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国志11来说说三国吧】

1楼拜神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1-08-18 15:44:00 +0800 CST  
根据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优良传统

我们也从三国当然的主角刘备开始讲



下面开始讲曹操。

曹操,特技虚实。出生年155,登场年184,死亡年220

184减去155=29,也就是说曹操29岁才找到工作,这点比起他儿子曹彰的190出生204登场可就差的远了。不过在大器晚成精神的指导之下,他的成就还是比他儿大的多的。而且死的也比曹彰值,他220年死,曹彰223年死,只比曹彰早死3年,但他肯定不会只比曹彰早出生3年。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1-08-18 15:51:00 +0800 CST  
但其实曹操同学找到工作不是这么晚,他20岁时就被举为了“孝廉”,大体相当于通过了公务员考试,而且面试合格。后来就任了洛阳北都尉,也就是易老爷子所说的“副县级gong安局长”。

这期间曹操以严格执法著称,不过最有意思的是他专门造了一批特制警棍---五色棒,用以处理犯人。看来曹操这人还是比较有超前意识的,早在几千年前就懂了包装的重要性,努力为广大犯罪分子营造一场视觉盛宴,以在执法的同时达到他的宣传效果。

效果果然不俗,此后“京师敛迹,无敢犯者”,曹局长政绩那是相当的突出。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1-08-18 16:00:00 +0800 CST  
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和他之后的成就相比,这些事太过微不足道,所以不但知者甚少,连游戏公司设定时也把他这段设为了“待业”。

也不知道曹操是不是知道了几千年后会有家游戏公司这样设定,所以他还专门写了点东西来纪念他的这段历程,以防后人遗忘。写的东西形式还颇高尚,是教育儿子曹植的一封信。

“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欤!”

其实我觉的这信之后,还可以加上一句话-----“重点看前十个字。”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1-08-18 16:04:00 +0800 CST  
所谓曹操霸府,是曹操军队的最高统率机关。

在军队编制上,它主要分为三部分,中央军,屯田军,和州郡军。日后大名鼎鼎的虎豹骑,就是中央军之一。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天的0度,霸府军也不是一天就形成了。从曹操最初的征战开始,这支军队就慢慢在形成了。

目前,还没有虎豹骑,但曹操有另外两支王牌。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1-08-22 19:28:00 +0800 CST  
第一支,是曹操近卫军,后正式命名为“虎卫军”。统率,曹操。

任何名将,必然会有一支精锐亲兵,曹操当然也不例外。

曹操以丹杨兵起家,但因为丹杨之地不是他的势力范围,中原又多恶战,那一千多人拼到对吕布时,死的也差不多了。但曹操依然选出了精壮之士,亲自训练,组成了一支强大的亲兵。

不但如此,还为这支亲兵配了一个强大的先锋。

典韦。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1-08-22 19:38:00 +0800 CST  
曹操在与吕布激战之时,曾经在濮阳以西四五十里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小规模的遭遇战。

小规模战斗与大规模战斗的区别就是,士兵的人数少。士兵越少,个人的武勇作用越大,士兵为0的话,那就是拳击了。打拳击,泰森可比孙武管用多了。

这时侯虽然不是拳击,但有个别猛人的话,也是一样非常有用的。吕布这时充分发挥了他的优势,“布身自搏战,自旦至日昳数十合,相持急”,真在发无双了!

这个时候,曹操方也需要泰森!于是典韦出现了。

按三国志的记载,典韦在此战中的表现,压根就是一场武侠小说。典韦的武艺路子大约就和东方不败的飞针乱舞差不多,只不过把绣花针换成了短戟。

-----贼弓弩乱发,矢至如雨,韦不视,谓等人曰:“虏来十步,乃白之。”等人曰:“十步矣。”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惧,疾言“虏至矣”!韦手持十馀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1-08-22 19:43:00 +0800 CST  
徐晃为杨奉献计,“令与天子还洛阳”,杨奉“从其计”,天子“渡河至安邑,封晃都亭侯”。

这句话听起来好像不太真实,献计?这是徐晃还是徐庶?

受游戏的影响,很多人感觉将军那就是一群智力不到80的,出谋划策当然是那群智力90+的文官的事儿。

其实不然。

将军,不是打手。将军做的事情,是指挥军队,指挥军队是靠脑子的。所有的名将,都是有着出色的军事头脑。也就不靠脑子单靠四肢的,比如典韦许禇,不过对不起,那是保镖,只不过挂了个将军衔而已。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这不是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真理。没有目的的打仗,为打而打,那是瞎打,瞎打是最累的,因为劳而无功。

身为战争当事人的将军,当然会更加明白自己打仗的,是有功还是无功。

于是很多将军,都是站在全局的高度上去思考问题。正如孙武所言:“夫将者,国之辅也”

而徐晃就是三国时代,这“国辅之将”中的优秀一员。

他为杨奉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为杨奉赢得了第一步主动权。

不仅如此,在曹操来了之后,他又为杨奉制定了第二个正确的战略方针。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1-08-25 13:06:00 +0800 CST  
“及到洛阳,韩暹、董承日争斗,晃说奉令归太祖”

徐晃的这个战略就是,让汉帝的拥护权让给曹操。

这样一来好像有个疑问,拥汉帝是正确,让汉帝也是正确?一道判断题,还有打勾打叉都正确的道理?

然而的确是都正确。

因为,时机不同。

拥汉帝,原因和荀彧的分析差不多,获得一份正义的独特面貌。而让出汉帝,则是因为现在存在一个关键问题。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1-08-25 18:27:00 +0800 CST  
这个关键问题就是,杨奉军,远不是曹操的对手。

虽然大家都清楚这个,但在这里稍微对比一下,应该还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论boss,曹操vs杨奉…………杨奉同学说,咱们讨论下一话题。

论将军,曹操有此时已威镇中原的于禁乐进曹仁,杨奉军只有个徐晃……还没开始镇。

论军队,曹操有虎卫军,有折冲营,有青州兵。杨奉军,有一群混子。

高大富帅穷挫矮丑,优劣立判。

就杨奉军这实力,能和曹操军斗?不能。不能,就是现在最大的时机。

所以,要把汉帝让出去。当然,不是白让,让了之后,曹操必然优待,分车分房,靠不好还能弄套别墅。

整理一下徐晃的思路,大概是这样。汉帝就相当于一块黄金,有了黄金,当然是要拿走的,不拿白不拿。拿走之后,找个好买主,卖掉。

这招就叫借花献佛,自己什么本没出,便宜反而大大的有,实在是个划算的好买卖。

然而这次杨奉却没听。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1-08-25 18:36:00 +0800 CST  
“奉欲从之,后悔。太祖讨奉于梁”

杨奉听了一半,后悔了,不想卖金子了,想拿着再升值。

那就对不起了。

“一万卖不?”“不卖”“十万卖不?”“不卖”“一百万卖不?”“不卖”“哦,那算了,我直接抢过来吧。”“呜呜呜呜”

不卖不要紧,老子本来就是给你客气客气,即然你给你好脸你不要,那你就别要脸了。

曹操直接出兵攻打杨奉,把汉帝抢了过来。

这就是乱世的法则。

什么正确不正确的?杨奉老早就想“奉天子以令不臣”了,多正确?但是,空有正确的想法,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那就屁用没有。

于是,曹操用最黑暗的方式,赢得了最光明的道义。他新的时代到来了!

而就在这个时候,另外一个人的时代,也真正到来了。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1-08-25 18:52:00 +0800 CST  
荀彧的时代。

前面说过,“因为此时荀攸郭嘉都不在,于是荀彧随在曹操军中,作参谋工作”。

这话容易产生歧义,难道是小荀郭嘉都比大荀强,因为他们不在,大荀才能作参谋。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并非如此。真相不是这样,而是“山中无老虎,天龙暂居野。”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1-08-25 18:58:00 +0800 CST  
参谋工作,只是军队体系的一部分。谋士,也只是曹操智囊团的组成人员。

而荀彧不只是一个谋士。

他有着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战略眼光,单就这两方面讲,不在曹操之下。随军参谋这种工作,荀彧临时做做还成,一直做,那就是高射炮打蚊子了。

迎得汉帝后,荀彧又推荐了那个比自己年龄大的侄子,荀攸,来担任参谋工作。荀彧,则被任命了一个更重要的工作。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1-08-25 19:11:00 +0800 CST  
荀彧被任命为侍中,守尚书令。

单纯从汉室角度的实际权力讲,他比曹操还要大。

比曹操还要大?这怎么可能!这尚书令是个啥啊?哪能有曹操的丞相大啊?

这里有两个原因。

第一,曹操不是丞相。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1-08-25 19:21:00 +0800 CST  
各种影视戏曲都是一口一个曹丞相如何如何。于是很多人也以为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就是丞相了。

而实际上,曹操直到南征刘表,也就是208年时,才成的丞相。此前他一直担任的职务,是司空。

曹司空。

第二,什么叫尚书令?他在千年之后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

内阁首辅。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1-08-25 19:27:00 +0800 CST  
丞相一职,在汉武帝时期就被废掉了。

丞相是废了,但全国这么多事,还是要有人去做。皇帝不是超人,他一个人做不了这么多事,于是就要有一批人去帮助他做。皇帝废丞相就是怕大权旁落,所以他不会信任那些位高的大臣,于是选用自已信任的一些青年才俊来做。

最初,这批“青年才俊”就是宦官。后来,由于事务渐重,到成帝时,便换成了士人。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可远非那些太监可比,将事务都一一处理的井井有条。

于是,朝庭内部就出现这样一种怪现象。一票领着超高工资,享受着超高级别待遇的老头子们,却无事可做。而一票工资一般,级别也不高的年轻人,手头却掌握着各种核心机密。

当这种事情成年累月的继续下去的时候,只能出现一种情况。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1-08-25 19:36:00 +0800 CST  
大权尽归这票年轻人。

而这票年轻人,也渐渐形成了一个固定的组织,有了固定的名字----尚书台。

尚书台之下,又有“尚书六曹”。三公曹,掌管年终对州郡官吏的考绩;吏部曹,掌管选举和祭祀;民曹,掌管一切有关修建和盐池苑囿的管理;客曹,掌管护驾边疆少数民族朝贺事务;二千石曹,掌管司法诉讼事务;中都官曹,掌管水、火、盗贼等治安工作。

看到这里,各位就应该很清楚了--------这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六部原型!

到这里,就可以知道,所谓尚书令,是一个什么职务了。他掌管着六部(六曹),负责官员考核、财政核算等一切事务。

他就是皇权之下的政府首脑。

荀彧,就是担任这个职务长达十数年,所以有了“令君”的美誊。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1-08-25 19:41:00 +0800 CST  
当然,这只是从汉室角度去分析。荀彧当然不能指挥曹操,因为曹操手中有军队。他才是真正的主宰。就算是荀彧担任此职本身,也必须是曹操认可的。

但从这个任命上就可以看出,曹操对荀彧的重视程度。对此,钟繇有过中肯的评价。

“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谘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吾等受命而行,犹或不尽,相去顾不远邪!”

意思就是说,我们这样的,和荀彧那是没的比。我们也就是领导安排个任务,认认真真的去干,还怕干不好。而荀彧呢?领导安排任务之前,都要先去给他商量,看看这事儿能不能这么安排。这就是差距啊。

曹操对荀彧,就是“师臣友臣”之义,他是把荀彧当成老师和朋友的。所以才会让他去担任这一重要职务。

好了,荀彧终于有了发挥能力的舞台,总理军国大事,在他杰出的政治和战略才能之下,曹操的军事能力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从此自后,二人的时代合一,共同奠定了曹魏基业,开创了曹魏时代。

伟哉令君!

不过不是每个人都是这么帮曹操的。比如那个趁机端曹操老窝的吕布。

吕布这个时候跑哪儿去了呢?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1-08-25 19:55:00 +0800 CST  
吕布去投奔刘备了。

刘备同学这个时候好哭了。天哪,我这个“当然主角”终于出场了!

其实也不是故意不写刘备,实在是如果不带着“尊刘贬曹”这种强烈感情的话,此时的刘备实在没什么好写的。曹操逐渐在中原露出霸气,孙策周瑜两个年轻人也在江东成功的创了业,而此时的刘备,只有一个字。

混。

我们来看看刘备同学在这段时间里,“混”的成果。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1-08-26 19:16:00 +0800 CST  
“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黄巾起时,跟着邹靖打怪,混了个安喜尉。

上来就混了个副处级,看起来好像不错。但他的脾气害了他。

刘备并不像演义里那样,带着对大耳朵到处上演悲情节目。哥们儿一开始,也是个楞头青。

“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

人家督邮来了,也就是有点事没见你,还不许人家有个头疼脑热?就算没头疼脑热,还不许人家稍微摆摆官威?好家伙,刘备烦了,咽不下这口气,直接冲进去一顿爆打。

爆打领导的结果是什么?

“解绶系其颈着马枊,五葬反。弃官亡命”

刘备的第一次亮相,以混结束。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1-08-26 20:03:00 +0800 CST  

楼主:9361984

字数:276925

发表时间:2011-08-18 23:4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1-28 22:21:15 +0800 CST

评论数:894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