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不完的诗词歌赋,道不尽的悲欢离合——诗人和诗的故事(唐朝篇)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家夫子”王昌龄

王昌龄,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也说是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王昌龄是盛唐时的著名诗人,在当时也是声名显赫,可是一生却命途坎坷。
他出生在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家境贫寒,曾一度住在嵩山学道。开元十二年(724年),王昌龄赴河陇,出玉门,来到了西北边疆。塞外的大漠雪山,将士的浴血奋战,化作了诗人笔下一首首的边塞诗。
王昌龄是盛唐时较早的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体现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他对塞外风光和边关战场进行了细致描绘,也能够捕捉到将士们细腻的内心世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从军行》表现了战士守卫边疆的满腔豪情,境界开阔,格调昂扬,是边塞诗中的名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出塞》被李攀龙称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诗歌反映了作者对久征未归的将士们的同情,也表达了希望朝廷任用良将,早日平息战争的美好心愿的爱国之情。
开元十五年(727年),王昌龄进士及第,被授于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职。多年得不到升迁的他颇不甘心,就在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又参加了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再次高中。科场虽然得意,仕途却依然不能得志,连登两科的他,只是被任命为汜水县尉。
个性高傲的王昌龄不能适应官场生活,《旧唐书》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不护细行就是不拘小节,王昌龄不愿意迎合上司的旨意,更不能对施政上的偏失视若不见。他对时政常常有所批评,更难免发点牢骚,既不能讨得当权者的喜欢,也被同僚所疑忌。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不知为了什么事,他被贬到了岭南。幸好,第二年就遇赦,得以北还。在路上,他认识了李白,写了《巴陵送李十二》一诗。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丞,所以后人称他为“王江宁”。
区区一个县丞,当然也不是王昌龄的心思所在。屡遭打击的他更加的孤独惆怅,也更加的疏狂和放浪形骸,整日里借酒浇愁。他在江宁任上,一呆就是八年。
这一年,朋友辛渐来看望他,住了一段时间后,要告辞回洛阳。王昌龄在芙蓉楼设宴送别,席间,谈起洛阳的诗友,王昌龄感慨万千,化为了那首传诵至今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连江的寒雨,孤独的楚山,不正像诗人的处境吗?“一片冰心在玉壶”,在人生困境中,王昌龄没有丢掉那像冰雪一样的高尚节操,他依然有着坚定的信念。
可是,诽谤中伤还是接踵而至。《唐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大约在天宝七载戊子(748年),五十一岁的王昌龄又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尉,所以后世也称他为“王龙标”。
在唐朝,这是一个非常荒凉的地方,听到这个消息,好朋友李白十分震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王昌龄在这蛮荒之地一呆又是许多年。直到天宝十五年(756年),也就是唐肃宗至德元年(这年七月,肃宗即位灵武,改元至德),他准备辗转绕路回老家,途经亳州时,不幸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大半个中国一片混乱,大约是嫉贤妒能吧,闾丘晓残忍地杀害了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唐才子传》里说:“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王昌龄就这样结束了坎坷的一生。
当然,杀人者也不会有好下场。第二年,时任河南节度使的张镐奉命平乱,为解宋州(今河南商丘)之围,命令亳州刺史闾丘晓率兵救援。为人傲慢、刚愎自用的闾丘晓,看不起布衣出身的张镐,更怕仗打败了“祸及于己”,于是故意拖延时间,按兵不动,致使贻误战机,宋州陷落。张镐以贻误军机罪,处死了闾丘晓。
在行刑时,闾丘晓露出一幅可怜相,乞求张镐放他一条生路:“有亲,乞贷余命”,意思是家有老母需要赡养。张镐说:“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闾丘晓无言以对。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称他的诗为“中兴高作”,《全唐诗》说他的诗“绪密而思清”,所以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他的七言绝句最为出色,后人认为只有李白可以和他相媲美,所以称他为“七绝圣手”。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楼主 万卷纵横  发布于 2019-01-02 22:03:25 +0800 CST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豪放不羁的王翰

王翰,唐代边塞诗人,字子羽,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翰从小就聪明过人,而且性格豪爽。他不喜欢约束,不拘礼法,爱和文人志士结交,杜甫曾写过“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的诗句赞美他。
大约在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他考中了进士。据新旧《唐书》记载,王翰虽然考中了进士,但豪迈狂放、倜傥不羁的性格没有变,他没有留在京城做官,而是回到了老家太原,依然每天以饮酒为乐。张嘉贞担任并州长史,十分赞赏王翰的才能,对他非常好。张嘉贞入朝后,张说为并州长史,也对他特别敬重。期间,王翰曾考过直言极谏、超拔群类等制科,一度担任过昌乐县尉。
开元九年(721年),张说入朝为相,在张说荐引下,王翰入朝任秘书正字,又提升为驾部员外郎。
王翰家里颇为富有,他的性格又不知收敛,此刻虽然官职不大,但他还是“枥多名马,家有妓乐”(《唐才子传》),家里养着名马和歌妓;“发言立意,自比王侯。颐指侪类,人多嫉之”(《唐才子传》),他言行狂放,自命王侯,而且颇不把同侪放在眼里,因此很多人都嫉恨他。
张说罢相后,王翰也被贬为汝州长史,不久又降为仙州别驾。但他并没有改变自己,到了仙州后,还是“日聚英豪,从禽击鼓为欢”(《唐才子传》)。当时知名的文士祖咏、杜华等人都是他的座上客。于是,又被贬为道州司马,他去赴任,还没到道州就死在了途中。
王翰一生仕途不得意,主要是因为豪放不羁的性格。而这种性格,却也使他成为了一个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感情奔放,文词华丽,被许多人所喜爱。当时著名学者徐坚和张说品论文坛人物,问张说:“今之后进,文词孰贤?”张说说王翰的诗文,如美酒玉杯,如果能舍弃缺点,发扬长处,就会是诗坛的一位俊杰。杜华也是当时的学士,他的母亲崔氏曾对他说:“吾闻孟母三迁。吾今欲卜居,使汝与王翰为邻,足矣!”可见当时王翰的才名之盛。
可惜的是,王翰的生平资料和诗作大都没有流传下来。据《旧唐书》本传和《新唐书·艺文志》记载,王翰有文集十卷,但到了宋代已失传。他的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其中以《凉州词》最负盛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里流露出了厌战的情绪,也表现出了战斗的豪情。王翰曾以驾部员外郎的身份前去西北前线,他以某位即将奔赴战场的将军的角度写了这首诗。那将军在军营里正痛饮着甜美的葡萄酒,而此刻,探子来报说敌军到了。他来不及把剩下的酒喝完,催他披挂上阵的琵琶声便也奏响。他放下酒杯,跨上战马,临行前对身边的僚属们说:没准儿我是醉倒在沙场上的,而不是被敌人打死的,即使如此你们也不能笑话我,因为自古到今,本来在战场上就没几个人能回来。
诗歌结尾两句在悲伤里满含着幽默的味道,清人施补华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
楼主 万卷纵横  发布于 2019-01-02 22:04:20 +0800 CST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好酒放旷的“无功”诗人王绩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人。他生活在隋唐之间,出身官宦世家,但他不像大多数读书人那样以建功立业为己任,而是一生纵情诗酒。这正如他的名字:他名绩,就是辉煌的事业;但字无功,也就是不求功业,不求建树。他在《自作墓志文并序》里就表达了这种放达的人生态度:“王绩者,有父母,无朋友,自为之字曰无功焉。人或问之,箕踞不对。盖以有道于己,无功于时也。”他只求不违背自己的生活意愿,不希图建立什么功业。可以说,“无功”两个字,就是对他一生的最好概括。
王绩从小好学,人非常聪明。隋朝开皇二十年(600年)的时候,只有十几岁的他跟着哥哥王度去拜见越国公杨素。杨素家里宾客盈门,都是当时的显达。杨素看见王绩年纪轻轻,就说这样的黄口小儿,来干什么。王绩毫不胆怯,面对权倾朝野的越国公,他侃侃而谈,他说周公都礼贤纳士,你要想表明自己的高贵,就不应该傲视天下的士人。杨素不禁改容相待,和他谈论文章,王绩对答如流,从容娴雅,在座的人都大为惊讶,称他为“神仙童子”。
大业元年(605年),王绩进入仕途,被授官为秘书省正字。他生性旷达,嗜酒如命,并不把做官当一回事。吕才在《王无功文集序》里说:“绩性简放,饮酒至数斗不醉。”他常说,我怎么没碰上酒仙刘伶,要是能和他一起闭门痛饮,那是多么大的享受啊。陶渊明有《五柳先生传》,他就写了一篇《五斗先生传》,他还有一篇《醉乡记》来颂扬喝酒的好处。当然,这种思想在他的诗里表现的最多,比如这首《初春》:

春来日渐长,醉客喜年光。
稍觉池亭好,偏宜酒瓮香。

春天到了,但让他高兴的是暖和的天气更适合酿酒了。再比如这首《独酌》:

浮生知几日?无状逐空名。
不如多酿酒,时向竹林倾。

他感叹人生短暂,生活虚无,还不如喝酒。
王绩这样的生活态度,当然不会处理好政事,就惹起了人们的非议。他请求外任,担任了六合县县丞。到任后他依然故我,纵酒废事,便又遭到了弹劾。再加上天下也开始动乱,他就解官而去。这天晚上,他把自己剩下的俸禄钱摆在衙门口,坐上小船悄悄离去,只留下了一首诗:

我家沧海白云边,还将别业对林泉。
不用功名喧一世,直取烟霞送百年。
彭泽有田惟种黍,步兵从宦岂论钱。
但使百年相续醉,何辞夜夜瓮间眠。

这首诗的题目叫《解六合丞还》,他在诗里以陶渊明、阮籍自比,描述了耕田读书、吟诗饮酒的自得其乐的生活。
虽然也曾感叹“网罗在天,吾且安之”,王绩的隐居生活还是非常惬意的。
但风云变幻,转眼间隋朝灭亡,唐朝建立了。武德八年(625年),唐高祖征召前朝官员。无奈之下,王绩再次来到长安,以原官“待诏门下省”,在新朝做了个听候咨询的参议官。
按照当时惯例,他每天可以得到好酒三升的供给。弟弟王静问他:“待诏快乐否?”王绩回答说:“待诏俸禄低,又寂寞,只有良酒三升使人留恋。”侍中陈叔达听到了,说:“三升酒怎么能留在王先生呢?还是一天给他一斗吧!”所以当时人们就称王绩为“斗酒学士”。
贞观初年,王绩罢官回乡了。后来,他听说太乐署史焦革善于酿酒,就请求担任太乐丞。吏部认为太乐丞只是一个管理乐府伶人的小官,不符合他的身份,王绩坚决请求说:“这是我深切的愿望。”吏部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他终于可以喝上焦革酿制的美酒了,但不久焦革就去世了。幸好焦革的妻子还一直给他送酒。一年多以后,焦革的妻子也去世了。王绩感叹说:“这是苍天不许我畅饮美酒吗?”就弃官离去了。
回乡后,王绩隐居东皋,所以自号“东皋子”。《唐才子传》说他“有奴婢数人,所种黍,春秋酿酒,养凫雁、莳草药自给”。他床头放着《老子》《庄子》《周易》,除此之外,别的书都不读。
隐居的日子虽然悠闲自在,但也会让人感到一丝空虚和无奈。王绩晚年所作的名篇《野望》颇能代表这种思想: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徙倚欲何依”“相顾无相识”,山野的美好景色,乡间的恬静生活,并不能消除诗人内心的彷徨和苦闷;而饮酒和隐居,恐怕也不能抵挡来自灵魂深处的孤苦和无聊。
楼主 万卷纵横  发布于 2019-01-02 22:06:07 +0800 CST  
大诗人也要走后门
——王维的状元是怎么来的

王维早慧且少年成名,《新唐书》说他“九岁知属辞”,那首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作于十七岁时。
王维多才多艺。他善于书法,尤其是草书和隶书;他也是著名的大画家,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他还精通音乐,深明佛法,所以后世称他为“诗佛”。
故而年纪轻轻的王维就名满天下,《新唐书》里说他:“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即便如此,这位大诗人的仕宦之路,却是靠“走后门”开启的。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也有人说是在开元九年(721年),王维想要施展自己的才华,就从千里之外的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部)来到长安应试。
据薛用弱的《集异记》记载,王维在长安和玄宗皇帝的弟弟岐王李范成了好朋友,唐朝的科举考试是要靠人推荐的,王维就希望岐王能推荐他,使他可以摘取桂冠,取得头名。可是在这之前,有个诗人张九皋,已经通过玉真公主的途径,得到了殿试第一的许诺。这个玉真公主是皇帝的妹妹,她常常侍奉皇上歌舞饮宴,很受玄宗的喜爱,在朝中的势力很大,她推荐的人,别人无法改变。
岐王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让王维准备好二件事:一是抄录好诗歌十首,要清新隽永的;二是谱好一首柔美凄婉的琵琶新曲,并练熟了。答应五天后为他引见公主。诗歌和音乐,王维当然是不在话下,五天后,王维如期而至。
岐王李范给王维精心打扮一番,让他换上华美的衣服,手捧着琵琶,装作伶人来到公主家。在宴会上,王维和众伶人一起翩翩起舞、引吭而歌。王维肤白年少、风度翩翩,在众伶人中最为引人注目,一下就吸引了公主的目光。公主就问岐王:“这是什么人?”李范意味深长地笑着说:“知音者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懂音乐的人。
公主听他话外有音,就让取琵琶来让王维弹奏。王维早有准备,不慌不忙,弹出一首新曲《郁轮袍》。王维指法娴熟,技艺精湛,把支曲子弹奏地悠扬婉转,酣畅淋漓,满座宾客无不动容。 公主大吃一惊,问道:“这是什么曲子?”王维上前躬身说道:“此曲名叫《郁轮袍》。”
歧王趁机又说:“此生非止音律,词学亦无出其右。”就是说这个人不仅精通音乐,诗词也是没人能比得上。王维把怀中的诗卷献上去,其中就有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公主读完就更加惊骇了,她说:“这些皆我平时吟诵者,原以为古贤佳作,乃子之为乎?”她说这些诗是我平时就读过的,我以为是古人的佳作,没想到竟然是你的作品。于是公主让王维更换了儒衣,把他请上客座。王维举止文雅,言谈风流,在座的达官贵人无不称赞。
当公主得知王维也是来京赴考的举子,就说:“此等才华横溢之士不登榜首,更待何人?”岐王说:“可是公主已经推荐了张九皋了,王维不能得第一,是不愿意应试的。”公主说:“这没有关系,张九皋我也只是受人所托罢了。”她马上就把今年科举的试官叫到府中,说改让王维夺魁,主考官当然不敢有违。
殿试之上,王维终于“大魁天下”,状元及第,正式走上了仕途。
楼主 万卷纵横  发布于 2019-01-02 22:07:34 +0800 CST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身陷叛军的王维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的大军很快就攻陷了长安城。唐玄宗匆忙之中逃出长安,大部分文武官员随着皇帝一起逃走了,但也有许多人或许是没来得及通知,也或许是被有意抛弃了,他们没来得及出城,成了安禄山的俘虏。不知是什么原因,大诗人王维也没跟上玄宗,被叛军给活捉了。
身陷叛军,生死之际,人生的抉择就在他的面前。对于王维的这段经历,《旧唐书》是这样记录的:“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维服药取痢,伪称喑病。禄山素怜之,遣人迎至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禄山宴其徒于凝碧宫,其乐工皆梨园弟子、教坊工人。维闻之悲恻,潜为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秋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维以《凝碧诗》,闻以行上,肃宗嘉之,会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责授太子中允。”《新唐书》里的记载也差不多。
我们且看看王维在敌营中的表现。
安禄山早就听说过王维的大名,抓住他后非常高兴,一心想让他在自己的手下做官,好借用他的才名安抚天下的士人。
王维不愿意屈身事贼,他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就熬了一副药,在里面放了巴豆之类的泻药,喝了之后每天拉肚子,说自己有痢疾。他还谎称嗓子哑了,说不出话来。安禄山爱惜他的才华,不忍心杀他,就把他押送到东都洛阳,软禁在普施寺里,强行授予他官职。
唐玄宗仓皇逃走时,他的梨园子弟、皇家乐队都顾不上了,全留给了安禄山。安禄山当然不会客气,自然是照单全收。这一天,安禄山在凝碧池大摆酒宴,犒赏跟随他的将士。安禄山先把唐朝国库里的金银财宝拿出来赏赐将领们,只见珍宝在宴席前后堆积如山,他又召集唐玄宗的乐舞班子在宴上演奏。
乐工们在贼兵的逼迫下歌舞和奏乐,他们想到国破家亡的伤心事,不禁一边弹奏,一边流泪。安禄山觉得很扫兴,就威胁这些乐工,谁敢再哭就杀了谁。乐工里面有一个叫雷海青的,性情十分刚烈,他再也忍受不住,把乐器摔在地上,砸了个稀烂。然后他面向唐玄宗逃走的方向,磕头痛哭。安禄山气急,让手下把雷海青绑起来杀掉,还把他是尸体大卸八块。
王维这时还被软禁在普施寺里,他有个非常的朋友,也是个诗人,叫作裴迪。这一天,裴迪悄悄来看望王维,把雷海青的事情告诉了王维。王维被他的悲壮所感动,哀恸不已,写下一首诗来。这首诗的题目非常长,叫做《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也就是《旧唐书》里所说的《凝碧诗》: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诗歌抒发对唐王朝的怀念之情,也抒发了对叛军的憎恨。后来他又写了一首《口号又示裴迪》:

安得舍尘网,佛衣辞世喧。
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

这一首表达了渴望脱离罗网,向往自由的心情。
王维身陷敌手,虽然没能像雷海青一样杀身成仁,但他不和敌人合作,没有投降,保持了文人的气节。
叛乱平定后,凡是依附安禄山的人,根据情节轻重分三等定罪。唐肃宗听了王维的《凝碧诗》,感受到他的忠贞不屈,在加上王维的弟弟王缙请求用自己的官职来为哥哥赎罪,所以王维没有受到大的处分,只是降职为太子中允,不久后又被提拔为尚书右丞。
楼主 万卷纵横  发布于 2019-01-02 22:08:35 +0800 CST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王维的隐居生活

王维步入仕途后,虽然也经历过贬谪,甚至做过安禄山的俘虏,但总体还是颇为顺遂的,曾担任过侍御史、尚书右丞等要职,但他清净淡泊的个性,还有对禅机佛趣的领悟,使得他始终也不能成为一个政治人物,他的心思,始终还在山水之间。
《旧唐书》记载:“……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州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王维晚年隐居的辋川,在长安郊外蓝田县西南,依山傍水,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他买下了宋之问曾经住过的别墅,但和宋之问不同,他是真正的隐士,他在这里营造草堂,弹琴作诗,参禅念佛。他把自己的田园诗编在一起,就叫《辋川集》。
辋川的每一处山水,都留下了他和朋友裴迪的脚印;辋川的每一片风景,都寄托了王维的诗情。那首著名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就是他隐居生活的写照: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寒山苍翠,秋水潺潺,诗人在柴门外拄着拐杖,听着蝉声,望着落日和炊烟,好一份清静恬淡。他把朋友和自己比作古代隐士接舆和陶渊明,这种豁达超脱的心境更是不言自明了。
远离尘嚣所带来的平静安详,使王维领悟到了大自然浓浓的禅机禅趣,徐徐清风,悠悠浮云,都化作了笔下的淡淡的禅意。比如这首《酬张少府》: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现实和官场的一切早已让人失望之极,还是归隐园林吧,松风解带,月下弹琴,这是何等的舒心惬意!至于穷通之理,又何必再说。
在大自然中,王维已经忘掉了自己,人变成了大地山川的一部分,自己就是风景。 就像《竹里馆》里写的: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再比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和自然山水亲密无间,因此诗中的自然的美和诗人的人格美以及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已经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这首诗深得中国儒释道传统中所共有的豁达开放,《唐宋诗举要》说它:“随意挥写,得大自在。”
王维的晚年,就在这种宁静淡泊之中度过了。《旧唐书》记载,上元二年(761年),六十一岁的王维安然辞世。在临终的时候,要来纸笔,给远在凤翔的兄弟王缙写信告别,又给其他一些亲友写了告别信,奉劝他们多多向佛修性,放下笔后就去世了。
楼主 万卷纵横  发布于 2019-01-02 22:09:06 +0800 CST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和“旗亭画壁”的故事

王之涣,字季凌,又字季真,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
武后垂拱四年(688年),王之涣出生于太原的一个名门望族。他的为人豪放不羁,常常击打宝剑慷慨悲歌。他的诗在当时非常有名,往往被乐工制成歌曲演唱。可惜的是,他生平资料现存不多,诗歌也只有六首传世。
不知是什么原因,王之涣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只是在开元十四年(726年)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他担任这个小官时,父母都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把三女儿许配给他为妻。
因为受到了他人的诬陷,王之涣一气之下愤然辞官。他在家里过了十多年清贫但悠闲自在的生活后,禁不住亲朋好友的规劝,又补为文安郡文安县县尉。虽然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官,但他为官清白,理民公平,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称赞。不久后他就染病身亡,葬在了洛阳。
王之涣的诗歌大都已经散失,我们如今能看到的只剩下六首。但在这六首之中,就有两首传世名作。他的代表作《登鹳雀楼》就连三岁的孩子都能背诵: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只有短短二十个字,却意境雄壮,气势昂扬,不愧是千古绝唱。也正是这首诗,使鹳雀楼声名远扬,成为中华名楼。
而他的另一首《凉州词》,还成就了唐代文学界流传的一段诗坛佳话。唐人薛用弱在《集异记》里记载:
唐玄宗开元年间,某一个天寒微雪的冬日,闲居长安的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三人相约到旗亭饮酒。正遇见一个梨园班子在这里举行宴会,并演唱当时著名诗人的流行诗作。三个人边喝酒,边在旁边观看。
过了一会,出来四个年轻漂亮的姑娘,都是当时有名的伶人。王昌龄提议说:“我们三个在诗坛上也算有点名气,平时从来没有分出高低。今天我们看看,这四个姑娘唱的谁的诗最多,谁就是胜者,如何?”其他二人点头同意。
只见一个姑娘出场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高兴地说:“一首。”就用手指蘸酒,在墙壁上画了一道。另一个姑娘接着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也在墙上画了一道:“这是我的。”不久第三个姑娘又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十分得意地在墙上又画了一道:“两首了。”
王之涣就对他们二人说:“这三个姑娘都是潦倒的乐人,她们所唱的都是下里巴人之词罢了!真正高雅的诗歌,她们怎么敢唱呢?”于是指着她们之中一个长得最漂亮的说:“等一下这个姑娘所唱的,如不是我的诗,我一辈子也不敢和你们相争了。如果是我的诗,你们应当奉我为师!”他们就笑着等待,那个姑娘果然出场唱道: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正是王之涣的《凉州词》。王之涣就说:“乡巴佬,我说的有错吗?”三人一起哈哈大笑。众伶人听到笑声,就前来询问。王昌龄他们就说出原因。得知这三人就是刚才所唱诗歌的作者,众伶人就请他们同席饮酒,三人欣然答应,尽欢而散。
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
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虽然写出了戌边将士不得还乡的愁怨,但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了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所以清代有人称它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楼主 万卷纵横  发布于 2019-01-03 21:44:54 +0800 CST  
从无赖到清官:“浪子回头”的大诗人

中唐诗人韦应物是长安人,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叫韦挺,在武则天时曾担任过宰相。
少年时期的韦应物,像许多官二代一样,是一个飞扬跋扈的恶少。凭借家世,只有十五岁的韦应物成为了唐玄宗的内廷侍卫,得以出入宫闱,扈从游幸。他和其他侍卫一起,在长安城里横行霸道,惹是生非,搞得老百姓看见他们就躲得远远的。玄宗的声色犬马,上行下效之下,也使得他们更加骄奢淫逸。后来,韦应物回忆这段生活,在《燕李录事》一诗里写道:“与君十五侍皇闱,晓拂炉烟上赤墀。花开汉苑经过处,雪下骊山沐浴时。”
但好日子很快就到头了。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逼近了长安。玄宗皇帝仓皇奔逃,连许多后宫嫔妃、王公大臣都来不及带走,更何况是韦应物他们这班小侍卫,他们只能作鸟兽散,各奔生路。
叛军进城后,从不知生活艰难的韦应物失去了一切依靠,流落街头。为了吃饱肚子,他四处游窜,不知不觉又来到了当初陪伴皇帝经常来的华清池。过去灯红酒绿,富贵繁华的帝王园囿,如今却是荒草遍野,温泉冷寂,山石清寒。幸亏遇见了一个朋友,招待了他一顿酒饭。韦应物感慨万分,写下了一首《温泉行》,其中有这样几句:“一朝铸鼎降龙驭,小臣髯绝不得去。今来萧瑟万井空,唯见苍山起烟雾。可怜蹭蹬失风波,仰天大叫无奈何。弊裘羸马冻欲死,赖遇主人杯酒多。”
昔日的骄横侍卫,如今成了丧家之犬。艰难痛苦让韦应物明白了人生的道理,他下定决心,要告别过去的浮浪奢侈,重新做人。
后来,一个姓杨的世交长辈收留了他。韦应物仿佛变了一个人,他一改过去的生活习惯,少食寡欲起来,常常“焚香扫地而坐”,并且立下志向,开始刻苦读书。
浪子回头金不换,韦应物的辛苦没有白费。从代宗广德年间开始,他重又走上仕途,从县令开始,一直做到了滁州、江州、苏州刺史,也曾在朝中担任过太仆少卿兼御史中丞,直到德宗贞元七年 (791年)退职。过去的无赖少年,成了地方大员、朝廷显宦。
在将近三十年间,韦应物大部分时间在江州、苏州一带作地方官吏,所以世称他为韦江州或韦苏州。
这时期的韦应物,为人朴实淡泊,为官廉洁自守、勤政爱民。他心怀百姓疾苦,并时时反躬自省,为自己没有尽到责任而自责。他在《寄李儋元锡》一诗里写道: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韦应物这种忧时爱民的仁者心肠,感动着后世的读者。沈德潜评论说: “是不负心语。”“不负心语”,也就是有良心的话。
苏州刺史任满之后,韦应物没有得到新的任命,他为官清廉,家里竟然一贫如洗,没有路费回京城候选,只能寄住在苏州的无定寺。在贫病之中,他不久就客死异乡。
韦应物是中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后人常常以“王孟韦柳”并称。他的山水诗简约优雅、清新自然,而又饶有趣味,代表作就是那首《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滁州山水优美,韦应物在这里做刺史的时候,有了空闲,就会徜徉在滁州的西涧。这里景致幽静,使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诗意和禅境。涧边的幽草,树上的黄鹂,夜雨后涌动的春潮是那样的美妙,而“野渡无人舟自横”,却又是何等的从容淡定。
楼主 万卷纵横  发布于 2019-01-03 21:45:53 +0800 CST  
鹦鹉才高却累身
——终身潦倒的温庭筠


温庭筠,字飞卿,晚唐著名诗人、词人、文学家。他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人,但在他出生时,家道早已没落。
温庭筠文思敏捷,才华出众。但他喜欢讥刺权贵,纵酒狂放,不受拘束,因此屡遭坎坷,潦倒终身。
唐宣宗大中年间,温庭筠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因为才名远播,京城的读书人争抢着和他结交。温庭筠很快就投入了京师的灯红酒绿的生活当中,《旧唐书》中说他“士行尘杂,不修边幅”。他整天和达官贵族家的纨绔子弟混在一起,出入赌场青楼。这样,在朝廷的掌权者眼中,温庭筠名声大坏,他们认为这样的人是不能为官管理百姓的。因此,温庭筠就屡试不第。
唐朝的进士是考诗赋,考试所写的诗赋,要按照一定的程式。在考试的时候,每人发给三根大蜡烛,蜡烛烧完之前要作完八韵的诗。许多考生在战战兢兢中烧光了蜡烛,却写不出诗来。只有温庭筠毫不在意,他根本不打草稿,只是把手笼在袖子里,嘴里念念有词,伸出手来就写出一联诗句。这样他叉一回手就能完成一韵,叉八回手就能完篇,所以人们都叫他“温八叉”。
温庭筠不仅自己完卷快,他还会帮助邻近的考生答卷。所以几年之后,虽然他自己没有考中,但代人捉刀的名气却越来越大。以致于有一次考试时,主考官特地给温庭筠单独设立了座位,谁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暗中帮了八个考生答卷。
温庭筠滞留京城期间,经常出入宰相令狐绹的书馆中。令狐绹开始对他比较好,但慢慢就厌恶他了。宣宗皇帝喜欢《菩萨蛮》这个曲子,令狐绹就拿了温庭筠写的词献给皇帝,说是自己所作。他告诫温庭筠不要把这件事说出去,但温庭筠不久就把此事透露给了别人。还有一次,宣宗作诗,用到了“金步摇”一词,却找不出名词和它对仗,令狐绹问温庭筠,温庭筠就说可用“玉脱条”,令狐绹不知道这个词语的出典,被温庭筠讽刺了一番。温庭筠又曾经对人说“中书省内坐将军”,讥讽令狐绹贵为宰相,却没有学问。
后来温庭筠因为搅扰科场的罪名,被贬到外地做县尉。大中十一年(857年),徐商镇守襄阳,45岁的温庭筠被任命为巡官。到了僖宗咸通二年(861年),徐商入朝为官,温庭筠就离开襄阳,去了江东,第二年又回到了淮南,和一班少年饮酒狎妓。这时,令狐绹也从宰相的位置上下来,做了淮南节度使。温庭筠没有忘记旧怨,不去拜见他。直到有一次喝醉了酒,犯了宵禁,被巡逻的士兵打断了牙齿,才去找令狐绹述冤。但那个士兵讲述了温庭筠平日的许多丑行,令狐绹也没有处置这个士兵。被打断了牙齿不说,还落了更坏的名声,温庭筠只好亲自到长安去,致书公卿申说原委,希望能挽回颜面。
咸通六年(865 年),温庭筠出任国子助教,这是他一生中所担任的最大官职了。但很快又触怒了宰相杨收,被贬为方城尉。再次遭受打击,温庭筠在咸通七年(866 年)的冬天抑郁而死。《唐才子传》里说“竟流落而死”,不知道是到方城后不久死去,还是未到方城就死了。
在他被贬时,京城的文人都来饯行,纷纷写诗赠别。其中进士纪唐夫的诗中有两句:“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可以说写出了温庭筠一生不得志的原因。
温庭筠才华高绝,却不能施展抱负。他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很受时人的推崇,他和李商隐齐名,并称为“温李”。这首《过陈琳墓》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这首诗,既是凭吊陈琳,又是自伤身世。
温庭筠词作的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中是首屈一指的。他是“花间派”的重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很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代表作有《望江南》二首、《菩萨蛮》十四首、《更漏子》六首等,现录二首:

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这两首词,虽然都是“男子而作闺音”,但也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楼主 万卷纵横  发布于 2019-01-03 21:47:06 +0800 CST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才女薛涛无望的爱情

薛涛,字洪度,与刘采春、鱼玄机、李冶并称为唐朝四大女诗人。
她本是长安人。父亲薛郧在京城为官,他把唯一的女儿当作掌上明珠,从小就教她读书、写诗。据说在她八岁那年,薛郧在院子里的梧桐树下歇凉,忽然来了诗兴,两句诗脱口而出:“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薛涛头也没抬,顺嘴就接上了:“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她的才华在少年时就展露无遗。
薛郧为人正直,得罪了权贵被贬谪到蜀地,一家人从京城搬到了成都。没过几年,薛郧出使南诏时沾染了瘴疠去世,年仅14岁的薛涛早早失去了父亲。她们母女俩的生活很快陷入了困境,不得已,薛涛在16岁时加入乐籍,成了一名营妓。
唐代的官员们大多喜欢吟风弄月,品酒听曲,所以才貌双全的薛涛在宴乐场中如鱼得水。凭借着“容姿既丽”和“通音律,善辩慧,工诗赋”,她和当时许多著名诗人都有过来往,比如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等等。
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后,听说一个叫薛涛的歌妓会写诗,在一次酒宴上,就让她即席赋诗,薛涛不慌不忙,提笔写出了一首《谒巫山庙》:

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
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

这首诗让韦皋赞不绝口,也让薛涛声名鹊起。
她很快成了韦皋身边的红人,韦皋甚至让她参与一些案牍工作。薛涛写起公文来不但富于文采,而且出于女性的本能,细致认真,很少出错。韦皋有一天突发奇想,要向朝廷打报告,准备请皇帝授予薛涛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衔。“校书郎”的主要工作是公文撰写和典校藏书,虽然官阶仅为从九品,却只有进士出身的人才有资格担当,大诗人白居易、王昌龄、李商隐、杜牧等都是从这个职位上做起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哪一个女子担任过“校书郎”。虽然这事最终也未能实现,但人们却开始称薛涛为“女校书”。
这时的薛涛还很年轻,不免有点骄纵。来求见韦皋的官员,大多会走薛涛的后门,给她送礼。虽然她并不爱钱,收下之后全部上交了,但还是让韦皋十分不满,一怒之下,把她发配到了松州。松州地处边陲,非常荒凉。她开始后悔自己的轻率与张扬,于是写下了后世流传甚广的《十离诗》。其中一首《鹦鹉离笼》是这样写的:“陇西独自一孤身,飞去飞来上锦茵。都缘出语无方便,不得笼中再唤人。”韦皋读了《十离诗》后,心一下就软了,于是又把薛涛召回了成都。
这次磨难,让薛涛明白了很多道理,归来不久,她就脱去了乐籍,成了自由身,然后寓居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
时光飞逝,十多年过去了,薛涛已不再年轻。可岁月仿佛没有在她身上留下痕迹,她依然美丽。这时,又一位剑南西川节度使进入了她的生活,他就是武元衡。
武元衡出身世家望族,自幼博览群书,长于诗文。他先后得到德宗、宪宗皇帝的赏识,49岁时,位居宰相的他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他们相遇了,武元衡被薛涛的魅力所吸引,他在《赠道者》一诗里写道:

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妆入梦来。
若到越溪逢越女,红莲池里白莲开。

武元衡在和她的诗歌酬唱之中,也大有知音之感。他的《听歌》是这样写的:

月上重楼丝管秋,佳人夜唱古梁州。
满堂谁是知音者,不惜千金与莫愁。

遗憾的是,后来武元衡被召回京师。在分别的时候,薛涛的《送友人》表达出了内心的不舍: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茫。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武元衡被召回后担当起对淮西和蔡州用兵的重任,被割据势力李师道暗杀,喋血长安街头。多年之后,薛涛还念念不忘武元衡,常写一些思念他的诗。
当然,最令她刻骨铭心的,还是另外一个诗人——元稹。
元和四年(809年),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蜀地。他久闻薛涛的芳名,特地约她在梓州相见。一见面,她就被这位年轻诗人俊朗的外貌和出色的才情所吸引。尽管人已中年,但她依然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激情。这就是一辈子梦寐以求的东西吗?她忘记了一切,热烈地投身到了这场姐弟恋中。
这份爱情让薛涛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两个人流连在蜀地的青山绿水中,如胶似漆。美好的日子总是短暂的,这年7月,元稹调离蜀地,任职洛阳,他们在一起的日子只有3个月而已。
分别无法避免,唯一令她感到欣慰的是,很快就收到了元稹寄来的书信。山水远隔,能够寄托她的相思之情的,只有一首首诗歌了。薛涛迷上了写诗的信笺,她嫌平时写诗的纸幅太大,就对当地造纸的工艺加以改造,把纸染成桃红色,裁成精巧窄笺,特别适合书写情书,这就是流传后世的“薛涛笺”。
元稹与薛涛分离后,仕途不顺,一直在贬谪之中,频繁地奔波于各地。元和九年(814年),薛涛曾前往江陵看望他,这是两人分别五年后的首次相聚。但是,薛涛发现,两人已难续前缘,元稹对她的态度大半是敷衍。
元稹后来娶了有家世背景的裴淑,进了翰林,两人从此断了书信。好友白居易写诗给薛涛,劝她放弃这段感情,但是薛涛对元稹的思念还是刻骨铭心的,她似乎还在期盼中。她的朝思暮想,她的满怀幽怨,汇聚成了流传千古的名诗《春望词》。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元稹是个多情才子,离开薛涛后就和别的女子交往了。而且他也是很现实的人,薛涛即便风韵绰约,毕竟比他大了11岁。更重要的是,她乐籍出身,一个风尘女子,对他的仕途不会有帮助。
对于这些,薛涛也能想明白:自己只是他生命中的一个小插曲。
她脱下了艳丽的红裙,换上了素净的道袍,逐渐从热烈走向了平淡。薛涛厌倦了世间的繁华与喧嚣,她离开了浣花溪,移居到碧鸡坊,筑起了一座吟诗楼,独自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时光。
楼主 万卷纵横  发布于 2019-01-03 21:48:38 +0800 CST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初唐四杰之杨炯

杨炯,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杨炯从小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爱作诗。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只有十岁的他被推举为神童,参加了朝廷的神童考试,考中后得以待制弘文馆。也就是说,这个十岁的孩子已经具有了朝廷官员的身份。
上元三年(676年),杨炯再次参加科举考试,应制举及第,先后担任校书郎、弘文馆学士、太子詹事司直等官职。这时的他,可以说是少年得志,前途无量。
可是,武则天临朝称制后,徐敬业在扬州起兵,杨炯的堂弟杨神让也在徐敬业的队伍中,兵败后被杀。杨炯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司法参军。武则天也颇为赞赏杨炯的才华,所以五年后,杨炯重又回到洛阳,在司艺馆任教。
天授三年(692年)的七月十五,正是盂兰盆节,宫中拿出盂兰盆分送佛寺,武则天邀请王公大臣到洛阳城门楼上观赏。杨炯当下写成一篇《盂兰盆赋》,进献给武则天,对武则天进行了极力地歌颂。武则天非常高兴,对杨炯大加赞赏。
杨炯生性耿直,说话尖刻,从不给人留情面,人们都觉得他持才傲物,不好相处。得到武则天的赞赏,他更加瞧不起那些装腔作势的无能官僚,就给他们起了个外号叫“麒麟楦”。“麒麟楦”,指戏台上的麒麟,就是在驴子身上披上一层画着麒麟表皮的兽皮。他讽刺那些官员,好比是驴子身上盖了一张假麒麟皮,表面看来威风凛凛,要是取掉那张皮,不过还是驴子。
这可得罪了一大批达官显贵,他们随便找了一些罪名,把杨炯贬到了盈川(今 浙江省衢州市)去当县令。
遭受了这次打击,杨炯到了盈川任上后,变得非常严酷。属下如果有了过失,他常常把人打得皮开肉绽,甚至把人打死。有人认为,他这样作,可能是在发泄心中的不满。但他在百姓中的声望还是很高的,当地至今都流传着一些他舍死救灾的传说,并把他奉为城隍。
杨炯担任盈川令,一直到病逝,所以后世称他为“杨盈川”。
杨炯和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四杰。但他自己说“耻在王后,愧在卢前”。
初唐时期承袭了六朝的余绪,诗文华丽浮艳,风格柔靡。而“初唐四杰”大胆改革诗风,在当时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
杨炯的边塞诗最为著名,风格豪放,气势轩昂,表现出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比如这首《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作为一个书生,他的这声呐喊,喊出了积极入世的心态,喊出了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喊出了时代的强音。
楼主 万卷纵横  发布于 2019-01-03 21:49:45 +0800 CST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破罐子破摔的鱼玄机

鱼玄机,晚唐女诗人,原名鱼幼微,字蕙兰。她天性聪慧,才思敏捷,喜欢读书,善于写诗,与李冶、薛涛、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但她短暂的一生,却非常地凄惨。
大约十多岁的时候,她和著名诗人温庭筠相识了。鱼玄机的父亲是个落第秀才,在他因病过世后,鱼玄机母女二人生活没有着落,只好呆在妓院里给人洗衣服。大诗人温庭筠人长得丑,却是个著名的风流浪子,长安城的妓院都是他熟悉的地方。
偶然的机会,温庭筠认识了鱼幼微。听说这个给人洗衣服的小姑娘还会写诗,他就特意去那个偏僻的陋巷中拜见这位诗童。见面之后,温庭筠想试一下鱼幼微的才情,就以“江边柳”为题,让她作一首诗。鱼幼微稍作思考,就吟道:“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影铺春水面,花落钓人头。根老藏鱼窟,枝底系客舟。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温庭筠惊叹不已:小小女童,竟能作出如此好诗,真是天下奇才啊!再加上小姑娘容貌秀美,姿态风雅,温庭筠不禁大加赞赏。鱼幼微也早已听过温庭筠的大名,她尤其喜欢他的那两句诗:“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一老一少吟诗作对,越来越投机,温庭筠便破例收下了这个女学生,教她写诗,也顺便照顾一下她们母女的生活。鱼幼微的诗因为有了名师指点,更是名气大增。
小姑娘渐渐长大了,温庭筠也愈来愈老。而此时的鱼幼微已是声名远扬女诗人,前来拜访的名士也越来越多。曾有人提议温庭筠收鱼幼微为妾,可是温庭筠想到自己年事已高,不忍心耽误她的青春,就拒绝了。
快60岁的时候,温庭筠得到一个做巡官的机会,离开了长安。在一起的时候还没有什么,离开了才感得心里空落落的,鱼幼微觉得自己是喜欢上了这个老师。于是她连续修书,表白心迹。温庭筠虽然风流,但师生的界限他还是要坚守。该怎么拒绝鱼玄机呢?他想了好久,决定将少年才子李亿介绍给她。
此前,鱼幼微跟随温庭筠去崇贞观游玩,看见一群新科进士正在观中题诗,心里真是羡慕极了。可她是个女人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后来,他们来到墙边,她忍不住提笔赋诗一首:“云峰满月放春睛,历历银钩指下生。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这首诗被状元李亿看到,于是他就托温庭筠见了鱼幼微一面。
在温庭筠的撮合下,鱼幼微嫁给了李亿为妾。二人情性相投,感情很好。谁知,李亿的正妻是官宦人家的小姐,泼辣刁钻,是个有名的醋坛子。她见老公与才女鱼幼微相亲相爱,非常生气,就接二连三地派人催促李亿回家。李亿为了仕途,不敢得罪妻子,赶忙起身回家。
无奈之下,李亿将鱼幼微送到一所道观,让她在那儿出家。这一年,鱼幼微才17岁。“玄机”的道号就是从此叫开的。
身在道观的鱼玄机对李亿朝思暮想,可惜李亿已被妻子管制,难以离开半步,更别说与她相见了!不久,李亿到扬州做官,更是将鱼玄机忘到了一边。鱼玄机久等李亿不至,慢慢地心也就死了。她的满腔柔情在漫漫长夜中,变成了无尽的痛苦,也变成了无穷的怨恨。就像这首《赠邻女(一作寄李亿员外)》所写的那样: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是啊,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这成了她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她再也不相信什么爱情了。何必要洁身自好呢,及时行乐吧,没有谁是值得留恋的,也没有什么是值得珍惜的。鱼玄机开始了破罐子破摔的生活。
恰在此时,道观的观主去世,鱼玄机成了观里的唯一主人。她开始纵情声色,收了几个女徒弟来充当侍女,然后在观外贴出“鱼玄机诗文候教”的帖子。从此,咸宜观门外车马不绝,再也没有了当初的寂寥。当然了,那些慕名而来的达官贵人,大多是为了一睹鱼玄机的容颜,或者更进一步,可以一亲芳泽。鱼玄机凭借惊人的美貌、泼辣的性格、出众的才华,迷倒了整个长安城,许多风流雅士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鱼玄机认识了一个叫左名扬的名士,这位人长得有点像李亿,又满腹才华,因此深得鱼玄机的喜爱,鱼玄机常常留他在观中。这时候,又有一位叫裴澄的官员前来拜访,鱼玄机却将他冷落在一旁,甚至白眼相对。原来李亿的夫人姓裴,她早已对裴姓人士恨之入骨。
有一个叫陈韪的乐师身材魁伟,风度翩翩,又弹得一手好琴瑟,也深得鱼玄机的欢心。却不料这乐师竟然趁着鱼玄机不在,偷偷地勾搭上了她的丫环绿翘。有一次恰巧鱼玄机归来,陈韪赶忙从后门逃走了。绿翘向鱼玄机说:“陈先生来了,见你不在,已经走了。”
鱼玄机看到绿翘头发蓬乱,脸色潮红,便产生了怀疑。她进了房间,只见床上一片零乱,便责问绿翘怎么回事?绿翘不敢多说,鱼玄机便扒了她的衣服,只见她的身上还有被陈韪抓破的痕迹。这时的鱼玄机醋性大发,就拿绿翘出气,将她狠狠地暴打了一顿之后,还拿她的头向墙上猛撞。不料这一下竟然把绿翘撞死了。
鱼玄机只得将绿翘偷偷埋在院子里。不料,几个月后,前来游玩的名士有人发现观中有一片土壤里,竟有许多苍蝇,就赶紧报了官。官衙派人前来,挖到了绿翘的尸体,鱼玄机便成了嫌疑犯。鱼玄机被带到公堂受审,审问她的人,恰好就是那个被她冷落过的裴澄。于是案件很快就定了下来,斩立决,鱼玄机就这样死了,终年24岁。
楼主 万卷纵横  发布于 2019-01-04 19:27:51 +0800 CST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打油诗”的来历

一些把俚语俗话写入诗歌,不讲究平仄对仗的诗作,常常被人们称为“打油诗”。为什么要叫“打油诗”呢?
据说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诗作,是古代一个叫张打油的诗人所首创的。
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作词十法》里记载了张打油的故事,有人考证张打油是元代人;明代杨慎在《升庵外集》里说:唐代有个诗人名叫张打油,作诗多俚俗诙谐,或暗含讥讽,被称作“打油诗”;也有人说明朝正德年间,南阳有买油为生的张家三兄弟,人称“张打油”。还有人认为,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张打油”,“张打油”也并非实指一人,而是对一些民间诗人的泛称。
当然,大多数人还是普遍认为“张打油”是唐代的一个诗人。关于他的故事,正史里没有记载,一些笔记小说和文人诗话里有记述,大都大同小异。
据说有一年冬天,一位官员(不同版本里官职说法不同)去祭奠宗祠(也有说是在官衙看到的),刚进大殿,就看见粉刷雪白的照壁上面写了一首诗:

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
(在不同版本里,诗句略有差异,下一首也是)

官员非常生气,这是谁的歪诗涂在墙上,立刻下命令,查清作者,重重治罪。有位师爷上前回禀道:“大人不用查了,作这类诗的不会是别人,一定是张打油。”这个官员立即下令把张打油抓来。
张打油听了训斥,上前作了一揖,不紧不慢地说道:“大人,我张打油确实爱诌几句诗,但本事再不济,也不会写出这类诗来嘛。不信,小的情愿面试。”大人一听,口气不小,决定试张打油一下。正好那时安禄山兵困南阳郡,于是就以此为题,要张打油作诗。张打油也不慌张,脱口吟道:“百万贼兵困南阳,”大人一听,不由称赞一声:“好气魄,起句很不平常!”张打油微微一笑,再吟道:“也无援救也无粮。”这位大人摸了摸胡子说:“ 差强人意吧,继续。”张打油一气呵成了后三句:“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这几句,和“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如出一辙。大家听了,哄堂大笑,连这位大官也忍不住笑了,最后饶了张打油。张打油从此远近扬名。“打油诗”的称谓也流传了开来。
张打油最有名的一首诗是《 咏雪》: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这首诗描写雪景,有全貌也有特写,有颜色也有神态。虽然用语俚俗,却也别有风趣,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愉悦。通篇写雪,没用一个“雪”字,却给人深刻印象。
所以,这样的“打油诗”,虽然艺术成就并不高,但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有时还暗含讥讽,风趣逗人,所以也具有活跃的生命力。
楼主 万卷纵横  发布于 2019-01-04 19:29:34 +0800 CST  
响彻千古的夜半钟声
——张继和《枫桥夜泊》

一首诗可以成就一个人,没有《春江花月夜》就没有张若虚,没有《题都城南庄》就没有崔护,同样,要是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没有流存下来,我们也不会记住这个名字——张继。
张继,字懿孙,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他的生平事迹已大多不可考证。据记载,他在天宝十二年(753年)的进士。张继为人清高耿介,在长安求官时就和别人不同,他没有千方百计地去“干谒”权贵,不去对依靠阿谀逢迎来得到推荐。《唐才子传》说他:“早振词名。初来长安,颇矜气节,有《感怀》诗云:‘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
张继时刻关心国家命运、百姓疾苦,他看到唐玄宗荒淫误国,曾写了一首《华清宫》讽刺他,把他比作了亡国之君陈后主。因为性情,张继虽然中了进士,但在后面的铨选中落第,没有得到官职,只能回到家乡。安史之乱期间,他一直忧心时局。到了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朝廷收复两京,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在征西府中供差遣,一度弃笔从戎。大历年间,他入朝担任了检校员外郎,最后以检校祠部员外郎的身份担任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
在古代,盐铁官员是肥缺,但张继清廉正直,从不贪污受贿,也不搜刮民财,在当地政声颇好。可惜,他在洪州任上仅一年多就病逝了,朋友刘长卿写了一首《哭张员外继》悼念他,其中有两句是:“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
张继有诗集《张祠部诗集》流传后世,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那首《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是作者在安史之乱期间避乱江南时所写。一个秋日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下。江南水乡幽美的夜景,吸引了这位怀着愁思的旅客,他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残月西坠,乌鸟啼鸣,清霜满天,江面的几点渔火似乎更加增添几分清冷与孤寂。这时,寒山寺的钟声打破了半夜的宁静,诗人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不知归宿的惆怅也就融在这钟声里了。
因为这首诗,枫桥和寒山寺都成了著名的古迹。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代,这首诗的影响都非常大。
据说,唐武宗非常喜爱这首诗,他曾命令京城第一石匠吕天方精心刻制了一块《枫桥夜泊》诗碑,还说自己升天之后,要将这块石碑带走。于是唐武宗驾崩后,这块碑作了殉葬品。并且还传说,武宗在临死时说:“《枫桥夜泊》诗碑只有朕可以赏析,后人若擅刻诗碑,必遭天谴!”传说,北宋大学士王珪、明代才子文徵明,还有清代的诗人俞樾都在刻了这首诗的诗碑后去世。人们称之为“《枫桥夜泊》诗碑的诅咒”。
当然,这只是传说,当不得真。上述三人的死亡,都和刻碑没有关系。倒是到了现代,历史发生了巧合。1947年,苏州画家吴湖帆请国民党元老张继也写刻了一块《枫桥夜泊》诗碑,现代诗人张继书写唐代诗人张继的诗,在当时被传为佳话,但张继写了《枫桥夜泊》诗碑后,第二天就与世长辞了。
楼主 万卷纵横  发布于 2019-01-04 19:31:08 +0800 CST  
心藏风云世莫知
——张旭的书法和诗歌

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世称“草圣”,他的草书和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为“三绝”;他也是一位诗人,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别具一格。他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张旭曾任常熟县尉,金吾长史,世称他为“张长史”。
张旭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为人洒脱不羁,特别喜欢喝酒。他和李白、贺知章是好朋友,常常之中一起喝酒。喝得大醉后,张旭就大呼大叫,狂奔乱跑,然后挥毫写字,甚至会用头发蘸着墨来写,所以人们称他为“张颠”。他写的字也是变幻莫测,人所难识,被称为“狂草”。杜甫在《饮中八仙歌》里说他:“张旭三百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李白也写诗赞扬他说:

楚人尽道张某奇,心藏风云世莫知。
三吴郡伯皆顾盼,四海雄侠尽追随。

张旭的草书飘逸灵动,潇洒飞扬,李白认为他是“心藏风云”,心里有了激扬的感情,手下才能笔墨恣肆。张旭的性格狂放豪迈,但又不乏细腻,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往往能给他启发,被他熔冶于书法之中。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还说他在河南邺县时看了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因此而得草书之神。
张旭的书法作品在当时就享有盛名,人们只要得到他的片纸支字,就视若珍宝。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
据说,张旭有个邻居,家里贫穷,听说张旭为人慷慨,就写信给他,希望得到他的资助。张旭非常同情邻人,就回信说:你只要说这信是张旭写的,就可卖上百金。邻人把信拿到街上去卖,果然很快就被人购走。
还有一个故事,张旭在苏州任常熟尉时,来一位老人递上状纸告状,张旭见是一件小事,就在状纸上批示一番。哪知没过几天,这位老人又来了。看了状纸,还是小事,张旭大怒说:“你竟敢用闲事来屡次骚扰公堂?”老人说:“我实际上不是到你这理论事情来的。我是看到你批示状纸的字写得好,我想收藏起来呀!”
张旭的诗歌也很不错,他流传下来六首绝句,都构思巧妙,意境优美。比如这首《山中留客》: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这首诗不仅清幽飘逸,还表现出了隽永的哲理。它告诉我们:事物是复杂的,要正视困难,勇往直前,“莫为轻阴便拟归”;在克服困难中迎来的美景,才更加赏心悦目,其乐无穷。
还有一首《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这首诗描写桃花溪的优美景色,创造了一个饶有画意、充满情趣的幽深境界。布局新颖巧妙,笔触轻快洒脱,抒发了诗人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楼主 万卷纵横  发布于 2019-01-04 19:32:42 +0800 CST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余的一首“行卷”诗

唐朝时候,科举考试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但监管并不是很严格。所以,在参加进士考试的考生中流行着一种“行卷”的风气。
因为当时考生写在试卷上姓名并不密封,谁都可以知道哪一份试卷是谁的。主考官在决定考生的名次时,不仅要评阅考生答题的优劣,更重要的是,还要参考平日所作诗文及其声望,以及照顾推荐者的意见,说情者的面子,权势者的人情等等。由于有这些因素的影响,参加考试的读书人为了增加考中的可能性并争取一个好的名次,大多会把自己平日写得好的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前呈送当时的一些有地位、有影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持考试的官员推荐自己。这种风尚就叫做“行卷”。
这不是一种好的社会风气,但为了功名富贵,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许多大诗人也未能免俗,留下了许多“行卷”的故事。白居易十六岁时来长安拜谒名士顾况投献诗文,顾况看着这个年轻的读书人,就拿他的的名字开起了玩笑:“长安米贵,想白住可不容易啊!”但他看到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诗时,不禁大为赞赏,说道:“有这样的诗才,就是走遍天下也容易啊!”得到顾况的赞赏,白居易一下就名声大振,这无疑对他后来考中进士起了很着重要的作用。
在诸多的“行卷”诗中,最为新奇有趣的要说诗人朱庆余写给水部郎中张籍的那一首了。
在京城赶考的朱庆余一个偶然的机会遇见了时任水部郎中的著名诗人张籍。张籍不仅擅长诗文,而且又以乐于奖掖后学而闻名。交谈之中,张籍非常欣赏朱庆余的才学,就让他把新旧作品一起拿来给自己。朱庆余从书箱里找出了二十多篇诗文呈给张籍。后来,张籍在自己的同僚面前极力赞扬朱庆余,因此,朱庆余的名声短时间就传遍了京城。
朱庆余心里还是没底儿,在考试结束后等候揭榜的日子里,依旧忐忑不安。于是,他就写了一首题为《近试上张水部》的七言绝句,把它呈给张籍,想试探一下考试的结果: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在诗里他把自己比作新媳妇,把张籍比作新郎,把主考比作公婆。诗歌的表面意思是说:新婚之夜,新娘子心情激动,一晚上也睡不着。第二天不到天亮就起了床,在烛光下梳妆打扮,天亮后好去堂前拜见公婆。这时她心里在想,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她没有把握,只好羞涩地问一问身边的丈夫。实际用意却是,我虽然饱读诗书,精心作答,但我的诗文才华能不能博得主考官的欢心赏识呢?我心中没底,只好问问您的意见。
全诗用闺房的情趣话来表达应试求仕的问题,新颖别致,妙趣横生。
张籍读了这首诗,会心一笑,他更加欣赏朱庆余的才华了。随后也同样用比拟双关的形式写了一首诗《酬朱庆余》,委婉地回答了朱庆余的问题: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张籍把朱庆余比作越州镜湖的采菱女,本已知道自己长的美艳,但因为爱美的心情过分了,就又沉思起来:自己是否真的美丽?尽管有许多别的姑娘身上穿着齐地出产的精美绸缎做成的衣服,却并不值得世人看重。你有绝妙当世的歌喉,一曲采菱歌,比什么都值钱啊。
意思是说朱庆余的诗文写得好,很有价值,榜上有名是没有问题的。
果然,得到张籍宣传和引荐的朱庆余,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一举考取了进士。
二人一问一答,有趣巧妙,成为了一段流传千古的文坛佳话。
楼主 万卷纵横  发布于 2019-01-04 19:33:39 +0800 CST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在永州

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
柳宗元祖上世代为官,家里的文化气息很浓。在这种氛围下,他少年得志,二十多岁就考中了进士,步入了仕途。
柳宗元生活的时代,“安史之乱”虽然已经平定,但大唐王朝政治腐败、藩镇割据,社会矛盾非常激烈。在官场历练了十多年之后,柳宗元对社会现实有了深刻地认识,产生了革新政治的想法。
机会很快就到来了,唐顺宗即位后,任用王叔文、王伾等大臣进行改革,史称“永贞革新”。在这次革新运动中,柳宗元是重要成员之一。但是,改革只进行了不到半年就失败了。王叔文政治集团遭到了贬黜,除王叔文、王伾外,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都被贬为了偏远地区的司马,这件事被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这成了柳宗元人生的重要转折。他博学多才、刚强正直,正是年轻有为的时候,满以为可以大展宏图,却从此开始了无尽的贬谪生涯。
《唐才子传》记载:“(柳宗元)值叔文败,贬邵州刺史,半道有诏,贬永州司马。遍贻朝士书言情,众忌其才,无为用心者。”柳宗元先被贬为邵州(治所在今湖南省邵阳市)刺史,还没等他到达邵州,朝廷就再次下诏,他又被贬为了职位更低的永州(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马。他写信给朝廷的众位大臣,陈述自己的想法,希望得到支持,但他们都嫉妒他的才华,没有人肯真心帮助他。
永州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柳宗元没有住处,只能寄居在龙兴寺。或许是水土不服,只住了半年,他的母亲就病逝了。这一切,政治的失意,生活的艰苦,亲人的离世,对他是极大的打击,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他在《寄许京兆孟容书》里说:“是以兀兀忘行,尤负重忧,残骸余魂,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或时寒热,水火互至,内消肌骨,非独瘴疠为也。”
但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是不会被恶劣的境遇打垮的。在《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里,他写道:“苟守先圣之道,由大中以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面对打击,他始终抱着坚定的信念,坚持自己的理想。
在政治上不能有大的作为,柳宗元在永州寄情山水,写出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在他的笔下,山水,成了人格的体现:山的突兀奇崛,水的百折不回,就是他的自我写照。
和历史上许许多多遭受贬谪的官员不一样,柳宗元不乞怜,不认命,绝不屈服。这首《江雪》就是最好的体现: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大雪笼罩了一切,“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渔翁不怕天冷,不怕雪大,似乎忘掉了一切,专心地垂钓。在雪里,在江上,他是孤独的,却又是那样地孤傲,那样地凛然不可犯。这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就是柳宗元的自我形象。
柳宗元在永州一呆就是十年,直到元和十年(815年)正月, 他才接到诏书,被调回京。
回京路上,经过了衡阳,看到北归的大雁,他想到了未能和自己同行的兄弟,写下了一首《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

故国名园久别离,今朝楚树发南枝。
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

十年谪居,终于等到了回京的诏命,虽然还不知道前途如何,但总算有了一些希望,所以这首诗洋溢着一股枯木逢春般的喜悦之情。
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柳宗元回到了长安,他不知道,等待他的,是又一次的贬谪。
楼主 万卷纵横  发布于 2019-01-05 20:30:02 +0800 CST  

楼主:万卷纵横

字数:80861

发表时间:2018-12-25 05:25:2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1-06 19:51:26 +0800 CST

评论数: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