展开分析。演义中提到【昭又使人收王经全家下狱。王经正在廷尉厅下,忽见缚其母至。经叩头大哭曰:“不孝子累及慈母矣!”母大笑曰:“人谁不死?正恐不得死所耳!以此弃命,何恨之有!”次日,王经全家皆押赴东市。王经母子含笑受刑。满城士庶,无不垂泪】


王经是曹魏忠臣,王母也算为国尽忠,死得其所,而且坦坦荡荡,大义凛然,还是很值得钦佩的,不次于姜叙之母。尤其是被抓之后,大笑。被杀的时候,含笑受刑,更是让那些攀附司马家的小人感到羞愧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4-25 18:50:00 +0800 CST  
太史慈之母:


太史慈之母,同样是一个出场很少的老人,但是有着更为高贵的品质,知恩图报。


孔融曾经送给太史慈家粟帛,对太史慈家有恩。等到孔融有难,被黄巾余贼围困,太史慈母不畏惧强敌。而是命子太史慈单骑救孔融。太史慈母对太史慈说“屡受府君深恩,汝当往救”。


太史慈母闻孔融得救喜曰“我喜汝有以报北海也!”这份情怀,也值得敬佩。同样,太史慈也是一个孝子,时刻不忘母亲,所谓的母慈子孝,大致应该就是如此吧。可见太史慈之母,也是一个具有高贵品质的人物,属于三国演义中的上等人物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4-25 18:55:00 +0800 CST  

楼主:白马将军上官迪

字数:10238

发表时间:2016-04-25 06:1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1-15 14:50:58 +0800 CST

评论数:10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