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耿星河 - 大宋词人的朋友圈

@太平梳打饼 2016-08-31 19:54:52
@路加 :本土豪赏100个 赞 (10000赏金)聊表敬意,文字精美,语气诙谐,可读性强【 我也要打赏 】
-----------------------------
感谢打赏,太客气了!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6-08-31 21:22:06 +0800 CST  
@kaspery99 2016-09-03 01:23:50
难得好文啊,天涯果然有高人,适合有时间的时候慢慢看。出书的话应该会买,写的好看又不失文采
-----------------------------
谢谢!
《唐诗为镜照汗青》已出书,宋词部分今年写完后应该会出。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6-09-03 09:04:31 +0800 CST  
@的六六 2016-09-03 08:29:53
码!写的风趣幽默,哈哈哈哈,值得一说
-----------------------------
欢迎!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6-09-03 10:29:21 +0800 CST  
@cm25739: 2016-09-03 15:55:08

唐婉本就是陆游的表妹,当然会和其婆婆一个姓,本就是其婆婆的侄女。
-----------------------------
评论写不下,回复在这里:

唐琬家人则将她改嫁给了随父亲迁来绍兴的皇族后裔赵士程。说起来陆游和赵士程还是远亲。陆游的姨父钱忱,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四代外孙(同时还是吴越王钱俶的四代孙,因为他母亲宋仁宗之女秦鲁国大长公主嫁给了他父亲会稽郡王钱景臻);而赵士程的父亲仪王赵仲湜,则是宋太宗的四代孙。陆游和赵士程的亲戚关系就这么远,但居然恰好是同辈。比陆游小六十岁的刘克庄在《后村诗话》里说:“二亲数遣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某氏改事某官,与陆氏有中外。”意思是“某官”(即赵士程)与陆家有亲戚关系。又过了四十年,周密在《齐东野语》中第一次明言陆妻姓唐,是唐闳之女,和陆母是姑侄。但唐闳是山阴唐氏,陆母则是江陵唐氏唐介的孙女,两家唐氏虽然同姓,却不同宗。根据唐介的墓志铭,他全部六个孙子起名都是心字底,并无唐闳其人。所以应该是周密误读,以为陆母姓唐,刘克庄那句话指的是“某氏”(唐婉)与陆家有亲戚关系,是陆母唐氏的姑侄女。从此以讹传讹数百年,大家都说唐婉是陆游的表妹。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6-09-03 16:55:13 +0800 CST  
前文提到那位劝陆游为东坡诗作注的好友范成大,字致能,正好出生于苦难的靖康元年,比杨万里大一岁,比陆游小一岁,乃是绍兴二十四年进士榜群星中的另一位。他与范仲淹同为吴县(今江苏省苏州)人,据说是范文正公的族孙,那么应该也是春秋时越国名臣范蠡的后裔。他母亲蔡氏夫人的祖父是书法家蔡襄,外祖父是名相文彦博,这个家世充满了浓烈的文艺气息。可惜范成大年少时便父母双亡,所以家境贫寒,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只能和他的著名族祖范仲淹一样寄居在寺院中读书,十年后才去应试,金榜题名从而走上仕途。

宋孝宗在符离之败后与金国签订《隆兴和议》时,比起原来的《绍兴和议》条件要稍微宽松些,除了卑躬屈膝的“岁贡”改称为听起来不那么屈辱的“岁币”、数量也打八折之外,南宋对金国不再以上下级的君臣相称,而是改为亲戚味道的“叔侄”关系。但不知是忘了还是什么其他原因,两国没有商定修改接受国书的礼仪,导致每次金国使节送来国书时,宋孝宗还是不得不依照从前的协议起立迎接,这是臣子之礼。自尊心很强的孝宗对此视为奇耻大辱,一直十分后悔。乾道六年,孝宗升迁范成大为负责记录皇帝言行的起居郎、资政殿大学士,让他担任“泛使”(宋朝临时办理事务的一般使节)去金国递交国书,在国书中要求对方归还河南安葬着北宋各代帝王的陵寝之地,并在口头提出要求改变南宋皇帝必须站立接受金国国书的礼仪。史书只记载了宋孝宗是这样做的,没解释他为什么这样做。我猜想可能是他实在不好意思在没什么特别由头的情况下,专门派人去对于两国正式和议上约定的礼节提出反悔,所以就搞了一个“归还陵寝之地”的孝道要求写在国书上,然后让范成大口头提出关于受书礼仪更改,这样万一金国大发雷霆谈崩,还可以各种抵赖,不至于被对方抓住太大的把柄。

但在宋金外交史上,一般只有在贺正旦、贺生辰、贺新主登基、告丧这等大事才派遣使节。现在南宋在啥事没有的情况下突然派遣一个泛使去提出土地要求,那在对方看来就是赤裸裸地挑衅啊。虽然你在国书中很客气地说,我方出于孝道的考虑请求陵寝,但对方当然看得出你是在要求土地。更可气的是,原来你真正关注的是想修改事关两国荣誉尊卑关系的受书礼仪,还故意没写在国书上,你这到底是想干什么?本就处于强势一方的金国出于维护尊严的考虑,对此势必会反应强烈,使者要么被一刀砍了、要么被一扣多少年别想回来,肯定凶多吉少。宰相陈俊卿、吏部侍郎陈良祐都因反对遣使而罢官。临行之前,孝宗问范成大:“朕以卿气宇不凡,亲自指定为使节。听说现在舆论纷扰,使团的人都不敢去,有这回事么?”范成大答道:“我国这次的要求,在外交上属于挑衅,基本上不是扣留就是杀头。但臣已经安排好继承人处理家事,做了回不来的准备,所以没什么挂虑的。”孝宗颇为内疚,温言说:“朕不会毁约发兵,绝不至于害卿!至于卿被金国扣留虐待,像苏武一样饿了吃毛毯、渴了喝冰雪,那按道理倒是很可能发生的。”范成大便向孝宗请求将更改受书礼节的要求写入国书之中,但孝宗摇头不许。范成大见孝宗心意已决,心想那就为皇帝分忧吧,慨然上马而行。

金国派来接待范成大的“伴使”仰慕他的大名,见面之后把自己的头巾都改成了与致能同款。一行人迤逦北上,首先抵达汴梁。这座城市本是北宋旧都,在范成大出生后不久就沦陷,如今是金国的南京开封府。我们从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来,当年的汴京是何等兴盛,那是全世界最繁华的大都会,如今是什么光景呢?请看范成大写下的纪实诗作《市街》:
梳行讹杂马行残,药市萧骚土市寒。
惆怅软红佳丽地,黄沙如雨扑征鞍。

北宋商业发达,各行各业都分别集中在汴京城内一定的街道,管理得井井有条。但当年的熙攘热闹的梳行、马行、药市、土市,如今在金国治下既混杂又残破萧条。昔日灯红酒绿的烟花楼台,如今却是黄沙如雨扑向行人马队,说明城市周围的绿化也被破坏而导致了沙尘暴。这不仅是一个北宋皇朝的悲剧,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浩劫。

马队经过城内横跨汴水之上著名的天汉桥,又名州桥,桥南桥北分别是朱雀门和宣德门。这里靠近北宋皇宫,是皇帝出行时车驾必经的御道,所以当年非常兴旺。青面兽杨志花完了盘缠之后,就是在州桥街市之中叫卖他的家传宝刀,遇到泼皮牛二,然后一时激情杀人发配大名府,这才有了护送生辰纲遭劫,晁天王等七星聚义上梁山。范成大当然不会想到那么远,他的《州桥》一诗反映的是遗民的痛苦: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父老们年年在这天街之上等着皇帝的车驾回来。如今看到宋朝衣冠的使者,赶紧忍住眼泪低声询问,什么时候才能真有朝廷的大军来啊?这个“真”字显示出他们曾经听到过多次这类传言,但最后都失望了。为什么父老们之前误信那些传言呢?因为他们心里愿意相信。现在距离靖康之变刚刚过去四十年,还有老一辈的人盼望王师。--范成大看着那些父老期盼的眼神,也注意到他们身边那些长着汉人面孔却说着女真语言的年轻人漠然的目光,心中突然一动,想到了晚唐诗人司空图那首《河湟有感》:
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萧关(位于今宁夏)是关中四关的北面雄关,盛唐诗人王维在《使至塞上》中写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那时大唐的疆域远在漠北,萧关护卫的是后方关中大本营。但是安史之乱后,来自青藏高原的吐蕃趁着唐朝虚弱攻占了富庶的河湟地区(今甘肃、青海两省的黄河以西)。《旧五代史》记录,“吐蕃乘虚取河西、陇右,华人百万皆陷于吐蕃”。当时吐蕃处在奴隶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很原始落后,却在河湟地区强制实行吐蕃化政策,沦陷区的汉人被迫涂面纹身,改穿吐蕃衣服、改说吐蕃语言。到了司空图路过此地时,黄河和她的支流湟水隔断此地汉人与故国的联系已超过一百多年,只见这些汉人的后代与吐蕃人杂居,学的都是吐蕃语言,早就不知自己的母语,也不知道自己的民族历史,反将汉人当作敌人,用吐蕃语来辱骂自己的同胞。司空图目睹这种情景,痛心疾首可想而知。范成大走在沦陷于金国的故土上,当然也有同样的担心:等再过几十年,这些曾经在宋朝生活过的老一代遗民尽皆作古,而新一代人都是在金国统治下出生的,人心自然不再思念故国,甚至以故国为敌国,怎能不叫人痛苦绝望?陆游、辛弃疾等人为什么急迫地鼓吹恢复中原?那确是有时不我待的客观原因。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6-09-04 12:28:55 +0800 CST  
@砖头党 2016-09-06 09:37:14
从LZ这学了不少。

比如清照是秦桧小表姨子。

以后喝酒又能和酒友装文人吹牛逼了。
-----------------------------
吹牛推荐读物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6-09-06 10:00:51 +0800 CST  
@砖头党 2016-09-06 10:41:14
正在读楼主另一篇大作唐诗照汗青。LZ这种信手拈来东拉西扯天上地下的文风正是本人最爱。
-----------------------------
评论得很准确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6-09-06 17:26:40 +0800 CST  
@太平梳打饼 2016-09-06 18:45:09
路加,超喜欢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那首,能点评吗?
-----------------------------
那首词,我只喜欢第一句。所以不敢点评全首。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6-09-06 21:35:03 +0800 CST  
@太平梳打饼 2016-09-06 18:58:46
记得幼时,父亲教我背诵黄庭坚的《清平乐·春归何处》,最后一句“百啭无人能解,因风?过蔷薇。 ”飞还是吹(两个版本),我们爷俩还推敲了一番呢。历历在目啊。
-----------------------------
我觉得这句的主语比较明显是黄鹂,借着风势飞过蔷薇,消失不见了就像春天一样。

“吹过”?就不容易理解啊。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6-09-06 21:39:14 +0800 CST  
我都感动了,握手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6-09-08 13:09:54 +0800 CST  
@青梅煮酒1970 2016-09-08 18:01:30

-----------------------------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6-09-09 00:01:48 +0800 CST  
有人在问,为什么教师节定在9月10日。你们真的不明白吗?
某人发动文革把教师都打成臭老九,他归天以后教师才重新光荣了。所以,9月9日送终,9月10日教师过节。这么明显的因果。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6-09-09 13:26:32 +0800 CST  
范成大一路北行,抵达金国的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市)。在休息等待的会同馆之中,致能写好一份书信,论述如何修改接受国书的礼仪,然后将它藏在身上。当正式朝见金世宗时,范成大先递交请求归还河南陵寝之地的国书,并且来了一通慷慨激昂的解说。金国君臣正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致能突然道:“贵我两国既然亲为叔侄,接受国书的礼仪却未般配,外臣这里另有书信上达。”一边说着,一边迅速掏出书信递上。金国君臣被他的突然袭击吓了一大跳。宣徽使韩钢大怒:“按照外交礼仪,如果你有什么国书之外的私下请求,应当通过伴使转达。此处难道是献这种书信的地方吗?从来没有使臣敢这么做!”范成大答言:“如果这封书信不能交给贵国,外臣回去也是死罪,那宁可死于此殿!”金世宗厉声道:“叫他拜完就走!”韩钢上前用手中的朝笏力压范成大下拜,致能用力保持着躬身递上书信的姿势:“此奏得达,当下殿百拜!”愤怒的金国群臣一拥而上,用笏板击打范成大,想迫使他放弃,但致能纹丝不动。金世宗不得已宣诏:“让他回驿馆,等着交给伴使吧。”范成大这才意气昂昂地下殿去了。

散朝以后,范成大回到会同馆等待金国方面的消息。负责守卫的金国小吏对他很是钦佩,悄声透个信:“听说朝廷上有很多大臣议论,要把您扣留下来呢。”致能想起临行前孝宗对自己所说的那一番话,提笔写下了“使金七十二绝句”的最末一首《会同馆》:
万里孤臣致命秋,此身何止一沤浮。
提携汉节同生死,休问羝羊解乳不!

我肩负皇帝的使命孤身一人来到万里之外的金廷,本来就没有打算能活着回去,把性命看得轻于一个小水泡。当年汉朝苏武出使匈奴,在武力威逼下坚不投降,无可奈何的单于只能把他扣留在北海苦寒之地去放羊,说是等公羊产奶了再放他回国。如今我以苏武为榜样,与所持的节杖同生共死,你们都不必再讨论公羊产奶这种不科学的事情了。

等到金世宗派伴使来会同馆宣旨时,范成大继续下跪进献书信。这下搞得金国朝廷一片哗然,太子完颜允恭主张杀掉这个倔强的来使以示威,越王完颜允功则力阻之。韩钢告诉范成大:“先生今天早上在殿上的行为很是忠诚勤恳,我国皇上在背后甚为嘉奖赞叹,认为可以作贵我两国的臣子的表率和激励。”最终范成大保全气节、全身而归,令金人也暗自钦佩。

金世宗复书宋廷:只同意归还宋钦宗的梓宫;陵寝所在之地是想都不用想的,如果你们实在孝思深重,我们可以派三十万兵马帮你们把祖坟迁到江南来;并且提到范成大“想更改受书的礼仪,要挟我方必须听从”。孝宗这才知道范成大在金国的嚣张行为。六年后,还没有死心的孝宗又派司谏汤邦彦出使金国,继续要求归还河南陵寝之地。这次金廷在进殿之前的道路两旁布满了长刀出鞘的武士,汤邦彦被两排利刃的寒光吓得心胆俱裂,见到金世宗时只是唯唯诺诺,一句话也没敢提,归国后就因有辱使命而被流放岭南。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经过汤邦彦的这番对比,范成大的忠心和胆识益发大放光芒,随后稳步升迁,直至拜相。从此以后,宋孝宗再也没有向金国提出过有关领土方面的要求。

淳熙十年,五十六岁的范成大因病致仕,回到故乡苏州,在石湖畔安度晚年,所以号称“石湖居士”。他在此期间的名作是《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共六十首,其中颇有令人印象深刻之作,比如《夏日田园杂兴》之中的: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每当我想到“悠长夏日”,脑海中浮现的就是这首诗后面两句描绘的图景,实在佩服范成大是如何抓住了夏天这样一个平凡而又共通的图景,并将其表现得拨动人心。《夏日田园杂兴》中还有一首同样是被收入小学教材的: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孩子们还不会耕耘农田、不会搓麻织布,但是在父母辛勤劳动的耳濡目染之下,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玩。这幅农家乐的画面,仿佛能听得到稚嫩的笑语,嗅得到泥土的气息,充满了童趣和野趣。我最早学到的一首名段,则来自于《秋日田园杂兴》中: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这个“连枷”,并不是大家在古代战争影片或者游戏中看到的作为双截棍前身的那种链式武器,而是一种由竹柄和敲杆组成的农具,可以用它来大面积敲打成熟谷物以脱粒。村里每家人之所以能够劳碌一夜还笑语欢歌,则是出于丰收的喜悦。对于勤劳的农民们来说,尽了一年的辛苦和汗水来耕耘,却仍然充满各种靠天吃饭的风险。在“笑歌声里”这首之前,范成大刚刚写到:
垂成穑事苦艰难,忌雨嫌风更怯寒。
笺诉天公休掠剩,半偿私债半输官。

即使今年侥幸风调雨顺,但谷贱伤农,劳作一年盼来好收成的农民们又会有“多收了三五斗”的痛苦。所以在“笑歌声里”之后紧接着的一首就是:
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
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覈饱儿郎。

南宋的农业税负有多重呢?古代的“一钟”一直是六斛四斗,但“一斛”等于几斗是有过变化的,在范成大的时代一斛是十斗。这样算起来,“两钟输一斛”就是每收入128斗交税10斗,税率大概不到百分之八。但是再加上各级官吏层层加码的苛捐杂税,结果就是“半输官”。接下来还要偿还过去一年内的各种借债,所剩也就无几,能留下些糠皮让孩子们吃饱,大人们自己可能还吃不饱。一千多年以后的今天,我大天朝的农业税为零,看来底层已经没有什么被剥削的价值。城市里的人力资源经理都知道,如果企业每个月为一个员工支付一万五千元的用工成本,员工本人能够拿到手的大概也就一半左右,这个留存比例和南宋的农民差不多。但这些都不是地方官员自己私加的苛捐杂税,而是全国统一法律规定的名正言顺的税负,说明时代…进步了。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既有农村景物风光的生动白描,又有农民辛劳艰苦的忠实记录,对这些在自己身边生活的人们饱含了真切的同情,内容丰富而感情深沉,不仅仅是士大夫那种恬淡悠闲轻飘飘的田园牧歌,所以钱钟书先生评论“算得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6-09-10 12:27:56 +0800 CST  
@青梅煮酒1970 2016-09-12 15:35:52

-----------------------------
一树梨花压海棠?...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6-09-12 18:19:49 +0800 CST  
@青梅煮酒1970 2016-09-14 16:41:18

-----------------------------
借花献佛,祝看帖的朋友们中秋佳节快乐!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6-09-14 16:47:34 +0800 CST  
中秋更新:
--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既有农村景物风光的生动白描,又有农民辛劳艰苦的忠实记录,对这些在自己身边生活的人们饱含了真切的同情,内容丰富而感情深沉,不仅仅是士大夫那种恬淡悠闲轻飘飘的田园牧歌,所以钱钟书先生评论“算得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

陆游、范成大、杨万里三人的年龄接近,依序相差只一岁,相互之间都有着深厚的友谊。当年范成大从四川制置使离任返京时,陆游一路送了十几天仍然不忍相别,一直从成都送到青神,致能在《次韵陆务观慈姥岩酌别》中写到“送我弥旬未忍回,可怜萧索把离杯”,足见交情之重。杨万里为人狂傲自负一根筋,对陆游与韩侂胄的关系冷嘲热讽,搞得放翁心里对他又敬又怕,但他就佩服范成大一人,在诗中说自己是“一生狂杀老犹狂,只炷先生一瓣香”,推崇之情溢于言表。范成大致仕返乡以后,杨万里曾经到苏州看望。两人一同泛舟石湖,诗酒酬唱,其乐融融。临别之日,致能留下了江南春景送别诗《横塘》: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如果拿这首送别宋诗与最著名的送别唐诗之一高适的《别董大》那番“北风吹雁雪纷纷”的景色做个对比,就能非常鲜明地体现出唐宋的风格差异:一个大漠苍茫雄浑刚健,情感是悲伤而不掩豪迈;一个烟雨杨柳气候宜人,情感是留恋直至怅惘。对于人生难得的这几位知己,范成大是非常珍惜的。在他的《车遥遥篇》里,用星月之辉来形容这群人中龙凤之间的友情光芒:
车遥遥,马憧憧。
君游东山东复东,安得奋飞逐西风。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月暂晦,星常明。
留明待月复,三五共盈盈。

绍熙四年,六十八岁的范成大病逝于家乡。陆游闻讯大恸,提笔一字字写下挽辞:“孤拙知心少,平生仅数公。凋零遂无几,迟暮与谁同?”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放翁梦到自己当年送别致能的情景,老泪横流,又起身写了一首《梦范参政》:
速死从公尚何撼,眼中宁复见此杰?
青灯耿耿山雨寒,援笔诗成心欲裂!

范成大临终前命儿子范莘带着自己的诗文总集去见杨万里,请他为之作序。杨廷秀遵其遗愿,洋洋洒洒作了一篇《石湖先生大资参政范公文集序》,其中对范成大出使金廷那段气节高亢人生亮点的外交战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初,公以文学材气受知寿皇(宋孝宗),自致大用。至仗汉节使强虏,即其庭伏穹庐不肯起,袖出私书切责之,君臣大惊。”在末尾再次同时秀出了极度自信和对范成大的极度钦佩:“今四海之内,诗人不过三四,而公皆过之而无不及者。予于诗,岂敢以千里畏人者?而于公独敛衽焉。嘻,人琴今俱亡矣!”要知道在这个时间点,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朱熹、叶绍翁、辛弃疾、姜夔等人同时生活在世上,就算杨万里可能把辛弃疾和姜夔归为词人而不是诗人,那么至少朱熹和叶绍翁在他眼中也算不上诗人。按这个标准,当代中国还有人敢自称诗人吗?“以千里畏人”是一个典故,孟子当年晋见齐宣王时说:“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就是成汤以七十里小国都能成就商朝的王业,没听说千里大国还需要畏惧别人的。杨万里的意思是,在做诗这个方面,不才我就是千里大国,谁也不惧;但是独独面对范成大时得整理衣襟,恭恭敬敬。这是一个骄傲的谦虚,或者说是一个谦虚的骄傲。

“人琴俱亡”则是来自于《世说新语》中的著名悼亡故事。王羲之生有七个儿子,其中老五王徽之(字子猷)与老七王献之(字子敬)两人的感情最为深厚。公元386年,就是慕容复大名鼎鼎的祖先慕容垂称帝那一年,四十八岁的王徽之与小他六岁的王献之同时病入膏肓。子猷有几天没听到七弟的消息,便问左右:“这些天你们怎么没有提到子敬呢?那就是已经亡故了。”他心里明白,要么是王献之家人不敢来报丧,要么是自己家人不敢转告,怕自己病中受不了这个痛苦。王徽之随即令家人安排轿子去王献之家奔丧,面容冷静平淡,也没有流下一滴泪水。到了王献之家,王徽之一言不发,径直走到灵床上一坐,取下子敬平时最爱的那把古琴弹起来,但是弦音不准,完全奏不成调。子猷将琴往地上一抛,长叹一声道:“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这才哭出第一声,结果一发便不可收拾,直哭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过了一个多月,王徽之也随病重而亡。杨万里用此典故来表达看见范成大遗稿,不禁睹物思人,深悲于世上知音难再得之痛。

范成大和他的族祖范仲淹一样,在人品口碑上几乎没有什么瑕疵。姜夔在诗中赞他“百年无此老”,那就是不但横扫当世,而且至少三代人中才能出这么一位。陆游则用一个无其他人能当得起的评价,为范成大做了盖棺论定:“勋劳光竹帛,风采震羌胡。知公仙去日,遗恨一毫无。”一个人能够在去世的时候没有一丝遗恨,我们不妨试想,这是种什么样的彪悍人生?

同时期还有一位与范成大同样彪悍的大佬,也同样是陆游和杨万里的好友,就是著名理学家朱熹。朱熹,字元晦,比范成大小四岁,其理学思想在后来地位很高,是元明清三代的官方哲学。他四岁时,父亲指着太阳做启蒙教育:“此日也。”当年你我的父亲也这么教来着,你我听话地点点头表示明白,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但小朱熹要比我们多问一句:“日,何所附?”看见悬在空中的太阳,就会思考它是附着在什么上面才能不掉下来呢。父亲心想孺子可教,给出了当时人的标准答案:“附于天。”没想到小家伙紧接着又追问道:“天,何所附?”这下问得父亲张口结舌。只要你遇事多问几层“是什么”、“为什么”,一般问个六七句,就可以成为哲学家。小朱熹在此展现了潜质,后来果然成为了一位推崇“格物致知”的哲学家。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6-09-15 09:45:03 +0800 CST  
@你能醉我何需酒 2016-09-16 21:13:03
嬉笑怒骂皆学问,信手拈来好文章。
-----------------------------
过奖!欢迎!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6-09-16 21:44:17 +0800 CST  
@月下听弦音 2016-09-17 07:20:38
一直以为人琴俱亡是说的高山流水的,长知识了。我觉得朱老爷子一定会有好多好玩的故事吧。突然想问,朱熹关心国家大事吗?怎么没有像辛弃疾,陆游一样的忧国忧民啊~
-----------------------------
朱熹很关心国家大事的。只是对别人私事的关心分散了他的精力。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6-09-17 08:29:15 +0800 CST  
最近此贴这么多回复不太像书话平时的人气,是否发生了什么灵异事件?...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6-09-20 23:22:39 +0800 CST  
@你能醉我何需酒 2016-09-21 11:57:13
读过了苏大胡子,再看其他的有点索然无味的赶脚。与大胡子并称的那位“辛”还遥遥无期(楼主更新好慢的啦)。这就跟人生一样,总有个低潮。颠荡起伏才叫人生吗~~~
手机码字好慢
-----------------------------
辛弃疾已经不远了。稍后更新,感谢支持!
楼主 路加  发布于 2016-09-21 17:05:32 +0800 CST  

楼主:路加

字数:200833

发表时间:2015-12-25 00:2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22 09:05:15 +0800 CST

评论数:121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