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国志11来说说三国吧】

于禁救了曹操后,正敲锣打鼓的回大本营呢,却突然发现有十几个人正在受着伤裸奔。上去一问,说是让曹操直属的青州兵给劫了。

其实青州兵大部分还是好的。但鉴于曹操同志当时正忙于二奶事业,所以有一批没教育好的也很正常。

没教育好?好办,我于禁来教育!

于是于禁“乃讨之,数之以罪”,马上带兵攻击这支曹操直属军队。

打狗绝不看主人,这哥们真狠啊!

结果当然是把这批兵一顿痛揍。

而这批兵也不含乎,他们本来就是仗着曹操直属才敢放肆,现在被揍了,还不马上去曹操那儿告状?

这个问题就严重了。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1-08-31 23:56:00 +0800 CST  
要说起来,教训一群混蛋兵也不算什么。于禁本来就以练兵著称,帮友军部队训练一下也没什么。但关键在于,这是什么时候。

现在,刚刚是曹操兵败的时候。张绣军又在附近。现在于禁攻击曹操直属,这里面就复杂了。

至少在很多人看来,于禁这是要叛乱。

有和于禁关系不错的认识到了这一点,马上向于禁说:“哥们,闯祸啦,快去向曹总自首,争取个宽大处理吧。”

而于禁则露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姿态来,不但不解释,还马上修筑工事,严阵以待,让人看起来这真是要反了。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1-09-01 00:02:00 +0800 CST  
于禁立好工事,阵也布好了。

好了,去找曹操。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于禁不是反。

其实于禁敢这么做,不是一时冲动,他也是有深刻分析的。

“今贼在后,追至无时,不先为备,何以待敌?且公聪明,谮诉何缘!”。

张绣他们不定什么时候就来了,不立下阵势,拿什么退敌?不就是揍了顿人么,这么点小事,曹总还能不知道?

曹操的确很明了。于禁来后,大加夸奖,说“虽古名将,何以加之!”,并将他封为了益寿亭侯。

这就是这一时期的于禁,当之无愧的曹营第一大将。

他一来,袁术的那几个菜鸟就惨了。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1-09-01 00:08:00 +0800 CST  
“从围桥蕤于苦,斩蕤等四将”

简单的一句话,又是连击,一气办了全部四个。

不管是对吕布,还是对袁术,于禁都是第一战功。而罗贯中还是比较厚道的,果断将这两段全部去掉。

对袁术,一个于禁就将之打跑了,曹操这仗打的很不过瘾。

于是,他打算找个硬碴搞一搞。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1-09-01 00:14:00 +0800 CST  
他选择了张绣。不,准确说,是又选择了张绣。

而令人没想到的是,他又没打下来张绣。

纵观曹操在中原地带,除了最初时独袭董卓惨败一次之外,其他都是连战连捷的。对阵吕布也是将之赶到了东边。

但对这个不起眼的张绣,他却足足打了三次再将其收服。

这其中原因,除了有刘表联盟帮张绣之外,恐怕还要说是因为那一个人。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1-09-01 00:17:00 +0800 CST  
贾诩,字文和。易老爷子送新名,“乱武”,被三国杀采用。

贾诩这人,实在是不简单,作为曹操初期的五大谋士之一,一气安然活到曹丕年代,终年77岁。

不过这几大军师也可以分一下类。大荀的谋略,以战略为主,倾向于阳谋和大局。郭嘉的谋略,以奇计为主,倾向于阴谋。而贾诩则独开一派,纵观他一生的计谋,都是以研究人的心理为主。

如果他不是生在乱世,而是和平年代的话,他很可能成为费洛伊德·贾,也创个什么什么学派。

他的第一次计谋亮相,是因为碰到了一群少数民族。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1-09-01 00:25:00 +0800 CST  
当时贾诩刚刚因病回家,顺道跟了个旅游团观览一下各地风光,到了汧阳县(今陕西千阳)的时候,被劫道了。

劫道的是氐族的少数民族兄弟,他们将旅游团全部抓起来,一搜,一帮子穷光蛋,怒了,于是打算全部埋掉。

大家都吓的连叫大王饶命,但没什么用的时候,贾 诩不慌不忙的说话了。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1-09-01 11:30:00 +0800 CST  
“我是段公的外孙”

别看简单的一句话,他深刻体现了贾诩对人心理的洞察力。

所谓段公是谁呢?

就是当时的太尉段颎 ,他曾经任西部边将,威镇西北,氐人很惧怕此人。

贾诩当然和老段没什么关系,但没关系不要紧,现在可以有关系。所谓狐假虎威,没老虎,一样可以假。

不过这句话看起来好像和“我爸是李刚”差不多,就是自抬身份嘛,没什么了不起。

别急,关键在于,贾诩还有后面的话。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1-09-01 11:36:00 +0800 CST  
贾诩不是说“我爸是李刚,你们能拿我怎么样。”

他接下来的话,神奇的换了一个角度。

他说“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这意思就是说,埋了我有什么用?我死了,你还什么得不到。不如给我家写封信,让我家多拿点钱来赎人。这样我不用死,你还得了钱,双赢,多好啊。

这就比“我爸是李刚,你们能拿我怎么样”高明多了。

因为他这句话,是把角度换到了劫匪的角度。

他在帮劫匪想问题,亲身指导一下他们的劫票技术。

这样劫匪就懵了。

我们站在劫匪的角度上,去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懵。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1-09-01 11:41:00 +0800 CST  
从劫匪的角度,来对比一下两句话的区别。

第一句话,劫匪听到了会怎么想?“好小子,能拿你怎么样?老子治的就是李刚的崽!”你不是激我火么?好,我就让你看看马王爷发火了什么样!

结果就是贾诩会死的更惨。

而第二句话呢?因为贾诩并没有去拿这个身份嚣张,而是认真的在帮他们分析 怎么做更有利,于是,这不是在激火,而是将他们的思维引向了个人的利益。

劫匪懵就懵在,在贾诩的话之后,他们要开始想自已的事了。

这娃子说的不错,写封信过去,是比杀了强,能得钱。他们的利益就提高了一步。这是他们思考个人利益的第一步。

有了一,就会有二。又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两者可得,他们接下来要思考,

有没有更大的利益?

有。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1-09-01 11:52:00 +0800 CST  
老段,那是个老虎,惹不得。给他写了信,要来了钱,一时好了,以后可能就惨了。所以这事儿还不够好。不如把这孩子哄的高兴的,再订个互不侵犯条约,这就是一世好了。

ok,就这么办!

劫匪“与盟而送之”,签了合约,还亲自送出去,路上还不忘说,问段老他老人家好啊,在段老面前多美言几句啊。而贾诩呢,当然点点头,说放心吧,俺外爷爷最疼俺了。

就这样,贾诩成功的采用了心理学的引导方法,拯救了自己。

而其他人呢,都被劫匪杀了。

贾诩的第一计,很成功。效果嘛,就是自己一个人。

但他的第二个计谋,就不再只是一个人的事情了。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1-09-01 11:57:00 +0800 CST  
他的第二个计谋,就是他“乱武”的由来。

当时董卓身死,李傕打算回家,王允把持了朝政。

被董卓搅乱的天下,看起来终于要开始平静了,贼首死了,贼众跑了,王允又是个政务人才,虽然不一定会有什么中兴,但有他在,起码是可以维持个朝庭安定的。朝庭安定,诸侯就没什么理由去兴兵了,就算是权力大些,总也可以平静上一段时间,至少是不能随便乱打了。

然而,事情没有走向这种格局,而是走向了更加明目张胆的混乱,这一切,只因为贾诩的一个计谋。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1-09-01 12:02:00 +0800 CST  
李傕和郭汜张济等人,在一起研究,打算散了伙,收拾收拾行李,各自回家,你回你的高老庄,我回我的花果山。

而贾诩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了,他说了一句话,一句政治意义非常强的话。

“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这句话的中心思想可以归纳为一句话。

枪杆子里出政权!

散什么伙?不但不能散,还要把兵都收起来,打回去。只要有兵有枪,who怕who?

李傕一听,是这么个道理,马上照此执行,收兵打回长安。

完了。

彻底完了。

东汉末年一场无组织无纪律的最大武乱,就此揭开序幕。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1-09-01 13:41:00 +0800 CST  
本来黄巾乱,那时还有个朝庭,各地起兵还是团结在以汉帝为核心的朝庭周围,去平乱,一来二去,平的也差不多了。

后来董卓乱,虽然搞的朝庭不朝庭了,但好歹大家目标一致,都联盟反董。

这下好,李傕郭汜他们虽然打回长安,杀了王允,但这些人毕竟者没有董卓的能力,没谁能领导群贼,李郭自己就打了起来。

他们打了起来,诸侯也没共同目标了,但士兵不能白养着,于是,也打吧。打谁?不知道,看谁不顺眼就打谁吧。

最混乱的局面,自此开始,贾诩“乱武”之名,绝非虚言。

而贾诩这个时候,似乎也开始认识到什么了。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1-09-01 13:49:00 +0800 CST  
虽然贾诩是这次大乱武的实际挑起者,但这却并非他的本意。

弗洛依德。贾,之前的所作所为,对他而言,其实就是一个个的心理分析案例。不管是李傕还是郭汜还是王允,在他而言,都只不过是一个个的病人而已。

但事情到了现在地步,他才认识到,心理分析是如此的重要。当你的病人是有着足够权力的人时,他的案例对象就不再只是一个人,而是天下格局。

他觉的他错了。

他决定要弥补这个错误。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1-09-01 13:53:00 +0800 CST  
他再次展开他的心理分析学,不过这次不再是当作单纯病人案例,而是从宏观去思考。他运用一系列的方法,保护了皇帝和大臣,算是间接为之后的曹操奉迎天子作出了贡献。

如此之后,他也不打算在李傕这儿呆了,辗转跑到了张绣那儿。

却没想到,在这里,他会碰到另外一个心理学分析大师,并有了几次绝对足份量的交锋。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1-09-01 13:56:00 +0800 CST  
另外一个大师,就是曹操。

弗洛依德。贾,终于遇到对手了。

而两人的第一次交锋,却出人意料的简单。那就是曹操第一次兵败,折了典韦那次。 原因就是曹操这时不在状态,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一系列的昏招之后,就败了,让贾诩很不过瘾。

不过不要紧,还有第二次。第二次,就是一场真真正正的心理大较量了。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1-09-01 14:01:00 +0800 CST  
这场较量出现在曹操还兵之时。当时的曹操听到了一个小道消息,说是田丰煽火袁绍,要偷袭许昌,于是连忙赶回去坐镇。

张绣则打算联合刘表,一起带兵去追。

就在这个时候,较量开始了。

张绣正兴高采烈的要去追击曹操的时候,贾诩站出来说,不能追,追必败。

张绣不听,去追,结果果断败了。

而贾诩说不能追的原因,是因为他想到了曹操在想什么。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1-09-01 14:06:00 +0800 CST  
曹操在想什么呢?

张绣刚刚要追击之时,曹操就给荀彧写信(真有闲功夫),说放心吧,这次他追击必败。荀彧问他为什么,他分析说“虏遏吾归师,而与吾死地战,吾是以知胜矣。”,曹操运用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理论,作了充足的准备。

所以张绣败了。

曹操的分析很准确,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一切竟然都在贾诩的掌握之中。

而且贾 诩还比他多考虑了一个问题。

“置之死地而后生。那后生之后呢?”

这个问题曹操没有想到,但贾诩想到了,于是他向张绣提出了下一步的方案。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1-09-01 14:11:00 +0800 CST  
正当张绣悔不听贾诩之言,兵败回来,打算向贾诩道歉的时候,没想到贾诩却不容分说,让张绣马上收拾收拾,再去追。

张绣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先说不要追,这败了反倒说要追,到底什么时候该追,什么时候不该追?

不过好在他现在对一个问题认识还是清楚的。“凡事是贾诩的话,都是正确的。凡事贾诩的计谋,就应该坚定不移的执行”

搞不清楚就搞不清楚吧,既然贾诩说了,那就执行。

于是,张绣胜了。

得胜之后,张绣乐的屁颠屁颠的过来,问弗洛依德。贾这是怎么回事,还请大师指点迷冿。

贾诩向张绣说出了原因。

那个曹操没有进一步想到的原因。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1-09-01 14:16:00 +0800 CST  

楼主:9361984

字数:276925

发表时间:2011-08-18 23:4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1-28 22:21:15 +0800 CST

评论数:894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