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英文原版阅读专贴

楼主 bangliulu  发布于 2019-10-03 03:51:21 +0800 CST  
267,《cousin Pons》Balzac(法)《邦斯舅舅》

推荐指数:★★★★★

虽然这个是英译本的,但是还是显出了Balzac的描写的细腻,《人间喜剧》,Balzac真的是不留情面的讽刺着当时的法国社会的各个层面,而且很多时候,读者会觉得人性一直如此,有些故事就是在重复的上演的,更加的佩服这类经典文学超越时代超越地域的深度与内在高度。上初中的时候就读过这个中译本,译林出版社的那个典藏本系列,但是就非常的喜欢,现在再读这个英译本,确实读出了那个时候没有读出的一些体验,名著真的是这样,不同的年纪的人会读出不同的体验,人生经验越是丰富的人越是能读出更多的精华与精彩。
这个小说被很多人评为是巴尔扎克最好的长篇小说,很靠谱,这个作品从人物描写到对巴黎社会各个阶层的讽刺再到故事发展的节奏,氛围的渲染,情感的抒发等方面都非常的出色,语言的使用同样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经典的精致。有些键盘小人居然可笑的否定巴尔扎克的文笔,真实显示了那些人的层次之低,Balzac的小说无论从主题上还是从文字上都是大师级别的,有些人居然试图通过否定Balzac去现实他们的所谓“水平”,真实小丑的滑稽表演。

Balzac令人尊敬的另一方面是其小说的主题其实并不多见,虽然19世纪现实主义反映中产以及贵族的小说不少,但是这样“全面”的讽刺上流社会以及其他各个阶层的小说家真的不多,Balzac的道德感令人敬佩,像邦斯舅舅以及其德国音乐家的朋友这两个人物并不是完美的,但是Balzac肯定了他们的纯真的一面,善良与真诚的一面,而将其他各类贪婪的人性在其对比下充分的展示,说实话,之后20世纪文学邦斯以及其音乐家朋友这样的人物居然被很多小说家当时反派并成了一种套路,那些作家无论得过什么奖项,哪怕是诺贝尔文学奖都远不及Balzac的伟大。因为Balzac写出了道德中的是与非,正面揭露人性,而20世纪的很多即使非常出名的小说家只是写一些“符合要求”的作文而已,有些是伪深刻,有些是附充风雅而已,读的文学越多,越是尊敬Balzac这样的伟大作家。








楼主 bangliulu  发布于 2019-10-03 16:06:13 +0800 CST  
268,《very old bones》William Kennedy(美)

推荐指数:★★★☆

William Kennedy的Albany系列,最著名的是《iron weed》,写的最好也确实是《iron weed》,William Kennedy是少数成功的按地域完成一个系列的作家,Albany系列的人物相互都有联系,William Kennedy可能试图像福克纳那样构建一个体系,虽然他的这个体系比福克纳的体系差了好几个档次。但是《iron weed》至少在特色上作的成功,一种消极的气氛与黑暗的风格。其他的系列作品比其代表作都多多少少差一点。

此部作品娱乐性很高,仍然是William Kennedy的一贯风格,故事结构比较的好,对于读过系列其他作品的读者来说,能更好的欣赏作者的故事。这次将的是phelan家族的故事,同样涉及三代人的各种人物,有些故事还是比较“震撼”的,容易读,节奏非常流畅,同样是一个家族的疯狂与各种消极的情绪,但是小说的结尾处又有些鸡汤小说的风格,虽然个人不反对积极的元素,包括一般的畅销小说,但是William Kennedy的作品中显得俗套了,而且一些人物类型化,虽然作者没有明显的说教,但是这些人物(包括老处女,艺术画家等)的描述都有些随大流的感觉,这类“堕落”家族的描写在美国小说60年代之后很多,很多作家的作品都像借鉴《百年孤独》的模板,虽然一般不是魔幻题材。但是这些流行的风格显得没有个性与高度。再提福克纳,福克纳的小说虽然也有所谓“堕落”的家族的描写,但是福克纳的作品中的人性非常的真实,而且还有很多现实主义的高度,包括对于时代大环境的掌控以及一些现象的抽象表达,更不用提其技巧方面的开创与独特性,而很多其他作家只是做到了形式上的“好玩”而已,只是故事层面上的“堕落”,人物在人性塑造上的说服性不高,很多是作家根据个人喜好安排人物的性格与行为,并明显主观的偏好的去将笔下是人物写成“正派或反派”。福克纳的作品中人性的真实性高度达到经典的高度。可能用福克纳的标准去要求其他的作家不公平,但是可以用福克纳与其对比,说明其还是以一定的对比价值。

福克纳的作品高度比很多写这类“堕落家族”的小说家作品高出好多光年的层次,不是开玩笑,包括《小镇畸人》,Joyce Carol Oates的《他们》等作品,都和福克纳的作品不是一个级数的。真的差几万光年的距离。之前刚刚读过巴尔扎克的《邦斯舅舅》,大师级别的作家确实经典,像巴尔扎克这类的作家真实值得尊敬,个人读的20世纪小说越多,越是欣赏和尊敬一些真正的经典大师,具有道德感,赞扬人性中的有点并讽刺人性中的黑暗,并且有艺术的信仰与热情,在技术上非常的精雕细琢。而不像一些20世纪很多作家,无论主题上还是风格上都跟风。有一些装作很有深度其实模仿其他人的主题,俗套平庸,装作高深,而有一些作家即使不是特意跟风与模仿,也是才华有限,比如契科夫,毛姆之类的三流水平。相比之下,福克纳,普如斯特,巴尔扎克等一些顶级大师尤显珍贵!

再说这部作品,可以当做娱乐性的作品来读,作品中喜多故事比较的有趣,作者的文笔还是很不错的。但是所谓的意义内涵,就是那么回事,作者鸡汤式的结局处理已经让其作品没有深刻讨论的价值,毕竟作者总的弄点主题出来为这个“堕落”的家族总结一下,但是没有什么特别深刻或独特的东西,之前说了,就是那一套。但是基本值得一读。就当畅销娱乐小说读下就得。




楼主 bangliulu  发布于 2019-10-13 21:11:05 +0800 CST  
昨天刚刚看了迪士尼的新童话IMAX3D电影,特效真的好棒,这类电影是去电影院看的,那些在电脑上看还装13评论的真是可笑
楼主 bangliulu  发布于 2019-10-19 04:57:50 +0800 CST  
269,《A harlot high and low》Balzac(法)

推荐指数:★★★★

巴尔扎克的《交际花盛衰记》的英译本,虽然经典的作家的作品有基本的品质,但是这个作品确实不是其最高水准的作品。但是仍然算是名著的水准。

此作品从故事与人物的角度上讲是出色的,同样是现实主义的描写法国当时贵族以及上层阶层的一些“喜剧”,此部作品中巴尔扎克重点的描写了一些history的信息,以及法国当时的法政机构的一些现实情况。作品不是其最高的水准主要是整体节奏有些慢,作者故意用“拖延战术”加长了作品的篇幅,从整体上有着高度并且经常有一些精彩的语句以及深刻的对于社会以及人性的描写,《邦斯舅舅》算是巴尔扎克最好的作品水准,内容更加明晰的与震撼。此部作品篇幅更大,描写的内容更为的庞杂,但是整体结构与细节上还是稍微与其最高水准有所差距。

但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系列大多都是值得阅读的,虽然不是其最好的作品,仍然有很大的满足感,仍然是一个时代经典的代表,有着超越时间与地域的经典性,虽然这些说的次数很多了,个人认为如此。







楼主 bangliulu  发布于 2019-11-14 13:52:39 +0800 CST  
270,《take it or leave it》Raymond Federman(美)(要就要,不要拉倒)



推荐指数:★★★★☆



Raymond Federman在1972年发表的小说《double or nothing》文字形式游戏性上让其成为经典,而1976年发行的此部小说有中文翻译版本的,但是这部小说仍然有一些文字上的游戏,所以翻译版本肯定会在这个层面上打折扣。

说回小说本身,仍然是很多传记性质的内容,或者说Raymond Federman还是在讲他作为一个犹太人二战后从法国到美国后的一些生活等等。形式上仍然是试验性的“反叙事结构”,没有中心,没有主题,一个作者写另一个人讲的故事这样的套路,仍然有很多“dirty”的描写,自由的写作形式技巧。在作品中Raymond Federman的语气就像是书名一样,要就要,不要拉倒。经常“挑战”读者,甚至“攻击”读者,读者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同情作者了,哈哈。整体上,还是非常特色鲜明的风格,读起来很多幽默的地方。



之所以个人没有给满分是因为,和《double or nothing》相比,后者文字趣味性更多,除了故事之外阅读文字本身就是乐趣,而且内容比较的集中并且基本上都是故事性内容,而此部作品Raymond Federman在中间插了许多对于文学当面的评论,并且试图解释其写作的方法以及艺术目标等等,整体上内容多了些,但是没有那么的整齐,或者说个人并不感兴趣的一些内容。虽然Raymond Federman的风格就是特意反传统叙事,但是这是两回事情。而且文字图形技巧的运用没有那么多了。当然,这是和Raymond Federman的之前的一部相比,Raymond Federman的此部作品仍然是充满实验前卫性的经典,一种无拘无束的畅快阅读体验,基本没有什么俗套的说教,非常棒的原创高度性质。







楼主 bangliulu  发布于 2019-11-26 13:49:41 +0800 CST  
271,《Tlooth》Harry Mathews(美)

推荐指数:★★★★

Harry Mathews的作品一般被认为是“游戏性”浓烈的先锋小说,此部作品相对通俗一些,但是仍然有大量的谜语迷宫的游戏内容,当然,读者是否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破解这些答案,就看个人的看法了。因为这些都是纯文字游戏的一些形式,就像破解文字密码一样,还有的地方像是爱伦坡短片小说中的那种游戏。当然,即使人们忽略掉这些挑战性的内容,其阅读娱乐性仍然很高,就算是简单的描写部分,其文字具有诗歌性的美感,而小说中的一些故事本身就非常的有趣,当然,故事的主线本身同样有挑战性,但是整体风格奇幻,梦幻,可说说,从文本的角度上确实有着新奇独特,突破传统的阅读体验满足感。可以说,这部作品可以被反复阅读几次,人们可能更好的掌握故事主线。这部作品本身就是充满了跳跃感的节奏,复调后现代色彩明显,从各个层面反传统的创作意图。



上面说了好多pros,现在说说cons,就是没有满星的原因,个人很喜欢实验性,纯娱乐性的小说,有的人说艺术如果为了艺术而艺术的话就华而不实之类的,但是个人就是喜欢纯粹的东西,没有价值观说教的(那些反乌托邦,存在主义内核的所谓学院派深度小说很多都是抄来抄去的陈词滥调的“应付作品”),所以个人非常喜欢为了艺术而艺术的实验类先锋小说,有主题的话,至少也是传统文学中的道德感和美感,就是福克纳表示的美学的魅力就是道德的魅力。此部作品在形式上做到了纯娱乐的精神。只是在小说中一些小故事中还是比较明显的讽刺,讽刺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是Harry Mathews的讽刺对象又俗套的指向的学院派,艺术评论界,虽然Harry Mathews讽刺的内容有一定的现实性,但是这类“深度”的加入反而降低了深度,如果是纯粹的文学游戏的小说,就是为了好玩而好玩,那就是满分。但是正是这类讽刺使得此作品的所谓内涵高度下降到了纳博科夫的层次。不过这部小说发表于1966年, <the velvet underground&nico>发行与1967年,那个年代确实是艺术形式繁荣的一个时代。Harry Mathews的这类讽刺主题可能是那个时代一种俗套套路之一。但是至少在艺术形式上,Harry Mathews确实是先锋,虽然他的作品肯定也借鉴了很多前辈大师的经典。所以此类小说必然是小众阅读的对象。就像很多非传统风格的小说一样,似乎在任何时候都是小众小说。个人因为不太喜欢一些小主题的内容而没有满分推荐,但是单纯从阅读娱乐体验层面上讲,可以是满分推荐的。




楼主 bangliulu  发布于 2019-12-05 09:59:23 +0800 CST  
前些日子看了《joker》,确实是一部经典的电影,看这部电影不必同《蝙蝠侠》系列电影联系起来,完全可以作为单独的电影欣赏。


楼主 bangliulu  发布于 2019-12-05 10:05:26 +0800 CST  
272,《Trilogy of desire》Theodore Dreiser (美)(欲念三部曲)

推荐指数:★★★★

这三部曲是Dreiser著名的作品之一,但是没有其他三部代表作公认度高。原因比较复杂,一个原因是三部曲第三部最后由Dreiser的妻子完成,而且第三部与前两部相隔时间较长,在各方面显得风格不够连贯,同样,在一些百科评论中,一些人评论Dreiser的三部曲对主人公批判不够,甚至有一些赞美的情绪在其中,或者为主人公的“生活作风问题”找借口等等。

个人读过之后先说Dreiser的文风问题,很多人评论Dreiser的文风比较的直接,但是从语言的运用上讲,Dreiser的行为还是具有传统文学的有点的,对于文字描写比较的讲究,用词非常的文雅和文学,并且其中大量的运用“idioms”

,一些句子同样比较的精彩并且具有文采,如果阅读英文原版,就会注意到作家的文字修饰的功夫。所以从这一点上说,反而是Dreiser的一个优点,Dreiser的19世纪风格的特色还是很出色的,Dreiser的故事确实讲述确实平铺直述,凡是对于人物心理的描写很细腻并准确,这是Dreiser文学现实主义的一个高度,对于人性与社会性的描写是其作品的一贯作风,Dreiser的作品现实主义体现咋各个层面。



从主题上说,一些人批判Dreiser对主人公Frank作为金融资本家的形象批判不明显,甚至有一些层面还赞美。也有一些人认为作品主人公是Dreiser理想的崇拜对象,但是文学就是文学,个人还是喜欢从文学作本本身去看待主题,无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文学作品的出版是有一些原则性的底线的。就三部曲的名字叫做“欲念三部曲”,所以主题是"Desire".Dreiserz在小说中虽然描写了主人公在商业斗争中的精明与一些成功,但是Dreiser同样在作品中描写了主人公在这种欲念的刺激下追求的人生的迷茫与虚无感。Frank在对待女人的问题上同样是遵循欲念,所以这个人物道德上并不完美,无论在私人的生活上还是公众的问题上。Dreiser的现实主义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现实主义,而不是浪漫主义的倾向,所以Dreiser塑造的人物并不是简单的正派与反派,而是倾向比较真实的人性。Dreiser确实并没有在道德上明显的批判主人公,但是Dreiser明显的将主人公的道德缺点暴露的很明显,至于有人提到Dreiser为这位资本家形象辩护等等,与其说是辩护,不如还是说Dreiser的自然主义倾向,无论在文风上还是在主题上,Dreiser的《美国悲剧》,作者重点并不是对小说主人公进行个人道德批判,而是重点说在一个大的环境价值观的影响下,“美国悲剧”的故事有其必然性的一面,所以Dreiser批判的是造成“美国悲剧”主人公故事背后的价值观体现,二部是批判个人,《嘉莉妹妹》,《珍尼姑娘》中Dreiser都是重点写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对小说中的主人公有的时候有同情倾向,《珍尼姑娘》结尾处Dreiser就为主人公辩护了一番,当然Dreiser并不是其小说的主人公做的是对的,只是并没有将一些问题批判到个人身上,《嘉莉妹妹》中主人公追求虚荣而在小说结尾处有一种空虚感,作者并没有“惩罚”主人公,而是试图自然主义的将现实展现出来,读者可以进行判断与理解,没有过多的说教,这一个层面上说,比毛姆和托马斯 曼等作家高很多。《欲念三部曲》中,Dreiser同样重点说的欲念,作者并不是重点说主人公如何是一个坏人,而是展现“desire”对人的影响,但是此部作品中Dreiser并没有明显的同情主人公,主人公追去一生的金钱财富与地位最后显得渺小,重点是没有给主人公带来满足感。而在三部曲第三部中,作者妻子最后完成,主人公悔悟,试图做一些好事善事,用现代网络的词汇还说叫做“洗白”。不过无论如何,重点还是小说的名字“desire”与主题的统一,就是这种贪欲是“反派”,表达了作者对于这类贪欲的否定倾向,并且Dreiser是自然主义者,作品中对于这类贪欲的人性来源有一种类似神秘主义与宿命主义的描写,但是无论Dreiser如何解释这类欲念,都没有肯定主人公具体行为的倾向,只是Dreiser从一个金融资本家的角度解释主人公的价值观与心态,给读者自由的空间去判断,还是那句话,作者自然主义风格的将现实呈现。作品中对于时代背景的描写与一些现实主义意义的批判还是非常具有高度的,至少现代当代作家很少有批判Dreiser批判的这些层面的东西了。小说结尾主人公的第三个主要情人去东方“修身”,在一种宗教信仰中得到一些寄托。用主人公的打算开一家医院帮助穷人(当然是不是所有穷人都值得帮是另外的问题,重点是小说试图传递的“正能量”意图。),小说结尾处的升华了一下主题,简单借女主人之一表达了一个人不应该单单的追求个人的享乐与满足,而是应该帮助一些弱者,再次证明了主题方面的“积极性”。

Dreiser的作品说教非常少,所以很多人很喜欢Dreiser的风格,这部作品确实整体上不能算Dreiser最高水平的作品,虽然比很多一般的作家的作品都有价值,至少现实主义主题批判性这一块就有点高处不胜寒的。此部作品除了前两部与第三部之间的连贯性问题之外,主要是一些商业斗争的描写细节方面有时候“过于的详细”,显得节奏很慢,有些读者会在清楚结果的打前提下跳过一些描写,当然除了这些,其他方面的娱乐性还是很高的,尤其是人物的情感关系等方面的描写。另一个方面主人公的形象,虽然说Dreiser是自然主义倾向的现实主义作家,但是主人公的塑造还是有理想化的一方面,虽然主人公资本金融家形象有一些道德方面的问题与奸诈的一面,但是Frank比其他金融家更有道德底线,更有品味,似乎更有正义感一样,虽然生活做派上基本没的洗,同样商业斗争中更精明一些,似乎主角光环过重,虽然主人公在一些战场上呗打败过。但是整体上价值观方面的明确可以确定作品的基调

,另外对于一些经济领域的一些层面的描写,有着超时代的经典性。虽然不算Dreiser最好的作品,但是也是其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三部曲很长,但是值得阅读,毕竟,经典文学的的时代性风格还是非常独特的。






楼主 bangliulu  发布于 2019-12-26 22:43:16 +0800 CST  
《In search of lost time》《追忆似水年华》英译本阅读序言。
这个作品很长,所以个人可以将每一卷当做单独的一个单元进行阅读,要不然等都读完一起写的话得几个月,并且这部作品之前读过中译本,值得更加细致一点更加多一点的描写,这个英译本的Folio Society出版的6本装是现在市面上个人认为做好的英译本版本,无论纸质,装帧,插图照片都是最上层的。大体先上一个整体的图片,然后具体到后面的时候在具体上多一些的插图照片。






楼主 bangliulu  发布于 2020-02-22 08:50:47 +0800 CST  
终于可以开始读《追忆逝水年华》的英文版了,这是一部独特经典的作品,从文学的角度上说是一座巅峰。读这样的文学作品需要底蕴,一方面是人生的经验,领一方面是阅读的经验,都要到达相当的阶段才能很好的体会作品的艺术精华,关于此部作品的赞美,就是太多了。之前读过中译本的,这次读英文版的再次欣赏其美妙的韵律。
当然,个人对于关于看待此作的态度,有两种不认同,一种就是那种贬低类的,因为作品太长太过的精致而让一些或是肤浅或是嫉妒的人贬低此作,说是名过其实,甚至是垃圾之类的等等,这类的评价显示了这类人的层次,大家一看就明白了,不太用多说,就是他们的层次欣赏不了这样必然属于少数人才能欣赏的作品。那些看到有些挑战性就逃避并且英文看不进去就否定的那群,就不值得多费笔墨去讨论他们了。
第二种相反,就是过分的神化此作,或者神化作者,因为其名气与地位而将作品看成一种不可冒犯的对象,就像一个小孩追星一样的心态,或者说有一些因为虚荣心想证明自己的欣赏水平和能够阅读此作的优越感,而这种偶像崇拜似的的态度恰恰暴露了这些人缺乏个性的内涵与判断,缺乏立场或者缺少独特的品味与自信,于是盲目的崇拜与跟风,既不能辩证的看待作者的一些观点,相对的也不能更好的欣赏的其作品的精华,实际上就是艺术欣赏水准的局限性。就好像个人看到有些得意洋洋的自诩为此作的热爱者并且各种赞美与感叹,作品多么多的伟大与奇妙,结果他们最能多讨论居然是爱情,也是这是他们能说上几句的话吧。所以这种盲目崇拜的,盲目认同作者所有观点或态度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当然,也是有些事由于观察性与内涵等不够导致他们看不出来作者的一些态度或倾向,只流于表面的阅读。








正确的态度是在欣赏作者文学艺术才华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作者也是一个人,是人就有个人色彩或立场,作者的人物塑造有的时候也是带有感情色彩倾向,另外对于外部世界的描写也是会带有主观的倾向选择性,所以读者应该在叙述者对他人或事物的描写评价,或者对其笔下人物的塑造中,辩证的看其描述与评价中的真实客观性中的主观感情比重。普鲁斯特也是一个人,客观理性的看待其作品中的部分或观点与欣赏他的艺术高度并不冲突,普鲁斯特的艺术特色与高度体现在细腻的体验与散文般优美的语言,敏感与敏锐的将人的心理体验用高雅华美的语言像音符一样弥漫开来,将人物的心理印象体验深入化并图解似的层层道来,试图分析人类人性中的一些内在的超越时空的特点或现象。
所以此部作品从个人体验的角度上讲,表现叙述者内心世界的体验部分是经典独特的,关于心理与哲学方面的主题以及相关的文字是优美并具有内涵深度的,也是此部作品主题方面的最大价值所在,普鲁斯特在这些方面的语言有着那种为艺术而艺术的技术性高度,以及普鲁斯特对于艺术的观点与鉴赏方面都是敏锐并且大体准确的,真正的体现了其艺术方面的领悟与欣赏水准。也因为这样,普鲁斯特才能本身写出那么优美的长句,对外部具有真正艺术家观察与归纳才华。
我们欣赏作品的艺术高度,与辨证的看待作者的局限性与个人色彩并不冲突,因为之前说过,普鲁斯特也是一个人,将其神化的做法是幼稚并是缺乏主见的体现。我们讨论其主观色彩与局限并不与其的客观真实性矛盾,相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态度与方式,有的时候,将叙述者也当做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去看待也是一种阅读方法,这样就拒绝被作者带节奏或者减少这种可能性,尽量客观的去评价作者对其他人的描叙与评价,从而读者自己决定哪些是读者认为客观并且认同的而又有哪些是可以有所保留的,无论是对作者笔下的人物的形象塑造还是对社会问题以及其他层面的评价,有一个读者个人的选择判断,而不是盲目的认同其所有的东西,或者试图认同他所说的一切观点,因为我们将叙述者当做一个人物阅读的同时,将其名气地位的光环拿去,而不是先入为主的认为作者必然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都是完全客观或正确的,就像人们盲目的崇拜任何人物一样,粉丝总是试图相信他们的偶像没有缺点。当读者可以将叙述者也当成一个普通人阅读的时候,就不会总是被作者的立场而带节奏了,而是能很大程度上从更高一层的地方去看待作者笔下的人物,继而去分析哪些评价是基于作者的立场角度问题,就像两个人从不同的方向看同一个事物,看到的景象不完全相同,但是又可以说两个看到都是事实,读者可以与作者对具体某一人物,某一阶层,或某一事件保留与作者不同的看法,但并不因此否定作者任何层面的技术高度。也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只是读者从一个更高的层面去看,看到作者也是一个人而已,也体现出各种人性,只是这个叙述者的人物形象具有特色,具有才华,就像读者听他讲故事一样,真实的外部世界也是通过他的个人立场与观点的过滤,就像我们听朋友讲述一个事件一样,我们听他讲的都是事实的叙述,但是能从他们的语气中听出他们的个人感情色彩倾向,所以我们阅读这样的带有一定的传记元素并且第一人称而且叙述者与作者话语重叠的一部作品的时候,就像阅读一个作家在写一部小说那样的心态去阅读是更加好的,叙述者也是人物之一(读者将作者的元素与叙述者结合起来),但是读者不要将自己放在这个人物之下去阅读作品,而应该将自己放在这个人物之上去阅读作品,这样的话读者或者会放弃一部分那种崇拜式阅读的激情乐趣,会降低一定的陶醉感与艺术虚荣心的满足感,可是读者同样因此而保留了自己。



楼主 bangliulu  发布于 2020-02-22 08:52:50 +0800 CST  
273,《in search of lost time》-1《Swann`s way》-《Combray》

推荐指数:★★★★★

这个中文版叫“贡布雷”开篇之作,一开始不就作者就介绍了“习惯”这一主题。从一个房间醒来,在半梦半醒之间房间的景象在转换之中,这种对意识感觉印象的准确生动的描述是普鲁斯特的一大特色,将一个人瞬间缥缈的感性意识用诗歌散文的语言优美的表达出来,这是在其他文家之中罕见的一种才华,先是能感觉到,然后能用文字表达出来。而且运用比喻等技法表达的非常细致,非常的细腻,能够将人的心理感觉层次化的展现出来,试图将本来就细腻微妙的感觉进一步的细致展开。将一些微妙的感觉用恰当的方式展现出来,而且用一些非常优美的长句表达出来,非常的惊艳。巴尔扎克说过乏味的艺术就是把话说尽,但是普鲁斯特的把话说尽和巴尔扎克指的不是一回事,巴尔扎克那种把话说尽的意思是表达过于直接直白,就像电视剧中给人物心理活动加旁白那样,而不是通过演员的表情以及配乐等环境渲染让观众去感觉,又如某些爱情电视剧那样男女主角不断的说“我爱你”一类的对白,爱的多么深啊什么的,类似某些青春偶像剧还有某人的一些剧,而真正好的爱情剧是男女主角从来没有互相说过一句类似“我爱你”之类的肉麻台词,却把观众感动的乱七八糟。所以巴尔扎克指的乏味的把话说尽的艺术是类似说教式的平铺或者表达过于的外在而没有了艺术的美感,言有尽而意无穷才是高的水平。普鲁斯特的这种不是把话说尽,而是把话说深,是需要文学品味的积累以及很大的耐心,所以第一卷《追忆逝水年华》其实就是传统文学与艺术个性与创造的一个前奏曲,之后普鲁斯特会将这种风格逐渐的展开。





楼主 bangliulu  发布于 2020-02-23 12:43:10 +0800 CST  
274,《in search of lost time》-2《Swann`s way-Swann in love》

推荐指数:★★★★

这一卷是著名的“斯万之恋”以前读中文版的时候,印象对斯万有点同情,再次读,发现作者对这个人物的设置有着其他的意义。其中除了第一次正是系统的展现一个人想象中的形象对于外部的投射的主题之外,也是“他”就是主人公,也是作者的代言人,渐渐展现平凡人性的一面,也间接渐渐的反映了作者普鲁斯特凡人的种种(并非否定)。

这里面先说明两个主要的点,以更好的说明Swann以及其他人物的设置意义与动机。

一是“他”是上流社会的成员,虽然作者在整部小说中反映了上流社会的各种负面的东西,但是作者并不反对上流社会,没有任何敌对的情绪。而是“他”作为上流社会的一员,对中产阶级以及平民阶层的中的敌对态度的群体是有反敌对情绪的,对于中产以及平民阶层中的对于上流社会的偏见是有“反偏见”的反击的。对于嘲笑或否定上流社会的群体是反嘲笑并且鄙视的,所以在这类人物创造上是有针对性的贬低或丑化倾向的。



那么先来说斯万这个人物(直接用中译名了为了打字方便),他是上流贵族阶层的一员,但是又与其所在的阶层有一些分歧,同时出入两个阶层,尤其是喜欢上Odette之后,经常出入Verdurin夫人的中产小圈子,这里面作者针对这个小圈子就是敌对的讽刺,因为Verdurin圈子认为上流社会“boring”,从主人公的角度上看是偏见,作者描写了这一阶层中的势力虚荣等等,而且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这些人不表示不屑于与上流社会交往是因为他们嫉妒上流社会,又接触不到上流社会,所以虚伪的摆一个姿态,是趋炎附势的反方向表现,作者认为平民阶层的同类表达处于同样的心理。而且作者几次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即使上流社会中有虚荣虚伪攀比偏见等等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在其他阶层中同样纯在,并且以更加可笑的方式纯在。

“他”对待这个阶层的对上流的偏见与嘲讽是反击式的,除了描写这个圈子中的种种形态之外,还让斯万出现在这个圈子中,斯万虽然和这个圈子的人又好,但是作者借用斯万这一人物表达了上流社会的优越感,因为“他”表示,Verurin的圈子中的人一直不是完全喜欢斯万,因为斯万一直没有完全屈从与他们圈子的价值观,不肯完全否定上流社会,斯万有一种他们征服不了的上流气质,“他”借斯万表达了上流社会与中产阶级的层次的差别,侧面的表达了作者的阶层的优越感。所以斯万这个人物安排在这个圈子中不简单是为了接近Odette而已。另外Verdurin夫人之后晋升到盖尔芒特家族,也不简单的是为了戏剧化或者表现不同时间人物身份形象不同的这类的主题,而更多是为了证明作者的言论的正确性,既之前表达的中产阶级对上流不屑于贬低是处于虚伪与嫉妒,所以Verdurin夫人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后,非常的适应。但是普鲁斯特以一种专横或者武断的口吻表达了类似凡是表示不想认识上流社会的人都是虚伪假装的,可能现实世界中确实多数这样表达的人确实是这样的,但是也不能排除有些人真正的是不想与上流社会交往,价值观生活方式等等,可见作者这样的情节安排试图是否定例外的纯在的倾向。但是作为读者,我们可以从外部看待作者的描述,不站边的前提下哪些是客观的,哪些是主观情感倾向参与的。仅此而已,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无非是普鲁斯特作为一个普通人正常的一面,在阶层的立场上更愿意看到敌对立场的负面,而淡化他们的优点等等,虽然从外部看也是客观公正真实性的外在,但是还是区别在于从哪个方向看。现实中,平民阶层和中产阶层确实不一定比上流高尚,有些人确实有敌视和偏见的情绪,但是话语权不同表达的形式和效果也是不同的。就好像在作品中,上流社会的反偏见就表现的比较弱,而作者设定的是上流社会的层次更高,品味更高,似乎这些条件就成了客观理由或者说是优势。再说斯万,斯万不是上流社会彻底的“叛徒”,但是多少有一些和其他上流社会不合群的一面。但是也是上流社会的一分,但是在之后的情节中关于Dreyfuls案件,斯万因偏激而认为谁反对重审就是反对犹太人,甚至以这个为标准判断一个人其他方面,很极端。作者表达了斯万的可笑与偏激,但是作者何尝又不是有同样的动机去创造其笔下的人物的,只不过不是很明显的表达出来,比如谁反对嘲笑上流社会,作者就会对这些人物进行负面化处理,包括某些人群,比如Bloke, 德圣卢的演员女朋友。包括斯万,稍后细说这些人物。只是作者有的时候假装公正的也说他们的优点,但是很明显的这些优点很快的被其他缺点“比下去”了。所以只是为了摆一个公正客观的姿态,但是重点强调他们的缺点,最明显的再文学中常见的'but"前后,你是“但是”之前说一个人的优点,“但是”之后说一个人的缺点,还是相反,就反映你一个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倾向,但是之前说他的优点,只是伪装公正,但是之后的攻击才是重点,以给读者一个喜好的倾向,当然不一定非得用“但是”这个格式。这里只是说作者“伪客观”中表现的深层动机,在现实中人对人都有倾向,很正常,普鲁斯特也是人,我们只是说从中看出他的倾向而已,并不评价这种倾向是否正确,只是将作者当做普通人看能更好明白人物出现的原因与意图,但是读者不必被带节奏。不需要总是试图站在作者一边,只因为他是著名的作家。

普鲁斯特在文中说一个人往往能看到别人的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这句话其实用于作者也同样适用,因为作者的倾向性与立场使得作者有一种双标去评价他的人物。之前说,作者表示上流社会有人性弱点,其他阶层也有,但是同样的表现给与的解释不同,比如同样是偏见与傲慢,中下层的就是嫉妒与伪装,而上层就是偏见与傲慢本身而已,批判用的语气也不一样,对于中下层的各种缺点可以说是用各种更加讽刺与贬低的语言,但是对于上流的缺点,虽然也有讽刺,但是有的时候却调侃语气,当然,“他”多次表达其他阶层的层次更差,所以作者对于敌对阶层的批判是无情的批判,对于上流社会的批判则是'有情的评判”。所以他说斯万极端的认为谁反对重审就是反犹太人性质差不多,只是“他”为了显得公正形式上提出'“敌方”的几个优点,但是实际上先入为主的认为他们缺点大于优点,或者从虚构人物的角度上讲,一开始就设置了基调(就像Bloke,一出场就让许多读者明白这个人必然是“反派”,你就别期待作者在任何阶段对对这个人物做总体肯定的评价,这个人物每次出场必然都展现某种不足,有的时候在几个有点的“掩护”下)。或者像“他”所表达的,只要说不愿意去上流社会的都是虚伪的嫉妒的结果,和斯万认为只要反对重审就是反对犹太人,两者都有点“小人之心”的意思“他”只看到了斯万的偏执,却不觉察“他”的内在动机类似,就像Verdurin圈子的人,在这个圈子的人都是“反派”,在之后的情节中,画家Elstir与“他”认识后,之后被发现之前在那个圈子,就觉得“羞耻”,为什么那个圈子去过就羞耻呢?在外部的人看来就是偏见的表现,但是在“他”那不是,本质上讲是因为那个圈子是敌视上流社会的。



其实我们可以看出来“他”不喜欢两类人,尤其是第一种,就是中层和平民中的敌视者(从“他”的立场上看是人的正常反应),就是对上流社会有偏见又敌对的。第二类是不能说不喜欢,可以说不太认同的,就是特别喜欢艺术的人。虽然作者也喜欢艺术,但是他认同的是过于热情与信仰艺术的,或者说将艺术高于一切,或者是一些激进先锋的文艺爱好者等。普鲁斯特经常在他的人物创作中将他不喜欢的几类元素投影在一个人物身上。并且外表公正的伪装下进行丑化性处理,但是主人公又要保持一个素质高,公正的形象,有的时候不能直接从主人公的角度去直接丑化,而是借其他人物的语言,一方面达到丑化的目的,另一方面保持了主人公的形象,还有一点就是显得客观性,因为不是从主人公那说的而是其他人说的,所以好像更有客观公正的真实性与说服性。这里典型的两个人物,圣卢的演员女友以及Bloke,这两个人物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敌视上流社会的人,所以作者在这两个人物身上安排了一些负面元素,演员女友说谎,而Bloke被指责行为粗鲁,两者都喜欢艺术,演员女友更是乌托邦的信仰者,(虽然对圣卢的品味有积极的影响,但是人品不好,作者在此用了“但是”技巧。将此人物的优点用一个缺点遮盖,既显得客观又公正),对于中下层阶层的指责往往加入人品道德素质等方面的指责,而对上流社会的人更多的是人性方面的共同弱点,虚荣,傲慢,放纵,虚伪等等,既然这些缺点在中下层中表现的更为明显,那基本的贵族素养就是明显的优势的,在中下层敌对代表中再加入一点行为品德问题,更有说服力。另外作者借其他人物之口贬低这类反抗者,比如这两个人物都丑,在一个party上,圣卢的前女友们用贬低并侮辱的语言讨论圣卢前女友的外貌丑,同样,Albertine在认识Bloke不久后对“他”表示了Bloke外貌的丑与行为的可笑,而“他”只是认为Bloke丑而已,并且试图用客观公正的口吻去讨论Bloke的言行(虽然整体上还是负面的),但是借其他人物之后用攻击性的贬低语言进行描写,这样还是上面说的,如果这些句子出自主人公之口,就显得素质教养低。但是借别人之口,一举三得。就好像某些是“他”像表达的,但是又想让其他人说出来那样。所以这种针对性的人物塑造也是体现作者正常普通人的一面,对于不喜欢或者敌视的人就加入各种缺点,或者放大他们的缺点,而弱化表现他们的优点,这种处理达到的目的是让读者觉得某一类人或有某一类想法的人的群体经常会有的负面或缺点,从而对这一类人产生反感,将他们塑造为一类反派。当然还是在客观反外衣下,因为有的时候是要判断作者选取的客观真实性从哪个面去看,作者就让你看某一面,就叙述某一面,就不能说不是事实,但是就这两个人物看来,客观事实与作者主观感情倾向的比重比较明显了。还是一样,这个同样是从另一层面反映了作者普通人的一面,看到这一面读者可以选者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人物,是站在作者一边,还是站在旁观者,或者在作者的对立面(仅仅具体某一个人物而言),就是读者自己的选者了。这里没有对不对的问题,只是读者可以从更高的层面看待作品。






楼主 bangliulu  发布于 2020-02-23 15:10:25 +0800 CST  
275,《in search of lost time》-3《Swann`s way-place-names:the name》
推荐指数:★★★★★

第一卷第三部相对篇幅小一点,继续说说Swann这个人物,作者创作这个人物有几个作用,之前说了在Verdurin圈子代表优越性,以及和Odette的故事第一次展开一个主题,还有一个就是斯万是一个艺术热衷者,作者虽然同样是一个艺术爱好者,但是“他”并不十分赞同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的某些生活方式或价值观方式,可能对于作者来说,他的背景条件允许他爱好艺术的同时又不用放弃物质享受吧,所以“他”不能完全从他们的立场看,之后再说这个。就斯万这个人物来说,在盖尔芒特那边之后比较极端,上面说过,显然作者并不很欣赏斯万这种对上流社会不完全“忠诚”的态度吧,但是作者并没有“敌视”这个人物,虽然作者在作品中几乎没有完全“正面”的人物。但是个人是比较同情斯万这个人物的,即使作者在这个人物身上映射了很多讽刺的材料,就算之后关于Dreyfuls案件的极端态度。也是可以原谅,因为人有的时候有明确的立场也是一种选择,上面已经说明了作者也是同样的动机而已。
之前说画家Elstir因说起曾经在Verdurin中而羞愧,不太逻辑,但是之后明白了这个逻辑,因为Verdurin圈子以前就是鄙视上流社会的,表示不屑与上流社会交往的,但是现在Elstir又去了上流的圈子,这个画家的作用情节上一方面介绍“他”与Albertine认识,再有就是和Verdurin一样的作用,再次证明那些中产阶级的不屑态度是虚伪与嫉妒,所以Verdurin与这个画家都是一个作用,证明“他”的判断的正确。
再次展现了普鲁斯特一个普通人的人性,人们总是喜欢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事情,并总是能找到依据,因为阶层立场,“他”认为所有如此表态的都是虚伪的(很多确实是),并且为了表现的明显一些,所以这样安排,他不愿意相信这么说的人真有这么想的,真的那么有骨气的,不想认为他们对上流社会的鄙视中有真正崇高的东西,或者说一有机会他们会进入上流社会,不会坚持之前的态度,就是说不想相信鄙视他们的人群中真有人比他们某一层高。其实这样的心态在现实中很常见,比如粉丝总是愿意相信自己偶像的正面新闻而不愿意相信负面的,或者球迷在自己的球队与另一支强队比赛之前,心中总是相信自己的球队赢的可能性大一点,并在对比中总能发现各种支持其判断的根据,虽然表面有时比较低调。
气质,一个作家,比如普鲁斯特,在作品中经常表示“他”有很多缺点,但是“他”承认的这些缺点,比起”他“想隐藏的那些,不能更好的证明其普通人的一面,毕竟”他“需要在作品中显得尽量占据一些高点。毕竟需要为个人的一些个人色彩找一些装饰,这是很正常的,不是否定,不影响其作品的高度,只是读者从其想隐藏的东西中更好的理解作品的方向与倾向,就像人们可以将”他“看做一个叙述者,一个人物,但是就像他发现其他人物的人性一样,我们可以从客观的角度发现”他“的人性,而不是人为”他“就不可能有人性中的一些普遍的东西,即使作为一个叙述者也是会有个人色彩的。我们不需要是完美的,仍然可以看到其他人的人性方面的东西。”他“在叙述与他关系好的亲戚或朋友的时候用的语气与描写”敌对“的人用的语气明显不同,人总是对于自己友好的人态度更好,这都也是正常的人性。所以我们明白这种倾向,并不在于去否定这种倾向,因为符合普通常规的人性,但是可以更客观的看待作者以及观点。

“他”在文中多次表示上流社会有着优越性(某些优越性确实是存在),对于作者对于上流社会问题的描写,无论是私生活的放纵还是各种虚伪与虚荣,对于作者来说都是“内部矛盾”,而中产与平民中的对他们的否定是“外部矛盾”所以,人们不期待在其作品中真正的敌对上流社会,虽然正常人们不喜欢将阶层论引入讨论,但是作者确实涉及了阶层矛盾的内容,虽然这不是小说的主题,但是作者总是在各种阶段以各种方式表态一下,所以人们又不能完全忽视,只是不是主要的主题,读者可以不用站边。虽然确实中下层阶级确实可能很多方面还不如上流,但是并不代表一些结论是完全真实公正的,作者试图通过否定一部分上流社会的生活以更加心安理得的更加的否定敌对者,并且有一个客观公正的外在形式,从而得出一些看起来确实不可辩驳的事实,虽然这些事情确实是事情,但是假设一个敌对方阵的作家在同样的外表形式下有机会发表类似内容的小说,可能对上流社会的批判层面就不停留在作者的层面了,可能得出一些结论事情同样不容易辩驳,所以很多时候是角度和立场的问题,没有绝对的对错,读者如何先入为主的认为作者不可辩驳或者说的都是真理那就不会清晰的看出作品的一些思路。反而,将普鲁斯特当做一个有优点优缺点的普通人看,更加的能明白作者的一些环境背景的影响,毕竟,普鲁斯特同样不喜欢迷信名誉和跟风。

这一卷中的怀旧的氛围很浓,“他”在多年后去同样的街道去回忆当年斯万夫人的风采的时候,真实有点感伤。作者在这个地方说明了人们的过去的主题,同样的一条街,不止是环境人不同了,关键是人的心情心境不同了,人们不再有青春时的信仰,对于美的信仰,对于一些形而上的信仰,我们怀念童年不是因为童年的物质环境更好,而是我们怀念童年的心态,童年的时候对于世界的态度,童年总是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期待,而长大后的人们渐渐明白的事情多了……,所以即使一个步入社会十几年的人即使再回到大学校园,心情也完全不同的,再也体会不到当年在大学校园内的那种心态,就是“曾经的我”,所以这一卷虽然只是第一部的第三卷,并且篇幅不大,但是个人认为也是最为感性的一卷,《追忆逝水年华》包含的复调性如此的丰富,像音乐一样的美丽动人。



楼主 bangliulu  发布于 2020-02-23 18:06:53 +0800 CST  
276,《in search of lost time》-4《within a budding grove-madame Swann at home》

推荐指数:★★★★★

这一卷接着上一卷将“他”崇拜斯万夫人,为Gilberte去Swann 那做客,主要讲与Gilberte一段感情,说实话,其实这个不应该叫爱情,因为“他”想象的比重占的太大,普鲁斯特多次讨论关于幸福的主题,关于幸福在没有得到的时候和得到之后的不同,后者说幸福在人的内心期待与概念想象之中,人性将幸福的追求目标总是转到还没有得到的东西上,另外普鲁斯特多次描写“他”过高的估计他想要进入的圈子,总是认为对方高不可攀,而之后总是非常的想进入他们的生活,多次描写了想象中感觉和真实感觉之间的落差,对于人物,对于事物都是如此。类似的主题在小说中反复的出现,这部分主题更具有独特性与文学高度,也是整部作品的深度所在,相比于受个人色彩影响的社会层面的描写与评论并不是此作的特色与优势。

作品描写了Odette成为斯万夫人之后的社交活动,进入上流社会的斯万夫人各方面气质都提升,另外重点描述了作家人家Bergotte,作者借这一个人物讨论了艺术独特性以及大众对艺术前卫性的抵触等等,普鲁斯特此处讨论的艺术理论很精彩,赞扬了具有原创独特性的艺术追求,并且客观了分析了这些艺术被接受的程度与过程等。当然,“他”对Bergotte 之后追求学院派名誉与艺术创作的安于现状的态度也进行了客观的评价,进入社交界的这个作家显得平庸很多,但是“他”整体上还是比较客观的描写这个人物的艺术才华与社交界平凡的一面,他与“他”家中以为上层外交官朋友互相诋毁,由于两个都不是“敌对”的阵营,又是上流社会人士,所以“他”比较客观的描写了两个人各自的性情,当然由于“他”对学院派的不屑,让Bergotte的形象略微低一点。但总体客观,基本没有额外人身攻击之类的。

这一卷另一个非常精彩的地方是对斯万夫人家中装饰环境的描写,写了斯万夫人喜欢的话,服装,以及家具装饰。虽然斯万夫人是某种出身,但是进入上流社会后品味提升,并将她之前的一部分风格与之后培养的品味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性,“他”在此处赞美的口吻表达了对那是贵族的艺术品味追求的肯定,不是具体某种风格,而是一种追求高雅与品味的态度,“他”表示之后的贵族阶层圈子有那种态度的很少了。(可见,由于斯万夫人是上流圈子的忠实者,即使她以前是那种出身,她的优点仍然得到“他”公正的赞美)。

其实有些传统贵族概念中的一些东西其实还是好的,就比如绅士与淑女的概念,现在听起来比较的过时,但是这种概念本身是具有积极性的,只不过之后这些原本高雅的概念被阶层身份挪用了,成了类似小姐太太那类外在地位的代表称呼,但是实际上绅士淑女这种概念原本是不分阶层,而是依靠修养与学识等内涵以及行为道德上的高雅而体现的,是一种精神方面的层次。但是现代人似乎不再信仰这些概念了,金钱物质的标准成为主流。所以就算人们不是贵族阶层,没有接触过普鲁斯特笔下的类似斯万夫人那样的圈子,但是从普鲁斯特的描述之中就可以某种程度上想象那种高雅的贵族氛围,充满着艺术追求的品味,当然有一定的虚荣成分,也是需要有钱为前提,但是现代的富豪阶层就算有钱可能很少有追求那种“不实用”的气氛了。个人认为这种追求虽然不可避免的有阶层的色彩,但是仍然有很积极价值的一面。





楼主 bangliulu  发布于 2020-02-23 19:42:57 +0800 CST  
277,《in search of lost time》-5《within a budding grove-place-names:the place》

推荐指数:★★★★★

这一篇讲Balbec的旅行,很长,内容很丰富,proust的原文是法文,这个英译版的英文所体现出来的文本内容非常的经典,这当然也翻译者的水平的体现,这篇中关于elstir画作的描叙,关于房间景色,阳光的作用使得周围的景色万花筒一样的幻彩,对于大海周围景色的描写,对于个人心理的形象描写,很多长句都是教课书上都很少遇到的,很多可以拿来做英文文学写作的最高典范,仅仅这些优美的诗歌一般的文学语言,可以让此部作品位于巅峰之列。当然Proust还是多次写了关于个人desire与Imagine向外部事物的投射,主观看的世界与客观存在的世界的再人的印象中复杂的交织,从海边见到那群少女,对她们的幻想再到认识她们与她们交往,包括对于Albertine的爱情,都让“他”对外部对象的印象处于流动之中。另外Proust在这卷中讨论很多人的性格的话题,人在社交中的一些行为特点,观察的很敏锐,当然,对于人物心理动机等方面的评论,还是会受主观偏见的影响。在Balbec的Hotel之中的对于环境与人物内心世界熟悉程度的发展描写也是堪称经典,很多Proust在其中讨论了太多的话题,无论论点如何,至少都很有趣,可以说对于人物行为性格规律的观察以及描写是Proust的特色之一。不得不再次惊艳Proust的这些大篇幅的长句,文采的飞扬与细腻的艺术感性让世界在其笔下如此的曼妙!

当然,其中同样涉及了“他”的普通人的属性,其实讨论这些并不是为了从任何层面否定Proust作品水平。既然在作品中proust将他描写的艺术家的艺术高度与他们的人性与品行客观的分清楚阐述,读者以同样的态度看待其作品同样是公正的,另外。Proust大概不会赞赏那些只喜欢被人膜拜的学者艺术家之类的。

普鲁斯特在此处再次展现普通人的一面,“他”因为和少女们玩而写信骗DSL(德圣卢),这本来是个很正常的事情,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他”借此引出了关于"freindship"的一种讨论,认为友谊会影响个人对于深度的探索与个性的感觉,这一套说辞看上去确实有点道理,但是实际上经不起推敲,因为一个人如果有个性有内涵,是不会被友谊轻易影响的,而是会辩证的看待朋友的观点以及话语等,一个人加入没有个性与内涵,即使没有和朋友在一起,也不会去追求深度与真实等,这都不是绝对的。朋友在社会中具有很多实用的目的,而“友谊”这一概念不是等同于朋友,因为朋友只是一种社会交往的称呼,友谊是一种有褒义的感情元素,一个人是否需要友谊,多大程度上需要,同样根据不同的人所处的不同的环境,普鲁斯特所在的阶层,普鲁斯特的社会地位使得他的圈子不缺少各种人际关系,也不会缺少朋友之类,所以对于普鲁斯特来说,有些时候朋友或者友谊的需要不会特别明显,因为正常的人们不缺少的东西,就很少会特别在意他们的价值。“他”因为本能的原因觉得和少女在一起更加的快乐,而那种快乐又更加的真实,这是正常的,所以说了一个谎话为了和这些少女在一起不是接待DSL也非常正常,但是“他”却为这个正常的现象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论,为“他”的做法找一个借口,实际没有必要,优点心虚或此地无银的感觉,也再次证明了普鲁斯特普通人之前展现过的一面,就是经常相信自己想相信的理论或事实,经常看到有利于他本人的一方面,从他人身上看到更多的缺点,以及从个人立场或阶层看待问题的片面性与局限性(当然,正是普通人多数的正常行为习性,没有批判意图)。普鲁斯特多次表现了“他”善于从不个人不喜欢的人物和事情上发现所谓负面,并且往往试图建设一种理论和观点将个人色彩显得客观,所以有的时候一部分结论经不起推敲是不是因为其观点不是客观现实的,而是因为人们发现从不同的角度看的话还有其他的现实客观性,所以那些结论有的时候不具有绝对的普遍性与代表性(所以普鲁斯特对于外部行为特征的观察与概括是非常形象的,对于现象的阐述与外在规律的总结是具有敏锐性的,但是深层的理论或本质层面的探讨则很多时候并不具有普遍真理性)。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个人色彩与立场,只不过有些人性方面的特点让很多人在一部分事情上讲这种个人立场或偏见客观化,也是人之常情。比如。“他”个人不喜欢学院派的刻板与保守,继而也不喜欢一些学生气太浓的人,这些学生气太浓的人确实有些时候有不成熟的一面,但是“他”具有的条件可以使他不用去严格的参与大众学校教育,又有资本与环境接触好的影响与文化教育,又有见世面与艺术家交往的条件,但是对于普通家庭的人来说没有那样的条件,所以上学学习,有的时候确实会受学校刻板应试教育的影响而显得学生气一些,因为物质条件家庭背景让某些人的眼界在一段时间内受限(尤其是童年少年时期),也是一种客观事情,但是至少他们的本性是积极,好学的态度是积极的(虽然未必对所有事情的看法都是恰当的)。但是针对这些学生气本身的讽刺与批判就显得不具有客观性了,就像一个大人嘲笑小孩看动画片并不能显得大人多有水平或深度一个道理,同样“他”的许多个人立场影响他对其他人的态度,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别人有而他没有的那些东西,往往是“他”讽刺很否定的东西,后者说他没有参与其中,就更加的愿意看到他没有参与或没有的东西的负面,本质上讲很多时候也是极度与不平衡的一种“高雅形式”的表现,虽然个人还是未必看到个人的缺点,或者试图用一个更大的优点去为一个缺点找借口,后者发现别人身上更大的缺点而达到道德自信。(当然,这不是说所有在别人身上看到的缺点是不公正的,)只是说“他”体现了人的自私性与偏袒性,表现正常普通人性。有的认评论普鲁斯特过于敏感,看东西总是过于的消极,但是看起来很像是他看其他任何和他以及他阶层不一样的人或事情都是消极负面的,即使再上流阶层中内部,“他”也是从和他各方面不一样的人身上看到更多消极负面的东西。比如很多法国当时上流社会的人都会说英语,在“他”看来也算是一种附庸风雅或炫耀的表现,而如果“他”同样经过奋斗学习熟练的运用的话,(而少一些时间和少女们玩或去某些场所的话)有可能“他”就会觉得这没有什么可多过批判的了。
“他”在赞赏画家Elstir的艺术成就的同时,探讨了一些艺术家的生活可能方式,表示像Elstie或Swann曾经的一个阶段一样,很多艺术家会在晚些时候沉浸在艺术的世界中寻找快乐,与艺术品为伴,社交只限于共同爱好的小圈子等等,虽然确实客观,但是“他”的语气并不是赞赏,情绪中有一种并不认同的倾向,虽然没有批判这种。再一次证明了“他”普通人的一种倾向否定和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人性,就像一个结婚的人总是想看到没结婚的人的问题从而有一种心理平衡,或者没结婚的人想看到结婚的人的问题以安慰自己,同样找平衡一样,人都是更愿意看到自己没有东西的缺点,以平衡心态,就像“他”其实并没有这种艺术信仰与热情,也相对的没有从艺术上获得巨大精神乐趣与寄托的本质热爱(“他”的身份使他的物质生活丰富,外在乐趣很多,他的阶层属性让他没有“需要”过多的寄托与艺术,(当然不是绝对性,有些上流社会的人可能有同样的热情),虽然“他”同样是小说家,但是他毕竟有条件在不放弃物质享乐的前提上投入艺术创作)。普鲁斯特同样更愿意看到或相信这些信仰艺术的艺术家生活中局限的一面,也就不必要为“他”没有这种心境而遗憾了。但是反过来,对于像Elstir这样的艺术家来说,只与共同语言的人交往往往是一种优越,因为毕竟这样艺术家的情况不是那类社会失败的类型,并不缺乏物质基本保证,所以能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世界中也是一种奢侈的特权,多少人羡慕这样的生活呢(虽然从对社会贡献的角度上看,确实贡献有限)。但是“他”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观点看,这样艺术家的生活显得没有那些“他”所认为的自然本质乐趣,满足人自然性的那些社交乐趣等等,很明显的深层的嫉妒心态的找平衡的体现,虽然事情本身客观,类似上大学时期,同寝室的同学看我喜欢读各种名著,读的很多而且还读的很有乐趣与激情(哈哈,虽然那个时候个人还是在读翻译的),有一天,一个同学就说他不喜欢的读翻译的,因为翻译的作品很原文有差距等等,另外又有另一个同学说看翻译的根本没有说服性,不权威等等,单单从他们说的内容上看,都是客观的事实,但是他们为什么要对我说这些话呢,很明显吧,因为他们本身没有那种热情与勤奋去读很多名著,看到我在其中得到了乐趣,并且似乎还提升了形象上的水平档次,他们就说出这些事情抵消他们的心理中的不平衡的感觉,本质上还是妒忌心,虽然很多人都不承认并伪装客观或善意,或表现的很有水平的样子,就像普利斯特评论Elstir一类艺术家的生活方式一样,人的嫉妒心有的时候很滑稽,即使他有很多钱,但是其他人如果有一块钱的东西他没有他就心理不平衡,或者攻击这一块钱东西的价值本身,或者用自己有的东西去对方那炫耀找平衡。“他”的这种心态非常符合普通人的人性,一方面喜欢从他人有而他没有的东西上发现负面,另一方对所有与自己不同的人或事情都着试图隐藏的偏见与敌视。

借Albertine的朋友Octove之口再次讽刺Mr.Verdurin,再次运用这种一举三得的技巧(攻击敌对阶层,保持主人公教养形象,显得有客观性)。多次运用这样的技巧,对于个人外在言行形象的过于在意也是普通人性的体现(虚荣,虚伪,自负)





楼主 bangliulu  发布于 2020-02-27 21:37:19 +0800 CST  
278,《in search of lost time》-6《the Guermantes way:part1》

推荐指数:★★★★
这一部分主要是写Villeparisis夫人与Guermante夫人的社交圈的活动为主,情节上很多过渡与铺垫。Villeparisis的圈子是属于上流社会中比较平凡的一类,“他”为另一个更显贵的夫人打抱不平,因为Villeparisis写了本回忆录,但是“他”认为因为社交圈子的失败才让Villeparisis有时间去写,“他”明显的认为上流社交圈比Villeparisis之前追求那个“女学究”的生活更加的高级,“他”表示如何那个显赫的夫人邀请Villeparisis,那Villeparisis会立即去参加Party而不会写回忆录,虽然“他”所表述的可能确实是大部分真实的,但是不得不说,用权贵地位压人的这种观念有点肤浅并庸俗,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某种程度的阶层局限性。另外在Villeparisis的party上,多数之前出场的社交人物都出现了,“他”再次从侧面描写了DSL的演员女朋友,并正面的讽刺了Bloke在这个贵族圈子中的一些尴尬,虽然整体上写了贵族上流整体上的虚伪,但是还是可以看不“他”对于上流社会内部曾经的“背叛者”Villeparisis夫人更多的贬低。讨论了Drefus案的各方人士的态度,以及社交界的各种对话,说实话,无论是否作者是故意为之,这类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确实显得无聊与无趣,所以这个部分少了很多之前散文一般的描写景色与内心感受的优美长句,很多事外部场景的描写,人物对话的描写,所以相对会读的快一点点,而社交场景的这类描写并不是普鲁斯特的优势与特色所在,虽然他这方面同样描写的出色。但是这部分内容作为故事背景介绍与情节发展的一部分,也是作品的一个层面,丰富作品的维度,但是这类内容不是《追忆似水年华》独特与高度的内容,虽然同样是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之前提过,普鲁斯特并不是上流阶层的反叛者,所以对于上流社会中所谓虚伪等作风的描写仍然属于“内部矛盾”的程度,只是作者对于外部现象的观察与描写还是很到位的,对于现象层面的描写基本客观公正的,主观偏好这个层面的就不同的读者自主的选者了。







楼主 bangliulu  发布于 2020-03-14 19:40:49 +0800 CST  
279,《in search of lost time》-7《the Guermantes way:part2》

推荐指数:★★★★

这一部分再次作者讨论了对于友谊的看法,有道理,同时也有作者本人的一些局限性,这一部分仍然大量的描写上流社会的party,尤其是Guermantes家族的party,描写了一些上流社会中肤浅与可笑的一些人物,也有虚伪与虚荣的传统特点,作者再次提到了“names”的影响,对于盖尔芒特家族的贵族的姓氏的一度的向往使得“他”心中的盖尔芒特与现实中的盖尔芒特有所落差。但是作者仍然客观的描写了贵族上流社会一些传统的贵族气质,以及盖尔芒特公爵夫人的一些文化修养,不得不说。贵族还是有一些贵族的高雅与传统气质的,作者在贵族的圈子中赞赏了这些优点的一面,同时“他”还是借机会说了Bloke等“敌对”的人物。虽然“他”对盖尔芒特夫人的艺术修养有赞赏的一面,但是很明显类似于盖尔芒特夫人这样的艺术修养有着阶层特点的表面性,附庸风雅的肤浅的特点,由于上流社会的局限性使得盖尔芒特公爵夫人这类人的艺术品味不会特别的有深度,她具有传统的时代性的一些讲话与行为风格,还是身份的与地位的优势的原因,即使是普鲁斯特本人,也是有这个上流社会的局限性同时也有这个圈子的优点性,普鲁斯特的风格中有着贵族的华丽高雅,精致与细腻,其风格与优点是这个贵族上流社会所具有的光辉,而同时其表面之下的深度与本质的探究就程度一般,而且具体观点上也体现了一定的局限于阶层的偏见性等。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往往在一方面极端的情况的,另一个方面的极端性才能更好的体现,普鲁斯特就是将其优点优势性的一面做到几乎登峰造极的高度,所以能欣赏普鲁斯特的文字,体验其贵族的经验人生也是一种幸福与幸运。
当然,在Party之中的上流社会的人物中过多的讨论系谱家族等显得有些无聊,虽然“他”可能对这些皇室贵族的系谱等方面的东西有兴趣,但是对于读者来说确实是比较的无趣并且没有什么价值,从一个层面反映了上流社会肤浅与虚荣的一面,让读者觉得这些party确实是没有什么意思,都是贵族们攀比炫耀的一些操作,让人们觉得上流社会圈子的人们不过如此,没有什么值得向往的地方,虽然作者多次赞美其中的一些贵族气质与言行等方面的优雅。但是这些party方面的描写确实从文学的层次看同样显得特色比较的微暗,是整部小说比较弱的一部分,对于现实层面的描写与情节的交代虽然是重要的,但是文学性上确实是一般的一部分,作者在这部中对于盖尔芒特公爵的塑造比较成功,将这个人物身上的反面展现的十分到位,还是那句话,普鲁斯特对于外在特征与规律的观察与描写还是出色的。同时这部分为之后的部分做了一些铺垫,包括Charlus与“他”的对话。这个部分肯能是作者对于现实层面重点描写的一部,所以之前那种个人心理的意识流的经典风格有所让位,不过之后的部分会再次繁盛起来。








楼主 bangliulu  发布于 2020-03-31 05:16:18 +0800 CST  
280,《in search of lost time》-8《Sodom and Gomorrah:part1》

推荐指数:★★★★

这个部分只有30页,但是按照习惯,也单独的算作一部分,虽然只有30页,但是仍然不是可以很快的阅读的那种,因为普鲁斯特的语言,读普鲁斯特的小说最重点的其实是语言,像诗歌散文一样的小说,具体的观点之类的还是其次,比如这部分著名的普利斯特对于“倒错”方面的评论,从当今的观点看就显得保守了,但是他的保守不是体现在具有对待这一问题的态度,既然现在人们可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此问题,当然就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可以接受的是一类态度,表示厌恶的也是一种态度,所以单单从这一方面说,并不表示普鲁斯特的保守,其实他的保守还是主要体现在阶层局限上,比如他不喜欢敌对其上流社会的任何人或群体,包括不服兵役的,犹太复国主义,以及当时其他一些流行的主义等等,都是从上流社会的利益观点出发的。所以再次证明普鲁斯特普通人的一面,但是普鲁斯特对于艺术的观点与造诣是不保守,很有高度的,二者并不冲突,所以读普鲁斯特的语言文字中的优美与细腻是一种“特权”式的享受,真实有很好的艺术修养与内涵以及一些人生经验才能最好的欣赏的。





楼主 bangliulu  发布于 2020-04-03 10:55:05 +0800 CST  
281,《in search of lost time》-9《Sodom and Gomorrah:part2》
推荐指数:★★★★
而且对于像盖尔芒特公爵这类反德雷福斯派的贵族阶层,“他”也是以法国民主主义以及法国爱国风潮表示开脱和谅解,意思是贵族中的反德雷福斯人员并不是因为偏见或不公,而是有一定可理解的原因的,另一方面借助斯万这一人物塑造了一个对反德雷福斯群体有偏见的形象,意思是斯万这类人认为反重审派都是坏人是可笑的,当然作者比较狡猾的两边派都否定一下,好像很客观公正的样子,但是抵消了到反重审派的下风位置,
另外,叙述者,更加明显的借助prince与斯万的斯下对话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prince内心偷偷支持德雷福斯派的,只是大环境与身处地位不好站队,并且相信这个只是法国军队内部的个别,偶然的错误,并不影响法国军队的好形象,二是斯万这个人物也认同他不敌视法国军队,只是针对单个事件,从而维护了上流贵族阶层的内部团结,无论如何斯万再怎么是贵族中的叛逆者,也不会和布洛克那种平民阶层的敌视者“同流合污”的,也维护了法国军队的形象,在这一部中,作者明显的将德雷福斯案的负面影响尽量同贵族阶层撇清关系。作者如何讽刺上流社会的虚荣虚伪等是一回事情,但是那是主人公阶层的内部矛盾,而且“他”明显的是更加讽刺他们阶层中的异类或者关系不和人,作者从不质疑贵族阶层对大资产阶级,中产阶级,以及小资产阶级的理所应当的优越感
继续,“他”多次在不同的场合描写盖尔芒特公爵夫人在上流社会的优越性,在现实中的原型肯定和作者关系好,虽然客观上描写盖尔芒特公爵夫妇的各种缺点,但是也是客观,但是用其他优点抵消,而描写其他阶层贵族时候,尤其是之下的阶层,则经常是贬低甚至人身攻击的语言去描写。甚至作者实际当时内心可能是反重审派,虽然主人公表示是德雷福斯派,但是多次用各种方式为贵族中的反派洗白,认真的读者其实会感到叙述者的倾向。可见,作者对社会人物的描写主观喜好为倾向,所以还是那句话,由于立场明显,其现实主义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另外在其中对balbec海边hotel中一个下层服务员的描写也明显的体现上流贵族对低层的优越感,作者各种贬低侮辱性的语言描写其行为甚至外貌,就这一点上,以貌取人,就和雨果的以内在品德判断人格局查太多,而且主人公多次表现出对人物的描写评价都是基于主人公个人的价值观和标准,或者是上流社会的价值行为标准,经常不是以品德内在为标准,简单说就是谁和他好他就客观公正,和他不好或者甚至不是同样观点或价值观的,就各种否定,没有说服性。虽然作者对他们的否定有客观事实性,但个人主观倾向过明显,双标过明显
在对待这个电梯侍从的描写中,得出一个结论,在下等社会中人们可能更加的虚伪和差劲,贵族至少不会落井下石等,当然客观讲,下层阶层确实不必上流更高尚,甚至有些确实更加差劲,但是作者此处强调的假设发生革命什么的,证明下层人还真不比法国贵族好,用意很明显吧,作者应该不是单纯的就事论事,而是有些明显的维护法国某阶层的意图,和洗白反重审派一样其实到了有点无耻的地步。另外顺实话,有些段落大量描写法国贵族系谱方面的东西,一些法国家族的各种关系等,这些东西很无聊,对读者有什么用的,盖尔芒特公爵家如何被人嫉妒,如何优越,如何地位高又能给读者什么共鸣呢?如果作者不是平凡的人性如此明显,就是有一部分内容是被要求写的,无论如何,作者的社会层面局限性与保守性是不能洗的

这一部中,“他”继续找机会提及Bloke,以及将bloke的几个sister写入进行丑化,并多次流露对犹太人的偏见。而且在其中又再次描写Verdurin夫人圈子,再次讽刺这个标榜艺术的上流圈子,其中的Cottard以及其他的一些追随者,讽刺他们以为这个圈子是贵族,以为这个圈子比盖尔芒特夫人圈子有钱有势等,并且再次讽刺其中有些人的外貌丑,凡是普鲁斯特不喜欢的人物,包括布洛克,德圣卢的那个演员女友,以及一些犹太反取向者,以及其他盖尔芒特夫人的“敌人”圈子中的一些人,他都安排外貌丑的罪名,呵呵,这种手段显得幼稚并肤浅,“他”经常在文中写Bloke行为粗俗,那“他”的这种对他人的攻击性描写并不显得高尚,显得虚伪做作。并且,作者再次表示这个小文艺圈子是因为到不了真正的上流社会才假装不屑上流的圈子(之后安排Verdurin夫人去上流社会的情节以证明他的观点),并且这个圈子的公主什么的都是上流贵族社会中被淘汰出来的,总之作者之前在斯万之恋中已经写过这类话题,并且之前写Villeparisis夫人出版的回忆录中描写的上流社会根本不是最高级的上流社会,并且之前有提及一些报纸杂志报道的上流party在上流社会中根本不入流等等,这类描写多显出“他”优越感与立场性,聪明的读者能看出来,作者的倾向性,所以某些人物每次出场就能判断出作者将会采用的褒贬语气。过于的主观性,其实无非是贵族阶层内部的不同阶层,就看作者在谁的立场上说话,虽然作者对现象的描写可能是客观的,部分真实性的,但是重点是是态度的双标性,读者明白无论哪个阶层都有可被讽刺的地方,但是作者和那一派是关系好的一目了然。可能在现实中,Verdurin这类圈子就是和作者格格不入的,所以作者就在作品中反复的否定他们,但是从旁观者的角度上讲,没有共鸣,没有说服力,因为作者给人的感觉是Verdurin夫人的圈子是反派主要是因为他们是阶层低,而不是他们的品质道德更差,表面上作者公正说所有阶层都有虚伪性,但是却庸俗的最后还是靠阶层地位压人。就好像一个非常有钱的富二代嘲笑中产阶层的人互相攀比,然后说“你们真可笑,以为你们是上流社会,你们的那个圈子最有钱在我们这门口都进不去”,或者说一个富二代及其讽刺贬低那些阿谀奉承打工者或者卑躬屈膝的销售员,但是他们一辈子不工作仍然是社会最底高层,因为只有别人奉承他们,他们不用给任何人面子仍然高高在上。而在讽刺比他们低的阶层攀比金钱地位的时候,用的却是一种权贵以及金钱地位的优越感的语气,这不是矛盾?并且虚伪至极。



但是普鲁斯特的这种真实性格的显露也是客观起到了他的一个主题的效果,就是他否定崇拜一些“名字”。普鲁斯特在作品中反复经常用各种故事说明人们经常崇拜触碰不到的东西,就像伍尔夫曾表达一件东西你要崇拜,前提是你看不到他们,在这一层面上,普鲁斯特的没有问题的。因为人们总是崇拜一些他们想象中的东西,无论是具体的事物还是抽象的层面。普鲁斯特展现真实人性,其展现其个人的偏见与主管立场以及阶层的局限性的实际效果证明给读者,所谓偶像,名誉,地位什么的虚无性的一面,可以说普鲁斯特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客观效果上达到了佐证作者其中一个观点,就是否定对于名气地位或先入为主的理想想象形象的盲目崇拜,就像你去欣赏一副名画中的大海的风景,你去大海之后要去掉艺术品中的审美印象或理论直接的去欣赏自然的大海,才能最终达到欣赏大海的效果并且更好的理解画作中显现的特点与感觉。就像读追忆似水年华,就要去掉中间作品地位名誉的一层迷雾,才能更真实的欣赏作品,看到作品中的局限,才能相对的看到其高度的地方,真实的和艺术作品接触,普鲁斯特虽然在社会层面有不可避免的主观局限,但是对于艺术问题的阐述和观察还是基本非常具有高度,因为这个问题是超出了阶层局限性的问题。在展现艺术性和人性等方面,普鲁斯特是非常成功的。与阶层局限性相比,他的艺术观很前卫,所谓他多次对学院派表示不屑,对于那些追逐名利地位的艺术家也是颇有微词,虽然其对反取向的态度是保守的,但是对艺术的态度开放的多,而且更加的实际与本质,普鲁斯特在作品中反感那些总是玩弄理论与概念之类的学者们,因为他们总是肤浅的将艺术欣赏功利与虚荣化,并且讽刺那些附充风雅的虚伪的艺术爱好者,总是用一些作家艺术家的名气和地位伪装他们的品味,而对真正有个性的创造性的艺术辨别不出来,所以他们只能总是靠学院派的,类似教科书或杂志媒体的评论等去随大流,并且普鲁斯特指出,很多人看不出来其实有时候很多靠所谓时间沉淀下来的经典,随着时间的发展,会慢慢的和新的一些作品,被一些人为经典性低的作品渐渐持平,相对的一部分当代被认为有新颖性,实验性的先锋作品有可能随着时间发展和以前的经典作品被放在同一普通的类别中,当然,这些不是必然全部的,确实一部分可能是这样

从追忆这部作品中体现的阶层局限性来看,虽然普鲁斯特还是在客观批判的同时还是某些程度上粉饰了法国贵族阶层,但是在作者粉饰下仍然显得确实比较的无聊与肤浅,可见所谓的法国贵族阶层的生活是多么不令人崇拜,剩下可以崇拜只有物质性层面了,而这行层面不只在法国上流中有,至于一些所谓高雅贵族的气质品质,除了也是有表面的局限外,虽然社会发展,人们教育程度的提高,也渐渐的更多社会阶层的人具有行为与精神层面高贵的一面,不同于法国上流的傲慢与保守性,在其他阶层如果出现一些品性品德高的人群,他们更加的真挚性。所以作品中反复强调盖尔芒特夫人的优越感读者一点不在于,人们更喜欢电影明星摇滚歌星什么的,至少能娱乐他们,更加的实际。所以作者在作品中有可能泄私愤的倾向(和《简爱》类似,只是方向不同),另外就是阶层维护性与局限,并不清楚是否与出版社或其他方面的要求有某些关系。但是实际上普鲁斯特处于这个阶层,已经代表了他们最有才华的,尚且有这样的局限性,可见整体欧洲文学在20实际后受到的影响也很明显,普鲁斯特再次实际证明了学院派的不可靠,让人们更加有理由怀疑所谓名气地位的实际价值比率。实际上欧洲文学在20实际后也确实渐渐显出局限性与狭隘性,以至于DHl,Lawrence ,woolf conrad,甚至是Maugham,Forster等这样的作品都可以用来装门面,除了存在主义,花样甚少了,以至于Thoams Mann这样的作家都可以放在顶峰。虽然其中有一些名气不是那么大,但是实际上确实有水平有个性的文学家纯在,但是整体上在20世纪30年代后就渐渐被更加开放的美国文学甩开,这个时代之后整个欧洲加在一起只能算是面子上和美国文学比划比划了。
普鲁斯特描写其母亲的阶层中观念时候,还是用了客观的环境为其开脱,虽然表面客观,但是对其他人的缺点描写十分苛刻,似乎其母亲的缺点只是时代环境的局限,而其他人的缺点则是人性品德的问题,并且贬低赢词汇毫不吝惜,可见一个普通人大都有的双标心理,正常的普通人的人性,主人公表示他没有阶层观念,这种是否有欲盖弥彰的效果呢,呵呵,赞美自己也是正常的人性的,只是看出作者一些被娇惯中的自私与矛盾性格很明显,毕竟他在作品中刚刚指责其他人物欲盖弥彰的行为,二主人公的明显的证明动机六有点此地无银了。他与princess sherbatoff一段不和,从而得出一个结论,说后者的骄傲,对世俗势利的不屑实际是一种没人要的强硬,而那种温雅是被下等人误认为是弱点的独特气质,他再次表现了一个偏见的普通人性,就是她不具备的品质,或和他的价值观对立的言行就大多否定,并找一些没有说服性的客观理论,呵呵,何等的小儿科的伎俩,何等狭隘的心态。

不过普鲁斯特在此部中的后面的散文般美丽的句子还是文学性很高的,让读者非常享受。





















楼主 bangliulu  发布于 2020-04-22 10:45:12 +0800 CST  

楼主:bangliulu

字数:136961

发表时间:2018-08-08 10:07:0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26 12:33:27 +0800 CST

评论数:150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