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原始自序

[四]或无「言」字,皇本有。不归按:有言字义长。
皇侃曰:朋友交会,本主在于信,岂可与人交而不为信乎?

不归按:《礼记·祭义》:「朋友不信,非孝也。」《韩诗外传》卷一:「不信之至欺其友。」《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可言而不信,宁无言也。」
谓与朋友交,言必有信也。此必先言之,而行以践言,则言可复也。言而无信,则欺其友;故即使遇可言之时,或恐不能履以践之,则宁可无言也。
或曰:忠当以心言,信当以言论。心无隐私谓之忠,言有准实谓之信。此忠信之别也。
此言疑非,盖忠信皆属内在品质,天之生人,既赋予恻隐之心,又赋予忠信之质。儿童未离襁褓,即忠信于父母。此于动物亦可见之。即以后染于时俗,适逢乱世,以致天性败坏,人亦未有彻底不忠不信者,既不忠信于他人,亦必忠信于自己。
曾子之言,乃指忠信于他人,忠须以谋表之,信则以言结之。臣之事君,凡值邦国大政,必尽己之诚,无有私心,且“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士之交友,则言而有信,如此则“友直,友谅,友多闻”,可以切磋道艺,有进德之益;若言而无信,则“友便僻,友善柔,友便佞”,如此则适为己身之损害也。
本篇:「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政》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义与此章相发。
楼主 胡不歸abc  发布于 2017-05-23 19:43:05 +0800 CST  
[五]《集解》:言凡所传之事,得无素不讲习而传乎?
皇侃曰:凡有所传述,皆必先习,后乃可传,岂可不经先习而妄传之乎?得无,犹无得也。素,犹本也。言所传之事,无得本不经讲习而传之也。故袁氏云:「常恐传先师之言,不能习也。以古人言必称师也。」
朱熹曰: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

不归按:《大戴礼记·保傅》:「天子不论先圣王之德,不知国君畜民之道,不见礼义之正,不察应事之礼,不博古之典传,不闲于威仪之数,诗书礼乐无经,学业不法,凡是其属,太师之任也。」「古之典传」,乃指古之经典传记,非此章之“传”也。
《子张》篇:「子夏曰:君子之道,孰先传焉?」言既选择先王之道,亦选择可授之人,才小或年幼者授之以小道,才大或年长者授之以大道,以期皆能以先王之道自立自达而后已。
《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子贡亦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故此章之“传”,乃指先师传授于己者,《国语·鲁语》下:“士朝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所言即此也。
《礼记·曲礼》上:「所习必有业。」谓必从其所业而习之,始能有成也。
《管子·小匡》:言士农工商四民者,均有教法,因其所业而教之,则“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曾子乃士,故须循士之教法,“今夫士群萃而州处,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长者言爱,幼者言弟,旦昔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者是也。
曾子乃孔子之后,因好学而成德之显著者,故《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多有好学之言,择其要而引之:「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难者弗辟,易者弗从,唯义所在。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思,以殁其身,亦可谓守业矣。君子学必由其业,问必以其序,问而不决,承闲观色而复之,虽不说,亦不强争也。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
古之学者,言必称师,故经传中记载孔门弟子称述孔子之语尤多也。
《吕氏春秋·尊师》:「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韩愈《师说》:「古之学者皆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已闻于师者未习而贯之,则再闻之于师必有隔阂,故必及时习之也。此亦言为学之次序,为人谋而不忠则害公益,与朋友交而不信则害亲友,传不习则害己,盖君子之学必先己而后人,欲除不学之害则先人而后己也。
或谓曾子三省,皆所以施于人者,己所素习,用以传人,方不妄传,致误学者,所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楼主 胡不歸abc  发布于 2017-05-23 19:43:26 +0800 CST  

楼主:胡不歸abc

字数:20904

发表时间:2017-05-06 23:0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5-26 13:05:25 +0800 CST

评论数:10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