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一束

谢谢真希望快乐夸奖。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2-09-01 14:00:59 +0800 CST  
这个 清代一件上訪案, 其资料是从苏州日报文章上读到的,那是一篇长文章,这一段是其中一小部分,可能不很引人注意。写成这样以后,经澳门日报发表,有许多网站网页转发,引用。我成了一名“二传手”。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2-09-01 15:40:29 +0800 CST  
作者:50后母亲 回复日期:2012-08-12 20:36:37
回复
有好多天那架电梯里没见那个轮椅老人,也没见着那个老人的儿子,心里始终惦记着这个事,不知是老人病了,还是搬走了。

以上从原作者原帖里移来。但愿这老人平安。


谢谢薛衣人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2-09-01 22:24:19 +0800 CST  
啟園小遊記
啟園(蘇州東山,此園又名席家花園)是去過幾次的地方,不過都是隨團,停留時間不長,今天也是的。進得園門,就尋路先到湖邊去。忽見一路標,“古楊梅樹”好像以前沒注意過。就按路標指示去看一看。那古樹,已經用鐵絲網圍住,說是當年康熙皇帝駕臨時曾在此樹下休息。不過樹幹並不高大,在這樹下休息,看來不能很舒適的。到湖邊看看才比較舒適。還有一亭,四面都是水(用長堤深入湖面),皇帝應當到那裏去休息的(行色匆匆,我自然沒有去了)。
湖邊草地,見一老樹,普通的綠化樹,不過曾被風吹倒,一丈許的樹幹橫臥在地,但是又抬起頭來,繼續生長,也有和其他沒有倒伏的樹那麼高了。這樹以前見過,也照過照片,附以短詩,發在小報上(大概二十年前吧,這短詩有歌頌老幹部意)。今日又見,樹又老多了,而且根部明顯有腐爛樣子。樹猶如此人何以堪,這句老話浮現心頭(現在,當然是浮現筆下了)。但願下次來這棵樹還在。
園中建築物幾經修繕,好像楹聯抱柱聯等很多(我把聯這樣分類恐怕不對吧),往往一室就有兩三副,但是可人心意的少,往往只是寫景且無特色(個人看法而已)。只選照了一張照片留念:“雨入花心自成甘苦 水〇器內各現方圓”(下聯第二個字,我沒認出來)。此聯懸於聽雨齋面池之柱上,在齋亭內反而看不見,我是在跨池小橋上拍攝的。聯語有景有情,有特色。下署聖歎二字,不知是不是批《水滸》的金公所作。
是日共去啟園、雨花勝境、雕花大樓、紫金庵、古鎮陸巷等五景點,扣除路上和吃飯的時間,每個景點匆匆一過,在此園內一小時許,攝影六張而已。門票四十五元。下次當少去幾個景點,多留一點時間。
(“雨入花心自成甘苦 水歸器內各現方圓”这个字查出来了。)


谢谢浅色2夸奖。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2-09-02 17:56:59 +0800 CST  
八月齡的甲魚
甲魚(鱉)是冷血動物,體溫隨外界溫度而升降。冬天溫度低到一定程度,他們就不吃不動,進入冬眠狀態。到次年春暖,再恢復進食和活動。一些養甲魚供應市場的人,為追求經濟效益,就把甲魚養在溫室(或簡易溫室)裏,常年保持較高溫度,使甲魚能全年活動,不冬眠;再加上飼料的加強,八九個月,甲魚就可達到上市規格,加快流轉,經濟效益就好。但是這些速成甲魚,其食用價值是不能和野生甲魚相比的。既不好吃,營養也差。所以價格上相差也很大。
有一些養殖戶,就不採取這種溫室方法,讓甲魚在接近自然環境的條件下生長。到冬天就讓他們冬眠。明年春天再喂。這樣喂法,一隻甲魚要四年工夫才能達到上市規格,變現。但是由於顧客歡迎,可以賣較高的價錢,這些飼養戶也不會吃虧的。
顧客們喜歡這種四年生的甲魚,可是市場上仍是充斥著那種八月齡的速生甲魚。
甲魚是需要冬眠的。勉強改變環境,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性,可以求得速成,卻不能得到優質。速成養鱉法有得有失。或許是得不償失。
以上是從報紙農村版面看來的。忽然想,學校裏的教育法,也有違背學生認知規律違背學生成長規律的。學生是需要玩,需要課外閱讀,需要很多東西的。若為應試故,這些都可拋。這種現象在學校裏不是時時發生,並且處處發生的嗎?這恐怕也和“八月養鱉法”一樣有得有失,或許是得不償失吧。
我一個女兒,她當年考上北京大學中文系。一間宿舍裏,有一位同學,常常鬱鬱寡歡,有時還會一個人在哭。她說,你們怎麼知道這樣多,聽你們說話,我一句也插不進。她是西南一所農村中學畢業的,說在學校,除了課本講義升學參考書,差不多什麼書也不看的。所以雖然考取北大中文系,其實知識面和同學相比就差遠了。所以不免自慚形穢,悲從中來了(後來經過四年大學,畢業時就好得多了。畢業後工作到現在,也比較順利)。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2-09-03 20:58:22 +0800 CST  
愚公谷的故事
近日報紙上常可見到一些歷史閑文,什麼李白前後有幾位太太,什麼白居易寫過多少關於他家家妓的詩,等等。其實都是沒有歷史價值的閑文而已。和當年鄧拓先生吳晗先生他們寫的歷史雜文真是不可比擬于萬一的。 有一位領導人他寫過愚公移山的故事,用來鼓勵民眾;但是卻沒有用另一個愚公谷的故事來勉勵自己。而他錯誤發動的運動,卻把鄧先生吳先生他們寫的歷史雜文等等都看作大毒草,說是要鋤了當肥料。今天報紙上會有這麼多的歷史閑文,恐怕和這段歷史不無一定關係吧。
愚公谷的故事,記載在劉向的《說苑》中,是齊桓公的故事。一次他去打獵,跟隨麋鹿進入一個山谷,不知其名,去問一個當地老人。老人告訴他,這裏是愚公谷。桓公又問,山谷怎麼會起這樣的名字。老人說,這是因為我而得的名。桓公又問,看你不像愚人,怎麼會是因你而得此名呢。回答說,因為我家養一頭母牛,生了小牛。我把小牛賣了,換了一匹小馬。一個青年人過來,說你養的母牛,不可能生出小馬來。說這就把馬牽走了。鄰居人們都說我愚,就把這山谷叫成愚公谷了。齊桓公聽罷,就說你真是有點愚了,為什麼讓他牽走呢。齊桓公回來後,把這件事講給管仲聽。
管 仲聽了,正式道歉說,這是我管夷吾的愚。假使是帝堯做皇帝,咎繇做大法官,怎會有敢無故把人的馬牽走的事。即使有,那老人也一定不會就這樣讓他牽走的。現在是老人家知道官府審案的不公正,所以才讓他就這樣牽走的呀。管仲接著說“請退而修政”(《說苑》此故事載在《政理》部分)。
鄧、吳他們寫的歷史雜文,其實很有管仲“請退而修政”的遺風。可惜那些年被認為借古諷今,惡毒攻擊;今天報紙上會有這麼多的歷史閑文,言不及義,恐怕和這段歷史不無一定關係吧。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2-09-03 21:11:41 +0800 CST  
《也同歡樂也同愁》(讀後)

陳寅恪先生的三位女公子合作寫了一本《也同歡樂也同愁》,說的是她們父母她們親人的往事。這本書大體上只寫了一九四九年前的事。也就是她們姐妹青少年時代(以及更早時)的事。所以很希望三位老太太能繼續努力,寫出第二部、第三部來。
同時產生一個問題:《陳寅恪詩集》(陳先生的詩集還附有陳夫人的詩集)裏有沒有寫到過他的三個女兒?帶著這個問題去找,真的找到幾處。最早的是一九四五年二月的一首,《甲申除夕自成都存仁醫院歸家後作》最後兩句“六齡稚女扶床戲,仿佛承平舊夢痕。”(另作“扶床稚女聞歡笑,依約承平舊夢痕。”)同月另一首《目疾久不愈書恨》有句“著述自慚甘毀棄,妻兒何托任寒饑”,妻兒的兒,自然就是說的女兒姐妹們了。一九四五年六月《五十六歲生日三絕》又有一首“女癡妻病自堪憐,況更流離曆歲年。願得時清目復明。扶攜同泛峽江船。”然後

一九四五年八月,有一首《連日慶賀勝利以病目不能出女嬰美延亦病相對成一絕》:“大酺三日樂無窮,獨臥文盲老病翁。舊學漸荒新不進,自編平話戲兒童。”這首詩在《也同歡樂也同愁》中也有引載,,並有說明“父親目疾不能往,勸母親帶流求、小彭同去,美延生病留下”燈火遊行的盛況和父親講給美延聽的自編平話,則沒有詳細記載。


又一首是一九四六年春。《來英治目疾無效將返國寫刻近撰元白詩箋證》:“眼昏到此眼昏旋,辜負西來萬里緣。杜老花枝迷霧影,米家圖畫滿雲煙。餘生所欠為何物,後世相知有別傳。歸寫香山新樂府,女嬰學誦待他年。”這首詩還有另一個題目“來英治目疾無效將返國寫刻近撰元白詩箋證留付稚女美延讀之”。這個一九四六年春,《也同歡樂也同愁》裏也有記載,說父親“于五月末抵達上海。而此時母親及我們姐妹尚滯留四川等待交通工具”,而在六月間由成都到重慶途中,流求受傷,以後在等船票過程中,小彭美延又先後出麻疹有了船票後船又出問題,最後到八月間四個人才買到兩天的機票,先後飛到南京,和父親團聚了。後來,陳先生回北平清華。流求小彭在南京上學,美延和父母一起在北平。這一段記載,沒有提及這一首‘女嬰學誦待他年”的詩,只有在“母親”這一章裏的某處,附有一頁《元白詩箋證稿》封面書影(希望在第二部第三部裏或者會再有述及)。

另外一首講到了三位女公子。這是一九五三年冬天寫的《詠黃藤手杖》,長詩的最後是“家中三女兒,誰得扶吾老。獨倚一枝藤,茫茫任蒼昊。”一九五三年,這家中三女兒,大概除了美延還在父母身邊,兩位姐姐都在外面工作和求學吧。這一枝黃藤手杖,在《也同歡樂也同愁》的附圖照片中卻可以幾次看到,一是一九四七年在清華的一張多人合影,陳先生坐著,手杖斜倚在前;一是一九四八年春“手持黃藤手杖,攝于北平清華大學新林院52號院內陽臺邊欄”。
一九六六年四月《丙午清明次東坡韻》有句“賢妻孺仲懨懨病,弱女淵明款款來。翻憶鳳城一百六,東風無處不花開。”這弱女淵明款款來,也是以古喻今吧。

《也同歡樂也同愁》這本書的書名,出自陳先生一九五五年為結婚紀念贈夫人的詩。“同夢匆匆廿八秋,也同歡樂也同愁。侏儒方朔俱休說,一笑妝成伴白頭。”曉瑩夫人和詩則也談到了三位千金“甘苦年年度此秋,已無惆悵更無愁。三雛有命休縈念,歡樂餘生共白頭。”這二詩《也同歡樂也同愁》中均有引錄。當年的三雛匆匆成了三媼,就是這三位老太太為我們提供了這本《也同歡樂也同愁》,願祝她們長壽,並望她們能續寫此編!母親的詩集中除此以外,也有多處寫到三個女兒的。《寄流求寒衣》(一九五一年一月)“雪舞冰封北國冬,憐兒忍凍歎吾窮。剪裁工拙何須計,老眼燈前密密縫。”真是慈母手中線啊。
《癸巳七月病中送流彭二女各赴工作地》(一九五三年八月)“兩月昏昏病裏過,悲歡離合意殊多。飆風歘卷隔山海,慚痛心情奈若何。”有注“流求北赴重慶,小彭往海南那大市”。到了第二個月,又有一首“聚散人在任去留,兒行日遠日煩憂。哺雛嗟我真如夢,夢影難銷淚不收。”(一九五三年九月)詩中母親的心意,恐非女兒當年所能理解體會也。。
另外,《答寅恪七月十七日贈句次原韻》(前已有引)“甘苦年年慶此秋,已無惆悵更無愁。三雛有命休縈念,歡樂餘生共白頭。”這詩的日期(一九五五年九月),《陳寅恪詩集》1993年4月第一版1996年12月第二次印刷把一九五五年錯印成一九九五年。未知後來有沒有訂正過的新印本。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2-09-05 05:59:02 +0800 CST  
個人和國家
幾年前,我寫過一則讀書筆記,其中有這樣的話:“這裏所說的尊群而蔑孤,不就是前此曾在大陸流行的一種社會風氣嗎?不知道尊孤即為善群,只知道尊群而蔑孤,真是大錯而特錯了。”這“尊群而蔑孤”,是錢穆先生《晚學盲言》之《 孤與群》篇中提到的。他說“孔子許伯夷以仁,昌黎頌伯夷以義。既不能有不仁之義,亦不能有無義之仁。個人自由與群居為生,乃可相得而益彰,故中國人又貴能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此中立二字大可參。所謂中者,實本於每一人內心之孤,和則是群道之公。尊群而蔑孤,斯將有仁而無義,群道亦將喪。元好問詩:‘端本一已失,孤唱誰當從’,此一孤正即每一人之心,乃群道之大本大源所在。苟非深有會於中國傳統文化之精義,亦無可以淺見薄論作闡說矣。”
除了認為這尊群而蔑孤不對以外,錢先生說,還有一種傾向是偏於孤而疏於群。西方甚至有謂魯濱遜飄流荒島,就是每一個人之生活寫照。每一人都是命定要過孤獨生活的。錢先生說,這也是中西雙方文化人生理想上大異不同之所在。他舉例:“伯夷之采薇首陽,亦屬單獨營生,與魯濱遜之飄流荒島。實無甚大之不同。惟魯濱遜乃遇不得已,而僅恃個人活力,自謀生存,在伯夷則豈不可已而不已,彼孤獨之心情中,別自有其寄託與深義。為求瞭解雙方文化人生之內情者所當兼取並觀。終不宜僅取一面,而擯棄其另一面於不顧不議之列也。”“蘇東坡詩‘萬人如海一身藏’,就東方人之人生經驗與人生理想言,即在京華宦海中,人事錯雜,果其人自身有修養,仍能保留其一份孤獨心情之存在,仍不失其個人內心之自由。”
蘇東坡這例對現代中國人,應當也是可以有很大啟發的。一個人可以是一個團體的一分子,果其人自身有修養,應當仍可以保留其獨立的自己的心情人格、自己的心情的。作為一個團體,若是必須強調其團體性而不允許其成員之獨立性,其實對於這個團體本身也未必是有利的。
在現代中國的體育運動中,好像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冰上短道速滑運動員得了冠軍,她首先說感謝我的父母,沒有說感謝我們偉大的祖國;網球女運動員單打排名進入前十名前八名,她說我是為自己打球,不是為國家打球等等;這些其實都是她們自己的心情,不影響對團體對國家的貢獻的。她們比賽得了冠軍,同樣是升中國國旗,奏中國國歌,一點也不影響對國家的貢獻的。一定要不允許她們這種自己的心情獨立的人格存在,反而會影響運動成績,影響對團體對國家的貢獻了。
有一位中學老師,她參加一個文化交流活動,到國外中小學工作了一年時間,回來寫了一篇文章,說“和西方文化不同,在中國文化意識中,集體行為常常高於個人行為,集體主義意識作為衡量個人道德品質與行為的重要標準之一,一直以來是我國各級各類學校道德教育的核心任務,我們的課堂常常要求學生做同一種動作,整齊劃一,不太注重個性的表現,以至於孩子們會以為了集體而忽視尊重他人……”她這段話也可以用來解釋上面的對運動員個人言行評價的問題。不過,這位老師所說的“中國文化意識”其實和錢先生《晚學盲言》中所說的不同。這是因為她說的是近幾十年間的事,而錢先生說的是千百年來的事,所以是有不同的。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2-09-06 05:51:50 +0800 CST  
教師節和孔子
大陸的教師節是九月十日,而臺灣,則以九月二十八日孔夫子的誕辰為教師節。三十多年前,錢賓四先生在臺灣《中央日報》寫過一篇教師節感言。這篇感言,後來收入《文化與教育》(全集之第四十一冊)。
先生這篇感言,先從“天地君親師”說起,說在中國文化傳統中,人群有三尊,就是父、君、師。“而師可兼君父之尊,君父則不得兼師之尊。”教師是最受尊重的了。故師道之在中國文化中,有其特殊地位,並世其他民族難相比論。
後面談到現實社會,時代變,文化傳統亦隨而變。過去的師道,也日趨淪喪了。父母也沒有特殊的可尊可親的地位,做一個政治領袖,除了法律賦與的一定權力,也沒有特殊的可尊可親的意義。“君父尚然,師又何論”。
錢先生所說臺灣當年的社會風氣,或許和現在大陸也有些相似。所以錢先生在感言裏的下面一段,或許更值得今天教師借鑒。
錢先生說:“然則在當前之社會,何以尚有人願留學校作一師?除其人自承無能外,則尚有孔子從吾所好一語或可為之解嘲。余畢生執教鞭六十九年,只在講臺上覓得一啖飯地,覺日常與學生為伍,亦有可樂。孔子自言,學不厭,教不倦,周濂溪教二程尋孔顏樂處,顏子有孔子為師,所樂唯在學。孔子則終身兼樂學與教。余亦願從學與教上來尋孔顏樂處。”反觀國中,以教育事業為吾所好而敬業,而樂業的教師是有很多的;而不願留學校做一師的也有,留學校為師而怨聲不絕的也有。則在教師節向全社會宣傳尊師敬師的同時,在教師中多宣傳一些“日常與學生為伍亦有可樂”的精神也是很必要的。正如錢先生所說“凡在國內學校當教師者,皆不得不增其一分自信自重之心情 。而凡吾國人亦不得不對當前學校教師益增其一分尊之親之之心情。”
今年教師節又快到了。雖然不是在孔子的誕辰,紀念教師節,也紀念孔子宣傳孔子,應當也是合適的,是題中應有之 義吧。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2-09-07 05:54:27 +0800 CST  
象牙越變越短
非洲公象本來有很長的象牙,這是他們自身不可或缺的一種器官。可是在人們眼裏,則是一種珍貴原材料,可以加工成高級工藝品的。所以獵象人往往找牙最長的公象開槍。如果沒有獵人,長牙公象是象群中的強者,可以獲得優先的繁殖後代權。這樣一代一代,長牙基因會得到加強,長牙象會越來越多。可是獵人喜歡殺長牙象,留下的反是短牙的在繁殖後代,於是象群中長牙象日趨減少,從總體看,象牙就越來越短了。
中國古代有門閥制度,有的人家世澤綿長,一代一代人才輩出,靑出於藍。整個社會也是人才濟濟。後來天下窮人得解放,工人農民的孩子有了享受敎育的權利,打破了世代受窮的困境。所以叫做翻身,叫做解放。與此同時地富反壞右或被消滅,或被打倒,他們的親屬子女也被列另冊,卻造成了與長牙象被獵取造成的類似現象。
擬必於倫,同類的事才能相比擬。歷次運動打擊面太寬造成許多冤假錯案,而且禍延子女孫輩(旁及其他親友),錢偉長等右派敎授子女不能上大學(政審不合格),手上有老繭就是上大學的資格(而且是管大學改大學,佔領上層建築),不正和長牙象自身難保,何論傳種接代,象牙從此越來越短有其可比的一面嗎?
有一個著名的問題,“為什麼中國人得不了諾貝爾科學奬?”說不定也和這長牙象現象有點可比性呢。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百年,無論從血緣繼承或從學術師承看,都需三代以上才能完成。五七年反右,到八十年代改正,百年被截斷,不是很快能夠接得上的。
畢明邇
寵 物
在鄕下時候,養過狗。那時無所謂寵物,是收留的流浪狗。但是後來被人糾合下放的知青殺掉了。又養貓。在蘇州住平房時也養過貓,後來住多層公寓就也不養了。養過金魚,小雜魚,蝦,蝌蚪等等。其中小雜魚和蝦,都在缸裏繁殖過第二代,蝌蚪也變成過蝦蟆。但是這些都沒有長期存活。後來養兩隻烏龜,一直到現在,倒好幾年了。季節性的則有蟈蟈、吉兒、黃蛉等等。
至於最小的寵物,則是有一年(大約十年前)養金魚的意外收穫。養了一條金魚,想捉水蛆(水蚤)給牠吃,人家一般是用竹竿上裝網兜去捉的,我因需要量不大,就用一個小塑膠桶裝上攀、繫上繩,做成吊桶,每天在社區裏的橋上,從河裏吊上一桶半桶水,裏面就有足用的水蛆了。拿一服中藥用的小篩,就代替了小網,從小桶裏撈魚蟲餵金魚。餵有一個月多,金魚個頭明顯見長了。
有一天,在吊起的半桶水裏,除了魚蟲,竟發現一條小魚,不過飯粒大小(指長度,可比飯粒瘦小得多了)。怕放在魚缸裏會被金魚吃了,就另用一玻璃瓶養起來。裏面也放一些水草和魚蟲,或許可以做牠的食物的。每天檢查這小魚的健康情況,就被我戲稱為 “練眼睛”,的確是要經過一番搜索才能找到牠。
如此練了幾天,大概眼力有了提高,竟發現了瓶中的新天地。有一水螅,吸附在玻璃瓶的內壁。比小魚還小,有一粒米大小。下半節呈小管狀,上半節則是披頭散髮狀,這些纖毛,還在不斷地顫動。於是每天的功課便變成要把這兩個小東西都找出來。這樣又過幾天,牠們好像都在健康成長。
又一天,又有兩個新發現。一是發現水螅有四個,分別吸附在瓶壁,在水草葉片,在水草根部。還有一發現則更驚險:四個水螅中,有兩個正抓住了魚蟲往肚子裏塞。披頭散髮狀的纖毛,原來是牠捕捉食物的手。本來是白色的,而魚蟲則是紅色的。所以這兩水螅比沒在吃東西的就更容易找到。一個已把食物塞到喉嚨口,魚蟲大概已經死亡,不見有動靜了。另一個魚蟲則還在水螅的纖毛圍困中拼死掙扎,但也只能是徒勞的了。
每天捉魚蟲,是上午八九點鐘,太陽已經上來,水面上有一團一團的紅色,就是一群一群的魚蟲。那天去得晚了,十一點鐘,魚蟲不多,但也不是沒有。於是仍然下桶。略有收穫。意外的是,又吊上了一條小魚,第一條小魚可以有個伴了。
金魚是供觀賞的,現在小魚和水螅也成了觀賞的寵物,而且地位反在金魚之上了。 是意外的收穫。
但是這些小動物,後來仍因水質變壞而死亡。瓶裏水質壞,是我錯。但是河裏水質也壞了。以後就沒有再發現這種小動物。十年了,直到現在還不行。社區正用新科技來治理。但願能有成功。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2-09-08 20:07:54 +0800 CST  
可憐夜半虛前席
唐詩有云: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好像是批評漢宣帝不該不問這而問那的。其實在漢朝,鬼神問題應也是與蒼生有關係的,所以問問也無可厚非。
錢穆先生《靈魂與心》一書,講的 “靈魂與心與鬼神與魂魄與宗教與葬祭與生命”等問題,共有十二篇文字(又一附錄)。錢先生自序稱 “非敢謂于此宇宙人生之奇秘有所解答,實亦聊抒余心之所存想而止”。其最早寫的一篇是《論古代對於鬼魂及葬祭之觀念》,當時錢先生喪母,道途遠隔未能親奉葬祭之禮,寫了這篇,登在《責善半月刊》上,列為 “思親彊學室讀書記之十三”。文中的古代,包括了中國和外國,如希臘羅馬埃及等。後來又有一篇《儒釋耶回各家關於神靈魂魄之見解》,是十幾年後所寫,文末注有 “(中華民國四十五年八月五日錢穆應蔣總統垂問之未定稿.刊載于四十六年三月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學術季刊》五卷三期)”.
這是蔣介石先生不問蒼生問鬼神了。是否夜半虛前席不大知道,但是這是一個學術問題,是一個有學術意義的問題似是可以肯定的。一個政治家以此去問一個學問家,應當也是可以肯定的吧.
“天人之際,死生之理,最為難言.宇宙萬有,冥冥中是否有一創造主?人之生前死後,是否有一輪回流轉之靈魂離此而投彼?此等皆非目前人類智力所能確切指證以明定其無疑義.唯有中國古人對於神靈魂魄之見解,較近常識,適合人道。例證顯明,易於起信.若果循此修持,肉體雖有死亡之日,而精神可以常在不朽.”這是上述後文末節中的一段。錢先生以此勸蔣先生應學孫中山而勿學袁世凱,學孫中山可成神,永垂不朽;學袁世凱則將成鬼,遺臭萬年。由此可見,這鬼神問題,問得好(答得好)也是可以與蒼生有關,與政治有關的了。
《靈魂與心》在 《錢賓四先生全集》中,與《理學六家詩鈔》合印一冊,為全集之四十六。

園林裏的幾個字
蘇州有許多古典園林,並且被列入了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名單。古代園林中的建築,有一種月洞門是很習見的。那是一道牆上的門,門洞作圓形,像一輪圓月,故名。有一家園林裏的一個月洞門,在門的上方,有門額,上書四字:得其環中。
得其環中,什麼意思?環,環境。中,中間,中心。對於一個人來說,“人生己之外有父母妻子,有家有鄉,有邦國天下,大小廣狹,皆其環,今人謂之環境,或稱生活圈。”(《晚學盲言…人生之陰陽面》)這環境的中心則“己即其中心”。得其環中,就是在任何環境,不要忘了你自己。
“己人所共有,人是共相。己其別相。有其同始為人,有其別始為己。人各有一己,乃人文之本源。” (《晚學盲言》)過去有提倡過“馴服工具”,提倡過“螺絲釘”,提倡過“萬金油”,恐怕都是只重共性(共相),而企圖消滅個性(別相),而不知道“人各有一己”乃是人文的本源,反而認為人而有己,乃是萬惡之源;錯了。
“孔子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即立其己。直至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仍是此己。”孔子惡鄉願,這鄉願,就是放棄自己,只求一鄉人、一國人說他好就滿足了。“一鄉謂之善人,但無其己,一世謂之善人,但仍無其己,則何善之有。”“得其環中,得之者即在己。”
蘇州園林,往往是在外為官,致仕或解職回鄉後所居。環境變了,但是人應當還是有其己。所以,園林裏有的寫著“退思園”,有的寫著“補讀舊書樓”,有的寫著“醉經堂”,有的就寫“得其環中”。這也是有共相也有別相,有共性也有個性。
得其環中,語出莊子。他說“超乎象外,得其環中。”你如果不能超乎象外,背的包袱太重,自然會失去自己,不能得其環中。他又說“得其環中。以應無窮”,你自己有了主心骨,什麼事情亦能應付。
園林裏的幾個字,往往就有這麼些學問。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2-10-23 06:57:49 +0800 CST  
漢梁孝王事
漢文帝的兒子,一個後來做了皇帝,就是漢景帝。另外三個,封了代王,太原王,梁王。其代王劉武,后來改封為淮陽王。代地和太原合併,由太原王管理,而改稱代王。這代王死後兒子繼立,又被改封清河王。而梁王逝世後,淮陽王武又被封為梁王。這樣景帝的幾弟兄就只有梁王武一人了。
這梁王武和景帝同是竇太后的兒子,而太后特喜歡這小兒子,“賞賜不可勝數”。他在梁國築的東苑“方三百餘里”,大治宮室,又“為複道,自宮連屬於平臺三十餘里”。府庫金錢珠玉寶器就不用說了。
後來,景帝的太子被廢,竇太后就有意讓梁王為後嗣,讓景帝將來不要傳兒子而傳給弟弟。景帝與群臣相議以為不可。大臣們就讓袁盎去和太后講,太后後來就讓梁王離開京城回到梁國去。京城裏,景帝就立了兒子膠東王為太子。梁王心有不甘,就派手下的羊勝,公孫詭等組織人力,進京暗殺袁盎等大臣——黑名單上一共列了十多人。刺客到了袁盎那裏,袁盎對來人說,我是袁將軍,你們別弄錯了。刺客說就是要殺你,就把他殺死了。刺客逃了,但是兇器卻留在了袁盎屍體那裏。這是一把新劍。從這線索找到制劍的人,說是梁王派人來定制的。又查出暗殺名單上列名很多,就列為大案徹查。而太后知道了就“不食,日夜泣不止”。景帝心有不安,又和諸臣商議。派了兩名大臣到梁國去調查處理。兩人到了梁國,和梁王梁相一起商議後,就以羊勝,公孫詭兩人頂罪。回去報告說都是這兩人做的壞事,梁王並不知情。現在二人已經伏誅,梁王與此無關,太后可以放心。這事就過去了。
幾年後,梁王武病逝,諡為梁孝王。“孝王未死時,財以巨萬計,不可勝數。及死,藏府余黃金尚四十余萬斤,他財物稱是。”
《史記(梁孝王世家)》的評論:“太史公曰:梁孝王雖以親愛之故,王膏腴之地;然會漢家隆盛,百姓殷富,故能殖其財貨,廣宮室,車服擬于天子,然亦僭矣。”那殺人案就沒有再提。不知道《資治通鑒》裏對這孝王如何評論。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2-10-26 16:47:12 +0800 CST  
何山張王廟
蘇州新區楓橋鎮,有一座何山,今有何山公園。何山頂上,有一張王廟,廟中有大小五個殿堂,三個主要的,各有匾額,是張王殿,何司空殿,何隱士殿,供的即是張士誠、何點和何求;另外兩個殿,有塑像而無匾額,不知所祀何神。而且,即使張王殿和二何殿中的塑像,也不止三人,有男有女,男的也不止三人。看公園管理處的公告,是把這廟定為“紀念性廟宇”,把群眾來此進香,宣卷,跪拜,供奉等稱為“佛事活動”,需要事先登記安排。
張士誠、何點、何求都是歷史人物,值得紀念。中國傳統文化歷來是把歷史人物崇敬成神,塑像立祠造廟,香火供奉的。有的由政府(皇帝)明令頒佈,如關帝廟、岳王廟,這“帝”和“王”都是政府封的。其他,如魯班由建築行業奉為祖師爺,京劇團(過去稱班)供奉梁莊宗,海員和漁民信仰媽祖(天后,天妃)等;連各地的土地公公往往也是由當地名人去世後擔任的。清朝蘇州一個讀書人到北京考中狀元後寫過一篇記述文,講北京考場中的土地公就是由韓愈擔任的。許是因為韓愈在世時在國子監做過老師。
雖是“紀念性”,但與現在的某首長、某畫家、某名人的紀念館不同,是神化了的。張士誠既是人,又是神,俗稱何山老爺。人們到這裏“紀念”他,不只是鞠躬瞻仰,而要跪拜,不只是跪拜,還要供奉水果、菜肴、飯、香燭、錫箔,還要奏樂唱宣卷。如果在歐美國家,一個歷史名人的紀念堂、館、像,必無此種待遇。他們那兒,宗教的神受禮拜。神是天主,不是凡人。中國則既有宗教的神佛,又有人神——由人把人封為神。這就是文化的差異吧。對張王廟人神的崇敬和禮拜,其實是不能稱為“佛事活動”的,公園管理處的公告定性有些不正確,或者改稱祭祀活動較好。
名人被尊為神以後,便會有一些神話產生。幾十年前,筆者還是學生的時候(大約在抗戰勝利前後),曾聞何山老爺有一些乾女兒,其中一個住閶門內皋橋附近,她會通神治病。病人找到她後,她會請教何山老爺指示治療方法,居然也會藥到病除。如果治不好,或許是“只醫病,不醫命”,是你命該如此吧。總之很帶迷信色彩。前不久,已是21世紀初的某年,九月裏的一天,筆者去何山,曾在張王廟內,邊上一間無名殿神像前見二花籃,是“祝岳父岳母大人生日快樂,女兒女婿某某敬獻”,大概是今日何山老爺的乾女兒乾女婿送的吧。算算這兩代乾女兒的年齡,相差恐有五六十歲吧。只是不知目前這一代是否還會通神治病。
或許就是因為此種民間風俗帶有迷信色彩,1949年以後,即使正宗的佛寺道觀數量也減少很多,那些民間的“紀念性廟宇”就更少以至絕跡了。張王廟卻還在,現在香火也很盛,這倒因此而具備了它的“活化石”價值。例如宣卷,這種樂奏和吟唱,在別處就不易見到和聽到。台灣和香港,這種“人神”崇拜的民俗也保留,這類廟宇也多。台灣最著名的是吳鳳廟,是台灣本土人神;媽祖廟,是從大陸遷去的,現在仍和福建的祖廟保持聯繫;而蘇州的媽祖廟天后宮則已不存在了。
何山廟裏除了見有獻給岳父岳母大人祝壽的花籃外,還有奉獻的供品,題辭作“顧明老爺”的。此見於二何殿內,或許也是殿內其他某神像的本名吧,是何朝何代的何許人物,則未能查考出來。另外還有一些神像的“原型”是誰?什麼姓名?也不知道。信男信女們或當知道一些。
宣卷音樂,包括樂器和唱詞唱調,恐怕也是一種稀有品種了。在這裏只要事先向公園管理處登記安排,即可獲見獲聽。偶而去,碰巧也能見到。只是不知還能持續多久。如果消失了,當是很不幸的。按信士信女的性別年齡結構看,據幾次觀察估計,是男少女多,約1:10;年齡則老中青都有,似乎還無後繼乏人之虞。對何山老爺的信仰和紀念,如不受外力干涉,看來至少可以維持相當歲月。

(这个纪念性庙宇现在改成道院,由道教
方面管理操持,这一篇是旧作)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2-10-26 16:52:35 +0800 CST  
民國初年的小學老師
<錢賓四先生全集 素書樓餘瀋>裏有一部分收他寫的序跋文四十三篇。全集編者說,這些文章中前兩篇“為先生早年任教小學時之作,特具紀念性。”這兩篇的題目分別是“跋吾兄聲一詩選”和“松江朱懷天先生遺稿序”,都是民國九年所寫,是編全集時才在無錫和北京的圖書館中找到。
錢聲一先生當時與錢先生兄弟二人都在無錫鄉間小學教書,“兄弟同校,有作輒相唱和”。後來賓四先生換了一所學校“余自去梅村,即少作詩,今乃絕不作”。而朋友朱懷天勸他說“適性遣情,斯實尾閭,子真從此舍割邪?”錢先生寫道“余亦無以報。莊生言無用之用,詩乃是邪?”有一天,聲一先生帶了一小冊詩給弟弟看,並說這是準備刊入校友雜誌的,“吾弟視之當謂如何?”賓四先生雨夜開讀,“為詩僅十數首,皆舊作素見,然讀不厭。數年兄弟友朋一校聚首之狀,如在目前矣!我雖不作詩,顧好讀詩,猶故我也,況讀我親骨肉兄弟之詩乎!”又說 “吾兄聲一,教授之暇每好吟詠,兄弟友朋感時傷國,一一皆自肺腑中出。”“顧性和易率真,不修邊幅好詼諧,不耐作世俗謳(女字傍)煦。非讀其詩,或不得其為人之深也。”最後錢先生寫“不禁援筆述此,妄附其末,作為報懷天且以告知我兄弟者焉。”有一下款“寒食前一夕穆識於鴻模學校”。 文章雖短,錢先生兄弟和朱先生兄弟友朋一校聚首之狀,雖不能如在目前,卻也依稀可見了。 春天時朱懷天先生還在,夏天錢先生寫第二篇序文時,朱先生已不幸去世了。
全集編者說,這些文章中前兩篇“為先生早年任教小學時之作,特具紀念性。”除了紀念性,那時學校老師的課餘酬唱,他們的意興議論,今天看來都是極富歷史意義的。茲抄“松江朱懷天先生遺稿序”中一句“《留悔詩》一首,為懷天最後之作,成以寄我。我謂悔可改、可除、可滅,而不可留。悔之深痛斯改猛速,不當云留悔也。”可見一斑。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2-10-27 05:36:43 +0800 CST  
最幸福一例
報載:
“尋找港城金婚夫婦大型公益活動”是張家港建縣(市)50周年活動之一,今年五月,由張家港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文新廣局,市民政局聯合啟動通過尋找並評選50對“最幸福金婚夫婦”見證了張家港半個世紀的風雨變遷……
報名人數達400多對,其中金婚老人120對。活動招募了30名攝影志願者,免費為報名的金婚夫婦拍攝金婚紀念照。志願者完成拍攝後,120對1962年結婚的金婚老人的照片在“張家港在線”活動專題網頁進行了展示。市民通過網上投票,評選出50對最幸福金婚夫婦,並于9月初為其拍攝了婚紗照。
這條新聞的標題,是大字通欄的“終於圓了婚紗照的夢”稍小字的“港城網友評選出50對最幸福的金婚夫婦集體慶金婚”。
評論:
一對夫婦,結婚以後,一起度過50年,稱為金婚。這本身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但是,
一.120對金婚夫婦,誰最幸福,誰在前50,其實是無法評定的。由眾多網友憑網上照片來評選,更難評定。
二.就一對夫婦來說,能一起度過50年,就是幸福的了。但是也不能說最幸福。如果這50年裏沒有“三年自然災害”沒有“十年文革”等等,豈不是更幸福一些?
三.大標題“終於圓了婚紗照的夢”,顯得很浪漫。或許有一對幾對老夫妻說過這樣的話,但是做成報上的大字標題,或許反而顯得“幸福”概念的空虛貧乏了。這婚紗照的夢,不過是近十幾年二十年流行的夢。七十八十歲的老人,報上描寫為“白髮蒼蒼飽經風霜”,其實50年裏曾有和會有比婚紗更曼妙或者更现實的夢的(有的實現了,有的還沒有實現)。這個標題顯得有點蒼白無力了。
四.120對金婚夫婦,是來報名的。有沒有沒有來報名的呢。報導中沒有說。張家港市,有農村有城市,人口眾多。如果在蘇州市也辦這樣一個活動,我想必定會有不想參加,不來報名的。而且這些老人,未必是比別的老人更不幸福的。


以下简体字 新浪BLOG18963651689:
欢迎批评指正

最幸福一例
报载:
“寻找港城金婚夫妇大型公益活动”是张家港建县(市)50周年活动之一,今年五月,由张家港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文新广局,市民政局联合启动通过寻找并评选50对“最幸福金婚夫妇”见证了张家港半个世纪的风雨变迁……
报名人数达400多对,其中金婚老人120对。活动招募了30名摄影志愿者,免费为报名的金婚夫妇拍摄金婚纪念照。志愿者完成拍摄后,120对1962年结婚的金婚老人的照片在“张家港在线”活动专题网页进行了展示。市民通过网上投票,评选出50对最幸福金婚夫妇,并于9月初为其拍摄了婚纱照。
这条新闻的标题,是大字通栏的“终于圆了婚纱照的梦”稍小字的“港城网友评选出50对最幸福的金婚夫妇集体庆金婚”。
评论:一对夫妇,结婚以后,一起度过50年,称为金婚。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但是,
一.120对金婚夫妇,谁最幸福,谁在前50,其实是无法评定的。由众多网友凭网上照片来评选,更难评定。
二.就一对夫妇来说,能一起度过50年,就是幸福的了。但是也不能说最幸福。如果这50年里没有“三年自然灾害”没有“十年文革”等等,岂不是更幸福一些?
三.大标题“终于圆了婚纱照的梦”,显得很浪漫。或许有一对几对老夫妻说过这样的话,但是做成报上的大字标题,或许反而显得“幸福”概念的空虚贫乏了。这婚纱照的梦,不过是近十几年二十年流行的梦。七十八十岁的老人,报上描写为“白发苍苍饱经风霜”,其实50年里曾有和会有比婚纱更曼妙的梦的(有的实现了,有的还没有实现)。这个标题显得有点苍白无力了。
四.120对金婚夫妇,是来报名的。有没有没有来报名的呢。报道中没有说。张家港市,有农村有城市,人口众多。如果在苏州市也办这样一个活动,我想必定会有不想参加,不来报名的。而且这些老人,未必是比别的老人更不幸福的。。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2-10-29 18:30:04 +0800 CST  
幸福就是,虽然有人正在城市的暗处饥饿,有人正在房间里举起一把尖刀,有人正在办公室里设计一个恶毒的圈套,……虽然如此,幸福就是,你仍旧能看见,在长途巴士站的长凳上,一个婴儿抱着母亲丰满的乳房用力吸吮,眼睛闭着,睫毛长长地翘起。黑沈沈的海上,满缀着灯火的船缓缓行驶,灯火的倒影随着水光荡漾。十五岁的少年正在长高,脸庞的棱角分明,眼睛晶亮地追问你世界从哪里开始。两个老人坐在水池边依偎着看金鱼,手牵着手。春天的木棉开出第一朵迫不及待的红花,清晨四点小鸟忍不住开始喧闹,一只鹅在薄冰上滑倒,冬天的阳光照在你微微仰起的脸上。
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这是龙应台文章中的一段。另外还有许多段精彩的答案。

谢谢真希望快乐。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2-10-30 19:05:28 +0800 CST  
那一棵牽牛花
陽臺上那一棵牽牛花,是今年春天種的,種下的是一粒種子,長出來的是兩片葉子。它雖然是在五層樓的陽臺上,離地面已經是十多米高了,可是它還要向上生長,一寸一寸地向上長。它雖然沒有松、竹、梅那樣堅挺或虬勁的枝幹,可是向上的追求是一樣的。為了滿足它這個追求,我從陽臺上面的曬衣架上,引下一根鉛絲來接引它,它就依靠着鉛絲的幫助,一天一天地向上攀援。
陽臺上有時風很大,柔軟的莖葉會在大風中發抖。陽臺上有時太陽很毒,嬌嫩的莖葉會在驕陽下萎靡。可是,一旦風停了,日落了,人再給它澆一點水,柔軟嬌嫩的葉子又恢復了靑春的活力,勃勃的生氣,悄悄地,莖條又向上爬高了一寸兩寸。
有一天,颳起了大風,下起了大雨,陽臺上一根竹竿被吹落,正好打在牽牛花的莖條上。莖條被打斷,斷下來約有二尺長的一段。我把這一段上的葉片摘除,重新揷在花盆泥土中,希望它能起死回生。正好又是接連兩天陰雨,沒有陽光暴曬,這斷莖眞的起死回生,下面生根上面長葉了,和老株一起繼續一寸一寸地沿着鉛絲向上升高。
夏天的早晨,已經升到鉛絲頂上的莖條上的花蕾,開花了。藍紫色的花朶像是迎着朝陽演奏喇叭歌。古人說“紅杏枝頭春意鬧”,現在,我的陽臺前卻是“藍紫一片喇叭鬧”了。鬧了半天,也曬了半天,花兒們不鬧了,好像筋疲力盡,低下頭,萎了。但是花的使命卻在於結實。花萎了,種子卻開始成長。每年這樣,花開花萎,種子慢慢成長。
秋來了,秋深了。葉黃了,葉落了。花也沒有了。可是種子成熟了。有的被主人收起,有的落在花盆裡,還有落到樓下泥土裡。
今年的兩株花,明年不知會有多少株呢?
畢明邇
(北京)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2-10-31 14:47:33 +0800 CST  
今年的兩株花,明年不知會有多少株呢?
-----------------------------------------------
最后一个问号可能不妥,可以改成句号?
元芳,你看呢?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2-10-31 14:50:32 +0800 CST  

那年年初四
那年年初四,學校六三屆畢業同學聚會,也請我去。在一個茶樓,有茶水和各種小吃、麵點,從早上可以坐到傍晚,一個小包間,人們陸續到來,共十九人。座位是圍一長桌,有人有重要發言,就大家一起聽,沒有這樣的發言時,則與鄰近座位的人談,各談各的。
一位男同學報告了黃昏戀經過。他六十三,離婚多年,有一兒子。近有人介紹一寡婦,進展順利,即將成婚。於是同學祝賀之余,紛紛提問,知道女方比他小十二歲,她有一兒子二十九,未婚,前此幾次有人給女方介紹男朋友,都被這兒子否定,這次他卻反而勸母親說不必計較年齡,這人好。等等。又一談話內容是近二年逝去的有兩位同學,連前共有六人已經不在了。等等。談到退休後的收入,多說公務員和教師最好,從工廠企業退休的,則男比女好,因為工齡長。當年的女班長,考上了大學,在外地大工廠裏當高級工程師,現在退休工資比誰都少。
到下午就有人開始早退,四時許,我也想走,先去洗手間一次,從洗手間出來,有一同學在半路等著我。說,有件事請幫忙,了卻我一心願。好像有些嚴重的樣子。及說出來,原來是他說,在高三時,曾借過老師十幾元錢,一直沒還,可一直沒忘。現在想還你幾百元錢,了此心願。我說真有這事嗎(的確不記得有這樣的事)。他說肯定有。還說初中的班主任張老師,也對我好,當時家裏窮,姐姐有病沒錢去醫院,是張老師請校醫來治好的。可是張老師現在不在了,你一定要讓我了此心願。你說讓我還多少吧。盛情難卻,我說,既然是十幾元,就還我二十元吧。他說,這哪行。當時十幾元不是現在的十幾元,說著就拿出一疊一百元的票子。我想,過年要是他買些東西來拜年,我也是沒法拒絕的,就了了他的心願吧。於是從中收下了一張一百元的。說這樣就謝謝你了。他說應是我謝你吧。我進去再坐了一會,還是提早告退了。
今年又得通知,還是年初四,還在那地方。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2-11-01 06:05:56 +0800 CST  
衣食住行之外

衣食住行,可以是名牌、山珍海味、豪宅、名車遊艇飛機(而且都是私人的)。亦可以飯疏食、居陋巷、布衣暖、出無車。還可以有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家徒四壁甚或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等等。

衣食住行之外,則有的是飽暖思淫欲,也有一句話說,男人有錢會變壞,事例當然不少。中國古人則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說以天下為己任,先憂後樂,說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白薯。今之領導人也說為人民服務,說艱苦奮鬥,說三個代表等等。就不像衣食住行那樣,只是數量品質上的差別,而是涇渭分明,或曰享樂,或曰貢獻,各走各的路。追求不同,結果也就不一樣了。

在衣食住行和享樂或貢獻之外,最後還有什麼追求?信基督教的,要上天堂;信佛教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蘇聯小說說,當我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當年革命青年都會背誦的);中國先賢們則有留取丹心照汗青,有只留清白在人間,有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等等人生格言留下。今之春節晚會笑星則曰,最後悔的事是人死了錢還沒有用完(很抱歉我記不得原文,只能寫一大意),大家一笑,不知是否同意了他的想法。

笑星的笑話是和求享受的想法一致的。講貢獻的人們不會這樣想。如果他也不信耶教不信佛教,不求上天堂不求成佛成菩薩,那麼他的終極追求應當怎樣?

《人生十論》(錢穆先生)裏有一篇《人生三步驟》,他說:“我們做人,第一要講生活,這是物質文明。第二要講行為與事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人文精神。第三最高的人生哲學要講德性性命。德性性命是個人的,而同時亦是古今人類大群共同的。人生一切應歸宿在此。”這是他晚年在香港大學所作演講的結語。他說,這“不是一種教訓”“只是把自己所瞭解的中國古人的話來介紹給諸位。”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2-11-02 08:55:06 +0800 CST  

楼主:毕明迩

字数:58142

发表时间:2012-07-25 20:5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2-11 14:20:17 +0800 CST

评论数:12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