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小札

城市的气氛,有意思的感悟






楼主 安拉欧hebe  发布于 2016-03-10 19:34:01 +0800 CST  
发布了图片


楼主 安拉欧hebe  发布于 2016-03-12 11:44:16 +0800 CST  
发布了图片


楼主 安拉欧hebe  发布于 2016-06-29 21:01:14 +0800 CST  
发布了图片


楼主 安拉欧hebe  发布于 2016-06-29 21:03:03 +0800 CST  
发布了图片


楼主 安拉欧hebe  发布于 2016-06-29 21:07:19 +0800 CST  
在国外,一些好的医生同时也是心理医生。一个好的医生,不只是治疗病人身体的疾病,更多的是治疗人心理上的疾病,给人提供宽慰。一个美国医生有这样一段话讲得非常好:“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翻译成中文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楼主 安拉欧hebe  发布于 2016-07-21 20:50:00 +0800 CST  
这项实验是想告诉我们,当孩子投入过多的时间在电视上,会扼杀他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芝加哥大学生物心理学家勒维曾经指出:“脑子是被设计来接受认知挑战的。脑子就像肌肉,如果不运动,脑子就会萎缩。”

想象力的萎缩,是一大损失。如果对同一个故事,你有先看书再看电影的经验,就会了解这种损失。

通常,看完电影后,我们都会大失所望,这正是因为我们自己在阅读中的想象,比屏幕能够呈现的,丰富太多了。

楼主 安拉欧hebe  发布于 2016-07-25 16:05:30 +0800 CST  
耶鲁大学的电视与儿童专家辛格深信,“在学习与阅读习惯完全培养好之前,最好完全不要看电视。”
楼主 安拉欧hebe  发布于 2016-07-25 16:07:08 +0800 CST  
和孩子一起看书,带孩子出门看世界,给孩子报一些他愿意上的兴趣班,甚至陪孩子回老家看看农田和鸡鸭鱼鹅,都比他整日窝在房子里看电视玩手机要好得多。
楼主 安拉欧hebe  发布于 2016-07-25 16:07:52 +0800 CST  
思想家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楼主 安拉欧hebe  发布于 2016-07-26 15:42:46 +0800 CST  
教育家杜威认为:
要使孩子“明白道理”,不要仅仅把道理告诉孩子,必须要首先让他有机会在实践中获得连续不断的经验。
楼主 安拉欧hebe  发布于 2016-07-26 15:45:38 +0800 CST  
可是能影响人一生的是80%的家庭教育,而不是那20%的学校教育。如果你都无能为力,老师更没办法引导好你的孩子。

很多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孩子在六岁前形成的人格决定一生
楼主 安拉欧hebe  发布于 2016-08-01 21:35:46 +0800 CST  
我问韩先生说:你觉不觉得,无论去哪里度假,无论过程多么美好,身处其中,都依然有一根弦绷着,且舟车劳顿,疲劳是难免的。度假的过程中,人并不能得到完全的放松,反而是回到家之后,才回过神来,忽然间找到休息的感觉,继而整个人的状态全然不同了?

韩先生想了想说,这不奇怪。很多人去度假,比如咱们,其实是打破了原先无比熟悉,非常适应,却已然审美疲劳,聚积了一定消极情绪的常态生活和环境。

走出去,其实是从一段时期的规律生活走向不规律,从各种便利中走向相对不便利,度假的过程一直都是一个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视野的适应新生活过程。

而当你结束度假回到家中才感受到的休息,其实是一种回归,由一切都是变数的未知生活,回归到早就习以为常的规律规则和便利生活中,看似一片新景象,其实是一种失而复得。

那些早就在你生命中,触手可及的幸福,此时一下子跳了出来,让你看到它们,其实一直都在,只不过被你视而不见罢了。
楼主 安拉欧hebe  发布于 2016-08-03 20:49:05 +0800 CST  
在你忙乱交加时,孩子不辨时机地钻进你怀里,你只顾着推开他们继续自己的事情,却忘了他们柔软小身体依偎在身上的甜蜜;
楼主 安拉欧hebe  发布于 2016-08-03 20:51:41 +0800 CST  
相似的主题,其实在“神片”《肖申克的救赎》里,也有。

只不过,美国人比较直白。



但我认为,《肖申克》比《哪吒闹海》,是不及的。

不只是因为《肖申克》比《哪吒闹海》晚很多年,也不只因为艺术美学成就的差距。


(知道《千与千寻》骑龙的片段是哪来的了吧)

更多地是因为,《肖申克》过于鸡汤,过于歌颂人性的光辉。

这样的电影,实际上并不十分深刻。



相比这种“只要努力迟早成功”的美国梦,我更喜欢《哈姆雷特》式的命运悲剧。

因为,现实世界十分残酷,有抗争,必然就有牺牲。

被体制杀死,还是脱离体制,获得自由,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即便明知很难成功,你还要不要抗争。



当所有人前赴后继地迎合体制时,你能不能保持独立思考,并发出嚎叫。

只要懂得了这一点,你的内心就是真正自由的。

而不是开着跑车,面朝大海,才叫自由。



《肖申克》里面有一段话,我还是很喜欢的——

心若是牢笼,处处是牢笼。自由不在于外,而在于内心。

哪吒最后虽然走向了幻灭,但他起码抗争过,自由过。

这就够了。



楼主 安拉欧hebe  发布于 2016-08-04 16:09:37 +0800 CST  
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说:“对人生而言,重要的绝非凯旋而是战斗。”
楼主 安拉欧hebe  发布于 2016-08-10 21:30:44 +0800 CST  
卡尔维诺说,面对灾难重重的生活,人们总希望“减轻了自己的体重,飞到另一个世界去,依靠另一种知觉去寻找战胜灾难的力量”。他最后得出结论:“在遭受痛苦与希望减轻痛苦这二者之间的联系,是人类学一个永远不会改变的常数。”我们生活在沉重之中,却渴望轻盈,傅园慧们实现的正是我们的渴望。
楼主 安拉欧hebe  发布于 2016-08-11 15:49:34 +0800 CST  
人最大的悲哀,其实并不是悲哀本身,而在于不能悲哀。
楼主 安拉欧hebe  发布于 2016-08-11 21:34:46 +0800 CST  
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之脊梁。—— 鲁迅

楼主 安拉欧hebe  发布于 2016-08-11 22:43:47 +0800 CST  
没有感谢国家,而是为了让父母过得好一点,纵然真实感人,也免不了一场风波。从我们接受的教育来看,一个人的成功要素有很多,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没有集体的支撑、客观条件的支持是万万不行的。我们被反复告知:个人的存活价值,是寻找和实现一个理想化、崇高化的伟大意义。个体不能脱离集体而存在,个人的英雄主义是不值得提倡的。
楼主 安拉欧hebe  发布于 2016-08-11 23:11:13 +0800 CST  

楼主:安拉欧hebe

字数:175

发表时间:2014-11-23 01:4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18 12:47:46 +0800 CST

评论数:62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