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一束

過關

大約是在二十多年前,友人介紹我看一篇上海《文匯報》上的文章,題目大概是“文人難過帝皇關”,以英雄難過美人關起興,談到錢穆先生因蔣介石先生請吃一頓中飯,就感激淋涕,成了御用幫閒了(手頭沒有原文,記憶中大致如此)。
當時錢先生的著作,在大陸還不多見,常見的只是簡體字的《師友雜憶》(與《八十憶雙親》合印),蔣先生請吃飯的事上面是有記載。但是“一飯之恩”就能起這樣大的作用,則只是作者的想像了。
在《晚學盲言》一書序的最後,錢先生自署“中華民國七十五年秋先總統蔣公百年誕辰紀念前十日錢穆自識于臺北市士林外雙溪之素書樓時年九十有二”(此據臺灣聯經版全集,大陸簡體字版或無之,猜想。又新出九州版則改七十五年為一九多少年。去掉中華民國字樣)。可以看見,蔣先生去世後,錢先生還是紀念他,而且全集中也有多篇祝壽文,追思文等。這些都是出於一飯之賜嗎?一九四九年新華通訊社評《白皮書》的文章裏,有一篇曾把錢先生和蔣先生胡適之先生傅斯年先生歸為一類。這一分類方法,至少有一點是對的:他們都反共。《論語》中孔子講到管仲,有一處說“微斯人,吾其披髮左衽矣”。蔣先生對於胡、傅、錢諸先生,就略相當於這管仲,儘管他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他們還是會支持他,但不等於不批評他。
文人難過帝皇關,這種情形是有的。一是高壓之下,除非捨生取義,有文人會委曲求全,這不能算文人的大過。一是在某個或某些事上,贊成支持某個帝皇(總統、主席、總裁、總書記),這得具體分析,不可一概而論。還有一種是服膺“皮毛論”,自認為毛,堅決聽皮的(而這皮,又非指國家、民族甚至階級,只是帝皇),這才是有虧于文人之行的。
清人金聖歎有幾首詩是寫他聽說皇帝稱讚過他寫的詩好,十分高興,寫而為詩,真可說是感激淋涕了。但是他也非是唯皇命是從,最後是因違反了皇帝頒佈于太學、郡學、縣學的臥碑令(士子不得上書言事)而遭刑戮。金聖歎也不能作為文人難過帝皇關的標本。
英雄難過美人關和文人難過帝皇關,都像是全稱判斷,而事實卻不是這樣的。中國歷代帝皇有許多是很厲害的,而強項令、魏征等等卻是史不絕書。辛亥革命以後,也有章太炎先生、周樹人先生、梁漱溟先生、馬寅初先生、黃萬里先生等等不畏最高權勢的文人。文人難過帝皇關這個命題本身是不能成立的。無行文人不能成為文人的代表。
周樹人先生有一首詩說,如果一頭老虎回頭照顧他的小於菟,不能據此說他不是一個英雄,不是一個大丈夫。同樣的,一個文人,有時會支持帝皇,也不能據此就說他文人無行。按:以上“同樣的”三字,不說明其前後有推理關係。老虎的事和文人的事是兩碼事,但二者之間有類似之處,“同樣的”三字說明的是這一點。
抗戰勝利後,錢先生曾建議蔣先生急流勇退,退位讓賢。後來國共內戰,國民黨一方節節敗退的時候,錢先生不再這樣主張轉而希望蔣先生 負起責任來。後來蔣先生 在臺灣做 “臺灣地區最高領導人”,並沒有像有些人所說,使臺灣人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相反生活有提高(比過去,或比上海天津等地方)。有一年新春,錢先生一副春聯裏有句“大陸是地獄是天堂,整日跂望竟忘年”。在這種情形下,錢先生或臺灣別的什麼人,在蔣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時會想到他,紀念他,應當也是十分自然的事。不能成為“難過帝皇關”的“罪證”的。
當年《文匯報》的文章,朋友介紹給我看了,我沒認為有保存價值,所以現在連作者名姓也想不起來了,只約略記得一些。現在讀錢先生《晚學盲言》一書序的時候,忽然聯想到此文,拉雜寫為這些。






作者:畢明邇 回復日期:2006-8-30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2-11-04 08:49:59 +0800 CST  
上面这一则原来还是二零零六年所作(或许中间做过修改),书话也发过的。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2-11-04 08:52:42 +0800 CST  
陳鵬年的虎丘詩 毕明迩
陳鵬年是康熙年間中進士,做官的。在蘇州,他做的是蘇州知府,是蘇州府的最高長官了。在蘇州,不能不去虎丘,去虎丘不能無詩。他寫的是兩首《重遊虎丘》。“雪艇松龕閱歲時,廿年蹤跡鳥魚知。春風再掃生公石,落照仍銜短簿祠。雨後萬松群遝(ta)匝,雲中雙塔半迷離。夕佳亭上憑欄處,紅葉空山繞夢思。”“塵鞅刪餘半晌閑,青鞋布襪也看山。離宮路出雲霄上,法駕春留紫翠間。代謝已憐金氣盡,再來偏笑石頭頑。楝花風後遊人歇,一任鷗盟數往還。”詩中 “雲中雙塔半迷離”句,當是指遙望所見城中雙塔,而不是說虎丘山上有雙塔. 夕佳亭或是當時山上一亭,現在好像沒見有此亭。
二詩感傷意味很濃。陳鵬年本來做過江甯知府,卻被上官兩江總督阿山誣劾去官下獄。後來怨案得到平反,重新做官來到蘇州,重遊虎丘,寫下這樣二詩。
蘇州城裏,除了知府,還有幾位省級官員。江蘇巡撫張伯行和江南總督噶禮。這兩人互相不和,經常互相彈劾(最後並因此兩兩丟官)。在噶禮看來,陳鵬年是張伯行一党,因而也常常找陳鵬年的岔子。陳鵬年的這兩首虎丘詩,竟也成了總督噶禮密奏彈劾的罪證。
噶禮將二詩全文抄錄,逐句批註,認為這是嚴重的反詩。例如 “代謝已憐金氣盡”本是講的秋天的衰颯氣象,而噶禮卻說 “金氣”是指大清的氣數,這句是說大清氣數將盡,豈非嚴重的反詩.。“一任鷗盟數往還”的 “鷗盟”本是詩人常用的詞語,與鷗盟往還,就是嚮往退隱生活的意思。而噶禮則說,這是暗指在臺灣反清的鄭經(鄭成功的兒子)政權,陳鵬年是要和他們往還勾結(其實陳鵬年寫這詩時,施琅已經把臺灣收復了)。其他各句,也用類似的方法分析批註。以為這次鐵案如山,肯定能把陳鵬年整死,說不定還能株連到張伯行呢。
沒料到的是康熙皇帝沒有接受他的誣告,說是 “詩人諷詠,各有寄託.豈可有意羅織以入人罪?”陳鵬年算是逃過了一關。後來,袁枚把這二詩和這事的始末,記入了他的<隨園詩話>。< 隨園詩話>(人民文學出版社本)後面,附有伍拉納之子所寫批語,在陳鵬年虎丘詩這一節的批語中,講到了總督噶禮的最後結果: “噶禮後竟以母送忤逆賜死。”(這 “賜死”是古代死刑的一種特殊形式,不由政府強制執行,而由皇帝下令 “賜”其自殺.而且名義上不算死刑,又可保全屍,所以被賜死是比被判死刑體面一些的待遇.而母送忤逆,則是說其母到官府告這兒子忤逆)。
近日看一電視連續劇,說到總督噶禮勾結太子謀反,想殺皇帝;被皇帝下令,當場拉出去砍了。這當然又是戲說而已,不可當真的。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2-11-05 06:50:23 +0800 CST  
前贴衣食住行之外,修改了一下,请指教。



衣食住行之外

衣食住行,可以是名牌、山珍海味、豪宅、名車遊艇飛機(而且都是私人的)。亦可以飯疏食、居陋巷、布衣暖、出無車。還可以有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家徒四壁甚或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等等。

衣食住行之外,則有的是飽暖思淫欲,也有一句話說,男人有錢會變壞,事例當然不少。中國古人則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說以天下為己任,先憂後樂,說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白薯。今之領導人也說為人民服務,說艱苦奮鬥,說向雷鋒學習等等。就不像衣食住行那樣,只是數量品質上的差別,而是涇渭分明,或曰享樂,或曰貢獻,各走各的路。追求不同,結果也就不一樣了。至於心口不一,言行不一,這是另一個問題了。

在衣食住行和享樂或貢獻之外,最後還有什麼追求?信基督教的,要上天堂;信佛教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蘇聯小說說,當我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當年革命青年都會背誦的);中國先賢們則有留取丹心照汗青,有只留清白在人間,有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等等人生格言留下。今之春節晚會笑星則曰,最後悔的事是人死了錢還沒有用完(很抱歉我記不得原文,只能寫一大意),大家一笑,不知是否同意了他的想法。

笑星的笑話是和求享受的想法一致的。講貢獻的人們不會這樣想。如果他也不信耶教不信佛教,不求上天堂不求成佛成菩薩,那麼他的終極追求應當怎樣?

《人生十論》(錢穆先生)裏有一篇《人生三步驟》,他說:“我們做人,第一要講生活,這是物質文明。第二要講行為與事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人文精神。第三最高的人生哲學要講德性性命。德性性命是個人的,而同時亦是古今人類大群共同的。人生一切應歸宿在此。”這是他晚年在香港大學所作演講的結語。他說,這“不是一種教訓”“只是把自己所瞭解的中國古人的話來介紹給諸位。”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2-11-06 07:49:25 +0800 CST  
园林里的几个字一文,过去有一帖子,题为“得其环中”。近日也被提起,谢谢。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2-11-06 16:55:32 +0800 CST  
錢 行(江蘇)


四本小書


有一次去靈岩山,見山路二側有許多小攤,其中有兩個兼賣舊書,買了四本。其一是《評白皮書》,白封皮,紅地黑字的書名,另外是作者簽名。這類書,這個攤上有幾種,只這本是直排,不是簡體字,可見出版較早(一九六○年第一版,一九六一年第二次印刷),所以選了這本。 共收《丢掉幻想準備鬥爭》等五篇新華社特約評論員文章。封面上有一贈書章,印文:中國敎育工會蘇州市桃塢區委員會贈。受贈人在邊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陳紅雲。猜想當年是每個敎師都有這書,都要學習的吧。 書中有以下名言:“為了侵略的必要,帝國主義給中國造成了數百萬區別於舊式文人或士大夫的新式的大小知識分子。對於這些人,帝國主義及其走狗中國的反動政府只能控制其中的一部分人,到了後來,只能控制其中的極少數人,例如胡適、傅斯年、錢穆之類,其他都不能控制了。他們走到了它的反面。……”還有“階級鬥爭,一些階級勝利了,一些階級消滅了。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幾千年的文明史。”等等等等。

另一本書是《北京大學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運動簡介》。有說“紀念我國第一張馬列主義的大字報誕生五周月”,則知是一九六六年十月間的東西了。其中名句“他們誣衊《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吿》這篇光輝著作過時了,胡說甚麼現在時代不同了,條件不同了,不能生搬硬套,不能拿來指導當前的運動云云,眞是反動透頂!我們說:毛主席的話句句是眞理,一句頂一萬句,永遠不會過時!……”等等等等。 又一本是南京軍區政治部印的活頁文選,選文都是毛選四卷本中的。

最後一本是日文書,也是毛著,《論十大關係》,雖看不懂日文,也買了。四本共四元錢,原價只有第一種是零點一一元,第四種是日圓定價一百分(?),另兩種沒定價。

說永遠不會過時,其實永遠不會過時的東西或許是沒有的。“一句頂一萬句”也只能是當時說說而已。這四本書,現在也可算“歷史文物”了。

後來再去靈岩,那些小攤都不見了。只有棚子還在。


錢 行(江蘇)




(11.9《澳门日报》)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2-11-09 06:46:17 +0800 CST  
白居易和蘇州

白居易是唐代大詩人,又做過蘇州刺史,所以蘇州滄浪亭五百名賢祠裏至今留有他的像和贊。山塘街上也有白公纪念館。而且,大學中學小學的課本裏,都收有他的詩作。中國是歷史文明古國,蘇州是歷史文化名城。這歷史和文化,如果離開了那些偉大人物,代表人物,就沒有意義了。

但是有一篇文章,卻說“風流總被風吹雨打去,藝術人生任憑說。我們流連于山塘美景,感受吳地的精美文化的過程中是否記著白居易並不重要。”

這篇文章的題目是“白居易與家妓”,列舉了白詩裏有關家妓的一些篇章,加以分析,說,白居易到蘇州做官後就只是美酒美女美景了。

白居易的詩,在唐代詩人中,要算比較很多的。《全唐詩》裏一共編入了三十九卷,其中有小學生就知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有中學生能背誦的“潯陽江頭夜送客”“漢皇重色思傾國”等, 有許多大學生都學習過的《新樂府》(《新豐折臂翁》和《賣炭翁》都在內,共五十篇,近萬字)。現在偏偏選了一個“白居易與家妓”的題目,專選白詩裏這些篇章來寫文章,而且分析出來(或事先設定)的又是他到蘇州後就只是美酒美女美景了。真是使人不敢苟同。

這篇文字當然不是什麼科研論文,只是所謂散文隨筆,寫什麼和怎樣寫是作者的權利和自由。不過寫成後在報上發佈,就免不了要受到讀者的議論和評說。下面說說我對這文的意見。

評說古人和詩,按照錢穆先生說法,應當有些“溫情和敬意”,不能只以批評批判為能事。這篇文章裏,雖然也有幾句說到白居易修虎丘路(山塘街)的事,但是結論則是“是否記著白居易並不重要”。其實,應當說是否知道白居易這幾首“家妓詩”很不重要。無論是蘇州人或是來蘇州旅遊的人,知道一些白居易的事,知道一些白居易的詩(不是只看這幾首家妓诗),是絕對有好處,有大好處的。所謂文化旅遊,就不單是讓人看看美景就算文化的。





来自网易手机邮箱了解更多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2-11-14 03:41:57 +0800 CST  
天方夜譚式的事是怎麼發生的
以前我寫過一篇“三件天方夜譚的事”,說的是幾十年前發生過的事,今天看來竟像是天方夜譚樣子。其中一件的主人就是揚之水先生,她以初中畢業的學歷,下鄉插隊、果品店司機的經歷,而進入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資料室,而考進光明日報出版社,又以投稿獲刊用等原因調入《讀書》編輯部(一九八六年)。一九九六年離開《讀書》,調入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做研究工作。著有《詩經名物新證》《詩經別裁》《先秦詩文史》《古詩文名物新證》《終朝采藍----古名物尋微》《奢華之色--——宋元明金銀器研究》等書。
天方夜譚似的事是怎麼發生的?近讀揚先生《<讀書>十年》(三卷),或許可見其一斑。這部書,是她從十年中所寫大量日記中選編出來的。除了日記,還有後記,還有朋友所寫序言。所有這些,自然會透露一點天方夜譚似的事是怎麼發生的消息。
她說,“算起來我讀過的書不是很少,這也是檢點日記才發現的,而絕大部分已經忘記,因此日記中將近一半的篇幅是記哪天讀了哪些書以及書中章句的抄錄,現在發表出來的部分,這些內容已經大部刪除。”這十年讀了不少書,可以想見,十年之前(進《讀書》編輯部之前),揚先生一定也是一樣的讀了不是很少的書。即使大部分已經忘了,有一句老話“所過者忘,所存者神”,忘了的是書中章句,而留存下來的則是其精神。開卷有益,此之謂也。
揚先生說,讀書的內容已經大部刪除。但是刪除的只是書中章句的抄錄,書名還是留在那兒。隨手翻到一九八七年十二月,可以見到這一個月買書44種,他人送9種,讀9種,還有借2種,“掠”一批,“竊”一種(這買的、送的、借的、掠的、竊的和讀的另列,是按原文所寫分類大略統計的)。那一年,十年,更多年,要讀多少書?
讀書有什麼用?恐怕不是“帶著問題學,急用先學”說的“用”。有一位學者說,讀書的目標,一是培養情趣,二是提高境界(《歷史與文化論叢》之《讀書與做人》,錢穆)。有一句老話“腹有詩書氣自華”。從一個下鄉知識青年,到一個知識份子,高級知識份子,情趣、境界、氣質的變化,重要的一點原因就是讀書吧。
一件事能夠發生,有其內因和外因。以上所說,或是從本人的努力著眼。要看外部條件,大,要說中國八十九十年代的文化界,小,要看當時的三聯書店《讀書》編輯部。沈昌文先生給揚先生這書寫的序文說“揚之水這位卡車司機怎麼能在《讀書》雜誌打工若干年後,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開始如此熟練地馳騁在文化學術的大道上,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後八九十年代文化界的謎。要知道謎底,請一讀揚之水女士的這本日記。”。要知道謎底,需讀完這部書。這裏先“透露”其中線索之一二吧。
揚先生“掠書”“竊書”到什麼地方去實行?上面說的一九八七年的十二月的兩次,都是從“老沈”那里弄來的。“十二月十四日,午間與吳、楊一起將老沈的辦公室洗劫一番,大嚼麵包,痛飲咖啡,又拐了一批港臺的圖書”“十二月十七日,從老沈的書架上竊得一冊《文化:中國與世界》第一輯”。這“老沈”是誰?就是他們編輯部的領導沈昌文先生。有領導如此,下面的青年進步恐怕不快就怪了(很容易使人聯想,錢賓四先生十八歲出來到小學教書,第一個領導秦仲立先生要他“代讀‘”共學“之事)。這可以算是尋找謎底的一個線索吧。
這書三冊,每冊三年或四年,總有幾十萬字。恐怕字數雖多,也沒有什麼動人的情節,只是今天做什麼,讀書,買書,借書……還有見什麼人,聽什麼話等等。但是平淡中有神奇。特別是青年人,初出茅廬,剛從學校出來進入社會,看一看這“前車之鑒”,或許會很有益吧。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2-11-14 14:50:01 +0800 CST  
白居易和苏州

这一篇今天也发在澳门日报了。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2-11-16 14:36:49 +0800 CST  
黑狸黃狸
《聊齋志異》中有一則《秀才驅怪》,講的是有個徐遠公,棄儒學道,有點小名氣,大家認為他會驅妖捉怪。有一钜公,派人用馬接他來家。但不說有什麼事,只是在園中請他吃晚飯,喝酒,一直到天黑。然後讓僕人進茶。喝著茶,主人就藉故離開,僕人就引他進房,也就走了。徐秀才看看人都走了,就關門睡覺,但是“夜鳥秋蟲,一時啾唧”有些睡不著。忽然聽見門外有聲,像有東西一步一步靠近,一直到了門口。他忽然害怕,急忙用被子蒙住頭。而門已被打開,他從被底偷看,見一怪物,獸首人身,滿身是毛,毛長如馬鬃,深黑色。在桌邊口一張,舌一舔,幾個餐具中剩下的東西一掃而光。這東西又到床邊,來嗅床上的被。徐生大害怕,急中生智,他把被子翻過來罩住它的頭,竭力按住了,並大聲呼喊。怪物突然被襲擊,受驚,用力掙脫,望戶外逃離了。徐連忙起來,披衣逃出去。但園門已被鎖住,只好沿牆跑,看到一個牆低的地方,翻牆逃出去,卻是養馬的地方。徐秀才向養馬人說了大概,請求借住。到第二天天快亮的時候,主人派人到園中察看,見房中沒人,不禁大驚。後來才在馬廄中找到他。徐秀才乃責怪主人:“我不慣作驅怪術,君遣我,又秘不一言,我橐中蓄如意鉤,又不送達寢所,是欲死我也。”主人連連道歉,“徐終怏怏”,就要主人派馬送回去了。後來,主人家園中的怪物就沒再出現過。那主人常說,我不忘徐生的功勞。
在這故事下面,有一段“異史氏曰”:“黃狸黑狸,得鼠者雄。此非空言也。假令翻被狂喊之後,隱其所駭懼,而公然以怪之遁為己能,天下必將謂,徐生真神人不可及。”
異史氏的黃狸黑狸,現在是說白貓黑貓了。然而被人稱為是好貓或自以為是好貓的,會不會也有有所隱,而公然以鼠之得為己能的一类呢。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2-11-16 14:38:52 +0800 CST  
蘇州有個阿萬茶樓
阿萬茶樓是蘇州一座名樓,差不多是家喻戶曉盡人皆知的了。不過這不是飲茶談天吃點心的地方,而是地方電視臺的一檔談話類節目。每天一小時,下午五點半到六點半,說是:陪你做晚飯吃晚飯的。
茶樓有兩位主持人,稱為老闆。一男一女,坐而論道,講故事說笑話,而又南腔北調,又是普通話,又是蘇州話,還有其他的怪聲音怪聲調。很受歡迎的。還不時有“看官”發短信進去表支持,兩位老闆也會“擇優”播報,與各位看官茶客分享。
他們講的多是歷史故事,而且古今結合,“七搭八搭”。例如講古人的好朋友,什麼刎頸之交、忘年之交,講到左伯桃、羊角哀的生死之交。兩個人結伴去楚國見楚王,途中被困山林,缺衣少食,凍餓交加,瀕鄰絕境。左伯桃認為計無兩全,乃將衣服乾糧都留給羊角哀,自己赴林中凍餓而死。讓羊角哀有一條生路。羊角哀賴此度過難關,到了楚國,見了楚王,得到重用,顯名當世。乃回來找到左伯桃遺體,遷葬之後,亦自殺殉之。這樣一個故事,兩位老闆東拉西扯,講了差不多整一個小時(當然也包括其中插播廣告的時間)。
聽客們一來也是聞所未聞,二來他們講話有趣味性,三來他們會橫生枝節,豐富其內容。如講兩人求職去楚國,要自己帶乾糧,長途跋涉,途中又遇險。他們就說,古代科舉考試,人們出門赴考,往往要幾個月,有取的有不取的,但是都有了一個歷練。今天大學生考取了到校,有火車汽車飛機輪船,還有保險公司,而必有父母相送,或一人送或兩人送,甚或有四人五人送的。到了學校,乃有不會洗衣服,要家長每星期到學校去洗的;還有用快遞把衣服寄回家,讓奶奶洗過了再寄回去的。不要說不會洗衣服,還有連吃蘋果也不會削皮,只有橘子皮是會剝的,還有香蕉。一位老闆這樣講,另一位就接:動物園猴子也會剝香蕉皮,大學生就這麼點水準------。雖然都是題外話,倒也像是應有的話。所以就有看官短信進去,表示支持,說冬老闆說得對的。
這個阿萬茶樓,收視率相當不錯。愛聽的人老中青都有。那些 常去短信回饋的,則多是中青年了。看來不但能消閒解悶,也可能會有潛移默化之功的。一位萬老闆,一位冬老闆,一男一女,一搭一檔,配合默契,妙語連珠。只是不知背後是否還有後臺老闆收集資料撰寫腳本什麼的。這倒是許多茶客看官心裏懸想的一個問題。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2-11-18 20:11:05 +0800 CST  
孝順 毕明迩
《中國思想通俗講話》(錢賓四先生著)裏,作者以“道理”“性命”“德行”“氣運”為題,分別作了四段通俗講話。該書初名“中國思想裏幾個普泛論題”後改今名。讀此書可知,一些普遍流行的普通名詞裏,可以有很深的內在含義,而且對於社會人群、思想風氣、國家前途都是有關係的。
中國人每曰我這孝順女兒怎樣怎樣,或曰他家的媳婦可稱孝順了,等等等等。這孝順一詞,裏面有沒有可以一談的思想內容?
早在孔夫子時候,就有學生問什麼是孝了。孔子有好幾個著名的回答保留在《論語》裏。其中一個說,別以為給父母吃得好就是孝了,就是家裏養的犬馬也會得到這樣的待遇。“不敬,何以別乎?”另一個答話裏說,應當注意的是“色難”。孔夫子這 “色難”二字,後人解釋有說是“難的是對父母要和顏悅色”,“難的是要有發自內心地對父母的愛敬之情。”這就接觸到“順”與“孝”的關係,以及這兩個字為什麼可以組成一個詞的原因了。作為孝順女兒、孝順媳婦,是絕不允許惹父母、公婆生氣,更不可與長輩發生語言爭執的。“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不是一條絕對真理,但是對於子女來說,則是應當奉行的一條準則。即使父親“攘人之雞”兒子也應“子為父隱”,不可以去揭發的。
寫到這裏,就不能不為讀者考慮一下:這理論是否太陳舊了一些,不適合現代社會的道德標準呢?肯定會有讀者提出這樣的問題的。傳統道德的不為現代青年(有的現在已經長大成人,甚至四十歲五十歲了)所理解,是其來有自的。“孝順”的被否定,第一步或許是從幾十年前的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運動中開始的。那時候,革命青年有不少是從“地主家庭”或其他“剝削階級家庭”出身的。那時就出現一個“大義滅親”的高潮。甚至有判了老“惡霸地主”死刑而交由其孫子去執行而傳為革命佳話的。自此以後“孝子賢孫”就成了很嚴重的貶義詞。“地主家庭的孝子賢孫”“反革命分子的孝子賢孫”,誰都不願意背上這壞名聲,“孝”之為字,也從此退出“百善”而被打入另冊了。更沒有資格與“敬”與“順”組合成“孝敬”“孝順”等詞了。
大義滅親,當然是革命的需要,革命需要年輕人,不能讓他們被親情束縛。當時的理論家和實踐家們認為,雖然人的思想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但是剝削階級家庭出身的青年可以稱為“可以教育的子女”,革命階級可以與剝削階級爭奪青年。所謂孝,應當屬於剝削階級的意識形態,應當打倒。所以大義滅親是革命的。他們又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地主階級應當打倒,孝也應當讓位於革命。應當提倡的是無產階級階級感情,而不是什麼親情孝心。經過土地改革,地主階級被消滅,土地被沒收分配,地主分子有的被肉體消滅,有的被打倒在地,又踏上一隻腳。“地主家庭的孝子賢孫”也消聲匿跡,好像不復存在了。
既然在家庭內部,不需要“孝”不需要“順”了,在家庭以外,也就是在社會上,又發生了什麼情況(與所討論問題有關的情況)?繼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之後不久,又有了思想改造的運動。對象應當是“舊社會”來的知識份子,而由誰去改造他們?有共產黨員們,還有新招募的中學畢業生中的共青團員(當時還稱為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招到學校裏稱為政治輔導員。尊老和孝親就同樣的被掃進歷史垃圾堆。於是一句俗語大行其事:“若要好,老做小”。除了老革命,老工人、老農民,如果是知識份子,“老”就是錯,就要改造。
後來又有三反五反,於是資本家的家裏,子女又要劃清界限,又有反右,右派分子的子女,則更談不到孝敬、孝順了。再下去文化大革命,口號就是造反,並且正式提出可以教育的子女這一社會階層的概念。親不親,階級分。可以教育的子女應當背叛自己的階級,尋找自己的前途,掌握自己的命運。不能做沒落階級的殉葬品。
時光流轉,這些都是過去的事了。自從第一代領導人去世,四凶被剪滅,撥亂反正,又繼以改革開放,直到提出和諧社會的建立;造反應當是不時興的了。小學裏雖沒進行孝順父母的教育,也在提倡感恩教育了。父母掙錢養活兒女不容易,小孩子應當感恩;你們回去晚上替爸爸媽媽洗一次腳,並且以此為題寫一篇作文吧。
這,感恩和孝親,是一回事嗎?恐怕還有距離。不過,總是有些“回頭是岸”的一絲意思了,值得慶幸。冰凍三尺不是一日之寒造成的,要把它化掉,自然也不是洗一次腳寫一篇作文所能奏效,也不是幾天幾個月所能成功的。且看現在社會的一些實際情形。
例一, 有一對老夫婦,七十多歲,退休工人。因為房屋拆遷,在一個經濟適用房的社區買有一套八十多平方的房子,兩人過著普通的生活,和鄰居們關係也很好。他們的兒子是國企單位的高管,年薪有四五十萬元。買了帶花園的別墅樓房,為表孝心,幾次勸他們搬過去一起住,最後被說動了,賣了經濟適用房,搬到帶花園的別墅樓房,和兒子媳婦一起住了。但是懊悔得想再搬出來,去住老年公寓。這是因為,兩代人生活習慣太不同。一方買東西挑貴的買,一方則挑便宜的買;一方不吃剩下的菜,一方則不捨得扔掉;一方有自己的朋友交往,而另一方則在別墅樓房區沒有熟人等等等等。不同還好,不好的是雙方又都不能容忍對方,總以為對方是錯的,自己是對的。所以老人心裏不愉快。其實這種情形也是自古皆然,孔夫子在《論語》裏說的“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或就是說的這種矛盾的處理方法(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就很委婉地勸止。自己的意見表達了,父母不聽從,還是恭恭敬敬,並不違抗,雖然憂愁但不怨恨-——這段翻譯,說是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其實也不一定是父母不對)。可惜的是,高管們未必讀過《論語》,不大會知道什麼“色難”,什麼“不敬,何以別乎?”,自然也做不到“又敬不違,勞而不怨”了。
例二, 過去有“父母在,不遠遊”的說法,但是實際上在外遊學遊宦還是有的,不過或許會留下妻子孝養父母;今天說來,空巢家庭就比較的多,於是就有了《常回家看看》這樣的歌,而且一時風行。這常回家看看,要怎樣才能做到皆大歡喜,闔家歡呢?本例的子女們沒有遠遊,和他們的老父老母住在同一城市,星期天、節假日都可以常回家看看,而且事實上也就是這樣做的。父母平日是二人在家,子女一來,一家是三人,兩家就是六人。這六個人,或打牌或玩遊戲,父母們就是開飯店的、掌大勺的,或一頓飯或兩頓飯,人多菜不能少,往往還會“周周有餘”,可供老兩口吃幾天的。這當然比電視公益廣告裏那個做好一桌菜只收到幾通不回來吃了的電話好一些(甚至好不少)。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2-11-20 15:18:13 +0800 CST  
例三, 這是一個出嫁了的女兒,和娘家父母不在一個城市,所以回家的次數不會多,一二年一次而已。而且在家的日子也不會多,一兩個星期就是最多的了。應當在家多為老人做些事,其實把日常家務做做就好了,而她總不以此為滿足,總要花一天兩天搞一個大掃除、大清理,不要的東西扔掉,要的東西歸置好。這不但要老人跟著她忙,而且要與不要的標準也不同,要的東西離開了原來的位置以後也不好找。在女兒心裏,是在盡孝;而在父母方面,則卻未必很領情。反客為主、越俎代庖等等都不應出現在盡孝中。
例四, 以上說得多是成年子女的例子。未成年子女雖然有學校方面叫他們感恩,給父母洗腳等等,其實際情形,更不理想。一個小學生在外婆家吃飯時對一個菜不滿意,竟會大聲責問,這菜是誰做的,怎麼這樣難吃?幸有其父回答了一句是我做的,小孩才不響了(其實是外婆做的)。女婿這句謊話,也可算是對岳父母的一點孝心之表現了,但是當自己不在的時候,這外公外婆要受多少累多少氣,應當可以想見(而且小孩今後長大,是否會很孝父母也應想一想)。
例子是舉不勝舉的。讀報見一新聞“16歲少年毒死父母 嫌家教太嚴想教訓一下爸媽” 結果父母被毒死了,少年被判有期徒刑15年。這新聞下面,有一段“反思:家長應該關注教育方式”說是“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採用簡單粗暴的方法,要及時把握孩子的心理變化,適時引導他們正確看待問題,幫助他們提高理解和處理問題的能力。”而沒有一句說到倫理的問题孝順的問題,而反復強調的只是“慘案再一次提醒我們,教育對孩子成長至關重要,我們要關注對孩子的教育,更要關注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未免有些本末倒置了吧。
當年錢賓四先生的一位學生寫紀念其先師的文章時談到有一次他們幾個人一起到老師家去,錢先生忽問,今天看報有沒有看到什麼大事,各人說說看。各人講了些國際國內的大事,這位寫紀念文字的先生說的是臺灣一件社會新聞,也就是兒子殺了父親的事。錢先生認為這絕對是一件大事,這樣的事發生,說明這個社會問題嚴重,很嚴重了。(這本紀念文集不在手邊,以上憑記憶所寫)。兒子殺了父母,只是提醒我們教育子女應當注意方式方法嗎?錢先生肯定不會這樣想。他的《晚學盲言》裏有一則《尊與親》,其中談到中國社會上下一體,本由宗法來,但宗法之維持擴張則需賢,故親親中必尊賢。“今必慕效西方,則必破除社會之尚宗法,政治之尚賢,人與人無親無尊而後可。”這“人與人無親無尊”是一極危險的現象(有十年,中國正向這方向“前進”,而且進到了相當嚴重的地步)。兒子殺了父親,其實也是這種危險的嚴重信號之一,所以錢先生會特別重視吧。《晚學盲言》之《尊與親》裏有一句“果欲行中國式之社會主義,首當知親親”,這一句,言簡意深,值得深思。中國過去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果欲行中國式之社會主義,首當知親親”這是符合古訓的。或許也應是符合當今情事的。
報紙上還有報導過老母到法院告子女不盡贍養義務的案例,法院判定了幾個子女每月各應付贍養費的數額,此案了結。但是法院只能解決民事刑事責任的歸屬,道德、情感的問題他是無能為力的。母親得到了贍養,但仍得不到孝敬、孝順。社會風氣的變化,法律可以起作用,但是不能獨力支起大廈。古人說“以孝治天下”今人說‘以法治國”,恐怕都不夠。現在的母親告兒子不贍養,就得到贍養;清朝時候,有位母親告她的兒子忤逆,這當大官的兒子就被判死刑了(或使用一種婉轉的方式,被賜死。事見《隨園詩話》所附批註)。現在是法律管不了道德,過去是法律硬要管道德。其實,法律是管不了道德的,但是社會必須有法律的同時,必須也有道德,絕對不能“人與人無親無尊”。不能忽視修身齊家對社會的作用。

有人說“老傢伙想的是孝順 小傢伙想的是自由”。其實孝順是和不孝矛盾,和忤逆矛盾,不是和自由矛盾。自由是和專制、專政矛盾,不是和孝順矛盾。




因为比较长,不让一次回复,于是分了两次发。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2-11-20 15:19:36 +0800 CST  
魚和熊掌
錢穆先生<晚學盲言>宇宙天地自然之部,有一節<自然與人文>,其中以臺灣曾文水庫為例,說,水利可以灌溉,可以發電,可以作風景觀賞."因有不得已而於此三者間必有廢,則當先廢發電,最後終不得廢灌溉."接下去又作發揮:"故使今日人類,在其人群大道中遇不得已而必求有所廢,則必廢其最後起即今人所謂最進步者,即自然科學是已。如殺人利器原子彈,人類當可廢,而刀斧之屬之為日常工具者不可廢。大城市中五十層以上之高樓大廈當可廢,而窮鄉僻壤間之茅茨草屋轉不可廢。科學人生物質享受可廢,德性道義基本人生不可廢。若謂人類有進步,其實只在原有舊的古老的上面進了一些子。若謂人類有退步,則後來所增進的那一些子應可退,而在今人所目為落後的未進步前的許多的古老,反而不能退。”
錢先生這舍新取舊,舍科學文化物質享受存德性道義基本人生,看來會遇到許多人的批評。錢先生這書,成於民國七十五年他九十三歲時。而本節的寫成或許會略早一些,總也在此前三、五年内吧。對今天來說則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這二三十年間,中國流行一句話叫“發展是硬道理”。在這句話的影響下,科學文化物質享受是有很大的發展,而德性道義基本人生的被廢,也是確實發生過和發生著的。為了修造高樓大廈“政績工程”而廢落後古老廢茅茨草屋廢農田果樹,則是極常見極普通的事了。
孟夫子說棄魚而取熊掌可也。但是究竟何者為魚何者為熊掌,卻十分可能會有不同見解de.。蘇州原有千年以上留下,歷代有修復的古城牆,幾十年前全被廢了,這兩年又在修復(小部分)。這就是一個例子。
我相信錢先生的這一句“在今人所目為落後的未進步前的許多的古老,反而不能退。”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2-11-22 08:21:19 +0800 CST  
我相信錢先生的這一句“在今人所目為落後的未進步前的許多的古老,反而不能退。”


最后这一句拟改为


我相信這一句“在今人所目為落後的未進步前的許多的古老,反而不能退。”
(删去几个字)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2-11-22 08:26:37 +0800 CST  
天方夜譚
天方夜譚本來是一種漢譯世界名著的書名,後來,被借用為“奇怪的事”的代稱。當你講一件事而被人不信時,他們就會用“天方夜譚”來形容他們的感覺。“天方”大概是很遠的,很遠的外國才會有這樣的事吧。
近讀一些就是講中國的事的書,講的都是中國的事,只不過不是今天的,而是昨天、前天(十幾年幾十年前)發生過的事,竟然也會給人以天方夜譚似的感覺——時間上的距離和空間上的距離同樣會使人產生陌生感吧。
一. 一九八六年,《讀書》雜誌要招編輯部工作人員——不是勤雜工而是編輯助理一類,有人介紹一位女士來,這人讀過初中,插過隊,做過售貨員,開過卡車,還有一條,給《讀書》雜誌投過稿,而且發表了。“大家覺得合適就錄用了”(沈昌文《八十溯往》)。——這位揚之水女士在編輯部做了十年,轉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做學術研究工作了。
二. 有人問嚴耕望先生“你在大中學做學生時代,除了學校功課之外,喜歡看些什麼書?”嚴先生答在高中讀的書,如《古代社會》(楊東蓴譯),《初民社會》(呂叔湘譯)《文化社會學》(林惠祥)《始祖的誕生與圖騰》(李則綱)《圖騰藝術史》(岑家梧)《家族私有財產與國家的起源》(恩格斯,忘譯者)《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李安宅譯,忘作者)《社會進化史》(陶孟和譯?)《婚姻進化史》《文化移動論》《史前體質人類學》等等至少二三十種(以上列舉的是史學方面以外的書,而史學方面的古書和今人著作多種,在《治史答問》裏都有詳列,此處不多抄)。嚴先生在中學讀這些書是在抗戰以前(一九三七年他上大學)。
三. 六十年代中,臺灣主事國防者規劃製造原子彈,吳先生(大猷)在蔣公面前直陳其非,在座有經國先生,時任‘國防部副部長’,吳先生當著他的面說,‘你的那些人寫的計畫我看了。原子彈的知識,都是從《讀者文摘》上抄來;而且做了原子彈,到哪里去試爆?沒有導彈,去炸什麼人,都沒有想過!’另外一件事,也是在六十年代,當時出國風氣甚盛,但留學生多滯美不歸。國民黨元老、重臣遂有禁止留學生出國之議。吳先生又上書‘總統’,以培養人才儲於異邦,長期來看,對國家未必不利。這兩件事,都是影響深遠的大事,吳先生認為是蔣公的睿智,也是他的敢言直諫,最後都採納他的意見。(沈君山《浮生三記》)
三事都像是天方夜譚,三書都值得讀,值得 想,值得好好想。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2-11-25 08:34:26 +0800 CST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12-11-14 14:50:01
天方夜譚式的事是怎麼發生的


作者:毕明迩 回复时间:2012-11-25 08:34:26
天方夜譚
这两篇的次序是先有下面一篇,后来才有上面一篇。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2-11-25 08:39:39 +0800 CST  
前面已贴各文的 题目

錢穆先生論讀書
賈克文孫鼎宸諸先生
錢未花完
既以予人己愈多
一款紀念品
活在別人心中
己所不欲

離高考僅有十多天
勸孝的活動
序文一篇
愛家庭愛師長
韓愈寫文章的稿酬
電梯裏的老人
朋友的新作
一篇文章的奇異經歷
《圍城》和《金瓶梅》
內心修養和外在表現
清代一件上訪案
歷史局限
關廟和孔林
啟園小遊記
八月齡的甲魚
愚公谷的故事
《也同歡樂也同愁》(讀後)
個人和國家
教師節和孔子
象牙越變越短
寵 物
可憐夜半虛前席


園林裏的幾個字
漢梁孝王事
何山張王廟
民國初年的小學老師
最幸福一例
那一棵牽牛花
那年年初四
衣食住行之外
過關
陳鵬年的虎丘詩
四本小書
白居易和蘇州
天方夜譚式的事是怎麼發生的
黑狸黃狸
孝順
蘇州有個阿萬茶樓
魚和熊掌
天方夜譚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2-11-28 17:58:48 +0800 CST  



启园小游记的附图,圣叹署名的对联。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2-11-30 11:17:45 +0800 CST  


倒地复起的大树(启园小游记的附图,文字在本帖上面)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2-11-30 11:20:21 +0800 CST  

楼主:毕明迩

字数:58142

发表时间:2012-07-25 20:5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2-11 14:20:17 +0800 CST

评论数:12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