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写《细说多尔衮的一生》(不定期更新,不会中断)

从上文可以看出,秦国是在春秋初期(东周初期)才立国,但当时周平王封给秦国的关中地区是一个千仓百孔的地域,自此以后,秦国与犬戎进行了长期的、残酷的、复杂的斗争,秦国在火与血的炼狱中得到了快速成长,并逐步击败犬戎各部,掌握了关中地区,因此,关中地区是秦国的第一块根据地。得到关中地区的秦国继续向北进攻,攻打河西地区,到了秦穆公统治时期,秦国已经坐拥关中、河西两大根据地,并降服了西部众多犬戎部落,把关中西部的陇地纳入到秦国的控制范围内,进而使秦国称霸西部(全占了以关中、河西两大根基为中心的西北地区)。但秦穆公死后,秦国陷入了严重的内部斗争中,国力被削弱,同一时间,靠魏文侯改革强大起来的魏国,乘机派大将吴起统帅魏军攻打秦国的河西之地,使河西之地从秦国手中得而复失,秦人被魏国压缩回关中地区,又穷又弱,此时已经进入了战国时代。秦孝公嬴渠梁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继任秦国国君,此时的秦国外有河西地区的沦丧、魏国霸主的武力威胁;内有积贫积弱(穷弱)、人心不稳的隐患,天下诸侯皆卑秦,秦孝公感到丑莫大焉。然而,正所谓“知耻而后勇”,秦孝公面对秦国内忧外患的困局,决意发愤图强,颁布招贤令,招揽天下英才出强秦之策,以图恢复秦国昔日的大国地位,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秦孝公与商鞅相遇了,最终掀起了一场让秦国脱胎换骨的大变法---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因本节后记主讲经济,现就商鞅变法中的经济措施进行分析: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30 11:48:00 +0800 CST  
措施一、“尽地力”和“重农抑商”政策。秦孝公向商鞅坦言秦国又穷又弱,商鞅认为症结在一个“穷”字,贫穷解决了,秦国就有财力去发展军事,自然就不弱,商鞅提出全力发展农耕经济去实现富裕,因此,西北地区是继中原、华北之后,第三个依靠农耕经济崛起的地区。商鞅首先分析了关中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从农业发展的三大条件(水源、平地、气候)去分析:关中地区有渭河、泾河流过,水源充足,农业灌溉上没有问题,且由渭河冲击而成的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对农业发展非常有利。关中地区发展农业唯一的不利条件是西北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但一年四季,总有适合农业耕种的季节,因此这个问题影响不大,最后结论是,秦国可以通过农业经济实现崛起。但关中农业与中原农业又有所不同,中原地区是最先依靠农业发展起来,人口众多,所以中原地区除了以农耕经济为中心外,还可以允许一部分人发展工业和商业,但关中地区不能这么做,因为关中地区本来就人口少,根本没有空闲劳动力去发展工商业,必须举国之人共同发展农业,秦国才能实现经济崛起,这就是“尽地力”的思维,也就是集中秦国所有人力、物力发展农业,不断提高农耕技术,提高农业产量,进而让秦国崛起。在这个基础上,商鞅还提出“秦国每多一个人放弃农业去从事商业,则社会上将多饿死一个人”,那时秦国生产力落后,举国发展农业才勉强使秦国实现温饱,如果还放任秦民脱离农业去从事商业,这无疑是自取灭亡,基于上述种种原因,商鞅提出“重农抑商”政策。通过打压商业、向商人征收重税、降低商人的社会地位等办法,迫使所有秦国民众放弃商业(末业),从事农业(本业),“重农抑商”政策起源于商鞅变法,却被古代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用,一直延续到清朝。商鞅通过“尽地力”和“重农抑商”政策,把全部秦国民众束缚在土地上发展农业生产,尽全国之力发展农业,秦国在如此高度集中的农业模式下,实现了一夜暴富。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30 11:49:00 +0800 CST  
措施二、完全取缔国有土地,用法律的形式把土地私有化。在夏商周年代,全部土地都是国有土地,但此种模式下,大部分粮食都要交给国家,民众只能保留少数粮食,例如土地上生产了100克粮食,国家要了90克,剩下10克给平民,现在农民发挥主动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土地上生产了200克粮食,国家拿了190克,留给平民的依旧10克。也就是说,土地上生产的粮食越多,大部分都是给国家的,平民依旧保留少数粮食,这种土地制度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到了春秋时期,平民瞒着国家偷偷开发了一大批私有土地,私有土地诞生了,但由于当时的诸侯国是以国有土地的粮食作为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民众大规模开发私有土地,让诸侯国的粮食收入大幅度减少,不利于国家发展,于是,国家把私有土地列为非法品,一旦发现私有土地就会被国家没收。而齐国的管仲改革,率先通过“相地而衰征”的政策,承认了私有土地的合法性,从此,不论公田、私田都要征税,私田征税为国家带来巨额财政收入,齐国的做法为其他诸侯国所仿效(管仲改革内容可参考第十四节后记)。进入战国时期,各国在仿效齐国的基础上,都采用了国有土地与私有土地并存的土地制度。在私有土地下,土地上生产了100克粮食,国家要了90克,民众要了10克,现在生产力提高,土地上生产了200克粮食,由于私有土地用的是固定粮食税,国家依旧拿90克,民众拥有了110克,这种制度更有利于调动民众的生产积极性。商鞅鉴于“国有土地不利于生产积极性、私有土地更有利于生产积极性”的客观条件下,提出单纯发展私有土地,进而使农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因此,商鞅在秦国全面取消国有土地,只保留私有土地,并用法律的形式把该项内容保存下来,从此,国有、私有并存的土地制度最终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随着后世秦国一统六国,秦国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推向全国,整个华夏大地都取消了国有土地,国有与私有土地之争,最终以私有土地取代国有土地的形式终结,民众在私有土地的巨大利润刺激下,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进而使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30 11:49:00 +0800 CST  
措施三、“奖励耕织”和“轻罪重罚”相结合发展农业。对于勤劳耕地、积极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人,商鞅给予爵位、一定时间内免赋税等奖励;对于懒于耕地、无所事事的人,商鞅给与重罚,轻则罚徭役、兵役,重则丢掉性命。商鞅把秦国人口全部集中在农业上进行发展(尽地力和重农抑商),用私有土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用法律规定土地私有),再通过对农业实行公平的奖罚制度,综合作用下,秦国农业发展一夜崛起。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30 11:49:00 +0800 CST  
措施四、统一“度量衡”。秦国历史上有两次统一“度量衡”的历史,第一次是商鞅变法时统一秦国国内(主要指关中地区)的“度量衡”,第二次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度量衡”。度是指长度,量是指容积,衡指重量,在这些统一以前,秦国国内存在众多的度量标准,加上秦人朴实,在从事经济活动时,秦人经常被其他六国的商人欺诈,导致大量金钱、货物被骗往山东六国。商鞅规范了“度量衡”,稳定了经济活动,杜绝了六国商人的商业欺诈,有利于秦国经济发展。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30 11:49:00 +0800 CST  
商鞅变法被誉为最全面、最彻底、对后世影响最深的变法。之所以最全面,是因为商鞅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无死角、最全面;之所以最彻底,是因为商鞅把所有旧的东西全部扔掉,只保留新的东西,例如土地制度,原本所有土地都是国有(旧的),后来出现私有土地(新的),进入战国后,列国都是国有、私有土地并行制度(半旧半新),商鞅变法使秦国变成第一个只要私有、不要国有(全部是最新东西)的政权。商鞅的所有措施都是非常具有进步意义---只要新的、不要旧的,因此,改革的阻力也是最大,同时也是最彻底的改革;之所以对后世影响最深刻,是因为自秦国统一六国后所创造出来的一系列制度,都为历朝历代所沿用,而秦国制度起源商鞅变法,因此,商鞅变法影响深远。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30 11:49:00 +0800 CST  
秦孝公依靠商鞅变法实现了秦国的富裕与强大,使秦国战力从战国倒数变成战国第一,秦孝公去世后,嬴驷继位,是为秦惠文王。秦惠文王从魏国手上夺回了整个河西地区,还向南夺取汉中巴蜀,从秦惠文王开始,秦国保有关中、河西、汉中巴蜀三大根据地(参照上图二),也从这个时候开始,关中地区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关中指的是以现今西安市为中心,且包括周边关卡的陕西省中部地区;广义的关中包括狭义关中、河西、汉中巴蜀这三个根据地的全部领土(即战国后期秦国的国土)。至此,六大地区中,先后出现了中原(原始社会)---华北(夏商周时期)---华东(春秋时期)---西北(战国时期)四大地区的崛起。最迟至战国后期,整个北方地区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那下一个崛起的地区又在哪里?(未完,待续)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30 11:50:00 +0800 CST  
敬请留意《多尔衮的一生》第十六节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30 11:52:00 +0800 CST  
今晚发《多尔衮的一生》第十六节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30 13:08:00 +0800 CST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30 17:48:00 +0800 CST  
多尔衮的一生(16)---皇太极统治时期(权谋篇)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30 18:34:00 +0800 CST  
开讲之前,同样再来看一看八旗的分布:
1、第一势力(多尔衮三兄弟势力):阿济格的镶白旗(20牛录)和多铎的正白旗(45牛录),多尔衮不是旗主,依附自家兄弟,共65牛录;

2、第二势力(代善父子势力):代善的正红旗(25牛录)和代善长子岳托的镶红旗(26牛录),共51牛录(三大贝勒集团);

3、并列第三势力(阿敏):镶蓝旗,33牛录(三大贝勒集团);

4、并列第三势力(皇太极父子势力):皇太极的正黄旗(18牛录)和长子豪格的镶黄旗(15牛录),共33牛录(大汗集团);

5、第五势力(莽古尔泰):正蓝旗,21牛录(三大贝勒集团)。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30 18:35:00 +0800 CST  
此时,皇太极的大汗集团拥有两黄旗,共33牛录,三大贝勒集团(代善、阿敏、莽古尔泰)拥有两红两蓝四旗,共105牛录,大汗集团 VS 三大贝勒集团的比分是33:105(单位:牛录),此时八旗中已经有六支旗(两黄两红两蓝)被卷入这次权力斗争中,在军事上大汗集团依旧处于绝对劣势,皇太极依旧没有办法摆脱来自三大贝勒的钳制。既然皇太极的实力斗不过三大贝勒集团,那就只能寻找合作伙伴一起对付三大贝勒(俗称拉外援),那找谁呢?现在就只有后金国号称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两白旗还没有加入这场权力斗争之中,所以,皇太极把目标锁定在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这三个拥有两白旗的幼子身上。如果在多尔衮三兄弟里面挑选一个人栽培成皇太极的心腹,并让这个心腹领导两白旗,将两白旗拉拢过来加入大汗集团,那么就可以利用两黄两白四旗去对抗四大贝勒的两红两蓝四旗(利用多尔衮三兄弟去对付三大贝勒),一个超级大胆的想法在皇太极的心里萌发。因此,皇太极下一步权谋是: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30 18:36:00 +0800 CST  
第三步:提拔和重用多尔衮,拉拢两白旗加入大汗集团(属于加强皇太极自身军事实力范畴)。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30 18:36:00 +0800 CST  
从这一节开始,多尔衮又一次登上历史舞台,皇太极和多尔衮的合作之路逐步开启。皇太极是一个很老练的权谋高手,在第一次汗位争夺战中,皇太极利用三大贝勒集团击败了阿巴亥四母子集团,进而夺得汗位;当大汗后的皇太极,又打算利用多尔衮三兄弟集团去击败三大贝勒集团,进而把属于大汗的权力全部夺回来。皇太极一人把三大贝勒集团和多尔衮三兄弟集团玩弄于鼓掌之中,其手法之高明我是深表佩服。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30 18:36:00 +0800 CST  
在这里我首先解答一个属于前面章节的疑难:当初皇太极联合三大贝勒,击败阿巴亥四母子,进而夺得汗位的时候,阿敏和莽古尔泰建议诛杀阿巴亥四母子,斩早除根,但皇太极却坚持只让阿巴亥殉葬,极力保留三个幼子的性命。这并不是说皇太极真的那么慈悲为怀,放过三个幼子,而是此时的三个幼子还有很重要的利用价值,所以皇太极才力保三个幼子免遭杀害。皇太极很聪明,看事物很透彻,很有远见,他非常明白三大贝勒支持他当大汗,是因为皇太极弱、好控制,皇太极也很清楚自己当大汗后会被钳制(对自己的处境有清醒的认识)。他极力保留三个幼子,是看中三个幼子年纪轻,日后皇太极只需要好好调教,慢慢做三个幼子的思想工作,从他们三人中培植出一到两个忠心于皇太极的心腹,让心腹领导两白旗,就可以增强皇太极阵营(大汗集团)的实力,并利用两白旗对付三大贝勒,进而使皇太极摆脱三大贝勒的控制。如果当初把三个幼子杀了,皇太极又要重新物色新的心腹领导两白旗,这需要时间,但皇太极已经不能等(他急于摆脱三大贝勒),所以皇太极才极力保留三个幼子的性命。第一次汗位争夺战期间,皇太极还没有完全把汗位夺过来,但他已经开始考虑当大汗后如何启动两白旗对付三大贝勒,可见他深谋远虑。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30 18:38:00 +0800 CST  
有人会问,皇太极和多尔衮三兄弟在第一次汗位争夺战时是敌人,且皇太极是多尔衮三兄弟的杀母仇人,他们能合作吗?我认为:三大贝勒中的阿敏通过出卖父亲(舒尔哈齐)获得了努尔哈赤的信任;三大贝勒中的莽古尔泰通过杀害自己的生母取得了努尔哈赤的信任;三大贝勒的代善因虐待前妻的儿子而失去努尔哈赤信任之时,代善通过杀害后妻、认错等方法重新获得了努尔哈赤的信任,综上所述,三大贝勒都是通过出卖自己的亲人来获得高官厚禄,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权力、财富、地位、名誉等)亲情真的如纸片一样薄(毫无价值)。当然,我并不是说多尔衮就如此薄情,多尔衮对他母亲(阿巴亥)还是有很深的感情,但有时候“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多尔衮和皇太极合作就会有出路,但不合作的话,多尔衮永远没有出头之日,因此能不能合作并不取决于亲情或者仇恨,而是取决于合作双方的利益是否一致。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30 18:38:00 +0800 CST  
我很喜欢英国某著名首相说过的一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当初因为阿巴亥四母子的出现,让皇太极和三大贝勒有了共同的敌人(利益一致),让皇太极和三大贝勒走向联合(成为朋友);今天,皇太极当了大汗,皇太极与三大贝勒产生严重的利益分歧(一边要摆脱钳制、另一边要继续钳制),最终使皇太极和三大贝勒走向对立(成为敌人)。皇太极和三大贝勒的关系发生转变说明了一个恒古不变的道理:利益一致时就是朋友,利益冲突时就是敌人,朋友变敌人可能只是一瞬间,但追逐利益却是永恒不变的。同理,昨天因争夺汗位,多尔衮被迫站在了皇太极的对立面,那是因为当时他们两大集团存在着利益矛盾;今天,他们有着相同的敌人---三大贝勒,一个为了摆脱钳制(皇太极),一个为了报杀母之仇(多尔衮,既然暂时不能找皇太极报仇,那就先找三大贝勒报仇),这两个人因有着共同利益而最终走向了联合(后文详细分析)。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30 18:38:00 +0800 CST  
皇太极这次找的心腹,首先得有实力,因为这个心腹是要出来对抗三大贝勒集团的,如果没有实力是帮不了皇太极。现在两黄两红两蓝6支旗已经卷入了大汗集团和三大贝勒集团的斗争中,那么有实力的人就只剩下多尔衮三兄弟掌握的两白旗,因此,皇太极这个心腹只能从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个人之中挑选,那么皇太极是如何看待这三个人的?现在来看看皇太极在“选人用人”上的考虑: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30 18:39:00 +0800 CST  
1、对阿济格的看法:阿济格是努尔哈赤第十二子,三个幼子中的大哥,努尔哈赤去世时21岁。第一、阿济格和努尔哈赤一样,以女真人为尊,看不起汉人,盲目自大,与皇太极实现后金国封建化、汉族化的政治意图格格不入;第二、阿济格已经成年,思想已经固化,思维模式已经固定,很难去重新改造他的思想(很难把皇太极那套后金封建化的思想植入他脑中,让他成为皇太极身边最忠实的执行者);第三、阿济格受努尔哈赤溺爱,养成脾气暴躁、冲动的性格,开口说话不经大脑,治国能力一般,不够冷静,以前仗着努尔哈赤宠爱经常顶撞皇太极,现在皇太极做了大汗,但阿济格依然不改本色,经常顶撞皇太极;第四、皇太极和阿济格存在很深的矛盾,努尔哈赤生前,有一次皇太极的小妾见到阿济格时,来不及行礼,阿济格向努尔哈赤告状,结果努尔哈赤逼着皇太极和小妾离婚,如此无法无天的阿济格从此结怨于皇太极(前文已提及此事);第五、在第一次汗位争夺战中,阿巴亥四母子集团实际上是以阿巴亥为核心,阿济格以最有力的候选人身份和皇太极争汗位。因此,阿济格是当时三个幼子里面威胁最大、与皇太极冲突最尖锐的人,这样的对手皇太极是信不过的,阿济格也不会甘心完全听命于皇太极。阿济格其实和三大贝勒一样,都是前任领导(努尔哈赤)非常信任的重臣,仗着自己的老资格而不听从皇太极号令的人,这种人皇太极一个也不想要。皇太极最终结论是:阿济格弃用。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30 18:39:00 +0800 CST  

楼主:神将路飞

字数:267696

发表时间:2018-04-09 22: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0-17 22:01:16 +0800 CST

评论数:144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