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月从未了,朗读少不了(读诗词连载)

缘起:一直以来是默读、阅读诗词,用眼睛看过去,求得眼熟即可,去年某一个时刻起兴出声朗读,希望能扎扎实实地背诵下来。为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余琐碎时间,尝试下载了多个手机APP,竟然未找到合适的朗读版本,其中有的还加了不少广告链接,后果是导致手机瘫痪,捂脸。一直未找到合适的朗读版本,在这个春天的一个深夜,才想到何不将自己的朗读录下来听听看。春天本是万物萌发的季节,所以有了以下的录音及文字:)

第一期 扬州 诗词中的超一线城市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有朋友前几日到江南游玩,“烟花三月下扬州”,真正是羡煞我也。果不然,她发来消息说扬州太美了,想在扬州定居。朋友们,轻易不要去扬州,因为去了你就不想走。其实我很不想说,至今我还未去过扬州:)


扬州,是诗词中的超一线城市,扬州,是读诗词时心中不变的向往。有关扬州人和事物的典故非常多,写到扬州的佳词靓句,正如天上的星星,怎么数也数不清,而且一样地散发着美丽的光芒。不知大家是否看过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夏昆非常具有行吟诗人的气质,想不到他会败在一首有关扬州的诗上面。不过,这也恰好说明有关扬州的诗词多得数不清,纵然是热爱诗词数十年如大侠夏昆者,也有聚焦不准的时候。特别说一下,我曾几次遐想夏昆和陈更组合效果如同射雕里的黄药师和蓉儿:)


这次选读的南宋词人姜夔代表作《扬州慢》,有兴趣的朋友们肯定也比较熟悉,自然也会看出此词出自唐诗的典故特别多,比如词中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二十四桥”等等。尤其有意思的是,这些典故都有相同的指向,那就是唐朝诗人杜牧。所以另外加读了杜牧非常著名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此种安排,亦因了在不少场合,多次见到有人表态说喜欢词,却不是很感冒诗歌。对于此类观点,我以为读诗词比较适合从诗歌开始读起,尤其是小朋友们。因为读到很多词的时候,会发现其中诸多典故来自前人诗歌,熟悉了那些诗歌,有关的词便非常容易理解,背诵起来也会快速得多。当然这仅仅是其中一个理由,其他的种种,留到以后慢慢说吧。



寄扬州韩绰判官&扬州慢

楼主 商角徵羽  发布于 2017-05-02 21:01:00 +0800 CST  
晕,图片格式这么小,居然发上来这么大……

才发现回复里面更加无法上传音频视频的,天涯技术支持要再好点才行啊。试试这个地址:http://t.cn/RaP4oL8 可以听到朗读录音。谢谢大家。
楼主 商角徵羽  发布于 2017-05-02 21:09:45 +0800 CST  
@关粉儿 2017-05-02 21:42:56
为什么是“转载”?
-----------------------------
眼花了,看成了连载,巨汗。传语音不成,文字也不会认了。有劳关版帮我改成原创……谢谢……
楼主 商角徵羽  发布于 2017-05-02 22:02:34 +0800 CST  
第二期 读春晓知道博爱,读如梦令体会专情

春 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为春天而作的诗有很多很多,唐朝孟浩然的《春晓》,是我非常非常喜欢的一首诗。别看寥寥二十字整,韵味几乎是无限发散。记忆中关于春天的诗词佳句也有不少,这一首五言绝句,每个春天都会自然而然地多次想起念起。不论时空如何变幻,春天总会有鸟鸣有风雨有花落,无可奈何之下,爱春惜春的心情似曾相识。



小朋友们非常适合背诵这一首,大自然有着许许多多奥秘,需要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对早晨刚睡醒听到鸟叫的欣喜,对风雨会吹落春花这一自然现象之间的观察,对娇弱花朵受到摧残的推理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惋惜……这简直是锻炼了语感,增加了美学修养,助长了一颗博大的爱心啊。不是这首诗被我说得如此神奇,而是她本来就很神奇,只要听过此诗的人,又怎么会不受触动,即使夏天不会秋天不会冬天不会,春天一定会在适当的时候想起它来,内心里涌起一股诗情来,那是多么美好的体验。

李清照的如梦令,比喻新颖,形象生动,也是流传甚广的佳作。用上从语文老师那里学来的中心思想总结(虽然我总也抓不住老师的中心思想,但不妨碍我找一下此词的思想哈),主旨和春晓差不多。昨晚刮风下雨,李清照喝得有些多,记的不是太清啦。

这时有侍女给她卷起珠帘,李清照记挂着自家院子里的海棠,便急忙问起了海棠如何,侍女回说海棠还是那样子,挺好的没什么变化。才女李的反应很好的表明她对海棠花的喜爱,花朵被风吹雨打过,不长心的侍女呀,你知道吗,一定是花儿少绿叶多哟。

最后一句虽说别出心裁,历来为人称道,可我似乎有些怨念,只特别关爱海棠花吗,还有那么多的花花草草啊,为什么要冷落她们呢。朋友们再看看孟浩然的花落知多少,一个“花”字,其实包含了多少性灵之事物啊,所有的花,无论是华贵的牡丹还是不知名的草花,都被这一个字所囊括了。此诗意境更为深远一些。

做为一个女筒子,对肥瘦这样的字眼有点敏感,“绿肥红瘦”一语着实灵活俏皮。女词人联想到这个肥瘦意象,貌似有点先天优势,倘若让一个生理心理属性皆为男,对肥瘦比较迟钝的词人写这一句,是不是心理上会隔膜了几分。

说到底,这一首小诗,一首小令,都是我喜欢的优秀作品,不同朝代不同形式,前浪后浪各有特色,就在这里打住吧:)

PS:很遗憾录音没法传上来,只能发文字。

春晓&如梦令

楼主 商角徵羽  发布于 2017-05-03 20:26:28 +0800 CST  
第三期 千百年前,杜甫偶遇他的小伙伴卫八处士


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千百年前,杜甫与他的小伙伴卫八一别多年后终于相遇了,此时的杜甫应是中年。多年不见的儿时伙伴,一朝再相逢,彼此都换了模样,小小少年当了父亲,天真女孩已为人母,那种兴奋错乱的情绪,不知今夕何夕而又茫然失重的感觉,在小说里,在电视剧里,在各自的生活中,我们都曾经体会过。


更何况那是一个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没有手机也没有QQ微信,自然也不可能在朋友圈互动的时代。杜甫所写的这一首诗,是如此地打动我,以致反复读过多次,只因人间美好的情谊浮动在全诗的字里行间。请看,那一晚杜甫在卫八处士家做客的情景仿佛就发生在眼前:他们谈论了彼此的生活经历,也说起了共同的一些朋友,痛惜有些朋友早已生死相隔;注意到彼此脸上由时光刻下的皱纹,他们甚至会打趣各自头上的白发……

直至卫八的儿女们齐齐前来问好,打听他们父亲的朋友,眼前尚是陌生长辈的诗人杜甫从哪里来,杜甫带着长辈的情怀看着朋友的儿女们,心里很欣慰,想多拉着他们说说话,却不料没说上几句,卫八吩咐他们赶快去割些韭菜回来……

外面还下着雨呢,还好他们相遇的季节是春天。夜雨剪春韭,想想就很美好。小时候最喜欢的家务劳动就是割韭菜,得到大人让割韭菜的指令,总是欢喜地一溜小跑,常惹得哥哥笑我太馋:)韭菜真绿啊,韭菜真香啊,尤其是在春天。喜欢吃韭菜猪肉馅的水饺,可惜市面上的韭菜早已不是当初的味道,就让那种太好吃的味道留在记忆中吧。

这顿晚饭,杜甫与卫八都喝了很多酒,然而大家都没有醉意。对于卫八处士一家的温情相待,杜甫心里是感动的,与朋友难得相聚,明天又要道别,世事茫茫,再见不知会是何日何方,想想就很怅惘。没有夸张的剧情,没有特别煽情的字眼,平铺直叙地道来,有了杜甫的真挚感受,亦是一首好诗。

赠卫八处士
楼主 商角徵羽  发布于 2017-05-05 20:54:29 +0800 CST  
哦,上面应该有个标题:第三期 千百年前,杜甫偶遇他的小伙伴卫八处士
楼主 商角徵羽  发布于 2017-05-05 20:55:36 +0800 CST  
第四期 做人当做贺知章

回乡偶书(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题目或许很惊悚,但真的是有感而发。无论是做人当做贺知章,还是生子当如贺知章,抑或某些姐妹们一定要对号入座来个嫁人当嫁贺知章,都不错。前几天听了首儿歌,就在唱着“要嫁就嫁灰太狼“,那么也算从小接爱辨人识才的教育吧。


理由有几点:贺知章生活工作顺利,青年时代离开家乡通过考试取得功名,不象同时代有的人那样备受考试落第的打击,对心态与生活境遇影响很大;贺知章生性达观,性格淡然,八十多岁告老还乡得到恩准。要知道那时代平均寿命很低,杜甫都说过,人生七十古来稀,是否可以推定贺生活习惯心态都非常好,要么, 上天对他太厚爱。其实完全有理由相由两者必定兼备,缺一不可。




这两首回乡之作,清新可喜,意境恬淡,有几分感慨亦有几分感伤,但是绝无悲哀痛苦的成份。很多时候,体现出何种诗味来,也是做人的境界所决定的啊。

第一首,最喜欢笑问客从何处来的笑问二字。儿童 本就是一面镜子,你对他们笑,他们也会回报以笑,你对他们和颜悦色,他们回报的是天真无邪。从“笑问“二字,我看到的是睽违家乡五十多年后的贺知章,对乡邻儿童的慈眉善目对他们的无比耐心。


第二首在不少选本里并无选出,但知名度也挺高。一样的有几分人事皆非的感慨,但绝不做悲音,贺知章的人生是圆满的吧,仕途没有大的波折,告老还乡与被贬外地完全是两种境遇。镜湖水微微泛起波澜,正如贺知章高龄回到故乡安然的心境。诗题偶书,文章本天成 妙手偶得之,苦吟派们又要羡慕嫉妒了。看来还得加上一句:写诗当如贺知章:)


回乡偶书
楼主 商角徵羽  发布于 2017-05-07 19:49:35 +0800 CST  
第五期 盛况空前,三位大诗人为谁和诗?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王维

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杜甫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没有夸张,三位大诗人分别是杜甫,王维,岑参,都是著名诗人啊,哈哈。那么,三位大诗人同时为一个人作和诗,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情缘起,长安收复,肃宗还京后,时任中书舍人的贾至(这位也是家学渊源啦,本人好象还是状元及第来着,敬仰ing……)写了一首诗表达他所处的时代是多么美好的诗。全诗如下:“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满建章。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共沐恩波凤池里,朝朝染翰侍君王。”


贾至的诗引起朝庭上下瞩目,因为当时是大乱之后,大家心情本来也不平静,所以其他诗人摩拳擦掌,纷纷和诗祝贺讴歌。我们能看到的,便有王维,杜甫,岑参三位大诗人的和诗,有没有其他诗人参与其中,我就不得而知了。三位大诗人能够同场比拼和诗,可谓是难得一见的盛事,精彩程度绝对要超过当今的某某歌手,某某星战。君不见有智者写诗为证:歌手风骚三五年,唐朝诗篇万口传。除此之外,更显而易见的是,诗作全都是一人独立完成,不存在团队包装,拼凑剪辑,后期调音等等当代人常常采用的有效措施。

只是有点替贾至舍人郁闷,本来亦颇有文采,几位诗人的和诗一出,各大选本基本正文里没有他的原诗什么事了。

三首诗,我在私下里比较了很多次,“千万次的问”,到底谁的诗写得更好,到底好在哪里,想来想去,实在没有定论。每一首诗里都有我喜欢的句子,它们都曾让我反复揣摩忖度其妙处。三首诗都极力渲染华贵气象,其中,王维的颔联更是气势堂皇,彰显大国风范。岑参的六、七句我又爱极了它明秀,清新的味道,杜甫一诗,诗成珠玉也很喜人,只“燕雀”与大臣们上早朝的气场有些不合……

不过,恰恰“龙蛇”这一联,欣赏者亦不少,宋代文豪苏东坡便极力称赞这两句。所以,我也没法多做评价,各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喜好与取舍。不过,同题应制诗里,有几位大诗人的作品,散步时,喝茶时,细细体味起来,特别有点意思。俗语云:美人怕同框,我不知道,诗人怕同题吗,哈哈。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楼主 商角徵羽  发布于 2017-05-08 21:27:31 +0800 CST  
总是忘了加标题:第五期 盛况空前,三位大诗人为谁和诗?

音频地址:http://t.cn/RXnpcUJ

@关粉儿 @xixiange1963 二位版主方便的时候帮我把音频和标题加上去,谢谢:)
楼主 商角徵羽  发布于 2017-05-08 21:31:33 +0800 CST  
第六期 白居易居京城之《草》,为何没能完整选入课本

赋得古原草送别 又名《草》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一首诗,可谓是耳熟熊详,“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实乃千古名句。因为是应试作品,前面要加“赋得”二字,更难得的是,作者写此诗时只有十六岁,况且应试作诗,比平时自己写诗,难度系数大得多。出名要趁早,白居易的天赋诗才那时便已展露。

京城长安本就是藏龙卧虎的地方,想要闯出一番天地自然不那么简单,当年白居易凭着这首诗让顾况大为赞赏,改口称赞说“居亦易矣”,亦可看出此诗的卓绝不凡。

记忆中小学课本里收入了这首诗,但直到前几年,听一位朋友说起,小时候学到的只是此诗前四句,我大为惊讶。自己早已记不清儿时学过的版本,上网搜索之后,发现也有不少人诉说课本上只学到前四句的经历。

一首经典五律,字数并不多,小朋友们学起来也没有生僻字,单论后四句,并非不好理解,背诵起来亦挺轻松,为何会受到这样的对待,会何只截取一半,不能给它一个全诗呢。

随意删除镜头随便更改台词,好象那是电影电视剧会受到的待遇,一本小说一部文学作品,正式出版时可能也会作一些删改,那些必然有其合理的解释。但是,白居易的这一首杰出作品,似乎与前述种种并不相同。

隐隐有些可惜,京城长安对一般人来说,居不易也,对于大诗人白居易来说,京城是他展露才华的地方,所谓“金鳞本非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早在唐朝,他的诗歌已传遍华夏大地,妇孺皆知。流芳百世的诗作,到如今,却只能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方式,出现在小朋友们面前,倒底是为什么?想象白诗人如若有知,会不会再一次湿了他的青衫。

莫名觉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更加地形象生动,自然天成。这真是一首千古绝唱。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告知。

赋得古原草送别
楼主 商角徵羽  发布于 2017-05-11 20:27:01 +0800 CST  
第七期  杜甫的《佳人》

佳 人
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哀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花,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杜甫的确是大家,他的诗有好多值得多次品味,反复吟诵。这一首《佳人》,和后来的白居易《琵琶行》,大体意思差不多,描写一位素昧平生女子的不幸遭遇,聊以寄托自己的感念,以女子的遭遇做自身际遇的写照,都写得亲切自然,情动于衷。

当然,杜甫的这一首诗,篇幅虽然短小,事情起因经过以及诗人对女子品德的观察,全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这首诗非常精致,每一句都不是虚写,每一句都能让人感觉到分量。



初读这首诗时,印象最深的是“绝代有佳人”,却无法想象那是怎样美丽动人的女子。再大一点读此诗时,我看到的是“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每一位对未来有着憧憬而又隐约感到不安的女孩子,都会注意到这一句吧,即使不曾看过杜甫的原作,这两句诗被人引用的次数已经多到让人无法不留意的程度。

还有这一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某个夏日的竹林很是深幽宁静,我曾经穿着连衣裙倚着翠竹让人拍照。出来的效果嘛,竹林一片青色,连叶子都绿得那么优美,竹子很挺拔修长,衬得人越发肥壮。那片片我有多年不曾拿出来欣赏,就让它安稳地压箱底吧,谁在年轻时没做过几件后来想起来好笑的事呢。

佳人生得美,品德又高洁。然而,为了生活,佳人不得不变卖自己的首饰,茅屋破了,她需要和侍婢一起牵着藤萝补屋子。哪怕在夫婿有了新人之后,佳人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节操,正可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论泉水清浊那两句,行笔看似突然,其言外之意正在于此。

杜甫在诗的末尾还写到,佳人并不把摘来的花儿插在头发上,而且她喜欢多多地采柏,柏的语义代表着高洁,这些都是杜甫在赞扬她啊。说真的,第一次读的时候尚年少,哪里读得懂这些委婉之意?

我一直觉得自己比较笨拙。比如,这一首诗里有两句:“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直到前几年,才忽然有了切实领悟,颇有豁然开朗,原来如此的感觉。十个字,言简意赅,道尽了人生至理千万条,又包含了世间多少辛酸悲凉……容我哭一会儿去。

朋友们,读杜甫的《佳人》,你的关注点是什么呢。

佳人
楼主 商角徵羽  发布于 2017-05-16 21:05:35 +0800 CST  

-----------------------------
@指難 2017-05-11 20:32:33
没事儿,我们彼此都很熟,她引用我写的诗无需注明作者的。
-----------------------------
翁姑娘还是那么幽默,英气:)
楼主 商角徵羽  发布于 2017-05-16 21:06:38 +0800 CST  
第八期 抓不住春天的两首诗

王驾(唐) 春晴(又名雨晴)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高启(明) 春暮西园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本来昨天就想读这两首诗的,日历已经翻到五月,给我们带来喜悦的三月四月已经过去,阳光这么强烈,温度急剧飙升,前天甚至听到蚊子的叫声……“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春天悄然溜走。

好舍不得春天啊,要过四个月才能凉爽一些,再过接近九、十个月,她才会回来。从北半球到南半球,路上就要走三、四个月,春天也不容易,大家这么喜欢她,每年都要长途奔波,很是辛苦哦~

王驾是晚唐诗人,高启是明朝诗人,相隔几百年的两位诗人,所写的都是暮春景象,这并不奇怪。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抒发过相同的心意,他们对这一题材毫无厌倦,实在是因为到了暮春时节,对花儿凋谢的惋惜,以及引发的对春天的留恋,对春天逝去的依依不舍,都是自然生发出来的情绪,对此写诗填词不过是情宣于外罢了。

两首七绝用语直率,且都富有巧思,赏玩之下亦觉十分可爱。先说王驾的诗吧,下雨之前,才刚刚见到花蕊,说明只是初春,一场雨过后,只见叶子不见花,分明花事已了。好一场连绵苦雨,让王驾错过了多少赏心花事。

妙的是,王驾并未直接写自己多少讨厌这一场雨,多么恼恨错过的好春光,他请出了蜂蝶当代言人。好不容易天晴了嘛,蜂蝶们纷纷出来觅食,估计王驾家的小园子亦是它们熟悉的所在,它们径直来到这个园子,却发现无花可采。那怎么办呢,蜂蝶无情,花儿被雨打风吹去,它们才不会感伤,赶紧调整好飞翔的方向,到下一家寻找机会。只留下多情的诗人王驾,看到蜜蜂蝴蝶向邻家飞去毫不迟疑、决绝的身影,不由得产生联想:“这里是没有春天了,它们飞得那样欢快,难道春天在邻居家?”

这王驾是不是有点天然的,呆萌呆萌的可爱意味?明知道春天早走远了,邻县邻郡都未必有,更何况邻居家。诗要么有情,要么有趣,这句“却疑春色在邻家”新奇生动,趣味盎然,让人过目不忘。


(图片来自网络)

明朝高启的这首春暮西园,春色都从雨里过一句,初读之下感觉非常美好,芳草树叶绿得晶莹剔透,到大自然里随地走走,空气清新得让人心旷神怡。

然而读到第三句,立刻感到不对,原来第二句大有伏笔,读者我中计了:春天不应只是这些啊,象征春天的万紫千红呢?好了,大家肯定能看出来,此诗的用意和王诗恰好相反。同样是写的雨后,同样是残春时节,只是高启跨越时空,成为了王驾的邻居。笑。

让人感叹的是,蜂蝶们上下几百年,一直那么聪明,它们纷纷追寻到西园的菜畦里“赏”菜花。不知诗人的邻居们是否也会想象,春天住到高启家来,高启倒是很理智,并没有自作多情,他知道蜂蝶们如此,只是因为别人家的花儿已经由开放到凋谢了。

繁花落尽,花事已了。高启隐约在感叹,菜花虽在,亦不是春天。春归去,谁也留不住。非常有余味的一首小诗呵。

春晴&春暮西园
楼主 商角徵羽  发布于 2017-05-20 16:43:59 +0800 CST  
第九期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苔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未曾亲眼见过牡丹之前,对唐朝刘禹锡这首诗不是太好理解,夸牡丹就夸嘛,为什么要拿其他两种美丽的花儿来做陪衬,而且是赤裸裸地贬低,即便是如今广告行业也不能这么做吧。



对于这一首诗,总是带着许多疑惑,譬如,我对牡丹“国色”的想象匮乏,刘禹锡对莲花过于洁净的负面评价……直到那一年的花季,去了洛阳牡丹园。在那里,我发现了一个新天地,牡丹花雍容华贵,娇艳丰美,气质出众,真真是国色天香,让人由衷地倾倒啊。在牡丹园里所见到的,即使是平时颇为喜欢的其他花儿们,也全都被比了下去,眼里笑里呼吸里,心上眉间,全都是牡丹的动人心魄。

那天还未走出园子,便用手机发了一条朋友圈,情不自禁地引用了刘禹锡的这句:唯有牡丹真国色。亲眼见过牡丹之后,对这首诗再无疑虑,反倒开始佩服刘诗人持论公允:即便再爱莲花如我,对他的评价亦没法不认同,莲花美在洁净,所谓出污泥而不染,自是切中肯綮;芍药花形虽与牡丹相似,但是她是草本植物,而牡丹是木本植物,说她“无格”亦不能算失当。

芍花,莲花各自是一方花侯,在这里被拿来做衬托,亦是服气的。

会不会有朋友要问,上面花了这么多笔墨赞美牡丹,接着却要写到袁枚的苔花,是不是对比起来不太好看?不知朋友们会怎么想,读到这首小诗,我是很感动的心态。百花皆有人称颂,一松一竹都是朋友,从古至今不乏写到他们的诗词文章。以苔为主题的,相信不会太多,个人阅读有限,这一首苔是我所见到的难能可贵的作品。



地球上有那么多生物,牡丹再得天独厚,再值得热爱,她只是百花中的一种,只能代表其中的一类美好。太阳固然胸怀博大,因了各种缘由,总也有照耀不到的地方,而苔无论生在哪里,无论阳光有几许,到了春天,一样的拥有绿色,一样的拥有着勃勃生机。苔花哪怕只能如米粒一般微小,她也会自豪地开放,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欣喜的呢。

主张性灵说的袁枚,为苔花写诗,亦可称是情理之中。另外,他的随园食单很不错:)


赏牡丹&苔
楼主 商角徵羽  发布于 2017-05-24 20:37:38 +0800 CST  

楼主:商角徵羽

字数:8658

发表时间:2017-05-03 05:0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5-25 12:15:40 +0800 CST

评论数:8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