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汉方昼谭



又吞了仨啊,天厌之~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4-30 17:06:52 +0800 CST  


特朗普老是说中国cover up,我一直在琢磨,为什么中国一直都向美国通报疫情信息而特朗普还坚持这么说?

特朗普一月中旬到二月份都夸中国信息透明,举措有力,现在为什么改口?

原因有俩:

1,明面上甩锅

2,不显眼的是:中国一月初就通报美国了,特朗普还说中国隐瞒了两个月。这就是说特朗普认为中国疫情发生在11月初。

也就是武汉军运会之后的两个星期。

而且,美国情报机构早在11月份就说中国要爆发疫情。

而且,特朗普也在白宫发布会上亲口说"早知道这是大流行"。

而且,美国疫苗快得不可思议,好像早于中国拿到了毒株。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5-01 09:39:34 +0800 CST  



再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兼及"天厌之"




要考证一个字,牵一发而动全身,知人论世而后定夺。岂能根据半截话望文生义哉。自勉。


一,要考辨明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里"厌"字的具体意思,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精细",也就是说评价祭品的"精细"与否,客观标准是什么?

答曰:礼。礼,作为制度对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祭礼的设立,表面上是敬奉逝者,实质上是通过对逝者的推崇达成"礼制"的确立与认同,从而生民遵守礼制。

所以,孔子非常欣赏大禹。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因为大禹显然是个懂的礼如何治世的人。

既然祭礼是为了治理在世的人,那么祭礼的规格必然要与日常礼节相符合,祭品的规格是与在世的人的"食禄"挂钩的,根据所发工资的多少,量力置办祭品。这是制度,也是实用主义,以便不使祭祀去世的人而增加在世的人的负担。


二,祭品如何才能算"精品"?


2·1,越礼。有很多人以为超豪华的才是精品。

孔子时代礼乐崩坏,王室衰,诸侯强,土豪爱摆阔气,看见官老爷开着丰田,他就买个奔驰。本来是个按时通勤上下班的,坐个地铁就挺好了,也要贷款去买个奇瑞吉利什么的,买到家又不舍得开,怕每天都花停车费还烧油……这种攀比心理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精益求精"的行为。孔子见得多着呢: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按照礼制,颜渊跟孔子的亲儿子一样,没有资格在"棺"外配个"椁",所以孔子不答应颜路的过分要求。颜路的攀比心理挺严重。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本来就是个地方官,跳个广场舞就行了,偏偏要跳拉丁舞,这就越礼了……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一个著名的例子:“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从中可见孔子非常反感这些非礼行为。

还有一个孔子看不起的人,不是很有名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梲,何如其知也?”看看这人,给自己的宠物建立超豪华公馆。



2·2,尽心。还有一些人,遵循自己的心: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瓜,祭必如斋。"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这些事情都是孔子欣赏的,不赘。


三,孔子之世究竟如何?


除了存在二条所说的两种人和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气,还有第三种种人。孔子贫富分化挺迅速的时代,有些人是土豪,有些人过日子却挺节俭的,如子贡: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总起来说,孔子之世有三种情况:

3·1,有些人越礼。从论语里看,这种人与事比较多,孔子持反对态度。

3·2,子贡想在仪式上节省羊,孔子也反对。但是类似的例子比较少见。

3·3,尽心的人与事,孔子都是赞同的,而且他本人也是身体力行。

可见,要解释清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要想明白孔子在关切什么。


四,针对不同的世风,孔子有不同的做法:

4·1,孔子一生在恢复周礼,主要关切的是越礼的社会风气。所以唻,孔子以为土豪大讲排场是太过分了,应该刹住这股歪风邪气,期望回归礼的本质,所以他以身作则,在不那么宽裕的日常乡下生活中,处处示范正确的礼节,那么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

食不祭精,脍不祭细。


4·2,当然,假设孔子之世的普遍现象是子贡那样节约俭省,孔子也会反对: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面对这种情况,孔子会怎样办呢?按照孔子的思路,第一步是"富之",使他们富起来,然后"教之",使他们懂礼。

反正孔子在这种情况下是不会建议祭品应该精益求精的。祭品都出不起了,这种建议就不切实际了。

4·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八个字本来也是描述孔子的身体力行,孔子不会越礼,生活水平也还凑活,那么它的意思就是:

食不厌精心,脍不厌细心。

这强调的是人要尽心,重点是对待祭品要精心而细心,而不是在要求祭品本身的质量规格。下文从颜色味道形状调料等等细节说明了什么是精心细心。"瓜,祭必如斋",同章下文这句话,直接内证了要"尽心"这个意思,毋庸置疑。

此时,关键是"精"与"细"在传统注释里有误解,而"厌"字可以维持常用法。

五,

《論語•雍也》: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句型:所+动词+者,后面本来应该是跟着一个名词或名词词组,如《史记·魏公子列传》:

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 故隐屠间耳。”

但是《论语》这段话里不是名词,而是一个短语"天厌之,天厌之",所以细细考虑,这半句话是个倒装句,正常的如下:

"天厭之,天厭之,予所否者。"

这章完整的叙事是: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天厭之,天厭之,予所否者。"意思是"老天爷啊,快制止子路吧,别唠叨了,别贫了,我已经承认错误了。"

于此可见,这章旨在记述孔子与子路之间的互动。南子事情的具体性质与经过本不是重点,而传统解释却误会成关键了:

《史记》载:“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5-02 08:24:05 +0800 CST  




三十三,芳芳开启了自我解释模式


刚刚搜索了芳芳的微博,只能看半截页面,提醒我登录微博后可以看完整的。我没有注册过微博账号,也没有这种打算,简单看了几则半截子话,大都是解释日记里受质疑的事情。

芳芳同学为什么前倨后恭起来了呢,一开始面对质疑时为什么只回敬以"极左"与"脑残"云云,现在则细加解释也?

那么,只有一个原因:现在的解释不是说给质疑她的读者,而是解释給有司。之所以向有司输诚,是因为据说她的左臂王右膀梁二教授栽了。于是芳芳感受到了必须向力强者作出解释。

芳芳是一个认力的人,力强则使她输诚。她不认理儿,反驳质疑她的人时她以强势的姿态骂人家是"极左",这不是说理,这是秀肌肉。

以力胜人者,说明自己的理性不足不强。理性足时,轮不到强力出场。譬喻街头上一群人围着杨志戳七撩八,杨志与他们周旋终始,想以智胜之,结果场面越来越复杂而尴尬,没有了时。后来不得不以力以刀,截断众流。

只有面对强力,芳芳才开启了自我解释的模式,这说明芳芳日记本身并不是自诩的"记录真实",而是展示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大到可以呼人"极左"或者"脑残",大到超出自己的理性,但是还没有大过调查小梁王的力量。

人人心里都有理和力,关键是如何取舍平衡,不同的办法塑造了不同的人。尚智的人理性,尚力的人野性。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5-06 08:42:43 +0800 CST  


我这也有几种:内心有敬,外在也精细。内心有敬,外在因为能 力限制,做不到很精细。孔子重视内在的敬,表现为外在的礼。只有前两种符合他会支持哪个呢?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越精细越好。

————

虽然说训诂不是不能用逻辑,但是因为文字的意思远远超过逻辑的可能性,所以逻辑思维不能多用不能以逻辑为主。以逻辑思维训诂文字,会闹"猒"右边有一条公狗的笑话儿,这种笑话儿让人笑不出口。


"内心有敬,外在也精细。"在这种情况下,孔子会用"不厌"这种"反话"么?如果各方面都符合礼,而且社会风气普遍讲礼,那简直就是"郁郁乎文哉",何必曰"不厌"?他应该高喊一声"至矣尽矣蔑以加矣"吧?


"内心有敬,外在因为能力限制,做不到很精细。"既然能力有限做不到精细,你以为孔子还会硬要"不厌精细"么?这不是不智不仁么。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5-07 09:52:55 +0800 CST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所以夫子很感慨 :他指天而誓:我所反对的,老天却满意她啊!老天满意她!

是不是也很有道理?

——
你这还是与前面同样的思维,用逻辑推理来训字。

你得找出孔子以前的实际例子证明"猒"有"满意"这个用法儿。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5-07 09:57:58 +0800 CST  



三十四,如何平衡力与理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

道家崇尚自然,天地与我一体,万物与我为一,所以理与力并行两可。如何认知到这个自然状态呢?莫若以明。道家归根结底是明理的。

法家追求功利,以事后效果验证所行所言之正当性。法家的心态,在道家看来"是非之心存焉",多欲,故尚力。人的力量长短强弱不同,赏能罚庸,于是建立强制性法规,此所谓霸道之法。在一个尚力的法系里,人们的理性也充满非理性,蓬佩奥国务卿说,他们撒谎,他们欺骗,他们偷窃,所以他们走向强大。强大,是法家的高标,所以"力"是高尚的,非理性也是美好的。美国Rule of the law,法家是Rule by the law,表面上常言二者不同,实际上差别并不大:美国的治国之道,横截平面结构是三权分立,垂直截面结构是地方和联邦各自独立,这种结构使得"法"充满了不确定性,法执不执行?多大程度上得以执行?这都是受制于这种系统结构的,消除这些制约的过程充满了合纵连横的不确定性,因此是不理性的。秦朝法家之术容易陷入独决专断,损害了开放性与选择性,这是它的不理性。法,充满了不理性的因素,这与道家追求终极理性处于不同的模式。

儒家文化讲究内圣外王:内,像道家一样追求诚明;外,像法家一样追求安民。道家追求的明理是空明,儒家追求的明理是诚明;法家追求的安民是功利,儒家追求的安民是义利。相对于道家,儒家多了些人情;相对于法家,儒家多了些理性。儒家讲究推己及人,不是靠强制性规则,而是靠人的德性示范与领导。


中国传统文化也有西来佛法。佛法里有六根,凡尘俗气会从这六根通道里落到心上,遮染沾污了心。但是心上的尘埃也可以通过这六根管道漏出去。尘埃从六根进入人心,很多人是不知不觉的;从六根漏出,很多人都是无能为力的。佛法无边,教人把烦恼漏掉。这是小乘法,这种漏法太繁琐。大乘法给出一种效率高的解决,教人先看到尘埃是怎么进来的。任何东西进入六根都有一个过程,一旦明白了六入的过程就会觉悟空性。

这个实现过程就是无分别心:六根进入的过程觉悟为空,六,是有分别的,空,是无分别的。从六转为空,这是分别成为无分别。无分别的空心,仍然会接收从六根源源不断进入的尘埃,经过空性一照,好东西留下,坏东西漏出去,这是善分别。

善分别而后烦恼即菩提,生活安隐静好。以合群的身段和独立的思想去做世事,而不是以混世的思想独做自身的私事。佛法不否认唯物论,也不执着于唯物论。佛法其实是一个辩证过程:从神秘主义出发,经过朴素的唯物论(一切有),演化为主体认识论(此时有些二元论),最后归结为客观唯心论(类似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佛法不讲意识储存在哪里,它讲意识不即不离于物,不住不流于心,不异不一于相,不生不灭于性。

理,无力不行。力,无理不立。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5-07 12:56:36 +0800 CST  



三十六,知与行

因为存在内与外,所以导致了知与行之辨的三种困惑:知先行后,行先知后,知行合一。

芳芳日记自诩记录真实,那么遇到了一个质疑:天天憋在宅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如何知到屋外的真相?芳芳反驳说,我有微信群啊,我有好多同学朋友在群聊啊。其实这个辩解没有什么说服力,因为微信群里说的事情仍然是无法证实的,比如那张殡仪馆照片。

所以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

"见之不若知之",荀子这句话非常启人深思:见到了尚且不是知道了,何况仅仅是憋在家里墙听檐说呢?

"见之不若知之",到底如何才是知呢?

"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这句话比《大学》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更高明,简洁,肯切。

这句话所表明的,"行之,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5-09 12:39:42 +0800 CST  



三十七,有耻与无耻

"行之,明也"这句话当与庄子对照合观,方知其妙。

及至《大学》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则只得一偏,证据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顺序在朱晦庵与王阳明不同,王阳明是"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可知朱晦庵的顺序是"自明诚",王阳明是"自诚明"。

《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朱与王不但偏离了荀子,也偏离了孔子。乃悟明朝理学心学大盛,而行政却非常无耻,良有以也。

心学向佛而虚,理学向法而僵。这种偏向与扭转再次扭转正规,要等到顾炎武等强调实践,戴东原追究理在事中。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5-10 09:10:26 +0800 CST  




三十八,公羊派与公狗派


芳芳日记发表以来,国内出现了不同的解读,形成了两派。就像孔子作春秋,而后有左丘明传,也有公羊传。


我这些芳芳日记的解读,就事论事,差可比作左丘明传,简称左派。有左派就有右派,右派又叫公狗派,仿佛春秋公羊传。公狗派者何也?猒之右也,狗肉偏欲上大筵。公狗派和公羊传都爱托古改制,公狗派打算改成什么制?谁知道呢,"猒"字之右明明好端端一个人偏偏能看成一条狗,"仁"里还能代入跳大神,山林里念经的比丘身上也能远远看见红光……那谁还敢知道公狗派会在芳芳日记里又看到改什么制呢。公狗派看到什么都毋庸置疑,必是好笑话儿咯。


我说是左丘明派,这是切身感受。今天跑完半马突然身体欠安,左臂左腿几处肌肉间歇性地钝疼。只好随便撕成窄条胡乱贴了几处麝香虎骨膏药,因为只觉得肉疼,却实在摸不准到底什么地方疼。可能因为这两天下雨?也可能是现在每周跑两个半马,比冬天时多跑一个的量,再加上今天换穿了件新牌子的跑步服,透气和贴束都不够理想。今天这则碎甘露踉跄行文勿勿煞尾,就这样罢,膏药熏得眼皮痒痒。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5-10 09:11:36 +0800 CST  


全文完

真不能再扯了……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5-10 09:35:46 +0800 CST  



看到论金君发了满地图片,比较直观,可以发文人之思,其实啥也不易说清楚。写点儿感想: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5-11 11:49:17 +0800 CST  


凑个热闹。不过看起来与芳芳日记又有了联系。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5-11 11:50:21 +0800 CST  


按照我这个判断,书话现在人不多,极左不少。早来更多。

就不点名了哈,"极左"好像不是什么褒义词儿。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5-11 12:23:18 +0800 CST  


天涯AI智商爆表情商堪忧啊,我几个既优美又幽默的帖子都给辨别出来了,还嫉妒地给删了。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5-11 18:02:40 +0800 CST  

574-1

一百年前,中国是最没落的时候,而美国已经是世界第一,老二英国仍然富有实力。

以"发电量"做硬指标,1900年中国是美国的万分之一,可以看出来美国是世界第一工业国,中国是手工业。1950年时中国发电量是美国的1·2%,1980年窜升到12%,现在中国是美国的1·8倍,而且中国电网100%覆盖整个中国,没有不通电的地方。美国现在还有些地方不通电网,靠自用小型发电机。

这是一个基本经济指标。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5-11 19:16:21 +0800 CST  



574-2


社会治理方面,中国还是比较落后的。中国民法典到现在还没有出来,拿破仑法典已经实施216年了。中国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不会像发电量这种增速,因为法律这事情不能急,欲速则不达。超前立法不是立国基,而是毁社稷。商鞅就是例子。西方的法治体系建设了几百年,一个补丁一个补丁的打起来的。中国法系统要积累起来,也不会很快。

法,这是社会治理的基本指标。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5-11 19:17:15 +0800 CST  


574-3


在这两个基本指标之间存在一种危机,即,快速发展的经济能不能通过不可能快速制定的法固化确立起来?老板们关心这种情况,大多数人也关心这种情况,只有通过立法保护这种发展红利才能让人心满足。然而由于存在时间差,所以现在国人处于焦虑的状态,从亿万富翁到月光族都在焦虑,焦虑存在于时间之中,人是此在于时间中的存在。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5-11 19:18:23 +0800 CST  


574-4


现在的公知(我根据某特殊场景刚刚给取了个普遍的诨名叫公狗派)的不满主要就是两层意思:

1,尽量轻视中国经济的发展。
2,尽量高呼中国前途的不确定性。

轻视经济方面的发展显然是说瞎话,事实是掩盖不了的。

高呼对法治的担忧,这方面确是有现实依据的。但是,正是这种有依据的担忧使这公狗派成了极·左,原因是我前面说的,法治是通过打补丁方式积累起来的,急不得躁不得,欲速则不达,公狗派想极速地确立法系统,这就是左·倾·冒·险主义。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5-11 19:19:29 +0800 CST  


574-5

而且,他们的冒·险主·义达到了什么程度呢?达到了忘我的呐喊自由的境界。自·由,在脱离自然状态之后,它是和"道德"与"法"成对成双比翼齐飞的,当法系统尚未确立而且显然无法急于确立之前,呐喊英法用了二三百年确立的自·由就是极·左了。

按照其极·左的思路,分析历史,可知必须经过数次世界大战才能实现他们的计划。美国1872年成为世界第一,但是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们都不情愿参与,他们知道"时间"的重要性。西方爱讲修昔底德陷阱,也是这样的意思,国际间如果经济地位上去了之后还想继续夺得话语权,那就必有一战。修昔底德陷阱如果用在国内,那就是极左,想用战争的形式解决内在的冲突。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5-11 19:20:23 +0800 CST  

楼主:段干末

字数:91828

发表时间:2020-03-09 17:02:5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5-27 02:32:08 +0800 CST

评论数:148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