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小说中的经典桥段

新的坑
估计
楼主 地下丝绒  发布于 2020-05-25 08:44:42 +0800 CST  
一、掉包计

最为人熟知的掉包计,大概是《红楼梦》中宝钗换黛玉那节,若读小说体会不到那股子伤心欲绝,那么越剧版王文娟的表演,会让你有更直观的感受。

掉包计,或者还可以换一种说法,元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中,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后来被移植到《三侠五义》中。许多剧种都演过这故事,陈三发子非常喜欢,还带去台湾,演变成歌仔戏,我本人比较喜欢张氏兄弟的评弹版本。

我第一次在舞台上看掉包记,却是7,8岁时在天蟾舞台看京剧《花田八错》,这个故事的原型来自《西厢记》,但是其中人物用的却是《水浒传》中的一些人。

掉包计的故事很多了,常见类型富家小姐,一个亲妈生的,一个后妈养的。找对象时,后妈养的就被差别对待。然而情节往往反转,好人好报,坏人坏报,这也是传统小说的基本表达内容。

这路桥段,在西方小说中也是常见的,灰姑娘遇见王子之类,又或者落难公主与青年俊才的故事。

在真实史料中,比较有名的,是程婴的故事,这个大家也知道,就不多说了。

重点要讲的,是日本动作电影中的掉包计,这部分内容将在三年后显示。
楼主 地下丝绒  发布于 2020-05-25 09:04:48 +0800 CST  
二、诲淫计

一般说中国古代男女礼教森严,大概是明清以后的事了。小姐关在屋里,那时候也每翼装飞行,顶多荡秋千时故意荡高一点,偷看一眼外面的男人。而男人见不到女人,就各种幻想。想得多了,就有一部分青年才俊变成了导演,变成了段子手。

在这些段子里,各种想入非非。怎么接近这些被囚禁的妇女同志呢?于是幻想出卖针头线脑的,又或者做法事看佛牙的。反正就没教人点好,所以历代对这路男欢女爱的小说都采取行政手段。但是人的心理,你越不让看,人越喜欢看。80年代改开初,先是一点点的试探,《庐山恋》之类,拉个小手亲个嘴,然后很快各种动作片就席卷大江南北,就是这个道理。

穷书生荒村孤庙,幻想碰到貌美如花的狐狸,除了气味有点熏,别的都让人很激动。有钱人写这路东西就淡定地很,比如李渔的《十二楼》,这书借鉴了著名的二人转剧本十八摸,全书十二卷,每卷一个故事,每卷一个女主。笠翁在《与陈学山少宰书》中,曾言”不效美妇一颦,不拾名流一唾“,在当时这路小说遍地开花的情况下,充分表现出在这个领域的创新意识。

当然,提到这路小说,有个人得提一下:维多利亚女王。在她那个时期,这路小说蓬勃发展,有兴趣的,可以做个文本比较。
楼主 地下丝绒  发布于 2020-05-25 09:36:29 +0800 CST  
三、割发计

曹操马踏秧苗,割发代刑。所以,这一节,要讲的其实是传统小说中的替代式惩罚。这个原型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战国策》豫让击赵襄子故事。几次都失败了,只好跟赵襄子商量,说没法子了,要不你把你衣服给我,让我象征性刺你。赵答应了,豫让刺完,立刻自杀了。那个时代的男人有骨头,不像现在的男人,吃一吨神油也很媚。

当然,在人类思维中,替代物也是很了不得的。布留尔《原始思维》中说的鹰的羽毛也具有鹰的相应属性,这在中外巫术中都有非常多的表现。中国的神怪小说中,常有取人一物,千里之外将人咒死的,就是这个道理。穆桂英大破天门阵,需要龙须凤发,也是这个。以前管这叫封建迷信,很多本子这些东西就给删了。

关于衣服与灵魂的关系,《太平广记》中韦公子心爱的小姐死了,嵩山任处士通过衣物,将亡魂招了出来。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还记载了明末广州发生的一件类似的事情。

在《琴操》中,同样把这个故事原型,与民间故事杂揉在一起。
楼主 地下丝绒  发布于 2020-05-25 10:07:31 +0800 CST  
《打龙袍》是个经典剧目,这个接上面说的狸猫换太子。李娘娘想起往事,气不打一处来,让包黑子打皇帝,结果最后打衣服了事。裘盛戎先生的花脸,那在舞台上,中气之足,至少能顶18个张学友。不过要论气势,可能豫剧《打龙袍》更足,可能河南话发音自带重音,听上去会有点冲。

《西游记》中白骨精,三个变化中有一个是用绣花鞋所化,原理也是类似。
楼主 地下丝绒  发布于 2020-05-25 11:49:19 +0800 CST  
四、绘真计

由割发计,引申出此计。人类对于世界的经验,往往通过模拟与仿真获得。割发,是名与实之间的关联。而所谓绘真,则是通过归纳,对事物进行还原。在祭祀活动中,实物遗存与画像都很重要。释尊造像遍布各地,而他的舍利也被阿育王送往四面八方。

在古人经验中,画像会摄取一个人的灵魂。这种观念,直到近现代依然还存在。马达汉去到蒙古,给人拍照,当地人害怕被摄魂。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中就描述了景帝之子的画像有多活灵活现。《淮南子》中有尧舜,桀纣皆著于明堂的说法。高诱注:著,犹图也。曹植的《画赞序》非常有名,其中有一段描述就非常到位。

《太平御览》中讲了个故事,这故事也是从《北齐书》中引的,所以不能看作小说。说一个崔姓男子,梦见一个龙王女儿,非常漂亮,没整容,没美颜,穿的衣服还是破了,看得出心灵也很美。这样的美女主动投怀送抱,符合传统小说中的许多心理预设。当然,接下去天亮了,公鸡一叫,发现是个梦。这是大多数包括我在内的吊丝常有的经验,接下来,奇迹发生了。第二天,崔公子在一个祠内,发现一画像。画像女子一模一样,衣服破的地方也一样。

这路故事,再发展,就变成《太平广记》中《王氏见闻》中的幻术。《夷坚志》中张书生考试途中,在宾馆捡到一张卡片,上面有个美女很惹火。这家伙就打电话求欢,还真就来了。而且每到一个地方,只要拿出卡片,就有人来上门服务。
楼主 地下丝绒  发布于 2020-05-25 12:15:39 +0800 CST  
《封神演义》中纣王题诗,结果女神看了很激动。派了三个妖精去搞纣王,我觉得女神其实并没怪罪纣王。否则为啥要派三个国色天香的妖精?不能派凤姐,芙蓉那种?那样,昏君就改邪归正了,岂非利国利民大好事?

其实,画像的神性在许多记录中都有表现。《作佛形象经》中有”作佛形象其得福过于四天下江海水十倍“一说。《管锥篇》中引了一则两个画师斗法的故事,这则故事是从日本人修的《大藏经》那引来的。《酉阳杂俎》中说佛画中那些菩萨一个个眼睛放光。去年去泰山,在碧霞元君祠问几个老太太,老太太说亲眼见过神像发光。这是宗教传播中,圣迹世俗化的一种表现。
楼主 地下丝绒  发布于 2020-05-25 12:30:26 +0800 CST  
讲完图画,下面可以讲讲做梦计,这个可以讲的太多了。《西厢记》就是对这画像发春梦。
好像有点困了,还是睡会去。
发小卡片的,记得加我微信。
楼主 地下丝绒  发布于 2020-05-25 12:34:34 +0800 CST  
@涉江采芙蕖 2020-05-25 15:46:11
类似武吉扁担脱肩打死人,姜太公教他挖个坑躺下去躲过周文王的卦象。桃花女斗周公两人一系列的出招拆招,这一类的
-----------------------------
对巫术很感兴趣,但是没接触太多。在关注明清民间教派的一些资料时,对其中的幻术有很大兴趣,这一部分,应该就是从巫那里来的。即便有所了解,也只是从文字获得,比如《金枝》一类已经成型的东西看一些。至于各地地方志中,方术一类的文献,能需要搞课题的人才会去整理研究。

桃花女这个,倒是巧了,去年刚刚看过。我的兴趣点,也是在斗法,好玩嘛。这一类的小说还挺多的,比如《七曜平妖全传》,《三遂平妖传》,《三教开迷归正演义》。还有清末,民初,有一些以大小金川战役为背景的小说,里边也有许多关于苗地的神秘术。
楼主 地下丝绒  发布于 2020-05-25 16:05:39 +0800 CST  
关于巫术,真正要去搞,太需要基本功,门槛太高,能力明显够不着。
举个例子,陈梦家先生的《卜辞综述》要弄明白,就不是几年时间够的。
我今天看新闻,看到河南出土的一件6000年前的器物,我就在想,这才是真正可以触摸到的。
还有道教那些东西,符箓派,丹药派,这些要深究,都不是那么容易的。
楼主 地下丝绒  发布于 2020-05-25 16:16:15 +0800 CST  
五、反转计

传统小说,往往打着教化的旗号,因此一些行为的道德判断,通常都是先置的。作者如此,看客也是如此。台上演,台下看,都有一致的心理预期。如果好人不得好报,坏人不得坏报,观众就会不满意。这也是长期以来,对中国传统小说的诟病之一,悲剧不彻底。这也潜在影响国民性,中国人更喜欢大团圆,喜欢听好话,喜欢报喜,不喜欢直面苦难,擅长苦中作乐。

故事反转,至少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陈世美,秦香莲那种,穷书生平步青云了,忘了本了,嫌弃糟糠。《聊斋》和《三言二拍》中类似故事都挺多。

还有一种,书生被各种看不起,然后发奋图强,考中进士,然后巡抚一方时,装作依然很落魄,回去奚落人。比如朱买臣,比如《珍珠塔》中得方卿。

当然,最理想化的,是王桂英那种苦守寒窑十八年,这是中国人最理想的道德模型。男有义,女有节,海枯石烂,永不改变。
楼主 地下丝绒  发布于 2020-05-26 09:35:01 +0800 CST  
欧洲神话在文学这条线,演变出荷马和古希腊悲剧。中国神话则是向历史学方向发展。出现了《山海经》、《神异经》、《十州记》这路将神话与方志融合的作品。
《山海经》是“古今语怪之祖”。迅哥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所载祠神之物多用糈,与巫术合,盖古之巫书也。”同时,《山》也是杂录,志怪的开先河之作。夏志清说《史记》是最优秀的中文小说,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五帝本纪》和《夏本纪》的材料来源,就是神话传说。再一个,《左传》,《战国策》这一类作品中的叙事手法,对中国小说都是有深远影响的。这造成中国的神话因为被历史挤占而碎片化进入记录,没有像欧洲那样有个完整的体系。
楼主 地下丝绒  发布于 2020-05-26 11:02:55 +0800 CST  
六、插话计

这个也不是桥段,是个常用手法,指的是话本小说中随处冒出来的评论。

有些套路,一般上来有个开场诗,然后来一段引子,引子完了评说一番。然后说世间事往往如此,哪里哪里又发生这么一出。

评论可以针对人物心态,针对事件发展趋势,也可以针对作品主题。比较灵活,想插话就可以插话。有时候是对叙述的一种补充,有的时候则是作者突然变身看客,忍不住的多嘴。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写蒋兴哥贩珠时,与买主发生推搡,那买主是个老年人,结果当即倒地毙命。县官判非殴打致死,原告不服,县官提出验尸,结果死者家属立即撤诉了。这里为什么发生这样转变呢?作者插话补充了:“原来宋家也是个大户,有体面的,老儿曾当过里长,儿子怎肯把父亲在尸场剔骨?”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赎身出来时,给了李甲二十两银子做行资,可是第二天上船,李甲又身无分文了。作者写到这里,一想,不对啊,这要不解释解释,人肯定得挑刺啊。于是就插话解释。

传奇小说与笔记小说中也有插话评论的,但一般放在篇末,不会在情节展开时随便乱插。还有一点不同处,这两者评论,都不用第二人称。而话本小说中评论时用第二人称,直接面对读者说话,“看官,你道..........”。

《卖油郎独占花魁》中,描写秦重见到瑶琴后动了心思,去临河酒馆吃了点酒,然后挑了挑子,一路走一路想。这里有一大段的心理活动描写,紧接着这段描写,是作者再次按捺不住的点评:“你道天地间有这等痴人,一个做小经纪的.........”。
楼主 地下丝绒  发布于 2020-05-27 13:14:17 +0800 CST  

楼主:地下丝绒

字数:3163

发表时间:2020-05-25 16:44:4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5-27 15:21:09 +0800 CST

评论数:5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