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汉方昼谭




二十四,沽之哉,沽之哉。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安身立命之所是货与帝王家,然后再讲以人为本的政治正确。

当代代知识分子安身立命之本是与资本合流,然后再讲个人自由至上的政治正确。

我的朋友胡适之博士处于中间,既货与帝王家,收常凯申先生的美金,又讲个人自由。

以人为本的政治正确給自由至上者骂成了伪君子与伪善,而个人自由至上的政治正确便目中无人,连以体现人的类本质的作家都只讲个人自由至上上时,价值虚无就成了唯一精神选项,虚无里闪耀的是资本的光。若偏执作为基本权利的自由而断离共同的善,那么虚无就是唯一的结局。乃知权利与善,须臾不可离也。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4-28 10:21:36 +0800 CST  


伊朗的情况比较特殊:感染者很多,治愈也很快。

我没有具体资料做对比,但是他们的现存确诊病例数降得很快,说明出院周期短,比欧美都短。

可能原因是:

1,他们作为波斯古国,可能用了某种类似中医药的辅助手段。

2,他们的感染者轻度的多。那么,这又说明一个可能性:3,不同的地域里这种病毒有不同的表现。比如中国的主类型好像传染速度比欧美型低一些。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4-28 11:21:41 +0800 CST  




二十五,关进笼子

"把权力关进笼子",这显然是资本的口红。然而实际行动上资本总爱暗度权力之陈仓。以纽约前市长为例子,当市长时拿一美元年薪,坐地铁上班,这給知识分子立成了资本的良心的口碑。而实际情况是,市长卸任后,发现他家族资产从当市长之初的三十亿美元升值到卸任时的伍佰亿元美金。

"把资本关进笼子",不要以资本的欲望污染政治的理性,政治反对官僚化,也反对资本化,这话有没有哪个知识分子发一声喊?

"把知识关进笼子",这需要知识分子的自觉,没有哪门知识能通吃一切领域,没有哪一个知识分子能统领一切民意,知识分子自身也要警惕自己,舌头不能吐得太长,不要滥用知识,无知之知应始终优先于知识。

站在权力立场上反对资本的贪婪,与站在资本的立场反对权力的泛滥,都不是知识分子的独立性,有良心的知识分子总是左右开弓,左掣权力,右击资本。而知识分子不但要接受得起反批评,不要遇到反驳就骂人"极左"或"脑残",而且还要自我警惕,不要像权力和资本那样易于膨胀。

芳芳日记既然不能脱离资本的趣味,那么它之反对官僚主义不过是格佞,因为资本也在极力钻营权力。芳芳日记仿佛特朗普的疫情新闻发布会,权力,资本与疫情混合在一起,获得了极高的收看率,也传播了很多经不起推敲的信息,用特朗普总统的话说:那其实是讽刺意味的玩笑。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4-28 12:17:15 +0800 CST  


评论芳芳日记使人忘记午餐~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4-28 12:20:20 +0800 CST  






二十六,识时务之大


陆机《文赋》曰:“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立意,文采与事情不能有机完美融合,方方日记之患也。


这三者如何完美融合,不独是为文的为难。为政亦有此难。我在二十与二十一里说中国模式有一个弱点,君子先行其言,以人为本,这种为民做事的过程中缺乏把话说到位的历练,立意与立功(事情)都做得不错,立言逊色,于是会引发误会与焦虑。希罗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西方国家,立言透明自由,与民意沟通无碍,但是做事拖拉,也是无法实现三者的完美结合。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合为事而作。当代的文学写作,在我看来应该从古典走向现代性。古典的诗,主旨是"思",是历史主义的乡愁与家国情怀,现代性写作的主题是"存在主义的行动",在个人选择中,意,文,行(指向事)三者结合起来。


至若为政,则大数据技术必将趋于强化。意,言,事,及时汇总,分析计算,并实现最佳结合与分配。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4-29 09:27:37 +0800 CST  



二十七,芳芳日记走出国门

芳·芳·日·记始于《收获》约稿,起飞于国际资本约会。《收获》这类刊物,像芳本人一样处于双轨制上左官右资,玲珑逢源,既享受着官本位的尊荣,又占有市场资源。然而,芳·芳·日·记走得更远,走向了国际资本的怀抱。芳·芳·日·记将出英语版,德语版与日语版。这个线路是资本的逐利路线,甚至是冲击诺贝尔文学奖的投名状与广告。

不论资本,单纯从文学角度讲,我个人认为中国文学应该面向内陆,即沿着一带一路割开的内陆,那里有波斯,阿拉伯,希腊,罗马,印度,中亚,非洲,在与这些古老文化交流中以现代眼光重新发现传统,在传统中审视现代性,在互相审视中创新文学。

西方的路走的是控制海权。粗略的说,海权理论把地球分成草原内陆国家与海洋国家,控制了出海口就控制了内陆国。西方文明是海洋文明。中国一带一路是绕开西方的海权战略,直接深耕内陆国家。

文学也该沿着一带一路深入内陆,深入古老传统,深入现代创新。大数据仅仅是治理形式的大势,一带一路战略线则是融合数种古老文明的大势。此前,人们习惯以基督教文明的视角审视世界,此后多了一个选择,可以用中国传统文化视角再审重估。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4-29 16:59:04 +0800 CST  






二十八,芳芳日记突然真实起来

走出国门的芳芳日记,纸本尚未上市,"真实"的口碑已然立起来了。

我通篇在讲芳芳日记不真实,因为其叙事破碎,辞气支离。然而欧美国家会认为非常真实。因为:

现代社会真关心疫情的老百姓会更喜欢看视频,直观,真实,谁还会看无图无真相的碎片化的文字描写呢?

只有那些关心中国的人:新闻人,评论人,政治人,研究人。这些人关心的不是中国的疫情,关心的是疫情里的中国;关心的不是疫情里的中国人,关心的是疫情里的中国人的不自由……

当芳芳日记自诩以"人"的视角记录真实时,走出国门后西方人的阅读视角却是"中国"这个国家。于是视角从"人"转变成"国"。以国为视角,芳芳日记的任何批评都是真实的,而这个国里的疫情与疫情里的人都自然而然成了荒诞的笑料——这就是幸灾乐祸——这个国既然这么荒诞不经,那么国人自然是活该可笑的。从而,芳芳日记的对"武汉人"的满地情怀,变成了西方对"中国"的满地怀疑。

芳芳日记发迹于武汉,造次于国内,流行于国际,仿佛一个深山里的娃儿突然走向大都会,大都会人人都说他"朴实",然而这"朴实"二字已然不再朴实,而是别有会心焉。又仿佛刘姥姥三进大观园,逗得贾家满门欢笑,然而笑过也就罢了,毕竟隔着满心欢喜一层的。芳芳日记的"真实"引来西方欢笑,亦当作如是观。

这种视角的转变会显得天衣无缝水到渠成,因为芳芳日记对资本的拥抱与西方资本的本性是天然亲自然熟。因此,自由资本与国家控制之间的天然矛盾就在芳芳日记上开花结果。正是这种视角的自然偏转,芳芳日记自诩的真实偏移到西方读出的真实也就是自然而然的咯。芳芳会出口转内销,以西方的评论为论据再一次反驳她眼中的极左与脑残:睁眼向洋,多跟西方学学吧,老娘的作品在国内无知音,天涯若比邻。

我甚至都猜得到他们的句式:虽然武汉人民的遭遇值得同情,他们的牺牲精神值得致敬,然而他们之所以遇此遭遇而不得不作如此牺牲,原因很明显地真实记录在芳芳日记里:这个国最初以隐瞒真相祸害她的人民,最终以国家监禁使人民失去基本自由与权利。芳芳女士勇敢地揭露了真相,向她致敬,感谢她的勇敢,感谢她天才的写作。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4-29 17:08:29 +0800 CST  


竟然沉了两个,幸亏事先保存下来了。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4-29 17:09:46 +0800 CST  


晚上打算写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讨厌帖子就教于臭黛玉君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4-29 18:54:52 +0800 CST  




一,字形


厭,现在找不到甲骨文的字形,分析一下篆体。


篆体"厭"字与比金文"猒"多一个"厂"(读hǎn) 《说文解字·厂部》:"厂,山石之厓岩,人可居。"


“厂”字形没有什么误认,但是"猒"字形給严重误读了。右边的“犬”字形现在很多人望文生义,以为是“狗”,而且还认出来是公狗,也太能了。其实“犬”字形是一个弓着腰的人,好像是立着的,实际上是伏在地上的人。


左边的"肙"(以此类似字形替代),下面一半是一个案台,案台上放的是祭品,肉,食与果。


整个"厭"字的形象是:屋顶下,一个人,对着满案祭品揖拜。总之,"厭"字是祭祀的形象。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4-30 07:26:26 +0800 CST  




二,字义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钱宾四先生以"餍飫"解释"厌"字,失之毫厘。完整意思当进一步讲作"食不祭精,脍不祭细"。祭典最重要的不是奢侈浪费,而是礼节庄重,心情诚敬。这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比如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为什么说"厭"是"祭"呢?因为这是历史传统,如:

《礼记·曾子问》:“ 曾子 问曰:‘祭必有尸乎,若『厌祭』亦可乎?’”

《礼记·曾子问》:“ 孔子 曰:‘摄主不厌祭。’” 郑玄 注:“『厌,飫神也』。厌有阴厌有阳厌,迎尸之前祝酌奠,奠之且饗,是阴厌也;尸謖之后彻荐俎敦,设於西北隅,是阳厌也。”

而且,《论语·乡党》里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的语境也是"祭"与"斋",这只需要仔细读几遍原文就会发现"斋必变食""祭肉不出三日""祭必斋如也"云云,是其证也。

可见,"猒"或"厭"字就是『厌祭』之省也。『厌,飫神也』,就是奉上供品让神享用,享神也。钱宾四先生以"餍飫"解释"厌"字,良有以也。

然而祭神的关键不是祭品的精细与奢侈,而是祭祖的人要有诚敬的心。孔子一以贯之就是这意思。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4-30 07:28:37 +0800 CST  




三,『厌祭』,壓伏


『厌祭』的仪式主要有两个组成部分,第一是人伏地祭拜,第二是留下供品給神享用。

这两个部分分别对应着两个字形:壓,餍。

先说"壓",是第一个仪式环节,拜伏。人跪在地上,整个身体前倾匍匐在地,就是右边"犬"字的形状。

这个形状就是身体往下压。这个动作产生了一些列"厭"的意思,如:

1,《荀子·儒效篇》天下厭然。伏也,顺服。

人先是伏在地上,然后直起身子,此时向前伸出的双臂也会随着身子慢慢收回来,手臂收回来的动作也叫"厌",手臂贴压在身的样子,详见:

2,《儀禮·鄕飮酒禮》"宾厭介入门左。"
註:"推手曰揖,引手曰厭。"
疏:"引手曰厭者,以手向身引。"


"以手向身引"的样子也叫"厌然",如:

《礼记·大学》:“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意思是小人见了君子,收手收脚,伏伏帖帖的样子。

这个"壓"字形,可以形容很多事情,如:

3,《诗·行露》"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厌浥行露"意思是,路上铺满了露水,所以古人直接解释"厌浥"=湿。


4,《诗·载芟》"播厥百谷,实函斯活。驿驿其达,有厌其杰。厌厌其苗,绵绵其麃。""厌厌其苗",就是禾苗铺满了田野。

5,屈原的"厌白玉以为面兮,怀琬琰以为心",显然是"压"的本义,掩盖。

6,当祭仪里整个人身体压伏在地,就有静止,抑止的意思,这个用法相对来说比较常见,诸如:

《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厌和倦相对成文,倦的本义是蹲在地上,厌在此处显然是伏在地上,都是"止住"的意思。

《诗·小旻》"我龟既厌,不我告犹。"止也。

《论语》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这几个"厌",都是"抑止"的意思。

《論語•雍也》: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意思是"天止之,天止之"。"天止之,天止之"其实是双关语,听起来好像是孔子说老天不会让他越礼,同时也好像在说子路"算了吧算了吧"。


6,《诗·小戎》"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厌厌良人,秩秩德音","厌厌良人",意思是安静的人,趴伏在地,安静也。

《诗·湛露》"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厌厌夜饮,不醉无归",可以理解成"夜色沉沉",向下压的样子,也可以理解为静静的夜,如同"厌厌良人"。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4-30 07:29:41 +0800 CST  




四,『厌祭』,餍飫

『厌祭』仪式的第二个程序是"飫神",对应着字形"餍",这时祭拜的人已经离开祭拜仪式场合了,只留下祭品給神自己慢慢享用,吃好吃饱。

《诗·载芟》"播厥百谷,实函斯活。驿驿其达,有厌其杰。厌厌其苗,绵绵其麃。"这里的"有厌其杰"的"厌"就是饱满的意思,生气饱满。

屈原诗里"时厌饫而不用兮,且隐伏而远身"。直接用的是"厌饫"。

"厌饫"这个义项其实不常见,因为这个用法是有限制的,详见下一条说明。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4-30 07:30:20 +0800 CST  




五,餍,壓


这俩字形本来都有各自独立的用法,详见以上各条。其中"壓"是"厭"的本义,因为"厭"是象形字,取祭拜的人跪伏在地的形象也。"餍",这个字是会意,从飫神的意思引申出来的,是人对神的会意。

餍,是祖先的灵魂的吃饱;壓,是人的身体伏倒。餍,壓这俩字有时候在意思上却并没有什么区别,这是自然的,一个人的身体当然能感知自己的精神状态,一个人的精神自然也感受到自己的身体形象,所以当这两个字都是在描述同一个人的时候意思是相通的,而当这两个字形分别描述人和神时则有不同。比如:

1,《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贾谊"乐穷极而不厌兮,愿从容虖神明"。

这两句话里的"厌",可以解释为这个人精神的餍足,这是从厌祭的第二步程式里引申出来的含义。

也可以解释为这个人身体的壓止,这是从厌祭的第一步程式里引申出来的含义。

厌当作壓,在古代用得普遍一些。

厌当作餍,在现代口语用得普遍一些。比如说讨厌一个人,现代人会说"我受得够够的了","我給他气饱了"云云。如果有人想take you out ,你却说"我浑身累",意思其实是在厌烦他。如果有个人对你说"你好讨厌",其实说不定是说她"满心"喜欢你,满心满意。比如《草虫》,略。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4-30 07:31:32 +0800 CST  





六,魘,懨

魘,这个字是壓的变形,意思是梦见鬼伏身。

懨,可以是壓的变形,意思是病毒铺满了身体。也可以解释成病得饱饱的,浑身不舒服。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4-30 07:32:20 +0800 CST  




七,黶,靨

黶,是脸上的痣。靨,是脸上的酒窝儿。

一个是疙瘩,一个是坑儿,笑黶是美人痣,笑靨是酒窝儿。黶,相当于祭拜的人直起身子,靨相当于祭拜的人伏下身子,都是壓的变形耳。

笑黶,笑靨,字形不同,意思却是一样的,都是笑意铺满了脸,用"厭"的本义壓。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4-30 07:32:49 +0800 CST  


厌,2000年以后,段干教授得其正义焉。

接着论芳芳日记哉。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4-30 09:42:11 +0800 CST  


三十二,心态


《孙子兵法》讲:"上下同欲者胜",这是再说战争中的目标很明确,一切都为了争胜,争胜只外的人性可以置之不顾。

而且还要如《曹刿论战》所说"一鼓作气",战争是讲时间效率的,再鼓则衰,三而竭也。

然而百姓日常生活中多姿多彩,我行我素,不可能像战争中"上下同欲"一根筋儿,也不可能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兵贵神速。战争中的两个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做不到,日常生活与战争相反,自由,散漫。

写文章又有不同,能取材于日常生活,而且提炼生活:把多姿多彩的素材提炼出一个典型,把漫不经心的节奏设定成一个情节,然则艺术化的生活就有些像战争,生活目标集中在典型,生活节奏集中在较快的速度。

如果是议论文,这种集中会更强烈:生活目标由典型进化到概念,生活节奏由快速异化为无时间性的逻辑。

也就是说,日常生活经过文章的传写,竟然有些战争意味了。我在写芳芳日记读后感系列豆腐文过程中感受到了这种变化。

我的文章节奏越来越快,我的评论主旨越来越单一,越来越有战争的火气。这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生活的色彩纷繁多姿的,不是决一胜负。生活的趣味是偶遇的,不是意在笔先。生活的节奏是回忆式的,一有所思即若有所失,生活不是朗诵,声情并茂地一气呵成。如果去掉写文章过程中难免的典型化与情节化,回归生活本来的样子,其实我汹汹所言,亦可平淡视之。

我寻思忖度,芳芳日记在写作过程中也必经历了概念化与逻辑化的强化吧,此情此时大可放松待之。

天下本无事,心平是正义。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4-30 09:45:51 +0800 CST  


五·一前,完。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4-30 09:46:52 +0800 CST  


自评几句:

1,这就是小学作文的水平,"从一件事情说起……",结果太扯了


2,都是临屏急就,虽然有心用典,却多作留白,所以看上去漏风。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4-30 12:30:51 +0800 CST  

楼主:段干末

字数:91828

发表时间:2020-03-09 17:02:5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5-27 02:32:08 +0800 CST

评论数:148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