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赏《古文观止》,我的闲读瞎读误读乱读

1、《郑伯克段于鄢》

注:

得了这版金圣叹、吕思勉评的插图本《古文观止》,随手翻翻,有很多图哎,煞是好看。想起当年夜读曾胡治兵,虽然百无一用,每天逼自己做点功课,也是乐事。一时兴起,干脆开始夜读古文,睡前半小时,不知道能坚持多久。总之以我的方式闲读瞎读误读乱读,好玩就行。师曰:脚往哪里去,我往哪里去。是为不负责任的记。

评:

开篇就骂郑伯,史家皮里阳秋地,是知识分子的小伎俩和臭脾气。武姜偏心小儿子,做得也忒过了。当然以当时的医学,难产是大劫,鬼门关前溜达了一圈,潜意识里难免会有阴影,所以还是只生一个好。通篇看下来,肯定武姜和共叔段更坏,但这里被骂得狠的是郑庄公。何以故?

因为他是王,是兄,是大儿子,责任更大。母亲和弟弟做坏事,你作长子长兄,又在位上,必须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所以中国人一开始就是不客观的,就是情理法的顺序。现在的法律不搞陪审团制度也真奇怪。

后来母子二人在隧道里相见,都赋诗一首,其乐融融,奇怪的家庭,好像之前的事都是黄梁一梦。真是没心没肺的人。

谷梁传里就往直里说,为什么郑伯被骂得更狠,因为他“处心积虑”。事实是一回事,你的动机就不纯。还教他怎么做:缓追逸贼。有点迂。

郑庄公说公叔段“多行不义必自毙”,《老子》里说,“天欲其亡,必令其狂”,古希腊欧底庇德斯则说:“神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感觉他们隔着时间和空间在互相抄袭。当然这种行为有个更好听的叫法:英雄所见略同。

诗: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着冠冕,过黄泉。两世恩怨,等着打卡上班
地铁急如律令,一纸旧文,悲喜未及读完就已到站

车厢千万人中,那女孩录着抖音,兀自笑个不停
楼主 三衢阿剑  发布于 2018-08-18 09:30:32 +0800 CST  
2、《周郑交质》,如何讲规矩

评:

这篇其实好玩的就两个字:规矩。

曰周郑,曰交质,曰二国,还是春秋笔法,不多说。读古人书,偏要在细处用功,那时写字不易,每个字都顶认真。

中国人好讲规矩,孔夫子“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吃个饭都很麻烦,有点像吃法国大餐或是小野二郎的寿司,讲究仪式感。

比如貌似老顽童的周大哥伯通,一颗童心之中,其实就特别好讲规矩。他跟郭靖结拜,郭靖误自称了声“弟子”,他就脸一板,说出一番关于规矩的道理来,“这称呼是万万弄错不得的。若是你我假扮戏文,那么你叫我娘子也好,妈妈也好,女儿也好,更是错不得一点。”还是洪七公好玩,管你蓉儿做的什么“玉笛谁家听落梅”、“二十四桥明月夜”还是“好逑汤”,双手左上右落,右上左落,抓了食物流水价送入口中,一面大嚼,一面赞妙,一点规矩没有,倒也痛快。

文中的名词也挺有规矩。毛有长在涧、溪、沼、沚的,菜分蘋、蘩、蕰藻,器分筐、筥、釜。古人活得真细致。

这些也都算了,积水还要细分,低洼积水处叫潢污,路上的积水叫行潦。这个很有意思,想来当时太初有道,万物无名,看到什么都想着要给它取个名字。有点像海子的诗里写的,“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这个在英语里面更甚,所以他们国的名词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长。

虽然开头几篇已经显得很政治很心机了,但还像中国的童年,还有赤子的心肠和宛如初生的眼睛。我家牛哥的玩具,我统统叫它们乐高,他却给每一个都安排了具体的名字,而且纹丝不乱,有的还是英文名,这对他很重要。你说他这份心用在做作业上该多好。

诗:石头剪子布

最初是石头和木头,砸一个谁的头
开一朵什么花
那时天地广阔,我们四野撒欢
然后是火,天上的火,被驯服
的火
从火中、石头中诞生铁,造剪子和刀
比石头精确、快捷,比火热烈
方便制造更多血
有一天铁喷出了火,我们的游戏
走向更远的大陆
甚至星空
我们站在两块土地上,隔着海洋
或者一个岛的两半
假装这里不是
同一个地球
你出石头我出剪子他出布
我们玩了千万年,多快活
楼主 三衢阿剑  发布于 2018-08-18 21:29:47 +0800 CST  
3、《石碏谏宠州吁》:伦理很重要

破六逆,行六顺,是中国的伦理。(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

所以为君王者,家事就是国事,这是个人行为因组织而放大。

现在很多小明星,嫌狗仔队跟得太紧,有时在媒体上大倒苦水,出言不逊。其实办法只有一个,不要所谓的流量以及带来的诸多好处,躲起来当王菲,前提是你要真能唱歌,而不是跑到中国有嘻哈里去当导师。

这就是所谓的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儒学讲究伦理,我的理解,农耕文化,需要消除个性以取得群体绩效的最大化。这个与西方不同,他们从渔猎起家,更丛林法则,彰显个性,杀出重围的才是好汉,哪怕弑父娶母。

如果用咱的逻辑,乔布斯们都道德不够格。不内圣,何以外王?其实是游戏规则不一样了。所以成功之道,别信那些书。

由此想到,要当父母官的,其实不易。官员治民,真能像父母带小孩一样,怕他吃亏,怕他宠溺,左右不得,一心只为他好,为官如此,其实是百姓之福啊。

石碏能苦谏,能终老,看到宠妾所生的州吁行为,就判断出必有后患。其后更是出谋划策,大义灭亲,既尽忠又全身而退,真是大智慧。

诗:《世界争吵模式》

他们各自举旗
他们引经据典
他们大义凛然
他们左右互博

他们各有祖师爷
哲学体系
帮派兄弟
敌人或假想敌

争吵争吵争吵争吵
耗费了多少口水火药
敲碎了多少键盘
和旁观者的脑袋

让江湖海水沸腾
让天空飘满口号
让人类划线站队
争吵的人啊有福了

他们满世界青面獠牙
他们全天候满面红光
他们其实就两个人
一个叫没头脑,一个叫不高兴
楼主 三衢阿剑  发布于 2018-08-19 07:45:56 +0800 CST  
4、《臧僖伯谏观鱼》:我跟你讲个道理啊

鲁隐公想到边境去看捕鱼,毕竟不是什么恶习,偏生臧僖伯过来说一大通话。回到那个时代,想,或许君王偶有私事,也是劳民伤财,又不合礼,所以忠臣要来苦谏。

这怎么说都有些过了。所以张居正教育了这么多年,把一个万历皇帝搞怕了,掌权后干脆放肆,实在是过尤不及。

有时候想,也同意缠师说的,甚至比他还过一点,整个四书五经,压根不是给我们看的,是给君子、甚至是君王看的。

孔孟兄们就是想当帝王师,以礼法,以道德律,把条条框框往帝王身上使。这是反人性的行为,能做到当然是圣贤,但像我们这样的凡夫,就矫枉过正了。中国的皇帝们一出生就是要当哲人王的,是天之子,道德的化身,其实大部分都做不到,反湮灭了人性。

书生们其实也做不到,却要标榜,就是虚伪了,成了假道学,所以王阳明讲知行合一,讲致良知,是揭了疮疤,把真相给世人看。反观西方比如美国,总统先生们大多不是好东西,吃喝玩乐泡妞,现在的特朗普尤其,但似乎他们没有追求成为民众道德楷模的动力,就是做自己,历届总统都像小丑,国家却没差到哪里去。这或许也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了。

修身是天底下第一难事,要设立道德律的底线,不能触犯,上限就不宜过多地要求,只看每个人的修行和造化。做中国的圣贤,就要绝权欲弃浮华,如果不得,就牢守底线,顺乎性情,真实不虚,已经不易。今天一日风大,白天阳光很好,香樟真的很香,站天地间,简简单单地做个简简单单的人,多好啊。屌丝自有屌丝福,亚历山大帝也会妒忌照在狄奥根尼身上的阳光。

诗:《读论语的男人》

他把半部论语
塞到桌脚底下
100页刚好
修齐治平

他坐下
想起第一次读书
的早上
新鲜阳光
照在新鲜的孩子脸上

他像刚识字那样
逐字逐句读
半部书
像初遇
半生的自己
楼主 三衢阿剑  发布于 2018-08-20 00:02:52 +0800 CST  
5、《郑庄公戒饬守臣》:别学我有个坏弟弟

郑庄公再次把弟弟拿来说事,也是好玩。当然这事对他肯定影响很大,念念不忘。即使一代霸主,也逃不过内心的真实声音。

鲁齐郑伐许,因为许国不守规矩,然后扶持新政权,有点像美英联军打伊拉克。郑庄公的言辞行为,也有点像美国,倒不占地,只求利益,还要打着礼的旗帜。想想不免作王小波之叹:果然古今无不同。

然后君子就出来总结陈词: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所以说,礼就是游戏规则,是春秋战国的普世价值观,人人得而遵之,不然就要打你。这个跟欧洲牧师到蛮荒之地传道、美国大兵到中东维和一样,很违和,很悖论,很别扭,但就是硬道理。

王道与霸道之争,其实不过一体两面。六国再怎么骂秦国,六国后人再怎么讥笑秦的二世而亡,还是被秦灭了六国。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b。

韩非子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然后举例说明,“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例子中的偃王就是徐偃王,也正是我老家大龙游帝国的先祖。这个例子很没劲。

诗:《谁都不许占有大地》

他们写下:麦子,盐,稻田,雪山
写下村庄,县城,工厂或者月亮
把词汇
打上私章
使后来者
成为拙劣的模仿

他们写下屠戮、炸弹、恐怖
讥笑、看客、冷漠
把所有新闻写成被禁忌的
贫乏的人间想象

而脚下的水泥或者地毯,沙漠或者草皮
所有水和泥
是同一块土地
同一颗星球炽烈

如果可以,让阳光如鞭
谁都不许占有大地,和大地上的名词
谁都是虚弱的小泥块
不许骄悍得像一座有标签的孤岛
楼主 三衢阿剑  发布于 2018-08-20 21:38:13 +0800 CST  
6、《臧哀伯谏纳郜鼎》:抢什么抢

原文:

“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评:

鼎为何物?不过一个煮食物的器皿,一个古代煮饭锅,先人们却每每为之较真。

相似的是传国玉玺,也就一方玉吧,历朝历代抢得紧。何以故?为它的象征意义。

同样相似的是所谓的衣钵传人,一袭法衣,一个托钵,就成了法承的象征,要抢得你死我活,禅门中人也真刀真枪地互砍,逼得六祖慧能逃到广东去当古惑仔,全忘了真正重要的修道本身。这都迷失了,本质上是里面的利益在作怪。真正的修行者,微斯人!连口碑很好的大师也半夜偷偷给女徒弟发短信,你找谁说理去。

这象征物有用吗?两说。比如江湖上人人都要抢的屠龙刀,名声端的好听,“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可谁拿到谁倒霉。没那个金刚钻,偏要揽磁器活,该!这些痴人,就是把象征当实力,被物所迷,好端端送了性命。迷在这种事物上的人,还真不少。

从管理的角度,或可借鉴。以物的象征,行使驱动民众的力量,比如曾国藩的涤生刀,蒋介石的中正剑,当时都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

当然目标物真不重要,真正的内涵,激荡人心的力量,何在?

我们管理学时都知道这个例子,某老总因下属的杰出表现,激动地想表示感谢,左右无物,就顺手拿起桌子上的香蕉来奖励。这事顶有趣,后来这家公司甚至专门设了个金香蕉管理奖。

像我等自然知道,精心设计的金香蕉奖,其实真不如当时信手拿起的那根香蕉。因为这是真性情,真人性,看得出老总是真把我当哥们了。有时人真正心服的就是这个。

可惜很多人不懂。

诗:《金上京》

阿城阳光热烈,大风吹过天地
我们迢迢千里,拜访上京古城墙
其实就是废土堆,农民房,黑田野

龙兴苦寒地,煕煕宜居
兴衰万里江山
惟余几行血污文字,一个冷清纪念馆

公路车马粼粼
村庄无人
风中有早春畜牧体臭
帝国颓圮的土城墙上,羊群有一种很白的脏
楼主 三衢阿剑  发布于 2018-08-23 23:54:50 +0800 CST  
7、《季梁谏追楚师》:拜神就是拜自己

原文:

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

评:

季梁虽贤,这么直接了当地批评,随侯也不生气,还接受了意见,也挺了不起的。

那时是这样,大家都在反复存亡当口,想的都是怎么活下去,所以还能纳谏,听不同的声音。竞争博弈真是好东西。稻盛和夫先生拯救日航公司时,宣布了3条大义,其中之一是为了保持航空业的竞争态势,让日本国民有选择航空公司的权利。很多企业家都不理解,巴不得自己能一统天下哩。

季梁说,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一点都不迷信。拜神的牲、盛、酒醴,其本身只是个象征,只是说明民和年丰,向上天报个平安。务三时,修五教,亲九族,这些才是根本,所以神会降福。有点像我们的老话,听天命,尽人事。或者《了凡四训》里讲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单纯讲牲牷肥腯,粢盛丰备,简直就是去贿赂神,神又不是净坛使者,没那么low。

这个道理,现在寺庙里拜佛的人们也还不懂啊。大年夜去抢高香的,占风水的,修建私庙的,请大师活佛仁波切们开光的,该倒倒,该抓抓,该垮垮。所以扬子(划去)白玉堂在电视《江湖夜雨十年灯》里仰头深情(挤眉弄眼)说:“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当然,拜神就是拜自己。他们贿赂了神,自己求个心安,跟到教堂去忏悔的效果是一样的。我有个朋友,高血压不能喝酒,所以他每次都会先吃降压药,再去喝酒。大致如此。

很多仪式,时间长了就真的只做了个形式,忘记了这个仪式的初心,背后的真正用意。这既是智识上的愚昧,也是管理上的惰性。是欺人,也是自欺。有次做管理培训,我问大伙,开会之前,为什么要全体齐立,奏国歌?这里面挺有讲究的。

诗:
《三衢道中:王阳明》

荒野中的孤城是终生囚禁的石头
内心黑暗,透亮。有人反复敲打
它执拗骨骼
有人敲出火,有人是陈年的血
有人从水里上岸,执凶器,或书,或一无所有

我触摸石头冷硬的壳,半截残碑,旧名词
深夜砖木喑哑的喉音,如死去的亲人般熟稔
在水上,沉重的城池摇曳
成一支黑色谣曲
亡灵们纷纷醒来,加入鬼怪狂欢
怀念烽火点燃江面的辰光

阳明子!我是你遗失多年的一块石子
习惯于屡次绽放,打磨,丢弃:
朽坏青衫,漫漶勋章,圣贤之音弥散
万山丛中,你断了的石梁静如老僧

我看见旧目光如林,新棺如树
一条来来去去的路便这般走到尽头
让石头开花、流泪,像孩童般点头
在晨曦中
而更多王侯,黑压压一字排至天边。他们就在面前
楼主 三衢阿剑  发布于 2018-08-25 11:17:02 +0800 CST  
8、《曹刿论战》:吃肉不好,要吃素

原文: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评:

《曹刿论战》是《左传》里的名篇,因为收入中学语文教材,基本上都读过。

大齐国攻打小鲁国,作为一介平民,曹刿请见国君,然后也就见到了。放在现在也不容易。层级太多,确有碍于企业、机构广纳良言。传统的合理化建议,两参一改三结合,网络时代的无障碍沟通渠道,让朋友圈越来越大,都是好方法。

放在春秋战国,其实是长期残酷的竞争造成的。苟活于世,须凭借各方力量,所以战国的诸子百家才能有周游列国施展才华的空间。所以竞争是个好东西,逼迫各方资源最优化其身,逼迫政府、企业、机构开放其心。企业选人用人,若能形成客观开放的竞争格局,好于伯乐相马。

曹刿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有点贫贱者最高贵的味道。为何在职位上的人,有时反而不能远谋?基层往往会有金点子?抛除当时贵族世袭的原因,其实肉食者应该还是优秀为多。之所以未能远谋,主要可能还在于职位越高,利益顾虑越多,私心蒙蔽了大义。就像东吴诸臣换个皇帝照样活,而孙权只能硬着头皮火烧赤壁。所以,要激活肉食者们的智慧,要以道义、价值观引导之,以纪律约束之,以共同的利益从内心深处共振之。

曹刿要师出有名,问鲁庄公打战靠什么,像在做战略质询,你的员工凭什么跟随你?鲁庄公很老实,说我有好东西都分享,祭祀很真诚。曹刿说这些都是小恩小惠,是表相。然后鲁庄公说他客观认真地处理每个案子,这得到曹刿的认可,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样看来,曹刿很务实,希望管理者履行职责为根本。管理就是职责权相统一,做好本份事。各层管理者都履职到位,回归基层基础基本功,不需要其它更多花招,可以一战了。

然后是打战的事,众人皆知“一鼓作气”的成语出处。这是对时机的把握。市场博弈也好,商务谈判也好,能使对方气竭,就赢一半。有时想想,A股的趋势反转,做多做空力量的此消彼涨,也是一样的道理吧。说多泪。

最后是齐国溃败,不急着追,曹刿要看对方是否辙乱旗倒,才是真败。金庸在《天龙八部》里写,元军虽败,撤退有章法。宏观经济好的时候,企业一白遮百丑,大家都好,形势不利时,更能看清彼此的真正实力,谁能旗帜不倒,队伍不散,客户不丢,资金链健康,基础管理夯实,谁就是最后的王者。一时一世的成功,是暴发户,不是基业长青。股市上也是,如何止损,如何在熊市中做好资产管理,是牛市赚钱的基础。就像老巴说的,退潮才能看清谁在裸泳。

这篇评得有点长了,哎,三而竭矣。

诗:《生日当天祭粟裕将军埋骨灰处》

百战罢
终归一生经行处
奔走如血
站如碑
躺下是被坦然遗忘的光
曾经的人间温暖
草木与风知道
山陵知道
此刻我略微懂得
楼主 三衢阿剑  发布于 2018-08-26 22:01:27 +0800 CST  
9、 《齐恒公伐楚盟屈完》:怪我咯?

原文:“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这本书的版本没有开头那句,“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

原来整场战争是因为爱情啊。

风马牛不相及,这个词用的久了,本意是这个,羞。

管仲要找打战的理由,一是召康公给我先君的权利,二是你们没有进贡,三是昭王南征掉汉水中淹死了。就像美国说,我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你们不听话,你们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管有没有),等等。

楚国对曰:没有进贡是我错,我改。昭王渡江时掉水里淹死了,你问汉水啊,怪我咯?

然后齐恒公显示武力,然后屈完说,要以德服人,不然,我们以山为城,以河为池。有点“一亿玉碎”的口气。然后就结盟了。

怎么就结盟了呢?我不懂这段历史,查了史记,内容也差不多,不知道为什么大兵压境,大家互相扯了回犊子,然后就签定双边友好协议了。想来楚也是大国,真玩命的话不好玩,大家面子上过得去就行了。当然从此楚也就不往北边去,彼此心照不宣。所谓大国博弈吧。这个回合的扯犊子确实好看,有点像德云社的群口,或者大国外交部的新闻发言。写成小说想必也是好看。

所谓春秋无义战,嗐,啥时候有过义战了?

诗:《大暑》

索性站到高处,更迫近太阳,与披发奔走的祖先
并立,轰然倒地

站成一截没烧透的沉香
烂额,焦尾,肋骨轻薄,旧皮肉

唯打磨着老椅子,留下光
等待风吹过南方,万亩山岗,亿万只骨笛吹响
楼主 三衢阿剑  发布于 2018-08-29 20:51:05 +0800 CST  
10、《宫之奇谏假道》:马壁!

是“唇亡齿寒”这个成语的出处。

晋国要攻打虢国,借道于虞国,查了地图,当时所谓各国,确实犬牙交错,区域都不大。我老家姑蔑国,也就龙游县加衢江区那一点,想当于现在的一个大县县长。日本战国时代,前后三雄,特别是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听起来都牛轰轰的人物,其实也就几个乡镇长,互相扯大刀片子打群架。可耐不住人家动漫和游戏编得好玩啊,所以说,文化是软实力。

然后是双方辩友上场。正方一辩是国君虞公,反方一辨是大夫宫之奇。

宫之奇说,一、晋国是野心分子。二,虢国与虞国的关系是“辅车相依,唇亡齿寒”。一旦虢国被灭,虞国就是地包天,样子很难看。

虞公刚收了晋国好处,(所谓“屈产之乘”与“垂棘之壁”,简称马壁),说,晋国是我亲戚,不会害我。

宫之奇说,晋国无耻,专门杀熟,书上都写着呢。(科普一下,远亲不如近邻这个俗语,出自元·秦简夫《东堂老》第四折,真不是这里。)

虞公这时犹如《季梁谏追楚师》里的随侯附体,也像莎士比亚写戏剧,“戏不够,鬼神凑”,开始编词: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会保佑我的。

宫之奇(季梁附体)说:“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有请正方辨友!

然后虞公不听,毕竟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是吧。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冬,晋灭虢,师还,遂袭虞,灭之。

我很奇怪的是,宫之奇懂的,虞君为何不知?虞君相信宗亲情谊,相信鬼神护佑,也没大错。宫之奇却像现代知识分子,一个民本主义者,相信民众与德行的力量。其实前面几篇里的贤臣,几乎都是唯物主义者和民本主义者。怪哉!

关键他能看出晋侯的险恶用心,为什么虞君就是看不到呢?究竟是什么真正蒙蔽了国君的双眼?是智慧限制?是感情因素?还是晋献公送了他屈产的良马与垂棘的玉璧,所以就肉食者鄙了?

感谢阅读剑赏古文观止之《宫之奇谏假道》:唇亡齿寒,马了个璧。
楼主 三衢阿剑  发布于 2018-09-01 17:13:50 +0800 CST  
11、《齐恒下拜受胙》:我们不一样,不一样,不一样!

周襄王派宰孔赐给齐桓公“胙”,还说:伯舅年事已高,又有功劳,不用下阶跪拜了。

胙为何物?祭祀用的肉。时下当红剧《延禧攻略》中,就有皇帝把胙肉分给周围亲近可靠的人,让他们直接吃下去。这个肉,一般就是白水煮的猪牛羊肉,几乎没味道,想来不好吃。问题是一般人吃不上。领导赏赐的食物,有象征意义。所谓胙土分茅,就是分封诸侯啊。

规矩中,祭肉是不应赐给异姓诸侯的,并且诸侯受赐必须“下拜”。周王子这是格外地礼遇齐桓公。

齐桓公呢,很干脆,不能失礼,该拜则拜。然后下阶,跪拜,登堂,受胙。

周襄王不该赐而赐,且不要求拜,齐恒公可不拜而拜,二人是互为倚靠,把戏做足了。周借齐行天子之名,表示虽然你们个个都挺霸道,但老子我名义上还是王。齐借周行霸主之实,做给大家看,一则春秋五霸,惟我齐桓公是天子所格外尊敬的,我们不一样,不一样,不一样!二则你们看我怎么尊敬老大的,你们学着点。

大家都是好演员。后来的曹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有点简单粗暴了,当然他儿子吃相更难看。至于梁冀、魏忠贤、鳌拜之流,本是作死。

左传的微妙,前人自有解释。我感兴趣的还不是这个,而是其它。

即使大家都心照不宣地表演,毕竟还按剧本,再怎么说礼崩乐坏,还是有个共同认可的原则——一个“礼”字,有共同的价值观。怕就怕,什么都不怕了。天地万物生灵,无所敬畏,无所顾虑,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

赵晓在文章 《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中写,“市场经济需要与之相应的信仰、道德伦理约束才能起作用,单靠法制无法保证市场经济的运行,在没有信仰和道德伦理作为强力支撑下,市场经济的运行成本会很大,执法成本也会很大。”这话我是认同的。
工作关系,接触过个别社会极端者,真是浑不吝,法律秩序、政府威权与道德律一概不管,加上不信神,不怕因果报应,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悲夫!

于国家,如何消解经济社会快速而不平衡发展所带来的戾气;于企业,如何建立愿景与纪律的正负激励;于个人,在这个纷繁芜杂的时代寻找到安身立命的生存哲学,都是重要的事。昆山龙哥一案,判了正当防卫,几乎引爆了朋友圈。那天我用了很长时间,看完网络上所有评论,对转发的朋友圈逐一点赞,心里始终有点闪烁的光在那里摇曳,很爽,很温暖。
楼主 三衢阿剑  发布于 2018-09-02 16:39:16 +0800 CST  
12、《阴饴甥对秦伯》:敢问您是小人吗?

春秋战国跟以前欧洲一样,君王们都是亲戚,整天自己人搞自己人。

如果单纯相信遗传学,应该知道,以血缘关系,近亲结婚,最终会培养一大群中二,简称二傻子。所谓三代而亡,除了执政之懈怠,难道跟进化论一点都没关系?

我年轻时特迷信这个,看管理学名著《蓝血十杰》,激动得不得了,以为学管理的匹夫,自有一脉真传,都是真贵族。后来知道,造成“蓝血”的真正原因,其实是贵族的生活习惯,比如银器。欧洲贵族好用银器,餐具、器皿、礼器等,一定程度造成了这些人“银中毒”,这样的人皮肤十分白皙、细嫩,导致静脉血管都依稀可见,看上去像是蓝色的血。

另一种解释,蓝血人其实是吸血鬼,它们的血液和眼泪,还有发色、眸色都是蓝色的,因此被称为蓝血贵族。好吧,毕竟咱这是认真的古文解读,不是暮光那个什么城。罢。

后来春秋战国的后裔们不以血亲了,以其他方式,比如共济会、骷髅会,比如西点军校、黄浦军校,比如某某大学?好了,不再阴谋论了。

晋惠公背信弃义,跟辅助了自己的秦国交锋,又丧师辱国被俘。这孙子衰透了。然后晋国派阴饴甥出使。这种活不好干,败军之将,怎么说都是错。

晋惠公得以免,本就是秦穆公的意思,非阴饴甥的功劳。他的任务是话说得漂亮,给了很好的台阶下。所以功夫在诗外。

老阴假设了两种人,一种是小人,是乌合之众,另一种是君子,跟秦穆公的想法一样。这倒是个技巧。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小人也。我真正想公关的对象您,铁定是君子。先有论点,再找论据。这种阶级划分很重要。

仍按我自己的学习方式说题外话。

一直以来有个小困惑:群众到底是集体智慧,还是乌合之众?

当然有索罗斯的反身性、量子力学、混沌理论之类的机变(死活看不懂啊,渣理工男在懊悔中),但今天看到的这句话真让我茅塞顿开:

“趋势中,群众是集体智慧。临界点,群众是乌合之众。”也就是说,群众是跟随者,如果形势形成了,他们就跟风而至,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如果在两可之间,莫怪,他们就是盲人摸象。这时候,就需要有先烈站出来,掏一颗丹心,做众人的火焰。当然,这样的人,往往是牺牲品。毫无办法。毫无办法。

说这话的人,真高人也!(我只能说他是个博士,姓陶,做股票。仅此。)
楼主 三衢阿剑  发布于 2018-09-04 22:25:45 +0800 CST  
13、《子鱼论战》:犯我强宋者,讨厌讨厌讨厌

楚国和宋国打战,宋襄公在战场上讲仁义:楚军没有全部渡过泓水,不打;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不打;等楚军摆好阵势,才开战。感觉像古龙笔下的绝顶高手对决,金钱帮的上官金虹要跟小李飞刀决斗,先要把对手养精神了,再打。然后,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卫士被杀绝。

然后宋襄公还要自我辩解:咱这是以德服人。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这叫仁义。至于为什么会打败战,哼,犯我强宋者,讨厌讨厌讨厌!

老宋这招,空口讲仁义,不管真心还是假意,至少是用错了地方,是泛道德论。一直在进谏的大臣子鱼,是中国的实用理性主义,跟俺老孙家的兵者诡道论是一个理。

题外话。冷兵器时代的列队打战是好看,比如小时候看过的《斯巴达克斯》,大学时看的《勇敢的心》。美则美矣,确实挺傻,不像我们大中华各种巧立名目的阵法,八阵图,龙蛇阵,桃花阵,天罡北斗阵。当然碰上蒙古人的马队,就全部玩完。

理论上的难点也在这里,既要有道德底线,又不能泛和迂,更不能假。泛道德论是迂腐,不知权变,法门用错了地方。假仁义则是图名,动机本就不纯。

先前有个朋友,一直修炼阳明心学,从事的却是商业活动,难免说假话放烟雾,两难。不知现在的他有无解决这个困惑。我当时的想法是,致良知在商业上就是坚守商业道德底线,并不妨碍我们按游戏规则进行合情合理的博弈。二者可以得兼。

世事纷扰,平常心很难,但真正遇事,以平常心,回归事物本质,把其它顾虑计较放一边,或许才能真正找到最好的方法。这也是乔布斯的苹果方法论。

忘了是从哪里读到的一个小故事(请教各位):
古时有位军医,某天终于崩溃,想:如果士兵注定要死,何必要我救他?如果我的医疗是有意义的,他们为何要反复伤亡?
于是找禅师,跟着修炼,数月后重新出征,继续随军救人。人问其故。
他说:因为我本来就是一个医生啊!
楼主 三衢阿剑  发布于 2018-09-05 21:39:36 +0800 CST  
14、《寺人披见文公》:嘴里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

吕甥、郤芮要造反,杀晋文公。寺人披得知消息后求见。晋文公不见,理由很充足:之前寺人披受先王指令,三番五次追杀当时还在逃亡的晋文公。关键态度还很积极,叫他两、三天后去,他千赶万赶地就去了,“虽有君命何其速也”,这些晋文公都记在小本子上呐。

寺人披也是个痴人,之前为先王急着要杀你,现在为了你这个王就急着来救你,只忠实履行岗位职责,有点像脑袋中自带芯片的终结者T-800,或者《悲惨世界》里的沙威警长。但沙威是困惑的挣扎的,所以最后选择了自溺。

而寺人披其实要聪明得多,想必他也算准了晋文公的为人。晋文公嘴里骂得凶,身体却很诚实,对这个老仇人,唯一的处理意见是“女其行乎”——看到你烦,你赶紧走吧。寺人披一听,这人还行,这么恨我,也不杀我,只想眼不见为净,是个仁义的好领导。

晋文公逃亡在外十九年,即位时已六十二岁了,有点像后来的刘备,或者日本的德川家康,或者中年之后创业的任正非,有心胸,能忍耐,故得天下。所以寺人披开始自我表扬,我又红又专,您执政还是需要我的。要学学前辈齐桓公,管仲奉公子纠之命,射桓公中带钩。桓公即位后,不念前仇,用管仲为相,成就一代霸业。有榜样在前,晋文公见之,知道了有人谋反的消息,避免一难。

这也是悖论,当你权力至高无上时,恰恰需要自我约束,否则,疯狂之日就是灭亡之时。像我老家勾践之类的,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就不好玩。范蠡很聪明,创业成功上市后,立马套现走人,不坐着当韭菜。

几千年来虽然有一定的制度安排,更多还是靠德育,所以中国的贤明君王屈指可数。也所以,我总觉得四书五经其实是帝王学,超人学,平凡之辈看了会犯范进和孔乙已的傻,真正的高手读了自然懂。

一个组织里,需要有寺人披和沙威这样坚守职责的理性,工匠精神,把一件事、一个岗位职责近乎偏执地做到位;同时也更需要有眼光卓越、心胸宽广、选贤任能的领导者,而且常常既是制度的制造者和有力推动者,同时也是制度的破坏式创新者。

寺人披是个阉人,当年追杀晋文公时,斩断了晋文公的一只袖口,结果十几年后,晋文公还留着这个:“夫袪犹在”。这个,怎么看着有点恶趣味呢?我不禁陷入深深的思索中。
楼主 三衢阿剑  发布于 2018-09-06 16:37:38 +0800 CST  
15、《介之推不言禄》:怼他!

晋文公赏赐跟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也没有考虑到他。介之推与老母一番交流,骂其它人“贪天之功”,“上下相蒙”,然后隐居。

后面的故事文章里没写,很悲伤。有人写诗为介之推抱不平(又是个写诗的,哼),晋文公知道了,赶紧到山上去找介之推,被奸臣设计用四面烧山的办法逼介之推下山,然后发现介之推与老母合抱于一棵大树而死。晋文公后悔不已,敕令该日不得焚火煮饭,只吃寒食,遂为寒食节。而且用那棵树做木屐,叹息说:“悲乎,足下!”据说这是“足下”典故的出处。

两个疑问:
其一,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所以,这是“怼”这个字的来源?其二,介之推与母亲对话,谁在旁边听到的?还是想来如此?

介之推不言禄,连名也不要,看来内心多少还是有点怨恨的,也是真实人性。但能带着老母亲隐居山林,最后烧山而不下,是真正的知行合一,足以证其洁。

这样的干部,骂其它人“贪天之功”,骂朝廷“上下相蒙”,有点愤青,势必与众不能相处。最后隐居,对个人或许是对的选择,对组织是一种莫大的损失。

为上者,固然需要各种人才,往往难以责全求备,但对品德特别高洁之士,总得妥善安置,作为组织文化的精神底韵和组织行为的有效纠偏,哪怕矫枉过正呢。

有的喜欢用高洁之士,但在世功上往往难以效力,“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所以有认为清流不如循吏的。有的反过来,只喜欢功能性的干部,工具型的人才,谁好使就用谁,不知才能是双刃剑,助你给力的,有时恰恰是害你狠的。品德还是底线啊。

唐太宗的凌烟阁24功臣,各种人才都有,才成其盛唐气象。像介之推这样的,哪怕愤青,完全可以做晋文公的魏征。可惜一代忠臣亡于宵小之手,只成就了“足下”与“寒食”,轻烟散入谁家?
楼主 三衢阿剑  发布于 2018-09-08 14:14:08 +0800 CST  
16、《展喜犒师》:不行就跟你丫死磕

凡事需细究,才能明白。

鲁国闹饥荒,齐孝公大兵压境,然后鲁僖公派展喜前往边境犒师,说了一番话,然后齐军就撤了。然后后人赞道:展喜话说的好啊。

果真如此吗?

展喜说了三层意思:其一,我们两国世代友好,互不伤害;其二,你爹是盟主,大家都服,我们也认为你能继承你爹;其三,我国之所以不修兵自保,不是不能,而是不为,是因为相信你。

先说道义,再说孝道,然后是表决心,不行就跟你丫死磕。

当年萨达姆的宣传部长也讲得很好啊,可惜英美联军不鸟他。为什么齐孝公听了这番话就撤兵了呢?查了下相关的史料,大致分析(臆想)一下。

齐孝公是齐恒公五个抢夺王位的儿子之一,国内刚刚平静,其它兄弟还虎视眈眈。这时逢鲁国饥荒,齐孝公带兵是为了显示武力,本意却在平抑国内的政治势力。这一点像美国的做法,凡国内经济不振,必兴之以武,一来拉动军需经济,二来转移政治矛盾。那么,需要的肯定是伊拉克、阿富汗之类的速胜对象,而不是像越南、朝鲜这样的泥潭。

如果鲁国是伊位克,那么,展喜再怎么巧舌如簧,战还是要打的。可惜鲁国想必不那么容易,齐孝公只想展示武力,摆平国内的政治势力,却不想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争,内外两线作战。可能出兵前估计不足,也是试探,看这情况,鲁国虽穷,光脚不怕穿鞋的,不如不战。这应该是他最终撤兵的原因。

而展喜的外交辞令,也照顾了面子,给了台阶。如果是作了上面的分析再说这些话,就是真的厉害了。
楼主 三衢阿剑  发布于 2018-09-10 14:40:15 +0800 CST  
17、《烛之武退秦师》:二货,快来条士力架!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有点墙头草,所以秦晋两大霸主联合攻郑,要教训它。

秦晋之好嘛,大家是亲戚,关系很铁。郑国派烛之武,要分裂这一联军,找的是秦而不是晋,因为晋是主力,且跟郑有仇,而秦是趁机来打酱油的。这是战略取舍。

秦晋大国博弈,就像美苏争霸,有根本的矛盾,所以这样的联军只是暂时。烛之武站在秦的角度,说明灭郑只对晋有好处,秦这次来战,用秦国话讲,就是当二蛋子、二楞子、二杆子、二货子,“越国鄙远,亡郑联邻”,干巴巴地大老远跑来,帮别人干活,自己没一点好处。所以秦穆公以为然。

后来秦国远交近攻,是不是从这里学会的?

同理,大国外交,谋求平衡,也是现实利益考虑。希望某胖能学点好啊。

再同理,在几个巨无霸之间(两口乐,两跑鞋,等等),寻求商业生存之道,如何取舍?

在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中,烛之武是考城人,三朝老臣,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

咳,烛之武固然强,保荐人佚之狐以及用烛之武的郑伯,都很厉害啊。

楼主 三衢阿剑  发布于 2018-09-12 18:55:50 +0800 CST  
18、《蹇叔哭师》:真相只有一个!

这个故事,着实诡异!

晋文公出葬时,左传记录,“柩有声如牛”,意思是死的第二天被钉入棺材,要从都城绛抬到曲沃安葬,这时棺材里居然有声音发出如同牛叫。细思极恐啊。

而且晋文公的丧礼确实大异寻常。春秋礼仪,平民死去,第二天清晨为其换衣,叫“小敛”,卒后第三天才装入棺材,叫“大敛”。贵族时间就更长,诸侯五日小敛,天子则七日小敛。反观晋文公在去世的第二天就被装入了棺材要抬往曲沃安葬,此中必有蹊跷。更有后人考证(脑洞大开),晋文公死于内斗,是被晋国卿大夫活埋的。

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谁也不知道!

但卜官就有解释了,说老君主有启示,然后发布了对未来战争的预言,“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这很不科学嘛。

不过,在下是剑赏古文,不是央视大型科普节目《走进科学》。这里不说这个。

秦穆公先前还跟郑国有盟,现在情形变了,一则强人晋文公死了,秦晋之好的面具先放一边,二则自己人杞子在郑国管北大门,看来有机可趁,于是派兵。

先前被阴饴甥和烛之武两次说动,就觉得秦穆公这人不地道,容易摇摆,果然头脑发热,要去捡现成便宜。

蹇叔是老江湖,先谏之不能劳师以袭远,不行再哭师、哭儿子,还算准了秦军必败于崤山(未实地去看过,看地图,与函谷关都是西秦入中原的关隘),把事都做绝了。这样的部下真可以了。可惜。

也真把秦穆公给激恼了,“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有像我老家骂人——你这老棺材。当然,事情最后偏如蹇叔所料,秦军在崤山大败而归。

此文中其实是双方老臣对决,晋卜官郭偃和秦老臣蹇叔,都作了精准的预测。如果回到当时情境,是绝好的战略管理案例。

领军打战,治企治民,股市操作,切忌像秦穆公那样,见小利而忘原则,不做战略分析和风险评估,不守既定纪律,而且情绪摇摆不定,心态不稳,失败简直是注定的。能无戒乎?

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历史上有好名声,这次却因小失大,可见英雄也会短视。但其人行为,礼贤下士,用人不疑,我很是佩服。得知战败后秦将三人侥幸逃回,就身穿丧服,亲自到城外迎接,并自己承担责任,希望勿忘国耻,以图再起,“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真英主也!
楼主 三衢阿剑  发布于 2018-09-14 10:11:42 +0800 CST  
19、《郑子家告赵宣子》:一边是友情,一边是爱情

晋灵公拒绝与郑穆公见面,认为郑国既服从晋国又投靠楚国,有点墙头草,很不爽。

走路线的,最怕就是这个。你干脆一条路走到黑,也是好的。一边是友情,一边是爱情,做得好是左右逢源,更多时候却是左右为难,两头打脸。当然,太极高手与情圣除外。

郑国的执政大臣子家给晋国的执政大臣赵宣子写了这封信,历数郑国事晋的多年努力。果然痕迹管理和台帐记录很重要,谈判时有据可查。话说多了,不免语带辛酸,这个情绪,现在读来还能感受到。

畏首畏尾,铤而走险,是这些成语的出处。那时人真喜欢用动物作比喻,是刚下山不久的感觉。

弱国无外交,何况在数个强国之间?郑国还算是有点实力的,在晋楚齐之间周旋,委实不易。这次真是被挤兑得急了,“将悉敝赋以待于鯈,唯执事命之”,老子跟你拼了。所以晋赵盾也想通了。

实力不如人时,最后关头也只能靠亮剑了。可惜这招只能偶尔为之,用多了就边际效应递减,不再灵光。

而且,这个实力差距不能太大,不然会有更多动物成语来描述:泰山压卵、蚍蜉撼树、螳臂挡车。得得!

所以,真正做大事,最好不需要英雄之悲,更需要沉默地锻造。以迂为直,以拙胜巧,信夫!
楼主 三衢阿剑  发布于 2018-09-16 11:19:18 +0800 CST  
20、《王孙满对楚子》:你家自由女神像卖多少钱?

楚王攻打陆浑戎人,在周朝边境上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王。楚王问到周王室九鼎的大小轻重。有点像日本人在80年代,买下半个美国,然后问:你家自由女神像卖多少钱?

然后王孙满很牛地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这话很熟悉。

想到同治年间曾国藩的事。左宗棠托胡林翼送给曾国藩一幅对联:“神所依凭,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不问真假,意思在里面。

那是湘军刚克金陵的时候,风头正紧,溃败亦在其中。曾国藩将左的对联改了一个字:“神所依凭,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不可问焉。”

这些家伙的微妙,就在里面。

中国人真是最聪明的。有言论说中华无科学,其实不重要,地中海们需要海航,所以有了数学与天文。咱中华独一统的天地,面对的大多是人群里的事,自然智慧往这里去。应需而生,就是这个,有何优劣可言?可惜很多人不懂,自尊或菲薄,只是表象。

鼎是何物?一个煮物的器皿,一个青铜饭煲包,一个形式,成为国之象征。信者就信,迷者自迷,真相何在?

以迹为履,以指为月,左右迷思,无法言语,复何言哉?
楼主 三衢阿剑  发布于 2018-09-17 21:47:21 +0800 CST  

楼主:三衢阿剑

字数:34317

发表时间:2018-08-18 17:30:3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1-06 23:13:29 +0800 CST

评论数:15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