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读《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的读书笔记和心得

第三章 脱离了宗法与家族秩序的人们

一、 什么是“脱序”?
简要概述:

1:前面我们讲了处于宗法家族秩序的人们,及其当中的农民思想意识。宗法社会在当时属于社会的主流,那么,那些在主流中失去自己位置的人们又是怎样的呢?

2:古代宗法秩序是一个把人们组织起来的社会网络,脱离了这个网络的人,我称之为“脱序人”。
当时来讲,脱序是被迫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脱序之后的人们是无序的,盲目混乱的。为了生存,他们形成了与主流社会对抗的隐性社会,形成了一套有别于主流社会的思想意识,脱序的人越多,反主流意识的思想也越强大。

3:脱序人至春秋战国以来,分成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主要是战国时期,他们最活跃的是游士。
第二个时期是游侠。
第三个时期才是游民泛滥的时期,也是游民在主流社会外形成群体的时期。

********************************
个人粗略观感:
说到有别于主流社会的思想,我理解就是挣脱束缚后,又没有条件接触外来文化,因此形成了一种自己想当然的,自以为随心所欲思想。

就好比小时候被教育要做一个懂文明卫生的好孩子的人,长大后离开了校园,离开了长辈、领导等在跟前,就会随地吐痰丢垃圾一个道理。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的教育,比如文明卫生,是在教做人,是在“相关人”面前学会做人,一旦脱离了“相关人”,就会进入乱吐乱扔的无序状态。

所以脱离了宗法秩序的人,就进入了上述状态。
楼主 照水红叶  发布于 2020-11-18 10:33:14 +0800 CST  
二、社会动luan的主力军---流民(分3个部分)

(1)、流民产生的原因
简要概述:
1:流民形成有外在原因,如统治者的严重苛捐杂税、官吏腐败,巨大自然灾害等等,使得农民流亡。
还有内在原因:秦朝之后废除了长子继承制,形成了均田,即多子平均继承制。多子均田使得地权分散,财产分散。而农民经济中普遍的“小,少,散”,造成任何一个小的社会震荡,都会使得农民易于流散,流亡。

2:每个时代都有流民产生,流民增加,根本原因是在于人口过剩,人口过度繁衍。
我把各朝代人口与人均耕地列了表格(略)。其中汉朝人口4-5千万,人均耕地13.8-14.5亩;唐朝天宝十四年人口5291.9万,人均耕地27亩;清道光三十年人口4亿3千万,人均耕地1.8亩。

3:从表格看出,人口呈波形浪递增,耕地呈波浪形递减现。人口大量增加,使得土地短缺,由于土地短缺造成土地增值,因而加快了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又造成农民丧失土地,继而大量流亡。大量的流民会涌向相对富庶的地区,给那里的平民带来了灾难。
这样就造成了平民与流民的对立冲突。在流民仍无法解决生存问题的情况下,会形成社会巨大的破坏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摧毁一个个皇权王朝。

(2)、流民的归宿
简要概述:
1:大量的流民会摧毁皇权,因而朝廷对待流民问题都会十分重视。首先是招抚,给予土地和生产资料,使他们安定下来。其次是迁徙政策,把流民安置于地广人稀之地或边疆,使得人口分布日趋合理。

2:通常经历了一次大的社会luan后,人口会大量减少,大多数流民又重新变回农民。新朝廷会采取政策让社会稳定下来。社会安定人口又始繁殖,接着又出现前面的问题,周而复始。

3:还有一部分流民,会出现整个宗族脱离原来的抵御,举族迁徙。也就是说,这部分人只是脱离地缘,没有脱离血缘。他们举族流亡形成了自己的武装力量。他们可能会出现来到一个新地方,赶走原住民。

(3)、游民与流民的关系
简要概述:
1:流民的特点是流动,所以这是一个暂时的短期行为,他们绝大部分来自农民,因此绝大部分还是属于农民思想性格,意识上没有产生巨大的变化,【仍然属于宗法制度下的民间范畴】。

2:游民则不同。他们在争夺生存权利的同时,是以个体的身份来面对社会,他们不是暂时的,而是长时间存在于城乡之间。他们形成了脱离秩序的思想意识。游民虽然来自于流民,但不同的是,他们在城镇里找到了生存条件,成为城镇居民,这种情况,在宋代和宋代以后才大量出现。


楼主 照水红叶  发布于 2020-11-19 11:55:53 +0800 CST  
********************************
个人粗略观感:

这一章节应该是前面章节的进一步细化。这里提到多子均田代替了长子继承制。据说日本就有长子继承制传统非常根深蒂固的情况,网传日本女子结婚对象有一项要求就是---不嫁长子。长子享受的权力大,责任也重。
可见,长子继承制也存在很多问题。
楼主 照水红叶  发布于 2020-11-20 10:24:33 +0800 CST  
三、游士的辉煌与解体(分2个部分)
(1)、士的本义与士的辉煌
简要概述:
1:第二个脱序的群体是士。士是最低等的贵族,他们能世袭土地或官职。随着贵族秩序被打乱,士作为一个等级也被瓦解。

2:最早记载的士是游士,指的是游说之人,他们自由流动,往来诸侯国之间,选主而事。他们有真才实学,是王侯大贵族的笼络对象。春秋战国是游士最辉煌的时期。
由于他们有选择职业和居住地的自由,生活也有保障,所以产生了独力的思想,形成不同的学派。

3:不同学派涌现了很多大家,如苏秦,孟子,商鞅,韩非子等等(本点略)。

4:除了儒家,法家,道家等,游士里喜欢谈阴谋策略的纵横家同样是构成民族文明发展的基因。后来,游民阶层中的知识分子,他们对纵横家更有兴趣,并把纵横家的思想进一步庸俗化,去掉文饰,使之成为游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楼主 照水红叶  发布于 2020-11-20 11:36:21 +0800 CST  
(2)、游士的解体
简要概述:
1:秦统一后,法家体系成为秦朝的统治手段。无论官民都要听上位者的话。作为士,没有了选择权,连是否有存在的权利也受到质疑。秦朝的理想设计中,只有农夫和战士两类人。游士成为了第一个被打击对象。法家的意识形态,彻底断绝了游士的生存基础。

2:汉朝建立了分封制,游士的活动空间似乎大了一些,但实际上汉朝的分封是名存实亡。后来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士人只有为依附于皇权这条路可走。西汉以后,士人基本出自名门大族,与官宦豪强结合起来,在家做孝子,同时皈依统治者的意志。士越来越成为平庸的人。

3:科举制度施行后,士人奔波在科举之路上。而那些自绝于仕途的人,则会堕入社会游民之中,成为游民知识分子。带有游民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动luan时期起了很大的作用。

********************************
个人粗略观感:

我慢慢理解了王学泰先生说明游民体系形成的思维脉络了。以前读《水浒》时,没有想到时代背景的问题,只觉得《水浒》就是后人以所在时代的思想写的一个前朝故事,现在看到这里,明白了《水浒》故事是传承有序的。

这里写个题外话,最近看到一篇贴子,内容写的是中国的拼酒和强行劝酒现象。贴子认为,越喜欢在拼酒和强行劝酒圈子里混的人,其意识里的宗法家族观念越强。

贴子大意认为,宗法家族观念强的人,人身依附性很强,或者说思想意志自力性差,需要从一个圈子,一群相关人里得到个人的认同和归属。所以他们通过吃吃喝喝的方式,在寻找到可以依附的群体(说到为什么通过吃喝方式,这又涉及到国人口腔期形成的问题,这里不写那么多了)。而对那些不爱吃吃喝喝的男人,他们很是瞧不起,觉得不去吃喝的人脱离了群体,成为没有依靠的人。
同时在拼酒和强行劝酒当中,又传承了权力崇拜意识。

这个贴子结合本书来看,很有意思,也很有说服力。


楼主 照水红叶  发布于 2020-11-23 11:09:04 +0800 CST  
四、自命为社会良心的游侠(分5个部分)
(1)、“大夫士”与贵族精神
简要概述:
1:游士产生于士族,身份是受到一定尊重的,在游士解体后,士人成为了社会秩序中的阶层。

2:早期的“大夫士”可以世袭,他们的职业和继承制,使他们有了荣誉感和自尊心,也就是我们说的贵族精神。他们会关爱与个人关系不大的公共事务。

3:秦以后不再需要贵族精神,游士也被取缔。不过,贵族精神还是一时半会消失不了,这就是后来游侠所推崇的先声。

(2)、“侠”的本义
简要概述:
1:游侠是两汉出现的现象,既有品德高尚的,也有称霸一方的,“侠”也就成为了关于人品的形容词。
侠与武联系在一起,是一种误解,在司马迁的《史记》里,侠和武力并没有关系。

2:前面说过,宗法国家是一个垂直的组织社会。人际关系是由清晰的等级建构的,人们恪守其职,各安其分。但是人是有私欲的,有各种交往的需求,这种交往是一种横向联系。当垂直秩序稍有松动,人的横向联系就会增强。

3:春秋时期,人开始游动,这种横向联系受到了皇权和法家的嫉视。根据《史记》的游侠事例记载,我们认为,当时游侠的特点就是好交友,善于交游。
反对游侠的人,认为游侠结私交,作威作福,还认为他们不敬父母,不顾家族,整天和朋友宾客待在一起,吃吃喝喝,花去家业。这种交友方式是在排斥儒家思想里的宗族宗法观念。

4:当这些“侠”有了追随者之后,势力壮大,就有可能因为私欲与公益或现政权发生冲突,在专制皇权中,使用暴力动武不可避免。所以侠与武有了一定的关联。







楼主 照水红叶  发布于 2020-11-25 11:09:28 +0800 CST  
(3)、“侠”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选择
简要概述:
1:游侠最活跃的是西汉初中叶,西汉专制相对秦宽松一些。游侠可以来自不同阶层,他们脱离了“士农工商”,属于脱序人,常会不按法律行事,这说明他们不依附统治者。虽然游侠也被皇权统治者取缔,但实施的力度并不太严厉。

2:游侠存在于皇权还没高度发展时期。某些人会自觉的,为了满足精神需求、选取这一种生活态度。
游侠的流风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使得一些年轻人,或有叛逆精神的人开始学做游侠,遨游天下。当然如果他们厌倦了游侠生活,还可以回归秩序当中。

(4)、游侠品格与生活的独特性
简要概述:
1:根据司马迁笔下描述,游侠有以下特点:
a 主动拯救生死边缘的人,勇敢,不怕死,不求回报。
b 为了拯救他们,不怕触犯法律或世俗观念
c 一诺千金,救人救到底
d 不逞强,不炫耀,默默奉献。
以上特点是后世公认的游侠道德品质,游侠不怕与主流对抗,是皇权统治下人们企盼的一丝亮光。在对待游侠上,朝廷和民间的评价是不同的。

2:自从司马迁讴歌了游侠,后世的诗文作家也相继通过艺术想象来提升游侠的意义。“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这些经过艺术加工的游侠品格,成为了社会良心。

3:除此之外,还存在另一种“为他”的游侠。曹植的《白马篇》里,出现了建立功业,国家危难挺身而出的报国志士,他们也被称戴上了游侠之名。后来的作品,这类游侠也成为了一种创作套路。
陈子昂的《感遇》中,把一个在家乡杀了人的少年描写成忧国忧民的志士,仿佛有了“报国”就可以掩盖一切。

4:【游侠虽然说是人们对生活态度的一种选择,但愿意做出这种选择的人多是青年人,因为只有青年人才更少地泯灭人们本有的良知。】



楼主 照水红叶  发布于 2020-11-26 11:01:42 +0800 CST  
(5)、轻薄少年对游侠的模仿
简要概述:
1:游侠的品格是一种具备高尚德行的人才具备的。年轻人一时心血来潮,向往带有浪漫色彩的生活,想充当社会良心。但是他们是不成熟的一群,他们往往只能学到游侠表面的皮毛,如服装、行为做派。
这些年轻人呼朋唤友,招摇过市,甚至斗鸡走狗,杀戮无辜,他们表面上仿佛脱离了宗法秩序,实际上只是伪游侠。

2:宋代及宋代以后,士族出身的游侠已经消失,平民游侠开始兴起。这些游侠已经和游民地位差不多,只是他们强悍勇武,成为了游民崇拜的对象。
研究游民文化,不能不考虑游民对游侠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游民知识分子创作的文艺作品,使得游民能接触和了解游侠。

3:游侠成为了老百姓企盼的社会良心,这也给了统治者利用的机会。事实上,游侠与权贵相勾结,被权贵收买的例子也很多。如唐太子李建成为保住太子地位收揽大批游侠,清代雍正的血滴子集团,等等。
游侠的末流就是流氓盗匪,而勇猛的游侠,会成为暴力中的领面人物。

********************************
个人粗略观感:

第2部分有这样一段:反对游侠的人,认为游侠结私交,作威作福,还认为他们不敬父母,不顾家族,整天和朋友宾客待在一起,吃吃喝喝,花去家业。这种交友方式是在排斥儒家思想里的宗族宗法观念。

这个说法王学泰先生是引用他人的说法,没有说自己的判定,我理解为王学泰先生应该是认同这种说法。
这种说法我不大同意。我觉得就像前面所述,游民文化与儒家思想是既对立又互补的,表面上看,这类人重视狐朋狗友多于重视家庭,违反了儒家的伦理秩序,但实质上,内心仍然是依附于一个群体,只是他自认为脱离了一个群体(家族),而投向了另一个群体(酒友圈,权力圈)。
我认为这类人在家族中相对是一个强势者(主要是男人),所以他们敢于鄙薄比他们弱势的女人和孩子,利用了男权社会带来的便利条件。所以表面上他们好像脱离了家族秩序,实则只是转换了人身依附群体。
楼主 照水红叶  发布于 2020-11-27 11:15:31 +0800 CST  

楼主:照水红叶

字数:16012

发表时间:2020-07-28 19:52:5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1-28 17:02:55 +0800 CST

评论数:4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