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国志11来说说三国吧】

傅干说:

"治天下之大具有二,文与武也;用武则先威,用文则先德,威德足以相济,而后王道备矣。往 者天下大乱,上下失序,明公用武攘之,十平其九。今未承王命者,吴与蜀也,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难以威服,易以德怀。愚以为可且按甲寝兵,息军养士,分土定封,论功行赏,若此则内外之心固,有功者劝,而天下知制矣。然后渐兴学校,以导其善性而长其义节。公神武震于四海,若修文以济之,则普天之下,无思不服矣。今举十万之觽,顿之长江之滨,若贼负固深藏,则士马不能逞其能,奇变无所用其权,则大威有屈而敌心未能服矣。唯明公思虞舜舞干戚之义,全威养德,以道制胜。"

简单说来,这份报告的意思就是,利用现在的地盘优势,以经济和文化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综合国力。

魏国的地盘是三家中最大的。当时还没有沿海贸易,北方还是经济中心,好好发展一下,彻底拉开南北的综合差距。北方经济彻底恢复之时,就是魏国平定天下之时。

这是一个很中肯的报告,目标清晰,阶段明确,也是现在魏国在赤壁战败失去了武定天下的最好时机之后,最该干的事,也是最实际的事。

但曹操没听。马上去打孙权,然后什么事儿没干成,作了句诗回来。

再然后就是那一系列的“嫁女”“得宝”“杀后”事件。

这些事件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这些事一不能扩大经济实力,二不能扩大政治实力,除了花哨还是花哨。不但无利,反而有害。

说它们有害的原因是,汉帝这张牌,已经打完了。曹操利用这个牌,获得了足够的初期积累,最终拥有了现在的优势局面。现在,汉帝已经没有意义了,对汉帝方面,他应该做的事是:“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

利用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利用各种矛盾,大幅为魏国造势,强调敌我矛盾、贫富矛盾等等,哪怕揪几个贪腐典型呢,都可以,总而言之就是把公众视线从汉帝身上移开,然后找个时间哑巴悄的完成最高权力的交接。

这一方法有过很好的成功案例。秦的统一过程里,都会的长平之战、灭楚之战,但谁也记不太清什么时侯把周天子给灭的,怎么灭的、哪位灭的,都不太清楚,原因是什么?---低调。

曹操这个时侯对汉帝的态度就应该如此,淡化他的存在感,慢慢的让公众把他遗忘。

但曹操老人家这下子好,以前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用汉帝来强化自己的存在感。现在成了“天子与曹操间那些事儿”,反用自己帮汉帝大幅提升了存在感。这些年打来打去,曹操名声震天价响,大家几乎都快忘了还有个汉帝这回事儿了。而他这一系列举动,又是当爹又是二次当爹的,汉帝一下子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大家突然想起来了……

“还tm有汉帝哪!”

而这也成为了政敌、后世攻击曹操的主要工具。“杀伏后”一节被反来覆去的大书特书,这一活生生的事件儿,让曹操的“奉天子”彻彻底底沦为了“挟天子”。

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想“拉大旗做虎皮”,最后让“大旗”惹了一身骚。

既然如此,那曹操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这一切不是偶然的,他是一个长期的积累。如果用一句话来做个引子的话,那就是:

曹操,不是一个政治机器,而是一个人,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人。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2-10-18 14:22:00 +0800 CST  
从感性上来看看。

现在的曹操,可以说很失落,或者说,很有点“迷失了自我”。

他菜鸟过(被徐荣打得落荒而逃),英明过(奉天子以令不臣),爆发过(官渡之战),横行过(一统北方),大败过(赤壁之战),事业上能经历的事儿他基本经历了一遍儿,现在什么事对他来讲,都没什么的新鲜感了。

而在个人的情感上,他是一再的失落。身边那些曾经的人,一再的离他远去。

最钟爱的护卫典韦,死了。最钟爱的儿子曹冲,死了。后者影响尤大,因为曹冲不但代表着现在,还代表着未来。

而就在去年,那个人也死了。

建安十九年,即公元214年,魏国首任总理(尚书令)荀攸逝世。

荀攸,字公达,颍川颍阴人。曹操初期五大谋士之一,长期担任曹军总参谋长。魏国建国后,出任第一个魏国总理。

这年,一生献奇计无数的荀攸,带着他已发和未发的“十二奇策”,永远的离开了人世,离开了曹操。

确切的说,这不是一个人。

而是一个合体。

两年前,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良师、益友、伙伴、知已--荀彧,带着无尽的遗憾和神秘死亡,那一年,是曹操一生之中最为遗憾的一年。

荀彧的死让他记起了以前艰苦创业时的一切,然而逝者已逝。于是他就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来弥补,来挽回这份曾经的记忆,让荀彧之子荀恽承了爵,把女儿嫁给他,让荀彧的侄子荀攸出任魏国总理。

当荀攸接受了他的任命,并在国务院里继续为他安心工作的时侯,他可以安慰自己:有什么了变了吗?没有,一切还是原样嘛。

荀攸之死,宣告了这一切的终结。

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朋友了。

那个有一知已,可共论天下人天下事的时代,一去不覆返。

这是一种何等的孤独?

于是他开始疯狂的追求各种泡沫,只要能短期内为自己获得认同感、成就感的,管他什么呢,一律用。那个时代还没摇t丸,再说他这公务员形象也不适合去迪吧蹦迪,于是拉出来汉帝一家子开始玩命搞吧。

现在的他,那种曾经的英明神武开始渐行渐远,进退失据,不知所措,空虚寂寞,歇斯底里……这些词儿开始渐行渐近。

而这一切,是什么造成的呢?

可以说,完全是由他自己造成的,怪不得任何人。

对此的分析,也可以由一句话作为引子。

这句话是,一位后世伟大帝王对他的评价。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2-10-18 15:00:00 +0800 CST  
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对曹操的这个评价,还是相当中肯的。

首先要说明的是,李世民本人是曹操的一个忠实粉丝,为曹操作祭奠,还专门写了一个《祭魏武帝文》,里面说“帝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给予曹操了高度评价。臣下知道他的这个爱好,也常拿曹操来和唐太宗作比较。

然而李世民“粉”归“粉”,却并不是个一无脑追星族,不会拿个小喇叭在广场上喊:“曹操曹**爱你”。他对曹操有兴趣的原因正如他的那句名言所说:“以史为鉴”

因此,他需要对曹操做立体式的分析,从中得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其实这也大多数人学习历史应该做的事情。历史都是过去式,读史的目的是为了明智。除了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之外,大多数人看历史不应该是寻章摘句,而是看看里面的东西可以对自己有什么启迪。

所以,李世民一方面肯定了曹操的才能,另一方面也指出了他的不足,以此为戒,不让自己犯同样的错误。

曹操,最大的不足就是唐太宗的那六个字:“将万乘之才不足”。

来看看他怎么个不足法。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2-10-26 17:15:00 +0800 CST  
对于这个分析我们可以由一组问题开始。

1、说起唐代最著名的军事统帅,你会想起谁?

2、说起明代最著名的军事统帅,你会想起谁?

3、说起魏国最著名的军事统帅,你会想起谁?

相信这三个问题,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如下

1、李靖,李绩

2、徐达,常遇春

3、曹操

曹操才能之不足,就隐含在这组问答里。

李世民会打仗不?会,而且打的很好,但唐代最著名的统帅不是他,而是部下李靖李靖。

朱元璋会打仗不?会,而且打的很好,但明代最著名的统帅不是他,而是部下徐达常遇春。

曹操会打仗不?会,而且打的很好,于是……魏国最著名的统帅是他本人。

换句话说,曹操,一直就没认清楚自己的定位。他忘了自己是一个领袖,而不是一个名将。

作为一个领袖,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领导力。什么叫领导力?所谓领导力,指的就是“在管辖的范围内充分的利用人力和客观条件,在以最小的成本办成所需的事提高整个团体的办事效率。”

简而言之,领导所需要的能力,就是两个字。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2-10-26 17:24:00 +0800 CST  
用人。

作为领导,他最重要的要素,不是说个人在某一方面有多么高超的能力,而是可以把多少有能力的人聚集在一起,然后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

而曹操并没有认清这一点。

当然,这并不是说曹操不会用人,他没有领导力。在三国时代,他的用人能力自然是顶尖的,出类拔萃的。但作为他这样一个人物,他应该比的不只是同时代,而是整个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相对于那些创立了丰功伟业的帝王们,曹操的“万乘之才”,确实是不足的。

他这方面的不足,始见于赤壁之战。

说始于赤壁,并不是说因为赤壁败了,所以他就不足。赤壁之败,败于战争之后,而他的“领导之败”,败于赤壁之战开始的那一刻。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2-10-26 17:31:00 +0800 CST  
败在哪儿呢?

败就败在,赤壁由他本人来指挥。

从他本人亲自出任总司令的那一刻,他的一统天下之梦,似乎就已经划上句号了。

赤壁战前的曹操势力,已经占有天下大半的土地,是不折不扣的天下第一大势力。曹魏公司最初的困难期已经渡过,现在是文臣猛将齐聚,天下如在囊中,完完全全上了轨道。

我们来看看类似的情形下,李世民和朱元璋是怎么做的。

李世民,面对东突厥的强大威胁,毅然决定出兵。他这个时侯做的事是:任命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以张公瑾为副发动攻势。又任命并州都督李绩、华州刺史柴绍、灵州大都督薛万彻等为各道总管,统率十几万军队,分道出击突厥。

朱元璋,面对北元的心有不甘蠢蠢欲动,派出徐达和常遇春横扫北边,徐达和北元名将王保保也展开了数次宿命对决。

而曹操呢?大笔一挥,桌子一掀,“老子自己上!”

这就是曹操和李世民朱元璋的差距,也是他们为什么能一统中国,而曹操却不同的重要原因。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2-10-26 17:43:00 +0800 CST  
曹操不敢放权。

李世民,朱元璋,曹操,这三个人都有着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然而前两者在利用自己的才能,帮公司渡过了最初的打拼期之后,都果断放权转型,把自己从一线业务上解脱出来,调动属下的积极性,自己居中思考更多的宏观问题。

而曹操则不然。

面对王保保,朱元璋是拍拍徐达的肩:“阿达,看你的了,你行的!”

而对周瑜,曹操则是光脊梁一扒:“我来!”

朱元璋明白,王保保再强,他也只是一个将军而已,应该和他对话的是徐达,而不是自己。

而曹操,则是把自己降到了一个和周瑜同等的位子上。这基本就相当于一个教练,放着全局谋划不管,拼了命的上场和对方大前锋争篮板。

当然,可能有人对此提出一个假设:曹操手下一群笨蛋,没有一个能拿出手的,历史开了个大玩笑,在这一刻人才集体凋零,所以他不得不亲自挂帅。

对此,也可以用一句话来解释。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2-10-26 17:54:00 +0800 CST  
“不是没有天才,而是缺乏培养天才的土壤。”

千里马,从来是不缺的,缺的是发现千里马的伯乐。天才,也从来是不缺的,缺的是培养天才的机制。

天才,不是神斗士,一出生自动神级小宇宙,动一动就秒人。天才也是人,他需要学习,需要进步,更需要的,是锻炼。

而曹操给过部下锻炼的机会吗?

没有。

纵观曹操一生,那真的是geming的一生,南征北战,东征西讨,全部是自己亲自挂帅。全部手下都是他的提线木偶,他怎么说,部下就怎么做。几次大的战役,官渡之战,北边之战,赤壁之战,潼关之战,再到现在的汉中之战,清一色的全是曹操自已出任总司令。

他压根儿就没给过部下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机会。

事实上,真的不是没有人才。一旦这种机会出现后,北方英雄们马上显示出来了卓越的才能,比如司马懿,比如邓艾,比如羊祜,比如杜预,甚至于,那个未等命令擅自出击的夏侯渊,一旦放开缰绳,那也是虎步关右。

敢于放权,确实是一个大本事,因为他必须懂得“容许错误”。

很多不敢放权的人,尤其是个人才能卓著的人,都容易犯不敢放权的毛病,因为他们太过完美主义,不能容许错误。诸葛亮有一句话,很好的说明了当事人的心态:“恐他人不似我之尽心也”。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当领导更是如此。放权之后,不错,错误很有可能比你自己做要多,但是,创造力也肯定比你自己做要多的多。在“多的错”和“更多的对”之间,游刃有余,灵活掌握,让每一个员工都高度发挥自身积极性,这才是一个领导的责任。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是---你就能保证你自己永不犯错,永远正确吗?过分的集权之下,你犯一个错,那才真可能是毁灭性的。

我们来假设一下,赤壁之战,曹操不亲自出任总司令的情况。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2-10-26 18:15:00 +0800 CST  
假设,赤壁之战,王二麻子出任总帅。

第一种情况,胜了。然后结果自然是三麻子四麻子都争着上,不统一天下誓不罢休。这种情况是完美情况,也就不多做讨论了。

重点在于第二种,败了。

同样是赤壁之败,王二麻子任总司令,和曹操任总司令,会出现巨大的差别。

王二麻子败了,他本人会怎么样呢?

春秋时代的孟明视给了这个问题以答案。孟明视是秦国大将,对晋国也有一场大败---“崤山之败”。那一战,秦国全军覆没,据说很长一段时间都能听到崤山鬼哭。

此后,他又对晋国作战,结果是屡战屡败,但秦公始终对他坚信不疑,既不免也不罚,还安慰他胜败兵家常事。孟明视看作生平第一大耻,家不要了,住军部办公室去。财产不要了,全发给士兵---“老子不血此耻,誓不为人!”最后,终于一战定乾坤,大败晋国,一举奠定秦国的霸主地位。

这就是王二麻子败和曹操败的区别。王二麻子败了,他可以舍家舍业,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只做这一件事----你曹操可以吗?你舍家舍业了,魏国谁管?

好,我们再退一步讲,假设王二麻子没这个壮志雄心,就是软蛋,他也不想着雪耻。

那么其他人呢?

王二麻子败了,又不想着复仇,其他将军那里还不炸了锅?各部队玩了命训练,各将军玩了命请战,让王二麻子滚蛋,老子们上!全军上下同仇敌慨,不破江东誓不还。

这就是王二麻子总司令败了的“好处”。

但曹操败了呢?

谁敢说话?

谁敢让曹操滚蛋?

各部将军相互之间只能说一句话:“曹丞相用兵如神都败啦,咱能怎么着?等着,等他老人家的英明决策就好了,今天……先洗洗睡吧。”

过度的集权,造成的就会是这样一种后果:自已累的像熊,属下闲的蛋疼,胜了高呼领导英明,败了回家抱孩子洗奶瓶---反正不管我的事儿。

这,就是曹操的“将万乘之才不足”,秦始皇有王翦蒙恬,刘邦有韩信,李世民有李靖李绩,朱元璋有徐达常遇春,他却只有自己。这就是他作为一个领袖,才能不如这些伟大帝王的地方。

从这点上讲,他有点像项羽。自己就一最大救火队长,哪里有哪里上。

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的这个秋天,

救火大队长曹操同学,又,亲自出征,来到了阳平关。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2-10-26 18:45:00 +0800 CST  
“曹操要攻打圣域了!”

这惊人的消息传到了张教皇耳中。

张教皇还是比较有自知之明的。虽然名义上是教皇,但他手下没有黄金圣斗士,自己不也会什么第七感之类。反倒是对面曹操比较像教皇,手下五子三宗什么的这些都是经历过两次圣战的勇士。于是乎,他快速的作出了一个雷厉风行的决断:

“投降,麻利儿的!”

他作决断倒是快,但有一个人不干了。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2-11-22 00:07:00 +0800 CST  
他弟弟,张卫。

张卫,子公则,张鲁之弟。这哥们比较有传奇色彩,他笃信道教,后来辞官回家,一年后据说是得道成仙,然后白日飞升,通俗点讲就是挂了(教皇一家子就是不一样)。

不过这个时侯张上帝还没挂,不知道是不是听说了刘循少帅力抗刘备的事迹,曹操来犯的时侯他也慷慨陈词,表示要力抗曹操。张鲁听了之后表示同意。

张卫得到准许后,立马带着数万大军在山里搞建设,“横山筑城十余里”---这建设速度,飞升后估计也得被玉皇大帝叫去修花园。

但这是个好主意吗?

肯定不是。远的不说近的不说,就说三国时代里,就有一个绝佳的反例---公孙瓒。前面介绍袁绍公孙大战一节时就说了,他在易京大建碉堡,结果被袁绍用地道战揍了个结实。

曹操大军到来,他不是占据防守要道、关卡,扼住曹军咽喉,而是自得其乐的修土木工程,这种纯粹的消极防御绝对是标准的反面教材。

理论上讲,这个开始就已经可以看到结局了,更何况对面是卓越的指挥官曹操。

理论上讲,以曹操用兵之风,面对这种防御水平,那应该就是以砍瓜切菜、势如破竹、迅雷不及QQ下载之势,拿下!

但是………………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2-11-22 00:17:00 +0800 CST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2-11-22 00:36:00 +0800 CST  
但是……

现在的曹操,还是当年那个曹操吗?

其实张卫能在曹操面前“横山筑城十余里”本身就是个奇迹。想当年,谁在曹操面前完成过防御体系?乌丸怎么样?那骑兵刚刚的,速度够快吧?相助袁尚于柳城时,曹操轻装急进,千里疾驰,至柳城遇之,“自以所持麾授张辽……大破之,斩单于蹋顿”。

乌丸骑兵,在千里之外都完不成的任务,张卫竟然在曹操眼皮底下巴巴的完成了。

是张卫技高一筹,用兵如神吗?

不是。

解释只有一个。

曹操,老了。

当年那个叱咤风云,纵横北方的天下第一高手,似乎已然远去了。

现在在张卫面前的,似乎只是一个普通的花甲老人。事实也好像确实是这样,今年六十整的曹操,竟然放着军事会议不开,自己登上山头,眯着眼看起风景来了。

看着这连绵的高山,险峻的城关,他竟突然冒出来一句话。

一句绝对是犯兵家大忌的话。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2-11-22 00:39:00 +0800 CST  
这个老人说了句:

“我靠,早知道这样我就不来了……”(他人商度,少如人意)

他之前听人说,阳平关啊,很好打,易攻难守。可亲自到来之后,发现这里山很险,于是摇头来了这么句。

这是你一个最高指挥官该说的话吗?

打仗本身就是高强度高对抗的超剧烈活动,上了战场,每个人都是在经历生死关,勇者生,怯者死,它本身就是最残酷的事。指挥官要做的,就是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带领将士披荆斩棘,所向无前。山险就不来了?敢情您老人家这是在选高尔夫场地哪?

将军的意志决定部队的意志,最高指挥官这么个态度,曹军就别指望有多么高的战斗力了。于是,这支曾经横扫群雄的百胜雄狮,显示出了它最奇葩的一面。

攻山!!!!

没攻上去……

攻上去了!!!

没打下城……

使劲打!!!

我靠,不小心死多了……

接着打!!!

粮食没了……

这一战中,堂堂的曹家正规军,显示出来了非常业余的一面,战斗不力,组织无序,整个过程快乱成一锅粥了。

而这时,那个六十岁的老人终于出现了。面对困境,他慷慨激昂的说了句……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2-11-22 00:55:00 +0800 CST  
“实在不行,咱就撤吧”

完了,彻底完了。

士兵们本身打的就苦,全靠一点主帅的意志撑着,现在最高长官曹操说了句这样的丧气话,军心斗志彻底完了。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人们总是用这样那样的诗句来勉励自己,说人不能服老,就算人老了也要“壮心不已”,人老志不老。

但是,人却终究还是逃不过岁月的消磨。

十五年前,他亲率精兵五千,奔袭乌巢刺出那封喉一剑。面对远多于自己数倍的守军和援军,他血战之中说出的一句话是:“贼在背后,乃白!”

四年前,他亲征西凉,面对韩马联军强大的西凉骑兵军团,他在众人皆惧时说出的一句话是:“战在我,非在贼!”

而现在……

这一切的一切,只证明了一个事实。

当年那个携虎豹雄师之威,纵横万里江山的魏武大帝,确实已经不在了。

现在山头上的,只是一个六十岁的花甲老人。

他累了。

他现在有的,已不再是那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而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对汉中的攻略战就此结束,在曹操的“意沮”之下结束。

然而任谁也没想到的是,事情会在这个关头发生180度的大转弯。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2-11-25 21:32:00 +0800 CST  
昔日的威名埋葬了张卫,拯救了他。

事情过程是这样的。

老曹看仗打的太痛苦,已经决定好撤兵回去打高尔夫了,就派夏侯敦和许禇去山头叫人。

这里插一句,派夏侯敦去叫人这件事,本身就可以牵出两个问题。

1、夏侯敦怎么会在身边?

荀彧死后,夏侯敦是唯一一个能镇得住场子的人。此前,这个发小兼第一心腹也一直担任着这样一个标杆似人物,德高望重的夏侯总司令很少亲赴前线,一直在中央军委压场,和荀彧一起在京城居中持重。现在荀彧死了,荀攸也死了,这个关节口夏侯老总怎么能离开中央,和曹操一起来前线呢?

这种不合理的安排,其实透过人性去看,就可以有一个很简单的解释。

老了的曹操,和老了的其他人一样,越老越怕孤独,身边总想有个人说说话。

帝王君主也是人,都会有人的本性,所以即使英明的君王在晚年也会做一些糊涂事,曹操只是想拉人来说说话,虽然拉的不太合理,相对而言也已经算是很“英明”了。

2、叫个人而已,去个许禇也就罢了,犯得上大夏侯亲自去么?

这个解释好像也很简单。

老了的曹操,多疑的毛病开始更加严重,就算是小事儿,大夏去,也比别人去放心。

题外话说完,言归正传。

大夏许禇一起出叫人,结果去到山头之后左寻右寻,没寻见人。许胖挠挠头心说这是怎么回事,莫非此地有传说中的黑洞?

就在这个时侯,中y办公厅主任辛毗和刘晔满头大汗的颠颠跑过来了。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2-11-25 21:50:00 +0800 CST  
许胖一见问两位老先生这是让狗撵了咋的,怎么跑这么累?辛刘二人这当儿也没空啰嗦许多,开门见山对许胖说:

“快去看看吧,敌军的据点已经都让咱们占啦!”

许胖听了之后说不可能,这仗早打不下去了,丞相这就是让我和夏侯老大来叫人的,怎么可能已经把敌军的据点占了呢?不可能不可能。

刘晔为他描述了来龙去脉。

因为曹操一直在“意沮”,担任先锋的部队不能及时接到上峰指令,打来打去就把路给迷了。迷路之后找不到回路,于是开始乱撞,撞着撞着,一头撞进了张卫下属的一个团部旁边。

其实他们这时侯也没意识到自己到哪儿了,正在那找村口老大娘问路呢,可团部巡逻队一下子就发现了他们,于是马上向团长报告。团长一听吓了一跳,马上给张卫打电话,张卫听了之后把电话一摔,喊一声“完了!”,脑子开始高速运转。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2-11-25 22:01:00 +0800 CST  
“我说这阵子怎么打的这么顺手呢,曹操一直攻不上来,何着果然有阴谋!”

于是他曹操以前的种种用兵如神事迹开始在他的头脑中浮现,“奇袭乎?”“扰敌乎?”就像中学语文课上,学生们在为作者随口一句“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寻找着种种深刻的阶级根源、历史根源一样,他也在用自己的脑补在为这次简单的迷路事件做着最丰富的解释,寻找各种可能的中心思想。

一系列分析之后,他感觉这必然是曹操非常高明的计谋,自己已经败了,要马上逃,再不逃脑袋就tm得搬家!于是放弃指挥部放弃阵地马上撒丫子窜了。

而这时侯,那支迷路的先锋部队刚刚问出来路要回去。

一直跟在迷路士兵身后的辛毗刘晔在第一时间得到了这个消息,回去向夏侯许禇报告。夏侯许禇听完之后还不是太信,结果去到一看果然如是,又马上回去向曹操报告。曹操得知后大喜,组织攻势再度进攻,阳平关就这么着稀里胡涂的被打了下来。

听到了这个消息,张教皇坐不住了。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2-11-25 22:16:00 +0800 CST  
张教皇说:“你看我说什么来着,我就说曹操挡不住吧,白白浪费感情!”

张教皇决定执行早就想好的投降计划,可参谋阎圃说这时侯投降是迫于压力,不算起义,没啥好果子吃,不如干脆先南逃,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再投降。张教皇一寻思也对,就南逃巴中,临走前有部下说不如把仓库和财宝全烧了,一点不给曹鬼子留下,教皇善心大发,说这些本来就是国家的,别烧了,就算是上缴国库了吧。

这是个很好的决定,为他的下半辈子预留了一个好出路。也就是借着这个,他后来投降曹操时得到了镇南将军,封阆中侯的侍遇。

不过这些就都不是重点了,得点在于,曹操接下来的一个决定,将直接影响两个人,或者说两个国家的命运。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2-11-25 22:26:00 +0800 CST  
打下汉中后,两个办公室成员出现了。

刘晔和司马懿。

这两人现在的官职都是“丞相主簿”,大体也就相当丞相办公室主任。平定汉中之后,两人都看到了一个天赐的绝佳机遇,连一直有装孙子习惯的司马懿都装不下去了。

司马懿建议说:

刘备靠玩阴谋诡计阴了人家刘璋,蜀中老百姓根本不服他,都吓的往江陵跑。这是个大好机会啊,要是趁这个时侯攻打蜀地,仗都不用打,吓就把他们吓死了。所以,我强烈建议丞相马上发兵攻蜀。

(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

这是一个好建议,就像司马懿自己说的那样,是在利用“势”的作用。这是一招战略上的妙棋,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但曹操面对这个正确建议,竟莫名其妙的说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话。

楼主 9361984  发布于 2012-12-14 12:43:00 +0800 CST  

楼主:9361984

字数:276925

发表时间:2011-08-18 23:4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1-28 22:21:15 +0800 CST

评论数:894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