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下克上---日本菊花纹的凋落》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18 19:54:00 +0800 CST  
117,东部乱战(1)

由于关东南面的敌人已经陷入弱势,北条家也已经不再是一个弱小的大名,作为关东管领的上杉家也不能再忽视这个对手了,关东管领上杉宪政决定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关东势力与北条家进行“总决战”。

这场战争成为日后著名的河越夜战,也成为了北条家打垮关东势力的最关键一战,号称八万的大军包围了只有三千人的河越城,北条家的女婿北条纲成驻守此城,面对大军似乎毫无所动,为何北条家都如此善于守城,因为这是北条化的结果。

守城历来最考验士兵是否团结,一旦人心涣散一个是很容易被攻破,另一个就是很容易被出卖,而北条家的士兵受到北条化的影响,大多获利其中,所以持“我们”契约关系的士兵不容易崩溃,另外北条家确实从关东之地获得大量好处。

城中积攒了大量的储备,并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北条纲成相信北条氏康会来援助自己。拥有契约、备有粮草、等待援军的三点成为坚守城池最大的动力,反过来看关东管领的部队,虽然说是“总决战”,但是却成为乌合之众。

因为此战说是打倒北条家,但是谁才能从打倒北条家的战争之中得到好处成了问题,关东的足利分家已经衰落,扇古上杉家被挤压,似乎真正的胜者是关东管领上杉宪政。如果上杉宪政可以打败北条家,那么就能一扫之前关东势力被北条家打败的颓势。

并且,换一个角度来看关东势力之间争斗的核心是谁才是关东势力之主的问题,上杉宪政如果可以击败北条家也可以让自己获得更强的利益,但是这一点是关东其他势力想要的么?所以从一开始这只联军本就不团结,甚至是相互掣肘。

那么北条家要如何做呢?

当你面对一支大军的时候,如果自己处于不利状态,就要把自己从不利转变为有利,把对方从有利引向于不利,而想要做成这件事,就要瞄准上杉宪政本人。与织田信长一样,北条氏康决定突袭上杉宪政。

表面看起来关东联军人数众多,不过真心拥戴北条宪政的人并不多,但仅凭这一点还不够,为什么八万人的上杉宪政大军不硬攻打河越城?因为上杉宪政明白一个道理,北条家的小田原城一手难攻,如果攻打小田原城会十分困难,所以围住河越城的目的不是河越城,而是要把北条家引出来在野外决战,所以才会等待。

而北条氏康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如果出兵与上杉宪政决战,很有可能陷入不利,所以从一开始北条氏康就没有想过野外决战,相反是决议突袭,但为了掩护突袭,北条氏康先表达了想要投降的意愿。

上杉宪政得到北条氏康想要投降的假消息后,并未同意,但士兵开始松懈,接下来北条氏康开始策动风魔,把妓女和美酒美食引入联军阵中。

围城已久的上杉宪政军军心开始涣散,等待胜利到来的他们没有想到,北条氏康早已决定进攻,只是等待时机,现在时机已到北条氏康率军杀入阵中直取上杉宪政本阵。

关东势力从此大败。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20 19:41:00 +0800 CST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20 19:43:00 +0800 CST  
119,东部乱战(3)

之所以在五次川中岛之战前介绍了上杉谦信和北条家的成功道路,是因为川中岛之战只是东部乱战的组成部分,在武田信玄、上杉谦信、北条氏康三国之间,进行了大量的乱战,局势根据情况不停的变化,背叛与联盟相继发生,所以介绍多方作战前先把基本情况介绍清楚后更容易看待这个问题。

那么把视角返回到武田信玄与上杉谦信的争夺上来,上杉谦信统一了越后武田信玄也拥有了信浓和甲斐后,双方交战的风险日益提高,上杉谦信虽也想染指关东之地,但是受困于自己的“义”控制,不打“不义”之战成了阻碍上杉谦信随意用兵的屏障。

这样的话,帮助信浓的失败者重返信浓成了上杉谦信的理由。然而第一次川中岛之战是上杉谦信失败而归的一战,村上义清在战败以后求助于上杉谦信出兵,当时的村上义清已经呈现溃败之势,求助上杉谦信后稳住局势反攻信浓北部。

武田信玄陷入被动之后退回甲府,然后再次出兵攻打村上义清,村上义清之后又被击败,再次逃亡向上杉谦信求助,这样上杉谦信就出兵,第一次川中岛合战爆发。

想要了解这场战争的根本就要明白上杉谦信和武田信玄的用兵之道,上杉谦信的车悬之阵修改于圆形阵法,圆形阵法原本是防守阵法,把兵力以圆形布置成内外层,由于是圆形,这样不管敌人从何处攻击圆形,都不会陷入腹背受敌的结果,并且外层士兵与敌人交战时候,哪里出现瓦解态势,阵型无法维持的时候,内侧士兵就可以很快的增援外层。重新修补圆形的完整性。

圆形阵法是一种防御的阵法,但是上杉谦信进行了改进,把静态的圆变成了动态的圆,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圆形阵法是一种静态的圆,而车悬之阵更像是旋转的螺旋圆形。当军队移动时圆所处朝向即为前锋,当前锋与对方交战时候,前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不顾一切的突击,当突破对方阵地以后后面的部队会跟随上来继续发动攻击。

这时候前锋部队就返回了阵型的背后进行修整和重组队形,这样一来敌人的阵型大多没有时间进行修整和重组,则要受到上杉谦信士兵的反复冲击,而每次冲击上来的部队都是进过稍微调整和修整后的部队。

敌人很难长时间维持阵型很快瓦解,而上杉谦信军队始终处于进攻状态和修整的交替中,作战能力自然强势,但是为什么只有上杉谦信的军队能用的出车悬之阵?

因为上杉谦信的军队内部大多都是“我们”,上杉谦信以“义”作为共同价值观来区分家中,围拢在家主周围的大多是“我们”,所以相互之间契约关系较为紧密,在这个情况之下上杉谦信自然可以自由用兵。

与上杉谦信不同的是武田信玄使用法度统领军队,严格的法令与明确奖惩制度成为武田信玄用兵的关键,武田信玄信奉孙子的兵法韬略,制造风林火山大旗成为自己的象征,武田军队之所以强大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法度之下武田信玄成了军队的最大受益者,法度使得军队受控于武田信玄之下。

所以武田信玄可以更自由的用兵。在这个基础之下第一次川中岛之战,武田信玄取得胜利绝非运气,是谋略上的胜利。

武田信玄找到了打败上杉谦信的方法。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20 19:44:00 +0800 CST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20 19:45:00 +0800 CST  
121,东部乱战(5)

第一次川中岛之战上杉谦信失败是因为武田通过诱敌深入把上杉谦信从有利中引向了不利,所以失败,但是双方根基的本质并没有改变。之后武田信玄决定笼络上杉谦信的家臣实现反叛,可上杉谦信很快就解决了叛乱。

在上杉谦信的管理之中,拥有了对“义”的解释权,叛乱者很难引发连锁效应,只要上杉谦信团结家中的“我们”,就可以牢牢的控制着越后,在第一次川中岛中因战略不利失败的上杉谦信决定再战。

在第一次战争中实际上没有取得进展的双方决定进行一次小规模的决战,可以说在第一次战争中,双方都没有足够的重视对方,第二次则明显不同了。双方集结于犀川对决,在一开始的对战中上杉谦信主动渡过犀川,但是并没有取得多少进展。

于是武田信玄由决定笼络上杉谦信军中的内应,而上杉谦信又截获情报杀掉了内应。这就是问题,上杉谦信虽然善于治军,但是上杉谦信也并非铁板一块,上杉谦信一样有自己的隐患。

家臣侍奉家主的目的是为了建功立业获得更大的封地,可上杉谦信的战略结果是上杉谦信的地位越来越高,而家臣却要不停的投入战争却很难获得更大的成功。所以武田信玄总能笼络对方的家臣,虽然上杉谦信都快速处置,武田信玄也并不吃亏。

但是之后战争变得沉寂起来,双方一致在对峙,持续了数月。双方军队都变得焦躁和不安,这便是武田信玄的弱点。虽然武田信玄通过法度和领土实现了控制家臣,家臣可以为他战死,家臣却也需要利益。

武田军人不能持久作战便是武田信玄无法阻止的问题,因为武田信玄无力组成强大的贸易网,只能依靠于封地的资产价值来控制资本,所以耕种的时机成为用兵的关键,如果长期作战错过耕种季节,领民不但要面临减产,武田更要面临军资下降的问题。

所以不能长期的与上杉谦信的对峙,使武田信玄决定邀请今川义元来达成合议,今川义元派出使者,最终终结了战争,而这场战争是武田信玄战败了,最终割让了一些北信浓的领土归对方。

如果说上杉谦信的战略短板是过于强调直接对决,不以领土占领为目标。那么武田信玄的战略短板是士兵对于耕战之间的转换需求较高,无法长期作战,武田信玄虽然占据了甲斐和信浓,但是信浓就像是一个十字路口一样,他虽然通向各地,却也成为了武田信玄的最大弱点。

信浓所能产出的资产量所能供应武田信玄作战的时间和范围就是武田信玄能作战的时间和范围,武田信玄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和范围内进行作战。一旦被拖入长期化武田信玄就不得不退兵,而每次出兵就又需要等待良久。

如果说对待小势力,武田信玄可以不停的依靠蚕食对方获得成功,但是对抗大势力的时候,对方因为也有强大的后援基础,只要战争不停持续武田信玄则必须撤兵。

一旦退兵,对方就可以重组势力然后继续作战,第二次川中岛战争以后不管是武田信玄还是上杉谦信都已经意识到想要战胜对方就需要一次彻底的决战。

于是双方开始了准备。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21 19:26:00 +0800 CST  
122,东部乱战(6)

第二次川中岛之战虽然武田信玄以割地为结果看似战败,实际上武田信玄在与上杉谦信的战斗中天平已经倾向了武田信玄,虽然武田不能长时间的作战,但是武田信玄与上杉谦信已经陷入了长期战。

由于上杉谦信所控制家臣的“义”已经限制了了他攻打关东地缘,他只能与武田信玄开战,但是家臣是为了利益才不停的作战,在这一点上武田家明显开始占据优势,武田信玄的兵卒虽然也在战争中是不停的战死,但是战争的目的本就是为了获得好处。

在这一点上武田信玄也是毫不吝惜的分封,而上杉谦信家臣为之作战没有获得更好的利益,所以只要武田信玄一勾引,上杉谦信的家臣和北信浓的势力就开始动摇,甚至背叛,在这个犬牙交错的关键时刻,上杉谦信突然出事了。

上杉谦信一生被人难以理解,除了他与其他家主主张大为不同外,更是在很多举动上让人难以理解,不近女色又固执信仰,在不停的闹腾让人不能理解的举动后,上杉谦信突然宣布隐退一个人跑了,似乎要让出家主之位。

这一下上杉谦信的家臣就炸了锅,在上杉谦信已经落入下风的时候,越后已经是到了最关键时刻的时候,家主突然扔掉挑子决定退隐,不符合常理,因为上杉谦信没有子嗣,所以一旦放弃家主之位,越后必然重新陷入混乱,而这肯定自然为寻求攻打越后的武田信玄提供重大突破。

所以家臣就规劝上杉谦信放弃这个念头,可是上杉谦信很固执,那么为什么上杉谦信要如此做呢?上杉谦信并非一个妄人,而是一个优秀的谋略家。由于其出身的弱势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让他构成一个自己的强臣团,结果是他帮长尾家主平定叛乱后即被认定为功高盖主后反被打压,所以想要统御强臣就需要一个手段。

正是依靠其对“义”的执着,使得他拉拢到了强臣去打压越后的其他强臣,实现了越后的统一,上杉谦信并不是一个妄人,而是通过谋略达到目的的强者,那么现在问题来了,这套方式出现了问题。

由于被限制了攻击选择的上杉谦信只能与武田作战,可武田虽然痛苦却呈现升势,因为家臣是家主法度控制下的利益获得体,而上杉谦信呈现降势,因为家臣在家主的价值下不断付出利益,所以上杉谦信的谋略出现瓦解态势。

那么问题就是上杉谦信还能不能为家臣带来好处,答案是很难,所以接下来问题就成了上杉谦信如果不能为家臣带来好处,自己还能获得支持么?

上杉谦信为什么要归隐扔下摊子,因为他已经不能获得这个问题的答案了,上杉谦信为什么要退隐,因为他不能每一次都能在关键的时间获得重要的情报阻止背叛,那么想要抑制这个问题,上杉谦信就展开了谋略。他要以退为进。

既然不能知道谁是支持自己的,谁是背叛自己的,不如引发内部的问题,从而重新拉拢势力支持自己,打压要反对自己的势力。也就是说归隐是一种无奈之下所实行的谋略,而是意气用事。

所以上杉谦信决定归隐,而他这样的举动之后,随即产生叛乱。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21 19:26:00 +0800 CST  
123,东部乱战(7)

到了第三次川中岛之战时候,武田信玄几乎可以到了想要笼络就可以笼络成的地步,所以上杉谦信最能感受到这种危机,与其在交战中爆发让自己承受战败的结果,不如先引发危机,家主要摞挑子,对家臣来说可以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是感到危机,要看到的是持“我们”观点的公族一定会压制“他们”,当上杉谦信胜利的时候,这些人无奈只能受控于上杉谦信,但当上杉谦信失败了以后,他们就会反对,再借助外部势力的拉拢,自然发难。

所以另一部分就跳了出来,然而这才是上杉谦信的谋略,上杉谦信为什么会落入下风,要看到本质问题,是因为武田信玄总是避战,通过诱敌深入和对峙的方式来避免决战,所以上杉谦信不能发动决战或者在决战中不能占到便宜,使得上杉谦信不能以打败对手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战略。

那么想要扭转这样的局势,就要把武田信玄从暗处引到明处来,想要实现这一点上杉谦信就选择归隐,这样要投靠武田信玄的家臣就要跳出来,而上杉谦信等到这一刻时候就出来打败这些人,这时候武田信玄就要选择。

是跳出来与上杉谦信进行决战,还是继续退下去等待机会,如果武田信玄跳出来与上杉谦信决战,那么上杉谦信就一定要与之进行决战,依靠自己在战术上的优势获得胜利,胜败就悬一线之间。

如果武田信玄不跳出来解救这些投降他的势力,上杉谦信就彻底打垮这些人,而越后势力就明白武田信玄不敢与上杉谦信决战,一旦反叛就会被上杉谦信无情打压所以也就只能继续加入上杉谦信的军帐之中为他效力。

这才是上杉谦信所设计的谋略,在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之下,依靠于看似疯狂和荒谬的谋略目的是为了引出对手与之决战。

那么家臣为什么要再追随上杉谦信,因为没有了上杉谦信越后只会分裂,而一旦分裂收益人必是武田信玄,并且更为关键的是由于长期围绕在“义”的价值观下,家臣已经形成一套共同体的价值观。

结果家臣们写下誓言书承认上杉谦信的地位,重新聚拢在他的军门之下,上杉谦信看到时机已经成熟,随即归来重新掌控越后,而为武田信玄所煽动的势力并没有得到武田信玄真正的援助,自然很快战败。

当他们逃入武田信玄势力的时候,上杉谦信决定出兵攻打武田信玄,而武田信玄继续寻求避战的策略与之对峙,结果双方又是不了了之。

在这一次之后上杉谦信依靠于自己的举动扭转了一些颓势,但是从根本上并没有转变自己的问题,但是命运眷顾了上杉谦信。

京都在这时候出现巨大变故,足利义辉被三好势力击败转入劣势,这样的结果使得上杉谦信和武田信玄都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而真正获益的一方是上杉谦信。

上杉谦信决议上洛。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21 19:26:00 +0800 CST  
124,东部乱战(8)

上杉宪政在河越之战战败以后从此一蹶不振,之后北条氏康更是追击攻打上杉宪政。结果上杉宪政的主城被攻破,长子龙若丸被北条氏康处死,这样的结果使得上杉宪政无奈逃走投奔上杉谦信。已经变得一无所有的上杉宪政有意将关东管领的地位让给上杉谦信。

但是转让关东管领这样的地位需要认可不能私相授受,而随着京都情况的转变,足利义辉打算拉拢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上杉谦信有两次上洛,第一次上洛上杉谦信取得了天杯和御剑,获得了可以攻击武田家和北条家的权利。

可是随后的战争并未如意,这时候上杉谦信决定第二次上洛。上杉谦信为什么要再次上洛?因为上杉谦信已经困在只能和武田家作战的境况之中,却不能染指关东。可是现在关东管领上杉宪政落败,关东之地大部落入北条氏康手中。

如果上杉谦信可以成功上洛,就打开了另一个新的通道。随后上杉谦信进入京都取得了朝廷和幕府的认可,关东管领之位由上杉谦信继承,再次获得天杯和御剑。这样一来形势就大不同了。

现在的上杉谦信可以进入关东了。

当然同时武田也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武田信玄也获得了信浓守护取代小笠原守护的地位,这样的获得使得武田信玄真正意义上的成为甲斐、信浓的守护,对武田信玄来说之前是入侵信浓,这样信浓的豪族即是守护的是信浓守护的地位,又是守护自己的土地。从法理上说是抵御外敌入侵。

但是到了武田信玄取得信浓守护地位之后情况就不同了,作为信浓守护的武田信玄已经合理又合法的获得了讨逆的权利,这样如果信浓的豪族不支持武田信玄就是反叛,信浓守护对武田信玄来说是获得了更高的地位。

如果站在一个战略的角度上说上杉谦信所取得的利益就更高,甚至可以说是逆转了上杉谦信不利的地位,上杉谦信之后开始攻打北条,虽然北条氏康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没有取得关东管领的地位就不能从法理上获得成功,并且北条对公家和管领的攻打实际上是一种反叛。

所以,上杉谦信调转攻势开始攻打北条,这一下被北条打得喘不来气的关东势力感到振奋出兵相助上杉谦信,上杉谦信进入关东与北条氏康展开激战,北条氏康退入小田原城固守,这一仗上杉谦信又没能在野外进行激战,虽然包围了小田原城,但是由于道路太远补给困难只能之后撤兵。

就在撤兵的时候上杉谦信干出了一件戏剧和小说最喜闻乐见的事情,当然也有可能是美化的结果,上杉谦信一个人独自来到北条军面前,独自饮酒起来,北条士兵弓箭射不中他,用铁炮也打不中他,最后安全撤去。

虽然看起来上杉谦信没有得到预期成功,然而上杉谦信真正取得是通往其他道路的权利,之后北条氏康再次攻破里见家。但是北条家转而与上杉谦信签署合议。

从事实上说,上杉谦信开始转变颓势,准备与武田决战。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21 19:27:00 +0800 CST  
125,东部乱战(9)

看到上杉谦信取得成功,武田信玄自然也不能坐以待毙,于是也决定进入关东。但是信浓之地是被围绕在山中的区域,正所谓“入关不易、出关更难。”守护信浓通往关东的是长野家的长野业正。

武田信玄与上杉谦信鏖战近十年时间,而武田信玄攻打长野业正也耗费了九年时间,为何如此呢?因为长野业正守护的箕轮城守护在出山口上。

想要攻打守护在山口的坚城本就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进军路线很容易受限,要么通过激烈的决战打败对手,要么通过攻打坚城来取得胜利。一开始长野业正想要从野外打败武田信玄,但是很快溃败。随后长野业正转而决定守城。

打下箕轮城成了武田信玄即想要又难啃的硬骨头,攻打不顺又恐上杉谦信来源的武田信玄决定退兵,不甘心失败的武田信玄再次集结兵力攻打长野业正,可是为什么出关不易。因为出关道路往往只有极少的选择。

长野业正出击决定埋伏武田信玄,武田信玄的粮草被袭只能战败而归。经历两次失败的武田信玄决定再次进攻长野业正,这次双方围绕着城池进行博弈,武田信玄与长野业正以城池为对峙,之后下起大雨双方退兵,可是长野业正趁下雨转向迂回偷袭了武田信玄重臣饭富虎昌武田军战败,武田信玄转而攻打长野业正的城池,可是难以攻打下来的城池又成为武田信玄的软肋。

武田信玄再一次战败,不甘心的武田信玄下定决心要攻打箕轮城,带足了辎重的武田信玄包围了箕轮城决定困死对手,可是在长野业正弹尽粮绝后突然拿出最后的美酒粮食一分到底,吃得酒足饭饱的长野军突然出城与武田军决战。

武田信玄又一次战败,之后上杉谦信取得了关东管领之位出兵关东,长野业正最后一次出现在军阵中,一次又一次打赢武田信玄的长野业正究竟是依靠着什么呢?

答案就是地缘优势,想要出关是非常难的,因为山中往往具有一些小路或者只有当地人熟知的秘境,大军又往往不得不从山中通过,所以粮草辎重极容易受到伏击,并且又有坚城箕轮城作为保护,这使得想要出关就需要与坚城对抗。

可以看到的是每一次长野业正打赢武田信玄机会都依托于坚城作为谋略手段,只要坚城不乱只需要少股部队就可以重创对方的阵线和后援,才使得武田信玄与之交锋数年不落。然而坚城同样也有自己的弱点。

任何坚固的城池都是以后援作为基础才能守住的,长野业正之后病逝,病逝以后围绕继承人即位以后地位不稳的情况,武田信玄又展开笼络战,之后箕轮城的拱卫城池相继投降武田,战局转向不利于长野家的方向。

最终被拔掉拱卫的箕轮城变为孤城,在最后的总攻之中长野家向武田信玄发动冲击,在已经无法防护城池的情况下,长野家率领兵卒杀入武田信玄的阵中。

武田信玄拿下箕轮城同样也打开了通往关东的道路,然而事情并未如意,因为武田信玄未能在之前的第四次川中岛决战中取得绝对的胜利。

第四次川中岛之战是武田信玄与上杉谦信的总决战。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22 19:42:00 +0800 CST  
126,东部乱战(10)

第四次川中岛之战是武田信玄与上杉谦信的总决战,那么为什么在五次对决之中这第四次成了决战呢?因为上杉谦信已经扳回一城,随着讨伐北条的趋势打开,通往关东的大门也已经打开,这样一来不利的一方反倒变成武田信玄了。

武田信玄之前一直保持避战的态度,目的在于复制第一次川中岛战争中的情景,把对手引入不利中来,然后自己再以逸待劳的击败对手,但是如果武田信玄再采取避战,很有可能的是上杉谦信把重心放在关东了,如果关东的北条一旦战败,这样上杉谦信就拥有了越后和关东对信浓的包围之势。

所以这一次武田信玄也不得不战,而这场战争却也造就了大量的问题和争议,首先上杉谦信为何要故意的驻扎在妻女山上,并且为什么没有把全部兵力带来。其次为什么武田信玄要采用山本勘助的啄木鸟战术来和上杉谦信决战,以及最后谁取得了胜利。

这场战争爆发后,上杉谦信并没有筹措所有兵力前来,而是只带来16000兵卒前来,在越后仍有1至2万人的预备,所谓兵不在多而在精。上杉谦信已经充分的意识到了一点,武田信玄非常善于去笼络别人,大军未必就会对上杉谦信有更多的优势。

一旦在决战的过程中,部队突然反叛可能造成自己整个战线的混乱,所以他让长尾政景留守,在之前已经说过上杉谦信并不信任长尾政景,反而将他留守是上杉谦信的策略。带来的部队大多为上杉谦信最信任的部队,所以带来16000人在我看来是足够的。

上杉谦信到达川中岛地区以后进行了分兵,自己带13000人驻扎妻女山,留下3000人驻扎在善光寺附近,那么第二个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上杉谦信要深入武田的腹地登上妻女山把自己置于对手的反包围之中呢?

表面上看这是自断退路,属于兵家大忌。但是问题在于上杉谦信的目的,他这一次来本就要和对方进行决战,所以一定要把对手逼出来与之作战是关键,上杉谦信的目的就是让对手切断自己的退路,然后上杉谦信就可以冲下山来和对手决一死战。并且在远方的部队还可以前来增援或者偷袭,以自己的不利换取把对方引入不利的上杉谦信看起来落入下风,其实反倒进入了上风。

自断退路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不希望武田信玄再一次把他诱敌深入,上杉谦信的战争并不以攻城夺地作为目的,正是这个原因揭示了上杉谦信寻求决战的决心。上杉谦信作战的目的不同于平常谋略家,所以造成了自断退路的假象。实际上是在布置陷阱。

压力现在踢给了武田信玄,为了与上杉谦信作战,武田信玄还特意修建了海津城作为自己的前线基地, 武田信玄此次已经不能不与对手作战,但是问题就来了。表面上看起来上杉谦信上山是差手,却做到了反客为主。

所以双方开始了对峙,武田信玄想要切断对手的退路,却始终投鼠忌器没有敢彻底的进行下去,之后在一段时间后武田信玄撤兵了撤回了海津城。

历史出现了惊人的一幕,武田信玄撤兵的目的很明显,他已经感到自己将陷入不利,所以让开了道路等待对手撤军,这一次川中到战争也就完结了,从某种程度上说武田信玄之所以在这一次出兵,目的还有要围魏救赵的帮助北条家,武田信玄不希望上杉谦信夺取关东的控制权。

然而,上杉谦信依旧没有下山也没有撤军,形势转向了恶化武田信玄决定行动,执行山本勘助的:啄木鸟战术。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22 19:43:00 +0800 CST  
127,东部乱战(11)

为何武田信玄总是避战,因为武田信玄有多一个选择的权利,武田信玄并不惧怕对手,但是如果自己付出过大的代价,那么周边的豪族和势力有可能又进行反叛,所以本就多一个选择,为什么非要和对手硬打呢?

但是到了这个时刻,武田信玄也不得不承认,这次将进行决战了,我认为那时候的武田信玄心中多少有一些郁闷,本来已经将上杉谦信逼入死角,只需要再几次的笼络就能打垮上杉谦信,可是就在这时候上杉谦信逆转了局势。

于是不得不打了,武田信玄于是召开会议,在会议上家臣主战占据了上风,那么既然必然要打就要考虑怎么打,山地战并不像平原的野战,虽然可能只是一座小山可是山有山道,这使得部队很难快速展开作战,而是拥挤在一起。这样一来从上山往下打就有了优势。

如果围住妻女山又会使得兵力分散开来,这样对方选择最薄弱的一点进行猛烈攻击的话,对围困的一方不利,所以可以看到的是真正为难的是武田信玄一方。

虽然有城池在又有看似的优势,但当时夺取战争主动权的是上杉谦信,不能不打又不好去打,于是问题就来了山本勘助建议采取啄木鸟战术,他执行的是非常冒险的分兵策略。具体看来是将武田信玄的军队一分为二,主力12000人左右的部队趁夜里偷偷出击然后绕到对手的另一面,从另一侧发起进攻。

然后等对方逃出来以后,本队再进行夹击消灭上杉谦信。但是这一计划本质上就存在漏洞,或者说山本勘助的目的并非如此,从战术的角度上看,如果想要达成这个条件,那么出动的别动队应该人数更低,既然目的就是诱使对方下山后两军夹击。

那么为什么要派出比本阵人数更多的部队呢?这样一来如果上杉谦信突然下山冲击武田信玄的话,这不是将武田信玄至于不利的境地么?作为优秀的军师山本堪助的进言看起来确实是失策的。

但是,如果你不把山本勘助的话当做他的目的,而是把他的话当做他的手段的话,这个问题就会产生变化,山本勘助看对了上杉谦信,可以说当时的局势已经是面临一场恶战,所以既然战争要打,并且是两雄的总决战,胜负实在是难料。

那么就需要一个可执行的计划,计划的目的表面上是诱使对方出来,而实际上是要别动队和上杉谦信进行死战,并不存在引诱的成分。凭着什么认定别动队会和上杉谦信进行死战,而不是下山与本队进行死战呢?

答案恰恰就在妻女山本身,妻女山在武田家的腹地,如果长期驻守在这里肯定对上杉谦信不利,所以山本勘助判断对手在寻求一次决战,他认为上杉谦信会与别动队死战的理由在于,上杉谦信只有一次关键决战的机遇。因为是自断退路的背水一战,这一战将十分惨烈。

正是判断到这一点,才要进行分兵,由于妻女山现在已经变成了上杉谦信的要塞,兵力虽然占多数的武田信玄并不能将兵力彻底展开,所以与其挤在一起,不如分兵进攻。

而山本勘助的目的是要别动队和对方打起来而不是驱赶出来,等到局势明朗之后再由武田信玄做出判断,如果局势有利于武田军就攻上山去,如果局势不利于武田信玄就继续坚守海津城等待对手的不利条件到来再进行攻打。

所以我认为从一开始山本勘助的目的就不是把对手引出来,而是要让别动队攻上山去和对手决一死战。然而上杉谦信没有坐以待毙。

他选择了出击。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22 19:43:00 +0800 CST  
128,东部乱战(12)

上杉谦信是一个善战的人,这是因为他所组建自己结构所导致的结果,他的目的就是打败武田信玄,所以在那一刻上杉谦信是真正把握战局的人,为什么上杉谦信要出兵,而不是在山上打起来,因为上杉谦信就在等着这一刻的到来。

上杉谦信违反兵法的设计,把自己置之死地的目的就是要迫使武田分兵,因为山是有路径的,如果武田信玄没有改道直接从一面出击,那么上杉谦信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直接从一侧下山,然后退到越后去。另一种就是直接与武田信玄开战,躲藏在远处的预备队就一定会出发来保护上杉谦信的退路。这样的话武田和上杉就会进行总决战。并且上杉处于山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那么要看懂武田信玄与上杉谦信的战争,就要看到的整个战局的变化,之前是上杉谦信不利,但是现在武田更渴望进行决战,这个利益关系的转变使得上杉谦信从不利中走向有利了,所以他才可以如此从容。

现在武田信玄选择分兵是一种被迫的行为,上杉谦信为什么能识破山本勘助的谋略,因为他就在等这个变化的出现,自然一旦武田分兵以后上杉谦信就要杀下山去。所以啄木鸟战术的说法是错误的。

山本勘助的目的不是要把对方诱出来,而是让自己的部队分兵后与之决战,而为了美化和粉饰所以故意说得漂亮了一点罢了,那么说上杉谦信怎么判断到对方会有多少人来呢?我认为不用判断,上杉谦信追求的目标就是决战。

武田军队一旦出动就表示对手要寻求决战了,决战是武田和上杉都需求的,所以出动即标示着武田决战的心已经启动,这样自然就可以寻战,并且上杉谦信所进军的路线是向越后去的,战争只要能突破对方的阵线就能回去,在那里还有自己的军队在等待。

可以说,这一切都达成了,于是战争正式开打,等到武田别动队到达山顶的时候,已经发现对方的主力走了,并且当天起了雾,使得上杉谦信的行军有一定的隐蔽性,等到发现的时候就是考验武田信玄的时刻了。

虽然说进行了分兵减弱了武田信玄的人数,但是留下的近八千人仍然是足够的,因为上杉谦信也留下了少量的人进行殿后防备对方别动队的夹击,所以在那一刻上杉谦信与武田信玄实际兵力差距并不算过大,可双方对于战局的判断出现了大的偏差。

武田信玄等于是面对一场突然而来的遭遇战和突袭战,在这种情况之下武田信玄毕竟已经久经战阵,迅速的调整了自己的布阵,然而一件怪事出现了,山本勘助突然杀了出去,以极少的部队就去挑战对方,这是一件非常让人理解的事情。

如果说自己的计策被人识破所以故意寻求战死,那么以啄木鸟战术的计划,对方本就要下山的,这就是关键,现在上杉谦信果然下来了,从本质上说山下的武田军也有一定准备这是导致快速调整的关键理由。

之所以山本勘助去找死,关键的理由是他的计策使得上杉谦信直接面对了武田信玄,在这种情况下,使得家主遭遇风险,所以内心中崩溃只能选择送死。也就是说山本堪助是期望别动队的家臣去与上杉谦信对拼,而家主坐享其成。

结果出乎他的预料,无奈只能以死相报。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22 19:43:00 +0800 CST  
129,东部乱战(13)

这次战争中最被世间津津乐道的一幕出现了,上杉谦信身穿自己喜欢的白袍冲入武田信玄的帐中对着武田信玄连续劈砍了三刀,武田信玄使用军扇抵挡下两刀,自己被砍中一刀。然后上杉谦信绝尘而去,这一幕成为历史上一个精彩的瞬间。

虽然上杉谦信在战争前期取得了优势,但是并没有冲散武田信玄的军阵,之后武田别动队发现上当以后,马不停蹄的奔向了战场,最终突破殿后部队的阻击反戈一击的开始攻打上杉谦信,由于上杉谦信本就冲着自己的退路冲去,又有后备部队的接应很自然的就避免了被夹击的局面。

最终双方在战场上打得难分胜负各自回去了,第四次川中岛合战落幕,那么说这场战争是谁取得了胜利呢?我认为是上杉谦信,虽然在战后结果上武田信玄仍旧拥有主动,但是要看到的是,到第三次战争时候上杉谦信已经显出颓势。

在对北条的时候上杉谦信实质上是取得了名望和战争道路的改变,但是本质上并没有获得更多的收益,这就使得如果第四次川中岛合战上杉谦信不去战斗的话,自己的体系就有可能瓦解,要看到的是北条家擅长“北条化”,武田信玄擅长法度管理家臣,家臣从家主的扩张中获得了好处。

但是对上杉谦信的家臣来说,战争不停的攻打,地位和名望都是上杉谦信越来越高,实际的好处却很难看到,这使得上杉家内部并不团结。才能一次又一次被武田信玄笼络到。可这场战争过后,一改颓势虽然看似没有取得巨大的进展。

可上杉谦信稳住了阵脚,得以进行之后的作战,从这个角度上说上杉谦信取得了胜利,那么从武田信玄的角度来说,第四次川中岛之战也并非一无是处。从双方的关系看来上杉谦信更为孤立和矛盾,由于进军路线的锁定使得他只能与武田信玄开战,这是上杉谦信找上武田信玄不停开战的根本要素。

但是对武田信玄来说并不是如此,一件事改变了根本的局势,原本是武田信玄北上信浓、北条霸占关东、今川进军尾张,可是在1560年的时候今川义元却出现了重大毁灭,今川义元战死了,不仅如此在这个今川家崩塌的过程中作为寄臣的德川家康动向开始变得不稳定。

今川家的崩溃开始了,这样一来今川义元所组建的“东海第一弓取”势力出现了快速瓦解的态势,对武田信玄来说已经开始需要为之后的事情进行谋划。上杉谦信不停的与武田作战使得武田信玄难以抽身。

但是这次决战过后,虽然没能达到预想的目标,可也到了战略进行调整的时候了,那么为什么今川义元的崩溃使得今川家快速的崩溃呢?这便是法家非法的弱点。今川义元所颁发的《今川假名目录》是以什么作为基础的呢?

是以围绕家主进行的修改,所以这就是法家非法的弱点。虽然家臣们都团结在家主的周围,但是团结的理由是因为家主的强大,这并不表明家臣与家臣的关系会更好。

等到强主今川义元一死,他的继承人今川氏真继位,并非是因为他的能力弱导致了今川家的衰亡,而是因为他已经无力调节内部矛盾所以才导致了今川的衰落。

守护今川家到最后的是今川义元的母亲寿桂尼。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23 19:42:00 +0800 CST  
130,虎父食子(1)

日本很多战国大名都是强于一代,强主死后即灰飞烟灭,那么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在于日本战国大名改革多以改革家主与家臣的关系为主,过去的守护代系统是横向的关系网络。家主大名是守护代,在守护代之下的是豪族和家臣一层,在之下的家臣武士和地头武士,最下是民众。

相互关系是一种横向的阶级关系,大名多以维持之道来维系与家臣关系,虽然从本质上说容易造成家臣做大之后反叛家主,但是君臣之道以层级来区分,通过婚姻和盟誓来形成相遇的契约。以今川家的改革为代表的东部改革多以强化家臣与家主关系为主。

所以确实在今川义元的改革之后今川家的家臣都开始转变,以法度来确立家主的地位,使得家主可以同时驾驭不同的家臣,出现了体系树的结构。但是问题也就来了,家主地位虽然稳固变强,可围绕在家臣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了瓦解。

以继承人作为投靠势力的倾向逐渐分化了家臣,家主最终要如何改变和影响继承者的顺利继承成为难题,由于子嗣一般并非只有一个,在不同子嗣身上投靠的家臣逐渐出现了对立,这就使得当今川义元战死以后,继承者今川氏真只能用法度来强化自己一派的家臣。

无法沿用旧的契约关系,以守护代的身份统领家臣和豪族,这种横向关系的瓦解使得,今川氏真遇到了统治上的问题,以今川氏真为投靠的势力自然欢喜,但是其他家臣就会担心今川氏真只用亲自己的家臣而不用他们,逐渐产生了对立。

并且亲今川氏真的家臣为了巩固权利也开始要打压其他家臣,今川家因法度造成的统一再度因法度分裂开来,那么这就要考验家主了,如果家主可以开疆拓土,那么就可利用法度压制自己家臣和其他家臣,重建自己家臣的网络。

但是此时的今川氏真是没有这个机遇的,随着织田信长的胜利,织田信长开始崛起,在三河处于质臣状态的德川家康开始出现动摇,这样的结果使得今川家摇摇欲坠。

在这个时候今川义元的母亲寿桂尼站了出来重新统御家中,寿桂尼原本就有拥立今川义元的功劳,现在是今川家唯一的可被所有家臣暂时认可的人物,所以暂时统一在寿桂尼的支配之下,这使得寿桂尼获得了女大名的美誉。

但是在寿桂尼美誉的背后是家臣们的离心离德,在北方武田信玄已经取得突破,东面的北条氏康也不再是当初那个寄于今川家的家臣而是占据关东的强人,西边本来弱小的织田信长也在寻求突破,可以说今川家已经陷入了一个弱势的地位。

今川义元为什么要上洛,其目的就是为了打开西进之路,使得自己变得更为强大,所以采取攻势,现在攻势瓦解转而进入守势,随着寿桂尼的年龄越大,家臣对于未来的担忧就越深,在强者祖母寿桂尼的羽翼之下,今川氏真本就没有什么可以作为的事情,只能顺势而作。

今川家日渐衰微,就算寿桂尼再强势也无法简单改变家中已经走向相互对弈和防范的局势,今川家的内部向心力已经瓦解,无可奈何的寿桂尼终于含恨而去。

寿桂尼一死,武田信玄随即撕毁三国同盟,转而攻入骏河。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23 19:43:00 +0800 CST  
131,虎父食子(2)

虽然看起来上杉谦信一生善于战阵,以至于后世给于了“军神”的称号,所参与战争大多以胜利作为结束,但是不得不说的是上杉谦信在第四次川中岛合战后已经显露疲态。

要看到的是上杉谦信与武田信玄之间的战争是上杉谦信挑起来的,武田信玄虽然一生直至晚年才打通出海口,但是是否武田信玄一定要打败上杉谦信呢?答案我认为是否定的,武田信玄利用法度四处用兵,可以说是在各地都逐渐占据优势,然而得益于“义”的上杉谦信也受困于“义”的约束。

所以上杉谦信只能与武田信玄对抗,而正是通过对抗上杉谦信逐渐获得了更多道义上的话语权,在之后获得了关东管领的地位,但是要看到的是上杉谦信的“义”也已经出现了瓦解,在最初的时候上杉谦信说一不二是因为他凝聚了家臣打压其他敢反抗家臣。但是随着战争的持续,上杉谦信名望逐渐上升,其他家臣并未真正得到好处,而是反复于疲战之中。

反抗上杉谦信的意志已经越来越明显,川中岛合战已经进行了四次,然而真正一步一步蚕食上杉谦信的是武田信玄,虽然小说和戏剧之中白袍劈信玄和箭炮中饮酒的桥段是让人津津乐道,可是作为家臣的立场看来已经厌倦。

上杉谦信已经无力再强硬不停攻打武田信玄,最终双方爆发了第五次川中岛合战,这是双方鏖战的最后战争,面对武田和北条不停的攻打上杉谦信可以说已经是疲于奔命,但是冬季的到来使得上杉谦信无力出兵,这时候的上杉谦信已经改变了之前一直处于的攻势转而变为守势。

武田信玄不但勾连越后背后的会津芦名家出兵更是和飞驒的三木家联合获得了进入越中的能力,这样上杉谦信已经受到了三面攻打,可以说也已经是岌岌可危,这样上杉谦信一鼓作气决定与武田信玄在川中岛进行最后的第五次合战,这时候的上杉谦信已经是守势。

双方对峙了的时候上杉谦信希望联合北条家的敌对势力佐竹家牵制北条,好让上杉谦信能与武田信玄决战,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北条氏康反倒笼络了关东的上杉势力,这样一来上杉谦信随即又陷入到了两面作战的困境之中。

结果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不战而退兵,至此武田和上杉之间的鏖战彻底结束,那么该怎么看待这个结果呢?我认为上杉谦信已经战败,虽然在战场上勇猛无比,但是战争的勇猛并不能弥补在战略和制度上的漏洞。

因为改革获得的强力军阵“车悬之阵”为上杉谦信不停的赢取胜利,但是想要使用车悬之阵是有代价的,未能最终赢得更多的土地和收益分于家臣,只是一次又一次的获得胜利,最终也不能挽救上杉谦信战略上的失败。

“赢于战争、败于战略。”

我认为这是对上杉谦信最好的评价,之后上杉谦信已经再也无力对抗武田信玄,只能转而以维持相互关系的平衡之上,但是武田信玄并没停止胜利的角度,由于上杉谦信的失败,关东关口上的长野家也就失去了坚固的后盾。

最终箕轮城被攻破,武田信玄势力深入关东,这时候武田信玄又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之上,要如何选择将成为困扰武田信玄的难题。

俗话说虎父不食子,可是武田信玄就违反这一原则,偏偏逼死了自己的儿子。

武田义信。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23 19:43:00 +0800 CST  
132,虎父食子(3)

在中国历史中有三位君王都干了同一件事,并且因为这件事造出了一个成语来评价他们,这就是“红颜祸水”,这三位君王是夏桀王、商纣王、周幽王。他们宠信的女人分别是妹喜、苏妲己、褒姒。

红颜祸水是一个借口,他们实际上想要做的事情和所处环境实际上都有相似之处,都是从一个小国转变为一个大国时候所遇到的困境,那么这个困境在上千年之后的日本战国时代家主武田信玄身上同样出现了。

当武田信玄只控制甲斐的时候,这些事情很容易处理,但是随着武田信玄越来越成功的时候,他也需要考虑一下继承人的问题了,尤其是在今川义元死后今川家的快速衰落,这使得武田信玄开始担心起来。

但是如果你看一下武田家的实际情况的话,你就会发现其实武田家根本没有继承人的问题,首先武田信玄的长子武田义信是三条夫人与武田信玄所生的嫡长子,第二子是一个盲人所以没有任何机会成为继承人,第三子已经夭折所以也退出了竞争。

关键就在第四子武田胜赖,可实际上武田胜赖还有一个名字:“诹访胜赖”。四子武田胜赖是武田信玄和诹访赖重的女儿生的孩子实际上是庶子。在今川义元死掉之后武田胜赖就以诹访继承人的身份成了信浓势力了。

五子仁科盛信过继给了仁科家实质上算是退出了武田家,六子葛山信贞进入骏河的葛山家也退出了竞争,七子安田信清在今川义元才刚生出来更是没有机会继承。

所以武田信玄所生的儿子里真正是武田家继承人的只有武田义信,可以算得上毫无争议的不二人选,但是这样的继承人最后武田信玄却逼死了他,这是为什么呢?

表面上是武田信玄因为今川义元战死以后把视角转向了骏河,而武田义信却因为妻子是骏河的女人和父亲反目,造成双方最终决裂的结果,然而我认为事情完全不是如此,如果武田义信是为了一个女人和自己的父亲较劲多少看来不合情理。

在日本的战国时代作为出嫁的女子背后是自家的势力这是事实,如果自家势力稳健或者强势那么女人的地位就高,而如果自家势力瓦解或者衰落女人的地位也会随之衰落和瓦解,在这种关系的网络之中武田信玄本身就是例子。

之前娶了第一任妻子是上杉势力的女儿,但是很快病死于是就由娶了三条夫人,在他宠信诹访赖重女儿的时候,早已经有数位宠女的存在,战国大名的婚姻本质上就是联盟和败盟转变罢了,如果武田义信真的为了一个女人的尴尬处境和父亲闹翻,那么从本质上武田义信也没有家主的才能。

所有双方根本不是因为武田义信的妻子是今川家女儿的原因造成分裂,事实上这与武田信玄成为家主时候是同样的。

之所以双方交恶,本质是家臣们的运作的结果。换句话说就是家臣开始内部的分裂所致,而武田信玄之所以这样做实质上的目的为打压家臣。

可以说武田家的法度和今川家的法度一样出现了裂痕。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23 19:43:00 +0800 CST  
133,虎父食子(4)

北条家的“北条化”、上杉谦信对“义”的分别、今川家的“法度”、武田信玄家的“法度”是中东部四个强大势力实现改革的基础,其中今川家与武田家的“法度”虽然有很大区别,但是本质上都是将守护代转变为大名化的一种方式。

而通过强化家臣的方式使得家臣聚拢在家主的旗下,但是今川义元一死今川家就出现了动摇,这对于同样使用法度的武田信玄肯定感到一丝凉意,家臣们实质上也是如此。现在武田信玄虽然已经取得了更大的优势,但是武田信玄是不可能永远活着的。

这就意味着武田信玄只要一死,那么家臣与家臣要如何去做呢?然而问题的本质又有着新的疑问,武田家本就没有继承人的问题,以武田义信作为家主的话,不就一切都解决了吗?答案是并非如此。

表面上看武田义信毫无争议的是家主的继承人,但是在武田信玄心里却不这么看问题,现在武田信玄已经是控制大国的家主,所以其视角已经不能再锁定在甲斐之上了,要任用更多的其他地区的势力,这就是说要拉拢旁族的地位。

但是这在公族的眼里看来是削弱他们的一种手段,所以“甲斐系”的意识逐渐抬头,以甲斐出身的家臣在武田家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随着家主武田信玄东征西讨取得了很多利益,所以如何控制他们成为了难题。

现在这种情况开始了恶化,家主武田信玄已经不再年轻了,并且从实际情况说武田家的扩张也达到了一个新选择的时刻,是向东进攻关东,还是向西进攻骏河与三河成为难题。而在这个艰难的时刻武田义信又是如何做的呢?

武田义信表示要袒护骏河,而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是要把武田信玄的战略方向转变为向东发展,也就是杀入关东之地,随着在之前攻伐长野业正成功,关东之地已经打开。进入关东之地获取更多的利益成为可能,如果要继续袒护今川家,目标只能是向东攻击。

武田义信并非是在对女人的袒护上与父亲武田信玄出现矛盾,而是在武田家未来之路上出现了矛盾,是攻取大片土地的关东还是攻击狭长的今川家成为了双方博弈的关键。

那么为什么这种问题却成了双方水火不容的争议呢?

答案在于武田信玄身上,武田信虎通过与今川义元的合议给武田信玄牵线娶到了三条夫人,从此今川家与武田家开始交好,随着这种关系的持续武田信玄又牵线使得武田义信娶到了今川义元的女儿岭松院为妻,这样的漫长过程使得甲斐的家臣与今川的家臣拥有相互之间的很多的利益。

所以武田义信认为袒护今川的目的是拉拢甲斐系的重臣,然后进入关东与北条开战,与北条开战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土地进行分封,又能让武田解决被困于山中的难题得到解决。围绕在攻击方向上背后的实质上家臣的利益。

但是武田信玄想要与今川家开战,这一个视角是要吞并今川家,另一个视角则是要抛弃或者压制甲斐系的家臣,转而抬高信浓与其他新得到地方家臣的力量。

这使得甲斐系重臣心中对武田信玄起了疑心,而武田信义并没有站在自己父亲的一边,相反是想要袒护今川氏的方法拉拢甲斐重臣,这就为双方交恶埋下祸根。

但是武田义信有两个弱点被武田信玄牢牢的抓住了。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24 19:51:00 +0800 CST  
134,虎父食子(5)

武田义信与武田信玄最终关系无法调和走向恶化,居然起兵造反了。但是武田义信始终有两个弱点是他的软肋,第一个弱点是没有当年武田信玄流放武田信虎的条件,当时的武田家是一个弱小的大名,仅控制着甲斐一国。

现在武田信玄最少是拥有三国之力的大大名,信浓是巨大的区域可以分为南北信浓两国,所以武田信义想要依靠自己少量的军力就挑战武田信玄实在是不自量力。那么为什么武田信义敢于这样做呢?

因为武田义信所瞄准的是家臣与家主的不合,随着战略方向的调整期到来,武田信玄把目标放在今川上,这使得甲斐系的旧家臣团感觉到了武田信玄要压制他们的决心,所以武田义信就是把目标放在吸引家臣团支持上。

但是这样一来他的第二个弱点就暴露了出来,为什么当年武田信玄能放逐武田信虎?关键在于弱,以弱胜强是武田信玄成功的关键,武田信玄在年轻时候表现出了很多愚蠢之举,目的是迷惑家臣,使得家臣认为武田信玄是一个弱势家主,只要投入到支持武田信玄的驱逐中,家臣将会更加得利。

所以弱反倒变成了强,武田信玄依靠着弱势赢得了家臣的瞩目,可武田义信没有善于利用这一点,相反是直接的与武田信玄对抗,过于强势的选择使得家臣无法统一,只能拉拢支持自己的家臣,从而让武田信玄轻易的就打压了反叛,最后武田义信的师傅饭富虎昌被判自裁,武田义信被幽禁或自杀,从此退出了成为继承人的机会。

女人只是整个事件的一个粉饰罢了,因为今川的妻子导致武田义信与武田信玄决裂最终走向幽禁或被杀只是一个借口,武田信玄与甲斐系家臣之间的矛盾才是导致这样恶果的直接原因,那么为什么武田信玄要如此做?人常言虎毒不食子为什么武田信玄非要这样呢?

答案并不简单的是因为武田义信对自己的挑战,而是不得不这样做,武田信玄一生忙于不停的征战,那么就需要有一个整体的策略存在,由于地缘的影响使得武田是一个弱者,一个弱者想要战胜强者就需要方向。

在今川义元霸占向西的通道时候,今川强武田弱是一个基本事实,所以武田信玄只能向北征伐信浓之地,在获得信浓以后势力大增,与上杉交战不是武田信玄的意愿,而是上杉谦信的意愿,武田信玄在信浓就像是一个十字路口,需要下一步更有效的策略。

我认为武田信玄原先的意图就是向东进入关东,因为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今川把握着向西的道路,上杉又是一个难缠的对手,在上杉谦信获得关东管领之后实际上向北的难度增大了,并且向北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如果说是为了获得出口的港口,那么北面的港口条件绝不如南面的好,所以在今川义元突然战死以后,向西的道路就打开了,向西南的攻伐就实现了可能,所以向东还是向西成了武田信玄第一次可以做出选择的机遇。

这时候武田信玄改变了原先的意图,转向了西边,这破坏了原有的计划,才会和甲斐系的家臣产生矛盾,使得武田义信铤而走险,那么又是什么促进这一切的发生呢?

向西和向东实质上意味着两种不同的选择,向西意味着钱,向东意味着地,作为大大名的武田信玄已经意识到地的隐患,所以他要选择钱。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24 19:51:00 +0800 CST  
135,虎父食子(6)

今川家所占据的通道是非常富庶的,而更西边的织田信长更是通过用钱获得了难以忽视的成功,我认为武田信玄已经意识到了钱与地之间的矛盾,虽然看起来关东地区拥有更多土地,土地就意味更多的封赏,这会促使家臣更加团结在自己周边的奋斗。

但是选择向东的地从家主的角度上看无异于作茧自缚,武田信玄一生都受困于一个弱点,那就是武田家的征战与种植季节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在很多贫瘠的地区,一旦错过种植季节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减产,这样就会影响下一次动员的兵卒的能力,并且还要花费资本去安抚,不然就可能造成叛乱和混乱。

所以,耕战之间的转换成了武田信玄最大的难题,在武田信玄的身上同样出现了一个加法和减法,向东意味着加法,通过不停的召集兵卒可以打下更多的土地,更多的土地可以进行更好的分封,而且肥沃的关东之地与相对贫瘠的甲斐和信浓来说是梦寐以求的土地。

但是,武田信玄却不愿选。武田信玄是可以选择支持武田义信向东扩展的,你可以发现的是武田信玄对武田义信实质上是非常看重的,他把其他的儿子分封到封地上去,实质上使得他们失去了继承权,这就解决了武田义信继承之后的竞争者问题,手拿法度的武田义信可以轻易的讨伐叛逆的兄弟。

可是问题在于武田信玄想选的是减法,也就是动用兵力进入骏河,获得了今川的土地就从此打通了贸易线路,从南面的骏河进入信浓,最后走向关东的上野,这样一条贸易网络就彻底的成形了。

但是这样的做法就会使得家臣与家主产生对立,这才是本质问题。武田信玄为什么要高举法度的大旗,就是因为他不能以控制资本的方式来控制家臣,只能选择控制资产的方式来控制家臣,这样的结果使得家臣也有了一定的反抗能力。

而向东则意味着家臣的力量将会进一步增大,也就是说表面上会获得更多的土地与势力,但是实质上家臣的势力也会随之增大,这样一来武田信玄就只能是和北条一样选择去做加法,也就是不停地去征伐关东之地,这样的结果是武田也会走向“北条化”。

家臣将具有越来越多的封地与力量,这样一来武田家臣将越来越难控制,战争的方向也只会冲着有利于家臣的方向进行,这是家主武田信玄所忌惮的,左面是今川家的快速崩溃,右面是北条家看似强大,实质上家主已经受控于家臣的结果。

所以武田信玄决意向西发展,其目的是为了钱,如果打通贸易通道,资本就会随之滚滚而来,家主一旦掌握了资本以后,就会改变控制家臣的方式。过去的武田信玄左手拿着如马鞭的法度,右手拿着甜萝卜般的封地去驾驭家臣。

一旦转换之后,武田信玄左手扔握着马鞭的法度,但是右手就不再是甜萝卜了,将是手握由资本打造的利剑,家臣只能听命于武田信玄的运作。所以家臣已经看到了家主的转变,从而怂恿了武田义信去和父亲武田信玄决裂。

武田义信没有领会到父亲武田信玄的意图,相反的是想要依靠于家臣的帮助来打倒武田信玄,实在是没有多少家主之才的庸人。

这样原本躺在诹访的诹访胜赖却迎来了机会,武田胜赖开始走上人生的舞台。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24 19:51:00 +0800 CST  

楼主:真的很博通ZB

字数:387093

发表时间:2015-08-23 08:3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8-12 16:57:12 +0800 CST

评论数:79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