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漫谈三国演义中的老人形象

1楼还是留着,偶然想起这个话题,可以来说一说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4-24 22:18:00 +0800 CST  
一:三国演义中的老年女性形象
吴国太篇

提起三国演义中的老年妇女形象,估计大部分的读者都会首先想到吴国太,在三国演义一书中,吴国太出场不多,但是在几个关键的片段中都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甘露寺刘备娶亲等。对于吴国太这一人物,本文将会有几点说明


1)吴国太不是孙策孙权的亲生母亲,按照现在通俗的说法,吴国太是孙氏兄弟的小姨,也就是孙权生母的亲妹妹,第一次提到吴国太,是在毛本演义的(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孙权的生母临终之前,嘱咐孙权【吾妹与我共嫁汝父,则亦汝之母也;吾死之后,事吾妹如事我。汝妹亦当恩养,择佳婿以嫁之。】这句话不但提到了让孙权对待小姨(吴国太)要如亲生母亲一样,更要善待小姨的女儿(也就是孙夫人),在这里吴国太和孙夫人虽然没有正式出场,但是读过三国演义的我们可以知道,这里的设定,其实在为后面两个问题打下了伏笔,一个是【吴侯乃极孝顺之人】,一个是【孙夫人要嫁个英雄】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4-24 22:31:00 +0800 CST  
2)关于吴国太的特点分析


既然提到了吴国太,那么问题来了,吴国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人物有何性格特点?这就需要我们回到三国演义的原文中进行查找分析了,因为吴国太出场不多,所占篇幅较低,所以这个问题也相对容易,通过阅读,我发现吴国太这个人物,有以下几个特点
1、吴国太心细,且有着不错的政治头脑:赤壁之前,孙权面对曹操来犯,一筹莫展之际,是吴国太提醒孙权,她姐姐临终之前吩咐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从而引出了周瑜,也拉开了赤壁之战的大幕。孙权母亲吴太夫人的遗言是对孙权说的,并不是对她妹妹吴国太说的,当然可能说这个话的时候,吴国太也在场,但是在孙权忘记了的情况下,吴国太能记得很清楚,并且在孙权最发愁的时候,出来为孙权排忧解难,说明国太其实很把这句话当回事,也一直记在心里,所以我可以说,吴国太这个人心细。但是这句话并不是普通的家长里短,关系的也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国家大事,吴国太是个老年妇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对国事肯定不会很熟悉,但是她知道孙权现在面临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也知道这个提醒在这个时候最为重要,所以我说,国太是有着政治头脑的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4-24 22:48:00 +0800 CST  
2、护女儿:


吴国太是个护女儿的人,在她眼里,她的女儿,也就是孙夫人,是她的命根子,孙夫人比谁都重要。孙权在她心里重要吗?重要。江东政权在她心里重要吗?也重要。但是这些似乎都不如孙夫人一个人重要,周瑜用美人计诓刘备来东吴,为的是夺取荆州,虽然手段似乎卑鄙了些,但是本质是为东吴好的,也并没有想真的牺牲孙夫人,最起码这个招亲的事情,是绝对不能让大多数人知道的,结果事情败漏了,国太还是对周瑜不住的破口大骂,周瑜是什么人?是江东的大都督啊,一部三国演义里,没有周瑜,哪有东吴江山?周瑜和孙策的关系,那也是情同手足啊,孙策(权)的母亲,就好比是周瑜的母亲,结果这个母亲对儿子不住的破口的吗?正常吗?不正常。因为什么?还不是因为孙夫人



周瑜都如此待遇了,就更别说还不如周瑜的人了。甘露寺相亲的时候,贾华有什么罪?不过是一个打手而已,奉命行事,好歹人家也算东吴一员大将吧,在战场上也算忠心护主,结果推出去说杀就杀,差点送了命,如果就此就死了,岂不是太可惜?所以我说,吴国太这点做的草率,也太感情用事。疼女儿是没错的,但是国家大事和私人感情并不一样,对于国事,真的不能这么做。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4-24 23:02:00 +0800 CST  
孙夫人没出嫁的时候,疼女儿,怕毁了女儿的一生或者说名声,这也就罢了,女儿都嫁人了,这吴国太反倒变本加厉了。俗话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结果在吴国太这里,还真的不是这样。顾雍和孙权刚商量偷袭荆州的事情,吴国太听见了就是一顿喝骂,不仅骂了顾雍,还骂了孙权。理由居然怕伤了孙夫人性命?
孙夫人和荆州比,和东吴的江山政权比,哪个重要?一般的人,或许都选择后者,但是在吴国太眼里,明显是前者。


在她眼里,女儿就是一切,对女儿好的,就是好的。对女儿不好的,就该骂该杀。我以前对于孙夫人这个形象曾经有过分析,在此不多说,但是对于孙夫人的性格养成,也就是她这个男子气概啊,刚烈啊,甚至说她任性啊,很大程度上也是吴国太惯的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4-24 23:14:00 +0800 CST  
3)人物塑造的评价和结局


如果有人问我,吴国太这个人物塑造的成功不成功?我觉得是成功的,吴国太这个角色不是一个女政治家,虽然我说她有政治头脑。她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年妇女形象,如果说老年妇女最大的共同特征是什么?那么我觉得就应该是疼孩子,惯孩子了。很明显这也是吴国太最大的特征。所以我又说,吴国太这个人物,接地气。


吴国太的结局,演义里没有提及,不过我觉得应该病死于刘备伐吴之前,孙夫人被骗回东吴之后,吴国太的情况,演义也没有再提,吴国太是否会发火?或者是否又觉得女儿的一生被耽误了?也不得而知。毕竟纠缠下去,也难以处理,既然这个问题已经偏离了演义的主线,那么不提也好。不过在临终前,能有其女儿为其送终,对于吴国太来说,也该是一种慰藉吧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4-24 23:27:00 +0800 CST  
姜叙母篇:


如果说,三国演义中的老年女性之中,我最佩服哪一位,毫无疑问就是姜叙之母了,姜叙这个人物,知名度很低,演义里属于龙套中的龙套,姜叙之母,出场只有一回,很多人都没有印象。所以我觉得有必要介绍一下这个人物,在这个帖子中,给她留下一笔。


演义里提到,叙之母是(杨)阜之姑,时年已八十二,这个年龄比吴国太应该是大多了,在那个时代,属于绝对的高寿。我们没有证据证明她对政治局势有多热衷。杨阜和姜叙图谋对付马超,姜叙心里有顾忌,但是杨阜心中已经有了计划。杨认定马超是贼,曹操代表国家,在老人家眼里,或许也是这个想法,或许只是听了杨阜的一面之词,但是她却说出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汝不早图,更待何时,谁不有死,死于忠义,死得其所也。勿以我为念。汝若不听义山之言,吾当先死,以绝汝念】俗话就是,做你们该做的事情去,死于忠义,值得,不要管我,如果怕连累我,我先死。一个老太太,能这样深明大义,也着实不容易,什么是为人之本?忠义是为人之本,不同的人,属于不同的政权,可以立场不同,但是我觉得,做到忠义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


最终姜叙老母还是被马超活捉杀害了,马超【至姜叙宅,拿出老母。母全无惧色,指马超而大骂。超大怒,自取剑杀之。】姜叙老母,为人壮烈,宁死不屈,比起很多降臣降将,被擒之后屈膝求饶的人,实在壮烈的多,真的是为人之表率。姜叙有这样的母亲,杨阜有这样的姑姑,幸甚


在我眼里,三国演义里的吴国太这一形象属于中等人物,那么姜叙老母,毫无疑问,属于上等人物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4-24 23:43:00 +0800 CST  
徐庶母篇


以前在分析程昱这一人物形象的时候,对徐母这一人物形象曾经有过一定的分析,当时对于徐母,我是这么说的(以下摘录当时帖子内容)


徐母的故事,又让我想起楚汉相争时,王陵之母的故事。


汉书卷40,王陵传陵乃以兵属汉。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愿为老妾语陵,善事汉王。汉王长者,母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项王怒,亨陵母。陵卒从汉王定天下


几乎同样的情况,王陵之母一死成全王陵辅佐明主,定鼎天下,而徐母不死,徐庶对刘备,远重于王陵对曹操,徐母不能死,使刘备少一羽翼,蜀汉少一能臣。终成千古之憾,差距何其之大也,人言徐母贤,我看未必。


徐母后来斥责徐庶,岂不知母子天性,徐庶不能不如此,此时自尽,何其晚也?既害自己,又害元直,徒留虚名,试想徐母不惜死,若早死,程昱何以诓骗徐母笔迹,程昱之计怎能得逞?世人皆怪程昱,曹操阴损,不想徐母之失大矣,非是徐庶不晓事,乃是徐母轻信程昱之过也,徐庶抱憾终身,刘备失一大才,徐母能无过乎?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4-24 23:49:00 +0800 CST  
回看五年前的这篇帖子,个人觉得对徐庶老母,当时我过于苛刻了,我现在仍然认为,对于徐庶之母的评价,不能过高,徐庶事件的悲剧,她有责任,她一死,确实自己成了名,可是徐庶?陷入了不忠不孝进退两难的窘境,换句话说,徐母这一死,有任何好处和意义吗?我是没看到


不过对于徐母这一形象,同样我们是不能要求太高的,如果我们说,吴国太心里最在乎的是女儿,姜叙母心里最在乎的是忠义是气节。而徐庶母心里最在乎的是名声,名毁了,人也就自然毁了,她确实没有反省自己在这一事件中的责任,做的也自私了些,但是在那个时代,不能以现代人的眼光完全去评判


徐母让自己儿子辅佐明主,贤德之主的初衷是好的,怒斥曹操也值得赞许,但是她的好心好意,没有完全办了好事


所以我说,徐母这一人物,是三国演义中的中上人物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4-24 23:55:00 +0800 CST  
董卓母篇:


董卓母,三国演义中另一个出场极少的人物,本身并不在这个帖子要写的范围之内,经过楼上吧友的提醒和补充,我还是说一说吧


董卓,东汉末年权臣,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其母自然也是沾光的,虽然不能当官,但是九十多岁了,封了池阳君,安享富贵荣华,也是风光无限。董卓是个坏人,干了不少坏事,称他汉贼,我觉得并不过分,但是董卓母亲,应该是没干过坏事的。


董卓母亲正式出场的回目也只有一回,第一次是董卓要去称帝篡位了,去向他母亲辞行,老母说了一句【母曰:“吾近日肉颤心惊,恐非吉兆。”】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董卓的母亲肯定是关心自己儿子的,即使董再坏,那也是他娘的儿子,和别的母亲对待儿子没什么不同,母爱并不因为儿子的好坏有高低之分。同样,如上面吧友所说,【董卓虽渣,但是算得上性情中人,对母亲等家人挺不错】这也是有道理的


董卓母第二次出场,就是被杀时候了,毛本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只说了一句【卓母亦被杀】。在嘉靖本等版本中,内容多了一点点【卓母九十有余,慌出告曰:“乞饶我一命!”言犹未绝,头已落地。】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只能说,可怜可悲可叹


可怜是因为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没有大罪,也难逃被杀的命运。可悲是政治本就变化无常,今天可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明天可能一人犯罪鸡犬不留。可叹是饶命有何用,还不如如姜叙母一样,拼个一死,破口大骂。


董卓母也是不懂政治的,更不像姜母和徐母懂得若干道理,可能就是个普通的老太太,深明大义做不到,明辨是非做不到,但是也不曾作恶多端,这样的人物,毕竟有教子无方的过失,也没有什么气节。我给她下等人物,但是她本人也不一定品质恶劣。只不过难有颂扬之处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4-25 00:15:00 +0800 CST  
总之,通过对上文的几名老年女性形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人的最大共同之处,就是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有的只是关心,有的近乎于溺爱,有的以死斥责,有的牺牲自己作为榜样,虽然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但是作为一个母亲,她们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



前面有吧友提到姜维母亲,姜维母亲缺少正式出场的片段,形象过于单薄,难以细致分析。但是从姜维教导有方和姜维侍母孝顺可以看出,姜维母亲对姜维的培养非常成功,仅仅就这一点,就是值得肯定和赞颂的。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4-25 00:21:00 +0800 CST  
----------------------第一部分完---------------第二部分,三国演义中的老年男性形象,明天继续-------------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4-25 00:23:00 +0800 CST  
二:三国演义中的老年男子形象


本部分相关人数较多,故此只取相对有代表性的人物,出场极少者,年老时无突出表现者皆不取,三国演义中的诸位老将,将在下一部分中说明。欢迎大家不断补充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4-25 09:15:00 +0800 CST  
乔国老篇:


乔国老,江东势力中,又一个有地位的老者。这乔国老是著名的大小乔的父亲,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孙策和周瑜。如果孙策还活着,乔国老肯定风光无二,但是孙策死后,孙权主政,乔国老的地位其实是比原来有所降低的。


关于乔国老,其实主要有两点说明
第一:乔国老在刘备招亲时候,对刘备起了很大的帮助,在刘备和吴国太之间,起到了一个传递消息的作用,他先是收了刘备的礼物。然后去见吴国太,告诉刘备来娶亲的事。接着又说孙权,这样取得荆州,也被他人耻笑。最后又顺水推舟,建议吴国太将错就错,把女儿嫁给刘备。事情定下来之后,刘备说有人要害他,乔国老又去屁颠颠的向国太汇报这个事,刘备最后搬入府中居住。


纵观乔国老在刘备招亲一事中的表现,完全是刘备的内应啊,处处为刘备办事。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需要我们多考虑一步。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4-25 09:35:00 +0800 CST  
在我看来,乔国老为什么会这样,当有如下原因


1)乔国老确实收了刘备的礼物,俗话说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演义原著虽然没向老三国那样详细的讲述这个事情的过程,但是在这里电视剧的情节是很有参考意义的,送礼肯定是极为厚重。


2)乔国老其实是有所不满,为什么会不满,我想也有两点。第一:孙策死后,乔国老的地位肯定比不上孙策活着的时候。孙权虽然不会怎么样他,但是礼数,待遇肯定要差很多,这个不能赖孙权,但是乔国老本人心里的落差是肯定会有的。第二:像央视三国演的那样,孙权嫁妹妹,这么大的事,乔国老居然不知道,所以说乔国老来了一句:看不起老夫啦。也不足为奇


3)乔国老在诸葛亮的计划里,完全是一颗棋子,但是乔国老知道自己是棋子吗?如果不知道,说明乔国老糊涂,可能确实贪小利。如果乔国老不糊涂,那么就是他内心的小九九更多了,除了内心有不满以外。乔国老可能在接受礼物的基础上,刻意帮助一把刘备,刘备嘛,一世英雄又有地盘,和他搞好关系,对自己的身价,也是一个抬高。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4-25 09:43:00 +0800 CST  
第二:关于乔国老的身份


以前有些人不断的写东西,就为了证明一件事,乔国老不是乔玄。其实三国演义,虽然是历史小说,符合史实的地方比较多,但是他毕竟是文学作品,不是历史。有些地方,我们也不好完全拿历史内容去套,抛开这一点不提,我们还能从演义原文中,得到什么线索呢?大致如下:


1)乔国老是大小乔的女儿
2)【吾今年五十四岁矣,如得江南,窃有所喜。昔日乔公与吾至契,吾知其二女皆有国色。后不料为孙策、周瑜所娶。吾今新构铜雀台于漳水之上,如得江南,当娶二乔,置之台上,以娱暮年,吾愿足矣!”】
-------------------------------选自,毛本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4-25 09:50:00 +0800 CST  
如果说乔国老是乔(桥)玄,的确是没有任何证据,也不符合实际。但是我们从曹操的话可以看出,曹操和乔国老当初关系非常之好。曹操的经历,我们熟悉,他没有在江东长期居住过,那乔国老怎么和曹操关系甚好呢?只有一种可能,也就是乔国老也是后来搬去江东的,为什么去江东,大概是因为躲避战乱


曹操的身份,我们也清楚,典型的官二代,父亲曹嵩当过太尉(先不论怎么当上的)曹操在剿灭十常侍的时候,就当了典军校尉,也是很有地位的人,十八路诸侯,有他一份,这样的人结交的好友,可能是普通人吗?不太可能


所以我说,乔国老的身份,本来就出身于官宦之家,很可能自己也是官。原来在中原,后来避乱去了江东
一个曹操的好友,刘备的恩人,孙策的丈人,吴国老是少有的在魏蜀吴三方都有着极高地位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也是三国时候的大boss之一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4-25 09:56:00 +0800 CST  
黄承彦篇:


黄承彦,三国演义里的又一位神秘老者,充满了谜团和疑云,黄承彦第一次出场,是在刘玄德三顾茅庐时候,当时的黄承彦【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转过小桥,口吟诗一首。诗曰:“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活脱脱一个隐士的形象,有些仙风道骨,世外高人的感觉


但是光是这一点,并没什么特殊的,水镜先生也属于世外高人,而且出场篇幅远大于黄承彦,如果从此黄承彦再也不出现,那么写这个人物,就没有太多意义了,不能因为他是孔明的岳父或者是一位世外高人而搞特殊化。等到黄承彦第二次出场的时候,确实让我们都感觉,大跌眼镜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4-25 10:50:00 +0800 CST  
黄承彦的第二次出场,完全是给人一种摸不到头脑的感觉,为了更好的分析原文,此处将该段全部引用


【逊在马上看见前面临山傍江,一阵杀气,冲天而起;遂勒马回顾众将曰:“前面必有埋伏,三军不可轻进。”即倒退十余里,于地势空阔处,排成阵势,以御敌军;即差哨马前去探视。回报并无军屯在此,逊不信,下马登高望之,杀气复起。逊再令人仔细探视,哨马回报,前面并无一人一骑。逊见日将西沉,杀气越加,心中犹豫,令心腹人再往探看。回报江边止有乱石八九十堆,并无人马。逊大疑,令寻土人问之。须臾,有数人到。逊问曰:“何人将乱石作堆?如何乱石堆中有杀气冲起?”土人曰:“此处地名鱼腹浦。诸葛亮入川之时,驱兵到此,取石排成阵势于沙滩之上。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陆逊听罢,上马引数十骑来看石阵,立马于山坡之上,但见四面八方,皆有门有户。逊笑曰:“此乃惑人之术耳,有何益焉!”遂引数骑下山坡来,直入石阵观看。部将曰:“日暮矣,请都督早回。”逊方欲出阵,忽然狂风大作,一霎时,飞沙走石,遮天盖地。但见怪石嵯峨,槎枒似剑;横沙立土,重叠如山;江声浪涌,有如剑鼓之声。逊大惊曰:“吾中诸葛之计也!”急欲回时,无路可出。正惊疑间,忽见一老人立于马前,笑曰:“将军欲出此阵乎?”逊曰:“愿长者引出。”老人策杖徐徐而行,径出石阵,并无所碍,送至山坡之上。逊问曰:“长者何人?”老人答曰:“老夫乃诸葛孔明之岳父黄承彦也。昔小婿入川之时,于此布下石阵,名‘八阵图’。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临去之时,曾分付老夫道:后有东吴大将迷于阵中,莫要引他出来。老夫适于山岩之上,见将军从‘死门’而入,料想不识此阵,必为所迷。老夫平生好善,不忍将军陷没于此,故特自‘生门’引出也。”逊曰:“公曾学此阵法否?”黄承彦曰:“变化无穷,不能学也。”逊慌忙下马拜谢而回。后杜工部有诗曰:“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陆逊回寨,叹曰:“孔明真‘卧龙’也!吾不能及!】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4-25 10:53:00 +0800 CST  
读完这段,我相信很多读者在脑中都有了很大的疑问,大致如下


1)石阵的威力真的有这么大?如果黄承彦不救陆逊,陆逊大军是否会困死于此?如果诸葛亮的阵图真的这么厉害,何不用他对付司马懿?


2)黄承彦放走陆逊,究竟是个人所为,还是孔明的指示?此处与华容道放走曹操,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处?


3)黄承彦不是隐士吗?隐士应该是居无定所,四海为家,怎么稀里糊涂的来到了两军阵前(离夔关不远处)?黄承彦原居卧龙岗,曹操后来捉拿孔明家小,被接走了,应该一直在刘备军中,最起码黄承彦应该是一直跟着女婿吧,最可能在的地方是成都,他年老,体力不比将士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以上三国问题,仍然需要我们仔细思考后给出答案

楼主 白马将军上官迪  发布于 2016-04-25 11:12:00 +0800 CST  

楼主:白马将军上官迪

字数:10238

发表时间:2016-04-25 06:1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1-15 14:50:58 +0800 CST

评论数:10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