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贾诩其人,以及认识上容易产生的误区。

1楼给度娘。
本来想写几句就完,不知不觉收不住笔了。有些长,但是很细致。

楼主 魔纱兔  发布于 2012-03-08 21:01:00 +0800 CST  

关于贾文和,目前对他的评价总体上是相当高的,比如有人封赠“鬼谋”之称。但是我心目中的贾诩却不是这么一个形象,拿出来请大家共同玩味。
首先,在东汉时期凉州出身的人天生就被视为“二等公民”,凡凉州籍贯的人户籍是不允许内迁的,对士人的要求也相当低,凡良家子弟就可以在地方上获得入仕的机会,但不准内迁。“良家”不过是非巫、非医、非百工,可见凉州士人的门槛地但发展是受限制的。
东汉一代只有“凉州三明”之一的张奂获得了户口内迁的批准,他在永康元年指挥军队逼退了鲜卑、匈奴、乌丸、羌四个民族的联合侵扰,求得了这一殊荣。所以在《后汉书·曹腾传》张奂称为“弘农张奂”,脱离了原来的籍贯,子孙也在弘农郡华阴县定居。其他诸如段颎,即便当到三公,在东土士人眼中依旧是另类,所以不得不巴结宦官王甫作为进身之计。至于董卓,始自张奂麾下司马;有一个问题也很少被人注意到,他指挥讨伐黄巾的战斗,战败固然有临阵换将的因素,但是更重要的是,卢植麾下是“根红苗正”的五军七署之将,一个边疆来的“二等公民”去指挥调动这帮爷们,本身就不是易事!
单就贾诩而言,他的出身在仕途上与其他同乡一样,属于弱势群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称他是汉轻骑将军贾龚之子,又属西汉名臣贾谊之后,但《后汉书》《三国中》并无明确记载。其实《新唐书》的表只可看个大概,并不十分靠谱,比如记载武瞾是武周(那位曹操的半个同乡、与张辽不和的监军,官至曹魏尚书)之后就不挨边。从时人来看,如段颎、段煨是西域都护段宗之后,也不过是拐了几个弯子,八竿子打不着的远亲罢了。贾诩之于仕途并无特殊的社会关系,如果说值得提上一笔的,那就是阎忠。
阎忠是凉州汉阳人,是当地的名士,无论对于羌汉都有一定的关系,而阎、姜等也是关西的大族大姓。此人曾在皇甫嵩平定黄巾举兵平凉州之乱时进言,希望皇甫嵩剪灭宦官、佞臣发动政变(甚至间接提出了幕府治国的可能),皇甫嵩没有接受。阎忠其人没有太多仕途经历,只担任过一任信都县令,也没有太多的具体记载,但时人都道阎忠有识人之名,就是他评价贾诩“有良、平之奇”。阎忠个人的结局不是很好,西凉叛乱愈演愈烈,进而演变到一些原本参与平乱的地方将校(马腾、边章、韩遂之流)反而成了叛乱的主力,真正的羌胡、土匪反而不那么重要了;原先叛乱首领王国被内部火并掉,阎忠被“拥立”为名义上的统帅。这其实是想利用阎忠的威望,极大程度上是劫持性质,诬良为盗拉人下水,阎忠因此忧愤而死。
但是阎忠对贾诩还是很有道理的。据载“(贾诩)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这其实是个很有价值的载记,贵在时间问题。许多人没注意到这个史料的重要性,段颎担任太尉是在光和二年三月至光和二年四月,此后一年多段煨因党附宦官王甫而被诛杀、家族徙边为奴。如果当时段颎已经坏了事,那些少数民族的匪人是不会买账的。所以贾诩这件事的发生时间我估计应该在段颎为太尉的这一段时间,也就是公元180年左右,而此事又发生在贾诩举孝廉之后——这说明贾诩在二十出头就已经被举为孝廉了。在当时四五十岁的孝廉遍地都是,贾诩出名要比平均年龄早得多,而且不具备似袁绍、曹操那样的家族优势。可见贾诩确实有过人之处,至少在家乡是很有人缘的。但就自称段颎外孙一事,就可见其智谋和应变能力的出众。
但此后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没有关于贾诩仕途的明确记载。直到董卓主政之后才再次登场,董卓担任太尉后辟他为掾属,然后转任平津都尉。贾诩被董卓提拔固然有其才华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是凉州人士,董卓被东土士人蒙骗(那些信誓旦旦被他放出去的地方长官都都举兵反他),越发意识到家乡人的可贵了。至于平津,一般认为是河南八关之一的小平津。(想要YY的人请注意!董卓曾偷渡小平津突袭袁绍、王匡,这件事是否与平津都尉贾诩有关呢?这件事有影子,想YY的人可以做做文章。)从材料上看,小平津是抗拒关东军的前线之一,贾诩的立场是想当鲜明的。其实这也不算什么,在关东士人看来董卓是逆臣,可是并、凉、关中的士人还是承认这个朝廷的合法性的。王允、吕布等是并州人,贾诩、段煨等是凉州人;即便颇具声望的皇甫嵩,也不愿担违诏之名。


楼主 魔纱兔  发布于 2012-03-08 21:10:00 +0800 CST  
董卓对贾诩是比较看重的,也就是在他主政的这段时间里,贾诩升为讨虏校尉。董卓死前对于关东的防御部署如下:“东中郎将董越屯渑池、中郎将段煨屯华阴、中郎将牛辅屯安邑,其馀诸将布在诸县”(袁宏《后汉纪》)至于贾诩身在哪里我们不清楚,或许在陕县,或许随在某支队伍里,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他不在长安。
董卓死后,李傕、郭汜、张济、樊稠这四个家伙登场了。其实这四个人不是一流角色,本来是不配与董越、段煨,甚至徐荣、胡轸为伍的,他们仅仅是董卓的女婿牛辅的部将。但是董卓这位女婿实在是不成器,他在岳父死后非但不能振作,反而携带宝物弃军而逃,甚至还因为巫师的几句话杀害了董越,这样凉州诸将群龙无首了,当时驻扎在陕县的这几支部队就很混乱。
李、郭、樊、张几个人其实很不成事。李傕是个粗人,也很宠信巫师之言;郭汜没留下什么表字,反而还有个类似匪号的名字“郭阿多”;樊稠似乎还是个胡人;唯独稳重一些的是张济叔侄,不过其在军中的地位似乎更逊于李、郭。而长安的军事主力是吕布的并州部,也有徐荣、胡轸、杨定归降(徐荣是辽东人士,没有凉州人的包袱;胡轸、杨定倒是凉州人)。
李傕、郭汜在这个时候犯了一个大错误,他们觉得王允、吕布都是并州人,所以对并州人生出了不信任感,于是将军中所有并州籍贯的人都屠杀了,这也就注定他们不能与并州部妥协。其实另一方面,王允也有些问题。当时有人建议请皇甫嵩统领凉州旧部,安抚董卓旧党反正,王允不采纳。
有些人认为王允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独断专行虑事不周造成的,其实这也不尽然。在当时的情况下,天下已经战乱,即便董卓已死,关东士人能不能承认这个董卓拥立的小皇帝、能不能拥护这个朝廷都是问题。所以王允做出了无奈的选择,他不能接受凉州部的根本原因是不愿与关东诸部产生嫌隙,他必须排除凉州部对朝廷产生的不良观感,以便向关东诸军开诚布公,使他们回到正轨上——王允实际上是冒着风险赌了一把!可是他有些天真了,数千里远隔,殊不知袁绍、公孙瓒杀得刀刀见骨,曹操、袁术打得鼻青脸肿,刘表还忙着稳固脚跟呢,根本没人顾得上皇帝。
即便如此凉州诸将还是很不成气候。这帮大老粗实在没有什么头脑,想到的应对办法竟然是像牛辅一样弃军而逃。在这种情况下贾诩才不得不登高一呼:“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这个办法有人把他看得十分高明,固然是高明,但也如事后贾诩自己所言“此救命之计”罢了。(说句俗话,这就是王八吞骆驼,吞下去开天辟地头一遭,吞不了接着缩头当王八)事实上当时诸军可能还不知道,牛辅逃亡路上就死了,根据后来的历史看,袁绍的外甥并州刺史高干也是在逃亡路上被一个小都尉捕杀的。所以这个看法是十分正确的,贾诩启发这帮大老粗必定费了不少劲。
后面的事很顺利了,凉州兵散布朝廷要杀尽凉州人的话,一时间士气凝聚,另一方面对方统兵的胡轸有不甚得人心,双方交战徐荣死、胡轸降,进而包围长安。刘焉之子刘诞麾下的叟兵(西蜀少数民族)倒戈,李、郭攻入长安,王允死、吕布逃,朝廷被西凉部掌控。
贾诩曾言“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成功了,但是后面的却没有达到。李、郭实在没有曹操的政治眼光,贾诩再有想法也没有用。李傕、郭汜其实像两个捧着金碗的孩子,只知其贵而不知其所以贵,加之互相不睦及杨彪等人的故意挑唆,莫说“奉国家以征天下”,连自身矛盾都处理不好。
在这个时期贾诩先后担任了尚书仆射、尚书、光禄大夫,有段时间因为母丧去官,很大程度上维护了政务的勉强运转,然而也不过是“小车不倒只管推”罢了,凭他一己之力也不可能改变状况。有个问题还值得我们注意,我们往往忽视贾诩其人的道德操守,其实我个人认为他还是不错的。他毕竟不是毫无理念的武夫,本质上还算个有才华、有思想的士人,“奉国家以征天下”其实也是获得天下的一个办法,此后由曹操部分印证。有人把贾诩说成是祸国元凶是很夸张的,因为他毕竟出自保命,再者如果李郭成事,恐怕就没人这么说了吧?这类的评价其实大有事后诸葛亮之嫌。再者,汉室天下动乱,其实早在汉桓帝时就有不少征兆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能把责任都推到贾诩身上。退一万步讲,即便王允成功了,能不能解除关东割据的问题还不一定呢!贾诩这件事对当时历史的影响其实并不大,相反的,对他个人的名声命运影响却是一辈子啊!几乎成了他后半生的梦魇!(说句题外话,我们往往只关注某个历史事件对历史的所谓影响,甚至会夸张其影响;却很少注意到历史事件对人性或人的命运的打击。过去几十年我们谐和的环境不允许我们这么去想问题,现在逐渐有条件了,我们应该去多体会,这也是贯彻人性、人权的一部分。)


楼主 魔纱兔  发布于 2012-03-08 21:10:00 +0800 CST  
贾诩看清李傕、郭汜早晚覆灭,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天子的逃脱。据《献帝纪》记载“傕时召羌、胡数千人,先以御物缯采与之,又许以宫人妇女,欲令攻郭汜。羌、胡数来闚省门,曰:‘天子在中邪!李将军许我宫人美女,今皆安在?’帝患之,使诩为之方计。诩乃密呼羌、胡大帅饮食之,许以封爵重宝,于是皆引去。傕由此衰弱。”
还保全过一部分大臣:“天子既东,而李傕来追,王师败绩。司徒赵温、太常王伟、(或作王绛)卫尉周忠、司隶荣邵(或作管邰)皆为傕所嫌,欲杀之。诩谓傕曰:‘此皆天子大臣,卿奈何害之?’傕乃止。”
甚至还有前朝王妃,少帝的妃子:“唐姬,颍川人。李傕破长安,遣兵抄关东,略得姬。傕因欲妻之,固不听,而终不自名。尚书贾诩知之,以状白献帝。帝闻感怆,乃下诏迎姬,置园中,使侍中持节拜为弘农王妃。”(《后汉书·皇后纪下》)
总之李傕请贾诩担任宣义将军,而贾诩则充分利用了自己凉州人的特殊身份,为这个残破不堪的朝廷做了点儿事。(这其实也是两方面的,一方面贾诩本身并非恶人,再者这其实也是为自己留后路。至少在献帝都许之后对贾诩并没什么恶感。)
天子跑了,贾诩也该跑了——因为他很清楚,李郭一旦失去天子名义的庇护,死期也就不远了。他投奔的第一人是驻军华阴县的段煨,将家眷托付给段煨后,转而投奔了张绣。
为什么呢?
贾诩自己说:“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原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其实这也未必尽言。
段煨其人实际上是很值得细致研究的,可是往往被忽略。许多人印象中他只是个寻常武夫,其实大错特错了。首先,段煨是个长者了。他是先朝太尉段颎的族弟,而段颎几乎是上一个世代的人了,段煨在段颎坏事后似乎也曾一度罢职,所以我们可以推算出他当时的年纪已经不轻了,恐怕当时已经年过半百了,对于贾诩而言算是一位长者啦。而张绣是张济的侄子,当时不过二十多岁,贾诩的年纪在四十出头,所以贾诩与张绣的搭档具有一定的主动性,而相对于段颎则是被动性的啦!若要开创一番新事业,张绣也比段颎有年龄优势,他年轻进取的日子更长。(实际上当时天下的形势不是一通电话就都知道的,任何人都只是沧海一粟,具体的形势看不全,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贾诩在饱受李傕那帮大老粗的话不入耳之后,恐怕更希望找一个对自己言听计从的人,选择张绣比选择段颎合适,果不其然“绣执子孙礼”待贾诩。遍观后汉历史,他们这对搭档虽然实力薄弱,但却是十分默契的,这种默契也是坐守弹丸而令曹操三讨不定的基础!这一点也往往被人忽视。
张绣,表字不降,也是武威郡的人。张济的驻军所在原本也在弘农郡,但是由于李郭这些年的祸害,关中的情况很糟。于是张济自河南南下武关,主要目的是掠夺粮食。其实无独有偶,曹操部将王忠就出自关中,他也曾饿得南下武关,一路上吃着人肉过来的,关中的混乱可想而知。不过张济没有王忠运气好,他在南阳郡的掠夺战中被流箭射中,因此而死。张绣因此继承了队伍,被刘表留在了南阳郡。
刘表留张绣有自己的小算盘,他支持张绣立足南阳不是出自好心,而是想让张绣充当阻挡北方敌人的盾牌。其实这样的盾牌不止张绣一个,他东在江夏有黄祖、西在房陵有蒯祺,刘表用他们把襄阳保护起来,以维护他一亩三分地的稳定。(人说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这话不假,但单单占据此处是很困难的,因为三面都有敌人,对刘表而言建安五年以前甚至是四面,因为南方还不完全归他指挥,另外武陵蛮、山越也是小问题。)
张绣、贾诩立足在南阳,处在大逆之中,但大逆之中也有大顺,因为他们处在南阳这个位置,也就意味着南北都可能是敌人,也都可能是朋友。事实上他们虽然受刘表供给,但很清楚刘表要让他们当炮灰,所以最初认定的朋友是曹操。建安元年末曹操第一次讨伐张绣,张绣不战而降。


楼主 魔纱兔  发布于 2012-03-08 21:10:00 +0800 CST  
我绝对相信张绣、贾诩的投降是真诚的,彼此坐在一起喝酒又刀兵相见——这种情况的事先预谋几乎没有,若是一见面就被控制了,又何谈举兵复叛呢?但是曹操有个老毛病,就是得意忘形,他迎天子都许,以“奉天子以讨不臣”自诩,又击溃了杨奉、韩暹,收降徐晃、刘备,当时正有些飘飘然。他纳张济遗孀为妾,又拉拢张绣的部下,给车儿金子。(题外话,胡车儿这名字解释不一,我觉得张绣本出自凉州部,此人可能是胡人,叫车儿;而不是名叫胡车儿,他可能是凉州杂胡或者屠格部。)
曹操的行为给张绣留下了恶劣的印象,这不仅仅是受辱不受辱的问题。如果曹操在一开始就这么藐视张绣,那张绣作为非嫡系的投降者,日后又有何前途和尊严可言呢?所以张绣、贾诩要反击、要叛变,这也给了曹操一个教训(其实这件事以后,曹操确实收敛了不少)。但是这一战也使曹操失去了儿子曹昂——这是贾诩一生中第二个巨大包袱,也是张绣的!
此后张曹关系蒙上了阴影,他们只能与刘表合作,并且很主动。建安二年袁术称帝,又刺杀了陈王刘宠,劫掠陈国郡县;曹操发兵讨袁术,张绣与刘表趁此机会北上夺南阳。曹操告捷,马上转至南阳郡,这就是所谓的“二讨张绣”,其实曹操这一次有被动型。我个人认为,曹操是很明白张刘之间的关系的,从地图上看可知,张绣当时作战在舞阴、叶县一带,而刘表派出的邓济在湖阳,远在张绣之南——其实他们出兵的目的不一样,刘表的目的还在与占据缓冲带,而张绣是真玩命。曹操屯军后前破邓济,张绣也就失去了后援,不得不撤退。
此时曹操、刘表、张绣之间的关系也在微妙的变化之中。事实上江东孙策此时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创自己的事业了。刘表与孙策有仇,另外在长江战略上也属于敌对,所以他防御的重点也在变化,相反对曹操的态度再改变。何以见得呢?
建安三年,曹操三讨张绣包围穰县,围城三个月后刘表发兵救援。注意,襄阳到穰县急行军不过是一两天的路程,刘表何以拖延百日之久?其实刘表也很矛盾,他在估量张绣的价值:固然张绣是他的盾牌,但张绣与曹操结仇反而也是不利因素,因为他若是一再招惹曹操,那刘表就不得不始终做东、北两个方向的备战——可见张绣此时已经是鸡肋啦!
最后刘表在矛盾了三个月之后还是出兵了,我个人揣测这与袁曹之间反目有关。这一次曹操无奈退兵,史书给出的理由是田丰提议奇袭许都,我窃以为也不尽然。曹操退兵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刘表的态度——他也不能南北为敌啊!(离强合弱远交近攻,避免两线作战。这段时期实际上后汉史中最有意思的时候,固然没有小说中那些离奇的计策,但是确实很需动脑筋。)曹操撤退张刘追击,于是有了贾诩那段精彩的谋略记载:
“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
表面上看去,刘表与张绣又一次通力合作,其实不然。张、刘已经度过“蜜月期”了,刘表踌躇不绝的骑墙作风已被贾诩看穿。贾诩曾评价刘表“表,平世三公才也;不见事变,多疑无决,无能为也。”而刘表在这一次救援中的表现恰恰印证了他的话——张绣与刘表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再往后,是贾诩劝张绣降曹,诩迷最最得意、津津乐道的地方,可是我不是这么认为哦!(饶恕我吧,我只是谈谈自己的看法,大家来分析一下。)


楼主 魔纱兔  发布于 2012-03-08 21:10:00 +0800 CST  
我们需要回头看一个重要人物——段煨。
就在建安三年,一个非常重要而却被史书淡化忽略的大事件发生了。建安三年四月,曹操派谒者仆射裴茂督促关中诸将讨伐李傕,灭其三族。而杀死李傕的首功者就是华阴驻军的段煨,被曹操表为安南将军,与许都建立了关系。
一方面关中割据互相为敌,都希望背后有个硬靠山。再者,段煨其人为什么对新朝廷有好感呢?这话就很远了,其实段煨与汉献帝之间有一段往事,是在献帝东逃路上的一个小插曲:当初献帝车驾进华阴,段煨恪守臣子之道进奉衣食辎重,可当时保驾杨定与段煨不和,诬陷其与李傕同谋,率兵攻打段煨,但是段煨还是照样对献帝进贡。杨定向小皇帝要讨伐段煨的诏书,但刘协相信段煨清白,拒不下诏。后来不打了,杨定又策划暗杀段煨,献帝命人暗地里告诉段煨,叫他避难——所以段煨与献帝互相都有救命之恩,君臣之间有好印象。
曹操平定吕布之后回到许都,还做了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安抚关中、关西诸将,这也是备战官渡的准备。这一时期不仅仅段煨,就连凉州刺史韦端也令从事杨阜拜谒许都,分析袁曹的优劣,最终倒向了曹操。
在下斗胆猜想,为什么段煨的官职会是“安南将军”,该不会安的实际上是南阳吧?(窃问,贾诩的家眷在哪儿?)所以才有了贾诩劝张绣归曹的一幕。
但是各位喜爱贾诩的朋友不要恼,在下不过是猜想,也有可能这段时间贾诩的家眷已经转移了,即便不幸被正下猜对了,其实贾诩劝张绣也无可厚非。因为张绣集团的核心还是凉州部,其根子原本就在关中!有贾诩的事情,必就有其他人的事情,关中的大趋势已经倒像曹操了,张绣不能不受其影响。
再者南阳地处荆州之北,是很难与袁绍建立联系的。至于刘表,请大家注意,这一年恰好是袁术败亡,黄祖、刘勋与孙策交恶之时,张绣这时候基本上还不能确定袁曹之战的局面。所以在这个屁股决定脑袋的时刻,上曹操的船要比上袁绍的船近便、稳妥。再有就是史书记载的贾诩的话了,这番话其实也是很有分量的:“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原将军无疑!”事实也基本符合贾诩的判断,张绣晋升扬武将军,曹操并叫儿子曹均与张绣之女解亲。(此事一者是安张绣之心,再者嫁女入曹家比触及尴尬的人质问题要委婉。)后来因征战河北之功受封邑两千户,死于征讨乌丸的路中。(插一句,我个人不相信曹丕逼死张绣之事。原因有三点,一者曹操当时还未完全确立北方霸主的地位,应该不至于东杀心;二者,张绣确实是难得的将才,比之其他曹营悍将不逊色,他是有价值的;三者,曹丕留守邺城,要杀人于千里之外似乎没这么高的武功修为。另外,曹昂之死对于曹丕而言似乎更像是一件好事吧?)
对于贾诩而言,曹操给他的评价是“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意思很明确,贾诩创造了一个机会,使曹操可以拿张绣做文章——为了天下杀子之仇我都可以不计,天下人能不归附我吗?
但是考验一个人须牢记,不但要看他怎么说,还要看他怎么做!曹操给予贾诩的第一个官职是执金吾。这个官虽然不算甚大,但是却非常体面:“缇绮二百人,持戟五百二十人,舆服导从,光满道路,群僚之中,期搂壮矣。”(当年刘秀就是因为看到长安执金吾巡街的场面,立誓“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的)不过应当注意到,贾诩归曹后紧接着就是官渡之战,其实贾诩并未在这个职位上停留几日,马上就随军出征,这一次他曹操真是把他置入险地了——冀州牧!如果以为这是重用就大错特错了,冀州牧在当时是个很危险的职位。固然不如真的去邺城任职,但是也将贾诩牢牢捆在了曹操这驾马车上。因为袁绍是大将军领冀州牧,把贾诩任命为冀州牧无异于把他与袁绍栓成了私仇。如果官渡战败,贾诩的下场可想而知!曹操究竟是以何种心态做出这个决定的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似乎可以隐约看到,曹操对待贾诩的实际态度仿佛不像嘴上那么甜吧。


楼主 魔纱兔  发布于 2012-03-08 21:10:00 +0800 CST  
官渡之战中贾诩是有作为的,根据《三国志》记载,当许攸跑来提议奇袭乌巢的时候,只有荀攸、贾诩赞同冒这个险。不过贾诩的话似乎很值得玩味:“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他没有把话落实在具体的战略,而是泛泛而论。其实这也是后来贾曹关系的基调——话说一半,留一半,甚至是能不开口就不开口。
贾诩在曹营中的地位其实很微妙。恰如前面提到的,他身上背了两个大包袱,一者他是祸乱天下的“罪魁”,二者他是害死曹昂的“元凶”。贾诩在曹操手下的日子其实并不轻松,甚至可以说是如履薄冰。
建安九年曹操克邺城,让兖州牧、领冀州牧(领是真领,让非真让)。此后贾诩前任太中大夫,在这个位置上直到曹**。根据史料的揣测,他有部分时间是在许都,也有时候是随在曹操军中。关于赤壁之战,他就有所进言:“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裴松之对这时候贾诩的这番话评价很低,说贾诩的战略方式不对。裴论固然在理,但是我想还要从贾诩的个人特质上去理解。
我个人不相信辗转大半辈子的贾诩此时会迷信道德、藐视武力。我个人的理解是贾诩感觉到这一仗并不轻松,但是他这样一个背身罪恶的降臣(而且太中大夫本是朝臣,不在幕府体系内,只是随军兼职)似乎在大战之前说出类似“打不赢”、“不好打”之类的话是很危险的,所以表面看去贾诩满口的褒扬溢美,实际上这番话的核心在于劝曹操不要打!曹操不听,他也就马上恢复沉默,不再多言。其实一比较就知道了,这个时期程昱也曾进言,但是他说起话来底气就足多了,一语中的。在这个时期曹操已经膨胀到了极点,他给孙权的战书竟然大言不惭“愿与将军会猎于吴!”我个人揣测,预见赤壁艰巨性德觉不止贾、程,一定还有别人,诸如蒯越,与孙氏都是这么多年,岂能无所心得?但是面对气势汹汹得意忘形的曹操,他们敢说什么吗?
此处插一些题外话,对于曹操赤壁之战的评价,其实也有个误区。我们往往关注军事方面的得失,而忽略经济因素。纵观历史,在赤壁之战前中国历史上从没有过江南与中原对峙的先例。李清照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固然项羽英雄义气,但江东真的有抗拒中原的实力吗?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征南粤国,渡江后行至一半士兵大量死亡,那时候的江南还很不发达。其实在东汉章帝一代,朝廷给于优惠政策,江南才大规模开发。汉顺帝时还在驱逐山越,会稽太守马臻开垦地九千顷……汉末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开发才进入快车道。我们往往提到江东就想到“五都督”这样的上游将军,但是往往忽略下游大将贺齐。其实他为江东驱逐山越以及经济建设有很大建树,这是抗拒中原的前提!据现在的史料,陆逊大约在建安八年左右担任屯田都尉(史料中能找到的最早的,但是孙氏屯田按理说应该比这个更早,只是没有文字证明),可见江东已经不是曹操眼中的江东了。固然曹操是失败了,但是他是第一个在长江战场上交答卷的人,答得不好其实还可以原谅。后世多少英雄拥有比曹操更先进的武器和船只、更多的士兵,不也栽跟斗了吗?只能说三国史对我们的影响更深、更耳熟能详罢了!
此后贾诩之于曹操军事方面的建树记载就不多了,只是征马超、韩遂时“离之而已”四个字。
传统意义上,有许多人认为贾诩是曹操十分重要而重任的一个谋士。其实并不是这样。贾诩的后半生中除了“离之而已”以及与曹丕的关系似乎就没什么值得记上一笔了。而在曹操的后期,魏王府是其统治的核心,贾诩并不是魏王臣子,他只是汉朝的太中大夫。而太中大夫本身也是个吃皇粮的闲职罢了。
曹操与贾诩之间其实是一种不即不离、似近而远的关系。从曹操的角度来说,他既有必要又没必要把贾诩变成自己的直属,说有必要是因为贾诩也算他遇到问题时的顾问,说没必要是因为贾诩身负大罪,外界观感上不佳,若把他拿来与魏王直属那些带着名士光环的人相比就太另类了。


楼主 魔纱兔  发布于 2012-03-08 21:10:00 +0800 CST  
我觉得打是要打,但不该急着去打,太仓促了。

楼主 魔纱兔  发布于 2012-03-08 21:46:00 +0800 CST  

楼主:魔纱兔

字数:9999

发表时间:2012-03-09 05:0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2-15 12:45:11 +0800 CST

评论数:13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